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送审稿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1596371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送审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送审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送审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送审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送审稿(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送审稿)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船舶工业是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对钢铁、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对促进就业、发展经济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为全面落实国家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已经省政府同意发布的安徽省八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特编制安徽省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1年,远期到2020年。一、我省船舶工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产业现状“十一五”以来,我省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船舶产业梯度转移,船舶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

2、,全省造船企业107家,直接从业人员3.6万人,已成为我国内河造船重点地区之一。一是造船能力快速提升。全省具备建造万吨级以上船舶资质的企业,从1个市3家发展到6个市31家,最大船型5.73万载重吨散货船;造船能力从50万载重吨上升到130万载重吨。2008年,造船完工量121.4万载重吨,实现工业总产值60.7亿元,同比均增长1.02倍;实现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同比增长1.33倍;实现出口交货值19.5亿元,同比增长1.4倍;手持船舶订单260万载重吨。二是造船产业集群基本形成。芜湖、巢湖、安庆、马鞍山、池州、铜陵等沿江地区已形成6个万吨级造船产业集群,宣城及蚌埠、阜阳、淮南、六安等沿淮地

3、区已形成5个千吨级造船产业集群。主要产品从以内河散货船为主,发展到万吨级多用途散货船、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化学品船、挖泥船、远洋拖轮、游船等具有较高技术和附加值的多种船型,产品出口到欧洲、非洲及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船舶配套业初具规模。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和建设中的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已成为我国船舶动力生产基地。船用钢材、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系泊设备、舾装件、电缆、灯具、油漆等一批配套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二)面临的形势我省船舶工业在快速发展中,还存在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自主研发能力不强、船舶配套发展缓慢、骨干企业优势不明显、人才缺乏等问题。

4、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远洋船舶市场受到很大冲击,新船订单开始减少、履约交船风险加大、企业融资日益困难,我省船舶工业发展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应该看到,我省发展船舶工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一是岸线资源丰富。长江贯穿我省全境343公里,适宜造船的岸线约152公里,现用于造船的仅约37公里,不到四分之一。二是人力资源充裕。我省是农业和人口大省,沿江、沿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用工成本相对低廉,能满足船舶建造的劳动力需求。三是区位优越。我省紧邻长三角,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我省加速崛起战略的实施,极大调动了沿江、沿淮各级政府发展船舶工业的积极性,发展环境良好,参

5、与泛长三角船舶产业合作与分工能力增强,为承接长三角船舶产业转移提供了动力。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安徽实际,以产业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抢抓产业转移良机,实施错位发展,稳定造船订单,提高配套能力,化解经营风险,确保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推动联合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骨干优势企业,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实现安徽船舶工业“双千工程”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基本原则1稳定造船订单,保持生产增长。积极应对推迟接船和弃船风险,防止出现大量

6、的撤单现象,确保船舶企业订单任务按期完成,保证生产平稳较快增长。2加快自主创新,提升能力水平。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骨干优势企业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关键配套设备,全面提升我省船舶工业整体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3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聚集。加快船舶工业聚集区建设,引导企业聚集发展,优化产业区域布局。通过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优势企业,增强竞争力。4抢抓发展机遇,承接产业转移。抓住国家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发展机遇,参与泛长三角船舶产业合作与分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继续保持我省船舶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三)规划目标1船舶生产稳定增长到2011年,

7、形成年造船能力450万载重吨,实现造船完工量350万载重吨,年均增长40%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260亿元,年均增长60%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75亿元,年均增长60%左右;实现出口交货值7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2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到2011年,汽车运输船、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取得一定突破。培育发展6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配套能力明显提高到2011年,船用中低速柴油机、舱室设备、甲板机械等关键船用设备形成一定能力。船用低速柴油机产量100万马力,工业总产值20亿元;船用中速柴油机产量800台,工业总产值16亿元;船用舱室设备

8、和甲板机械等工业总产值10亿元。4结构调整取得进展到2011年,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重点培育发展沿江7个船舶工业聚集区,产能占全省80%以上,在皖江城市带及沿淮地区形成12个船舶产业集群。培育5家年造船能力30万载重吨以上、工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的核心骨干造船企业。5远期目标到2020年,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发展,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载重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重点骨干企业优势突出,产业结构合理,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造船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船舶工业的主要地区之一。三、调整和振兴重点任务(一)稳定船舶企业生产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船舶企业和

9、航运企业按期履行合同,积极应对推迟接船、撤单、弃船等经营风险。指导船舶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确保造船质量和进度,保证生产连续性。(二)加快船舶工业聚集区建设以国家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统筹规划、集约开发岸线资源,提高岸线综合利用率。重点推进芜湖三山、巢湖无为、巢湖和县、安庆枞阳、安庆望江、马鞍山当涂及池州等船舶工业聚集区建设。建设及推动以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江东船厂等为主的芜湖造船及配套产业集群,以安徽五洲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安徽远东船舶有限公司等为主的无为造船产业集群,以安徽中洋船舶有限公司、安徽中润船舶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和县造船产业集群,以东方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10、、安徽神舟造船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安庆造船产业集群,以安徽中远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安徽省和平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当涂造船产业集群,以安徽中耀美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为主的池州造船产业集群,宣城造船及配套产业集群,蚌埠造船产业集群,阜阳太和造船产业集群;以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安庆长谷川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安庆船舶配套产业集群,以合肥熔安动力机械公司等为主的合肥船舶配套产业集群以及滁州船舶配套产业集群。(三)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在产业和技术升级中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着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支撑和提升产业

11、水平。支持重点船舶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重点发展万吨级多用途散货船及快速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成品油船、游船、快艇、工程船等技术和附加值较高的船舶。支持发展汽车运输船、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支持发展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船用中低速柴油机、舱室设备、甲板机械、船用电器等关键配套设备。支持芜湖新联造船有限公司纯小汽车滚装船、多用途重吊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研发制造基地项目,依托其母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组织开展汽车运输船关键技术研究,形成自主设计、建造汽车运输船的能力;支持合肥熔安动力机械有限公司船用低速柴油机生产基地项目,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船用低速柴油机技术,注重提高相关的技术开发能力

12、;支持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基地项目,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船用中速柴油机技术,加快国产化进程,形成自主品牌;支持东方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枞阳造船基地海上工程船项目,通过技术合作与自主研发,逐步积累关键技术,增强市场拓展能力;支持安庆长谷川船舶科技有限公司系列船舶机舱设备项目,通过国际技术合作,研制燃油供应单元、分油机、焚烧炉等船用舱室设备,实现本土化生产;支持安徽中耀美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不锈钢化学品船制造工艺研究项目,逐步提升造船工艺技术水平。(四)调整产业结构抓住市场调整机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对照CB/T 3000-2

13、007船舶生产企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开展船舶生产企业等级评价,规范我省船舶修造市场。(五)积极发展修船业务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加强修船技术研究,增强船舶修理和改装能力。引导中小船舶企业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中间产品制造,开拓非船产品市场。(六)加强船舶企业管理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引导船舶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进总装造船、数字化造船;加强国际造船新规范、新公约、新标准的研究,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推广节能节材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钢材利用率,降低能耗物耗;加强船舶专业人才培养,强化职工培

14、训,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四、保障措施(一)采取措施稳定生产经营引导造船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确保手持订单按期保质交船,同时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承接优质订单,扩大修船业务。鼓励省船省造,引导省内航运企业优先在本省修造船舶,共同稳定我省船舶修造市场。(二)加大船舶出口扶持力度改善船舶产品进出口环境,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扩大出口船舶买方信贷规模,开拓国际市场份额,鼓励船舶配套产品间接出口,支持船舶企业申办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三)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加强银企合作,对建造中船舶实行抵押融资。各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对信用良好的中小船舶企业优先给

15、予担保支持。各相关银行对船舶企业在建船舶和有效合同所需的流动资金要确保按期到位。对船东推迟接船的适当给予船舶企业贷款展期支持。对信誉良好的船东和船舶企业及时开具付款和还款保函。引导金融机构到船舶工业聚集区开设营业网点,就近为船舶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四)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关键配套设备及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船舶产业能力和水平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五)加大船舶工业聚集区政策支持给予船舶工业聚

16、集区发展优惠政策扶持,发展改革、国土、水行政、交通等部门优先安排支持船舶工业聚集区用地和岸线,核准土地使用权,实行土地、岸线成片供给,引导企业进入聚集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六)加强船舶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我省有关高等院校利用各自教学资源优势, 加快船舶学科建设,设立相关专业,为加快推进我省船舶工业发展提供支撑。五、规划实施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的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实现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目标。要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调整和振兴的有关信息。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

17、评价意见。各市、县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各市要将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省国防科工办。附件:有关部门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12 / 12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附件:有关部门工作分工及进度安排表序号工作任务牵头单位参加单位实施时间1鼓励省船省造省交通厅、省国防科工办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经委2009年7月2落实船舶产品出口激励政策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国防科工办2009年7月3实施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措施省国防科工办省交通厅、合肥人行、省银监局2009年6月4落实船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支持措施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2009年6月5落实船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措施省经委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合肥海关2009年6月6落实船舶企业土地使用权的措施省国土资源厅省发改委、省经委、省水利厅、省交通厅、省国防科工办2009年8月7落实船舶企业岸线利用的措施省发改委省经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国防科工办2009年8月8支持船舶企业建设项目防洪评价省水利厅省国防科工办2009年6月9支持高校设立船舶相关专业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国防科工办2009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