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93222000 上传时间:2022-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定位(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

2、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二)目标定位: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

3、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法学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展开教学。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多媒体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及时演示,提问:李老师还

4、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探索新知。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使生活数学化。2、感知三角形的特征。(1)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交流反馈时,我重点针对学生用到的两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反馈,通过提出:后面一种小棒搭成的三角形你是否满意,应该怎样才是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来帮助学

5、生理解“围成”,使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为后面的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埋下伏笔。(2)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随着学生的不断发现,完善并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交流比较中主动发现并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这里,老师有意识的选择小棒摆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的关注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既突出了三角形的特征,又为下面再次操作提供标本,打下基础。】 3、探索发现三边关系。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

6、,也是难点、重点之处,我承接上面的活动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习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1)设疑: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撞,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一定,在这样的思维矛盾下,自然的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2)明确实验要求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根指定长度的小棒在小组里进行活动,任选三根围一围,并纪录好每次的实验结果。(3)汇报实验结果,引发下一环节的探索发现。请学生汇报自己小组里实验的结果,并思考其原因:能否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同时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各种围的过程,不仅

7、直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保证了实验汇报的高效。同时我在黑板上分类记录下了四种所选小棒长度的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规律。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黑板上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轻松的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较长的边,这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但是为了突出“任意两条边”,我在这里,我针对6410这个特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请学生思考:把4厘米换成多长的小棒就行了?有多少种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组织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找出一个范围,在找这个取值范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4)即

8、时运用三边关系。这一点在教学中忽略了,在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应该马上给学生一个实验的机会,可以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看看是不是和刚才的发现吻合。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了。【设计意图:到此,本节课关键处理,也是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学生“思考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我始终坚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结合老师的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概括出结论, 因此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第三部分:巩固运用,解决问题。1.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根据新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2.解决课始老师上班路线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

9、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李老师为什么直接从家到学校最近。这也是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变式。这两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3.创设小猴家造新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两根3米的木料,选择一根最合适的横梁。由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几种情况都有人选择,我并不急着说明,而是让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自己说服自己。通过争辩交流发现选择5米的横梁最合适。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学生活化。第四部分:欣赏感受,拓展延伸。

10、最后我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过图片后都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因此,我就给予了学生展示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继续关于这一方面知识的充实,让学生把对数学的探究延续到课堂外。认识三角形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三角形“,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个内容。一、说教材认识三角形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想想做做”,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

11、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能判断三条线段的长度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实验验证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说教法和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

12、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围一围,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四、说教

13、学准备四根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PPT课件五、说教学程序我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探索规律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推广验证,得出结论深化认知、拓展应用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发展练习,提高能力拓展知识,拓宽视野1、联系生活,提出问题出示学生所熟悉的流动红旗、三角尺、红领巾的照片,说说这三个物体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唤起学生对三角形已有的认识和经验,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形成表象。然后组织学生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小组内交流,

14、可以折、画、用小棒围、在钉子板上围,进一步强化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并观察三角形图形的特征。通过观察和比较各式各样的三角形,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2、合作探究,探索规律小学生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采用设置疑问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小学生也是好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动起来,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具体的实践经验。同时动手操作也能启迪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第一步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为每组同学准备好的4根小棒(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设计一个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是否都能

15、围成三角形”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一个平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围一围发现不是任何三根棒都能搭出三角形的。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错误认知,引起了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同时也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种重新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一层次。第二步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我抓住契机巧妙设疑:任意选择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提出活动二的要求:给你两根小棒,一根10厘米,一根6厘米,你还能配多长的小棒和它们组成三角形?两人合作把小棒的长度量出来,比一比谁配的小棒最短?谁配的小棒最长?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

16、流、形成头脑风暴,我有充分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点拨。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适时运用投影演示验证。从而使学生知道第三条边的长度是有一定范围的,这种初步认识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二层次,也是学生思维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第三步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用语言叙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第二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把结论写规范。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任意”两字,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活动一中10厘米、6厘米、3厘米不能围成三角形,那10厘米和6厘米的和也大于3厘米的,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认为对于三角形三边

17、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这种深化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认识上的第三层次。3 深化认知,拓展应用。基础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这部分的练习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更好的判断方法较短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拓展练习:想想做做第三题,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拓展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

18、中许多物体上都有三角形的结构。因为有之前的认识,再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难想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教师分别出示用吸管围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拉一拉,加深学生的认识。六、说板书设计 3个顶点 3条边 3个角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认识三角形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三角形。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一、 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集中地认识

19、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20、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二、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知

21、识。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手段,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三、说教学过程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中找出三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22、(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成功作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指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再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

23、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组织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指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长度分别为

24、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三角形和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写在记录纸上。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6cm)、黄(5cm)、绿(4cm)。每种情况多次实验,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果:10厘米、6厘米、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成,10厘米、6厘米、4

25、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分类板书。然后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样变化就可以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条边长长度的和 第三边。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式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

26、书:大于。出示三组数:2cm、4cm、6cm;5cm、2cm、5cm;6cm、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独立操作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让学生在矛盾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对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是第

27、3题,在图中找最近的路线,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象。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认识三角形说课认识三角形一课,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老师们通过看屏幕上的教材演示部分,可以了解到这一课时有两个学习内容 一:认识三角形及其特征;二、探究三角形

28、三边关系。我们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基于这种认识,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穿教学始终,教学环节围绕三个点展开.首先,铺设旧知识的固定点因为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在四年级上册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这些都是学习的基础。(点击课件)导课时,通过角以及角各部分名称的复习,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帮助学生铺设旧知识的固定点,构建探索知识的桥梁。二、搭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其次通过角过渡到三角形搭建新旧知识连接点(课件),在操作中认识三角形,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为形成新知识的生长

29、点,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做好知识的铺垫。为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1、激趣导入,激发参与老师在角的基础上加上一笔,让它变成一个新的图形三角形(课件演示)板书:三角形你能用学具试着做一个三角形吗?边操作边想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可能会在方格纸、点子图上画三角形,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甚至用三角尺画三角形。“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学生会在操作、交流中,充分感悟,三角形是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起来的图形,再用语言加以描述,从而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板书)2、第二个教

30、学步骤操作发现,促使参与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与此同时我抽象出三角形图形(板画三角形)他们会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在交流中发现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随着学生的发现,也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课件)认识三角形(板书)三、形成新知识的生长点在这一系列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对三角形研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三角形还有哪些知识?激起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形成新知识的成长点.着正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

31、难点、重点之处三角形三边关系,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习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1、 设疑“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我用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可能会说能,也可能会说不能,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操作,任意选三根小棒,试一试,很显然,有的能,有的不能。究竟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2、实验因此,第二个教学步骤-实验任选三根小棒,记录小棒的长度,看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实验活动1:介绍实验需要的学具:4种长度为9cm 6cm 3cm的小棒各3根(只所以没有选择教材中所提供的数据,是因为学具盒中正好有这4种长度的小棒,有利

32、于学生的操作.这是提出实验要求:1、任选三根小棒;2、记录每一根小棒的长度;3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4、把每次实验情况和结果,依次记录在本组表格内。(课件)在小组实验之前,提出4条实验要求,具体而可操作,为使数学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是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汇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记录表格: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也引发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3、探究(1)利用正、反例启对比启发思考(课件)这组(9cm 3cm)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试摆,说说不能围成的原因?学生可能认为有两条线段的长度太短,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哦,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与边的

33、长度有关。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时,让学生再观察围成三角形的例子(出示几组)为什么这样的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 学生再次思考后进行交流),通过对比、实验会得出当两条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得出初步的结论.(2)出示特例(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 引深学生的思考基于此,出示特例(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 引深学生的思考出示课件9cm 6cm 3cm三条线段,这样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这时用课件演示,学生会发现,不能围成。用多少厘米的线段可以代替3cm,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我故意举出改变线段长度的例子,这个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学生

34、可能说出:用大于3cm的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可能不同意这种说法,太长了也不能围成三角形,15cm的线段就不能围成三角形,适时引导,到底可以有多少种选法?学生可能会在原有的知识,认知基础,有的学生可能补充:用大于3cm小于15cm线段来代替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可以适时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和讨论,你觉得三角形三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4、在得出结论后,启发学生:看看是不是所有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都能满足这样的关系。因此设计了第4个教学环节:验证让学生再次研究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充分利用了实验活动

35、的结果,体现了活动的有效性。通过验证过程,更加明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甚至,在计算时会发现,只要两条短边相加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对于学生的发现,老师应该给预肯定到此,本节课关键处处理,也是重点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学生“思考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中迎刃而解,我始终采用教学决策以实验、观察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总结,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有序思考,概括出结论, 因此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关于练习1、 填空三角形是由( )条 ( )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有() 个顶点 ( )条边 ()个角通过此练习巩固三角形概念的认识2、判断下面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2cm 4cm 6cm (通过此练习强调任意的含义4cm 6cm 8cm(通过此练习,找到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快捷方法)5cm 5cm 11cm小结:只有满足三边关系的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用3厘米的小棒能和他们组成三角形吗?要想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小棒长度范围是多少厘米?(大于3厘米,小于7厘米)这项练习是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引深,探究第三边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