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探讨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3138869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探讨(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探讨林敏萍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草案中,所提出的3项体育课程目标,作进一步的探讨与说明,主要透过我国独中体育概况的分析与各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收集,期能让大家了解独中体育课程目标的选择与设置的由来,以达抛砖引玉之效,引起各方关注,提供更多宝贵意见。文中也提出落实我国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之实施建议。关键词 独中体育课程标准 独中体育概况 独中体育实施建议一、研究动机与目的第十八届(2004-2006年)董教总独中工委会体育局委员(简称“体育局委员”)上任以来,前后召开4次会议,着手草拟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简称“独中体育课

2、标”),终于2005年7月11日完成有关草案。若按照原订计划,其实体育局委员是要在2005年8月完成并正式发布之。但有鉴于独中体育课标对独中体育教育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功能,再加上我国独中总体课程标准也尚未拟出,使独中体育课标之第四部份“内容标准”亦因无所依据而无法完成。因此趁着目前独中体育课标尚属草案阶段,笔者觉得课程标准中之“课程目标”是最核心要素,故特别想针对独中体育课标中所提出的3项体育课程目标,即(一)学会运动技能,提升健康体适能;(二)体验运动乐趣,建立终身运动习惯;(三)培养运动风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作进一步的探讨与说明,让独中教育工作者了解体育局委员对独中体育课程目标的选择与

3、设置的由来。希望透过此探讨与说明,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引起更多独中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并提供宝贵意见,期能在独中体育课标定稿之前,选择得出最适合我国独中体育发展的课程目标。二、我国华文独中体育概况笔者认为体育教育活动除了体育师资是关键之外,也还须特别考虑教学场地的特殊性,因此唯有藉着实地考察了解,才有办法对独中体育教育的提升,提出较具可行性的措施。故从2002年4月至2003年5月,笔者先后用了30天的时间,完成巡访全国60所独中体育处。随后即汇整所收集之资料,完成制作全国独中体育老师通讯录、体育设备图与统计一览表、体育行政资料汇编集、体育处资料一览表及运动校队组织一览表等,并于2003年11月

4、完成独中体育现况与建议的总结报告,目前依然保持每年更新该报告的资料,以便掌握全国独中体育最新状况。在体育局委员会选择与设置独中体育课程目标时,此份报告提供了宝贵的资讯与参考价值。现将笔者认为会影响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的全国独中体育软、硬体概况简介如下:(一) 体育师资根据董总体育局2006年1月26日年最新调查结果,全国华文独中共有155名体育教师,其中专任体育老师有62名、兼任则有93名(注1)。在62名专任体育老师当中,有8名体育老师拥有体育教育专业学士文凭(只分布在6所独中),17名拥有2年体育专科证书或其他体育相关科系文凭。(二) 体育课58所独中皆将体育列为必修课,其中38所独中设置1节

5、体育课、13所独中1、2节兼有之,7所独中2节体育课。48所独中每节课40分钟,9所35分钟,2所45分钟,1所50分钟,换节之间没有安排缓冲时间。(三) 体育行政运作33所独中体育行政组织名称为“体育处”,直接对“校长室”负责,体育主任直接参与行政会议。7所独中体育行政组织名称为“体育组”或“体育股”或“体育活动组”,隶属“教务处”或“训导处”或“联课活动处”,原则上不直接参与行政会议。20所独中没有体育行政组织,仅是“体育科”或“体育事务”,由“教务处”或“训导处”或“联课活动处”代为安排处理。(四)运动设备篮、排、羽、乒、足/田径(草场)是全国独中最普遍拥有的器材或场地设备,其中只有14

6、所独中拥有健身室,4所设有网球场,3所有游泳池,2所有壁球场。三、各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在上个世纪末,世界各国为了提升新生代国民迎接21世纪的竞争力,兴起一股教育改革风潮。大部份国家改以“学习领域”,例如“语文”、“数学”、“社会”、“艺术与人文”等等学习领域,取代以往由多个“单一学科”,例如“生物”、“地理”、“国文”等组成的课程,而“健康与体育”则几乎是各国课程标准必备的学习领域。有鉴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特别收集了中国、台湾、美国、美国加州、纽西兰、澳洲维州及我国国民中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作为参考,并尝试依据其性质之不同,分别以“运动技能与参与”、“身心健康”、“社会适应

7、”3种类型归纳之,以方便一目了然各国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课程目标(见表3-1)。希望透过此表的横向罗列,提供各造多一些的资讯,以便可以激发对于我国独中体育课程目标的选择与设置,有更多新的想法与建议。. z.-表3-1 各国中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一览表目标类型中国(健康与体育)台湾(健康与体育)台湾2000年以前(体育)纽西兰(健康与体育)美国(体育)美国加州(体育)澳洲维州(健康和体育)马来西亚国民中学(体育)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运动技能与参与1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1发展运动概念与运动技能、提升体适能;1启发学生运动兴趣,建立终身运动习惯;1通过运动发展动作

8、技能,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理解,形成身体活动的积极态度;1展示在多种运动上的能力,熟练掌握几项运动; 1发展学生的多种动作技能以及与闲暇活动技能有关的能力;1获得有关参与身体活动、增强体能(健康的生长和发展)、加强人际关系、注意安全以及促进个人和群体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逐步理解体适能组成部分如心肺功能、平衡感、敏捷度、柔软度、速度及训练原理等;理解每一个体适能训练的好处、方法与效果;1学会运动技能,提升健康体适能;2积极参加有助于健康和参与身体活动的环境的创设;2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训练学生运动技能,提高身体适应能力;2运用运动概念和原理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

9、展;2逐步获取有关游戏和运动的规则和策略;3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运动的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的原理;2能正确与安全地应用球类、田径、体操及韵律操的技能;2体验运动乐趣,建立终身运动习惯;4理解体能的概念及其生物学和社会文化学的意义;3培养学生管理运动器材储存室的能力,具有将运动器材分类的能力;5在游戏、比赛、跳舞、体操、水上运动、户外活动、闲暇和娱乐活动中是一位有技能的参与者;身心健康3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养成尊重生命的观念、丰富健康与体育生活;3指导学生增进体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2形成维持和提高个人健康和身体发展的知识、理解、技能和态度;3展示积极的体育生活

10、方式; 3逐步理解健康生活习惯的重要性;6理解食物在为能量、生长、修复和身体功能的调节等提供营养的作用;4参与身体活动以形成良好的身体机能与适能;7获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营养和饮食习惯方面作出明智的决定;3充实促进健康的知识、态度与技能;4培养学生专长运动,充实健康休闲活动4获得和维持提高体适能水平的健康;8理解疾病和损伤的原因以及个人和社区在形成、维持健康和安全方面的责任;5通过体育运动,在欢乐的环境下与同伴交流及沟通;4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4培养拟定健康与体育策略的能力;5增进学生体育知识,发挥知行合一效果;9理解身体健康、社会健康、精神健康和心理健康

11、的平衡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社会适应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5培养增进人际关系与互动的能力; 6培养学生运动风度,树立团体合作精神;3采取积极、负责的行动,参与健康的社区和环境的创设;5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展示具有责任感的个人和社会行为 4通过体育和娱乐计划,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10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6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责任/义务之概念及遵守有关条例,并理解与遵守所有活动的指示及规则以确保安全;3培养运动风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11知道个人和社区怎样纠正健康方面的不足和了解健康中心和健康资源;6培养营造健康社区与环境的责任感和能力;6在体育活动环境

12、中展示对人的差异的理解和尊重;12理解不同的价值观、态度和信念对与健康、安全和身体活动等有关的个人和群体决定和行为的影响7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道德与风度;7培养运用健康与体育的资讯、产品和服务的能力。7培养优秀运动选手,代表国家为国争光。4提高能改善人际关系的理解、技能和态度。7了解体育活动为愉快、挑战、自我表现和社会交往提供机会。13理解人的行为和努力对于个人和群体健康的环境和结果的影响;8了解运动课题、理解运动团体的管理方式,知道运动界的就业机会。14使用和评价促进健康和参与身体活动的服务、产品和设备,以及理解消费者的权利和责任。. z.-四、我国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的选择(一)不将“体育”

13、扩大成为“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由“二、我国华文独中体育概况”之资料显示,可以见得我国独中体育在软、硬体设施皆不理想,但扬帆航行,只要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纵然速度极缓,也会有到达目的地的一天。在参考“三、各国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课程目标”之后,并了解中国、台湾皆以每周3学时实施“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且嫌时间不足。因此体育局委员根据独中体育的实际情况,尤以我国大部份独中每周1节40分钟体育课,再加上课间没有缓冲时间,40分钟的上课时间还须挪出最少5分钟来进行简易缓和运动、更换衣服与来回步程,因此暂时排除将“体育”扩大成为“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与参与”领域目标之选择董教总全国华

14、文独中工委会于2005年1月9日发布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简称教改纲领),确立“培养青少年成为健全的成人”为独中教育的主要目标。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洛克(J. Locke)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并认为“不善用心的人绝不能够遵循正当的途径;身体孱弱的人,就是有了正确的途径也绝不能获得进展”。美国健康教育体育休闲舞蹈学会(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AAHPERD)根据适能(fitness)的观点,也对健康提出了整体性的概念,认为真正完整的健康应由5个安适状态(w

15、ell-being)所构成,即身体、情绪、社会、精神与文化适能。这5个安适状态彼此相辅相成,才能达成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显而易见地,这5个安适状态之“身体适能”的提升是体育的专利,因此让学生皆应有机会参与身体活动,并学会至少一项适合终身休闲的运动技能,以培养具备良好的身体适能,是体育的基本必备目标。因此,“(一)学会运动技能,提升健康体适能”与“(二)体验运动乐趣,建立终身运动习惯”,成为我国独中体育课程首要2项目标,为达致教改纲领所提出“爱惜身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目标努力。(三)“身心健康”领域目标从缺之原因笔者将以上2项目标归类在“运动技能与参与”领域,

16、虽然它们实际上与“身心健康”领域关系密切,主要是因为笔者认为现阶段独中体育在软、硬体设施有限的资源及授课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体育课程应集中力量教授运动技能为主,才不会有两头不到岸、顾此失彼的窘境,或是由非体育本科专业教师以学科知识方式传授取代体育教学。笔者认为若要增添体育与健康之知识与概念性的教授,例如各国目标中所列之“运用运动概念和原理于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以及运动的生物力学和生理学的原理”;“理解体能的概念及其生物学和社会文化学的意义”、“理解食物在为能量、生长、修复和身体功能的调节等提供营养的作用”等等,则必须增加上课时数,方能实施。更何况“体质的提升”是体育教育的

17、基本特质,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故我们不能本末倒置地实施。(四)“社会适应”领域目标之选择由于超过60%的独中每周只上1节体育课,且大部份节时为40分钟,再加上课间没有休息时间,因此除了在如此争分夺秒的体育课完成以上所述之第(一)、(二)目标之外,其实是很难再要求体育课完成其他目标。但有鉴于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本质,因此“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不可或缺“(三)培养运动风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故学校是需要透过课余时间举办各项运动竞赛,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来达致此目标。虽然仅列“培养运动风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一项目标,但若能认真实施与落实,其功能的未来发展同样是

18、培养“增进人际关系与互动的能力”,“营造健康社区与环境的责任感和能力”、“运用健康与体育的资讯、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或是“理解不同的价值观、态度和信念对与健康、安全和身体活动等有关的个人和群体决定和行为的影响”及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等目标。五、落实我国华文独中体育课程目标之实施建议(一) 学会运动技能,提升健康体适能(注2)由于本目标所要提升的是健康体能,故建议各校依据本身的体育设备与师资状况,尽量选择球类项目成为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因为球类项目(例如篮、排、羽、乒等),不但是一项综合性体能的运动,且充满趣味性;它们的普遍性,使学生毕业后还可以继续保持运动的休闲习惯。相对而言,田径项目则较不

19、宜成为体育课内容,因为田径项目中基本上除了慢跑之外,其余项目皆是属于竞技体能的培养,对健康没有多大助益。特别举例说明之,根据笔者(2003)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独中校园内最多只有一个沙坑或跳高垫,若是选择上跳高或跳远项目,全班40多人,排队轮流跳,一节课下来,大家勉强只有跳1次的机会。而且学生们在众目睽睽的压力下,往往会力不从心或随便应付了事,老师一定会不太高兴说两句,再加上学生们渐渐等待得不耐烦,最后还会产生纪律问题。更可惜的是,学生毕业后还不能藉着这2项运动来保健身体。(二) 体验运动乐趣,建立终身运动习惯体育教师透过良好的课程规划、教材选择与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培养学生成为成功的

20、运动学习者,进而深刻体验运动的乐趣,奠定终身运动习惯的基础。若要符合以上要求,以达到本目标,专业的体育师资是必备的条件。以目前我国独中合格体育师资不到20%的情况下,的确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这么多年来,纵然我国大部份独中,没有科班出身的体育师资,可贵的是,这些体育老师却很努力地从做中学,慢慢摸索,指导学生从事运动,不轻易让体育课变成“放牛吃草”的时段。若校方积极让他们参与在职培训,他们的表现肯定不会逊色于科班出身的老师。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各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皆开放对外招生,只要拥有6年中学学历(不论文、商、理)与高中统考文凭,都有资格申请就读。有鉴于此乃解决专业体育师资荒的治本之道,故

21、体育局自2002年起即奋力呼吁各校要把握此难得的时机,积极鼓励有志于体育教育专业之本校毕业生,往该专业深造。目前我国独中生在中国、台湾就读体育教育专业已有22位,相信假以时日,他们必定能为独中体育贡献所学。管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年之计,莫如树榖;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思是说,从谋求国家永续的发展来考量,种稻、植树当然重要,但唯有培养人才才是根本之道。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国家的经营,同样也适用于体育师资的在职培训与培养。有计划的培养专业体育师资,才是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长远之计。各校目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提升师资:1积极让现任体育老师参加在职培训;2保送或鼓励有志于

22、体育教育专业之本校毕业生,往该专业深造。(三) 培养运动风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常说,新一代年轻人是“草莓族”,不堪一击,缺乏抗挫能力。而抗挫能力的培养无法透过教科书或课堂教学来落实,须通过各种活动来实践养成,尤以运动竞赛输赢立见的教育效果最为明显,只要加上正确竞赛观念例如奥运理想所示(注3):“奥运精神不在于取胜,而在参加;不是要赢别人,而是要全力以赴。”的辅导,肯定能让我们的学生乐于面对竞争与胜败,且会越战越勇。参加比赛,本就不是学校运动代表队的专利,而且运动竞赛富有教育价值,因此学校有必要把校内运动竞赛办好。在此也建议,鼓励所有校内运动赛会,皆以班级为单位,且尽量想方设法能

23、让越多学生参与越好,让每个孩子在中学时代,都享有代表班上比赛的可贵经验。例如羽球比赛,应避免举办个人赛,可以以5对双打进行,男女各半,且不准兼点。如果同学们想参赛,他们往往会“自行”迫出很多卧虎藏龙的人马出赛,最大得利者肯定是学校运动代表队。如果将校内的运动赛会都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竞赛,体育处负担肯定加重不少,尤其是大型学校。因此建议校内运动赛会所有项目不一定要常年举办,但至少两年一届。例如可以规定奇数年份举办篮、排球班际赛、越野赛跑,偶数年份则举办羽、乒、田径班际赛,每年三项班际赛贯穿学年,恰恰好。另一方面,若能在学年开始即安排好各项赛会日期,体育处就可以提早发出报名简章,并于比赛前最少2个月

24、截止报名。体育处还须多管齐下宣导,提供运动器材、场地借用的服务,鼓励选手们展开练习,鼓励班导师从旁参与、关心。如此一来,不但拉近师生关系,增进班级团队精神,肯定也可以提升同学们的体质与运动技能。而且较长时间的从容备赛,才能有机会体会“竞赛重点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的真正意义。台湾体育学专家江良规博士(1984)于其经典著作体育学原理新论中,对运动竞赛有以下精辟的看法:“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具有超越的基本冲动或称在上意志,因而才愿意勤学苦练,希望出人头地。比赛是实现此项冲动的理想环境,因为运动场上胜负之分取决于客观标准,毫釐之差,分秒之争都有统一的标准,用以判分成败,所以在运动比赛中,胜利所带来的满

25、足固有实质名归之感。失败时的烦恼,也因盡其在我而冲淡。基于天性,人人愿意竞争,希望压倒他人,但又不得不与他人共同生活,因此,合作和比赛两种互相冲突的特质,同时成为主要之教育课题,使个人和团体同受其益。幸而个人在*些情况下,具有合作意愿,情况转变时又富有比赛兴趣,所以,体育活动一方面要设法增进团体意识,一方面要培养比赛精神。然而运动比赛所造成的后果,並非有百善而无一害。比赛方式和选手制度曾受到广泛批评和詬病,反对运动比赛的呼声此起彼落,不绝如缕,自古迄今似乎从未稍停片刻,但是比赛风气反而日益流行,比赛规模反而日益扩大,这也就证明比赛制度之不可废。运动比赛之受人攻击,决非制度本身缺乏价值,而是过去

26、执行方法欠妥善,方向有偏差而已。组织不健全管理不得法的比赛,对于个人行为的变化,可能引起反效果。在比赛情景中所产生的反应,为善为恶初无定规,视组织和控制之情况而定。运动场上要养成一个自私自利投机取巧的小人比团结合作、诚实正直的君子更容易,因而我们对于比赛进行,必须要有妥善的管理,严格的控制,而正当观念的培养尤属重要。为胜利而不择手段是运动场上最不能容忍的卑劣行为,具有这种倾向的人,不论其为教练或选手,必须毫不宽容地加以制裁,使他们了解光荣的失败和可耻的胜利之间的分野。”六、结语台湾体育学专家江良规博士(1984)认为,体育的意义尚有超越一般教育意义的作用,这是值得强调指出的一点。一般教育在形式

27、上多少有些被动性质,在内容上也不免发生被受教者排斥杯葛的困扰。体育则不然;属于体育范围的一切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迎合自然需要,满足自然冲动,游戏或运动可说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生命表达的方式。人类对于这一类活动,具有自然的爱好和倾向,所以,体育不仅是教育的一环,也是生活的一环。他也特别列举美国教育家杜威佐证其理论:“缺乏游戏活动的教育,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学习。教育是经验的改造,这种改造使经验的意义增加,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增加。游戏或运动都是一种有意义的经验,或者可以说是一种经过选择组织的经验,因此体育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而体育也就成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再者,俗语谓:“智育不行,是次品;

28、德育不行,是毒品;体育不行,是废品。”由此可见,体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有鉴于此,纵然目前独中体育在软、硬体设施皆不理想,但教育是不能等待的,期望全国独中教育领导者以积沙成塔的耐心与决心,认真探讨独中体育课程目标合理适用与否及本文所提实施建议之可行性,并致力于独中体育软、硬体一点一滴的建设,共同努力为“培养青少年成为健全的成人”的独中教育目标贡献力量。注:1专任体育老师为仅教授体育,没有教授其他科目。兼任体育老师则是以教授其他科目为主,教授体育为辅,甚至仅有一、两节课教授体育。2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主要包括五大项:21心肺耐力:所谓心肺耐力,是指个人的肺脏与心脏,从空

29、气中携带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加以使用的能力。因此心肺耐力可以说是个人的心脏、肺脏、血管与组织细胞有氧能力的指标。根据研究证实,心肺耐力可以藉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得到改善。有氧运动包括有慢跑、游泳、骑脚踏车、有氧舞蹈等,运动生理学家和医学研究者都一致认为心肺耐力是体能评量的最重要指标。22肌力肌力是健康体能最根本的要素之一,是指肌肉对抗*种阻力时所发出的力量。一般而言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训练的运动可以使肌纤维变粗,相对的也增加了它本身所能发出力量。身体任何大小的动作都是靠着着肌肉牵引骨骼而完成的,肌肉本身若无法发出适当的力量,自然有些动作会显得相当吃力,甚至无法完成

30、。23肌耐力肌耐力是指肌肉维持使用*种肌力时,能持续用力的时间或反复次数。肌耐力对于日常生活是非常必需的。如学生背书包到学校上课,爸爸提着公事包去上班,妈妈抱着弟弟或者农夫拿着锄头在田里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肌耐力才能把工作完成。人体肌耐力的消长完全是依照用进废退的原则,也就是说,愈使用你的肌力,则肌力会愈强;反之若不使用它,则肌力会减退。24肌肉关节柔软度柔软度是指人体各关节所能伸展活动的最大范围。而真正影响柔软度的因素除了关节本身的结构外,还有肌肉、肌腱、韧带、骨骼、皮肤、脂肪、结缔组织的构造与组成等。柔软度好表示肢体的运动、弯曲、伸展、扭转等都较轻松自如,也可以使肌肉受到较好的保护,免于因

31、用力而受伤。柔软度不好的关节,一定会使身体的一些活动,在范围上受到限制,当*些活动迫使一些关节超越可动范围,则关节扭伤或肌肉拉伤便自然发生。藉助伸展操便可达到增强身体关节的柔软度。25身体脂肪百分比身体组成就是一般所指的体脂肪百分比。身体的重量可分为脂肪与净体重(扣除体脂肪的重量),随着各人体型的差异,全身所占的体脂肪百分比也有差别。通常男性的体重里,脂肪比例停13%-17%是最理想的体格,女性的身材则占20%-24%之间是最理想。如果男性大于25%、女性大于30%就属于肥胖。研究指出,肥胖症是十大死因中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和血管硬化症的危险因子,并且肥胖与肾结石、睡眠窒息症、骨关节炎、高血压

32、、高血脂、不孕症和低活动量、心理健康等问题,也有密切关系。31908年第四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期间,于7月9日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奥运会的宗教仪式时,美国宾夕凡尼亚州大主教于其证道词中,说了这句话。奥运之父古柏丁深受感动,常引用此语,遂成为奥运的理想。参考资料:1 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2005,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雪兰莪:董总。2 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2005,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草案),雪兰莪:董总。3 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2006,董总/独中工委会2005年度工作报告,雪兰莪:董总。4 台湾教育部,2003,国民中小学九年一

33、贯课程纲要之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台北:教育部。5 江良规,1984,体育学原理新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6 许义雄、徐元民,1999,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台北:师大书苑。7 季浏,2006,体育课程标准简介,新思考网: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8 钟启泉总主编、季浏主编,2003,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淅江教育出版社。9 林敏萍,2003,独中体育现况与建议,马来西亚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体育局。10林敏萍,2004,独中体育现况与建议,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第2期,20-28页。11张建华、高嵘、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06,当代美国体育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学校体育网(http:/202.120.1.53/info/info.aspinfo_ID=7322)12惟存教育网页,国家课程标准专辑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03,13Kementerian Pelajaran Malaysia(Alam Pendidikan Siber), Sukatan Pelajaran dan Huraian Sukatan Pelajaran,. 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