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质量评价具体方法及案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1596440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献质量评价具体方法及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献质量评价具体方法及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献质量评价具体方法及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文献质量评价具体方法及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质量评价具体方法及案例(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附 1:文献评价参考方案如何评价护理科研论文Evaluating Research Reports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开展护理科研不仅是一种传递学术信息的手段,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 护理实践水平的提高。因此,护理科研实际上是与每一名护理专业相关人员都息息相关的, 并不是少数专门从事护理研究的人员的责任。 作为一名专业护理执业者, 我们首先应具备评 价专业领域的相关研究报告的能力。 因此, 本篇旨在为护理专业人员提供对于护理科研论文 严谨、 深入评价的具体指导。 本篇以评鉴量性研究研究报告质量为例, 所列评价要点及问题 来源于 Nursing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Me

2、thods(Denise F. Polit, Bernadette P.Hungler.)(以下为本项目组的中文翻译版本)一、研究报告评价的基本原则1. 对于你所评价的研究报告,不要只评论该研究的缺陷和不足,要看到其优势及价值,任 何一项研究的开展都有其对护理实践的独特意义,不要忽略这些闪光点,且应在你的文 献评价报告中有所体现。2. 对于你所提出的该项研究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应给出具体的实例论证支持。切莫仅仅给 出空泛的赞扬或批评。3. 让大家信服你所提出的评价。例如对研究报告中研究者未能合理解决的问题提供一个更 好的解决办法或更强大的理论支持。4. 评价应尽可能的客观。不要因为你对该研究的主

3、题不感兴趣,或是你的理论信仰与该研 究的理论基础相悖就过度批判。5. 对于提出的否定的评价应措辞恰当,表达清晰明白,语言中肯,应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来 考虑评价的语言是否合适、易于接受,既不要过分谦逊,也不要出言讽刺。6. 给研究者或对未来类似研究的开展提出建议。不要仅仅指出问题,应提出具体的、可实 施的建议。7. 对研究的各个方面综合评价研究的本质、理论基础、方法学基础、伦理问题、对研 究结果的解释和图表等多方面均应涉及。二、对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的评价1. 研究者是否明确的提出了研究问题;是否对研究的范围给出了合理的限定?2. 该研究问题对护理学科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意义具体体现在护理临床实

4、践、 护理 管理、护理教育等哪些方面?3. 该研究问题与研究开展的理论框架是否合理匹配?4. 研究问题是通过何种方式阐述的,陈述具体的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还是提出需要 检验的假设条件?另外,问题的阐述是否清晰、明确?在研究报告中,提出研究问题的 过程是否合乎逻辑?研究问题的阐述是否在文中位置明显,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注意?5. 研究目的或研究问题表述是否完整?例如,是否确定了研究的关键概念及变量,具体指 出了研究群体和目标人群?6. 如果该研究报告没有正式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或假设,这种缺失是否有其合理性?7. 如果提出了研究假设,这项假设是否以理论框架或先前的研究为基础?或者,研究者的 这项假设

5、预测的依据是什么?8. 如果提出了研究假设,是否明确预测了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三、对文献回顾的评价1. 文献回顾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该相关专题几乎所有的主要研究?是否包含了近几年 的研究文献?2. 在原始的研究文献能够得到的情况下,是否过多的依赖于二次来源的文献?3. 是否过多引用经验性文章,而忽略了研究型文章的结果描述?4. 文献回顾的内容与本次研究的主题是否紧密相关?或者联系并不密切?5. 文献回顾部分是仅仅对既往研究工作的总结概括, 还是对该领域主要研究成果予以批判 性的评价和比较?是否讨论了以往研究的薄弱环节并指明了此次研究的进步之处?6. 文献回顾部分是对既往文献进行充分的解述

6、还是单纯的引用?7. 文献回顾是否通过恰当、 合适的语言指明了既往研究中易引起质疑的方面?文献回顾部 分语言是否客观?8. 文献回顾部分组织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推理是否清晰,蕴含的逻辑关系是否能为新的研 究埋下伏笔?9. 文献回顾最终是否概述了关于此研究领域最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四、对理论(概念)框架的评价1. 研究报告是否描述了该研究相关的理论或概念框架?如果没有,该部分的缺失是否会降 低本次研究的实用性或重要性?2. 报告中是否详细描述了相关理论的重要特征,从而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该研究的概念基 础?3. 选用的理论框架是否适合于本次研究的主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概念框架可以替换?4. 该研究的理

7、论框架是基于一个护理的概念模型,还是来源于其他学科?研究者对选用该 理论框架是否给予了充分合理的解释说明?5. 研究问题和假设是从理论框架中自然衍伸出来的,还是问题与理论之间的关联过于牵 强?6. 根据相关理论或概念框架所作出的推理演绎是否合乎逻辑?7. 是否对研究过程所涉及的所有的概念均作出了与理论框架相一致的充分确切的定义?8. 在研究报告的结束部分,是否再次将研究的结论部分与理论框架相关联?研究的结论是 支持还是削弱了该理论框架?五、对量性研究研究设计的评价1. 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何种类型的研究设计最为合适?2. 所选择的研究设计类型是否包含了实验性干预措施?如果有, 是否对该干预措施

8、进行了 详尽的描述?3. 如果研究设计中存在干预, 根据干预的类型该研究应该被定性为实验性研究、 类实验性 研究还是前实验性研究?是否可以选择一种更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4. 如果选择了非实验性研究方法, 研究者为什么不对该研究的自变量进行控制处理?选择 对研究变量不加干预的方法是否合适?5. 研究设计中具体选用了何种对照方法?(例如,前后对照,或组间对照?) 选择这种对 照方法是否最有利于揭示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6. 如果该研究设计方法不包含对照,那么在对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是否存在困难?研究设计中资料收集的方式和环境因素) ?该措施对于此类主观变量) ?该措施对于此类7. 该研究设

9、计是纵向研究还是横断面研究?根据研究问题, 时机是否合适?8. 研究者采取了何种措施来控制影响研究设计的外部因素 研究是否充分且合适?9. 研究者采取了何种措施来控制影响研究设计的内部因素 研究是否充分且合适?10. 该研究的内部效度如何?哪些因素可能造成对研究内部效度的威胁?该研究设计方案 是否能够保证研究者推论出研究变量间的因果关系?11. 该研究的外部效度如何?该研究设计是否因为其过于人为化而应受到批判?12. 该研究设计的主要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研究者是否在研究报告中认识到了研究设计 的缺陷,并且对研究结果的解释部分考虑到了这些局限之处?六、量性研究样本和抽样方法的评价1. 对样本的描

10、述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具体、清楚的指明了样本的纳入、排除标准?2. 对样本采用了何种抽样方法?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报告中是否予以指明?3. 该研究是如何招募研究对象(样本群体)的?对样本的纳入过程是否暗含潜在偏倚?4. 运用此种抽样方法所选出的样本人群对总体的代表性是否充分?5. 如果选择的抽样方法较为薄弱(例如方便抽样法) ,在报告中是否指明了因此导致该研 究的潜在偏倚?或者根据研究的问题,是否有选择这种抽样方法的依据?6. 除了抽样方法本身, 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 (例如受试对象应答率较低) 对样本的代表性 有影响?研究者是否为提高受试对象的应答率采取了措施?7. 是否对样本量和样本的主

11、要特征有所描述?8. 研究所选取的样本量是否足够?是否是在效能检验的基础上确定的样本含量?9. 该研究的得出的结果可以合理的推广到怎样的总体?七、资料收集过程的评价1. 请描述该研究所采用的资料收集方法。 是否同时采用了多种资料收集方法且有效结合?2. 如何选择资料的收集者?资料收集者的职业、 他们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等因素是否会对收 集无偏倚、高质量的研究资料有影响?3. 资料收集者的培训情况如何?对他们的培训是否充分?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提高了资 料收集者的能力?是否对资料收集者的表现进行了评价?4. 请描述资料收集的环境。该环境对资料收集是否合适?5.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是否有其他人群在现场?这

12、种现场的干扰是否对研究结果造成了潜 在的偏倚?6. 研究对象在提供研究所需的资料信息时是否将自身暴露于危险因素之下 (例如承认自己 的犯罪行为或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这种暴露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会导致怎样的偏 倚?7. 资料收集过程是否会对研究对象造成负担 (例如时间上的、 精神压力上的或隐私方面的 负担)?这会对收集到的资料的质量产生何种影响?八、对自陈报告收集资料方法的评价对访谈和问卷调查式收集资料的评价1. 是否根据研究的问题而选择了自陈报告这种资料收集方式?是否有其他更合适的资料收集方法可以采用?2. 该资料收集方法是如何安排组织结构的?这种组织形式的条理性是否与研究问题的性 质一致?3

13、. 对受访者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充分涵盖了调查现象的复杂性?4. 根据研究问题和受访者的特征, 研究者是否采取了最适合的自陈报告形式 (面谈法、 电 话访问或自我设计问卷)?是否可采取其他更合适的方法来提高收集的资料的质量?5. 如果有现成的调查工具可用于资料收集: 该调查工具的长度是否合适?是否将开放式问 题与闭合型问题有效结合?语言的运用是否清晰敏锐?问题的顺序安排是否合适?回 答问题的相关选项是否易于理解?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否会导致回答的偏倚?6. 调查工具或调查问卷以及资料收集过程是否经过了充分的预实验? 对量表收集资料的评价7. 如果在资料收集过程运用了量表, 选择该量表的理由是否充分?该

14、量表是否充分反映了 研究的内容和主题?8. 如果该研究设计了新的量表, 是否给出了不采用已有量表的原因?新的量表是否经过了 充分合理的预测试和改进?9. 研究报告中是否阐述了运用所选量表的基本原理?(例如, 与其他已有量表对比, 为什么选择了某一种量表来测试研究对象的压力状况?)10. 研究者是否采取了措施来消除或减少受试者应答时产生的偏倚?九、对观察法收集资料的评价1. 是否根据研究的问题而选择了观察法这种资料收集方式?是否有其他更合适的资料收 集方法可以采用?2. 运用观察法的结构安排是否与研究问题的性质相符合?3. 观察者在资料收集过程中隐藏的程度如何?观察者的存在会对他们所观察的行为或

15、事 件造成怎样的影响?4. 在该研究中, 观察分析的单元是如何界定的?以观察者的角度而言, 他们在观察过程中 主观推断的程度如何?这会造成怎样的潜在偏倚?5. 请描述实施观察的具体地点。观察的环境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到观察的行为的“自然 性”?6. 观察到的资料信息是如何记录的 (例如是在现场记录还是利用核对的清单) ?该种记录 的程序是否合适?7. 该研究采取了何种措施来减少观察偏倚?例如, 是怎样培训观察者的?记录下的对观察 行为的解释要详尽到何种程度?8. 如果采用了分类清单的方法来观察记录, 清单的列表是否详尽无遗?该观察清单是否对 观察者的工作要求过于苛刻, 以至于可能导致不准确的资料

16、记录?如果提供给观察者的 记录列表不够详细全面, 其中忽略掉的一些研究对象的行为是否会造成对研究所感兴趣 的行为了解不准确?观察记录工具中所罗列的条目是否充分覆盖了需要观察的相关行 为?9. 对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是如何进行计划抽样的?该计划是否能产生对相关行为最具代 表性的样本?十、对生物医学测量方法收集资料的评价1. 是否根据研究的问题而选择了生物医学测量这种资料收集方式?是否有其他更合适的 资料收集方法可以采用?2. 是否选取了最为合适的生物医学测量工具?研究者是否提出了使用这种特定测量工具 的理论基础,给出的理论依据是否令人信服?3. 研究者是否对资料收集的步骤过程给予了详细的描述?这一

17、过程是否恰当?4. 研究报告中是否指明了调查者留心并尽力去收集最准确的资料?例如, 如果仅仅使用一 般的测量工具系统而没有专门的记录仪器, 研究者的行为是否能保证记录到准确的资料 信息?5. 研究者是否具备了对该生物医学测量方法结果的必要的合适的解释技巧?十一、对收集的计量资料质量的评价1. 针对该研究的研究变量, 是否在引言部分提出的概念化的研究变量与方法学部分实际可 操作的研究变量是完全一致的?2. 如果明确指明了可操作的概念或是可予以评分的过程, 是否在研究报告中针对这些概念 或过程清楚的描述了测量方法的细则?针对这些变量的测量规则是否合理?通过此种 方法收集资料是否会使测量的错误最小化

18、?3. 该研究报告是否提供了关于该测量方法的信度证据?如果有, 该研究信度证据是源自于 研究选择的样本本身, 还是基于其他实验?如果是后者, 是否有理由相信研究样本与信 度数据所来源的样本资料具有足够的相似度?(例如两个研究样本的特征足够相似?)4. 如果报告中提出了研究的信度数据, 它是利用何种评估方法获得的?该方法是否最适合 本研究对信度的评定?或者是否还应有其他方法应予补充?该信度数值是否达到了此 类研究可靠的标准?5. 该研究报告是否提供了研究测量方法的效度数据?如果有, 该效度证据是来源于研究的 样本本身, 还是基于其他相关研究?如果是后者, 是否有理由相信研究样本与效度数据 来源的

19、研究样本资料具有足够的相似度?(例如两个研究样本的特征足够相似?)6. 如果研究报告提出了有关效度的信息, 它是通过何种效度测量方法得到的?这种方法是 否适合于本研究?测量工具的效度数值是否达到了证明此类研究有效性的基本要求?7. 如果报告中没有有关该研究信度与效度的基本信息, 关于本研究信息资料的质量你能得 出何种结论?8. 该研究的假设最终是否成立?若否, 是否可能因为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的质量不合 要求所导致?十二、对量性研究统计分析过程的评价1. 是否根据研究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本身的特点选择了量性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运用质 性研究分析方法合适吗?2. 报告中是否包含了描述性统计信息?这

20、些信息是否充分描述了本研究资料的主要特 征?3. 研究报告中是否列举了有关研究变量的集中趋势以及变异性的相关指标?若否, 该信息 的缺失是否会影响到读者对研究变量信息的了解?4. 是否运用了正确的描述性统计方法? (例如, 运用中位数的地方是否用均数描述更加合 适?)5. 报告中是否包含了统计推断?对于研究问题中的假设, 是否分别进行了假设检验?如果 研究不包含统计推断,是否加入此类统计分析更合适?6. 根据变量的测量水平,是否选用了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7. 是否运用了参数检验方法?是否满足了参数检验的前提条件?如果该研究运用的是非 参检验的方法,是否能用效能更强的参数检验替代?8. 是否运用

21、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如果有,研究者是否选择了最恰当的方法?如果没有, 是否加入多元分析方法更合适?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否会增加研究者得出自变量 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相关结论的力度?9. 总体而言, 报告是否指明了运用所选统计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帮助 辨别应该使用何种统计方法?10. 是否报告了足够的统计信息?统计分析结果是否组织形式清晰、逻辑结构严谨?11. 统计分析结果是否有显著性意义?关于研究假设的合理性相关统计分析得出了怎样的 结论?标题12. 是否合理的运用了表格的形式对大量的统计信息数据作概括?表格是否表述清晰, 完整,分栏清楚?表格中提供的信息数据是否与文中一致?是否

22、过于冗长累赘?13. 如果在该研究中加入一些质性资料分析是否会更具有说服力?十三、对研究的伦理严密性评价1. 研究对象是否会承受躯体伤害、 不适或心理压力?研究者是否采取了措施来预防或减轻 这些不适合压力?2. 在该研究中, 研究者实际受益是否超过了任何潜在的危害和在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不适? 该研究对社会或护理学科所带来的福利是否大于研究的成本?3. 是否有通过施加压力或过度的影响力来招募受试者?4. 研究对象是否存在弱势群体?如果有,是否针对他们的弱势特点制定了特殊的保护措 施?5. 研究对象是否受到任何程度的欺骗?他们是否充分认识到自己正在参与一项研究并且 了解该研究进行的目的?6. 研究

23、对象是否有机会退出研究过程?研究计划中是否有征求知情同意的步骤?若否, 否有不这样做的有效合理的理由?7. 研究对象是否被告知了任何参与该项研究可能承担的风险和实际危害?是否在研究开 展前就充分知晓整个研究实施的过程步骤?8. 是否采取措施保护参与者的隐私?9. 该研究项目的资料收集者是否有专业资格?10. 该研究是否得到伦理委员会或其他伦理评审机构的认可和监督?十四、对研究报告讨论解释部分的评价对研究结果的解释:1. 是否对所有重要的研究结果都予以讨论?若否, 对省略的部分可给予各种可能的解释?2. 解释部分是否与研究结果一致?是否对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予以解释说明?3. 研究者在解释讨论部分提

24、供了什么类型的证据支持?该证据是否有说服力?对于研究 结果的解释是否是基于其他相关研究结论得出的,还是根据研究初始的假设和概念框 架?4. 报告中是否提到了与研究初始假设相反的结论?是否给出了拒绝该假设的理由?5. 在量性研究中, 结论部分是否针对结果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意义和实际当中的显著 性意义分别给与了解释说明?6. 是否对研究中的因果关系作出了无根据的解释推断? 研究结果的意义:7. 研究者是否阐述了该研究对于护理实践、护理理论和/ 或护理研究有何意义?8. 考虑到研究的局限性,报告中所概括的研究意义是否恰如其分?9. 在研究样本的基础上是否对研究意义作出了无根据或过度的概括? 研究

25、中的建议:10. 是否针对研究方法可以如何改进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是否针对今后类似研究的开展提 出了建议?11.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论是否对特定护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议?12. 提出的建议是否与研究的结果相一致,且与该研究主题的知识体系相符? 十五、研究报告整体表述的评价1. 研究报告中是否包含了研究目的、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设计和方法、伦理相关问题、 资料的分析以及解释等所有要素,以利于评价活动的开展?2. 研究报告是否语句通顺?是否通俗易懂,不滥用专业术语?3. 研究报告是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是否思路有序、符合逻辑,前后文表达连接紧密、 过渡自然?4. 研究报告是否做到言简意赅?作者是否赘述

26、了许多无关细节, 而忽略了某些重要观点?5. 研究报告中是否存在明显的偏见?6. 研究报告中对学科所探索的问题是给出了模棱两可的结论, 还是明确表述了该研究证实 和否定了何种观点?7. 研究报告语言是否隐含性别歧视?研究报告的标题是否抓住了研究的关键要素以及所要研究对象的全体?如果包含摘要, 它是否充分概括了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以及主要的研究结论?附 2:文献评价实例分析【实例介绍】题:王菊吾 ,严林娟 ,钱君等 . 护士对病人实施关怀照护的效果研究J. 2005, 40(8): 561-563.【摘要】 目的 探讨关怀照护行为对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满意度的影响, 为进一步改进工作提 供依据。

27、方法制定护理关怀行为指南, 经培训后, 在 2所三级甲等医院 3 个病房实施,用修 正后的护士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和自编的满意度调查表, 于活动前后 2 次进行访谈和测评比 较。结果护士的关护行为和病人的满意率在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方法1.2.1 调查工具1.2.1.1 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 (caring behavior assessment):问卷参考Jean Watson1设计使用的问卷, Radwin2 运用此问卷已发表相关文章,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并根据专家意见, 结合国情和文字表达的差别由作者对评价表做了少量修改。评价表共有22 个项目,每个项目分 5 个

28、等级,分数从 5 到 1 分别代表总是、经常、有时、几乎没有、从来没有,请病人根 据自己的感受选择相应的答案并打勾。 30 例病人同时采用原量表和修改后量表测定,等值 性系数为 0.873,具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2.1.2 自编住院病人满意率调查表:共有 7 个项目,每个项目分 5 个等级,分数从 5 到 1 分别代表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最后有一个开放性回答问题,请调 查对象具体描述。 30 例病人 7d 后复测,重测信度系数为 0.815,说明具较高的稳定性。1.2.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在 2 所三级甲等医院 3 个外科病房作为实验组。 实施前, 用护士关怀

29、行为质量评价表和病人满意度调查表, 选择病情稳定, 能接受访谈的成年住院病人进行 访谈和调查共84例。对实验组病房护士进行培训,内容有关人性关怀理论,关怀照护的 本质和内涵,沟通艺术, 建立人文关怀理念, 学会关心人和理解人等, 并将理念转换为自觉 关怀行为,体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培训方式采用授课,讲解关怀照护的概论20 个学时,组织学习讨论 “护理关怀行为指南” 和示范性交流实践经验等。 培训后在 3 个实验病房实 施该关怀照护模式,每周由护士长组织评议, 3 个月后再用护士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由专 人进行访谈评价 84 例。所有数据输入微机,实施前后对比。1.2.3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统计分

30、析软件 SPSS11.5进行x 2和t检验处理。2 结果2.1 实施关怀照护前后住院病人对护理关怀行为的质量评价比较 (表 1 略)结果显示: 实施关怀照护前后护理关怀行为质量评价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0,P 0.01)。2.2 实施关怀照护前后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的比较 (表 2 略)3 讨论3.1 关怀照护的重要性关怀照护是为了改善人类生活状况与方式而直接去协助、 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 行为,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与精髓, Leininger3 认为,护理即是关怀,没有关怀就谈不上护 理。狄恩欧宁胥4著“爱与生存”也用大量的实验说明了爱与健康的关系,关怀可以使 人快乐和希

31、望, 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促进健康;良好的关怀照护, 会直接影响病人对护 士的感知,营造亲切友好的氛围,融洽护患关系;有效的沟通可以缓解病人的紧张、焦虑, 负性情绪,对人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研究中有一位25 岁男性患者,当得知自己患上肝硬化时非常痛苦绝望,加上失恋, 造成神经性厌食,极度消瘦, 经过责任护士关怀性 沟通,耐心交流 6 次,帮助病人恢复自尊和自强,认识到疾病的特点,最终恢复了健康。3.2 关怀行为评价和病人满意率调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关怀行为评价标准的设立项目,以关怀照护“知信行”模式为基础,知(人文科学知识 和学习)是基础;信(理念和态度)是动力,把人文关怀理念自觉融人

32、于临床护理;行(把 关怀照护行为用心去感化病人,深受广大病人好评)是目标。从研究结果分析,6 个方面 22个条目, 的确能体现该评价标准的临床实用价值, 首先从病人的访谈和接受评价过程中, 绝 大多数病人表示认同, 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其次也和我们向病人调查对关怀行为 需求的内容相符,从病人评价结果表明表 1、表 2具有明显相关性,关怀感受越深,对护理 满意率就越高。 这一方面可以说明该评价标准可以体现护士关护行为的程度,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病人的确非常需要关怀照护。3.3 加强关怀照护理论和沟通技巧的训练3.3.1 加强培训,帮助护士建立人文关怀理念Wats on5认为护理是关怀照护

33、的科学,透过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结合,可以使护理 人员对人的行为有更深层的了解, 从而更好地发挥护理专业的内涵与精神。 要真正做好对病 人关怀照护,更新传统的护理业务由以往的完成任务为主,发展为以全人护理为本的模式, 护士必需要有人性科学的知识, 建立人文关怀理念。 人文关怀教育可以促进护士人文素质的提高,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内在品格6 。只有具备完善人格,甘于奉献,做一个具有爱心,善良周到的人,才能学会关心人和理解人,并将信念转化 自觉行为。 本研究证明, 通过上课、 学习和运用护理关怀行为指南等培训方式,进一步了解 关怀照护的本质和内涵,哪些护理行为具有关怀性,哪

34、些是非关怀性 7 ,可以帮助护士提 高对人文科学的认知, 建立人文关怀照护理念, 并体现在护理行为举止上, 贯穿于临床护理 工作之中。3.3.2 加强沟通能力和技巧的训练护患沟通是人文关怀在临床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护理对象是人, 是有疾病痛苦, 情感脆 弱,甚至生命危险的病人, 这不仅要求护士有扎实良好的专业素质, 更期待着护士有尊重人、 关心人、 同情人的良好心理品德。 护患沟通在临床实践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既是护患双 方互相理解、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3.3.3 增设关怀照护的相关课程 目前大多数护理人员缺乏人文关怀相关理论和沟通技巧的系统学习, 从而为开展人性化

35、 护理带来了困难。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关怀照护培训后的护士关怀行为有非常显著的进步, 从而说明增设相关课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人文知识的培训是一个持续渐进过程, 要培养护 士的关怀照护能力, 最好让护士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就能接受相关知识的学习, 并能学习关怀 他人。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最好能多增设一些人文学科, 例如沟通技巧、 护理伦理学、 关怀照护、 护理心理学等课程, 特别要注意技巧的培训和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同时, 这些 也是护理在职教育中不可忽视和缺少的内容。3.4 营造护理文化氛围,为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奠定基础 关怀病人需要有良好素养的护士,护士本身也需要关怀。为充分发挥护士的

36、参与意识, 营造团队氛围,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应该营造一个人性化的护理文化氛围。 积极的护理文化 氛围, 善于发现周围心理失衡者,给予关怀、 疏导和支持。本课题的合作单位邵逸夫医院护 理部实行委员会制, 其中有交流委员会 8、悲伤委员会、 护士同事之间支持委员会 9。这 3 个委员会开展人文关怀护理服务, 均以人性服务为主题。 交流委员会经常组织全院护士学习 沟通艺术, 示范性交流实践经验,案例分析, 发挥互动功能。 悲伤委员会的宗旨是以医学心 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专业性交流, 改变病人的不良认知、情绪、 行为方式及重拾生活的信 心。凡是有焦虑,抑郁,伤心的人或事,均有人主动给予关怀和安慰,

37、同事之间支持委员会 主要协调院内各科员工之间关怀。因此,在医院病房内营造一种充满爱心,以尊重、关心、 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为中心的文化环境, 能使护士懂得和热爱生命, 珍视生命, 从而让病人 真正得到人本的关注。本研究中经过培训的护士均比较重视和病人、家届、 同事沟通, 相互 关怀,相互理解,也正是关怀照护文化氛围的体现。3.5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是开展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措施, 深化整体护理的保证 10 。 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 护理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对人文精神弘扬与发展产生了消极 影响。 要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 应该保证合理的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 这也

38、是提高病人 满意度和有利于护理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参考文献 10 篇 (略)【评价】评价人:刘勇,张琪,张晴护士对病人实施关怀照护的效果研究 是发表于中华护理杂志 2005 年 8 月第 40 卷第8 期的论著类文章。 该研究构思新颖, 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获得浙江省卫生厅课题支持。 整篇文献结构严谨,语言精练,逻辑清晰,包含了研究目的、对象、方法、过程、结果、分 析与讨论等所有关键要素,整体表述完整合理。下面具体从四大方面对其进行评价。1 理论性和实用性1.1 对研究问题的评价 融人文关怀于临床护理工作之中,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方向 ,是病人健康所需。 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 懂得关

39、爱和尊重的必要性, 并把关爱和尊重人 的理念和意识付诸于行动,是护理人文关怀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作者在前言中阐述了国内的现状即研究背景 “目前, 我国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未接 受过关怀照护相关理论和技巧的培训,缺乏对关怀照护本质及内涵的认知” ,体现了该研究 的创新性,也反映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得出了研究问题“ 护士对病人实施关怀照顾的 效果研究 ”,阐述清晰、简洁,并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对于临床关怀 照顾的现状描述,作者并未给出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文献支持,使得理论指导性较为薄弱。1.2 对文献回顾的评价 本文作者查阅了 1988 年到 2005 年的相关国内外文献,对关怀照 护

40、的本质及内涵等做了描述, 为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目标的设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部分引用 文献过于陈旧, 未能全面反映出现阶段关于临床关怀照护的实施现状, 建议应加入该研究领 域目前理论和实践方面最新的发展状况,将对本研究的开展更具有指导意义。1.3 对研究的理论框架的评价 本文作者在讨论部分提出了本研究是以 Leininger 跨文化 护理理论作为理论框架, 跨文化护理理论又被称为文化照顾理论, 主张以文化溶入关怀照护, 强调“关怀”为护理的本质且是护理的重点, 是护理学科发展所形成的重要理论之一。 以理 论为指导,使本研究的意义更为深远。2 方法评价2.1 研究设计 该研究属于类实验研究,研究者

41、实施了护理干预,设有对照组,为探索实 施关怀照护的效果提供了有效途径。 根据是否实施关怀照护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方法合理。 对实施关怀照护的效果进行了前后对比,为一种前瞻性研究方法,自变量为实施关怀照护, 应变量为住院病人的满意度,研究者对干扰因素“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等进行了统计 分析(“2 组的性别、年龄、文化、职业等资料经X2 检验均无差异” )。对干预方法进行了清楚详细的描述(见文献中1.2.2的),充分展示了干预方法的实施过程。但是,该研究未进行随机抽样,潜在的偏倚是否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有待研究。2.2 样本和抽样方法 本研究样本为2004年812月入住2所三甲医院的3个外科

42、病房的病人, 有明确的纳入标准选取病情稳定, 能接受访谈且同意合作的住院病人, 对样本 的主要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进行了描述,根据数据类型和资料分析方法,采 用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84 例,根据数据类型和资料分析方法,样本量足够,但未对抽样方 法作出具体说明。 另外,在年龄因素中, 实施前对照组均为成人, 而实施后试验组中有儿童, 同时对于两组病人的患病类别和住院时间等干扰变量是否控制未作说明;而且样本均来自外科病房,这些都是否能代表所有病房的病人还有待讨论,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不强。2.3 资料收集过程 本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收集资料,并描述了资料收集的过程(见文

43、献1.2.2的),与整个研究设计的目的相符合,具有科学性。但本研究没有介绍实施前的资料收集者情况,实施后的收集者只概述为“专人”,那么实施前后收集者是否为同一批人员 ?收集者是否有统一的收集资料的标准?这方面是一个欠缺。2.4 观察方法 本研究根据研究的目的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了访谈法。观察者在资 料收集中没有隐蔽,对研究对象可能会产生一些正面影响,因为访谈本身也是一种沟通,对住院病人的满意度会有提高,应尽量减少这种观察偏倚。2.5测评工具本研究者借鉴了国外的关怀行为质量评价表,对以往应用该量表的信度和 效度进行了介绍,并且结合国情和文字表达的差别做了少量的修改,在表1中列出了所有的测量项

44、目,涵盖了所需研究的内容。除此之外,研究者通过预实验的方式对原量表和修改后 的量表进行了等值系数的测定,另外,对自编的住院病人满意率调查表也进行了重测系数的测定,均0.8,有意义。两量表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收集的资料能较好的测量所研 究的变量一一关怀照护行为,可靠性强。2.6 统计分析本研究中统计方法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等级资料进行了分数赋值(每个项目分5个等级,分数从1到5分别代表不同程度),因此可看作是计量资料,用t检验;而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性别、年龄、文化、职业等)作计数 资料进行x2检验。文献中表1和表2对全部研究结果进行了清晰的统计描述(x

45、s)和统计推断(t值和p值)。应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正确合理。3伦理问题本研究在选择对象时遵从了自愿的原则(在文献中明确叙述了 “能接受访谈且同意合作的住院病人”),在设计问题和资料收集中未涉及病人的安全或隐私等问题。对研究对象来说,能满足病人不同的护理需要,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从伦理来说,有利无弊,值得 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学习效仿。4结果和讨论本次研究目的是探索护士的关怀照护行为和病人的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这一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临床实践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讨论中,对关怀照护的重要性和两个量表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者正确、深入地进行了解释,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对加强关怀照护理论和沟通技巧的训练等方面也 进行了深入讨论,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给出了论述和建议(见文献3.4,3.5)o讨论部分由理论到实际,由抽象到具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另外,弓|用了多 篇参考文献来支持讨论的观点,对于在研究中出现的偶然现象也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见文献3.1 )但是,讨论中的 3.5似乎与文献中的结果相关性不大,而且全文没有明确地提出该研 究方法的局限性,是不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