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3405075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软件和KI数据库摘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知网KI中有关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文献进展数据统计分析,并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对目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内容进展系统分类概括,旨在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有效结合深入探讨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现状,以便对我国未来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进展客观预测和展望。关键字:民族村寨旅游,网络分析,研究综述A Review of the Tourism Research on Ethnic Village in ChinaBased on CITESPACE software and KI databaseAbstract

2、: using the literature metrology to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KI) about the literature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in China in the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using the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o system at present, Chinas ethnic village tourism research content classification, throug

3、h bining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discusse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in our country, so the study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objective forecast and prospect.Keywords:ethnicvillagetourism,networkanalysis,review一、研究动态扫描随着民族村寨旅游

4、的迅猛开展,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KI中有关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文献进展梳理的根底上,借助citespace网络分析软件从民族村寨、民族村寨旅游、旅游开发、社区参与、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展、民族旅游、乡村旅游等视角进展定性分析,旨在结合文献统计数据的根底上通过对研究内容的分类概括,厘清现有研究的缺乏,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展。本文通过选取中国知网KI资源数据库,采用主题为民族村寨旅游的模糊数据检索方式,对全部年份的时间跨度进展文献检索,得出截止到2016-07-05共有研究文献1060篇。鉴于我国

5、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数量已具规模性,笔者从发表年度、来源数据分布、期刊分布、科研基金分布等方面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现有文献进展数理统计和客观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萌芽探索阶段2002-2006。2002年以前,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几乎尚未起步,总共发文量为19篇,并且都不是以研究民族村寨旅游为主。严格来讲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展相关研究开场于2002年,当年发文量是13篇,随后的5年发文量都比拟少,这个时期属于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萌芽探索阶段,之所以呈现这种趋势的重要原因是当时学者对旅游开展的理论框架、目标体系与研究方法等

6、还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2、稳定开展阶段2007-2011。通过图1可以看出,从2007年开场,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研究发文量首次突破50篇。到2011年,发文量到达107篇。这段时期,我国学者已经开场对民族村寨旅游形成系统的研究。3、快速开展阶段2012至今。2014年,关于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到达顶峰,发文量达143篇,同比2002年增长了11倍。可见,这个时期属于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快速开展阶段。虽然自2014年至2015年,有关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相关文献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通过分析,发现其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年鉴文献的减少,这种变化并不能说明社会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关注下降,也不能否

7、认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性增强的趋势,民族村寨旅游仍是当前乃至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问题。图1民族村寨旅游相关文献发表年代分布曲线第二、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呈现跨领域和学科的重要特征,学科分布和层次构造合理。其中学术领域如期刊、硕博论文、学术会议等相关研究占比最重,学术领域发文量是1011篇,所占比重为95.38%,构成了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重要组成局部,说明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应的学术圈。通过文献检索,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研究相关文献中期刊总数为727篇,其中期刊学科分布主要集中于旅游、农业经济、文化、资源科学以及建筑工程与科学等。在期刊的研究层次中根底研究社科所占比重最多

8、,占期刊总数的81.29%。通过检索统计出核心期刊273篇,占期刊总数的37.55%,核心期刊中CSSCI期刊211篇,占核心期刊总数的77.29%。综上所述,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相关期刊的学科分布和层次构造根本合理,其核心期刊数量占比拟大,说明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水平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第三、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省、*省、*省、*等。究其原因之一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寨较多,享有国家政策以及地理区域的外部影响力。通过对现有文献中科研基金的统计,科研基金类别23个,科研基金论文194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数量为122篇,占科研基金总数的62.8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

9、为23篇,占科研基金总数的11.86%,这说明国家科学基金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资助和关注。同时,对所有科研基金按国家包含世界层面和地方层面进展分类,统计结果显示国家层面科研基金共10项,地方层面科研基金共41项,地理区域主要集中于*省、*省、*省、*省等。可见地方层面对民族村寨旅游的支持度比拟大,这就使得民族村寨旅游未来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关注下得到持续平衡开展,也会促使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更具地方区域特色。二、研究内容分析通过上文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研究文献的计量统计,可以发现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已经进入规模化研究层次,其学科、研究层次、研究领域已经逐渐全面化、专业化和实用化。鉴于此

10、,本文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将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文献内容进展分类研究,图2,图3、图4是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分别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关键词聚类的时间规律以及每个时期研究重点三个方面来反映文献研究的内容和特点。两个或更多的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时被称为关键词共现,在 Citespace中,将网络节点选择为key words,阈值设定为 ( 3,3,20) ( 2,3,15) ( 3,3,18) ,对 1060 篇文献进展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分析可视化结果图 ( 图 2) 。图2关键词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按年份对高频关键词进展统计,得到民族村寨旅游领域关键词

11、高频热点词列表 ( 表 2,频次为 10 次以上) 。通常频次高的关键词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而陈超美认为中心性超过 0. 1 则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说明该词所起的承上启下作用越大,也即研究热点之间的转化关系越强,从而可探悉出现有研究的知识逻辑演进脉络。根据陈超美的定义,共现网络图谱中的关键节点是图谱中连接两个以上不同聚类,且相对中心度和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这些节点是发现不同学科和主题的连接点或是进化网络的支点,通过该点展开的研究较多。图 2 中显示较大的关键词具有高中心性,是研究热点之间转化的重要转折点。表2 旅游人类学关键词中心性与频次表关键词中心性频次首次出现年份民族村寨0.961

12、482003旅游开发0.62912002民族村寨旅游0.73682003社区参与0.3502004民族文化0.18412008乡村旅游0.13332003可持续开展0.16312003少数民族村寨0.28142002生态旅游0.17132002利益相关者0.12102010图3timeline视图时光轴图时光轴图可以看出一个领域的研究前沿,研究前沿代表了一个学科研究领域中最先进且最有开展潜力的研究主题。通过 Citespace 在关键词知识图谱的根底上,以谱聚类的方法对共被引网络进展聚类,选取 TF IDF 法则1. TF IDF ( Term Frequency Inverse Docume

13、nt Frequency) 是一种统计方法中的加权技术,用以评估一字词对于一个文件集或一个语料库中的其中一份文件的重要程度。字词的重要性随着它在文件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增加,但同时会随着它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成反比下降。从施引文献2.被引文献是研究的知识根底,施引文献是被引文献的开展,也即被引文献的后续文献,可以大致观测出研究的前沿。keyword 中抽词的结果对每个聚类进展自动标识,获取时间线程图,如图 3所示。从图可以看出研究前沿仍然是聚焦在民族文化上。图4timezone视图时区图时区图可以对每个时期的研究重点有直观的了解,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学者每个时期对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2

14、007年以前对民族村寨、民族村寨旅游、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旅游资源等的研究内容比拟多。2007年以后就对民族、文化、利益相关者及可持续开展等的研究比拟多。而近两年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提出也使我国学者开场对旅游扶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经济开展等问题有所研究。鉴于以上分析,笔者将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文献内容进展分类研究,从民族村寨旅游根底理论视角、问题与对策视角、开发模式视角、保护与可持续开展视角、社区参与视角进展梳理和分析,旨在明晰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异质化以及进一步促进各领域以及相关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深层次推进。1、根底理论研究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根底理论研究集中在200

15、7年之前,分别对民族村寨旅游的概念、特点和类型等根底理论问题进展了研究。金颖假设(2002)认为民族文化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最好的物质载体,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的民俗展示,是活生生的正在运行、开展着的民俗【1】。其研究在性质上对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进展初步探讨,具有一定的新意。罗永常2003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定义进展了界定,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是将民族村寨作为旅游目的地,以村寨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原生态民族文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2】。并将民族村寨旅游分为盛名热点型、新兴热点型、重点文物型和待开发型4种类型【3】。同时总结民族村

16、寨旅游具有吸引物和活动空间的乡村性、民族性、地方性和民间性、文化交融性、参与性、层次性、环保性等特点【4】。这对以后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特征和本质属性有一定的启迪。*洁2007在罗永常研究的根底上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体系框架【5】。黄亮(2009)认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展需要科学开展理念的指导,并通过阐释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村开展理念的内涵,开掘各自具有的特点,辨析联系与区别,提醒了这3种开展理念对于少数民族村寨开展旅游的启示【6】。从总体看,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根底理论研究还不全面、完善和深入,有待今后拓展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2、问题与对策研究3、开发模式研究4、保护与

17、可持续开展研究在村寨保护和开展的具体对策等方面,*河清,方世敏(2003)提出实施区域协作,使湘西民族旅游走上可持续开展之路【7】。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蒋丽芹(2005),王雯雯(2006)分别以*和*的少数民族村寨为例,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的战略体系和对策【8】【9】。他们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徐永志(2006)认为民俗风情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的着力点【10】。黄亮,陆林,丁雨莲(2006)阐述了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展模式及相应开展战略【11】。*晓辉(2006)探讨了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展的问题【12】。肖琼2009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村寨旅

18、游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旅游村寨环境问题的根本路径【13】。王柏中2011论述了越南瑶族地区民族旅游开展对当地社区产生了三方面影响:改善产业构造及生活状况;开启商品经济意识;加强族际交往,开阔眼界【14】。谢萍、朱德亮2014基于民族村寨社会居民的感知和诉求,探讨了民族村寨的旅游可持续开展模式问题【15】。吴学成、李江风、蒋琴、罗永常、方世巧2014以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动力机制系统【16】。这些研究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展带来有益的启迪近几年,我国学者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开展方面也做了研究。李燕琴2015借用Selye生理应激理论,根据压力概念开展的趋势,提出社区层面压力冲突论之

19、6大命题,并以此为根底构建由压力源(A)、应对资源(B)、应对过程(C)、压力反响(D)、应对结果(*)构成的社区压力应对之ABCD-*模式【17】。董法尧、陈红玲、李如跃、吴建国2016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安康可持续开展【18】。3、开展模式研究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资源开发研究集中在2006年至2009年,分别从资源开发的理念、模式及问题等方面做出了研究,并提出对应的措施。首次对民族旅游的开发模式进展研究的学者丁健, 彭华 ( 2002) 从空间角度将民族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原地开发模式 ( 包括原生自然式、原地浓缩式) 和异地开发模式两种【19】。罗永常(2006)在确立

20、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根本理念和目标的根底上,从立法保障、制度建立、促进参与、财政刺激、教育培训、监控评价等方面进展探讨【20】。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华明、滕健2006提出了一种以保护开发为前提、公司起主导作用、有鲜明特色主题、村民普遍受益的多赢开展模式,即CCTV模式【21】。梁玉华2007从将目前的群众旅游转型为生态旅游、加强游客管理、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完善生态旅游产品构造几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进展了探讨【22】。以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为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借鉴性的建议。*旺、孙璐、吴明星2008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从制度经济学的角

21、度,解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在此根底上提出对策建议【23】。林轶2008指出的少数民族村寨在进展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并以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为根底对民族意象及其构成要素进展探讨,并就在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意象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4】。马继刚2008提出村寨分区建立的设想、旅游接待设施硬件建立方案,以及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参与等一系列系统化软件工程【25】。王汝辉(2009)从产权制度层面提醒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产权不断专业化配置在不同相关利益主体手中,各相关利益者互不信任、相互侵权等现象与问题的背后深层次根源,为少数民族文化旅

22、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借鉴【26】。贺丹(2009)以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为切入点,从旅游者的心理、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产品、民俗旅游商品、旅游管理与经营四个方面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一些措施和开展对策【27】。*沛林2005以*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 分析了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黄萍等2005结合*旅游资源特色, 提出了建立文化生态村的可持续民族旅游开展模式。*华明, 滕健(2006) 以勐景来中缅第一寨为例,提出了以保护开发为前提、公司起主导作用、有鲜明特色主题、村民普遍受益的CCTV模式。*洪丽2008基于村寨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提出了政府主导、社区居*体

23、、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视响应的新模式。谢萍、朱德亮2014从人类学角度认为,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的内涵主要包括资源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模式应由低碳为先的环境开展模式、圈层互动的文化开展模式、多元结合:的经济开展模式和均衡共生的社会开展模式所构成。4、村寨保护保护生态旅游研究一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从2002年开场至今,学者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民族村寨生态保护进展了以下研究:马晓京(2002)提出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是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28】。邓永进,郭山(2001),陶犁(2002),江晓云(2004),蒋丽芹

24、(2005)分别以不同的案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展了有益的探讨【29】【30】【31】【32】。黄萍,王元珑(2005)认为建立文化生态村是实现*民族旅游可持续开展的一种有效模式【33】。曹端波、*希磊2008提出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展应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资源【34】。李天翼、孙美璆(2010)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以工分制为根底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作了简要分析【35】。甲任2011提出了建立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具体措施【36】。黄翠鸾2013探讨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对策,为提升乡村旅游经济水平注入了新的开展思路【

25、37】。杨艳霞,王绍瀚2015以黔东南民族村寨为研究对象,首次将生态旅游与扶贫相提并论,认为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民族文化的优势走生态旅游扶贫的路子成为了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38】。7、旅游文化研究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8年之后,主要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以下研究:何明(2008)认为在保护与开发民族文化中,关键路径是立足于民族文化本身及持有者【62】。李欣华、吴建国(2010)在旅游城镇化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建立起一种利益相关、互为因果的反响机制郎德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旅游城镇化的系列现实矛盾【63】。李金发2011认为传统和现代的合理

26、整合,经济开展和文化传承并重,保护和开发并行,是当前整合民族村寨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64】。田敏、撒露莎、邓小艳2012构建了有效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从文化产品与文化空间两方面把握好文化开发的度,因地制宜地选择实地民族文化村模式或异地民族文化村模式【65】。杨晓轼(2013)以旅游文化为视角,结合少数民族村寨体育的特征,给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开展的创新路径【66】。李珊珊、龚志祥2013对民族文化移植现象中的文化认同进展了实证研究,对现代意义上的族群认同开展趋势做进一步探讨和思考【67】。莫代山2013认为在民族村寨和民族文化保护开展过程中,需要有效对传统文化加以合理的利用【68】。孙九霞

27、、*相军(2014)采用地方性知识理论视角,分析其传统文化传承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了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的研究转向从西方转向东方,从外部转向内部【69】。*中奎2015建立起有助于民族旅游可持续开展的文化保护的假设干预警原则【70】。宋才发、*廷兰(2015)建立了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机制【71】。唐卫青、王宇斯(2016)指出民族旅游村寨建立离不开村寨的文化资源的利用【72】。杨军辉、李同昇(2016)认为民族旅游地的文化公地悲剧效应迫切需要构建民族文化补偿机制【73】。5、产品开发研究产品类型方面,我国学者杨家娣、叶文(2003),杨兆文、徐乃瑞(2004)均以*民族村为例,前者进展了问题

28、和对策分析,后者探讨了民族文化村产业化开展道路【39】【40】。这是侧重于异地主题公园式民族村寨方面的研究。*沛林等(2005),徐红罡、田美容(2004)认为民族歌舞旅游产品是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以真实性为切入点,总结民族歌舞旅游产品开发的特点,并建立少数民族歌舞旅游产品管理模型【41】【42】。王瑛、于华友(2005)针对金口大峡谷旅游产品的创新设计,设计出以特色鲜明观光旅游产品、特殊内容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专题旅游产品、科学考察旅游产品为主体的绝尘险谷金口旅,赏心悦目大渡游旅游产品整体形象【43】。*旭玲,杨兆萍,谢婷(2005)论述了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建立、保护、在

29、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的作用以及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44】。是对原生型民族村寨的另一种类型生态博物馆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梭嘎生态博物馆成为研究热点。产品问题和策略方面,钟洁2012指出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游客高质量体验需求的现象【45】。潘佳、康秀敏(2013)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整合营销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意见【46】。饶世权、鞠廷英(2014)通过梳理、归纳、比拟挖掘特质文化,将川西古镇特质文化开发为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并积极营销古镇特质文化【47】。梁爱文、周灿(2014)提出创新旅游开展思路,开展体验式旅游

30、;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独特旅游产品的开展策略【48】。6、社区参与研究社区参与方面,黄华(2004)、罗永常2006、李广宏2007提出了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原则、开展机制和利益保障措施,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策略【49】【50】【51】。*韫2008提出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社区为核心,借助非政府组织等的外部推动力量落实和深化社区参与【52】。叶春、李渊妮、陈志永2009研究了社区参与的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评估方法【53】。李强2010认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中,社区参与存在泛化现象【54】。李天雪2010指出解决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的问题需要政府、开发商与村民三者的准确定

31、位与和谐沟通【55】。周杰、杨兮、*凤太2013指出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展包含对资源的利用和控制、对决策与选择过程的介入、利益分享、承诺与奉献、能力建立、自组织能力、乡土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等【56】。曹兴平2016从社区感和参与动机角度研究出旅游参与动机对旅游开展决策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57】。在利益相关者方面,田艳2010构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补偿制度【58】。廖军华2011提出5Cs模式,并构建了5Cs模式的运行机理【59】。陈志永、梁涛、吴亚平2011对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水平衡量问题进展了辩白与分析【60】。任耘2013构建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相关者图谱【61】

32、。1问题对策研究杨昌儒, 潘梦谰(2004)基于对*民族村寨的调查研究,指出*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着观念、产品及经营方法等三大问题。产品开发缺乏个性意识,忽略了浓郁地方气氛的营造。经营管理上表现为没有一个真正有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的经济实体来行使管理权。提出村寨旅游产品开发一方面应以文化为主,提升品位,凸现个性,另一方面应搞好规划,重点开发,加强市场论证和产品营销,提高管理水平。罗永常( 2003)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高度概括为四大方面: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传统民族文化走向衰退和消亡;价值观的改变和传统社会构造的崩溃;民族传统文化的粗俗化;旅游扶贫, 越扶越贫现象。 为此,他提出了确

33、立社会性旅游开展观、确立参与式开展理念、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品位、提高规划和管理水平等开展对策。金颖假设2002指出*民族村寨旅游在道德观念、社会风气出现了负面变化,旅游产品属于初级的产品、粗放的经营,处于半行政、半经济、半自发的管理状态,为此他特别强调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实现民族文化村寨旅游与与文化开展的良性互动。2开发模式研究余青, 吴必虎2001基于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问题的提醒, 提出生态博物馆是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开展的模式。*沛林2005以*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 分析了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金颖假设(2003)基于对少数民族集市旅游的调研, 认为集市旅游是一种新

34、的有前途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形式。沙爱霞(2004)以*纳家户为例, 分析了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的作用、意义及建立措施。黄萍等2005对国内外民族旅游开发的一些案例进展研究, 并结合*旅游资源特色, 提出了建立文化生态村的可持续民族旅游开展模式。*华明, 滕健(2006)在比拟几种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根底上, 以勐景来的成功为案例, 提出了以保护开发为前提、公司起主导作用、有鲜明特色主题、村民普遍受益的多赢CCTV式开发模式。黄亮, 陆林等2006以西双版纲傣族园为案例, 重点探讨了傣族园公司农户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展模式。陈国兰2006对泸沽湖落水村家庭接待进展了个案研究,提出了政府行业协会接待

35、户的多层次管理模式。罗琳(2007)以*北川羌族自治县五龙寨为例, 从社区居民参与、利益分配、社区开展等角度对五龙寨社区参与式开展模式进展了深入的探讨。*洪丽2008基于村寨旅游相关利益者的研究,提出了政府主导、社区居*体、企业参与、旅游者合作、其他利益相关者监视响应的新模式。3社区参与研究通过所检索到的论文发现,近几年来涉及民族村寨旅游开展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文章越来越多。罗永常(2004)通过对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业开展为例,从中剖析影响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关键因素,提出社区参与旅游开展对于民族村寨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他又从社区参与根本理论出发,在雷山县郎德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展现状调查与

36、评价的根底上,又对郎德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展的一般途径和方法提出了建议。黄华(2004)通过讨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和潜在优势,分析了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制约因子和现存问题,提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原则、类型及机制等问题。*洁, 杨桂华(2005)基于对*两个民族村寨的调研,提醒出社区经济和旅游业开展水平、景区优势旅游资源、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认知、对政府的信任度及民族传统习俗等是影响社区村民参与旅游积极性的五大因素。*韫(2008)则通过社区参与中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社区为核心,借助非政府组织等外部推动力量落实和深化社区参与的途径。4可持续开展研究

37、徐永志(2006)认为民俗风情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的着力点。王雯雯(2006)从资源、品牌、利益、协调、开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的对策。梁玉华(2007)针对*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从旅游产品转型、游客管理等方面对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进展了探讨。彭瑛, 何志华(2007)认为,在民族地区开展民族村寨旅游能很好地与新农村建立结合起来, 推动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开展。从已有成果的年代数据统计说明,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真正研究始于本世纪初,2003年以后相关的研究成果才日趋多了起来。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成果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展过程中所面临或存在的问题

38、及对策研究最多,其次是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展模式及社区参与问题的探讨。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成果更多地侧重实证分析、个案研究和定性研究,相关的理论研究、系统研究和定量研究十分少见。从研究地域*畴看,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和*两省,其中尤以*为最。*、*、*等省区略显薄弱,*、*、*等省区则尚无研究文献出现。所有这一些都说明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还相当薄弱,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三、总结与展望通过对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动态扫描和内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研究走势来看,国内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关注度持续加强。第二、从研究的期刊和作者分布来看,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

39、展相关期刊的学科分布和层次分布构造根本合理,但是期刊数量并没有大幅增涨。第三、从研究的地理区域来看,由于民族村寨旅游依托的自然条件是民族地区的资源,所以地理区域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省份分布主要包括*省、*省、*省、*省等。第五、从研究内容上看,对于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大多停留在同质化研究阶段,在学术性、创新性和系统性上有待提高;研究视角多集中于理论研究,内容上重复性研究居多,研究视角和理论性需进一步扩展。第六、从研究方法上看,由起初的定性分析逐渐过渡到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但是定量分析过于外表化。同时基于对民族村寨旅游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差异,使得研究成果无法进展比照分析,使其研究成果未能发挥连续性和

40、指导性作用。此外,本文是基于中国知网KI这一单一资源数据库收录的文献进展的相应数据统计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以上研究结论,未来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第一、对民族村寨旅游的概念应进展系统研究,结合民族旅游、生态旅游的开展趋势,在明确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对象、内容、主体和方法等的根底上对其做出一致性定义。第二、随着信息化以及智慧旅游的开展民族村寨旅游如何运用大数据进展开发、营销和管理,从生态平安角度出发建立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系统将是未来开展的创新点和突破点。第三、对于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研究趋势而言,研究群体多领域性、研究内容多学科性、研究方法创新性是必然趋势,这就使

41、得在多领域研究的背景下应进展异质化研究,遵循专业性和学术性挖掘民族村寨旅游的深层次内涵,以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开展和进步。参考文献:1金颖假设.试论*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民族研究,2002,01:61-65.2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开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民族研究,2003,02:102-107.3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民族研究,2004,243:1181214罗永常.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J. 黔东南民族师*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6:60-62.5*洁. 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构建的初步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11:1051-

42、1053.6黄亮.浅析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理念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07:658-661.7*河清,方世敏. 实施区域协作是湘西民族旅游可持续开展的必由之路对构建大湘西旅游品牌的初步思考J. *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6:105-107.8蒋丽芹.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开展战略研究以*省*市麻塘革家村寨为例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4:66-69.9王雯雯.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对策研究J. 科技资讯,2006,18:186-187.10徐永志. 民俗风情: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的着力点J. 旅游学刊,2006,03:10.11黄亮,陆

43、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05:53-56.12*晓辉. 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展J. *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85-88.13肖琼.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及路径选择J.*民族研究,2009,04:183-186.14王柏中. 越南瑶族旅游业开展状况评析以老街省沙巴县大坪乡红瑶旅游为例J. 东南亚研究,2011,01:72-78.15谢萍,朱德亮. 论人类学视角下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模式J. *民族研究,2014,06:105-108.16吴学成,李江风,蒋琴,罗永常,方世巧. 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

44、动力机制系统研究J. 生态经济,2014,01:141-143.17李燕琴.旅游扶贫村寨社区压力应对的ABCD-*模式以中俄边境村落室韦为例J.旅游学刊,2015,11:40-50.18董法尧,陈红玲,李如跃,吴建国.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以*西江苗寨为例J.生态经济,2016,04:139-142+157.19丁健,彭华. 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地理,2002,01:101-105.20罗永常.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旅游学刊,2006,10:45-48.21*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J.*民族

45、研究,2006,03:97-103.22梁玉华.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开展探讨以*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为例J.生态经济,2007,05:113-117.23*旺,孙璐,吴明星.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及其对策研究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J.开发研究,2008,01:125-129.24林轶.论民族意象要素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J.*民族丛刊,2008,03:65-68.25马继刚.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市小水井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06:151-154.26王汝辉.巴泽尔产权模型在少数民族村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旅游学刊,2009,

46、05:31-35.27贺丹.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开发建立对策探讨以*省为例J.*民族研究,2009,04:187-191.28马晓京. 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J. *民族研究,2002,02:23-28.29邓永进,郭山. 香格里拉民族生态旅游的设计与实践来自*省*县霞给村的研究报告J. 思想战线,2001,02:69-71. 30陶犁. 滇东南热带北缘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 *林业科技,2002,02:78-82. 31江晓云. 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 经济地理,2004,04:564-567. 32蒋丽芹. 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开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 *

47、民族师专学报,2005,03:35-36.33黄萍,王元珑. 创立*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展模式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8:177-180.34曹端波,*希磊.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开展模式的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128-132.35李天翼,孙美璆.工分制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成因的文化生态学探析以*省雷山县上郎德村为个案J.*民族丛刊,2010,06:58-62.36甲任. 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J. 中国西部科技,2011,25:44-46.37黄翠鸾. *市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与保护开发对策J. *农业科学,2013,05

48、:234-238.38杨艳霞,王绍瀚. 黔东南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扶贫开发路径探析J. 城市地理,2015,18:18-19.39杨家娣,叶文. *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初探以*民族村为例J. *学院学报,2003,06:22-25. 40杨兆文,徐乃瑞. 关于民族文化村产业化开展的思考兼对*民族村的调查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4,01:119-121. 41*沛林,Geoff Wall,*玉冰. 论湘渝黔边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建立J. 经济地理,2004,01:119-123. 42徐红罡,田美容. 少数民族歌舞旅游产品管理模型初探以*黔东南苗族侗族为例J. *民族研究,2004,02:136-1

49、41.43王瑛,于华友.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产品创新设计J.软科学,2005,04:74-76.44*旭玲,杨兆萍,谢婷. 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中的应用以喀纳斯禾木图瓦村为例J. 干旱区地理,2005,03:414-418.45钟洁.基于游憩体验质量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优化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甲居藏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2,08:95-103.46潘佳,康秀敏.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业实施整合营销的关键要素分析J.*民族研究,2013,04:124-127.47饶世权,鞠廷英.古镇特质文化的挖掘与开发研究以川西古镇为例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50、,01:22-25.48梁爱文,周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展探究以*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为例J.*民族丛刊,2014,02:69-74.49黄华. 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D.*师*大学,2004. 50罗永常.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 旅游学刊,2006,10:45-48. 51李广宏. 社区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探讨J. *民族丛刊,2007,04:46-50. 52*韫. 困境与选择: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J. *社会科学,2008,02:133-135. 53叶春,李渊妮,陈志永. 社区参与视角下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展评估J

51、. 生态经济,2009,09:98-101. 54李强.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自主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展以*泸沽湖与*小庄村为例J. *民族研究,2010,02:106-112. 55李天雪. 社区参与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基于*市东宅江瑶寨的实证研究J. *民族丛刊,2010,05:72-75. 56周杰,杨兮,*凤太. 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展的特征及内涵解析J. *民族丛刊,2013,05:92-97. 57曹兴平. 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参与内生动力实证研究J. *民族研究,2016,03:166-170. 58田艳.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利益补偿制度研究J. *民族研究,2010,04:1

52、81-187.59廖军华. 民族村寨旅游开展的创新模式5Cs模式J. *农业科学,2011,24:14884-14886.60陈志永,梁涛,吴亚平. 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 *民族丛刊,2011,03:56-60. 61任耘.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以*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 *民族研究,2013,02:112-115. 62何明.当下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复调逻辑基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与艺术展演实践的分析J.*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58-64.63李欣华,吴建国.旅游城镇化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郎德模式的成功实践J.*民族研究

53、,2010,04:193-199.64李金发.旅游经济与民族村寨文化整合以*红河州慕善彝村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70-74.65田敏,撒露莎,邓小艳.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及传承比拟研究基于*、*两省三个民族旅游村寨的田野调查J.*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88-94.66杨晓轼.旅游文化视域下少数民族村寨体育的开展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3,09:75-77.67李珊珊,龚志祥.民族文化移植现象中目的地社区的文化认同研究基于*州枫香坡旅游开发的案例分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4-18.68莫

54、代山.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产业化与特色民族村寨保护以*地区太鲁阁族可乐部落为例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14-17.69孙九霞,*相军.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传承与自然环境保护研究以雨崩藏族旅游村寨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71-77.70*中奎.预警原则:民族村寨旅游预开发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03:136-139.71宋才发,*廷兰.村寨文化旅游业开展创新的法治问题探讨以*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业为例J.*民族研究,2015,12:30-34.72唐卫青,王宇斯.民族旅游村寨建立中文化资源利用的问题研究以*州舍米湖村为例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34-36+40.73杨军辉,李同昇.民族旅游地游客民族文化补偿认知与支付意愿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05:203-208.74陈悦,*则渊 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 J 科学学研究,2005 ( 4) : 149 15475陈超美 科学前沿图谱: 知识可视化探索 M 陈悦,王贤文,胡志刚,侯海燕,译 : 科学,2014: 276*则渊,陈悦,侯海燕,等.科学知识图谱: 方法与应用M : 人民,2008: 9. 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