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参考资料主要史前文化遗址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2781268 上传时间:2022-05-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湖南参考资料主要史前文化遗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参考资料主要史前文化遗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南参考资料主要史前文化遗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参考资料主要史前文化遗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参考资料主要史前文化遗址(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玉蟾岩遗址、高庙遗址、城头山遗址是湖南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古 迹,分别代表了中华民族 最早的稻作农业、宗教文化和城市文明,这些遗址 与炎帝传说不谋而合,故有人称之为泛炎帝文化 。湖南不仅拥有炎帝陵、舜帝陵、嫘祖墓、二妃墓、善卷墓,还拥有五岳 之一的南岳及祝融传说,然而 自西周以来却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然而,考 古发现证明,这里恰恰就是中华文明的最早源头之一。一、与炎帝文化相关联的远古文物古迹拘泥于传统说法炎帝神农氏,据传是中华文明之祖。在中国文献记载中,人们将远古的 很多发明创造归于炎帝。据传炎帝有十七代,或言八代,或言七十代。他从北方南下寻找粮食及医药,最终在湖南发现原始水稻并建立古厉山国

2、,从此中国开始了农业文明 进程。因此从陕西到湖北、湖南到处都有炎帝传说。他的部族在湖南生活长 久,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道县的人工水稻与神农发明农业当有联系。道县附近有嘉禾县,文献记 载与神农有关。桂阳州志:“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洲之人, 乃知谷食。”又云:“天降嘉谷,神农拾之,教耕于骑田岭之北,其地曰禾仓, 后以置县。衡湘稽古录:“帝之匠赤制氏,作耒耜于郴州耒山。”于是神农揭 开了中国农业浩浩史册的第一页。嘉禾县,古称“禾仓堡”禾仓,即谷仓,是天下粮仓,清人李元度重修南 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

3、,因名嘉禾高庙遗址也与炎帝有关,最近出现一种“炎帝会同说”怀化会同县的许多 地名,如:连山、八卦庙、会同等都与炎帝有关。另外其所引几条古书记载 也是可供研究的。如:东汉春秋纬元命苞:“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 农(此“神农”指“神龙农”是“龙”之误记?补五帝本纪:“少典妃感神龙而 生炎帝”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山海经?大荒西经明确记载:“大巫山、有金之山,西南,大荒之中隅,有 偏句、常羊之山”。而晋代伏滔集载习凿齿论青楚人物略:“神农生于黔 中”又据会同县志记载,会同古属“黔中”之地。炎帝又与城头山古城有关联。神农氏又称烈山氏,传说在湖南建了厉山 国。读史

4、方舆纪要:“澧水:州南三里,源出慈利西之厉山,东流会溇水, 又东经石门县会渫水,又东至州城下,州北七十里之涔水,州东二十五里之 澹水,俱流合焉,下流入于洞庭。楚辞:濯余珮于醴浦虞喜云即澧水,亦 曰兰江”,可见,烈、厉、澧、醴相通,今湖南西有澧县,东有醴陵市, 炎陵县,皆古长沙境。南岳志前献引王万澍曰:“炎帝)神农都长沙凡 七代。”这个古长沙包括澧县。二、道县玉蟾岩遗址与古稻文化圈玉蟾岩遗址的考古学价值玉蟾岩(俗称蛤蟆洞)遗址位于湖南省道县西北 16公里寿雁镇,是一处文化性质单纯、文化内涵丰富的史前洞穴遗址。遗址文化堆积厚1.2 1.8米,出土遗物主要为打制石器和骨、角、牙、蚌制品及动、植物遗骸

5、,呈现出由旧石器文 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面貌。时代距今1.2万年以前。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稻谷和 原始陶片遗存。稻谷共出土四枚(据报道,近年又发现更多枚),同时在文化堆积土样中 分析有稻属硅酸体。经专家分析鉴定,玉蟾岩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有野、 籼、 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是探索稻作农业起源的时间、地点及水稻演化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原始陶片火候很低,夹大量粗沙,质地疏松,复原为敞口斜壁尖圜底的 釜形器。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制品之一,对探讨中国制陶工艺的起源与发 展有着重要价值。玉蟾岩遗址是标志中国稻作农业和制陶工

6、艺起源的代表性史前文化遗 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岩洞文化堆积保存状况良好,蕴含着 大量由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转变的信息。玉蟾岩遗址再现了原始农业的景象,反映了古人是如何与大自然搏斗、 从大自然获取物质财富,从而解决生存问题的。玉蟾岩遗址是全中国乃至全 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周边史前文化遗址与古稻文化圈玉蟾岩遗址可与附近嘉禾县神农炎帝传说、宁远县的舜帝陵、道县之象庙、江永女书及瑶族民族文化构成一个古代史迹文化圈,圈内径约40公里。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九嶷山是 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史记载:“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道县,据今 县释名“有营

7、道山在西北,唐初置营州,后改道州。” 1913年改为道县。一说以古 道国为名。有舜之弟象的史迹。括地志云:“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 传云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舆地志云零陵郡应阳县东有 山,山有象庙。王隐晋书云本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江永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 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 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1983年,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引起轰动。 海

8、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深入江永考察、学 习、发掘。现在,当地已经建立了 女书博物馆。三、洪江高庙文化遗址及怀化古文化圈高庙文化遗址的考古学价值高庙遗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镇(原黔阳县县城)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 里村,地处沅水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一坝丘遗址。湖 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1、2004年先后2次发掘了 530平方米。遗址可分为下部遗存和上部遗存。 下部遗存与皂市下层中晚期年代相当 (距 今约7400年),出土有相当数量的白陶器、釜、罐、钵等,器物造型奇特,很少 带有附耳。纹饰以戳印笔点凤鸟纹、兽面纹最具特色。上部遗存与大溪文化的年 代相当(距今约6500 5300年

9、),与大溪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但泥质陶很少,平 底器和三足器几乎不见;纹饰以戳印纹和凸点纹为主;釜、罐类陶器仍保留着曲 颈的传统作风,因此被有关学者分别命名“高庙下层文化”和“高庙上层文化。“高庙 上层文化遗存”,年代范围约为距今6500 5300年;下部地层堆积则已正式命名 为“高庙文化”年代范围约为距今7800 6800年。湖南考古所发现了高庙文化晚期的规模很大的祭祀场所,其年代约为距今 7000年。其附设的司仪、牲祭、人祭、窖藏与议事会客场所齐全,这在我国南 方同时期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居民宗教礼仪的真实状况, 同时也表明其在当时很可能是一个区域性的宗教中心。发现了距今约

10、7800年的以凤鸟、獠牙兽和太阳纹、八角星纹为题材的图像, 这些图像均用简单的戳印篦点连缀而成,且其中的部分图像被涂上朱红或黑色的 矿物颜料,这些图像中的獠牙兽长有双羽,凤鸟载着太阳或八角星象,它们显系 超自然的物像。参照该遗址中大型祭祀场所的发现, 可确认这些饰有上述图像的 陶器属于祭器的性质,它们在高庙文化的鼎盛期(大体在距今7400 7100年)最为发达,且其构图和制作技术皆显得相当娴熟。在该遗址的南区(第22 27层)发现了年代比之更早的高庙文化早期遗存, 出土陶器上的凤鸟多为刻划的并列鸟头,兽面则为兽头的正面图像,八角星象则 悬在天空,无论从它们的构图和制作技术都非常简单原始,其所处

11、年代据此期遗存中陶器的基本特点,可初步判断为约距今 7800年。这些祭器出于年代如此古 老的时期,为追溯我国史前宗教艺术的起源翻开了新的篇章。獠牙兽面纹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夏商文物中都有出现,但都比高庙遗 址晚了几千年。最为奇特的是,两只凤凰的食囊部位戳印有獠牙、吐舌的兽面纹, 并画有复杂的祭祀礼仪,证明了当时已经出现了 “复杂的礼仪中心”。凤凰、兽面、獠牙的构图方式被专家称为“獠牙农神像”,而这“獠牙农神像” 的构图模式,影响波及到了全中国的农耕地区,如良渚文化、大汶口一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三星堆青铜文化、新干青铜文化等,无一不是对高庙“獠牙农神像”构 图模式的继承与发展。今天在五溪地

12、区少数民族用于祭神仪式的傩面具图案,其 中兽面獠牙的构图方式竟然与7000多年前的“獠牙农神像”惊人地相似,可见古老 的习俗仍保留在该地。非野猪即象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具有图腾意蕴。史界及考古界一直公认,河姆渡遗址 发现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是我国最早的“凤凰图腾”而高庙遗址出土的白色陶 罐,其颈部和肩部各戳印有东方神鸟(包括兽面、太阳)图案,一只朝向正面, 一只侧面回首。经鉴定,沅水凤凰早于河姆渡凤凰400年。“太阳崇拜”是远古先 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又一种精神情结。2005年4月,高庙遗址挖掘出“太阳”彩陶, 已历7400余岁,为新石器早期陶工艺品。附着于高庙陶上的兽面纹,较之辽宁 同门家族

13、,早了足足上千年。该遗址还出土了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 高庙文化所处的沅水中上游 地区很可能是我国白陶的最初发源地。揭示了高庙上层遗存中的部落首领夫妻并 穴墓等一大批重要遗迹。这种一夫一妻墓的出现比大汶口等地的约早2500年,表明父系氏族的出现时间。此外,高庙遗址大部分地层中均出土了堆积如山的淡水螺、贝壳和鹿、猪、麂、牛、熊、象、貘(下层)以及犀牛等各种水、陆生动物骨骸数十种,非常直 观地表达了当时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手段和来源,是以渔猎与采集为主的攫取式经济方式。其中的部分猪牙床经鉴定已属被驯养的家猪,表明当地在距今将近 8000年的时期已出现了动物的 驯养业。2004年4月,遗址中出土

14、了 7400年前的女性人体骨架,其下还有一个竹蔑垫子。蔑片之薄,与现在的同类物品没有视觉上的差别。经测定,蔑垫比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竹制品要早2000余年,乃全国已知最早的竹工艺品。高庙文化遗址远古部落首领夫妻墓中的玉璜、玉玦、玉钺等精美玉器,其精湛的钻孔技术让人叹为观止。那座7400年前的女墓中,陪葬有象牙玉器等饰物, 而查遍怀化古籍,却均无“有象有玉”记载彳以懂得与周边以至更远地方互通有无。本遗址表现了怀化地区在七千年以前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其宗教文化、白陶、手工艺品等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凤凰、饕餮、八角形、太阳纹等组成 的综合图案是华夏宗教文化之源。高庙文化圈及周边文化资源怀化市具有十

15、分独特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从地理位置上看,怀化南接广西(桂 林、柳州),西连贵州(铜仁、黔东南),与湖南的邵阳、娄底、益阳、常德、张 家界等市和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接壤,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今有 湖南“西大门”之美誉。怀化生态环境良好,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民俗风情迷人。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沅陵县龙兴寺、溆浦县向警予故居、通道侗族自治县马田 鼓楼、通道侗族自治县芋头侗寨古建筑、抗日战争胜利芷江洽降旧址、高庙遗址、 高椅村古建筑群、洪江古建筑群、坪坦风雨桥等 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 会同县鹰嘴界自然保护区。怀化地区也是上古传说中的盘瓠的地方,有较多记载与古迹。四

16、、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城头山古城遗址位于澧阳平原中部,澧县县城西北 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 境内,占地15万平方米(228亩)。1991-1999年,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省内外专家先后9次对这一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确认它是一座目前年代最早(距今约 6200年),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城内有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祭祀区。城头山古城的设计和城墙的构筑工程规模相当宏大。 城平面略呈圆形,有东、 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垣内面积约 8万平方米。城垣外环以30-40米宽的护城 河。挖河所出10万方泥土夯筑起了长1000余米、底宽30多米、高4-5米的宏大城 墙,城垣及护城河共占地15万平方米。在城内发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筑群 基础,设施齐全的制陶作坊,宽阔的城中大道,密集重叠的公共墓葬。据参与研究的日本学者宣布,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烧制砖,古人用这种砖铺 在宫殿地面及路面。古城东门北侧还发掘出了世界上目前最早的古稻田(距今 6500年),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第一古城”城头山古城遗址的重要的学术价值举世公认。这个古遗址对史前聚落的发展、筑城历史和技术、长江流域文明因素的形成、稻作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等重大 学术课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