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PPT课件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92096859 上传时间:2022-05-18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4.9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阴阳学说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阴阳学说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阴阳学说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资源描述:

《阴阳学说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学说PPT课件(6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手三阴手三阴中医基础理论 哲学阴阳哲学阴阳第二章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阴阳五行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4、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n 哲学,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知哲学,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总括,升华而成的关于一般运动规律识的总括,升华而成的关于一般运动规律的理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n 探索生命奥秘,离不开对一般运动规律

2、探索生命奥秘,离不开对一般运动规律的理解。中医理论体系诞生于两千年前的的理解。中医理论体系诞生于两千年前的古代社会,那时的医学家充分借助当时先古代社会,那时的医学家充分借助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其中,进的哲学思想。其中,对中医学影响最为对中医学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深刻的是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n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萌生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萌生 n 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n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

3、气的相 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着的; 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相互对立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又相互统 一一, 相反相成的两种物质势力,即阴和阳之间的相反相成的两种物质势力,即阴和阳之间的 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n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阴和阳两个方面,而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阴和阳两个方面,而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运动的结果。n 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生之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本于阴阳。”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n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现象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灵枢阴阳系日月云:“

5、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就是说,虽有着“阴阳”这一确定的名称和涵义,但它们并不只是专指某些具体事物或现象,而是用于分析、认识多种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因此,阴阳是既抽象又规定了具体属性的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我们用哲学的眼光,分析事物的阴阳关系,注意以下三方面因素: (1)阴阳的普遍性,自然界万事万物间都存在阴阳关系。 (2)阴阳的相关性,用阴阳分析事物或现象,应该是在同一范畴内来讨论。 (3)阴阳的相对性,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阴阳的特性: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凡相关事物的相对

6、属性,皆可划分阴阳。阳。内经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相关性: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联的基础上。 相对性:相对性: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化。 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计算机(计算机01010101) 阳中之阳中之阳阳午午阳阳中之阴中之阴夜夜阴中之阴中之阳阳阴阴中之阴中之阴晨

7、晨夕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二)阴阳的属性特征(二)阴阳的属性特征 阳温 热明 亮兴 奋上 升向 外运 动无 形阴寒 凉阴 暗抑 制下 降向 内静 止有 形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学说的核心是阐述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通过这些关系以认识自然界万物生长。发 展和变化的内在机理及规律。阴阳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阴阳的阴阳的 对立制约对立制约 2、阴阳的阴阳的 互根互用互根互用 3、阴阳的阴阳的 消长和平衡消长和平衡 4、阴阳的、阴阳的 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5、阴阳的阴阳的 交感相错交感相错阴阳学说阴阳学说1、阴阳的、阴阳的对立制约

8、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制约,古人称之为阴阳的对立制约,古人称之为阴阳相反阴阳相反。具有两层含义:具有两层含义:n一是指凡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一是指凡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矛盾的,n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对立的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表现出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阴强则阳弱,阳胜则阴退的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动态联系。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的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制约在人的生理、病理过在人的生理、病理过程中也是广泛地存在的。程中也是广泛地存在的

9、。 以疾病过程为例,其实质就是以疾病过程为例,其实质就是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和和抗病因素抗病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过程。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过程。邪盛则病进,正胜则邪退。邪正之间始终邪盛则病进,正胜则邪退。邪正之间始终体现出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体现出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2、阴阳的、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古人称之为阴阳相成,也具有两层含义:n 一是指凡阴阳,皆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意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均以对立面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故医贯砭阴阳论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

10、化。”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n 阴阳“互根”的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还体现出相互滋生、助长、互用的特点。如古人认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合成分解) 互根互用互根互用 互根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特点。阴阳学说阴阳学说3、阴阳的阴阳的消长和平衡消长和平衡n 阴阳的消长,指的是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11、所谓“消”,意为减少,消耗; 所谓“长”,意为增多,增长; 它们指的是数量的变化。n 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消长含义: 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消,减少;长,增加。 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与制约相关与互用相连此长彼亦长 此消彼亦消形式阴阳学说阴阳学说n又以人体气血为例,又以人体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发展下去常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故气虚发展下去常常可使血的生成不足而表现为气血两虚;表现为常可使血的生成不足而表现为气血两

12、虚;表现为“阴阳皆消阴阳皆消”的过程,的过程,相反,若通过补气,促使气旺生血,则又可使气相反,若通过补气,促使气旺生血,则又可使气血都有所恢复;表现为血都有所恢复;表现为“阴阳皆长阴阳皆长”的过程。的过程。n这是这是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相关的阴阳消长。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相关的阴阳消长。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n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如果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消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变化不显长运动往往不易被察觉,或者变化不显著,事物在总体上仍呈现出相对的稳定,著,事物在总体上仍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此时就称作此时就

13、称作“平衡平衡”。 “阴平阳秘,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神乃治”(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4、阴阳的、阴阳的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它主要是指事物的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阴阳学说阴阳学说5、阴阳的、阴阳的交感相错交感相错n 阴阳交感相错的本质:阴阳交感相错的本质:是对上述阴阳相互是对上述阴阳相互 n 关系的综合描述。关系的综合描述。n 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n 件。件。n从现代观点看来,也就是说天地之间各种因从现代观点看来,也就是说天地之间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自然界的万物,

14、没有这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自然界的万物,没有这种相互作用,便不会有自然界的生生化化。种相互作用,便不会有自然界的生生化化。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中医理论体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渗透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系的基本框架,并渗透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中医学家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指导着中医学家的理论思维和诊疗实践。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一)(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n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间宝命全形论)

15、。n 人的组织结构可以借阴阳划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二)(二)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概括生理功能n 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中医学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对立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平衡的结果。的结果。n如以物质与功能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如以物质与功能而言,物质属阴,功能属 n 阳,二者体现着相反相成。阳,二者体现着相反相成。n对立互根的关系,物质是功能的基础,没对立互根的关系,物质是功能的基础,没n 有物质的摄入就没有生理功能;有物质的摄入就没有生理功能;概括

16、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升降相因,相反相成升降相因,相反相成 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升、出 (阳)(阳)降、入降、入 (阴)(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三)(三)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病理变化 中医学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中医学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中藏经(中藏经阴阳大要调神阴阳大要调

17、神论)。反之,种种因素导致人的阴阳失去协调、论)。反之,种种因素导致人的阴阳失去协调、和谐时,便进入病态。和谐时,便进入病态。 中医学把中医学把“阴阳失调阴阳失调”作为疾病发生、发展和作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机理,并借此进一步分析不同疾病的变化的基本机理,并借此进一步分析不同疾病的具体病变情况。中医学概括出的阴阳失调类型主具体病变情况。中医学概括出的阴阳失调类型主要有:要有:1阴阳偏盛、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四个方面四个方面。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1 1、阴阳偏胜、阴阳偏胜 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

18、理状态。素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素间间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多指阳邪致病,或机体功能多指阳邪致病,或机体功能亢奋,表现出一派热象,故曰亢奋,表现出一派热象,故曰“阳胜则热阳胜则热”。阳热胜,极易耗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故阳热胜,极易耗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故曰:曰:“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寒:多指阴邪致病,或阴邪滞留多指阴邪致病,或阴邪滞留体内导致机能障碍,表现出一派寒象,故曰体内导致机能障碍,表现出一派寒象,故曰“阴胜则寒阴胜则寒”。阴

19、寒胜,最易损伤阳气,故。阴寒胜,最易损伤阳气,故曰:曰:“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 阳偏盛阴偏盛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热者寒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寒者热之阴阳学说阴阳学说2 2、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素问。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虚则内热”。 n 阳虚则寒:由于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寒,是因为阳气不足导致的病变性质。是阴相对偏盛而出现的虚寒证。 n 阴虚则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可出现虚热征象。热,是因为阴液不足导致的病变性质。是阳相对偏盛而出现的虚热证。 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

20、阳虚则寒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阳虚则阴盛阴虚则热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阴虚则阳亢阴病治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病治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应当指出的是,阳胜则热的应当指出的是,阳胜则热的“热热”与阴与阴虚则热的虚则热的“热热”,以及阴胜则寒的,以及阴胜则寒的“寒寒”与与阳虚则寒的阳虚则寒的“寒寒”,虽同为,虽同为“热热”和和“寒寒”之象,却有着之象,却有着“实实”和和“虚虚”的本质差异。的本质差异。前者属于亢奋有余的病理状态,后者属于虚前者属于亢奋有余的病理状态,后者属于虚弱不足的病理状态。弱不足的病理状态。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3、阴阳互损

21、、阴阳互损 n即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都会导致另即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都会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一方的不足,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 n阳损及阴,指阳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阳气不阳损及阴,指阳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阳气不足,无力化生阴液,进一步出现阴液亦虚的现足,无力化生阴液,进一步出现阴液亦虚的现象。象。 n阴损及阳,指阴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阴损及阳,指阴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滋养阳气,进一步导致阳气亦虚。能化生、滋养阳气,进一步导致阳气亦虚。 n不论是不论是“阴损及阳阴损及阳”,还是,还是“阳损及阴阳损及阴”,最,最终都表现为终都表现为“阴阳

22、俱损阴阳俱损”、“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只,只不过阴阳两虚中有着先后及主次的不同。阴阳不过阴阳两虚中有着先后及主次的不同。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 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阴阳两虚阴阳双补阴阳双补阴阳学说阴阳学说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原先性质属于阳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阴证;原先性质属于阴的病证,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阳证。素间,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即指这类病理情况。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四)用于指导疾病诊断

23、(四)用于指导疾病诊断 n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机理在于阴阳失调。在诊察疾病时,如果善于运用阴阳,归纳种种征象,就有助于对病理状态的总体属性作出判断,从而抓住病变的关键。n故素间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察疾病,始自四诊。在分析症状、体征时,色泽、声息、脉象等都可借助阴阳,进行属性归类,从而把握其病理意义。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在辨证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在辨证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纲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因此,领,而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因此,在临床上,关键是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在临床上,关键是分清阴阳,抓住疾病的本质,执简驭繁,有效地指导临床辨

24、证。本质,执简驭繁,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五)指导疾病治疗(五)指导疾病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复机体的阴阳平衡与协调,就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治疗的内容十分丰富。在此,只能就其中比较主要的作一介绍: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1确定治疗原则 (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导致另一方的虚损,即单纯的实证时,当损其有余。也称“实者泻之“。如阳胜则热,属于单纯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抑制其亢奋之阳,清泻其热,此即“热者寒之”之意。 (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阴阳偏衰,补其不足

25、:阴或阳的偏衰或阴阳俱损,即虚证应补其不足。针对阴或阳的虚损,分别采用滋阴或温阳方法。阴阳两虚则用阴阳并补法治疗。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2、归纳药物性能 (1)归纳药性归纳药性:主要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其中寒、凉属于阴; 温、热属于阳。 能减轻或消除热象的药物,一般属凉性或寒性。如黄芩、桅子、石膏等。 能减轻或消除寒象的药物,一般属温性或热性,如桂枝、附子、干姜等。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六)用于指导预防疾病(六)用于指导预防疾病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部阴阳平衡,并能与天地间阴阳变化保持协调一致,就能够祛病延年。因此,预防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调理阴阳。 部分资料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供大家参考,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