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渊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92889547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禅宗思想渊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禅宗思想渊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禅宗思想渊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禅宗思想渊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宗思想渊源(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禅宗思想渊源在具体分析佛教经典对禅宗思想的影响时,笔者立足于佛教禅宗哲学体系的基点,也就是说,笔者在撰写这部着作时,已经形成了对佛教与禅宗哲学的”前理解:佛教禅宗哲学,由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个主要部分组成。本心论揭示本心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内涵与质性;迷失论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憾、执着的状况及缘由;开悟论揭示超 越分别执着以重现清净本心的方法与途径;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以此来透视大乘经典对禅宗思想的影响,可以有较为明晰的看法。 首先,佛教经典影响了禅宗的本心论佛教禅宗本心论强调本心的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质性,是修行成佛

2、的基础。”如来藏是楞伽经、起信论等佛教经论的重要思想之一。如来藏意为如来处在胎藏之中,是佛性”的别名。经文指出,”如来藏”因受无始”以来的”虚伪恶习熏染,被客尘” 烦恼所障蔽,从而变成了 识藏”,变成了能够派生一切的总基因阿赖耶识。起信论立一心二门,一为”心真如门,一为”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如来藏的第一重含义,是从体性 上来说的,它超越染净、生灭;”心生灭门是如来藏的第二重含义,是从相用上来说的,它表现为随熏转变,形诸染净,染净虽成,性恒不动等。佛法修证的目的,就是要将被熏习污 染的如来藏”转变成清净的如来藏”。圆觉经宣说圆觉法门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 及波罗蜜,显示佛教修行都不外修证本有圆

3、觉的道理,与如来藏”思想同一关捩。如来藏思想强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人人皆有清净超越的本心本性。法华经象征人人皆有佛性,有着名的”衣珠、”髻珠喻;涅槃经以佛性作为宗旨,其佛性思想最为鲜明的旗 帜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经中设立贫女宝藏”、”力士额珠”喻,形象地说明了一切众生悉 有佛性的观点。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为禅宗所大力弘扬,成为禅宗思想的重要理论渊源。正是 由于有大乘经典如来藏”思想作为理论依据,禅宗自创立肇始,就鲜明地提出了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响亮口号,并进而确立起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主张。达摩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即是依据如来藏”思想。禅宗

4、不但认为众生皆具菩提觉性,还肯 定众生的菩提觉性原本清净, 因而只要除却后天的污染,便可以顿见清净本性而成正觉,这与楞伽经、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一脉相承。由于”如来藏”思想包含着一切众生平等、 人人皆有佛性等内容, 从达摩开始,中国禅便沿着众生平等、 圣凡不二的原则立场展开。涅 槃经的”贫女宝藏”、”力士额珠”喻,在禅林广为流传,禅宗用 ”本额珠象征本心佛”,并 提出了本有佛性、顿悟佛性、返求自心等一系列禅修原则。涅槃经、华严经的众水皆含月、千江月体同之喻,也以精警凝练而饮誉禅林, 成为禅师上堂开示学人时经常揭举的话 头。证道歌一性圆通一切性”、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的吟咏,折射着楞

5、 伽经如来藏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基常住不变,亦复如是”的慧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起信论主张人人皆有不增不减清凉不变”的真如自体”,即自性清净心,同样成为禅宗本心论的基本观念。 宗密指出,达摩所传授的正是这个自性清净心。禅宗所要体证的含生同一真性”,即是起信论所言的人性本具之真如心。 对真如心清净无染的特点,圆 觉经以摩尼珠为喻。摩尼珠本身没有颜色,什么颜色的光照射到它,它就显现出什么颜色。 经文以此比喻本心本来清净,由于无始劫来的习气,造成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歧异,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现象。禅宗以摩尼随色,譬喻真心在缠,指出晶莹自性纵是为尘劳所蔽,其本体也不会受到染污,”摩尼在掌,随众色以分辉

6、。宝月当空,逐千江而现影”。圆觉经强调圆觉妙心超越一切对立,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好似摩尼宝珠,虽映现出各 种颜色,本体仍洁净如故。禅宗以”主人翁”、威音那畔”、”空劫前自己”等来象征这颗本原的心,强调真心在缠而不染。禅宗继承法华经衣珠”、”髻珠”思想,以衣珠”象征自性的澄明、圆满,指出参禅悟道就是要重新发现原本存在的衣珠,使精神生命由欠缺到富有, 由窘迫到自足。发现衣珠,即是豁然见性,即是”打开无尽藏,运出髻中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远离垢染的自性,超越语言文字。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故大乘经典注意破除语言与思维 的意义。楞伽经指出如来藏真实离名字”,因为言说是俗境,而其指称的对象是

7、圣境, 两者一为生灭现象,一为永恒实体,所以言说不能指示真理。楞伽经与楞严经、圆觉经等,提出了着名的”指月”之喻: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 实。起信论亦谓一切言说,假名无实”。华严经也非常注意对形相的破除和对言语 的摒弃,认为”言语说诸法,不能显实相”。按照这种观点,作为幻法的言语不能表征真如实 相。言语与分别往往总是联系在一起,要体证真如,必须离言绝虑,这成为禅宗最基本的语 言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其次,佛教经典影响了禅宗的迷失论佛教禅宗迷失论探讨为什么会迷失澄明本心而流转于生死这一问题。楞伽经的偈语形象地形容了 如来藏转为识藏的过程: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

8、,无有 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如来藏”本来澄明湛寂,因内外境风的鼓荡, 寂然清净的本体,遂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识的种种作用,由此转 生一切境界,而无有止境。起信论从本体上强调自性清净,同时从相用上又指出心性随 缘起染,生灭流转。起信论用阿梨耶识阿赖耶识表示这种生灭,谓依止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才有生灭之染心。如来藏一似不动的水,被”无明之风所吹拂,遂成为生灭心的动 水。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与生灭不停的七识染心相和合,两者非一非异,这就 是能含摄、生起一切染净诸法的阿赖耶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起信论将阿赖耶识分为觉与不觉二义,将不觉又分为根本不觉、

9、枝末不觉二种。后 者由前者所生起,继而产生业相、转相等三细、六粗之相。起信论指出一切生灭现象,都是众生依止心、意、识三类精神现象辗转生起。世间一切境界都是依无明妄心而生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起信论还将染心分为 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六种。起信论的 迷失论,从染污的生灭缘起而言,是依心起意,依意起意识,展现人的心性作用。根据这种 理论,只要把生灭心中的染污减遣涤除,本觉真心即可顿然显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生灭门阐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无明的根源和作用。清净的真如为什么会生起妄染的无明自性何以不染而染、染而不染 ?

10、楞伽经、起信论、楞严经、圆觉经、涅槃经等 均提出了这一问题。楞伽经追问:”谁缚谁解脱?楞严经指出,物理的各种现象,与 精神的各种作用,都是真心自性本体所显现。 自性本体,灵妙而光明清虚,圆满而常住不变, 是万有的根元。既然如此,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人们为什么会遗失圆满的真心, 舍弃了宝贵、光明的自性,自取迷昧 ?圆觉经也追问道:既然人性本净,又何来的轮回、 无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楞伽经反思的结果是,众生以无穷无尽的妄想之丝自缠自缚,如春蚕作茧,在无始妄想中执着难舍。而实际上,本来无缚亦无解。痴迷众生以欲望之茧,将自己牢固捆缚,在 痴迷的执着中,生发出一系列幻相,执幻为真,轮回不休。

11、起信论的解答是,众生心性本自清净,但从无始以来心与法界不能相应,结果就忽然而有妄念生起。之所以会”忽然念起”,是由于无始无明”。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念念相续不断,是没有开端的无明。这没 有开端的无明,于不知不觉中忽然生起妄念。楞严经反思的结果是,由于众生执着第二月”,”认贼为子”,迷头认影”,捏目生花”,以致于”不识衣珠”。楞严经指出,由于情 缠欲缚、执幻为真,人们丧失了本心,背觉合尘。一念回光,即可顿见本心,彻悟菩提。圆觉经的思考结果是,觉性本来清净,人生的迷妄在于取舍,即相对意识的生起,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轮回的根源在于取舍,取舍的原因是无明爱欲:”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无明爱欲是一切烦恼

12、的根本,生命在十二因缘中不停地轮回。生命是爱欲的结果, 爱欲是生命的动因,要脱生死免轮回,必须断除爱欲。圆觉经宣称:一切众生本具真如,与诸佛如来无别,因最初一念妄动,便生起无明。这种无明没有因由,因此是无始无明。圆觉经还设立了 六尘缘影喻,一如楞严经的”前尘分别影事”:外六尘与内六根相互作用而产 生了虚幻影像,前尘如形,此心如影,随前尘起灭。众生遗失本觉妙明真心,妄认缘尘的分 别心为真实的心相,这就是我执颠倒。涅槃经也指出,澄明本心之所以迷失,是由于 ”客尘”烦恼等无明妄念的盖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象征逐物迷己,背离精神家园,迷失澄明本心的还有法华经舍父逃走的”穷子喻,禅宗以之作为本心迷失的典

13、型象征。禅宗感叹”穷子离家的可悲,指出不识本心向外求佛是舍父逃走,心如猿猴攀援外境是舍父逃走,不肯承当自生退隳是舍父逃走,动心起念拟议寻思是舍父逃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圆觉经的翳目见空华”、动目摇湛水、”定眼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 迷人四方易处”诸喻,也被禅宗用作迷失本心、认幻成真的典型象征。涅槃经以”大海中上妙之水”、雪山上的妙药大王”,比喻存在于烦恼之中的佛性, 生动地描状了客尘烦 恼遮覆而导致本心的迷失。 涅槃经形容自性的迷失,还有”作茧自缚”喻,以蚕死茧中,喻世人沉迷于欲望,而导致生命本真的沦丧。经文还以”痴人醉酒”象征世人贪恋情欲,谓迷者轮转于生死之海,像醉人躺卧在粪秽之中

14、而不自觉知。涅槃经还以客尘烦恼”、”浮云遮月”、”树木枯朽”等比喻客尘烦恼对本心的障蔽。枯朽的树皮如不及时去除,会使整株树 干枯死。修行者剥除积垢,灌注甘泉,就会断绝妄心,彰显本真。涅槃经形容本心的迷失,还有执砾为金”、春池拾砾”、认砾为珠”诸喻,同样为禅宗所称道。禅宗以之形容向 外寻求而不知重视本心的迷失,指出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大乘经典关于本心迷失的观点,深刻影响了禅宗迷失论。禅宗以一心二门作为禅修实践 的指导。北宗禅法着作观心论继承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思想,谓人的精神有净染两个 方面,前者是引发人们修行成佛超脱生死的原因,后者是导致人们

15、沉溺情欲轮回生死的根由。马祖、黄檗、宗密等禅学大师,都大力发挥了这种观点。一心二门的关键在于阿赖耶识。禅 宗修行,就是使汹涌的识浪返于平静的如来藏海。禅宗修行的主要方向是超越妄心,净化染我,获得心灵的解脱与自由,达到 ”八风吹不动天边月”的蝉蜕红尘的悟境。宗密依据起信 论阿梨耶识思想,将由悟到迷的过程形象地描绘为十重,谓凡夫虽有本觉真心,却并不觉知,从而生起种种计较执着,轮回于生死。宗密以梦为喻,将由悟到迷的过程描绘得细致而 生动,表达了禅宗在这个问题上的典型看法。禅宗指出,世人之所以迷昧,是由于种种妄执,妄执的根本是业识。法华经以”火比喻五浊、八苦等,以宅比喻三界,谓三界众生为 五浊八苦所逼

16、迫,不得安稳,犹如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成为禅宗时时揭举的名言, 禅宗生动地描绘出朽宅的破旧不堪,以警醒学人灭却贪嗔之心, 早日离朽宅,度爱河,脱离欲火熊熊燃烧着的尘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楞伽经、起信论、楞严经、维摩经都力倡缚脱同源之说,指出一切分别皆源 于自心。禅宗继承这一思想,以之作为开示学人的警语。 本心能生万种法,本心能灭万种法。 要想认识实相,必须使本心不执着于相对分别,万法才能如其本然地呈显。僧璨接机时”谁缚你的诘问,石头接机时”谁缚你”、”谁垢你”的逼拶,都是充分引发起学人疑情,以使之 获得心国本无事、作茧只自缚的大悟。这些公案将缚脱同源的反思进一步形象化

17、、禅趣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其三,佛教经典影响了禅宗的开悟论起信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佛教禅宗开悟论所探讨的,正是除灭无明以明心 见性的方法与途径。楞伽经提出了四渐四顿说,前者成为楞伽师修行的依据,后者为南 宗禅的建立埋下了活泼的种子。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和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以看出楞伽经渐修顿悟说的影响。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大乘经典所影响到的渐修禅法,主要是对人空、法空的体证。涅槃经描摹了人生无常,犹如芦苇”、水泡”、”芭蕉”、”电光”、”瀑水”、幻炎”、”干闼婆城”、”临死之囚、” 熟果、段肉、箧蛇。经文通过对人生无常的描述,使人生起对涅槃的追求与向往

18、。 缘此,涅槃经提出了防六贼、龟藏六、牧牛、调象等渐修之门。禅宗以防六贼喻保护本心不受 六尘的遮蔽,所谓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与防六贼相类的涅槃经妙喻还有 ”龟藏六”,指将六根收敛深藏,不起攀援逐境之心,此 喻同样为禅宗所称弓I。禅宗主张,参禅悟道,即是要使六根内敛,不与六尘相接。佛教经典 常以狂野的牛比喻人的妄心,以牛贪吃禾草象征分别执着。涅槃经等大乘经典中的牧牛之喻,成为禅宗形容调心的典型意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起信论等大乘经典以”无我作为解脱的方法: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 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是人我见,一是法我见。人我见谓人

19、身原无常恒自在的主体,是 由五蕴和合而成,而世俗之人执以为实有; 法我见谓一切法是由种种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常恒坚实的自体,而世俗人执以为实有。根除我见”是禅修的重要内容。圆觉经指出众生由于执幻为真而轮回生死,因此应当 ”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通过修习空观以获得解脱。 修习空观的第一步是体证四大的虚幻。先坚持净戒,宴坐静观身心幻垢、人法二空,乃至幻 灭垢尽,一切清净,觉性平等不动。禅宗继承起信论、圆觉经等思想,对 ”空花、”第二月”、幻化有透彻之悟,指出了达万境如空花,便不会执着粘滞,从而超越是非对立, 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禅宗以第二月”譬喻诸法皆无实体,指出迷妄的众生每

20、每执幻成真,像眼翳之人误认有第二月。要获得开悟就必须认识到它的虚幻而断 除贪求执着。圆觉经等大乘佛典中的 ”磨镜喻也成为禅修的基本方法。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 业用途顿悟成佛是南宗禅的根本特色,它的理论也来源于大乘经典。楞严经”不历僧礻氏获法身”、华严经因果交彻”、一地摄十地”等思想,都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论的依据。起信论将念念相续视为 ”无始无明”的起因,为了对治”无始无明”,经文提出”无念”的观 点,指出只要体证真如净心本无妄念,就能够从心生灭门进入心真如门。截断妄念之流,遂 成为禅宗修行的重要课题。但截流断妄,并不是堕入死水顽空,而是即念离念,即念无念。起信论的”无念”、金刚经的”无相”、维

21、摩经的”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金刚经的 无所住而生其心,构成了坛经”无住”、”无念”、”无相”的基石,成为禅宗最重要的修 行方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楞严经等大乘佛典的影响。楞严经设立开掌合掌喻,指出追逐色尘的错误,引导人们发现不迁不变、迥超色尘的见性。经 文指出,非独见性不灭,闻性同样不灭。人们耳朵听到的,只是声尘,尘生尘灭,无关于闻 性。七处征心与八还辩见”是楞严经最着名的两则话头,其要旨是祛除妄心见本心, 拨落见尘明见性。七处征心、八还辩见两大公案的重点,在于对声尘色尘的荡除、 对见性闻性的体证。征心旨在明心,辩见旨在见性。明心见性,正是禅宗的

22、根本任务、终极关怀。参 禅悟道,就是要见到我们每个人的 ”本来面目”,见到每个人的本心本性。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 用途心经的根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观照,照见 ”五蕴皆空”,证得万法空性,以获得澄明自 在的审美襟怀。人人皆有佛性,只因被无明所遮蔽而不能彰显, 妄执五蕴为真实的我是无明 的表现。众生苦难的根源在于以自我为前提。若通达法性无我,则苦海波平,爱河浪息。体证五蕴皆空,就能高蹈浊世,在尘出尘,获得澄明自在的审美襟怀。”五蕴皆空”的般若观照, 深刻地影响了禅宗思想, 使禅宗思想沐浴着空明的意趣。禅宗用般若观照五蕴皆空,体证到浮沫般的色蕴虚无, 水泡般的受蕴不有, 阳焰般的想蕴非实, 芭蕉般的行

23、蕴空虚, 幻化般的 识蕴无依。禅宗指出,父母未生之前,净裸裸赤洒洒,没有纤毫翳蔽。随着年龄的增长,分 别取舍之心渐重,人愈来愈深地陷堕在四大五蕴之中,情欲炽盛,清明的本心遂为烦恼遮覆。洞知四大空寂,五蕴本虚,回光返照,识取四大五蕴中辉腾今古、迥绝知见的本来面目,即 可顿悟成佛。临济大声疾呼:”五蕴身田内有无位真人,堂堂显露,无丝发许间隔,何不识取!明心见性,就是要破除对五蕴的执着,重现辉腾今古的清明自性,复归于纤尘不染的 生命源头。华严经也精譬地表达了大乘空观思想,其梦幻、光影、闪电、音声、谷响、 阳焰、浮云、水月、聚沫、水泡、芭蕉、画像等譬喻,成为禅宗表征万法皆空的基本喻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

24、商业用途在禅宗的开悟论中,最有特色的方法,一是不二法门,一是层层遣除心经般若空观是不二法门的基础。心经使人亲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空相”。经文观照六根空、十二处空、十八界空、十二缘起性空、四谛空、智空、 得亦空,为不二法门奠定了基础。不二法门以维摩经为代表。维摩经不二法门,是对中道精神彻底贯彻所达到的境界。凡有缘起者,皆是二法,即相对法,而不二法门是消 融一切差别,使之归于圆融平等的法门。在维摩经中,三十二位菩萨列举了诸多对立的 概念,认为消除了对立面,就进入了不二法门,最后文殊以如雷的渊默,显示了对不二法门 不可言说、心行处灭的体证。维摩经阐说一切法皆入不二法门,对禅宗产生重

25、要影响的有语默不二、小大不二、自他不二、生灭不二、垢净不二、善恶不二、明无明不二、色空不 二等,其中前二种对禅宗的影响尤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除维摩经外,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也主张不二法门。华严经主张对一切法 ”离分别”,提倡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彼人难思议 ”。经文反复强调要不生分别心,离绝 相对念。起信论揭举不二法门说: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 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圆觉经指出,必须泯除相对念,有无俱遣除, 才是随顺清净觉悟。经文说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宛然是维摩经的缩

26、影。障碍与觉悟、得与失、成与破、智与愚、无明与真如、戒定慧与淫怒痴、地狱与天堂等相对观念, 都被般若利剑一挥两断。涅槃经也深得中道不二之三昧:”明与无明,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烦恼即涅槃,贪欲即是道。在阐说明与无明不二时,涅槃经设立了功德天黑暗女”、二鸟喻,以二女、二鸟同游而不相离,喻常与无常、苦与乐、空与不空 等事理二法,常相即而不离,禅宗继承其思想,形成其”不敬功德天,岂嫌黑暗女 ”的超越精神O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禅宗将不二法门作为禅机应对的基本原则。 慧能指出,”佛法是不二之法”、”无二之性, 即是佛性。禅宗公案机锋,凡是重在否定的,多是不二法门。从不二法门出发,很自

27、然地 导向禅宗佛与干屎撅不二、佛魔不二、佛我不二等。慧能大庾岭头开示慧明:”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善、恶代表一切二分法,而禅宗致力的,就是对二分法的破除。由此形成了中国禅宗超越一切对立,以张扬主体性绝对自由的处世态度与应机方法,不二法门遂成为禅宗开悟论的根本特色。禅宗精神的特征正在于破除一切相对观念而获得心灵的超越。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色空相即是不二法门的表现形式之一。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表达这一体证的名言。色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空指事物的空性。一切色都是假相变现,并不是灭色之后才是空, 而是色的本身就是空。由于它没有实在的自性,是

28、 幻有而非实有,故当体是空。色空不二是大乘般若思想的精华,导向了即俗而真、悲智双运的禅修方向。小乘圣者,观五蕴空而证入空寂,离世间而觅涅槃。大乘圣者则认为,五蕴与 空相并非对立,没有离五蕴的空,也没有离空的五蕴, 因此要即俗而真,亲证生死即解脱”、 烦恼即菩提、”即世而出世”。禅宗运用色空相即的般若空观,圆融真空妙有,既避免了执 色而引起的痛苦烦恼,又避免了执空而引起的断灭枯寂。悟色即空,成大智而远离烦恼;悟空即色,成大悲而不入涅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禅宗开悟论的另一显着特征是层层遣除、旋立旋破、随说随扫。金刚般若的特点在于扫除,首先是扫除一切,于人不取四相,于境不住六尘,乃至于一切外相

29、,皆在扫除之列;其 次是扫字亦扫:扫除诸相后,学人往往沉空守寂,故经文指出,要断除”非法相”,发菩提心;再次是无得无证:佛法是愈病良药,但执药则成病,故经文指出,度众生而无众生可度, 布施而不住布施相,说法而无法可说,得法而无法可得。金刚经以般若为武器,否定一切。在此层面又分两个境界,初悟是扫除诸相,不住六尘、不住三十二相;彻悟是度众生而 不住度众生相,说法而不住说法相,得法而不住得法相。心经的结构也体现了层层遣除的特色:为了遣除世人对幻象的执着,心经首揭五蕴皆空义,但非上根大器者听了之后,容易将现象与空性、生死与涅槃相对立,从而厌离世间,沉空滞寂。为遣除对空相的执着,心经又阐色空相即义,主张

30、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但如不能亲证空性,又会流于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表悟,从而圆融成执,是非不辨。为遣除此种倾向,心经又将人引向对”诸法空相”的体证之上。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除心经、金刚经外,圆觉经的层层遣除方法也很有特色。圆觉经对所有观念层层遣除,从而使人体证到纤尘不立的圆觉妙心。经文指出,首先要是以切实的功夫,远 离幻境,这是第一重远离;其次,把觉得放下那个空的意念也放下,这是第二重远离;复次,对抛掉放下之念的念头,也要远离,这是第三重远离;最后,”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对扬弃远离”本身要再加扬弃得无所离,即除诸幻”,通过一层层地远离,不断地扬弃,直到无可远离的地步,才是与真觉

31、相契的境界。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对大乘经典重重遣除、随说随扫的智慧,禅宗深得其精髓。慧能说,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透露着”扫字亦扫的般若慧光。证道歌:真不立,妄本空, 有无俱遣不空空。”先是用真不立,妄本空对真妄相对的二元观念进行 ”有无俱遣”而达到 不空”,再用空性将不空也空掉。禅宗又说: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直饶 空尽无一物,正好投身烈焰中!”比证道歌又进一层,用般若的烈焰将”不空空”所达到的空尽无一物”继续空却,如此层层遣除,以至于无穷。又如大慧偈:”颠倒想生生死续,颠倒想灭生死绝。生死绝处涅槃空,涅槃空处眼中屑。层层递进,臻于空境,最后连空的意识也予遣

32、除,方臻于纤尘不染的澄明之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四,佛教经典影响了禅宗的境界论佛教禅宗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回归本心时的禅悟体验与精神境界,主要有一切现成的现量境,无住生心的直觉境,涵容互摄的圆融境,随缘任运的日用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一切现成的现量境现量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性干预的境界,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现量不 可言说,属于比量的文字,在表征禅悟体验时必然破绽百出。不可用比量来推知揣度, 是现量境的根本特点。起信论指出,真如自性,超越了一切差别相待之相。这既是真如的特 点,也是悟心的特质。在内证境界里,举凡有无、长短、美丑、净秽、生死等一切二元对立 荡然无存。此时心

33、体晶莹朗洁,脱落了言筌与思维。楞严经指出,彻悟之人,对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皆了元由”,这便是一切现成的现量境。 法华经对禅宗的现量境也有较大的 影响。法华经”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强调抛却相对 知识,”穷子喻中的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蠲除戏论之粪”也强调对智性的抛弃。抛弃相对知识,是为了直观体证。涅槃经: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有密藏。”主张佛法一切现成。一切现成的基础是本来现成,本来现成即人人皆具圆满自足、纯明澄澈的本心。起信论指出,所谓觉悟就是自性清净心的本体远离一切妄念。本觉是人人皆具、原本就有的觉悟,由于逐物迷己、迷己逐物,而产生了 ”不觉,通过修行以启发

34、先天”本觉而形成的佛教觉悟, 就是”始觉”。始本合一,即是明心见性。也正是因为始本合一,所以开悟之时,只不过是发 现了原本就有的本心本性,并没有增加什么新的东西,此所谓旧佛新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禅宗继承楞严经松直棘曲”的现量境思想,形成了 ”鼻直眼横”、”师姑元是女人做”、 春来草自青”等直观感悟;继承法华经强调直觉观照思想,摒落语言情识,以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作为标举禅不可说的口号;继承涅槃经”王库藏中无如是刀”思想,作为对知解、语言、各种门庭施设的摒弃,以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表征”不覆藏”的禅境。起信论始本合一的思想,也成为禅宗境界论的基本观 念。禅宗

35、的终极关怀是彻见本来面目,彻见”本来面目就是通过始觉复归于本觉。基于这种观念,禅宗强调本觉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人们由于不能认识本觉的存在,而产生不觉。只要顿悟佛教真理,即可舍妄归真,合于本觉。禅宗还继承心经、金刚经”无所得思想,将无所得看作是最上乘的佛法,主张真正的觉悟一法不立、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要 体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就要将一切执着放下再放下,无得无证,才能与之相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2 无住生心的直觉境楞伽经指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无明恶习熏染藏识而 变现的虚幻现象。凡夫认假成真,执幻为实,所以流转生死;而智者已证万法唯心,一切现

36、 象无非都是自心的现量, 没有一物是真实的存在,因此纵使置身声色纷纭的现象界,也仍然能够起佛乘种性”。悟者处在声色世界中, 看待自身和外物,会亲证到如梦似幻的存在。起 信论指出本觉的体相犹如清净的镜子:一是”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境界之相。二是 因熏习镜”,谓一切世间境界都在其中显现。三是”法出离镜”,谓觉体出离烦恼,犹如净镜经由拂拭而离垢。四是缘熏习镜”,谓觉体出离烦恼,能熏习众生之心使之修习善根。楞严经说菩萨最初在能闻的境界中,入于能闻的自性之流, 亡去所闻的声音之相, 再由了无所闻的寂灭中进修,对有声与无声的动静两种境象,虽历历感知,却一念不生。如此渐加精进,能 闻与所闻的作用功能,都涣然

37、净尽,以致于能所俱泯,连尽闻无相的境界也无所住,从此所觉与能觉都荡然一空,空与觉性浑然一体,至极于圆明之境。由此能空与所空都灭,灭尽生灭的作用,寂灭自性遂当下现前。楞严经还说,悟者”观诸世间山河大地,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指出悟者观看世间山河大地,犹如明镜般映照物象。物来斯应,过去不留,只是一片清虚。悟者映照一切事物,了然无碍,再 没有过去存留的习气,唯有那至真之精灵,了了常明,这就是无住生心的境界。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即不执着。一切法无有实体,所以禅心应无所住。应无所住是大乘般若理论的核心内容。 法华经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谓纵

38、是置身喧 闹的现象界,也要在起灭纷纭的表象中看到永恒寂灭的本相。维摩经指出,现实世界龌龊如粪壤,灼烤如烈火,然而,正是在粪壤烈火中,绽放出圣洁的悟之花。”火中生莲花”、天花不着衣二喻,表征了通脱无碍毫不粘滞的禅心。华严经指出,法身遍在,人人都有诸佛的本元,都有成佛的内在依据。每一粒尘埃,都包含圆满的法界;每一个生灵,都具 有纯明的佛性。华严经、华严宗的圆融思想,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 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圆觉经主张 ”回入尘劳”,虽在尘劳中,却不染尘劳,”相在尘域,如器中?钅皇?,声出于外。虽然生活在现象界,像普通人那样行往坐卧,穿衣吃 饭,内心却是超越宁静的。涅槃经指出

39、,中道者名为佛性”,体现在处世态度上,是存 在而超越,在尘而不染的内证体验:”佛不染世法,如莲花处水”,以不染的无分别心来处世, 怨亲平等,无爱无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禅宗继承金刚经”无住生心思想,揭举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 ”、于六 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的超脱空明;继承法华经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思想,在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中体取寂灭相”,一任万有的事相生生灭灭,变化纷纭,都不 改本心本相的寂灭、清净,在柳舞莺啼中,体证寂静澄湛的自性;继承维摩经火中生莲花”思想,发为”烦恼即菩提”的妙悟;继承起信论的”心镜”思想,以净镜”作为禅悟之 心的象征。禅宗所努力修证的,就是

40、使此心如明镜、净镜、古镜,纤毫毕现地映现万物的原 真。北宗主张拂尘磨镜的渐修,南宗认为人人尽有一面”古镜,森罗万象,长短方圆,一一于中显现”。禅宗继承圆觉经在尘出尘思想,”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通过刻苦的修行,彻底摆脱无始以来无明烦恼根性。彻底超越了世俗尘劳的悟心,”虽在尘劳中,尘劳不染;虽居净妙处,净妙收他不住 ”;继承涅槃经怨亲平等思想,提倡毁誉 不二的证悟禅机:”禅门要旨,无是无非。涂割怨亲,不嗔不喜”;继承涅槃经世谛者即第一义谛”思想,将高远的禅意落实于平凡的生活,使生命的当下情境洋溢着禅悟的喜悦。禅宗继承楞严经能所俱泯思想,进行水月相忘”的直觉观照,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41、。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在直觉观照中,能观与所观的界限全然泯除,观照的双方互为主体,生机远出。水月相忘的禅者之心,脱离了情感的粘着性,呈现出晶莹澄澈的情调: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3.涵容互摄的圆融境华严经、华严宗思想的根本特征是圆融,表达圆融妙喻的是华严经中奇妙的帝释 天珠网。帝释天宫殿的珠网上,缀联着无数宝珠, 每颗宝珠都映现出其他珠影,并能映现出其他宝珠内所含摄的无数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重叠不尽,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 呈显出圆融谐和的绚丽景观。华严宗特别强调圆融思想,并集中体现于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禅

42、悟思维中。其中最能体现华严圆融思想的是事事无碍的现象圆融论,它彻底取消 了生佛诸法的界限,将人类精神、审美感悟提升到圆融互摄、恢弘雄阔、重重无尽的境界。 华严宗指出,宇宙万象皆由理所显现, 其所显现的诸法也融通无碍。 为解说事事无碍而设的 十玄门,从各种角度说明诸法相即相入的圆融性,表示现象与现象相互一体化相即,互相涉入而不碍相入。六相说则从总别、同异、成坏三对相状范畴,论述现象的构成及现象与现象的关系,从而阐明全体与部分、同一与差异、生成与坏灭的无尽缘起关系。华严宗以四法 界说筑成主客交融空有不二的缘起架构,再用十玄、六相予以充实,完成一真法界的形态, 展现出重重无尽的性起图景。个人收集整理

43、 勿做商业用途圆觉经说:平等本际,圆满十方。本”是形而上的道体,任何三世诸佛与一切六 道众生,在形而上的道体上,完全平等没有差别。在诸佛菩萨自性平等本际里,没有一处不清净,没有一处不圆满,这是脱落了一切相对观念的光华灿烂的一真法界。圆觉妙心使得事事交相涉入,诸法相互遍满,以一入多,而一不坏;以多入一,而多不杂。涅槃经的空间意识也极富禅悟特色,经文以”须弥纳于葶苈、世界入一毛孔、世界置于微尘”等喻象,表征了 ”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时所获得的小大一如的禅定直观体验。小大一如的体验也是 大乘佛典中常有的空间观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圆融是华严的至境,也是禅的至境。禅宗继承华严经”过去一切劫,安置

44、未来今。未来现在劫,回置过去世 ”思想,体证时间的圆融。在时间的涵容互摄中,传统时间观念过 现未的对峙都被廓除, 形成今年旱去年”、”千岁老儿颜似玉,万年童子鬓如丝”的独特感悟; 禅宗继承华严经”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 ”思想,将时间长短打成一片,”万年一念,一念万年”;继承华严经毛端纳世界、大小相安处的思想,形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禅悟体验;继承华严宗 ”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的思想,通过对时间现境化的充分体证,将小我融入”大我”,融入宇宙生命本身,使个人生命和宇宙生命融为一体, 一朝风月涵摄万古长空, 电光石火含容旷劫永恒; 使时间在任何时刻 都完全现前,

45、秋来黄叶落,春到便开花”,将时间空间化,对时间流逝的焦虑遂消融于对自 然、对空间的纯粹经验中。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对华严理事无碍之旨, 禅宗信心铭、永嘉集、楞伽师资记等均有发挥。希迁参 同契说: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指出理与事的相互关系, 无非是”回互和不回互两种。”回互指理与事相互融通的”相即关系,不回互”指理与事 不坏自相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是相非关系。云岩的宝镜三昧倡 ”明暗交参”之义,谓本体界与现象界交参在一起。参同契、宝镜三昧成为曹洞宗禅法的理论渊源。在曹洞宗正偏回互、君臣五位等禅法体系中,”正指本体、平等、绝对、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别、相对、生灭等

46、。正偏回互,组成五种不同的阶位,是为正偏五位。曹洞宗禅法的核心是 理事、正偏的兼带回互,通过相对的两大意象的正偏回互,启迪人们扬弃分别意识,将相对 的意识逐层脱落,将正偏两大意象打成一片,从而顿悟真如佛性,抛弃二元、相对、有限、 虚幻、无常的世俗世界,进入一元、绝对、无限、真实、永恒的禅悟之境;沩仰宗禅学思想 的中心是理事不二”;法眼宗对事理关系也非常重视,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即明确地将 华严理事关系作为禅门的宗旨。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华严现象圆融论主张现象与现象均为本体之呈现,因而可以相互呈现,不必于现象界之 外寻求超现象的世界,不必离现象以求本体,离个别以求一般。这就打通了众生界与佛界

47、、 现象与本体、个别与一般的隔绝,而达到圆融无碍。禅宗继承这一思想,表达了现象的当体 就是本体的悟境。禅宗将众生与佛、现象与本体、个别与一般融为一体,而臻于圆融无碍之境,并以”菱角尖尖尖似锥,荷叶团团团似镜 ”之类的禅语来表达这种体悟。荷叶的圆叶,和 菱角的尖叶,虽有尖圆之别,但一样无争地浮在水面上。水面意味着平等,意味着圆融。同 时菱角是菱角,荷叶是荷叶。圆融一体而不失自相,不失自相而圆融一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综观大乘佛教经典对禅宗思想的影响,我们发现,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影响了禅宗的本心论, 揭示自性沉迷缘由的唯识思想影响了禅宗的迷失论,以遣除扫荡的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

48、思想影响了禅宗的开悟论。禅宗的境界论,既是开悟论的推展, 又是向本心论的回归,在体现华严圆融思想的同时,深深地烙上了如来藏思想和般若思想的印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4 随缘任运的日用境法华经: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一切为生活做的事都是佛事,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并不一定要脱离人世,跑到深山古庙里专修才是佛法。各种生活方式治生产业”,皆与形而上的道”实相”不相违背,入世法、出世法平等不二。华严经、圆觉经、维摩经等大乘经典,也主张世法出世法圆融, 圣境凡境不二,事事交参无碍, 这影响了禅宗任运随缘的日用境。禅宗继承法华经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思想,将悟境化作开单展钵、拈匙把箸的日用;继承圆觉经脱落身心思想,提倡过随缘适 意的禅居生活;继承华严经 世法佛法不二”思想,将饥来吃饭困来眠”、”寒即添衣冷向 火、折脚铛里滋味长”、”不风流处也风流作为生命情调,潜行密用,如鲁如愚,垂手入 廛,灰头土面,使奇特还原于平常,至味回归于淡泊,形成了极为奇特而又极为平常的感悟: 师姑元是女人作”、八两元来是半斤”、”六六元来三十六、”菊花开日重阳至,一叶落时 天下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0 / 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