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1689810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7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全文+翻译+注释(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儒家文化的中庸。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X。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

2、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拟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如此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

4、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慎重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慎重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如此,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如此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X畴,进入全

5、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X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根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防止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性质,以下十章211都围绕本章内容而展开。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

6、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根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一样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

7、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假如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如此弥六合,卷之如此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程颐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头,但中庸确实是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难,而且还以此为根底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与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绝不是偶然的。下一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 仲

8、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第2章【注释】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与;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读解】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X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X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X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论语先进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

9、,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如此太长,减之一分如此太短;著粉如此太白,施朱如此太赤。登徒子好色赋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下一章(最高的道德标准) 最高的道德标准【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章【注释】鲜:少,不多。【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读解】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拟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

10、小康,这就比拟容易做到了。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X而加以提倡呢?下一章(谁能食而知其味) 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与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与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注释】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3不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与,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

11、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读解】还是过与不与的问题。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与,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而无论是过还是不与,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X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下一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章【注释】1迩言,浅近的话。

12、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与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读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与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

13、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下一章(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反被聪明误【原文】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4守也。第7章【注释】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

14、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读解】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以为聪明失好走极端,走偏锋,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另一方面,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如此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赌博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现象不都是常见的吗?下一章(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原文】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如此拳拳服膺2而弗失之矣。 第8章【注释】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服膺:牢牢地放在心上。拳拳,

15、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恳切。服,著,放置。膺,胸口。【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读解】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教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一旦认定,就坚决不移地坚持下去。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的风X。下一章(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9章【注释】1均:即平,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辞:放弃。3蹈:踏。【译文

16、】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读解】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保卫态度。事实上,一般人对中庸的理解往往过于肤浅,看得比拟容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赴汤蹈火,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目的还是在于引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视。下一章(什么是真正的强) 什么是真正的强【原文】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

17、(9),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第10章【注释】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报复。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8矫:坚强的样子。 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

18、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读解】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诲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表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表现为中庸之道;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

19、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最为高深的道行。下一章(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原文】子曰:“素隐行怪1,后世有述焉2,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4,唯圣者能之。第11章【注释】1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2述:记述。3已:止,停止。4见知:被知。见,被。【译文】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

20、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读解】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规X,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也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局部。下一章(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之道费而隐【原文】君子之道费而隐1。夫妇2之愚,可以与知焉3,与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21、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与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4。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5。言其上下察也6。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7,与其至也,察乎天地。第12章【注释】1费:广阔。隐:精微。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3与:动词,参与。 4破:分开。 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鹰。戾,到达。6察:昭著,明显。 7造端:开始。【译文】君子的道广阔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

22、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清楚。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读解】这一章另起炉灶,回到第一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进展阐发,以下八章13一20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的。正因为道不可须臾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连匹夫匹妇,普通男女都可以知道,可以学习,也可以实践。不过,知道是一回事,一般性地实践是一回事,要进入其高深境界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道又必须有精微

23、奥妙的一方面,供德行高,修养深的学者进展深造,进展创造性的实践。如此两方面的性质结合起来,使道既广阔又精微,既有普与性又有提高性,既下里巴人又阳春白雪,说到底,是一个开放的、兼容的、可开展的体系。道是如此,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也都是如此。说到唱歌,卡拉0K谁都可以来上几句,但要唱出歌星级水平可就是另一回事了。说用电脑打字,坐下来一两个小时,一个完全的外行也可以打出一串字来,可要成为电脑专家就是另一回事了。说到下棋,知道下棋规如此,棋瘾大得不可思议的人满街都是,可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棋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凡事都有一知半解与精通的区别,匹夫匹妇与“圣人的分别也就在这里。 下一章(道不远

24、人,远人非道)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原文】子日:“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如此不远。1执柯以伐柯,睨2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3,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4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5?第13章【注释】1伐柯伐柯,其如此不远:引自诗经豳风伐柯。伐柯,砍削斧柄。柯,斧柄。如此,法如此,这里指斧柄的式样。2睨:斜视。3违道:离道。违,离。4庸:平常。5胡

25、:何、怎么。慥慥zao,忠厚诚实的样子。【译文】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

26、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慎重。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读解】道不可须臾离的根本条件是道不远人。换言之,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就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欢迎所有的人学习、实践,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走一样。相反,如果只允许自己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就像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只准自己“革命而不准别人阿Q“革命,那自己也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了。推行道的另一条根本原如此是从实际出发,从不同人不同的具体情况出发,使道既具有“放之

27、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能够适应不同个体的特殊性。这就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然如此,就不要对人求全责备,而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他人。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说人家,就是自己,不也还有很多应该做到的而没有能够做到吗?所以,要开展批评,也要开展自我批评。圣贤如孔子,不就从四大方面对自己进展了严厉的批评吗?那就更不要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哪里没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呢?说不定还深沉得很呢。不过也不要紧,只要你做到忠恕,也就离道不远了。说到底,还是要“言顾行,行顾言,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这就是“中庸的原如此,这就是中庸之道。下一章(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28、)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原文】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3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如此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险以幸运。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10,反求诸其身。第14章【注释】1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3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4陵:欺侮。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6尤:抱怨。7居易:居于

29、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易,平安。8俟si命:等待天命。9射:指射箭。10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遥远地区,就做在遥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

30、:“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读解】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某某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回到我们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

31、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也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时的一个真实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用耕云先生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认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

32、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其实,耕云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正是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情神。只可惜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甚至嫉妒别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险以幸运,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凡有奢望,必生烦恼。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下一章(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行远自迩,登

33、高自卑【原文】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注释】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读解】老子说

3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如此,“欲速如此不达,效果适得其反。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下一章(无所不在的道) 无所不在的道【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16章【注释】1齐zhai:通“斋,斋

35、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2“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雅。抑。格,降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en,况且。射yi,厌,指厌怠不敬。3掩:掩盖。【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表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似就在你的头上,好似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读解】这一章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 另一方面,也是照应第12章说明“君子之道费而隐,广阔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

36、,是精微;但它却表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阔。作一个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礼拜了。 下一章(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1,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4,倾者覆之5。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大德者必受命。第17章【注释】1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先王的地方。飨

37、xiang:一种祭祀形式,祭先王。之,代词,指舜。2材,资质,本性。3笃:厚,这里指厚待。 4培:培育。 5覆:倾覆,摧败。6“嘉乐君子:引自诗经大雅假乐。嘉乐,即诗经之“假乐,“假通嘉,意为美善。宪宪,诗经作“显显,显明兴盛的样子。令,美好。申,重申。【译文】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

38、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读解】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就像前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里的主人公瓦西里说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

39、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下一章(治国平天下的法如此) 治国平天下的法如此【原文】哀公1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3,如此其政举;其人亡,如此其政息4。人道敏5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6。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7,尊贤之等, 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8,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

40、或困而知之;与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与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如此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如此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如此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9。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10群臣也,子庶民也11,来百工也12,柔远人也13,怀诸侯也14。修身如此道立;尊贤如此不惑;亲亲如此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如此不眩;体群臣如此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如此百姓劝15;来百工如此财用足;柔远人如此四方归之;怀诸侯如此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16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

41、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18,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19,既禀称事20,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21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22,举废国23,治乱持24危,朝聘25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26如此立,不豫如此废。言前定,如此不跲27;事前定,如此不困;行前定,如此不疚;道前定,如此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2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

42、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29;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第20章【注释】1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2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3其人:指文王、武王。4息:灭,消失。5敏:勉力,用力,致力。6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7杀shai:减少,降等。8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9九经:九条准如此。经

43、,准如此。10体:体察,体恤。11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子,动词。庶民,平民。12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13柔远人:安抚遥远地方来的人。14怀,安抚。15劝:勉力,努力。16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17盛,多。任使:足够使用。18时使:指使用百姓劳役有一定时间,不误农时。薄敛:赋税轻。19省:视票。试,考核。20既xi:即“饩,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禀:给予粮食。称:符合。21矜:怜悯,同情。22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23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24持:扶持。 25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26豫:同“预。27跲jia:

44、说话不通畅。28这一段与孟子离娄上中一段根本一样。到底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好断定。X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料学认为是孟子引中庸。29弗措:不罢休。弗,不。措,停止,罢休。【译文】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

45、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

46、:“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如此。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

47、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承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如此,但实行这些原如此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48、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方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方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方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方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真诚是上天的原如此,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如此。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如此,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

49、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区分,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读解】这一章是中庸全篇的枢纽。此前各章主要是从方方面面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这一章如此从鲁哀公询问政事引入,借孔子的回答提出了政事与人的修养的密切关系,从而推导出天下人共有的五项伦常关系、三种

50、德行、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如此,最后落脚到“真诚的问题上来,并提出了做到真诚的五个具体方面。本章以后各章,就是围绕“真诚的问题而展开的了。回到本章的内容来看,首先谈的是政治问题。直到20世纪80年代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政治型的社会,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儒学具有头等重要的话题。孔子把政治比作芦苇,取的是它的可塑性。意思是说:什么样的人执政,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尧舜禹汤文武执政,于是有仁政;纣王执政,于是有酒池肉林;始皇执政,于是有焚书坑懦;太宗执政,于是有贞观之治;希特勒执政,于是有法西斯主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孔子提出“为政在人的问题,强调

51、执政者的修养。这与时代提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我们今天要求选拔“跨世纪的领导干部,虽然在人的素质内涵上已有根本的不同,但在对执政者修养的要求问题上却是有相通之处的。关于天下人共有的五项伦常关系,除了因进入某某时代而再无君臣关系外,其它几项关系都依然是与我们血肉相连而不可分割的,也都是需要我们正确处理而不可无视的。至于处理这几项关系的三种德行,智、仁当然是不言而喻的,倒是“知耻近乎勇一点,值得我们补上两句。俗话说:“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不知道羞耻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能够赶得上别人呢?孟子尽心上也就是说,知道羞耻是赶上别人的重

52、要条件之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所以,我们以“毋忘国耻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究其实质,正是因为“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富民兴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知耻近乎勇的道理所在。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如此,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凡事豫如此立,不豫如此废的思想。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53、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X畴。最后说到如何做到真诚的问题。“择善固执是纲,选定美好的目标而执著追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目,是追求的手段。立于“弗措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如此都是执著的表现。“弗措的精神,也就是荀子劝学里的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楔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态度,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笨鸟先飞的态度,龟兔赛跑的寓言里那获胜的乌龟的态度。其实,无论是纲还是目,也无论是精神还是态度,都绝不仅仅适用于对真诚的追求,举凡学习、工作,生活的

54、方方面面,抓住这样的纲,X开这样的目,坚持这样的精神与态度,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制,有什么样的成功不能取得呢?总而言之,本章内容丰富而涵盖面广,几乎涉与到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各个环节,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下一章(诚如此明,明如此诚) 诚如此明,明如此诚【原文】自诚明1,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如此2明矣,明如此诚矣。【注释】1自:从,由。明:明白。2如此:即,就。【译文】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会做到真诚。【读解】无论是天性还是后天人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诚,二者也 就合一了。革命不

55、分先后,明道向善不问先天后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 里也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下一章(某某可参天地) 某某可参天地【原文】唯天下某某,为能尽其性1;能尽其性,如此能尽人之性;能尽 人之性,如此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如此可以赞大地之化育2;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如此可以与天地参矣【注释】1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 2赞:赞助。化育:化生和养育。 3参天地:与天地并列力三。参,并列。【译文】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

56、三了。【读解】真诚者只有首先对自己真诚,然后才能对全人类真诚。真诚可使自己立于与天地并列为三的不朽地位。它的功用居然有如此之大,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下一章(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从一个方面下功夫【原文】其次致曲1,曲能有诚。诚如此形2,形如此著3,著如此明4,明如此动,动如此变,变如此化5。唯天下某某为能化。【注释】1其次:次一等的人,即次于自诚明的圣人的人,也就是贤人。致曲:致力于某一方面。曲,偏。2形:显露,表现。3著:显著。4明:光明。5化:即化育。【译文】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

57、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读解】这一章相对于上一章而言。上一章说的是天生某某的圣人,这一章说的是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换句话说,圣人是“自诚明,天生就真诚的人,贤人如此是“自明诚,通过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诚的人。贤人虽然致力于某一方面,但通过教育和修养,通过:“形、著、明、动、变、化的阶段,同样可以一步一步地达到圣人的境界: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为三。说到底,只要你努力奋斗,曲径通幽,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都可以大功告成,修成正果。在劝人真诚的问题上,中庸真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不遗余力的了。下一章(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国家兴亡,必

58、有征兆【原文】某某之道,可以前知1。国家将兴,必有帧祥2;国家将亡,必有妖孽3。见乎起蓍龟4,动乎四体5。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某某如神6。【注释】1前知:预知未来。 2祯祥:吉祥的预兆。妖孽:物类反常的现象。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4见xian:呈现。蓍shi龟:蓍草和龟甲,用来占卜。5四体,手足,指动作仪态。6如神:如神一样微妙,不可言说。【译文】极端真诚可以预知未来的事。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呈现在著草龟甲上,表现在手脚动作上。祸福将要降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微妙。【读解】

59、心诚如此灵。 灵到能预知未来吉凶祸福的程度,可就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了。至于“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现象,历代的正史野史记载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你说它是迷信也罢,说它是无稽之谈也罢,反正不仅一般人津津乐道,就是正统儒学的经典,不也同样认为这种现象“几乎蓍龟,动乎四体吗?其实,撩开神秘的迷雾,这里的意思不外乎是说,由于心灵达到了某某的境界,不被私心杂念所述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而能够预知未来的吉凶祸福、兴亡盛衰。一言归总,还是说到真诚的出神入化功用。 下一章(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原文】诚者,自成也1;而道,自道也2。诚者,物之终始,

60、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3,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4之宜也。【注释】1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2自道dao:自我。【译文】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如此,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读解】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这里把智、仁与真诚的修养结合起来了。因为,真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

61、细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靠学习来理解,又要靠实践来实现。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诚的外化问题,也就是说,真诚不仅仅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种主观内在的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当中去。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倒正好用得上我们以前常爱引用的那句话:“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彻底解放无产阶级自己。自己解放了,全人类都解放了,世界也就某某了。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真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也就美好无欺了。说到底,还是真诚的奇妙神功。 下一章(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真诚是没有止息的【原文】故某某无息1,不息如此久,久

62、如此征2,征如此悠远,悠远如此博厚,博厚如此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3。如此者,不见而章4 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5:其为物不贰6,如此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7,与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与其广厚,载华岳8而不重,振9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10之多,与其广阔,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与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11,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12!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