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保护问题发展及协调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1575079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谈谈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保护问题发展及协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谈谈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保护问题发展及协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谈谈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保护问题发展及协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谈谈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保护问题发展及协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保护问题发展及协调(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公司诉 讼 理由是什么.谈谈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保护问题谈谈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保护问题作者马雨法作为“*产业的互联网,在我国的开展是迅猛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止2002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5910万,上网电脑2083万台,数37.1万个,下注册的域名数17.9万。为适应数字技术下网络环境对著作权的挑战,我国已先后出台了假设干法律规*、司法解释和行政规章。包括2001年10月27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国著作权法?,国务院2002年1月1日修正后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22日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问

2、题的解释?,2002年10月15日施行的?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规定?等。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在各自的适用领域内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开展而言,我国现有的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仍然存在诸多缺乏,如网络效劳商ISP的责任确定、网页著作权保护、超行为的侵权认定、网络道德建立等规定不明确,或需进一步明确的地方。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探讨。一、前言1999年,王蒙等六位作家状告“在线侵犯其著作权案,瑞德公司诉东方信息公司网上主页著作权纠纷,新浪诉搜狐抄袭与剽窃案,2002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诉*网易计算机系统*、移动通讯*公司侵犯?血染的风采

3、?著作权案,韩国Final Data*诉新浪公司通过信息网终传播其享有著作权的计算机软件Final Data1.0案等,形形色色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纠纷给传统的著作权保护制度提出了诸多新的课题。我们知道,著作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具有“专有性和“地域性等特点,而网络文化的精神就是自由与开放,两者无疑是冲突的。则,如何才能使知识产权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他的社会功能,即在保障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利和商业回报的前提下,社会公众能最广泛地使用人类的智力成果,实现最大可能的资源财富,而不是无尽的权利纠纷呢.对此,国际上通说的观念为利益平衡原则。利益平衡一向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核心原则。人类创设知识产权法

4、律保护制度,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鼓励人们进展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大力开发并向社会提供智力成果,丰富社会资源,因此,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明确赋予了智力成果的创造者在一定时间和一定限度内对其所创造的智力成果的垄断权。另一方面,为了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面进步,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还规定了智力成果应该得到尽可能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如:为此创设了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制度,这也正是强调智力成果的社会共享性的需要。正如WTO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中指出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应在于促进技术的革新、技术的转让和技术的传播,以有利于社会及经济福利的方式去促进技术知识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互利,并促进权利与义务的平

5、衡。因此,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应该在考虑如何有效地保护权利人合法权利的同时,有效的兼顾社会的公众利益,即:有效地控制知识产权权利人对自己权利的滥用,此制度又称之为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制度。利益的平衡是需要法律保障的。我国目前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法律保护主要有四个渊源。一是WTO规则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二是2001年10月27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国著作权法?、修正后的?著作权法?第十条之十二明确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三是国务院2002年1月1日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四是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22日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

6、律假设干问题的解释?和2002年10月15日施行的?关于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规定?等。这些法律渊源在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上过去和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这个法律体系外表上相对完善,但一些具体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审理时在适用法律上仍然有时捉襟见肘。而且已经被披露并被媒体广泛关注的网络侵权案件,其被告主体都是较具规模的组织实体。实际生活中,还有无数被侵权人根本就无法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也无可奈何的依托网络新技术的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都在重复进展着。如笔者就曾使用在*不知名上免费下载的最新版本Real Play观看好莱坞同步大片。所以,已经披露的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

7、实为网络侵权冰山之一角。究其原因,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开展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现有法律规*在体例、内容等方面的缺乏,以及网络道德建立的匮乏也是重要的因素。二、问题1、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网络侵权案中,其直接侵权主体往往是大量的个人用户。而通常由于网络用户,留下的通讯地址、电子地址,甚至*、单位,均属虚构,即使真实,也不一定就是侵权人,因为上网需要*,而*是可以互借共用的,并且他人也可能盗窃上网*从事非法的侵权活动。可以说网络用户的匿名性和不确定性通过的拨号上网者,其IP地址实际上是经常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导致了网上的实际侵权者通常很难被发现。因为依据诉讼法理论,只有存在足够的侵权证据,才能够认定侵权者的

8、法律责任。而与网络用户相对应,网络公司这类的网络效劳提供商,由于行业的特性,其IP地址是不可能随时变化的。于是,被侵权的人、管理组织纷纷将矛盾指向了网络效劳提供商,追究其为他人提供侵权便利的责任,因为网络效劳提供商是通过为用户提供网络效劳而获利者。关于提供内容效劳的网络效劳提供者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被法律责任及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22日?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解释?第5-8条已经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本文不再赘述。但该司法解释关于一般网络效劳提供者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规

9、定却较为笼统,仅在第4条规定:网络效劳提供者通过网络参与他人侵犯著作权行为,或者通过网络*帮助他人实施侵犯著作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民法通则第130条的规定笔者注:共同侵权追究其与其他行为人或者直接实施侵权行为人的共同侵权责任。实践中,根据从事效劳的性质不同,一般网络效劳提供者至少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提供连线效劳的网络效劳提供者,如联通、电信公司对互联网的连线接入效劳等。其次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在线信息等效劳的网络效劳提供者,如电子公告栏、聊天室、电子等。第三是提供中介和信息载体及其相关的网络内容效劳者。三者的效劳*围和方式不同,因而各自的责任也应分别予以明确。首先,仅仅提供连线效劳的网络

10、效劳提供者,由于其对网络信息不具备编辑控制能力,对网络信息的合法性没有监控义务,只是实现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可能,对他人在网络上实施的侵权行为没有主观过错,所以不应承担过错法律责任。而在线效劳的提供者,主要通过提供效劳器的方式为网民效劳,如联众Our Game等。其本身对网民上线到效劳器的内容或者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也并不控制或管理传输的信息,因此,对于通过其效劳器实施的侵权行为,在线效劳的提供者只在明知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如在权利人发生了有效的侵权通知、裁判裁定以使效劳者知悉的声明时,仍然为侵权行为人提供继续使用其效劳器的便利。也即效劳商成心使自己处于侵权者的工具或帮凶地位,并从中获取直接的

11、经济利益时才应与侵权行为人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如在BBS上随意转发他人原创的帖子,权利人向效劳商说明后,效劳商因为利益需要提高点击率而允许侵权人利用其效劳器继续侵权行为的情况。至于其他主要发挥传播中介和信息载体作用的网络效劳提供者,如提供软件下载效劳的网络公司等,由于客户下载了软件后利用软件与干什么效劳商无法控制,其只是作为被动的“传输管道,不具备监视用户行为的能力,所以对用户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不应承担责任。但效劳商在主观上对侵权行为有足够的了解程度,或已到达了辅助侵权的水平者除外。如美国著名的Napster案,Napster公司开发了一个名为“Music Share的软件,该软件利用P2P技术为

12、用户提供MP3格式文件交换效劳。任何人下载该软件后,即可登陆Napster公司并免费注册为其用户,用户之间在内可以相互交流MP3格式的文件,即上传和下载MP3文件时无须向对方用户或人等支付任何对价,实际资源免费共享。所以Napster公司尽管不是MP3侵权文件的提供者,但它自始至终都处在一种参与终端用户相互交流MP3文件的地位具有在登陆其并在线时共享构成协助侵权,最终被判令承担侵权责任。同样性质的Grokster公司和Stream Cast公司案,由于两者未提供相应方便侵权的效劳平台,不构成协助侵权,最终被判定不承担侵权责任。综上所述,网络效劳提供者三种类型中只有为用户提供效劳器的效劳商在明知

13、侵权行为存在时的不作为才承担侵权责任,其他类型的网络效劳提供者一般不承担民事责任。当然,如有证据证明网络效劳提供者主动参与他人侵犯著作权行为,或*、积极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除外。2、网页著作权的保护。笔者在网上冲浪时有这样一个习惯,即除了几个熟悉的知名外,对于初次浏览的,决定是否继续冲浪的首要因素是他的网页设计能否给笔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所以虽然网页在设计时有模式化限制的趋同性,但精心构思的网页总有设计者付出劳动凝聚的独特性。这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词牌,如念奴娇、如梦令等。虽然写作已被限制了格式和篇幅,但作者自有其在内容,意境上驰骋的广阔空间。同为卜算子,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和陆游的

14、“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便大有不同的境界。所以网页符合著作权法中关于作品的规定,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里面涉及两个内容,一是网页中具有原创性的文字、图象、动漫、FLASH以及音乐内容,二是网页的整体版式。许多人可能对第一局部可以受到著作权保护无争议,但对整体版式的保护有不同看法。但笔者以为,一个网页的整体版式是最能给初次浏览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局部,它直接表达了设立者的独特风格,有时甚至可以寓意的运作理念。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网页整体模式本身即是一个作品,或者至少作为汇编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3、对超行为的侵权认定。当笔者在*一浏览尽兴后,想其他时,只要持鼠标轻点,浏览器显示页马上就会

15、转换到想要的上,极大地方便了笔者对网络的使用。同样,一些门户如SINA、SOHU等提供的搜索引擎属于ISP*畴,专门的搜索引擎如Google、奇摩等,在搜索结果指向所需信息的“路标后,点击即可连接到所在的效劳形式,也是一种行为。因此,一般而言的作用仅是连接用户信宿与作品信源的中介信道,是一种信息定位工具,所以一般不存在侵犯著作权的风险。但在实践中存在一种超行为,即通过内链技术,或纵深链技术,使设链与被设施的页面内容结合,或不经过主页而直接利用其分页内容。这种超行为或者使用户难以区分商品或效劳的来源,或者是利用被链优良商誉,但无论如何都会涉嫌侵犯被者主页或分页作品的著作权,也因可能产生的误认,造

16、成被者应有市场的不能拓展,损害其经济利益。所以,超行为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是一种典型的网络侵权行为,应纳入著作权保护的*围。4、审理著作权纠纷案件在法律适用上的几个问题。国务院新公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出台后,业界人士对其第24条第1项关于复制或者局部复制著作权人软件构成侵权的规定讨论很多,认为该规定将侵权延伸到最终用户,定位在“第三台阶。这与我国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现实开展水平完全脱节,不利于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不利于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不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公众利益。所以为2002年10月通过的?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解释?公布后其第21条“计算机软件用

17、户未经许可或者超过许可*围商业使用计算机软件的依据著作权法第47条第1项、?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24条第1项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赢得了许多赞赏,这是顺应民意符合国情的重要举措,十分可喜。对最高院司法解释关于商业使用*围的解释,笔者也是赞同的。因为笔者也经常从一些下载软件供个人使用,而从不知道该是否经过著作权的许可有时笔者想知道也无能为力。但毕竟国务院?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现行生效的行政法规,而且2001年10月27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国著作权法?作为法律渊源也未在条文中对著作权人权利的限制规定一个“非商业目的的使用的一般条款,所以在审理此类案件纠纷适用法律时总让人感觉有所遗憾。类似的问题还

18、有侵犯著作权行为的管辖等。2002年10月13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解释?第4条:因侵犯著作权行为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所规定侵权行为的实施地、侵权复制品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而根据该解释第1条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仍然适用民事诉讼法第22条、第29条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很显然司法解释中的侵权复制品储藏地或者查封扣押地与民事诉讼法关于侵权行为地的规定相去甚远。比方扣押地就是司法或行政部门行使职权时凭主观意志确定的,与侵权行为地明显不同。另外,?著作权法?已于2001年10月27日修正,2

19、000年11月22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假设干问题的解释?却未及时跟进,如解释第9条诸款中关于“适用著作权法第45、46条第*项的规定修正后的?著作权法?45条已根本不存在款与项。笔者以为,从技术角度分析,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显然更具有客观性和及时性,更符合社会经济生活的开展阶段。但如果司法解释与国务院行政法规等之间的冲突不及时调整的话,极易造成国民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人大立法、国务院行政法规之间的效力误解,对我国*与法制化建立产生消极影响。三、思考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日益成为一种不容无视的传播方式,但由于互联网开展的速度太快,使得在网络上

20、出现了许多灰色地带。“网络环境下如何保护著作权也是其中之一。目前,国际社会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主要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但笔者认为,除了法律和技术手段外,网络道德的建立也同样重要。实践中,可以网络立法为主,技术保护和道德制约作为必要的补充。1、网络立法1国际网络立法现状。当技术开展到网络时代,运行了几百年的制度开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TRIPS协议并未解决新技术带来的许多具体问题,1996年12月20日,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持召开了“关于著作权及邻接权问题的外交会议上通过两个被新闻界称之为“因特网条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条约WIPO Copyright Treaty?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21、表演和录音条约WIPO Performance and Phonograms Treaty?。在此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很多国家均通过修改国内法的形式,分别针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及相关权保护作出了不同的立法选择,以顺应两个条约的要求,如美国1998年?数字千年法?(CDMA),法国?信息与通讯效劳规*法?等。其中像美国?数字千年法?中关于ISP如果只是作为被动的传输管道,未主动传输、挑选编辑受指控侵权信息及暂存这些信息,未超限定时间的情况下,不因其系统传输或者机器自动复制而承担直接侵权责任的规定,以及协助侵权责任或者代理侵权责任的规定,和只要ISP遵循了预先确定的程序与规则,就可以以此条款抗

22、辩侵权指控的“平安港条款(Saft harbor)等,都对我国的网络立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2我国网络立法的方向与原则。众所周知,国际互联网建立的宗旨在于“全球资源共享。不仅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也包括计算机中数据资源的共享。而知识的使用价值又可以被无限制分享而无损毫发,因此,只有共享知识才能充分发挥知识潜在的价值。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因此,从社会共同进步、缩小国家间、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创造一个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其潜能的环境来看,知识共享是应该提倡的。知识共享极端化表现则为网络盗窃行为的泛滥、计算机“黑客等等。相反,

23、从知识的生产来看,知识生产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和投入。一些大的知识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往往是惊人的,知识生产者有权利要求占有其知识产品的所有权,通过知识产品的销售,补偿其投入并赚取利润。从知识的传播来看,它需要大量的软硬件产品的支持,这些网络产品的生产也都需要大量的投资。投资必须得到必要的回报,而要得到回报就要通过限制知识作品在网络上的任意传播。所以应该本着兼顾各方面权利的原则,找到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点来立法。一方面保护网上的权利,另一方面使网络*地开展。保护和开展兼顾平衡其实是试图在作者、传播者、网络提供者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又要“限制权利人的权利;既要讲网络用户

24、的自由,又不能允许以信息共享为借口侵犯。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世界里。要作到一方面保护作者的权利,另一方面促进网络的开展,对个人和公众的利用必须做一些例外的规定。在法里,例外的规定分两类:一种叫合理使用,指“在特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而不必征得权利人许可,即当作公有财富用。另一种叫非自愿许可,不经人的许可就使用,但是要付钱。这两种都是为了社会公众利益,让作者作出让步。作这种规定有三个指标,第一必须是特殊情况,是例外;第二不能使作品的正常利用受阻;第三不得不合理地侵犯作品的其他权利。在网络上,平衡作者和公众利益,著作权人和社会的利益时,不能没有这三个指标。值得强调的是,现在

25、中国网络上的主要矛盾,不是作者的权利用的太滥,而是作者的权利在网上受到侵害太多,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提高对作者的保护,很多作者的意识还很薄弱。在平衡两者的关系时,不正视国情,就很可能做不到公正。3充分认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问题。数字化信息利用互联网很容易在世界*围内广泛传播和使用,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网络中逐渐淡化,这对法学界长期认同的知识产权时间性、地域性特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各国对信息产品的保护标准、保护水平差异很大。这种法律冲突会导致网上侵权行为、执法主体等的难以确定,同时势必会阻碍成果的传播和使用,挫伤网络信息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最终要突破一国

26、或几国立法的地域限制,保护标准也将逐渐趋于国际化的统一。但这毕竟是一个相对长远的过程,应该说国内立法还是当前网络法律渊源的主流,只是在立法时除立足于我国作为一个开展中国家的国情外,重视和加强对国际相关立法的借鉴和吸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4一部独立的网络法律,还可以改变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与现行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等之间不相协调的地方,使人民法院在审理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时不再存在取舍的矛盾。2、技术保障除了法律手段外,使用技术手段也是得力措施,它将促使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技术保护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利用加密、防火墙等计算机平安技术来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防

27、止被非法和套录; 2通过入网控制、身份鉴别等,加强客户端对资料的管理;3可采用防病毒技术,通过在效劳器上装载防毒模块,在计算机上安装防毒程序、在网络接口安装防毒芯片以及使用杀毒软件等,对网络进展病毒检测和病毒消除;4可采用信息的控制技术来保护网络的知识产权。控制技术中最常用的就是“口令和“身份验证。5还可以通过对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来控制其不同的信息资源,以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和对知识产权的盗用。采用技术手段虽然可以较为有效地保护开发者的利益,但也给开发工作增加了负担,同时也给用户使用带来不便。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技术保护措施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化的开展,使得诸如美国白

28、宫及五角大楼等等一些机构的绝密数据库,频繁地成为“电脑迷们一试身手的对象。因此,技术只是相对可靠的保证,笔者以为,网络立法中的一般条款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3、网络道德建立在网络这个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空间里,网络侵权行为大量而重复地进展着,显然法律应对和技术应对难以完全有效的保护网络知识产权。可以认为,网络社会整体道德规*失*也是导致网络知识产权侵权不断的一个内在原因。杜尔凯将失*注释为“一种社会规*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变化多端以致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众所周知,传统社会由于交往面狭窄定意义上是一个“熟人社会,交往对象大都是熟识的人朋友、亲戚、邻里、同事等。依靠熟人的监视,慑于道德

29、法律手段社会舆论、利益机制、法制制裁的强大力量,传统道德得到相对较好的维护。在这一“熟人社会里,人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然而,由于人们的道德行为常常是做给他人特别是可能对自己有影响的人“看的,所以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领域,那条由熟人的目光、舆论和感情筑成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由于国际互联网的特点,类似于传统“熟人社会中道德法律的种种“外力,在“网络社会中却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作用,“网络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自由空间。一方面,因特网是一种离散构造,它既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的国界或地区界限。网络连接而广泛,传输速度快,搜集、处理信息效率高,人们的活动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大

30、大缩小,因而现实社会中那种分地域设卡、设点管辖、控制的管理方式往往作用不大。例如,在网络上对用户调阅、承受或发布、传播文字、声音和图像信息就并不容易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从信息传播的方式看,网络行为具有“数字化或“虚拟化的特点,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形象、图象、文字和声音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甚至人也是以一个“符号作为身份在活动,彼此不再熟悉,而且网上交友可以“匿名进展,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网络道德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网民是否遵从道德规*,也不易觉察和监视,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正是上述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差异,形成了

31、目前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失*,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社会根底上的传统的道德规*形成巨大的冲突,使之约束力明显下降。目前,国外对网络道德问题、网络伦理问题的研究非常重视,一些研究组织纷纷成立,并开场出现各种规模不等的学术讨论会。美国华盛顿布鲁克林计算机伦理协会从1992年开场每年都召开关于计算机伦理的年会。美国乔治亚州律师协会计算机法律部就设有网络伦理委员会。这些机构不仅为其成员制定了应该遵守的计算机和电子网络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还针对出现的一些新的理论问题组织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如1995年11月18日,在加利福利亚大学柏克利分校举行了国际互联网伦理学讨论会

32、,会议组织者认为:一个用户在网上“能够can采取一种特殊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应该(should)采取那样的行为。在对网络道德研究的根底上,国外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组织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在这些规则和协议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十条戒律,具体内容是:1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6你不应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8你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再如,美国计算机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它希望其成员支持以下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1为社会和人类作出奉献;2防止伤害他人;3要老实可靠;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5尊重包括和专利在内的

33、财产权;6尊重知识产权;7尊重他人的隐私;8保守秘密。反观我国,法律界对此的思考、研究少而又少,与我国网络开展速度极不相称。当然,我们在提出自己的网络道德规*研究时,也应注意到国际互联网是一个新事物,它正在建立过程中;网络道德是一个新事物,它的建立也是一个过程。我们应当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立的指导方针,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适合我国文化传统的、能被广阔网民普遍承受的网络道德规*,从而建立有序的网络秩序。4、加强队伍建立,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搞好网络管理,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专业管理人才的队伍,这是解决网络平安问题的关键。网络管理人才不但具备高学历、懂法律,还应对知识产权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比较精通,同时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开展和需要。拥有这样一支专家型、律师型、网络管理型复合型人才队伍,是执行网络知识产权法规,有效保护外网上知识产权的重要根底和保障。四、结语1999年联合国新闻工作委员会将互联网确定为第四媒体,可以作为传统三大媒体一样的载体,互联网在中国的开展也日新月异,我国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法律与道德体系,平衡业者、知识产权人、第三台阶广阔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规*国内相对混乱的网络秩序,以有利于互联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法学家们责任在肩。. 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