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认知与方法学习资料含答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2369317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群众工作认知与方法学习资料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群众工作认知与方法学习资料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群众工作认知与方法学习资料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群众工作认知与方法学习资料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众工作认知与方法学习资料含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 24总论 : 群众工作的基本框架四、简答1、怎样理解在群众工作中的基本品行要求?2、如何理解群众工作的基本观点?3、当前群众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4、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哪些内容?5、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有哪些内容?五、论述题1、如何正确理解群众工作中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结合实际谈谈在群众工作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参考答案:四、 1、答: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的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是基本 的原则,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基本的品行要求。权为民 所用,就是要求公务员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切实保证人民所

2、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情为民所系,就是要求公务员在做群众工作中,不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不光是坚持以人为本,还必须满腔热情地去做群众工作,心系群众,情系群众,魂牵梦绕 为群众。利为民所谋,就是要求公务员在做群众工作中,要多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 事、多为群众谋利益。2、答: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 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中,公务员队伍必须坚持“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是党的性质和党的 宗旨的集中体现,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党从事群众工作的根本目的。发展依靠人民,是群众 工作的根

3、本方法。坚定地相信人民群众,紧紧地依靠人民,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 强,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根本经验。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是我们做好群众工 作的根本体现和最终目的。 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3、答:治理“贫病愚弱千年病”是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工作中的基本任务和目标。落实 到领导干部身上,具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第二,要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群 众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初级职业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 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特别要为农民的教育生活提供“休养生息”的新港湾

4、。第三,要大力 发展文艺文化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促进群众的进步。第四,从环境卫生和医 疗卫生两方面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提高基层群众的身心健康素质。4、答: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际行 动党的群众工作,说到底,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首 先,党和群众政治行动的一致性,决定了党的群众工作的落脚点是把千百万群众推向创造 历史的前沿。其次,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落到实处,这是前提和基础。最后, 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发挥带头表率作用。5、答: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遇到新情况、新特点,要求我们要探索群众工作的新方

5、法新技术。第一,要改变群众工作的传统思维习惯和方法。第二,掌握信息网络技术改进 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用通信手段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利用网络来拉近与群众的距 离。第三,掌握好与群众沟通的技术。2 / 24学会群众语言是实实在在地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方 法。第四,要学会尊重群众。尊重群众,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前提。 第五,要理解群众。理解群众,就是体察群众情绪,倾注诚挚情感理解群众的处境,理解 群众的要求和困难。第六,要关心群众。关心群众就是要关心涉及群众利益方方面面的问 题。最后,还要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统计测评等基本方法。五、略第一讲:研究群众与树立“大群众工作

6、观”四、简答1、农村群众的新变化有哪些?2、城市群众的面临的哪些问题?3、简述大群众工作观的基本内涵。4、树立大群众工作观的基本要求。5、在大群众工作观的指导下,如何认识社会管理?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当前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趋势?2、结合实际经验谈谈对大群众工作观的理解。参考答案:四、简答 1、答: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传统的农村、农业、农民也日益发生了 新变化。首先,行政村、自然村、建制乡镇和农村中小学校在日益减少。其次,农村人口 从两大方面进入城市。一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 5 亿多名农民改变身 份,变为城镇居民。二是大量农民进城就业,但没有改变身份。这成为新时期群众

7、工作急 需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第三,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日益变革,原本同质性很高的中国农 民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职业阶层,而是一个包含着多个阶层的集合群体。第四,农村群众 工作的重点是农村社会综合改革问题。第五,农村群众工作的难点是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 水平。第六,农村老问题与新问题的积累,使得近年来群体突发事件频发且呈不断上升趋 势。2、答:城市“群众”是改革开放以来变化最大、社会矛盾最为繁复的社会群体。第 一,原来的城市居民,遇到了老城区、老房子拆迁改造等一系列问题。第二,改革开放以 来新转变为城镇户籍的6 亿名居民 原农村人口),正处于从农民到市民的“嬗变”之中。 第三, 28 亿多名进城就业

8、的农民,其收入、素质、权益和社会保障等诸多基本问题,需要 在所就业的城市给予解决。第四,城市老年人阶层的问题。第五,事业单位 医院系统、学校系统、科研系统、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系统、体育系统等)职工的群众工作。第六是在 国有企业就业的 9 000 万名员工队伍的群众工作。第七是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微小型 企业和新社会组织中就业的近2 亿名员工的群众工作。第八是党政军机关和事业单位计划外用工的群众工作。第九是近3 000 万名城市城镇里的个体工商户内从业人员的群众工作。第十是大学毕业生群体。此外,在城市中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社会无业人员阶层。3 / 243、答:新时期我们要树立的“大群众工作观”,就

9、是要有顺应时代潮流的群众工作 “大视野”。所谓“大视野”,就是以党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为理论根基和核心。所谓 “大视野”,就是创造性地贯彻党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新思想。所谓“大视野”, 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推进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所谓“大视野”,就是在城市化、工业 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把解决复杂的“群众信访”与复杂的突发群 体事件,放到中国由农业文明到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沧桑巨变,中华民族由 传统到现代的两个沧桑巨变的进程中通盘解决。所谓“大视野”,就是把新时期的群众工 作,置于基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一体化发展中加以解决。所谓“大视野”, 就是要抓好

10、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建设。4、答:第一,要把“大群众工作”的理念,创造性贯穿于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第 二,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弓 I 导和 支持人民群众追求自己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第三,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引入社会工作 理念。第四,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第五,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5、答: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 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 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 本性工作。所以应

11、当转变社会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努力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 作。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要认真贯彻党的“以人为本”理念,注重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 和沟通,追求社会成员间的平等和尊重,发挥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 方参与、共同治理,依法管理、综合施策,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要建立起以权 益保障机制、权益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以及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防控调处机制 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的社会管理机制,把维护、保障和协调人的“利益”“权益”作为社 会管理的关键,为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平台,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增 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略第二讲:政府职能转变与

12、服务群众四、简答1 服务平台的基本内容。2、如何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3、如何做好转变政府职能的工作。4、如何提高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5、如何开发和提供新的公共服务产品。五、论述题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搭建群众服务平台。2、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谈谈如何解决群众问题,达到服务群众的目的。4 / 24第二讲:政府职能转变与服务群众参考答案:四、 1、答:服务平台分两方面内容,一是硬件设施。在县 区)委设立党委群众工作部,在乡镇 街道)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在村区、社区、企业设立群众工作室,形成了解民 意、调节矛盾、上下联动、综合配套为一体的群众工作网络。二是软件建设。依托三级服 务平台,加强服务人员配备,

13、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尤其通过便捷高效的数字文 化服务网,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化服务。2、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实现人民群众的充分就业,是当前和今后长时 期内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民生任务。必须密切关注广大群众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地扩大 就业。第一,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中西部地 区建设中去。第二,建立就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帮助网络。第三,加强职业培训和指 导。3、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 普通居民的居住条件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第二,全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尽 力满足低收入家庭

14、住房需求。第三,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妥 善处理房地产领域的各类矛盾纠纷。第四,构筑和谐人居环境,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 力。4、答:服务群众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服务群 众的质量和水平要不断提高。首先,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自觉修炼“内功”,始终保持 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以树立先锋形象为立足点,在转变作风、增进感情中提升感召力;要不断接受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考验,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理性地对 待公权力,正确地行使公权力,坚决反对与民争利,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宗旨。其次,要创新基层党的领导体制。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

15、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原有 的居委会和城中村、近郊村的党组织,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需要,应当创新 城市基层社区党的领导体制。最后,积极适应信息时代数字化发展要求,开发、利用新的 数字化软件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开辟新的服务渠道,创新服务群众的工作 方式和手段。5、答: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群众工作也必须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大力推 进信息技术在服务群众中的应用、普及和深化,以信息化带动服务现代化。首先,要积极 搭建综合信息平台。其次,适应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要加快公共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 建设。最后,适应群众精神生活需要和快节奏的生活状况,依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数字 图书馆

16、的虚拟网,积极构建覆盖面广、便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网。五、略第三讲:文化强国与宣传群众四、简答题1、到 2020 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什么?2、党的基层组织如何将文化强国的理念深植群众心中。3、如何营造文化强国的舆论引导。4、如何引导群众积极投入文化建设。5 / 245、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1、结合实际经验,谈谈如何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谈谈如何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第三讲:文化强国与宣传群众参考答案:四、 1、答:到 2020 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 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

17、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 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 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 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 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 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 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2、答: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基础,不仅要了解党的文化强国的目 标,还要将党的文化强国目标贯彻到平时的群众工作当中,用

18、灵活、多样、有效地方式将 文化强国的理念深植群众心中。加强宣传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新闻宣传是党的喉舌,党 的对内对外的路线方针政策都靠新闻宣传向外传播。基层宣传部门是宣传工作的最前沿, 群众对党的政策的了解程度也取决于基层宣传部门的工作是否到位。发展公益性文化事 业,提高群众的觉悟。各地基层组织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时要着眼当地的实际情况,依 靠当地的文化传统或特色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 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让群众在文化中得到实惠。文化产业 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它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3、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19、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将文化强国的观念融入群众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群众体会 到文化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力量就要做到一下几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 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 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 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4、答:我国正

20、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软实 力,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对广大干部群众提出的新要求。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 中,积极引导群众投入文化建设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文 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准备。发展具有地 域特色的文化产业,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建设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建设的不竭动力。5、答: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所以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因为其具有 典型的特征。第一,具有鲜明的群众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 的生活实践中,所涉及和需要解决的许多具体问题都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

21、益密切相关,解 决好这些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体现个性特 征的创新性。创新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自身要求,其“创建”二字就说明它是一 种创新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贵在创新。第三,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能拘泥于一个内容、一种形式,要选择多个主6 / 24题,采取灵活多变的方 式,要适应和满足群众多层次性的需要,广泛吸收和采纳群众的建议。五、略第四讲 社会稳定与组织群众四、简答1怎样理解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越高社会越稳定?2简要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将农民工有序组织起来3如何通过社区把本地和外来群众组织起来?4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创

22、新基层组织设置?5结合服务群众,如何实现组织群众的创新? 五、论述1简要论述如何通过“两新”组织把群众组织起来2从方式方法上谈谈如何创新组织群众的工作。第四讲 社会稳定与组织群众参考答案:四、简答题1、怎样理解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越高社会越稳定? 答: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首先,组织起来的群众处于有序状态。近年来各种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 纷纷成立,这些社会组织把一部分“社会人”变为了“组织人”,组织起来的 群众常常以组织的形式与外界进行沟通、维护自身利益、进行利益诉求,这种 有序性的参与既有利于社会自身的稳定,又可以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其次,组织化程度越高归属感越强。计划经济时

23、代,个人受到单位的表扬 及奖赏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个人的一切均与单位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后, 个 体变成了“社会人”,没有了单位制时代强烈的归属感。但是,一旦个体加入 到一个或几个组织当中,其归属感倍增,其一言一行、所作所为不仅代表个人 更代表自己所属的组织。所以组织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增强人的归属感。最后,组织化程度越高社会凝聚力越强。不同组织存在于社会当中,如果 各类组织发展状况好,就会形成以其为中心的辐射效应,那么,这种组织多了 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自然就高了,社会的凝聚力自然也就强了。7 / 242简要谈谈党和政府应如何将农民工有序地组织起来。答:党和政府应从维护农民工利益作为切入点,将农民

24、工有序地组织起 来。首先,将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工会是工人之家,是工人自己的组织, 它能够将分散的工人个体有序地组织到集体中来。近年来,各地均在探索农民 工加入工会的不同方式,各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入会方式,如有的在输出地入会,即源头入会,也有的在输入地入会。虽然农民工入会率 和入会积极性均不高,但这毕竟打开了农民工加入工会之门。其次,根据各行业组建行业协会。农民工具有人数多、流动性强的特点。 社会中若存在着一股如此庞大、游移不定的无组织性的人群,无疑将会增加社 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增加了政府管理社会的难度和成本。 党和政府对农民工的 管理不应该再是传统的“堵、 截、塞”,而应该

25、是主动的“领、输、导”,积 极主动地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农民工组建自身组织,使他们在组织内或组织之间 有序流动。如农民工最集中的行业是各类建筑行业和服务业,当地政府可以引 导农民工组建各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协会,引导第三产业中的农民工组建与其自 身利益相关的协会组织, 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工流动的有序性, 又能提高农民 工的维权率。最后,鼓励农民工加入党、团、妇联等组织。各党团组织和各级妇联要吸 收农民工中的先进分子,让这些先进分子在组织中锻炼成长,使他们日后能够 在各战线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3如何通过社区把本地和外来群众组织起来?答:首先,通过社区内的各企事业单位把本地群众和外来群众组织起来。 社区可

26、通过对其所辖范围各家单位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引导,使各家单位主动承 担起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责任。其次,通过房屋的产权或使用权把本地群众和外来群众组织在社区内。一 方面,买者与开发商之间通过买卖交易,买者得到了房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买者自然就成为了社区的一员。另一方面,当房屋作为投资手段,出租给第三 方时,通过房屋使用权的转让,房屋租用者也被组织在房屋所在的社区内。最后,通过社区管理与服务把本地群众和外来群众组织起来。社区管理是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 社区基层组织与社区居民、 社区单位等部门或机构, 为 了维护社区整体利益、8 / 24推动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种 事务进行有效

27、调控的过程。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居民自己所进 行的一种公益性质的自助服务。社区服务是连接本地群众和外地群众的有力手 段,也是使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参与的重要方式。通过社区管理和服务提高本地 群众和外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使他们产生社区认同感,从而把他们长久地、有 序地组织在社区内。4在新形势下,如何不断创新基层组织设置?答:新形势下,不断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原有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重新组合。在城市,计划经济时代 条块式的组织设置模式已经过时,社区式管理模块占据了城市的舞台;在农 村,行政村式的组织设置也正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客观上要 求党和政府打破

28、原有的基层组织设置,在新的条件下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 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做好组织保障。第二,城市的基层组织设置创新。以社区为依托、各类组织为支点进行城 市群众工作基层组织设置创新。社区为城市基层管理的最小单位,是在固定区 域内沟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现代城市的基层组织设置需要以社区为依托。第三,农村的基层组织设置创新。农村的行政村体制对农村各方面的发展 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农村的基层组织设置需要与时俱 进、不断创新。农村的基层组织设置创新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正确处 理农村党支部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留守儿童、老人、妇 女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农村的

29、基层组织设置创新。5结合服务群众,如何实现组织群众的创新?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在新形势下结合服务群众实现 组织群众的创新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第一,通过提供生活服务实现组织群众创新。如在社区,可开办幼儿园、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好社区卫生、绿化、物业等一系列问题,开办多种文 娱活动等等。在农村,解决好农民医疗问题、 部分地区的饮水用电问题、 留守 老人生活问题、 农村危房问题等等。一个服务工程就是一个组织群众的焦点,服务工程越多,组织群众的焦点就越多,群众的组织化程度就越高。9 / 24第二,通过为人民群众的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实现组织群众创新。大多数群 众都有自己喜爱的或者是正在

30、从事的事业, 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的事业发展提 供各种服务是吸引群众、赢得民心的最好方式。如,为从事农业的群众提供农 业科技指导与培训,为从事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的群众在资金、市场资讯等 方面提供服务,为从事教育事业的群众提供进修、培训等服务。第三,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实现组织群众创新。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 加快,特别是在一些留守地区,出现了“银色世界”的状况;青壮年人数减 少,而且多数集聚在城镇;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长时间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 居住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为不 同人群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来实现组织群众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如通过教育服务把

31、留守儿童组织在学校内,通过组建老年秧歌队把留守老人组 织在娱乐队伍中,通过技能培训把青壮年组织在各单位内等。五、略第五讲 社会文明与教育群众四、简答1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对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2谈谈你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理解。3如何推进公民道德建设?4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群众的法制宣传与教育需注意哪些问题?5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文明素质教育?五、论述1谈谈你对培育共同的理想信念的理解。2如何加强社会文明素质教育?第五讲 社会文明与教育群众参考答案:四、简答题10 / 241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对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答:首先,要深入基层,扩大覆盖面。形势政策解读要把宣传教

32、育基层干 部群众作为突出重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教育原则,深入 基层广泛开展宣讲,力求使党的每次重大方针政策的宣讲不留死角,覆盖到城 乡各个角落和社会各个阶层,要以“理论下基层”活动为抓手,加大宣讲的覆 盖面。其次,要利用讲堂,实现多级联动。多级联动的讲堂既分层次,又有交 叉,既能互补,又有差异,能将各级党委、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 和群众的学习都纳入宣讲、学习范围,实现对宣讲对象的广覆盖,使广大基层 干部群众全受益。第三,要形式多样,增强吸引力。各级党组织应大力推广利用群众喜闻乐 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进行宣传阐释,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 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

33、对国内外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第四,要善用媒体,营造氛围。宣传部门可组织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制订宣 传报道计划,开辟专题、专栏、专版,统筹安排,集中报道,在全社会营造良 好的学习氛围。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拓展宣讲载体,主动设置议题,丰富内容形式,有声有色进行宣传报道,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导向。2谈谈你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理解。答: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永恒的主题,是文明社会不变的价值追求。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 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第一,以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34、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加强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是要教育广大群众将实现个人价值与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结合起来,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增强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 利益的荣誉感,坚决防止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尔虞我诈等错误思 想在社会生活中泛滥。第二,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紧迫任务。中华民族具 有强大的内聚力,各民族之间长期以来形成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 系,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要加强民族 地区文化建设,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

35、化的认同、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11 / 24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 义民族关系。第三,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形式。加强民族 精神教育,必须注意创新方式。要总结推广各地唱红歌等有益经验,坚持寓教 于情、寓教于理、寓教于乐,通过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文艺活动等形 式,让人们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要加强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 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精心组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使之成为弘扬培育 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3如何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之 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

36、求。 帮助与指导群众推进公民道德建 设是党和政府的迫切任务。第一,需要认清帮助与指导群众推进道德建设的主客观条件。首先是客观 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就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大背景, 推进公民道德 建设必须以这个背景为前提。其次是主观条件。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民主法 制不断深入的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的主观世界发生变化,功利主义、拜金主 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因而存在着利弊混杂的公民道 德建设的主观条件。第二,需要确立帮助与指导群众推进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帮助与指导群 众道德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公益文化建设、树立道德模范典型和领导干部带头。 首先,

37、 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帮助与指导 群众推进道德建设的基础。 其次,加强公益文化建设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对公益文化的建设也做出了重要部署。在广度上不断扩大公益文化的覆盖面,在深度上不断提升公益文化的内涵,给 群众一种心灵上的震撼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给群众莫大的教育,提高群众的 道德水平。再次,树立道德模范典型给群众以直观教育。召开道德模范座谈 会,在各媒体上报道好人好事等模范事例,用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教育广大群 众。最后,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好头。某种程度上讲,群众的道德水平如何与群 众所在部门、所在社区、所在城市的各级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有很大关系, 正 如孔子所

38、说“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4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群众的法制宣传与教育需注意哪些问题?答:首先,要建设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法律宣传教育体系。当前,在科 技发展迅速、信息交流便捷、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前提下,以新闻媒体为主要 的传播方式,已经成12 / 24为广大人民群众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根据这种变 化,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该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确定以大众媒介传播为主的社 会宣传手段。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传播迅速、贴近 生活、信息量大、受众面和覆盖面广等优势,构建以新闻媒体为主渠道的多形 式、多元化、广覆盖的法律宣传教育体系,从而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的最佳效 果,增强法制宣传

39、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寓法制宣传教育于法律服务之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效。深 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 的重要内容任务之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的实效性,就是要追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预期目的与结果的统一,满足广大 受众的法律需求,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最大效能和社会效果。要清醒地看 到,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应该是内在效果与外在效果的统一。内在效果是指法 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要求转化为群众个体法律素质的提高,表现为知与行的统 一;外在效果是指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促进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40、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而知与行的统一恰 恰需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的结合,通过在法律咨询的过程中“一对一” 的沟通和交流,更容易使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在服务中加强宣传教 育,寓宣传于服务之中,这将是现阶段有效解决法制宣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的办法之一。实践证明,法制宣传与法律服务相结合,以法律咨询为主的宣传 形式更受群众欢迎。5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文明素质教育?答: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需要我们指导和教育群众从日常生活的点 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促进其适应新环境、改变旧习惯、树立新观念、 争做文明人。首先,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41、通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等系列行动,结合各地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教 育形式和培训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摒弃生活陋习和不文明行为,养成文明健康 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人“讲公德”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倡导文明的家庭生活。弘扬家庭美德、创建文明家庭,既是精神文 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提高文明素质,必须在群 众中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 德。13 / 24第六讲 “扶贫济困”与帮助群众四、简答1中国共产党在帮助群众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有哪些?2如何从行政、司法援助方面帮助群众?3从解决群众的家庭后顾之忧视角,谈谈如何帮助群众?4谈谈你对“转作风

42、、进千村、帮万户”活动的认识与理解。5简要谈谈如何从手段创新方面帮助群众。五、论述1在新形势下,谈谈如何做好帮助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工作2请从方式创新的角度,谈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帮助群众。第六讲 “扶贫济困”与帮助群众参考答案:四、 简答题1中国共产党在帮助群众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有哪些?答:我们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重视和做好帮助 群众工作的强大传统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力量源泉与根本保证第一,准确把握中国社会性质、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反映中国人民的根 本利益诉求,这是党做好帮助群众工作的基点。第二,明确党是群众实现自己 利益的工具,即

43、“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的工具, 而是自觉 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 具”。第三,群众路线是党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党员干部在帮助群众时所必 须遵行的指针。 第四, 时刻抓住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这个重心。2如何从行政、司法援助方面帮助群众?答: 一是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劳务派遣组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二是积极开拓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专项培训经费渠道,大力开展对进城务工人 员的上岗技能培训。三是采取多种方法将社保的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的进城务 工人员。 重点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密集、人身风险较大的建筑、矿山等行业参加 社会保险,探索制定适合进城务工人

44、员特点14 / 24的待遇支付办法,为他们参保和享 受待遇提供便利。四是对高危行业严格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五是建立并 完善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健康、安全等各项权益进行监督的部门。例如,工伤保险部门要落实工伤保险费的发放领取,卫生部门要督促用人单位依法在劳动合同中如实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 施和待遇告知劳动者,并对不履行告知义务的用人单位进行查处。六是完善欠 薪举报投诉制度,建立解决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问题的快速通道和快速反应 机制,及时消除突发问题,维护社会安定。3从解决群众的家庭后顾之忧视角,谈谈如何帮助群众?答: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在物质和精神上

45、都承担着诸多的社会功 能,家和万事兴,和睦、稳定、幸福、美满的家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基础,因此,各级党和政府做好帮助和团结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及 时、完满、有针对性预见性地解决广大群众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实践 证明,从解决困难群众的家庭后顾之忧着手来帮助群众,容易抓住群众工作中 的主要矛盾,容易落实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是一个易见成效的好抓手。第一,要解决好下一代的问题。城市里,要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 教育提供保障,包括为主要接受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机构提供必要的办学 经费和适当的补助,以及对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助学补助等。农 村中,要从下一代人口素质

46、和社会安定的高度认识留守儿童问题。基层党和政 府要统筹规划,真正将照顾乡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的责任承担下来。第二,要解决好老一辈的问题。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个突 出现象,就是空巢老人的增多。当前,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收入甚微、长 期独居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各级党和政府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广泛 宣传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尊 老传统美德,提高社会共识。二是探索形成关爱空巢老人帮扶长效机制。利用 现有养老院等公共资源,设立空巢老人护理中心,做好生活照料工作。完善互 助帮扶制度,倡导邻里互助守望,照顾好空巢老人生活。此外,制定有效政策 鼓励有

47、能力的民间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场所建设, 让老人们老有所养、 老有所 医。4谈谈你对“转作风、进千村、帮万户”活动的认识与理解。15 / 24答:“转作风、进千村、帮万户”活动,是推动跨越发展、落实党的基层 政策、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干部队伍转变作风的重要举 措。开展“转作风、进千村、帮万户”活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真正实现“两个全覆盖”、“三个在基 层”和“四个进农家”。“两个全覆盖”即活动工作组要覆盖活动区域的所有 行政村,工作队员足迹要覆盖活动区域的所有农户;“三个在基层”即科学发 展在基层体现,社情民意在基层掌握, 干部作风在基层转变; “四个进

48、农家” 即党员干部进农家包户, 利民实事进农家落实,政策法规进农家明确,信息技 术进农家服务。其次,要结合基层实际、群众需要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能,围绕农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村 基础设施、农村环境优化以及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农民群众安 全饮水、及时就医、子女上学、外出务工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最后,要加强领导,以确保整个活动取得实效。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负 责人要亲自研究和安排此项工作,亲自到驻点村调研和指导工作,选派精兵强 将参与工作组。参加活动的党员干部要把各自的本职工作与服务基层、帮助群 众结合好,以科学的服务内容来增强工作的实

49、效性。要在活动中不断强化制度 建设,积极探索党员干部团结和帮助群众的新思路、新方式,以完善的服务机 制增强工作的连续性、长效性。5简要谈谈如何从手段创新方面帮助群众。答:新形势下,党的帮助群众的工作是否能取得实效,越来越取决于帮助 群众的手段能否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创新和进步。一要采取亲情服务的手段。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采取 多种多样的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党员干部必须对群众怀有深 厚的感情。群众在我们的心中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会有多 重。只有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时刻怀着深厚的感情,才能真正想群众之所 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提高帮助群众、满

50、足群众需要的实际效果。从这个意 义上来讲,密切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向群众提供亲 情服务。二要采取社会救助的手段。在新的形势下,利用社会救助的手段团结和帮 助群众,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党执政为民的政治优势,把社会弱势群体的转化作 为团结和帮助群16 / 24众工作的重点,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 培训,从而增强其社会生存能力和致富本领。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各 种方式加强引导,通过种类众多的社会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社会救助方 式来帮助社会弱势和边缘群体,形成良好的关爱弱者的社会氛围。三要采取结合渗透的手段。在团结和帮助群众的过程中,结合渗透的手段

51、 要多样化,例如团结和帮助群众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结合,与经济、政治、文化工 作的结合,与领导工作、管理工作的结合等;团结和帮助群众的工作渗透于社会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渗透于社会各阶层、各 领域、各行各业,渗透于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等,都是团结和帮助群众的过程 中结合渗透手段的有效实现方式。五、略第七讲 “大信访”与群众工作一、简答1为什么说群众信访与群体突发事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群众工作?2妥善处理群众信访与群体突发事件要求公务员具备什么素质?3如何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4谈谈你对定期接访、下访的理解。5基层党组织“三公开”是指什么?二、论述1如何有效预防群众信访与

52、群体突发事件?2怎样做好群众信访与群体突发事件中的群众工作?第七讲 “大信访”与群众工作参考答案: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群众信访与群体突发事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群众工作?答:当前,解决社会转型期内的群众信访和群体突发事件,不仅是常态性 的群众工作,更是一项十分迫切的群众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事 件的快速蔓延性。一旦群体事件爆发,若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就会迅速蔓延扩 大,并呈失控之势。二是事件的17 / 24敏感性。当事件涉及公权力、民族问题以及外 交等敏感问题时,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引起强烈反响, 甚至产生连锁反应。 三 是事件的复杂性。 转型期内的群体突发事件是多元主体、多种利益矛盾、历史

53、 与现实问题的矛盾纠集,处理起来比较棘手,协调难度大。四是事件的高组织 化。当前发生的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多是有领导、有组织的,其聚散进退均受 骨干分子影响和组织。有的上访请愿活动还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士担当组织者,这也极大地增加了事件处理的困难性。2妥善处理群众信访与群体突发事件要求公务员具备什么素质? 答:妥善处理群众信访与群体突发事件,要求公务员具备以下素质:1)敏锐的洞察力。群众信访与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不是凭空而来,总会有 这样或那样的迹象与征兆。这就要求公务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把握住事物的 本质,力争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2)临危不乱的应变力。“危机问题”发 生后,党政领导机关要有快速的

54、反应力、准确的判断力、巧妙的用势能力。3)良好的沟通能力。无数事例证明,只“堵”不“疏”的“失语噤声”治不 得“众声喧哗”,先声夺人才是王道。保持民众的知情权,不仅有助于稳定人 心,更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4)科学的决策力。群体信访与群体突发事件一 旦发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击力,领导者必须迅速准确地判断事件性质及其危 害程度,科学决策,使事件不扩大、不升级。5)深刻的反思能力。矛盾化解 后,绝不可以“总算是过去了”的心态结束了事,而要认真反思,总结经验, 探寻规律。3如何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答: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干 部定期接访、下访等长效机制。各级主要

55、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中央和 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通过“面对面交谈、心贴心交流”,删去了过滤 层,达到民意直通车的目的。二是发挥党员、基层党组织和党代表反映民意的 作用。通过发展党内民主,要求党员、基层党组织和党代表,不仅要发挥先锋 模范作用,而且要履行联系群众、沟通民众、反映民意的职责。三是充分利用 现代信息手段,开辟民众表达意愿的新平台。通过建立政务微博、QC群等方式,着力搭建联系群众、体察民情的新平台,不断拓宽民意表达渠道。4谈谈你对定期接访、下访的理解。 答: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常态开展领导干部 接访、下访活动,确保人民群众的信访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

56、有18 / 24回音”。一是强化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领导干 部定期接访工作制度和实施办法, 使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工作制度化、 常态化。畅通正常上访的渠道,使群众的诉求得到及时答复和解决,就能够从源头上减 少和杜绝非正常上访行为。二是强化领导干部下访。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真正了解社情民意,不能坐等 群众上门反映,必须主动出击,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带头深入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到田间地头、车间 班组、家家户户,与农户、居民、职工拉家常交朋友,面对面谈心交流,通过 问卷调查、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民声、求民计、汇民

57、智,充分了解基层和群众的困难和需求。要积极开展领导干部联户活动,实行 党政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每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都要确定一个基层联系 点,确定一批联系户,定期到联系点、联系户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下访活动, 及时了解基层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5基层党组织“三公开”是指什么?答:基层党组织“三公开”是指基层党务、政务、财务的公开。首先,党务公开是指城市、城镇、农村、企业、学校等党的基层组织,在 发展新党员,研究本单位、本地区经济社会重要问题时,必须实行党务公开。党的基层组织的党务活动,一般每半年公开一次为宜。其次,政务公开是指基层党组织领导和直接从事的政务活动,要公开、透

58、 明,以便人民群众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政务公开,每个季度 公示一次为宜。最后,财务公开是指党组织一年的财务花销情况必须公之于众。人民群众 对财务最敏感,财务问题也最容易产生不正之风、不廉洁现象和腐败现象。因 此,财务问题必须彻底公开,便于人民群众监督,促进廉政建设。财务公开,每两个月或每个季度公示一次为宜。五、略19 / 24第八讲 与时俱进与制度体制机制创新四、简答1谈谈你对“三问”制度的理解。2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权益落实体制?3从解决就业者工薪被拖欠视角,谈谈如何健全相关管理体制?4简述如何围绕群众利益,创新群众工作机制。5如何创新与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五、论述

59、1谈谈你对“四家工作法”的理解。2谈谈如何不断创新与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第八讲 与时俱进与制度体制机制创新参考答案:四、简答题1谈谈你对“三问”制度的理解。答: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 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 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依法 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问政于民”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质,“问需于民”是以人为本、改 善民生的必要前提, “问计于民”是凝聚民智、 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由之路。 推 进新时期的群众工作,需要把“问政于民、问需

60、于民、问计于民”制度化,形 成“三问制度”。创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三问制度”,首先在于 “问”的学问。要问得科学、问得实际、问得真切、问得关键。其次,在“行”。把“问”来的关于政策、决策、行政、措施、办法等的意见和建议, 特别是那些事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 题的解决办法,科学合20 / 24理地予以采纳。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科学合理 地加以解决。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迫切希望办又有条 件办的实事,科学合理地办好办实。这样,才能真正让科学发展上水平,让人 民群众得实惠。1 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权益落实体制?答:

61、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权益落实体制,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切 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对“三农” 投入的稳定性增长。二是加快户籍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消除城乡人 口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及相关的 配套改革,促进农民向城市集聚。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 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其到二、三

62、产业和城镇转 移就业。四是完善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功能。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 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 理范围。五是完善城乡一体化督察考核体系,通过定期督察与不定期督察、专项检 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督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2 从解决就业者工薪被拖欠视角,谈谈如何健全相关管理体制? 答:一是健全企业劳动诚信保障体制。及时将企业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的情况,特别是签订劳动合同和工资支付等情况记入企业劳动保障信用档案。 并将拖欠工资行为较严重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对恶意拖欠工资的用人单

63、 位,不仅要重点监控,严肃查处,而且要通过新闻媒体依法向社会公开,对查 处的典型案件向全社会进行通报。二是建立欠薪保障金管理体制。政府通过采取强制与互助原则从用人单位 筹集一定的基金,用于垫付用人单位在破产、依法整顿或经审计资不抵债等特 定条件下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并行使垫付工资追偿权。在法律框架下,规定欠 薪保障金制度中资金的来源、基21 / 24金的运作、管理和偿付等问题。同时,创新基 金管理,由社会保障机构直接托管,或建立专门的工资保障基金机构进行运 作。三是完善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援助体制。人民法院在受理拖欠工资案件时, 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诉讼费应作出减、缓、免的决定;受理案件后尽量缩

64、短审理时间。司法行政部门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农民工自身维权法律意识。公 证机关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会同行政部门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公证服 务,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由欠款单位和农民工签订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 债权文书公证,在欠款到期后,可由农民工直接申请法院强制从工程款中划 拨。4简述如何围绕群众利益,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答:一是要建立健全利益引导机制。从思想教育入手,加强正确利益观的 宣传和教育,让群众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获取观念,教育、引 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 利益的关系。二是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对利益主体的法

65、律约 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社会环境。加强道德建设,约束和规范群 众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行为,引导群众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堵塞各种漏洞,保证 分配领域的正常秩序。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和 教育,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严格实行代扣代 缴制度。加强税收监管,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逃税者严加惩处,加大 打击力度。四是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一是创新与探索群众权益“户决制”;二是 完善利益补偿方式;三是健全市场机制。5如何创新与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答:第一,大力宣传民主法制观念,建

66、立法制化的利益表达制度体系,引 导人们在法制框架内表达利益需求。必须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的利益表达功 能,通过他们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此外,还要扩展听证制度、政务公开制 度、大众传媒体制,使其成为不同利益群体表达利益和要求的窗口。第二,加强立法工作,规范公民的利益表达行为,引导人们在法制轨道上 解决利益22 / 24冲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家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和利益群体的利 益表达行为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第三,加强领导,在各利益群体中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工会等,引导人们 有效表达利益需求, 减少利益冲突。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种利益群体在数 量和规模上不断扩大,在市场竞争中,难免有些群体利益受损或暂时得不到满 足,如果此时群体成员直接采取针对性行动,就会导致社会冲突的增加。在各 利益群体中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工会等,则为群体成员的意愿表达提供了条 件, 使之通过制度化途径传送到政治体系之中, 以减少冲突、维持稳定。五、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