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92215920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6.2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方医科大学高级病理生理学中期考核历年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试述内毒素休克过程中MAPKB路和NF-kB通路的激活在内毒素休克过程中的作用(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APKS路):MAPK是一个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蛋白激酶家族。该信号通路的活化可以激活多种转录因子,也可以在胞质内活化某些转录因子,进而调控TNF-a、IL-1 0、IL-8、IL-10、IL-12、iNOS、MCP-t ICAM-1等炎症介质的表达。脂多糖(LPS)被先天性模式识别受体所识别,TLR4主要识别革兰阴性菌,TLR2主要识别革兰阳性菌,由此将LPS等信号从细胞膜转导人细胞内,激活酪氨酸激酶 (TK)、蛋白阳性酶C以及P42、P44 P38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

2、APK短路,进一步使核因子(NF-KB)、 NIL 6等转录因子激活和核易位,从而使效应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的炎症介质。(2)核因子-kappaB信号通路(NF-kB通路):休克病因可以激活细胞内的抑制蛋白家族I-kB (inhibitor-kappaB )激酶,从而使I-kB的丝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并从 NF-kB的复合物中解离出来而被蛋白酶降解,而NF-kB迅速从胞质向胞核移位,结合至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基因启动子区的kappaB位点而激活这些基因的转录活性,导致炎症介质泛滥。NF-k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急性炎症反应的中枢环节。2 .什么是蛋白质组学?举例说明蛋白组学对于认识疾病的研究有哪些帮助。蛋

3、白质组学 是对蛋白质特别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大规模研究,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是以蛋白质 组为研究对象,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组成成分、表达水平与修饰状态,了解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蛋 白质的组成与调控的活动规律。举例:(1)比较蛋白质组学揭示肿瘤发病机制、寻找肿瘤诊断和治疗的靶标:如对膀胱鳞状细胞癌和移行细胞癌的蛋白质组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膀胱癌病人的尿液中找到包含银屑素在内的四种与膀胱癌相关的蛋白质,其中银屑素只存在于膀胱鳞状细胞癌病人的组织及尿液中,在 移行细胞癌中难以检测其表达,因而认为银屑素是膀胱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

4、病情监控的指标。(2)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寻找肿瘤相关抗原:例如突变的抑瘤蛋白 P53可在20%-40%勺肿瘤患者诱发自身抗体,高表达的癌蛋白L-Myc,C-Myc亦可在某些肿瘤患者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3)肿瘤药物蛋白质组学研究:可用于发现肿瘤药物作用的靶点,可用于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和新药刷选。(4)揭示心衰的发生机制: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结果,应用蛋白质组学有助于了解心衰时心肌细胞功能障碍及代偿发生的分子机制。已知临床上治疗心衰的主要手段一一血管紧张素2受体阻断剂能够降低胞内蛋白激酶 C (PKQ信号传导,因而,研究 PKC在心衰中所起的作用将可能会揭示心衰的发生机制。最新有研究利用蛋

5、白质组学技术鉴定心衰与未心衰细胞蛋白质的变化,利用该技术,首次明确了 心肌细胞膜蛋白成分和心衰细胞膜蛋白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他们在疾病中的作用。3 .简述血管通透性变化对休克的影响及其机制(1)血管通透性变化对休克的影响:微循环淤血加重,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升高,红细胞聚集,白细胞嵌塞,血小板粘附,导致血流阻力增加,血流缓慢,甚至瘀滞,使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2)机制:休克所导致的组织缺氧、内毒素激活补体系统所形成的C3a和C5a以及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变应原等可以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组胺使得微循环前阻力血管强烈舒张和毛细血管通透升高;细菌内毒素可以激活补体系统的激肽释放酶等也

6、具有扩张小血管和使血管通透升高的作用;缺氧组织内的代谢产物对微血管有扩张作用;缺氧时内啡肽可以使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扩张。感染性休克一一LPS (脂多糖)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细胞信号机制:内毒素休克的发生过程中,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和微血管通透性的 增加。内毒素,或称脂多糖(LPS)作用于炎性细胞和内皮细胞,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包括出血、白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和血浆蛋白渗 出、水肿等,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是最终引起中毒性休克,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损害的关键原因。烧伤性休克与血管通透性的变化:烧伤早期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是引起烧伤病人体液外渗,血容量下降,导致烧伤性休克的主要因素。过敏性休克:机体受到变

7、应原致敏以后,产生抗体IgE, IgE与靶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和血小板 )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变应原再度进入机体后,与 IgE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细胞的脱颗粒反应并释放补体、组胺、5一羟色胺、缓激肽、慢反应物质、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类和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等,使微血管广泛扩张,外周阻力下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容量增加, 血压迅速而明显地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形成过敏性休克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4 .钙信号通过何种机制实现其对机体多种功能调节的?(1) Ca2+作为细胞信使的基础,是胞浆Ca2十与胞内钙库或胞外 Ca2十之间存在浓度梯度。当某种刺激使胞内 Ca2十浓度

8、大幅度增加时,就起到传递信号的作用。Ca2十本身的特性更有利于和靶蛋白结合,从而传递信息。(2) Ca2小细胞内外保持动态平衡,依赖四个主要系统维持:1、电压依赖性钙通道;2、受体或神经递质操控的钙通道;3、钙泵;4、细胞内第二信使(1、4、5三磷酸肌酸IP3)内在机制。细胞的许多功能都依赖于细胞内外极高的Ca2咪度差存在。(3)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在细胞信息传递和损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刺激使胞外的钙离子进入胞内或钙库释放稍增加时,可导致胞 浆内钙离子浓度大幅度增加,继而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如细胞结构损伤、凋亡、死亡和细胞的退行性变等作用,因此调节细胞内 钙离子的动态平衡对维持细胞正常

9、的生理功能和信息传递十分重要。(4)心肌细胞钙内流主要通过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和钙库调控性钙通道;钠钙交换机制是心肌细胞维持钙离子稳态的重要机制。细胞内钙 主要储存在内质网和肌浆网内,而心肌细胞收缩时钙离子浓度的增高主要来自胞外钙内流和肌浆网的钙释放。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能量 代谢障碍、氧自由基产生、钙超载有关,但钙超载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 .请任意设计一个研究心力衰竭的实验课题,要求写出课题名称,简述研究背景,提出假设,选择动物模型和观察指 标。课题名称:心力衰竭模型大鼠心脏肥厚指标与心功能的关系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常见的危重症,慢性压力超负荷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当心脏

10、长期面临压力负荷过重时,首先出现心肌肥厚进行 代偿,如果压力负荷过重持续存在,肥厚心脏开始扩张,收缩功能下降,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假设:大鼠在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经历一个心脏重塑、心功能从代偿到失代偿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可通过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清学指标、病理指标以及运动耐力等多种方法对心功能以及心脏的病理演变进行评价。 方法:腹主动脉缩窄法制备大鼠压力超负荷性慢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常规麻醉,剑突下腹正中切口,分层打开腹腔,在左肾动脉上方钝 性分离腹主动脉,将8号注射针头平行置于动脉外壁,用 4号手术丝线将2者一齐扎紧后将针头移去,青霉素冲洗腹腔后缝合关腹。对照组 采用相同处理

11、,将4号丝线置于腹主动脉相同位置不做结扎。比较术后第4、8、12和16周B型脑钠肽及计算心脏质量/体质量比值、心肌细胞直径的变化。6 .简单举例说明NO生理学功能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一氧化氮(NO作为生物体一种多功能分子,是 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催化下生成的。N3要有三种生理功能:舒张血管作 用;作为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分子;作为免疫效应分子,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抗肿瘤作用。NO电括三种同工酶:内皮型(eNOS)、神经型(nNOS)和诱生型(iNOS)。前两种又称为结构型 NOS(cNOS)由它们催化生成的 NO量较少, 但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在心血管方面,NO具有调

12、节血压、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白细胞黏附、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因此在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病变发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受损,eNOS勺表达明显降低,NO释放减少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iNOS是内毒素脂多糖(LPS)和/或细胞因子等诱导下生成的,iNOS存在于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炎症 细胞中,诱导产生大量 NQ大量NO可与超氧阴离子反应生成过氧化亚硝基阴离子,从而导致细胞和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与心血管系统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7 .免疫应答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有免

13、疫机制参与的特殊的慢性炎性疾病。不稳定的As斑块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通过清道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TLR)识别斑块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并呈递给斑块中初始性 T细胞,激活ox-LDL特异性效应性T细胞,包括I型辅助性 T细胞(Th1)及CD8+MM生T细胞(CTL)。在这个过程中,抗原提呈细胞与 Th1都会产生 大量炎症性细月因子,如IFN- t,TNF- a, IL-6 , IL-12等。多项临床研究及转基因动物实验证实,这些炎症性细胞因子,特别是 IFN- 丫, 可以明显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破坏胶原蛋白,诱导斑块破裂,同时促进平滑肌细

14、胞增殖, 而杀伤性T细胞则会在Th1细胞因子作用下,对吞噬ox-LDL的APC进行杀伤,导致许多 APC胞内酶类物质释放,导致局部破损。同时还会诱导可产生IgG类自身抗体的 B细胞,IgG类自身抗体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8 .试述细胞分化的调控细胞分化是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过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差异,产生不同的细胞类群的过程。也 可以说,细胞分化是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发生各自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特征的过程。其结果是在空间上细胞之间出现差异, 在时间上同一细胞和它以前的状态有所不同。细胞分化是从化学分化到形态、功能分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调控涉及:( 1)基因

15、水平调控:细胞分化调控本质上是基因调控。细胞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选择性表达或被阻遏,不同种类细胞呈现差别基因表达,使各种分化细胞表型的多样性。组织专一基因对细胞分化(细胞表型确定)起重要作用。(2)转录和转录后水平调控:细胞分化的关键是转录调控,细胞外信号调节基因转录激活物决定相关基因是启动还是阻遏;其次是转录加工翻译及其修饰,前体mRN厌口 mRNA专录后有加工,而产生出不同的mRN母口蛋白质。(3)翻译与翻译后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是指mRN艇择性翻译成蛋白质,不同细胞对翻译产物进行不同加工。( 4)细胞外因素调控:涉及众多的细胞外信号物质、细胞外基质和营养因素等,本质是影响核转录因子活性

16、的细胞信号转导的进行, 最终引起基因表达的改变。还可通过影响起始因子、延伸因子和核糖体蛋白的磷酸化而在翻译水平上调节基因表达。总之,细胞分化不仅有细胞核和基因的主导作用,而且有细调胞质和环境因素对分化的重要控作用。9 肿瘤增殖信号转导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的改变是多成分的、多环节的。(1)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强:生长因子产生增多:如TGFa、PDGF FGF等,切肿瘤细胞通常具有上述生长因子的受体,一次肿瘤细胞可通过自分泌方式刺激自身增殖。受体改变:某些生长因子受体异常增多,某些癌基因可以表达生长因子受体的类似物,通过模拟生长因子受体的功能气到促增殖的作用;如肿瘤细胞中发现有编码EGFR勺原癌基因

17、c-erb-B的扩增和EGFR勺过表达;突变是受体组成型激活:使受体处于配体非依赖性的持续激活状态,持续刺激细胞的增殖转化。( 2)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由于生长抑制因子受体的减少,丧失以及受体后的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是细胞的生长负调控机制减弱或丧失。如TGF0 2型受体突变和Smad的识货、突变或缺失,均可使TGF0的信号转导障碍,使细胞逃脱的增殖负调控从而发生肿瘤10 ARDS引起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呼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在多种原发病过程中,因急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急性肺损伤致呼吸衰竭的机制:1、弥散障碍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受损,毛细

18、血管内皮与肺泡上皮的通透性增高,引起肺间质和肺泡水肿(非心源性肺水肿)及肺透明膜形成,导致气体弥散障碍。2、通气血流比例失调:(1)死腔样通气:肺微血管的栓塞或DIC、肺微血管的收缩使部分肺泡有通气而无血流灌注或少灌注。(2)功能性分流:炎性分泌物和水肿液堵塞小气道,以及炎症介质(如白三烯)使支气管痉挛,通气阻力增加。肺泡II型上皮的损伤、水肿液的稀释以及肺泡过度通气消耗过多,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造成肺萎陷、肺不张,从而导致肺泡通气量减少。由于部分肺泡通气不足,流经这些肺泡的静脉血未能充分氧合,功能性分流增加。( 3)解剖分流:肺小血管的收缩与栓塞,使肺循环阻力增大,在某些活性物质的作用下

19、,肺内动静脉吻合支大量开放,从而使解剖分流明显增加。3、通气障碍:主要为限制性通气障碍,由肺顺应性降低所致。机制为:肺间质与肺泡水肿,使肺泡壁增厚,肺的扩张受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使表面张力增加,肺泡萎陷;后期的肺泡上皮增生和纤维化。值得注意的是SARS勺早期就可能出现明显的肺纤维化。4、ARDS寸的血气变化:早期因过度通气,主要表现为PaO2的降低与PaCO2勺下降,甚至出现呼吸性碱中毒;重度ARDS勺晚期,因广泛的肺部病变,肺总通气量降低,可出现PaCO2勺升高。11、试述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肝性脑病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使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在血循环中堆积,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神

20、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假性神经递质学说:1 、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过程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及酪氨酸,在肠道细菌氨基酸脱羧酶的作用下分别生成苯乙胺和酪胺,吸收入肝,经单胺氧化酶分解。 严重肝功能障碍时, 由于肝细胞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这些胺类不能有效地被分解, 进入体循环; 或经门体分流直接进入体循环,并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苯乙胺和酪胺在脑细胞非特异性0 -羟化酶的作用下,分别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这两种物质的化学结构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的真正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极为,但生理作用却远较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弱,因此,将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称为假性神

21、经递质2、假性神经递质的致病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是并干网状结构中上行激动系统的重要神经递质,对维持大并皮质的兴奋性,即机体处于清醒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脑干网状结构中假性神经递质增多时,它们竞争性地取代上述两种正常神经递质而被神经元摄取、储存、释放,但其释放后 的生理作用较正常神经递质弱得多,从而导致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功能障碍,使机体处于昏睡乃至昏迷状态答案 2: 肝性脑病: 严重肝病时所继发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肝性脑病临床分四期: 一期前驱期: 轻微的神经精神症状; 二期昏迷前期:嗜睡、定向理解力减退等。扑击样振颤。三期昏睡期:明显精神错乱,昏睡。四期昏迷期:神志丧失,不能唤醒,

22、没有扑击样振颤。假性神经递质学说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在维持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唤醒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当真性递质被假性递质所取代时,可使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与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对应的假性递质分别是羟苯乙胺和羟苯乙醇胺。假性递质的来源:芳香族氨基酸苯丙甘酸和酪氨酸经肠道脱羧酶作用被分解成苯乙胺和酪胺,正常时,这两种物质被肝脏的单胺氧化酶作用,被氧化分解而解毒。肝功能严重障碍时,解毒功能降低,大量苯乙胺和酪胺入血,在脑内被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细胞内的B-羟化酶作用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假性神经递质学说的根据之一就是利用左旋多巴可以明显改善肝性脑病的病情。12、慢性肾衰的病因及发病

23、机制病因:凡碍引起肾实质慢性破坏的疾患均碍引起慢性肾功碍不全。按其解剖部位可分为: 肾小球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 糖尿病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肾小管间质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尿酸性肾病、多囊肾、肾结核、放射性肾炎等;肾血管疾病如高血 压性肾小动脉硬化、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尿路慢性梗阻如肿瘤、前列腺肥大、尿路结石等。在我国,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最常见的原因,约占6 0%左右,其次为肾小管间质疾病。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首位原因,其次为高血压性肾损害,这两种病因在我国亦呈上升趋势。机制: 1、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 慢性迁延的肾脏疾患使部分肾单位结构破坏,

24、功碍丧失,其功碍由残留下来的损伤较轻或正常肾单位(健存肾单位)来承担,健存肾单位通过增强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功碍来进行代偿, 并发生代偿性肥大; 随着肾单位 的进行性、不可逆破坏,健存肾单数量越来越少。当肾组织破坏到一定程度时,健存肾单位发生代偿性血流动力学变化,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阻力下降, 且前者阻力下降更为显著, 由此引起健存肾单位的高灌注、高压力与高滤过,使小动脉壁增厚和毛细血管壁张力增加, 引起内皮细胞损害及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导致肾小球硬化,使健存肾单位进一步减少,肾功碍进一步恶化。2、肾小管一间质损害:约2 0 %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系由肾小管间质疾病所致,慢性肾小球肾炎

25、等肾小球疾病时也往往伴有肾小管间质损害。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肾小管肥大或萎缩、 间质炎症与纤维化,肾小管管腔内细胞显著增生、堆积,堵塞管腔。肾小管间质损害是多种病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来自血液、组织液和尿液中的多种损伤因素如尿蛋白、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补体成分等使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甚至坏死脱落,引起肾小管萎缩,也可使受非致死性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活化而发生增殖,并合成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它们与间质中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症和纤维化过程。肾小管间质的损害将使肾功碍进一步恶化,并使肾单位的损害持续进展。 大量研究表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反映肾

26、功碍下降程度和判断其预后的决定性因 素。以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机制为切入点,进行早期干预可延缓病程进展。3 、矫枉失衡:慢性肾功碍不全时,机体内环境失衡并非完全由于肾脏清除减少所致,也可碍是机体为了矫正某些内环境紊乱而引起的新的内环境失衡,导致机体进行性损害。例如,GFR降低使肾排磷减少,出现高磷血症并进而引起血钙减低,机体通过分泌甲状旁腺素(PTH抑制近端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促进磷的排出,这样可使血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正常,但因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地减少,GFR越来越低,PTH的分泌也必定越来越多,引起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TH的降血磷作用是依赖健存肾单位增加排磷实现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由于健存肾

27、单位数量太少,高水平的PTH仍不足 以维持磷的充分排出,血磷乃显著增高,而且持续增多的PTH还可引起肾性骨病及一系列的自体中毒症状(见尿毒症) 。13、微循环?微循环障碍的分期及机制(休克)微循环 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微血管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代谢交换的基本结构和功碍单位,主要受神经体液的调节。1、微循环缺血缺氧期(代偿期) :(1)微循环的变化: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前阻力增加为显著)。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微循环灌流减少(少灌少流)。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微循环缺血缺氧更为明显(灌少于流)。(2) 机制: 儿茶酚胺增多: 与休克有关的各种致病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

28、奋,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多。兴奋机制各不一:I、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由于血压低,减压反射被抑制,引起心血管运动中枢及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使小血管收缩。于、烧伤性休克:由于疼痛刺激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血管收缩往往比单纯失血为甚。W、败血症:可能与内毒素有拟交感神 经系统的作用有关。休克时大量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既刺激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痉挛,又刺激 B-受体,引起大量动静脉短路开放,构成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通道,使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血管紧张素口增多。血管加压素增多。血栓素增多。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等缩血管物质。2、微循环瘀血缺氧

29、期(可逆性失代偿期)(1)微循环的变化: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 (后阻力降低不明显),血管运动现象减弱。真毛细血管网开放。微循环灌多于流(多灌少 流)。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或聚集,使微循环瘀血缺氧加剧。(2)机制:乳酸增多:微循环持续的缺血缺氧,无氧酵解增强可使乳酸堆积。在酸性环境中,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耐受性较差,而微静脉对酸中毒耐受性较强而松弛不明显,且微静脉有血细胞的瘀滞,最终引起多灌少流。组胺增多:可扩张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加重微循环的瘀血状态。激肽增多。腺普增多。目前认为白细胞的附壁与嵌塞使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的重要因素。3、微循环衰竭期(

30、不可逆转期)(1)微循环的变化: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真毛细血管内血液瘀滞。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广泛的微血栓形成。(2)机制:血液高凝状态:由于微循环严重浴血,毛细血管内压及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可使血浆外渗而引起血粘滞度升高,血液呈高凝 状态。这些变化在休克期(瘀血缺氧期)已发生,不过此期更为明显。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严重酸中毒以及败血症休克时内毒素入血, 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激活vn因子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 组织创伤可使大量w因子入血(白细胞内亦含大量m因子)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细胞受损:红细胞的破坏是由于其阻滞在微血管中的血栓纤维蛋白丝上,受到血流的冲击

31、后破裂。抢救休克时,若输血错误(50ml),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的红细胞素(主要是磷脂和腺口甘)可引起 DIC。14、心功?评价心功的指标有哪些?通常所说的心功能系指心脏的泵血机能。心脏即心泵,它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其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可将静脉回心的血液射 入型3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 ,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按心脏部位的不同,心功能可分为左心功能与右心功能;按心动周期的不同时相,又分为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评价指标:1 .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人体安静状态下约为6080ml。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百分比称

32、为射血分数,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 55%65%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2 .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每分输出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 56L。心输出量不与体重而是与体表面积成正比。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3 .心脏作功心脏收缩将血液射入动脉时,是通过心脏作功释放的能量转化为血液的动能和压强能,以驱动血液循环流动。15、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说明与慢性炎症及自身免疫性反应的发生发展相关性。一、危险因素:动脉硬化与许多与该病相关的 独立的危险因子,比如高胆固醇血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

33、遗传、性别等;近年来的研 究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及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也是危险因素。二、与慢性炎症: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炎症反应学说,其中感染可能是炎症反应的触发机制之一,人体内某些微生物反复慢性的炎症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慢性炎症可能参与疾病发生、发展。研究发现动脉粥样斑块中不仅含有脂质,而且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血管壁积聚了大量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触发机制可能包括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堆积、感染、血流动力学异常及性激素水平等因素剌教内皮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包括黏附分子和生长因子。比如感染可以影响血液的凝集状态及脂类代谢的改变,造成各类促炎园子和急 性时相蛋白的升高,从而

34、改变内皮细胞的功能。低水平的感染可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和急性缺血综合征中炎症反应的原因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过程中,有多种炎症细胞的浸润.其中单核细胞约占80%,淋巴细胞约占5%20%,还有自然杀伤细胞的浸润。这些细胞进入内膜均需趋化因子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的炎症细胞及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所表达的多种趋化因子均较正常为高,可促使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分裂增殖,并可诱导多种组织日子的表达和活性增加,分泌大量的纤维物质,导致动 脉粥样硬化纤维斑块逐渐增大。趋化因子对T淋巴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病交部位的募集、滞留及活化均有重要作用。止匕外,趋化因子还通过调节平滑肌细胞

35、和内皮细胞的功能而参与莉脉弗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三、与自身免疫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自身免疫反应也高度相关,涉及到的抗原有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热休克蛋白、02糖蛋白、凋亡细胞等,不但固有免疫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获得性免疫也参与其中,后者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1.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动脉粥样硬化中最具特征性的自身抗原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这些储留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促炎症性质与氧化修饰、导致促炎症磷脂和脂质过氧化物释放的酶密切相关,它能迅速启动周围细胞的炎症反应。2. 休克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第二类自身抗原是由应激诱导的热休克蛋白HSP60 65抗体水平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增高

36、,并且预示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3. 0 2糖蛋白:是一个磷脂结合蛋白,可在血小板、内皮细胞和人类粥样斑块中发现。4. 凋亡细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细胞死亡可发生于凋亡或者坏死。凋亡细胞被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一些分支摄取后诱导一种抗炎症反应,并且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起着很重要的作用。5. 固有免疫: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单核细胞从血管腔进入血管内膜,然后在巨噬细胞克隆样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单核细胞分化成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的分化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一个必须的步骤,并且与固有免疫中的模式识别受体的上调有关。6. 获得性免疫Thl 细胞 : 人类和动物研究显示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 Thl 细胞的作

37、用占有明显的优势。Th2细胞:Th联出胞分泌的因子包括IL -4、IL-5、IL - 13、IL4、IL . 10和粒细胞单核细胞克隆刺激因子GW CSF),但以前三者为主。IL4和IL-13主要刺激抗体的产生,IL-5促进嗜酸性细胞炎症反应、刺激由田胞的分化和抗体分泌。7. 肥大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可发现肥大细胞,并且发现在斑块破裂部位的肥大细胞是活化的。肥大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很重要,因为肥大细胞的分泌产物可修饰脂蛋白,调节血管和炎症细胞,破坏基质成分,影响血管的通透性、收缩性和血管壁的止血特征。7,体液免疫:HsP60HSP651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涉及到的两种致免疫的蛋白。

38、HSP6能诱导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TNF一俚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和促进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16.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及调节机制血管内皮细胞尚可合成与分泌多种结缔组织成分,参与一些物质代谢及其白细胞相互等,其主要功能如下 七个方面:一、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功能: 血管内腔表面有一层内皮细胞衣,对于血浆大分子物质具有屏障作用。另外,由于内皮细胞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代谢特性,能选择性的调节小分子至超大分子物质通过血管壁。二、抗凝与促凝作用 : 内皮细胞具有抗血栓形成特性,从而能保持血液流动。与此同时它还有许多促凝因素,使血管在损伤时,通过凝血和血栓形成以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三、在溶解纤维蛋白中的作用

39、 : 当机体血管内有血栓(包括微血栓)形成时,其溶解纤维蛋白系统(纤溶系统)则被激活,溶解和去除血栓中的纤维蛋白,防止其交连聚集而致血管阻塞。四、参与血管运动的调节作用: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舒血管因子如前列环素(PGI2),强大的扩血管作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动脉硬化,血管内皮细胞合成PGI2的能量下降。也能分泌舒血管因子即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 EDRF是一氧化氮(NQ ,即一种内源性硝酸盐类血管扩张剂。EDRF弥散到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刺激鸟昔酸环化酶增加CGM含量而发挥松驰动脉平滑肌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缩血管因子即内皮素( ET),使血管平滑肌张力增加,血管收缩,导

40、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五、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 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是激发凝血和血栓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作用。当受到血流紊乱、机械损伤、高脂血症等因素的影响,内皮细胞结构被破坏,如暴露出内皮下层组织,便会引起血小板的活化,释放出血小板因子4 (PF4)和0-血小板球蛋白(0 -TG),从而促发血栓形成。六、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 : 主要是指白细胞从血液中通过血管内皮迁移到组织中去。在急性炎症的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上,白细胞先迁移后渗出,然后向血管外迁移。而内皮合成的 PGI2 能抑制粒细胞的粘附。七、合成和分必多种结缔组织成分 : 大部分

41、内皮下的多种胶原分子是由内皮细胞合成的。内皮下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蛋白多糖、弹性蛋白等也是由内皮细胞分泌的。在组织修复过程中,主要由IV型胶原组成的内皮下基膜对内皮细胞的再生起诱导作用。由内皮细胞合成的纤维结合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等粘连蛋白则能调节细胞与细胞或基质间的粘附和结合。因此,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功能:( 1)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中的作用 EC 在生理状态下通过表达各种抗凝物抑制凝血: EC 表面含有大量蛋白多糖,能结合血浆中抗凝蛋白(如抗凝血酶),同时EC合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使这些抗凝蛋白活性增强。血栓调节蛋白(TM)抑制凝血酶、活化蛋白

42、C、在蛋白S的作用下灭活凝血因子Va与皿a而发挥抗凝作用。 EC释放低水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使纤溶酶原激活成为纤溶酶,从而激活纤溶系统。 EC产生前列环素(PGI2)和一氧化氮( NO) ,并作用于EC 表面上的 ADP 酶,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凝集。(2)调节血管平滑肌张力的功能 血管紧张度取决于舒缩血管物质的平衡关系。由EC合成和分泌的NO是作用最强的舒张血管的物质,还有多种物质参与了EC的舒血管作用,如 PGI2、缓激肽等。内皮素 21 ( ET21)是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另外EC释放的缩血管物质还有血栓素 A2,上述物质的相互平衡维持着正常的血管张力。( 3)减少血管通透性调节

43、组织与血液之间的物质交换,防止血浆成分和血液细胞无序地侵入;( 4)抑制血管壁细胞的游走和增值。17、如何利用凋亡相关因素防治有关疾病凋亡对维持细胞群的稳态有重要作用。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误的基因易位和重排, 机体可启动细胞凋亡而加以剔除。所以凋亡是对有丝分裂的补充和必要修饰。在正常组织,可见到少量凋亡小体,表明细胞凋亡在调控正常细胞群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凋亡的过度和减弱可导致疾病。过度凋亡所致的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病变、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移植排斥、肝炎等疾病以及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引起的新生儿窒息、老年脑缺血、老年痴呆症均可以用 caspases 抑制剂预防。有些病毒感染可以阻止细

44、胞凋亡,使用病毒或者企蛋白抑制 caspases 系统来防止凋亡或利用小分子多肽来防止凋亡。肿瘤细胞常程凋亡不足,放疗和化疗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通过活化caspases 酶系统或活化死亡受体启动caspases 系统可以促进凋亡。 另外, bcl-2 的高表达与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关, 若用反义RNAM氐bcl-2表达,则加速无生长因子存在时的细胞凋亡。答案 2 : ( 1 )合理利用凋亡相关因素,( 2 )干预凋亡信号转导,(3)调节凋亡相关基因,(4)控制凋亡相关的酶学机制,(5)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如:对肿瘤通过化疗、放疗、基因治疗诱导靶细胞凋亡,利用TNF”抑制 bcl-2

45、的抗凋亡作用,激活ICE 促凋亡细胞解体,引发氧化应激,增强 P53 的促凋亡作用;高温高热诱导因素可引发肿瘤细胞的大量凋亡;补充促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抗氧化剂等提高细胞凋亡阈值,减少细胞凋亡,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野生型p53( wt p53 )是一种高度磷酸化的核抗癌蛋白能抑制肿瘤细胞,可将Wt P53 导入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内,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转基因疗法);阿霉素可刺激肿瘤细胞表达 Fas/FasL ,促进肿瘤细胞相互作用、交联、凋亡;核酸内切酶的激活需Ca2+和Mc2+,降低其细胞内浓度可抑制和延缓细胞凋亡过程;SPP转导增殖信号拮抗细胞凋亡,可防治AIDS, AD;免疫抑制剂环

46、胞霉素A,具有阻抑m下降,从而防止细胞的凋亡。18、简述内皮细胞的功能和调节机制。就你所在的专业方向,你对内皮细胞的哪种功能感兴趣,并说明该功能与你关注的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内皮细胞功能: 1 、衬附和屏障保护,2、物质交换,3 、调节血管张力, 4 、影响凝血纤溶过程,5、调节血管新生,6 、对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功能, 7、免疫功能。( 以下不确定来源及答案)1简述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及其机制。 (20 分)2氨代谢失调机制及其对大脑的影响。 (20 分 )3. 针对DIC过程中凝血和纤溶的变化,对DIC的治疗应掌握什么原则? (20分)4. 肌钙蛋白 T 和肌钙蛋白 I 的临床意义?( 20 分)5. 二尖瓣区舒张期杂音器质性与相对性的鉴别?( 20 分)一、简答题( 8 分)1、左心衰和右心衰导致的水肿在表现特点及发生机制、治疗上有何异同点?2、心功能的评价指标有哪些?举例说明其临床意义?3 、简述疾病与健康的关系,举例说明外环境及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4、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和抗凝过程中的作用?5、何为炎症?细胞因子如何参与炎症反应?二、问答题( 3 选 2, 每题 20 分)1、何为发热?简述发热的发生机制2、简述凋亡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变化及其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3、根据休克的微循环障碍讨论病因的因果辩证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