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资格证儿童发展概论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资料

上传人:r****d 文档编号:93468493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幼师资格证儿童发展概论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幼师资格证儿童发展概论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幼师资格证儿童发展概论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幼师资格证儿童发展概论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师资格证儿童发展概论 幼儿教师资格考试资料(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关键概念:标黑的为大纲要求人类开展 儿童开展 认知开展 个性开展 社会性开展 文化性开展 儿童开展阶段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儿童期 少年期 青年期 开展认知神经科学 横向设计 纵向设计 交叉设计 跨文化研究设计第一节 儿童开展概述一、儿童开展的概念“开展狭义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开展广义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如躯体各局部比例发生变化,心理方面如只会结构的变化、情绪的变化等。儿童开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这一成长阶段,它是个体生命全程开展的一个组成局部。这一开展变化从生命形成到成熟大

2、体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身心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开展;二是身心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开展;三是认知机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形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开展;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开展;五是由一个自然人、生物人向社会人、文化人的开展。儿童开展既不同于成人开展,更不同于老年开展,在个体开展中有独特的地位,具有如下的特点:一开展的根底性儿童开展有快有慢,开展中既有量变,又有质变;开展中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性;然而,所有的这些开展都是为人一生的开展奠定根底。二开展的递进性儿童开展是各个开展领域整体的、内在关联的、互相促进的递进性开展。我们在划分儿童开展的阶段时,1岁以

3、内的儿童是以周为单位,13岁儿童是以月为单位,而成人几年内整体没有什么变化,这从侧面反映了早期儿童开展和青春期儿童开展是快速递进性开展,因而也有开展“关键期的称谓。三开展的易感性儿童开展一方面容易朝着积极的方向快速开展,另一方面也容易朝着消极的方向开展。可从教育和环境来说积极性和消极性为此兴旺国家高度重视开端教育。儿童开展可分为四个开展领域:一生理开展研究躯身尺寸、比例的变化,各种躯体系统功能的变化,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与开展,身体运动与行为的变化,以及生理健康。二认知开展认知过程与智力的变化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创造力、问题解决等能力的变化。三个性与社会性的开展情感、情绪

4、的开展,人际认知的开展,自我意识的开展,自我控制与调节的开展,同伴友谊关系的开展,社会行为的开展,道德能力的开展等。四文化性开展文化感知、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文化思维、文化自觉能力的开展,文化沟通、文化融合能力的开展,文化熏染、文化调适、文化适应能力的开展等。二、儿童开展与人类开展人类开展包括人类种系开展和个体开展。按照达尔文进化论和复演说的观点,个体开展是人类种系开展的浓缩复演。个体开展是指人的出生到死亡的开展,因而儿童开展是个体开展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人类开展的一个分支科学。人类种系的开展是动物种系开展的延续,个体开展是种系开展的浓缩。动物种系进化和开展的历程可分为四阶段:1单细胞动物阶段

5、2多细胞动物阶段3脊椎动物阶段4哺乳动物阶段人类开展的标志:1直立行走和手的开展 2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 3在劳动实践中产生语言。从人类开展总体特点可以看出:动物种系的开展更多地受物质条件的影响和生物规律的支配;而人类的开展在遵循生物规律的根底上也深受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遵循人类的历史文化规律。人类群体的特殊社会性和文化性决定了人类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社会文化的开展也制约着人类的开展。三、儿童开展阶段的划分一年龄阶段划分标准目前依据一定标准划分人生开展阶段的典型理论,可归为如下几类:1. 单纯以生物的变化或种系的演化规律来分柏曼内分泌腺发育优势划分:胸腺时期;松果腺时期;性腺时

6、期弗洛伊德性本能开展划分: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施太伦根据复演论划分:幼儿期;意识的学习期;青年成熟期2. 以心理特质的变化为依据来分皮亚杰以智慧或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开展阶段:感知运动智慧阶段0 1.5、2岁前运算智慧阶段1.5、2 6、7岁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7岁 11、12岁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2岁 14、15岁艾里克森生物、文化和社会三因素结合划分儿童开展8阶段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6阶段信息栏:舒特戴森儿童音乐能力开展的年龄特征我国学者根据以上各种划分标准和我国儿童自身活动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儿童开展阶段划分标准:新生儿期出生到一个月

7、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 3岁幼儿期3 6岁儿童期6 12岁少年期12、13 14、15岁青年期14、15 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如果配以我国的学制,那么个体的开展阶段可分为:先学前期,即婴儿期3岁以前,托儿所学前期,即幼儿期3 5、6岁,幼儿园学龄初期,即学龄儿童期6、7 11、12岁,小学学龄中期,即少年期12、13 14、15岁,初中阶段学龄晚期,即青年期14、15 17、18岁,高中阶段二儿童开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开展过程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所以整个过程就表现出假设干连续的阶段。儿童开展的年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将儿童开展年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

8、在儿童开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它与儿童生理开展的年龄阶段有关,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概念第二,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特征既相对稳定,同时又可以随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而改变;既不存在一个古今中外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的年龄特征,也不存在一个绝对不变的年龄特征,这也就是说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稳定性的三个原因:社会教育条件虽然不断开展变化,但在一定时间内有其相对稳定性;儿童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顺序性,在一般条件下,大多数儿童的开展次序和所需时间是相同的;生物开展有相对稳定的程序,生物成熟对儿童开展的影响有一种共同的规律。可变性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社会教育条件的不

9、断变化可以引起儿童年龄特征的变化,但不是立刻就反映出来,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可变化性也指个体差异,即共性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第三,儿童开展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使其在年龄特征上也存在不平衡性。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与个别、典型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三儿童开展各阶段的主要特点现就我国学者所划分的儿童开展的五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总结如下:婴儿期的特点先学前期,3岁以前,托儿所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和心理开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神经系统与大脑发育迅速。这一时期婴儿的学习分三个层次:习惯化、工具性条件反射、言语的掌握。言语的获得就标志着婴儿期的结束。婴儿期儿童情绪不断分化,出现了社会性微笑等社会性情感

10、,出现了依恋性社会行为,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简单交往。幼儿期的特点学前期,3 5、6岁,幼儿园这是儿童身心迅速开展时期。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矛盾是: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需要同独立活动的经验与能力有限的矛盾。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它是促进幼儿开展的最好形式。这一时期儿童已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认识世界,表达解释自己的想法愿望,接受成人的教育,同时希望有效地影响他人,上述说明,儿童的社会性、文化性得到了初步开展。学龄儿童期的特点学龄初期,6、7 11、12岁,小学这是儿童开展重要转折时期。从低龄儿童看,他们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特点,而从高年级儿童看,随着青春期的来临,

11、他们又具有少年期的一些特征雏形,因而学龄儿童期避险了明显的过渡性。少年期的特点学龄中期,12、13 14、15岁,初中阶段少年期是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身体各方面迅速开展的第二个顶峰期。儿童的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觉醒、对抗心里突出、情绪表现剧烈、人家交往发生显著变化,思维水平由形象到抽象发生了质的飞跃。青年期的特点学龄晚期,14、15 17、18岁,高中阶段青年期的生理与心里趋于成熟和稳定。经过少年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青年期的生理与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定。青年期以后,人的生理、心理已到达成熟,社会性、文化性开展趋于稳定。四、儿童开展研究与教育略了解 见14页儿童开展研究与根底教育存在密切的

12、关系。第二节 儿童开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儿童开展研究的演变历程一早期社会儿童观的形成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夸美纽斯认为儿童从出生起就自然地传播有知识、道德和虔诚的种子,教育可以使这些种子开展、成长起来,这就是他著名的“种子论。洛克认为儿童来到人间时其精神方面犹如一块白板,想做成什么就做成什么,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更认为人生来没有邪恶,只有冲动;而本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他认为儿童从出生就是真正意义的人,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二儿童开展学的早期形态德国生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开展学的创始人,于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 。此书被公认为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开展学著作。

13、儿童开展学正式成为科学就是从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算起的。我国最早进行儿童心理研究的是陈鹤琴,最早讲授儿童开展心理学课程的也是陈鹤琴。他于1925年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陈鹤琴、孙国华?初生儿的行为研究?、黄翼、艾伟、肖孝嵘、陆志伟、吴天敏、肖恩承、艾华等我国早期儿童心理开展学家为我国儿童开展学科的建立奠定了根底。三儿童开展学的进一步演变自普莱尔以来,儿童开展科学的演变有以下特点:研究日益系统标准,最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儿童心理?就是一部系统观察的杰作。儿童开展研究的范围在扩展。儿童开展各领域的研究越来越精细化。儿童开展理论由学派纷争走向开展理论的微型化。儿童开展研

14、究方法多元化,研究方法论趋向整合。二、儿童开展研究的现状略了解 见19-22页当代儿童开展研究已形成如下热点研究领域: 婴儿开展研究 儿童社会性开展研究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 记忆开展研究 语言开展研究 儿童日常认知研究 儿童开展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行为遗传学三、儿童开展研究的新趋向1. 儿童开展研究多层次、多领域的整合趋向开展问题、研究层次、领域2. 儿童开展研究理论形态的两极趋向宏大理论、微型理论3. 儿童开展研究方法论的统整趋向科学主义下实验室范式和自然主义下生态范式、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4. 儿童开展研究的实践转向游戏中、活动中、美术中、音乐中、舞蹈中5. 儿童开展研究的文

15、化转向直接动因:一是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改变儿童生活的文化处境;二是全球化背景下人口大范围流动对儿童行为方式、文化生活的影响第三节 儿童开展研究方法不管是质的研究设计还是量的研究设计,儿童开展研究设计主要有传统的横向设计、纵向设计、交叉设计和新近兴起的跨文化研究设计。我们主要介绍儿童开展研究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和文化比拟法。一、儿童开展研究设计略了解一横向设计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访谈、测量、实验,以探究儿童开展的规律和特点。二纵向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实验,以探究儿童开展的规律。三

16、交叉设计是将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结合在一起,以更好地探查儿童开展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四跨文化研究设计也称交叉文化研究设计,是指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开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开展的影响。二、儿童开展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儿童开展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它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方案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的方法。根据观察条件的不同,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观察个体的行为。通常是指在家庭、学校、幼儿园或游戏场所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予以记录。根据研究的目的又可分为:1样本描述法u内容丰富详

17、尽、探明影响行为因素,q可靠性差、资料难以量化2时间样本法u可观查资料量化分析,q仅适用经常出现行为、不保证行为完整性3事件样本法u保持自然行为完整性、探讨影响行为因素,q不易量化4物质评定法u简便易行,适用范围广 自然观察法最大优点是它可以使研究者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而且它可用在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婴儿身上。提高观察研究效度的有效方法是:防止观察者个人偏见,减少观察者对儿童的影响,让儿童处于自然状态。实验室观察是一种经过严密设计的观察,适合于研究在自然情境中很少发生或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其程序是在儿童面前呈现一个被认为会促进所要研究行为的刺激,然后以不被儿童发觉的方式单向玻璃或录

18、像对儿童进行观察,看儿童是否会表现出所期待的行为。二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特性的资料的一种方法。访谈法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对象,它的优点是能有针对性的收集研究数据,研究有更大的自由度,可追问或重复。缺点是不适用于年龄太小或不能清楚了解他人说话的儿童。要确保访谈成功,访谈者要做充分的准备。首先,访问者要对研究方案有详细的了解,熟悉访谈内容,了解访谈对象的一些背景材料。其次,带齐访谈工具,包括所要访问根本问题的文字说明,记录用纸笔、录音机、照相机和摄影机等。再次,访谈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受访者的态度,因此访问者要善于营造轻

19、松和谐的气氛,取得受访者的信任,使其乐于答复提问。又次,访问者要善于把握方向与主题,使谈话始终围绕讨论目的进行,防止脱离主题的漫谈。此外,还要针对受访者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巧妙提问,以获取他们的真实态度和想法。最后,访问记录也很重要,这是分析和得出结论的直接依据。记录方式分为当场记录和事后记录两种。三问卷法问卷法与访谈法相似,只不过是将要研究的问题印在纸上,并要求参与者以答卷的方式作答。问卷法就是利用问题表格进行调查的一种方法。通常研究者使用的问卷有两种形式: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开放式问卷只提出问题,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或看法作答,不做限制。优点是:它是探索性研究最常用的方式,可提供行为

20、的方向、问题的焦点、主要价值观念等。缺点是资料分散,不易统计。封闭式问卷是根据研究需要,把所有问题及可供选择的答案全部印在问卷上,被试不可随意答复,必须按照研究者的设计,在给定的答案中做出选择。优点是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省时经济,所得资料便于统计分析。缺点是,缺乏灵活性,设计难度大。问卷法只适合于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到达一定程度的被试,不适合学前儿童。一份标准的问卷通常包括指导语、核对工程、问题工程、答案工程四个局部。四测量法测量法是运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儿童进行测查,从而研究儿童开展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测验量表是儿童开展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工具,具有评估、诊断和预测的重要功

21、能。测量法的优点在于测验量表编制严谨科学,便于评分和对结果做统计处理,有现成的常模可直接进行比照研究。缺点是灵活性差,对施测者要求高,被试的成绩可能会受练习和受测经验的影响。测验可按不同标准分类,其划分是相对的,可分为:按测验的功能分:智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气质测验、成就测验等。按测验材料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的对象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按测验的时限和难度分:难度测验、速度测验。五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有目的地操纵和控制一定的变量以观测个体反响,进而揭示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实验室实验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研究儿童

22、开展的一种方法。优点在于控制严密,科学性高,结果记录客观准确,便于分析,能够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缺点是样本数量小,实验环境过于人工化,生态学效度较低,影响实验结果推广。六文化比拟法文化比拟法是针对一个或几个开展维度,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背景的研究对象加以观察、测量、实验比拟的一种研究方法。文化比拟法的方法学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不同文化间的比拟,可以了解人类开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推广。二是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开展的影响。文化因素往往导致个体在认知、情绪、行动等方面的差异。第二章 儿童开展的根底关键概念:遗传 遗传素质 染色体与DNA 基因 苯丙酮

23、酸尿症 唐氏综合症 致畸因子 神经元 神经可塑性 突触 皮层功能重组 突触可塑性 神经元新生 突触倒U型开展 开展关键期 动作开展规律第一节 遗传与产前发育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人的祖先的生物特性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体态、构造、血型和神经系统等特征,其中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对幼儿心理开展更具有重要意义。遗传特性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主要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有机体的构成、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一、遗传的物质根底一染色体与DNA细胞是生命的最根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在细胞核中还有一些储存和

24、遗传信息的线状结构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组成的,其中DNA含量稳定,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体细胞里的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共有23对46条染色体。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就是基因。基因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一定的遗传性状。基因是DNA上的结构单位,也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功能单位。基因的任务是发送指令到细胞质,用以合成各种类型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是形成人类机体各种特征的生物根底。二遗传方式生殖是种族繁衍的重要生命活动,也是遗传物质别离、重组、传递和结合的循环过程。成熟的个体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三遗传疾病影响儿童正常开展的许多疾病都是遗传性疾

25、病,主要是由基因缺陷或基因突变引起代谢性缺陷以及染色体数目或形态不正常导致各种发育不正常。1苯丙酮尿酸症PKU:代谢性遗传疾病,导致儿童永久性智力迟钝。2唐氏综合症:最常见的染色体变异导致的疾病,又称为先天愚型、伸舌样白痴。3其他:发生在女性身上的特纳氏综合症XO,45条染色体22对+X;发生在男性身上的克莱恩费尔特氏XXY,47条染色体22对+XXY二、产前发育个体生命运动的真正起点是从精子和卵子相结合的那一刻开始的。受精后,儿童开展过程中的最快时期产前发育就开始了。一产前发育的阶段个体出生前,在母体内会度过近10个月的时间约280天。个体产前的发育过程按其开展特点,可分为三个时期:胚种期2

26、周、胚胎期2-8周末和胎儿期9周开始。二影响产前发育的因素了解 见42-43页1药物 2疾病 3辐射 4营养 5年龄 6情绪及状态三分娩略了解 见44-45页三、胎教所谓胎教,就是通过调整孕妇身体的内外环境,消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积极主动地对胎儿进行训练和教育,以使胎儿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康成熟,为其出生后的继续教育奠定良好的根底的一种教育方法。第二节 大脑发育与神经可塑性一、神经元及其联结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神经组织包括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根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局部组成,突起又分树突和轴突。神经元具有接受和

27、传到冲动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其产生感觉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神经胶质细胞遍布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之间,数量约为神经元的10倍,神经胶质细胞虽然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但对神经元起着提供营养、支持、修复、保护作用,并参与髓鞘的形成。神经胶质终生保持分裂能力。二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和非神经元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结构,又传递信息和分析整合的作用。通过突触进行细胞间的通讯联系,可形成复杂的神经通路和网络,实现神经活动。根据神经冲动的传递形式,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化学突触由突出间隙、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后膜上存在一些特殊的蛋白质结构,称为受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分出许多末梢突触小体

28、,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一个神经元可通过突触传递影响多个神经元的活动;同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也可通过突触接受多个神经元传来的信息。二、大脑发育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局部,人类的大脑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开展起来的意识和思维的器官。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体积占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一半以上,重量占全部脑重量的60% 70%。大脑皮层的总面积可达2200 2600 cm2,集中了约1011 1012个神经细胞,突触数约为1014 1015,神经胶质细胞数大约是神经元的10 50倍。一脑中量的增加人的大脑平均重量大约为1400g,新生儿的大脑从胚胎时就开始发育,出生时重量大约为350g

29、,是成人脑重的25%左右。此后第一年脑重的增长最快,第一年末到达50%;两岁半到3岁时增长到900g,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到5岁时,到达90%。研究说明,婴儿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加,而主要在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延伸。二大脑皮层的发育大脑皮层是人脑中最大的结构,占脑重的85%,也是最后停止生长的脑结构。因此,它比大脑的其他任何部位对环境性的影响都敏感。大脑皮层的作用在于有意识地控制动作、学习和思维,它是控制和协调行为的重要组织,但在整个大脑的开展过程中它却是发育最晚的部位。大脑的开展顺序是从脑干到皮层。见50页三脑电活动与脑电波脑电波是脑发育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研究儿

30、童开展的中心问题之一。、有关研究发现:新生儿的脑电波多为波。并且不规那么;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脑电波趋于有规律,频率升高。研究还说明,假设以儿童的脑皮质细胞的电活动频率根本到达波范围与波根本上消失作为成熟的指标,那么儿童大脑各区域的成熟顺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的:枕叶-颞叶-顶叶-额叶。四脑的反射活动反射是脑的根本活动,是大脑机能开展的重要标志。新生儿的大脑皮质还未完全成熟,所进行的只是皮质下的一些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一些是对生命有意义的,如吮吸、吞咽、朝向反射等,另一些是特有的,如抓握、惊跳、强直反射等,正常情况下它们在出生后不久都会渐渐消失。如果在该消失的年龄仍然存在,就说明脑和神经系统的

31、发育可能不正常。反之亦然。一个人的生命早在胎儿期就开始了。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生物性活动而不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三、神经可塑性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经验和发育程序交互影响所支配,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表现出可塑性。一不同层次的神经可塑性神经可塑性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宏观脑结构的功能重组,细胞层次神经可塑性以及神经可塑性的分子、基因机制。1脑结构的功能重组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在发育的过程中逐渐成形,但是大脑具有重组这些功能组织的潜力,并能在经验的塑造下改变其结构。2细胞层次的神经可塑性细胞层次的神经可塑性主要表现在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在形

32、态上和功能上的修饰。突触形态上的修饰:神经元超过95%的兴奋性突触在树突棘上。突触功能上的修饰:Hebb指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会因持续的刺激而增强,这一假设因LTP现象的发现而得以证实。新神经元的生成:过去认为成年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神经元的丧失是永久性的,而近年来发现成年哺乳动物脑中仍然保有一群具增生能力并能进一步分化成神经元的前体细胞神经干细胞。3神经可塑性的基因与分子机制二神经可塑性与早期经验的交互作用影响因素1神经突触的倒U形变化与心理开展关键期婴儿在出生时,突触连接数目相当于成人的1/10;孩子3岁时,突触连接数目大致是成人的2倍;到了14岁,孩子的突触连接数目和成人大致相当,这一现象称

33、为神经突触的倒U形变化。信息栏:洛仑兹的雁鹅与关键期理论,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仑兹从对灰色雁鹅的认母行为的研究开始,发现了“印刻现象。2神经可塑性与丰富环境刺激在大脑发育和行为开展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交互作用。出生前大脑网络中的输入主要是来自内部的自发活动;而在出生之后,随着幼儿各种感觉器官的成熟,外界环境刺激的输入对大脑网络构建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强。丰富环境的刺激和丰富的经验可以促进神经突触形成,有利于大脑与行为的双向建构。第三节 儿童动作开展 儿童动作开展包括躯体和四肢的动作开展,他收到身体的发育,特别是骨骼肌肉的开展顺序及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的制约,儿童的动作开展不仅对身体有影响,对儿童的智

34、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身体的发育身体的发育是儿童心理开展的物质根底和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人的一生开展奠定了根底和方向。一身高体重的变化 二骨骼肌肉的生长 三身体各系统的发育二、动作开展的规律动作开展是个体心理开展的重要方面。如果说儿童身体的开展遵循一定的先后次序,即头部-颈部-躯干-四肢,那么儿童动作的开展也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又称上下规律,即先会抬头,然后坐、站立、走路。由近及远,即先从靠近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出现离躯干远的动作。由粗到细,或是由大到小。先学会大肌肉粗动作,逐渐学会小肌肉精细动作。由整体到分化。最初动作是全身性、笼统的手舞足蹈后才逐渐分化为局部、精确、专门化的动作

35、。由无意到有意。先出现无意动作然后才逐渐出现有意动作。这里指目的性三、影响动作开展的因素影响儿童动作开展的因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个系统协调作用的结果一影响动作开展的生物学因素影响儿童动作开展的生物学因素有出生缺陷与先天失常、染色体疾病、围产期因素、神经系统疾病、营养因素、环境毒物等多种因素。1基因的因素 2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度 3感官经验的统合二影响动作开展的非生物学因素个体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特定的养育观念和方式等,不仅会对儿童动作的开展速度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影响其特定动作的开展水平以及动作开展的顺序和倾向。环境的影响既有来自自然环境特征的,也有来自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特点的。信息栏:美国心理

36、学家阿诺德格赛尔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对儿童开展的实验研究后,发表了著名的“成熟论,强调生物的自然成熟的因素在儿童开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章 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开展关键概念:儿童感觉 视觉适应 视敏度 听力测验 儿童知觉 深度知觉 面孔偏好 儿童注意 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配能力 注意的转移能力 注意的广度第一节 儿童感觉的开展 最新研究揭示了学习的一种形式适应,即刺激的重复强化了反响。新刺激容易引起注意,但是,随着更多刺激的重复呈现反响弱化。看来,对熟悉刺激的厌倦提供了了解婴儿感知觉的通路。一、儿童感觉开展概念儿童感知觉的开展是建立在生理开展根底上的身心结合的过程,随着经验的丰

37、富而完善,直至开展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稳固下来。 研究儿童感知觉、注意开展时,常用观察法和实验法。二、儿童视觉的开展一儿童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对于儿童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感觉,这个五颜六色的大千世界就是靠眼睛去捕捉的。视觉系统的组成局部主要有眼、视神经、视束、皮层下中枢、视皮层等。我们的眼睛就是将视觉刺激转化为视觉信息的器官。视觉的适宜刺激是特定光刺激,人的可见光谱在波长380毫微米和780毫微米之间,是全波长中的一小段。二儿童视觉适应视觉适应包括暗适应与明适应,它们都是视觉研究的重要内容。暗适应是指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进入黑暗房间一会后才能看见东西明适应是指从低亮度环境到高亮度环

38、境,眼睛大约过1分钟才能适应的过程。从黑暗处呆久了出来时不能马上适应外面的强光,要过一会才能睁眼暗适应过程中,在生理上发生三种并行现象:1瞳孔放大,以收入较多的光线2网膜上锥体细胞的感光敏度增强,以暂时维持视觉功能。3网膜上的杆状细胞感光敏度迅速增强,取代锥体细胞作用。明适应的历程正好与暗适应相反:1瞳孔缩小,以减少强光进入。眯眼2网膜上锥体细胞的感光敏度缓慢降低。3网膜上的杆状细胞感光敏度迅速迅速降低。可见,暗适应与明适应实际上是网膜上视觉神经细胞感觉敏度的改变过程。三儿童的颜色感觉开展了解 见68-69页研究说明,儿童能否正确命名颜色,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掌握颜色的名称。四儿童视觉能力的开展

39、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开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一般情况下,视敏度为1.0是正常的。新生儿的眼睛聚焦能力不强,视敏度也低,新生婴儿在20英尺处的视力相当于成人在150英尺到290英尺的视力。新生儿虽然看东西的能力不强,却有着巨大的热情扫视甚至追踪外界的物体,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能力。婴儿的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开展,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里,视觉系统成熟的很快1个月大追踪慢慢移动的物体,3个月大对物体实现焦距;在婴儿期,视敏度在逐步提高6个月大视敏度大约为20/100,2岁接近成人。五儿童视觉缺陷了解 见69-70页视觉缺陷发生在儿童早期,由于主诉

40、困难且生理机制不成熟,往往造成治疗不及时,带来更大伤害。尤其在视觉开展关键期,影响深远三、儿童听觉的开展了解 见70-72页一儿童听觉开展概述二儿童听觉障碍四、儿童其他感觉的开展一儿童嗅觉和味觉开展了解 见72-73页二儿童触觉开展触觉是父母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根本途径。婴儿的嘴唇、手掌、脚掌、前额、眼皮都是非常敏感的部位。由于具备了抚触条件,良好的触摸对婴儿的情感开展起了重要作用。触觉毫无疑问是婴儿探索这个神秘世界、探索自身的最重要的手段。多数婴儿喜欢啃咬自己的小手小脚,直到被自己咬疼了哭了起来。通过这样的过程,来认识自己的存在和周围其他物体的存在,这被称为试探性啃咬现象。触觉是刺激大脑

41、发育的良好手段。抚摸对婴儿开展的作用,这也是我们提倡母亲哺乳的原因之一:第一,刺激婴儿全身皮肤感官与兴奋中枢感受点,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联系,逐渐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能的成熟。第二,促进婴儿血液循环,促进运动技能的开展。第三,有助于婴儿产生平安感,形成正常的活动觉醒周期,为成年后形成独立个性做准备。第四,促进消化,增加体重。三痛觉婴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痛无所畏惧。第二节 儿童知觉的开展一、儿童知觉开展概述孟昭兰认为,从特异化神经通道机制的形成来看,首先是感觉开展的专门化与单一化,然后进步到多感觉通道信息特征的整合与分化。可见,多感觉通道刺激的整合是儿童知觉开展的必要阶段,也是思维开

42、展的根底。反映个别属性的是感觉,反映整体属性的是知觉二、儿童图形知觉的开展心理学家多用事物偏好方法来研究婴儿的形状知觉。几个不同的图形随机呈现给刚出生的婴儿,实验结论如下:第一,单色刺激与图案刺激相比,婴儿偏好后者。第二,随着年龄的增大,婴儿偏好的图案越来越复杂,与直线相比,婴儿更喜欢曲线;新生儿宁愿看到布满图案的刺激而不愿看单色的刺激。第三,婴儿早期对图案的选择存在比照敏感性原那么,即喜欢含有更多醒目的明显比照的图案。第四,最初,婴儿对图案中的某个单元特征感兴趣,年纪稍大一点,就会对所有组成局部感兴趣,并将其综合为一个整体。第五,婴儿喜欢看清晰的图像。美国心理学家R.Fantz的“注视箱研究

43、与其他一些视觉研究发现:第一,在中等复杂程度以内,复杂程度越高,婴儿注视时间越长。第二,新生儿对社会性刺激比非社会性刺激注视时间长。第三,以适当速率运动的物体能引起婴幼儿的注视并使其视觉追随之。第四,新生儿对物体的某个重要特征视觉偏好强于对整体的关注。幼儿形状知觉开展的趋势:幼儿形状知觉开展的很快,一岁的儿童已经具备了通过残缺图形识别物体的能力,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小班: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班:拼合三角形、拼合圆形;大班: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圆柱形。对幼儿来说形状配对最容易,命名最难。有人认为,4岁是认识汉字的最正确时期。PPT老师讲的形状知觉的开展

44、特点:1幼儿的形态知觉开展的很快23岁左右一般可以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34岁到4岁半是识别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45岁能正确区分各种根本的几何图形5幼儿叫出图形名称比识别图形要晚三、儿童深度知觉的开展实验 见77-78页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创造了一种叫做“视觉悬崖的实验设备。它由美国心理学家Gibson与Walk首创。四、儿童社会知觉的开展 在儿童社会知觉开展中,婴儿面孔偏好可以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偏好似乎是一个跨种系的现象,具有社会化的意义。心理学家对

45、面孔偏好研究的局部结论如下:第一,新生儿对人的面孔有偏好。第二,在对人脸的注视中,婴儿对充实的正常面部最为有兴趣包括五官。第三,在2、3个月后,婴儿能对不同的面容特征区分。第四,与婴儿出生时注意面部周围轮廓不同,2个月后的婴儿会开展到注意人的表情,甚至对表情作出微笑反响。目前对于婴儿面孔偏好产生的原因,有几个主要理论:见79页1线性系统模型 2右脑优势模型 3CONSPEC和CONLERN理论4视觉模块理论 5非特意化识别理论第三节 儿童注意的开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开展与儿童的生活、游戏、学习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常说的注意,往往是和视觉联系在一起的,称为视觉注意。一、儿

46、童注意开展概述注意不是一项单独孤立的心理过程,它的开展是智力整合开展的保证。生物性定向反射是和注意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与定向是形成注意的前提也是注意形成的目标。注意是一种伴随状态。新生儿已有非条件性的定向反射。见80-81页儿童注意集中与否是有外部表现的,幼儿的外部表现比拟明显,是教师判断幼儿是否集中注意的重要线索: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二、注意开展对儿童开展的意义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儿童注意的开展是由无意注意开展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即能够借助于词语而实现。儿童注意的开展,对儿童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注意是心理

47、活动的积极维护者,是高质量认知活动的保卫者注意是儿童游戏和学习的保证,是任何人不可或缺的能力。注意程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很大。二注意对儿童心理活动开展有功能性意义注意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一系列功能:1选择功能:通过注意对信息进行选择,趋向于有意义的、符合主体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排除和防止其他无关的、无意义的、有干扰的刺激,将有关信息别离出来,使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更明确。2保持功能:注意是反映的对象保持在意识之中,防止信息的消失,一直到目的达成为止。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控制着整个心理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方向进行,维持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三、影响儿童注意开展的因素1注意力的开

48、展与儿童自身的状态有密切关系,儿童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是很难集中注意的。2营养过量和缺乏都可能由于导致儿童身体不健康而阻碍其注意力的开展。缺碘、缺锌、铅中毒四、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集中性与持久性、稳定性、分配能力、转移能力、广度一注意的集中性与持久性儿童注意的集中程度和持久程度在增加,儿童逐渐能将注意集中在与任何目标有关的刺激中来。实验说明,儿童无视无关信息的能力是由他们对有无关刺激的卡片进行分类时所需时间长短决定的。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影响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维持儿童的注意稳定性?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注意的对象具体形象、生动鲜

49、明。第二,学习活动游戏化,防止枯燥单调的方式。第三,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鼓励幼儿参与。第四,保持幼儿良好的身心状态。第五,注意对象、任务过于复杂或者过于简单都不利于注意的集中。第六,无关刺激的干扰容易引起儿童的分心。国内学者根据拉特儿童行为问卷、康纳量表、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等有关内容,列出了大致判断儿童注意力问题的几个方面:第一,注意力不集中。第二,注意力短暂。 第三,活动过多。第四,情绪不良或社会适应不良。三注意的分配能力注意分配能力指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的对象。如:老师一边弹琴,一边注意班里的孩子。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其一,同时并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其二,同时并行的两

50、种或几种活动之间如果有联系,注意分配就显得轻松很多,如载歌载舞。四注意的转移能力注意的转移能力即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无意识转移是注意的分散,而不是注意的转移能力。五注意的广度注意广度,即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有时也称为注意范围。人们一般用速示器来研究视觉的注意范围。幼儿的注意广度比拟狭窄。随着儿童的成长、生活圈子的扩大,其注意广度会增长。情绪STROOP实验说明,相对正常被试而言,焦虑个体命名有威望性含义词的颜色时间较中性词长,说明焦虑个体比正常个体更容易将注意投放至消极情绪信息上,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五、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培养是

51、潜移默化与练习培训结合的过程。在培训中,务必注意几点:第一,刺激丰富化原那么。尽量使刺激组合为一个整体,防止刺激孤立,利用联觉培养有效的刺激反响。刺激物适度丰富、鲜明。第二,注意训练与注意开展匹配原那么。训练者最好不要自行更换训练物,不能操之过急,要因龄施教。第三,形式立体化原那么。注意力的培养训练并不是单纯的某种操作或几次操作就可以完成的,必须是一个全方位的培养模式。 第四,空间渗透式原那么。注意力集中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儿童注意力的养成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四章 儿童记忆的开展关键概念:记忆 定向反射 习惯化 条件反射 再认 回忆 延迟模仿 自传体记忆 复述 组织 精细加工 元记忆 记忆

52、容量 记忆恢复现象 遗忘规律第一节 婴儿记忆的发生 记忆就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是人脑对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大量研究证明,婴儿有记忆能力。一、记忆发生的指标心理学家们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指标。一定向反射和习惯化所谓定向反射就是对新异刺激做出反响的倾向。定向反射是当新异刺激出现时主体产生的反响,因此,它也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指标。因为当刺激屡次出现后,主体就不会再产生这样的变化,或是反响下降,这种定向反响的消失或下降我们称为“习惯化。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主体对条件刺激作出的反响。一般认为,儿童最早建立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出生第十天左右建立的哺

53、乳反射,也就是婴儿对哺乳姿势的再认。二、婴儿记忆的特征1婴儿时期的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他们还不能为特定的目的进行记忆。研究说明,婴儿不仅很早就存在记忆能力,而且具有相当好的信息保持能力。婴儿是如何提取信息的?提取信息有两种形式:再认和回忆。再认是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过的刺激。如:见到某人就想起曾在哪见过他回忆是对以消失的刺激产生一个心理表征的过程。如:听到某人名字想起他的模样2婴儿记忆的另一重要特征,也是儿童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困惑,即婴儿期的记忆缺失现象,表现为我们无法保持任何有关婴儿时期的经验。第二节 儿童记忆的开展一、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

54、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自传体记忆对儿童开展的重要性意义至少反映在两个方面:1对以往事件的经历有助于儿童预测和期待未来的事件;2它还为个体提供了某种时间的的延续感,从而看到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之间的联系,与儿童自我意识的建立密切相关。自传体记忆的发生与开展是以童年期遗忘的消退为起点的,即童年期遗忘的消退就是自传体记忆发生开展的开始。二、记忆策略记忆策略在学步幼儿阶段就已经产生了。一般来说,在较小年龄阶段,儿童并不是很有意的使用策略来提高记忆的效果,或者可以说,这些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策略。关于儿童记忆策略开展的研究主要针对三种根本策略开展: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一复述学前儿

55、童就已经开始使用复述了,当他们被要求记住一组物体的名称时,他们会说、看,并减少其他活动,当然,他们表现出的复述过程的持续性是有限的。二组织如果在记忆一些内容时,你能将信息结合成为更大的单元,这就是组织策略的使用。三精细加工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建构记忆工程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就是精细加工的策略。与其他策略相比,精细加工是一种较迟开展的能力,一般出现在11岁以后。三、儿童记忆的准确性了解 见99-100页记得对不对通过研究儿童对犯罪行为的描述,得出结论:年幼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的记忆准确性和详细程度均不如年长的儿童和成人,而且他们更容易受到暗示。因为他们更容易信任他人,他们会尽

56、力顺着问题的引导方向来答复。虽然幼儿不能准确地报告事件,但一般而言,他们更可能出现遗漏的错误,而不是添油加醋的错误,除非成人有意的暗示,他们极少虚构。四、元记忆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个方面,它具体指儿童关于记忆是什么,记忆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什么因素影响记忆的效果等方面的知识。一般可以将元记忆分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自我监控和元认知自我调节。一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又可分为关于人、任务、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人的元认知知识,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作为记忆主体所具有的能力、局限、特质方面的认识。关于任务的元认知知识,即对任务难易

57、程度的认识。关于策略的元认知知识,学前儿童只有初步的策略概念。二自我监控与调节记忆者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监控和进行相应的调节是提高记忆的好方法。自我监控是将记忆内容、记忆目标相比拟,以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自我调节包括方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记忆活动。自我监控和调节是建立在自我体验的根底上的,学前儿童在这方面表现出有限的能力。五、记忆容量记忆容量是指在记忆过程中可供心理过程使用的总的心理工作空间。信息加工理论的一个主要奉献就是说明人类认知活动在信息加工容量上存在限度。影响记忆容量的因素:1神经系统的自然成熟是儿童记忆开展的一个主要原因。2经验的增加可导致资源使用效能的增加。一方面是源于关于世界的知识的

58、增多;另一方面是由于技能的熟练化。第三节 记忆规律与儿童学习 记忆是决定儿童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记忆的保持规律保持是记忆者对信息进行储存和稳固的过程。信息的保持并不是静止的,它们早已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质和量。量的变化表现为信息数量的减少,出现遗忘。质的变化表现为记忆内容的简略、概括,或是详细、合理,在或者夸张、突出。儿童在记忆的保持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巴拉德在1913年发现的。我国有关实验证明,记忆恢复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关于恢复

59、记忆的原因,人们一般认为不是由于在间隔时间内复习或学习其他有关材料而造成的。而以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保护性抑制加以解释。二、记忆的遗忘规律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或者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做了系统的研究。遗忘的开展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停止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因素:1学习过程 2学习者对记忆任务的态度 3记忆内容的性质、数量信息栏: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发现记忆遗忘规律的第一人。他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艾宾浩斯又根据这些数据在坐标中形成的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

60、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三、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如何促进儿童更高效能地学习:一根据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他们是以无意识记为主的。因此在培养孩子记忆能力,叫他记住一些事物的时候,应:尽量选择形象、直观、具体、生动、能引发孩子兴趣、吸引孩子注意的对象。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其有意识记行为进行启发诱导。适当的结合情境,形象生动地进行记忆。学习过程的安排应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适当教授一些记忆的策略,以加强记忆效果。二针对记忆规律促进儿童学习。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科学地组织复习。在安排儿童学习时候应尽量做到在同一时间里,不要要求他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另外,根据我们在前面对遗忘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在学习前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建立,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及到达一定量的学习程度都是儿童有效学习所必须的要素。第五章 儿童想象、思维的开展关键概念:儿童想象 儿童无意想象 儿童有意想象 儿童再造想象 儿童创造想象 儿童思维 直观行动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