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2941123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人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六国论(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教版选修六国论贾雪宁单位省山阳中学课型讲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高二四班学生是否采用多媒体否一、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在思想逻辑

2、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散文时,在夯实文言文基础的同事还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例。二、学情分析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现阶段高中学生文言基础不太好,像六国论这样难易度的课文,如果不借助工具书,能够读懂80%的学生只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在教学中不首先扫除文字障碍,就超越字词教学而深入对课文进行鉴赏、挖掘,无论老师挖掘得如何深入,学生依然不过是昏昏欲睡的听众。想要使学生实现课标中所提倡的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目标,我认为应对课本中的文言文做到字字落实,对课本中的文言知识要切切实实掌握。但如果使

3、用串讲法,容易上成满堂灌,课堂沉闷,对于选修课文的学习更是如此,无法实现课标中要求的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因此,在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上我选择了研讨法,着重具体就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提问,让他们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提出来,同其他同学以及老师研讨,这样更切合他们的实际。对于有一些他们以为懂了但实际上可能并不真正懂的语句,我可以在他们提问完了之后,再提问。三、教学资源与策略教学资源:音频六国论教学策略:1、通过回忆贾谊的过论阿房宫赋和战国末期的历史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指

4、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勾画圈点法、批注法等学习方法进行预习,然后组织研讨。3、在对文章容的教学中,采用讲授法、点拨法、提问法等,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促进学生思考把鉴赏引向深入。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感知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的鉴赏水平。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的用意。五、教学重难点文言文教学把握文意,学习文言基础知识是首要任务,课标和高考考试说明都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种阅读能力来源于学生扎实的文言文基本功,不能扫清文字障碍,读懂文章

5、,一切鉴赏都是空中楼阁。因此我的教学重点首先就确定为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的掌握,能够正确译文。 课标强调,选修课教学除了重点进行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外,也包括尝试进行文学创作和相关文体的写作,在教学中对这两方面应予以兼顾,促进读和写的互动与转换。六国论这篇文章论证严密,是很好的议论文写作式,今年高考作文也有向议论文倾斜的趋势,因此我把教学的另一个重点确定为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在教学过与贾谊的过论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入体悟、学习并实践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由于学生对于作者洵,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的陌生,因此对文章写作目的的把握难以准确,所以我把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体

6、会作者思想感情确定为这篇课文的难点。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学过汉代文学家贾谊的过论,它通过叙述王朝由盛而衰、由强而弱、终至于亡的过程,深刻分析了王朝走向速亡的原因,旨在为汉朝统治者建立制度、巩固政权提供借鉴。那么,文中有没有提到六国之事呢?教师引导学生对六国的过失作简单分析。到了唐代,诗人杜牧写了阿房宫赋。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极力描绘阿房宫的壮丽和王朝宫廷生活的奢侈荒淫,进而指出朝不惜民力,只知穷搜民财,终至亡国。意在借之失,劝谏当朝帝王,讽谕统治者以史为鉴,爱民治政。那么,本文中又有没有谈到六国之事呢?总结:寥寥数语,写出了六国多不敌寡、终至灭亡

7、的历史史实,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以外的齐、楚、燕、六个国家。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楚三国都紧靠国,因此直接受到国的威胁和侵略。在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三国也相继灭亡。下面我们来看北宋散文家、政论家洵是如何分析论证六国败亡的原因的。老

8、师点拨,学生答: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试使之国与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学生背诵:灭六国者,六国也,非也。族者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容,增强积累,加深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下面对于洵的介绍。作者基本问背景介绍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人泉,眉州眉山今眉县人。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

9、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踪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只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洵是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相比,有国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偏醒世文章。 由学生简介作者及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老师补充并讲解六国论写作背景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 课文诵读1.抽数名学生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识字、断句。弊在赂l 思厥j

10、u先祖父 暴p霜露 如弃草芥ji 洎j牧以谗诛 革灭殆di2.听录音示朗读,把握语感。3.齐读课文,检查整体阅读情况。4.教师导读,强调指出课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重点句式。通假字以及率完固弥判厥迁灭祸数等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以而之与为等重要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古今异义词老师略作提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它的实际数目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至于古今异义,以至于到颠覆,理固宜然。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今异义,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犹

11、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凭借后击者再.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词类活用情况老师强调赂而力亏使亏损,削弱,破灭之道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燕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后击者再,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特殊句式老师强调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句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洎牧以谗诛 被动句举之以予人 省略句尝五战于 状语后置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12、斯用兵之效也.5、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来检查自己翻译的是否准确。学生朗读和听读,纠正字词读音、和断句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借助课下注释自己积累实虚词通过多种方式朗读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显,借朗读来消除学生对于文章的畏惧心理这篇文章中,课下注释还是比较的详细,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独立完成,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以学生的预习为主,提醒学生注意批注圈点文意梳理第二课时1、 学生齐声朗读全文检查学生课下朗读以及翻译情况2、 容探究研习第一段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 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明确:A 赂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

13、赂者丧。 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以下议论。 研习第二段。 a.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板书具体论证过程。 得与亡的对比 难与易的对比 有限与无限的对比 引古人名言印证。薪不尽,火不灭老师总结:A以地事,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的野心。B、楚、三国以地事求苟安而不得。研习第三自然段a 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明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 比较燕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革灭殆尽之际。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不同点对抗国的方式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

14、轲刺王招致祸患。因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c. 本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的?论证方面: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方法:实例分析研习第四五自然段a.学生齐声朗读四五自然段b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 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作者先承上文之末的设想抒发感慨,如六国不贿而抗,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然后承上启下,又回到史实,揭开病根,重申赂之弊,最后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告戒为国者,对敌要以此为训,敢于斗争。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

15、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的比较。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破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根据板书得出结论:脉络清晰,章法严谨,论证严密,具说服力,做到了气脉中贯c.我们今天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参考观点:1.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天下分久必合,天下求统一。2.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

16、法则。3.进步代替落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班齐声朗读课文找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全班同学根据老师的提问思考回答问题,明确问题答案同桌之间讨论并回答由一组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的容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本部分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本段的朗读与理解找出相应的答案,明确三国灭亡原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处革灭殆尽之际,战败而亡,度不得已。本问题老师结合第一段的容提示引导得出结论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全文思路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思考。根据实际课堂讨论,学生的回答都比较的琐

17、碎,老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最后得出一个大家满意的结论。学生根据板书思考,老师提示这种写作模式可运用到作文之中学生自主辩论式发言在本环节中,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注重学生阅读的全局意识,把握全文的脉络结构,完成单元目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培养学生阅读的全局意识以多次朗读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容的理解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应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以此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对于文章容的主旨讨论离不开知人论世,本环节可引导学生诗文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眼。界放宽,联系背景,以求更为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作为赏析示例篇目,其写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典性,学生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8、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问题。七、教学评价本堂文言文课堂教学,其教学流程流畅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其可取之处在于:首先,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和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畏惧心理。其次,课堂主导者注重了文言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文章容的理解。再次,本节课重难点突出,同时也注目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以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最后将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很有创意,值得提倡。总之,本篇教学设计目标明确,问题有针对性且有一定的梯度,重难点突出,同时也注重学

19、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最后的讨论阶段可再深入一点。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施操作,我认为文言文教学还应继续强抓夯实基础不放松,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常见的实虚词以及特殊句式,学生才会在以后的文言文阅读中加深理解,有利于以后的阅读,同是也有利于学生古典文化气息的培养。教学流程的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易入难,问题的设计应有一定的针对性,不能是想到哪里就任意发问,目标没有指向性。文言文讲授课堂一般比较枯燥,没有趣味,可以借助相关的资源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创建高效课堂。当然,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的讨论不是很积极,这与学生的人生经历与积累有关,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注

20、意这方面的拓展。九、板书设计六国论洵板书得与亡的对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难与易的对比 战不善, 弊在赂。 有限与无限的对比中心论点 引古人名言印证。薪不尽,火不灭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分论点 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论据 革灭殆尽,智力孤危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揭示实质 写作目的 专家点评陕师大文学院 王元华 这是一个传统的教案。第一课时读熟,解决文言字词难点,包括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第二课时梳理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无论解决字词难点还是梳理文意,都深入文本,知识点细腻而且抓住了要害, 这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和深厚的文言功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阿房宫赋导入,自然而简捷;学生活动丰富而充分,有练习,有各种各样的读包括读、自由读、听录音诵读、理解性朗读等,有讨论,既将新课程的生本理念落到了实处,又能够使得文言文教学不沉闷;最后能够结合作文,让学生学习一种作文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难得。 这种用二分法教学文言文的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文言文语感,不得不在梳理文意时先把文言文转换成现代汉语。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生多读浅易文言文,在教学理念上尽量通过文意的理解来带动字词的把握。17 / 1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