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读后感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1793399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3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贝聿铭》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贝聿铭》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贝聿铭》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贝聿铭》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聿铭》读后感(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4 / 4读后收获:寒假里接触到贝聿铭这本书,以前也看过些介绍大师的书籍,但感觉有些的内容营养略显薄弱,写的很多话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夸耀和赞许上.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觉得很不错,书的开端对贝聿铭的设计的成长之路做了介绍,接着对他逐渐形成的设计理念也做了详细的阐述.看过之后觉得自己从设计手法和设计思路上得到了一些启发.自己对贝聿铭与其作品也多了些了解.这本书是1990年由王天锡写的,一方面叙述了他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索他获得成功的因素.虽然已很陈旧,但是读起来依然让人激动,因为总是在读到某些地方的时候得到启发和共鸣. 书的开端介绍了贝聿铭至今获得的各种成就,从学生时代起,他

2、就多次获奖,在韦伯奈普公司工作数年,后创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79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同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科学院建筑金奖,1981年获得法国建筑科学院大奖以与1983年普利茨克奖.而贝聿铭获能够成功的原因,按我的理解,与三种东西紧密相关,三者缺一不可:一.天分;二.勤奋;三.环境.他是一个极为完美的人,集数种特殊品格于一身,在建筑艺术上有卓绝的创造性.作为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他坚持他着手进行的任何事情都达到高标准.不仅如此,他还对设计中的许多具体问题予以极大关注,其目的是使一个完整统一的构思在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在将来建成的建筑物上由表与里地得以体现.在整个设计发展阶段,他既不是放任自

3、流,听之任之,又不是指挥一切,包办代替.纵观过去,现代思潮兴起的时候,许多著名代表者在建筑设计方面都有丰硕成果,格罗皮乌斯倡导了包豪斯学派,勒柯布西耶更是为现代建筑的一位传奇人物.在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后,像第二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康也在建筑的理论方面留下了举足轻重的观点.而贝聿铭则学习前人,他曾追随密斯,后来又转向对勒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赖特等人多方借鉴,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最终形成自己对建筑设计与探索的一套思路.贝聿铭经常谈到建筑的地方风格或乡土气息,并不遗余力地发掘历史和文化根源,绝不仅仅满足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表现,那怕是表现得很充分.就像贝聿铭在设计洛杉矶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

4、中心的时候,开始尝试过一些惯用的建筑语汇,并以推敲窗的大小比例寻求适当的尺度感.但以这种常规的手法设计出来的建筑放在群山之中看起来就如同玩具,为了获得灵感,他在山野之中日夜宿营,体验那种崇山峻岭的磅礴气势,后又遍访周围地区,终于找到印第安人遗址,在宽广的岩洞中以山岩砌筑的塔形建筑物丝毫没有在群山面前的渺小.于是从中得到启发,在脑中形成大气研究中心的形体、色彩、质感的概念.这完全超出科学技术所能解决的范畴.有人称他为理性主义者,但他所遵循的理性主义其实不是绝对的,僵化的,而是从二十年代现代建筑思潮登上历史舞台以来一直在发展进化的理性主义.下面我想通过六方面谈谈通过阅读本书,自己在建筑设计方面的一

5、些心得体会.1. 综合考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贝聿铭说过: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作为一个建筑师,不仅要设计个体建筑,而且往往还有更为重大的使命,参与或承担一个区域或整个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建筑师的视野不能过于狭小,相反应该放眼全局,把城市的历史脉络和组织结构纳入自己的思考范畴.正是基于这种设计理念,在肯尼迪图书馆需要建设时,国际评委会一致认定贝聿铭是应该寿命设计这个图书馆的人.他设计的事物是美的,可以成为它所在的那一部分城市生活的主要动力.我觉得在约翰汉考克大厦

6、中是最能体现他统观全局的设计理念的.这幢办公楼在一块接近方形的用地上.与其用地处于对顶角位置的是著名的卡普莱广场.广场的东西两侧是大约100年历史的两幢建筑.汉考克大厦充分考虑了环境的特殊性,为了与环境融合,贝聿铭从另一种角度寻求与环境的融合.外观适用极为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利用幕墙反射的特性,从一定角度看去,恰好反映出教堂的形象,而大厦自己似乎消失了.运用类似手法的还有卢浮宫扩建工程,同样是利用玻璃的特性与环境获得很好的融合.贝聿铭正是通过从全局角度解决个体建筑设计问题来探讨介入到许多城市的旧区更新和新区开发,同时也得到更多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设计任务.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其中之一.东馆是在严格的环

7、境条件限制下,挥洒自如地解决个体工程的建筑构图的.在等腰三角形的地边上竖起东馆的系里面,它正好坐落在原美术馆的东西轴线上,为新老建筑建立了对话.两者之间的广场中央不对称地设置了喷泉和人造小瀑布,此外还有布局灵活的晶体状玻璃天窗,但他们都组织在一个中心位于中轴线上的圆形之内,不仅加强了新老两馆的共同轴线,而且活跃了广场内的气氛.2.几何形成为其代表符号建筑的构图总是离不开几何形体的.从贝聿铭的平面布局和立面分割中不难解析出矩形、方形、圆形等等基本的几何图形;所以把几何形归结为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之一,是因为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他一方面处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时突出表现建筑的几何特性;另一方面

8、又不断丰富这种特性,把几何形的表现从简单的单一几何体发展到复合集合体或多个单一集合体的组合.在肯尼迪图书馆的平面中,可以好不困难地辨别出三角形、方形以与圆形、半圆形,不同几何要素的共同作用使肯尼迪图书馆在外观上出现极富戏剧性的效果,同台演出的有相互连锁或相对独立的三棱柱、死愣住以与圆柱体,此外在外部空间还出现了半圆柱.国家美术馆东馆其实也不只是三角形的构图,在中央大厅采光天棚还有三个突起部分,其平面形状为平行四边形,因此他是不同的三棱柱和坐落在三棱柱上面的四棱柱的组合.卢浮宫扩建运用很典型的三角形几何特性,#中银大厦也是运用他的标志几何图形三角形的典型代表.中银大厦是他从中国的古代哲学中寻求的

9、灵感,他从一个古老的中国谚语芝麻开花节节高得到启发.基于这种理念和一中象征主义的手法,利用两条对角线将正方形的建筑平面分为四个单元,然后使四个相同的单元上升到不同的高度,使整个建筑物看上去像一个巨大的多面的水晶体.给人造成很鲜明的视觉冲击.贝聿铭设计的另外一些建筑物,虽然也有鲜明的几何意味,但不能简单的运用几何图形构图手法去分析,因为它们的整个体型不能用几何图形的运动去解析,在达拉斯音乐厅的设计中,如果只是注意到矩形观众厅的一段内接于一个圆形的开洞,就像它的屋顶平面所显示的那样,那还没有抓住两者共同形成的造型特色,因为覆盖在圆形开洞上面的并非一片平面的玻璃采光天窗,而是以圆形开洞为地面的圆锥体

10、的一部分.他的建筑总是着眼于几何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保证几何机制的无比精确性,他在方案设计时将建筑各组成部分的几何关系确定下来,而且还在以后的设计阶段中认真考虑建筑构造问题并充分协调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保证几何形得到最理想的体现.他正是沿着这条几何特性的现代主义道路走来,并一直延续下去,因此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3.建筑生动的雕塑性勒柯布西耶除了建筑师的身份,同时还是画家和雕塑家,也设计了一些表现出强烈雕塑感与动感的建筑.由于对勒柯布西耶的借鉴,加之自己的建筑观点和处理方法,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越来越强烈的表现出雕塑性.但是其雕塑性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其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柯布西耶的动机在打

11、破当时的学院派的统治和垄断,摒弃被视为罪恶的繁琐装饰,以建筑本身的雕塑性加强自己的表现力.勒柯布西耶的雕塑性强调力的表现,富于动感,任意雕塑.而贝聿铭的雕塑性确实严格建立在几何形的基础上的.在他的作品中不一定都强调雕塑性,但是带有雕塑性的建筑往往都与几何属性相关.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灵感来源于印第安人的建筑遗迹,建成后雕塑性表现的很鲜明,它的材质采用附近采石场的石料作为混凝土外墙的骨料,结果使得建筑物的色彩和质感与其山岩背景极为协调.雕塑般的形体组合给人印象深刻.贝聿铭从勒柯布西耶学到了建筑的雕塑性,但他没有囿于勒柯布西耶开拓的领域,而是一种再创造.他开拓了自己的道路,探求自己的手法和风格.

12、或许只有这种正确的学习与传承,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4.明快的时代感众所周知,玻璃幕墙的特性之一就是能够反射,嵌入凹槽或切出斜面,反射的景物和亮度会随之变化,有时也会出现一线高光,因此使建筑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贝聿铭设计的汉考克大厦,达拉斯中心,双塔办公楼都运用了上述方法.静止的建筑物因为玻璃的反射和其他物体的运动而使自己也获得了一定的动感.贝聿铭运用诸如此类的手法,使本来多少失去了一些魅力的玻璃幕墙建筑重新产生了活力.空间网架在贝聿铭的建筑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采光玻璃屋顶的承重结构,更多情况下同时作为侧向维护结构的骨架.贝聿铭充分发挥空间网架的结构特性,不仅对建筑的外观起着决定作

13、用,而且使其内部格调能够跟上时代的前进,具有宏大的气度.5.建筑作品与雕塑绘画作品的完美结合香山饭店的休息厅的两幅赵无极的画作就是贝聿铭对雕塑绘画作品与建筑的关系进行实践与探索的实例.用绘画加强建筑的感染力的例子还可以在东馆里找到. 贝聿铭不是随便选择一位雕塑家的现成作品去美化建筑,而是根据建筑物的基本构思和空间要求去请雕塑家们有针对性的设计雕塑作品.从东馆主要入口北侧竖立的亨利摩尔的一组刀刃的抽象雕塑、罗杰斯纪念图书馆前的雕塑等都可以看出来贝聿铭将雕塑看成是建筑的一部分的思想.和很多著名建筑师一样,贝聿铭以其数十年建筑实践证明了一点,一种建筑风格不可能形成于旦夕之间,它需要长时间的陶冶情操,

14、即使是一个个建筑杰作的出现,除了建筑师的天赋才能之外,也还需要他在头脑中日日夜夜的冥思苦想,在图纸上反反复复的修改,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代价.6.喜欢的贝聿铭的两句话与见解1贝聿铭说过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空间和形式一直是历来关注的问题,而我们的设计所追求的也就是好的空间和形式.一个把空间和形式的关系看做建筑本质的建筑师,才能做出好的建筑,好的作品.2贝聿铭在普利兹克获奖仪式上说我相信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它必须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成为艺术.对我来说,表现的自由只能存在于适当范围内的运动之中.我想这与达芬奇说的力量从制约中诞生,在自由中死亡有相通之处吧.我们设计作品正是在环境和其他因素的约束下进行的,贝聿铭设计卢浮宫时,约束重重,我们要想做出好的建筑,就不能对这些约束和困难绕道而行,必须正确很好的处理好它.贝聿铭读后收获_建筑101_顾#_10274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