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1767769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2.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2.通过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2.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3.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教学难点:1.甲骨文的字型结构。2.古代历法和

2、离骚的艺术成就。教学方法:1.讲解法。本课内容难度较大,教师需以讲解为主,以弥补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这是本课教学过程中需主要采用的方法。2.图示法。因本课内容距现代遥远。趣味性差、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用图示法可以弥补学生接受能力的不足,增强直观的教学效果。3.举例法。不管是甲骨文、金文,还是天文历法和医学,都可以举大量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4.讲述法。对于本课的导入,可采用此法。比如,可以通过讲述甲骨文的发展过程导入新课。教具准备:1.投影仪。2.写有甲骨文字和青铜文字的胶片、二十四节气歌胶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人类的起源及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历史,我们还讲

3、到了夏、商、周早期阶级社会的历史。我们明白了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在祖国的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鲜活的历史话剧。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构成了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内容。但同学们还应注意的是:祖国一脉相承、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也是这一时期开始的。今天和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的内容。导入语例示二同学们,在我国山东省,出土了一个灰陶尊,距今约五千年了,有些学者认为,它是“旦”的意思。这种刻画符号,就是原始文字。原始文字以后是怎样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导入语例示三同学们,我们应有这样的认识,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那么,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一点的呢?请听下面的故事。清末

4、,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西北五里小屯村民们在种地时挖到一些“龙骨”。他们将“龙骨”当作中药材卖给了城里的药铺。“龙骨”上的刻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四五年间,古董商人到小屯去收购“龙骨”,并到北京出售。官僚王懿荣收购古董,对古文字颇有研究,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文字,用24两银子购买下了12片甲骨,从此,甲骨的搜求和甲骨文的研究引起了一些人的重视。王懿荣死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搜集了五千余片甲骨,选出了其中的一千余片,在1903年拓印成铁云藏龟(注:刘鄂字铁云)一书。首次公开著录甲骨文。甲骨文之后是金文,金文后整理的文字叫大篆。它们之间是如何演变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

5、都是我们通过学习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二、讲授新课:板书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一)、文字的演变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本课插图中“马”字的演变。通过看“早期甲骨上的图画文字马字”“晚期甲骨文上的马字、”“金文中的马字”和“大篆体的马字,找出我国古代文字演变的规律。学生观察学生回答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教师讲解我国古代早期文字的演变规律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甲骨文是在清代光绪二十四、五年时被鉴定为古文字并且开始为金石学家和玩古董的人所收藏的。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包括龟腹甲和龟背甲)和牛的肩胛骨上。主要用于占卜。这是因为商代的统治者非常迷信。对很多事情如天是否会降灾祸于

6、人间,农作物的收成如何,打仗能否取得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生育、疾病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商代后期为商王等统治者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是否应验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也有人根据它们的用途称作甲骨卜辞。课本中提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这是指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方法(指造字方法)。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几个甲骨文。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甲骨文已经具备了传统的六种造字方法,但以象形为主,屏幕上显示的“日”“目”取天象,“土”“田”等

7、取地理,“木”“禾”像植物枝干,“人”“女”象征人体。还有我们没有举出来的牛、羊、鹿、象、豕、犬、虎、兔等动物的形象,尤为生动而耐人寻味。这一点,我们从“马”字的构成也能看得出来。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九十多年来,在殷墟陆续出土的有字甲骨已经累积到十多万片。目前已经释读的甲骨文单字有一千多个。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回答答案一:说明了我国文字的时间很长,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答案二:说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继承它们,我们应该为有辉煌的文明而自豪。答案

8、三:甲骨文的出现,可以把文字记载的书籍上的内容与考古成果相结合。来证明文献资料的真伪。教师总结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例如,大学者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著的史记“殷本纪”中所列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教师讲解甲骨文之后是金文。金文刻在青铜器上,也称“铭文”“钟鼎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当时,金文的字形因距甲骨文不远,故字形相近似。金文盛行于西

9、周。西周时,许多青铜器均有铭文。其中,毛公鼎内有铭文近五百字,在已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字数最多的。西周后期,金文字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金文的内容,有国王、贵族的征伐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祭典训诰等,反映了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来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和简化、符号化了;若与后来的小篆相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特点是周初金文也承袭商代文字,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比甲骨

10、文雍容厚重。这一点,从甲骨文的“马”字和金文中的“马”字中一比较,也可看得出来。在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文字。这里用的是狭义的说法,只指西周晚期以后至春秋战国的文字。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字刻在石鼓上而得名。大篆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战国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上或丝帛上书写,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到现在为止,“文字的演变”一目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用板书明确一下这个演变过程。板书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大篆战国

11、时期、字体又一次变化教师过渡讲完文字演变后,我们再看一下本课的第二目“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1.天文成就教师组织请同学们看课本上这一目的内容,找出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最早的成就。学生看书学生回答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注意观察天象。夏朝时人们对日食等自然现象还非常恐惧,商朝的甲骨文里已经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录。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周朝观察天象更细。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下了一颗哈雷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教师讲解我们的祖先,生息在

12、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人们在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日月星辰的升落隐现,自然界寒来暑往,猎物的出没和植物的荣谢等自然现象,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有意识地观察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以期顺乎自然,求得自身的发展,便成为先民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从中也就逐渐萌生出天文学知识的萌芽。关于对日食、月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请同学们把课本上列出的知识记住即可。下面我们看一看先秦历法的成就。板书2.历法成就教师讲解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

13、星位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看书把我国先秦时期在历法方面取得的成就列出来。学生看书学生回答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历法了。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教师总结我们所讲到的先秦时期的历法,主要包括这三个时期的成就。下面 ,我们用板书来明确一下。夏朝开始有历法商朝历法比较完备战国时期测定24节气。教师讲解相传夏朝已有历法。孔子游历杞国时寻访到夏小正。它的内容反映了夏朝物候

14、天象历的传统。夏小正记述了一年中每个月的星象、物候、气象以及所应安排的农事活动和政事等,它以北斗星柄的指向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的客观规律,所以孔子主张“行夏之时”。其星象包括昏中星(黄昏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旦中星(黎明时南方天空所见的恒星),晨见夕伏的恒星,北斗的斗柄指向,河汉(银河)的位置以及太阳在星空中所处的位置等。由于长期流传的缘故,这一文献本身可能出现残缺和其他错误,也可能混杂有后人的解说或其他的附益内容,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历法和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早的天象历法资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商朝历法的制定是在夏历的基础上实现的。已趋于完备

15、。殷历以太阳(月亮)之圆缺一次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以太阳之温凉寒暑的演变一次为一年;用设置闰月的办法调整阴阳之差,即三年三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全年平均为365.25天;平年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年终设置闰月。商朝后期开始实行年中设置闰月,又出现两个七月和八月,这种历法叫做阴阳合历。商朝人用干支纪日,即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交相组合成60个互不相同的单位,以一个单位代表一日。在甲骨文中曾发现刻写完整的干支表。当时人们还把一个月分为三旬,每旬十天。甲骨文中已有“今春”“今秋”“日至”的

16、记载,当时已有季节的划分。关于二十四节气,春秋以前,人们已经用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四个名词来表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到春秋时,人们又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测定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二分二至合称“八节”。到战国时期,天文学家又确立了二十四个节气。我想问一下,哪一位同学能把这二十四个节气背出来。学生背诵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教师引导这二十四个节气是根据太阳一周年运动中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确定的。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它们又能较好地反映

17、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变化规律。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而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它编成歌谣。 投影显示二十四节气歌(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歌(二)一月开始小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连,春分清明谷雨夏,小满芒种夏至天,小暑大暑接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 霜降立冬小大雪,冬至九天阳历年。教师解释每个月两个节气,一个节气半个月。一年十二个月,正好二十四个节气。上半年交节时间大多为初六、廿一,下半年交节时间大多为初八、廿三。即使有出入,最多相差一二

18、天。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农事有特殊的意义。为此,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很多关于节气指导农事的谚语。例如:“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请同学们下去以后,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信息,对理解课文大有好处。(参考谚语:春打河开,南雁北来。(江苏)立春天气晴,百谷好收成。惊蜇点瓜,夏至开花。(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清明刮了坟头土,一旱四十五。(河北)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山西))下面我们讲本目的第三个内容。板书3.医学的成就扁鹊和望、闻、问、切四诊法教师引导同学们,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不仅在天文历法方面取了重大成就,就医学而言,到春秋

19、战国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时期出现了扁鹊这样的名医,而且还总结出了一直被中医所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讲一讲关于扁鹊的故事。学生讲述扁鹊原是一家客舍舍长,即管理旅店的人,与隐士长桑君邂逅相遇。长桑君看他聪明好学,为人正道,决定将秘法传给他。传说长桑君交给扁鹊一付药,要他用露水服下,又给他一部医书,然后就不见踪影了。扁鹊服药后三十天出现奇迹,竟能隔墙见物,能透视人体五脏六腑,精通医术的扁鹊开始云游各国,行医治病。扁鹊行医到虢国,正碰上虢国忙忙碌碌准备给太子办丧事。扁鹊问了之后,判断太子是患了尸厥病,即休克,人还有可能救活,于是坚决要求进宫探视。经过针灸、按摩和灌

20、药,虢国太子竟然真的坐了起来。消息传开,人们都说他是神仙下凡,有起死回生之术。晋国大臣赵简子病,五日不省人事,手下人请来了扁鹊。病好后赵简子要送他四百顷良田酬谢。(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可以由老师讲述或者推荐相关书目,让学生课后阅读)教师讲解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群鄚(今河北任丘)人。为客舍舍长时遇隐士长桑君,得授异术,自此医术大进,曾经为晋大夫赵简子、齐桓公、虢国太子等治病(这与事实有些不符,扁鹊行医时间过长,可能是后人把许多事迹都附益到他身上了)、精通妇科、儿科、五官科,由于医术高明,处处受到时人欢迎。他创立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法,即望色、闻声、问病、切脉;在治疗技术上,有砭石

21、、针灸、按摩、汤药、手术等多种方式,而且汤药不是只用一种药物。而是多种药物互相配合。中医基本的内容和特点,当时可以说已都有了。扁鹊主张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他发明的“导引”术类似今日的体操,起到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作用。他还根据他的治病实践,总结出病有“六不治”。一是荒淫无度,二是轻身重财,三是衣食无节,四是阴阳已乱,内脏功能严重失调,五是形体瘦弱,不胜药力,六是信巫不信医。结合其他史书上的记载,以及近年来的考古发现,扁鹊的事迹是可信的,战国时代中国的医学完全可能达到那种水平。但前面已提到过,扁鹊行医的时间太长了一些,可能是把其他的人的事迹也加到他头上了。而且很明显赵简子和齐桓公生活的时代也不一

22、样,二人相差一百多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可以通过传说的扁鹊事迹来看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发展的成就。这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下面我们看本课第三目的内容。(三)、屈原和“钟鼓之乐”1.屈原和离骚教师引导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谁能讲一讲关于屈原的故事?学生讲述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大诗人,后跳汨罗江自杀。相传,他在五月五日投江,当地人民驾舟前往救援,终于不及。但这一举动在后来却变成为一种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现在这个风俗已发展得规模宏大,非常壮观。另外,汨罗江人每年五月五日都要用箸叶包了粟(黍)米做成“角黍”投入水中,使屈原死后免于饥饿。这一举动在后世也发展成为全国性风俗,就是端午节要包粽子。粽子便是古

23、代所说的“角黍”。教师补充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伟大诗人。他活动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其不平凡的一生中写下了以离骚为代表的一系列宏伟绚丽的“楚辞”之作。这些辞作与诗经中的“国风”共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而“风骚”二字也成了诗歌创作的代称。屈原(前340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贵族。他生在楚国由强大走向衰败时期。起初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官至左徒,是国王左右的近臣,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屈原鉴于秦国对楚国的威胁而产生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24、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而继位的顷襄王比怀王还要糊涂。屈原继续受到谗毁、迫害,并一再遭到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屈原当时已经62岁,对楚国的前途深感绝望,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跳进汨罗江自杀了。屈原的政治生活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下面,我就他的离骚,对他的作品作一简单的介绍: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黑暗势力对他的陷害,以及他坚持自己理想的坚强信念。后半部分织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把风、雨、电、云、月,作为他的侍从、御者、卫

25、士,使凤凰和龙替他拉车,让他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糅合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曾经称赞屈原:“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屈原还有一篇文章天问,这是一篇奇文,是屈原在放逐之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除上述外,屈原的作品还有九歌九章远游渔父招魂和大招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关于对屈原

26、作品的理解,我们将在课后的“活动与探究”里继续探讨。下面,我们看这一目里第二个问题。板书2.钟鼓之乐教师引导所谓钟鼓之乐,就是指以编钟和鼓为主要乐器演奏的一种音乐。同学们请看一下课本上的内容,从哪一方面能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学生看书学生回答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很多战国时期的乐器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其墓室仿佛是一座古代音乐大厅。编钟、编磬、鼓、瑟等一百二十多件古代乐器,安放在里面,件件制作精美,保存良好,仅编钟就有六十多件。编钟有青铜铸成,排列在刻满彩绘花纹的钟架上。每个编钟能发出两个乐音。用这套编钟演奏古今乐曲,音色优美,和谐动听。教师总结关于“钟鼓之乐”请同学们掌握这些就可以了。课后可以看一看课本前面的彩图:“战国编钟”,加深了解。布置作业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开始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答案:B2.二十四节气出现的时间是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答案:D3.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是A.屈原B.扁鹊C.李冰D.商鞅答案:A板书设计: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一、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铭文、钟鼎文)大篆战国时期、字体又一次变化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1.天文成就2.历法成就3.医学成就扁鹊和望、闻、问、切四诊法三、屈原和“钟鼓之乐”1.屈原和离骚2.钟鼓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