我国帽子的发展史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3487335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帽子的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国帽子的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我国帽子的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我国帽子的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帽子的发展史(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帽子的起源与发展1. 一.帽子的起源:帽子是由巾演变而来的,据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所撰玉篇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在古代,巾是用来裹头的,女性用的称之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头”,到了后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男女均可用的“幞头”,原来是人们在劳动时围在颈部用于擦汗的布,相当于现在的毛巾,人类在田地里劳作,由于大自然的风、沙、日光对人类的袭击,于是人们便将巾从颈部向上发展而裹到头上,用来防风沙、避严寒、免日晒,由此渐渐演变成各种帽子。总体来看帽子的起源与发展都是基于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气候、环境,XX信仰、风土人情等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

2、都在客观上推动了帽子发展的过程。1. 二.帽子的发展:旧石器时代 “衣毛而冒(帽)皮”中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帽饰样式,常散见于一些陶器绘画遗存中。后汉书舆服志有云:“上古衣毛而冒(帽)皮”,即用皮缝合制帽于头上以避沙暴和风雪。在XX半坡、临潼姜寨出土的人面纹彩陶盆上的图案(图1),头顶绘有鱼尾形尖帽,可提供五千年前着帽人物的具体形象。(图1)夏、商、周 “恶衣服而致美冕”夏、商、周史称“三代”,是奴隶制社会从兴起、发展并走向鼎盛的相对完整阶段。夏、商用冠、冕来表现礼仪之制,到周朝日趋详尽完善。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心地域在XX西部和XX南部。论语中“子曰:禹吾无间矣,恶衣服而致美冕。

3、”冕是古代的一种礼仪首服,这句话的意思是夏禹时不重视平日的衣着,而对祭祀天地、祖先和关于社稷大事的服装却设计华美而考究。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巩固和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在XXXX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批雕刻玉石人像可以看到三四种不同的帽饰样式:图(2),跪坐的玉人戴卷筒式冠巾、着华丽服装。图(3),是在XXXX四盘磨村出土,头顶饰物很像汉代“平巾帻”式的帽箍边饰,质地很可能是提花的织物制成。图(4),是美国哈佛大学佛格美术馆藏有的一个头着高巾帽的商代玉人。我们清晰可见他头上的裹巾样式,其缠裹方法还可在今日的少数民族头饰中找到它的痕迹。图(2) 图(3) 图(4)周朝是奴隶社会在各

4、方面走向鼎盛的时期,服装纺织都有较大发展。人们在生活的探索中取得较多的经验,麻布上已经出现涂漆的痕迹。涂薄漆,可制成防水避雨的漆布,可制作帽、鞋、蓬盖或隔潮坐垫等用途。华夏人十分注重冠的标识作用,许多正式服装都是以所戴的冠名来做服装的名称,并世代延续着这种理念性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戴什么款式的帽子穿什么款式的服装,且有冠与衣有同色的习尚。现代词汇中的冠军、领袖,都是古代服装款式的主题中心和重点的装饰部位。弁服是仅次于冕服的常用礼服。天子、诸侯十二而冠,普通人满二十加冠称弁。弁有爵弁、皮弁和冠弁之分。图(5)是战国时武士弁帽。文官戴冠弁,一种黑红相配的帽饰,武官戴皮弁。弁帽为奶白色翻毛麂皮制。晋制

5、改成黑衣素裳,隋唐有乌色皮弁,后改乌纱,一直沿用至明代。图(5)冠弁,一些学者认为很可能是一种帽箍形式,待有战事时上加皮冠。据载,戴此帽者,上身缁黑色布衣,下则积裥素裳。古有不见皮冠不应招之说,解放前仍称警卫为马弁,可见除爵弁外,弁冠大多为兵将武官所戴。1. 春秋战国“孚甲自御”战国时期的中国,随着周朝历代天子们威信的下降,为早日强盛的诸侯相继“变法”,除“奖励耕织,发展桑麻”,还大力发展尖甲利兵以维护政权。为更有效地抵御敌方武器的杀伤,人类首先学会的是“孚甲自御”,从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编制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由于战争的需要,各国纷纷改革变法。赵武灵王(前325年前299年)于公元前307年为

6、顺应战事,实行了一次著名的军制改革:抛弃战车,率先建立骑兵军团。骑兵所向披靡,不仅使胡人忘而生畏,而且成为与秦争霸的有力对手。这一改革被后人称之为“胡服骑射”。在帽子形制上的具体要求如下:冠,采用北方貂皮冠,也可能在原有的皮弁基础上加以貂皮暖额作为装饰。此大冠到汉代称之为武弁大冠。据载,其形制的沿革最初是在弁形上加以箕式形制的,后又加暖额,只是春秋之际已无实物可考。而后汉将貂尾插在冠上作冠饰,再加金附蝉,称之为貂禅冠。1. 秦、汉时期从巾帕到帽冠秦兵马俑不仅以整齐军甲为世人感叹,其繁多的结巾发式也令今天的盘发专家所望尘莫及。图(6),图(7)是几种发式与冠式。 图(6) 图(7)因多年的战乱与

7、秦的暴敛,汉初的社会经济几乎全面崩溃。后经“文景之治”,至武帝时,一个全方位强大的汉帝国才开始崛起在神州。现遗存的大量画像石、砖及彩色壁画上,单骑、仪仗车马队伍大量出现。图(8)、图(9)戴尖锥形毡帽的北疆骑士和XX小圆雕骑士。图(10)从XX空心砖上可见,戴鹖尾冠的引弓骑士,这种类型的骑士服,两千年来变化不大。西汉“虎贲”骑士必须以细纱为帽。图(11)为XX石塞山出土的鎏金铜饰掳获图,浮雕为两个戴小帽的武士。图(8) 图(9) 图(10) 图(11)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汉代长冠,图(12)是指汉高祖为亭长时所戴

8、的一种楚冠,用竹皮编制,故称X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秦统一各国后,对各国的冠饰也有了统一的安排。如秦灭楚后,以其君之冠赐御史服之。秦把赵国君冠(赵惠文冠)赐近臣,汉沿用与武官戴之,称武弁大冠。再如通天冠(铁梁,外裱细绢),帝王戴时,常以12梁为标识,臣属则以321.等为顺序。图(13)是汉马王堆三号墓曾出土一批保存完好的漆纱冠,可窥当时冠饰的制作水平及详细款式。 图(12)图(13)古代男子在1820岁时加冠或巾帻,曾有冠巾束发而不裹头的记载。如商代玉人和秦俑的发式,至西汉才发展成帽箍式的帻,平顶的巾帻称“平帻巾”;上有人字形隆起的,因形似尖角屋顶,称“介帻”。官员燕居及因

9、身份低微而不能戴冠的平民执事皆用巾帻。身份显贵的官宦也是先戴巾帻,然后才加冠饰,并有“文者长耳,武者短耳”的说法,汉朝巾帻运用十分广泛。冠下的巾帻,一般戴进贤冠的文官需衬介帻,戴大弁冠的武官只能用平上帻。1. 魏晋南北朝“厌弁冠冕以幅巾为雅”魏晋时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图(14)是XXXX出土的北魏彩绘人物故事漆屏画。舆中坐的是朱衣冕冠的君王,舆后步行的是步摇花钗、

10、衣带飞扬的班婕妤。而舆夫则戴笼冠,人物很具有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图(15)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男主人公头戴远游冠,而侍者则清一色的漆纱笼冠。这种漆纱笼冠在南北朝官吏头上十分常见。图(16)是戴卷梁冠的贵族及戴笼冠的侍从。图(17)为北魏的贵族画像,在漆纱笼冠前垂以缨状物,这是承汉代御使簪笔制度发展而来的。 图(14) 图(15) 图(16) 图(17)在东汉末年,王公名仕“以幅巾为雅”,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晋魏时幅巾束发盛行主要是由于它适于各层次人物,并简便易行,易与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脱俗思想的时代,也有一种对礼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于当朝者的提倡,此时的幅巾样式种类繁

11、多,并加以种种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纶角巾以及纶巾、葛巾等几十种。晋南北朝各代对于后妃命妇的帽饰记载,祥略不一。图(18)侍卫头上戴的是笼冠。图(19)这位头戴笼冠,凝神肃立的女子显得仪态端庄。图(18)图(19)1. 隋唐五代主要的首服“幞头”幞头是一种XX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形,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幞头,是唐宋汉族男子的主要首服。据载,北周武帝时,将汉魏时幅巾做了修

12、改加工,使四角皆加带。幞头和幅巾的区别,这几条带子是重要因素,系戴时前两条带子系于脑后垂下,折带令曲折附顶反系于脑后垂下,故称“折上巾”。而脑后系垂的,便看似两条飘带,到中唐时,下垂两带逐渐缩短,出现了两角向上,插如脑后结系之势,到了晚唐已形成两脚略呈圆形的硬翅。图(20)是XX出土的唐代金属网帻,是唐代时在幞头内附的一个固定饰物。图(20)据载,隋代天子只用衮冕,隋文帝听朝穿的是赭黄文绫袍,头上戴乌纱帽,折上巾。图(21)是唐代郞余令绘制的古帝王图,隋炀帝杨坚与侍从们的服饰,同前朝之制基本相同,这是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皇帝冕服形制。唐朝天子的冠饰除爵弁之外,还有通天冠和翼善冠;

13、平民的冠饰则有武弁,皮弁;黑介帻、平巾帻和乌纱帽。图(22)是复制敦煌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和官员。图(21)图(22)隋唐服饰是中国服饰历史中最为灿烂的一页。其妇女的发髻饰物与服装的搭配之繁杂,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少见的。图(23)就是戴锦胡帽的典型胡服女装。图(23)唐代的帷帽,XX笠帽都是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面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帷帽的样式在当时非常流行。它的作用,仅限于遮挡风尘,与原来用以“避人窥视”已完全不同。戴帷帽的风俗始于隋,妇女出门,必用纱罩头及全身。

14、由于浅露芳姿,初时曾受朝廷干预,被认为“过为轻率,深失礼容”。从图(24)这个唐三彩或陶俑的形象上看,软兜和硬笠帷帽的形制渐具时装化。图(24)1. 宋、辽、金、元时期简朴为美2. 宋代的官员以冠,平民以巾宋朝的通天冠服,是天子的重要礼服,通天冠也叫卷云冠,有二十四梁,外用青色,里面用朱红色,冠前加金帛山及用金或玳瑁成蝉形为饰。戴此冠时穿织成云龙纹的绛色纱袍。百官穿朝服所戴的冠有三种:一是进贤冠,涂金银花额,犀、玳瑁做的簪导横贯于冠中,在冠上簪白笔。以冠上梁数区别等级,有五梁、四梁、三梁、二梁等;二是貂禅帽也叫笼巾,前有银花,上缀以黄金附蝉,南宋后改为玳瑁附蝉,左右各有三小蝉,并在左旁插貂尾,

15、王公、亲王等戴用;三是改良的进贤冠。幞头是宋朝人广泛应用的首服,此时已经发展成硬脚,并且有许多样式,初朝两脚平直的较短,中期以后的两脚伸展加长,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曲脚。宋代幞头已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纯粹成了一种帽子。隋唐时代的幞头都用黑色纱罗制成,而宋代却不仅用鲜艳的色彩,还可以在幞头上簪以金饰、罗绢之花。宋朝妇女的头饰有两种,一种是头上戴的冠子;一种是把发髻梳成不同的形式,然后插上各种金玉、珠翠的首饰。冠,有白角冠、珠冠、花冠、高冠、团冠等。白角冠:大到三尺,有的达到肩,梳长一尺,后又规定冠广不得过一尺,高不过四寸。在宋代贵族妇女中用珠冠较为流行,珠冠是用珍珠装缀于冠上

16、或者缀之于簪、钗、花钿间。当时妇女还崇尚戴高冠和插戴花冠的习俗。花冠由罗绢或金玉玳瑁制成,可饰桃、杏、菊、梅等装在冠上,也有将这些花朵合在一起,装在一个冠上。不仅妇女喜欢戴,男子也有戴的。另外妇女在出门骑马时多戴帷帽。是用纱全幅连缀于席帽而下垂,来遮掩面部。还有一种与帷帽作用相同的盖头,常以方幅五尺紫罗障蔽上半身,挡住风尘。盖头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妇女成婚之日以此蒙头,举行仪式后由男家派人揭开。 图(25) 图(26)图(25):宋代戴金冠的女子彩陶图(26):戴凤冠的贵妇1. 辽代冠巾的制度很严格辽代冠巾的制度很严格,中小官员和平民百姓只能科头露顶,即使在冬天也这样。男子发式多为髡发,一般是

17、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将左右两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1. 金代通常戴小帽或头裹皂罗巾金代的服制是:一品着七梁冠加貂禅笼巾,二品七梁,三品六梁,四品五梁,五品四梁,六、七品三梁。常服则通常戴小帽或头裹皂罗巾。1. 元朝的帽饰混杂蒙汉文化皇帝帽饰服分冬、夏两种:冬戴暖帽,夏戴宝顶金凤钹笠;还有一种则是珠子卷云冠。图(27)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内黑皮冠(貂皮暖帽)。图(27)仪卫、侍从、仆役们多戴幞头,有凤翅、交角、花角、控鹤等种类。还戴唐巾、学士帽、锦帽、平帻、抹额等。元代女子服饰以袍服为主

18、,用料多以貂鼠皮为主,戴暖帽。一般身份较高的妇女,都戴固姑冠。普通妇女则戴皮帽。图(28)是戴固姑冠的皇后图(28)1. 明代力图恢复汉族服饰文化1.明代男子的冠巾帽饰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后,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的习俗,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庙、登基、册立、正旦、冬至等大的典礼活动中,通常穿衮冕服,戴冕冠;洪武元年规定穿通天冠服,戴通天冠;洪武二十六年规定皮弁服,戴皮弁帽(用乌纱蒙之,前后各十二缝);皇帝亲征或遣将时穿武弁服,戴绛纱做的弁(上锐,十二缝用五彩玉装饰);皇帝常服戴翼善冠。皇帝燕居时穿用的是弁服,戴皮弁,也是用乌纱,分十二辫

19、,各压以金线,弁后有四山。明代官史朝服与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禅笼巾与戴梁冠。朝服按品级戴冠,以冠上梁数辨别等级。其制有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七品二梁冠,八九品一梁冠。状元戴二梁冠。公、侯、伯及驸马梁冠,另加貂蝉笼巾,笼巾呈四方形,前后附金蝉或玳瑁蝉。公爵冠上还插有雉尾(野鸡毛)。凡一品以下官员,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禅笼巾,在梁冠的顶部,一般还插有一支弯曲的竹木笔杆,上端联有丝绒做成的笔毫,名为“立笔”,实际上是仿照汉朝的“簪笔”制度。进士在谢恩日穿深蓝罗袍,戴巾,形制如乌纱帽,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穿用常服时要配戴乌纱帽。 图(2

20、9) 明代乌纱帽图(30)黄金翼善冠,用金丝编成的金冠,重一斤六两,冠后竖立两翅,当时称“山”2.明代女子的头饰与冠饰明代皇后的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图(31)是定陵出土的嵌珠宝金龙翠凤礼冠。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帖,色彩经久艳丽。冠上还饰有数量不等的珍珠宝石。洪武四年皇后常服定穿真红大袖,织金龙凤纹加绣衣,特髻六龙九凤冠.图(32)是明孝靖皇后所戴的。皇妃、嫔妃的礼服,穿青衣

21、质翟衣,戴九翚四凤冠,大小花插各九枝,两博鬓,九钿。 图(31)图(32)3.军戎盔帽盔是武将在战争时用来防护头部的帽子。一般是硬胎,帽子上缀有绒球、珠子等装饰物,帅盔上还有樱子。盔的种类有:夫子盔,是一般大将戴的头盔,还有霸王盔、帅盔等。盔有三种样式,一种是便帽式而下连长网的小盔;二是钵形,用棉织物护颈,盔体比较高但是没有眉庇,并且在轴上插有羽翎;三是尖塔高钵式,无眉庇。盔分头盔、锁子护颈头盔、抹金凤翅盔、四或六瓣明铁盔、八瓣黄铜明铁盔等等,也都是根据盔的制作、形式、材料及色泽的不同而命名的。总之,明朝实战用的盔甲齐全详备而且比较精致。明末兵勇们用五色布扎巾,军将士卒及祭社祭时执事人戴红笠军

22、帽,并在红笠上缀以靛染天鹅羽翎。尊贵者缀三翎,次者二翎。在朝贺时侍卫官都戴凤翅盔、锁子甲、锦衣卫将军戴金盔甲,将军戴红盔穿青甲、戴金盔甲、红皮盔甲及描银甲。1. 清朝时期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关于满清的服饰制度,清初曾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强制措施.1. 名目繁多的礼冠2. 朝冠冬天的暖帽用薰貂、黑狐制作。暖帽为圆形,帽顶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夏天的凉帽为玉草或藤竹丝编制而成,外裹黄色或白色绫罗,形如斗笠,帽前缀金佛,帽后缀舍林,也缀有红色帽纬,饰有东珠,帽顶与暖帽相同。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顶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

23、属底座。如图(33)图(33)1. 吉服冠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子是区别清朝官员级别的重要标志。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照清朝礼仪,朝官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文职一品顶用红宝石,二品顶用珊瑚,三品顶用蓝宝石,四品顶用青金石,五品顶用水晶,六品顶用砗磲壳,七品顶用素金,八品顶用阴文镂花金顶,九品顶用阳文镂花金顶,顶无珠者,即无品级。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为亮顶、涅顶的来

24、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代替。武职与文职顶子相同。吉服冠顶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个部分。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1. 常服冠用红绒结于圆顶,俗称算盘结。冬用兽皮翻檐,两边垂带,夏天是尖顶的敞檐,图(34)为黑貂饰珠翠宝石红绒结顶的冬常服冠。图(34)1. 行冠夏天用织玉草或藤竹丝做材料,红纱里缘,上缀朱氂。帽顶及梁都是黄色,前面缀有一颗珍珠。冬天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等为材料,样式像常服冠。1. 清代的暖、凉官帽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礼帽、

25、便帽之别。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为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为凉帽。暖帽为冬季戴用,其款式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以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由于海獭价格昂贵,后用黄狼皮染黑代替,名为骚鼠,时人争相效仿。康熙年间,一些地方出现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价格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帽子的最高处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蓝、白、金等色宝石。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状如斗笠,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篾席或麦秸制作而成。外裹绫罗

26、,颜色多用白色、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顶子级别如同暖帽。图(35)带花翎的冬夏常服冠 图(36)凉帽1. 花翎即是孔雀翎。在礼帽顶珠的下面,有一根两寸长短,用玉或珐琅或料器做翎管,花翎就是插在这翎管内,并在冠后垂拖着,其尾端有像眼睛似的极为灿烂鲜明的圈饰,称做眼,有单眼、双眼、三眼花翎之别,没有眼的叫蓝翎。清代根据眼的多少来区别官的等级,以三眼为最贵。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日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

27、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规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1. 清代风帽也叫做“风兜”,后来又称“观音兜”,大概与观音大士所戴的相似而名之。材料有夹布、皮等,多为年老者蔽风寒所用。以紫、深蓝色、深青色为多,红色是高官所用。1. 便帽也称“小帽子”,以六瓣合缝,俗称瓜皮帽。创自明太祖洪武年间,取其六合一统之意。这种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之别。平顶大多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为软胎,取其便利。1. 小帽即便帽。它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俗称“西瓜皮帽”。软胎小帽多为尖顶,

28、即可以叠放在衣袋中,称为“军机六折”。清末时帽顶结子用蓝色,变得像黄豆那么大小。小帽常为士大夫燕居时所戴。1. 毡帽样式比较多,有大半圆形、半圆形,四角有檐,可以反折向上或向下式,后檐向上反折而前檐作遮阳式和顶作锥状等。清朝毡帽为农民及市贩劳动者所戴。由于北方寒冷,内蒙等地有的在毡帽里面加有皮毛。图(37)戴小帽的男子 图(38)光绪黑缎拉锁万寿红绒结顶硬帽1. 女子的冠帽2. 皇后朝冠冬用熏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图(39)皇贵妃夏

29、朝冠图(40)清嫔妃朝冠顶1. 吉服冠以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贵妇们的冠和皇后大体相似,只是质地、颜色、图案与之不同。冠上的珠宝如东珠、珍珠、猫眼石、珊瑚等有多少分别,都是按照品级大小佩带或穿着的。在旧京琐记中记载:“旗人女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大妆则珠翠为饰,名曰钿子。”当时旗人妇女多梳这种“一字头”,也叫“两把头”、“把儿头”。图(41)点翠嵌宝石福寿绵长钿子,此为清朝满族妇女穿礼服时所用的一种首饰。以黑色纱线或绒缎为胎,外蒙金属丝网,上缀珠翠珍宝,使用时扣在髻上,以簪钗固定。1. 太平天国“纱帽雉翎一概不用”1851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

30、运动。太平天国鄙视清朝衣冠,剪去辫子,留满额发。他们对服装的选择非常慎重,并严明纪律,如纱帽雉翎一概不用。太平天国将领的冠帽有角帽、风帽、凉帽及帽额等制。图(42)太平天国忠王所戴的朝帽。1. 中华民国 “文明从头开始”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愧为一次伟大的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也使中国人从头到脚面目全新。1912年民国政府规定的新礼服标准是:男子大礼服为西服,有昼夜之分,戴高而平顶的有檐帽子。常礼服可以着西服,戴较低有檐的圆顶帽,冬天用黑色毛呢,夏天用白色丝葛。此一时期在我国城镇流行的帽饰有:红缨帽、软缎圆形枣顶硬身礼帽,软缎尖形枣顶软身礼帽、布造孩童的狮头帽。此外还有毡帽、绒或布鸭舌帽,水松木通帽、草帽、遮太阳白纱凉帽、竹帽等。清末的农民戴毡帽、皮棉帽、尖草帽。商儒戴瓜皮帽、凉帽。士绅多戴黑缎瓜皮小帽,俗称“帽塔”,平民戴纱织或布制圆顶小帽。妇女裹头巾,俗称“青帕”。小孩戴绣花“头箍”或狮头帽(有的地方戴虎头帽)。民国时期,礼帽在士绅和知识分子中流行,俗称“高帽”夏季富有者戴椰子形吕宋帽。学生则戴有檐学生帽、童子军帽。15 / 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