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合页式教案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91462990 上传时间:2022-05-1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89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五年级科学合页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五年级科学合页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五年级科学合页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合页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合页式教案(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种子发芽实验(一)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信息技术运用 多媒体常规媒体运用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方法 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

2、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

3、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当堂训练(练习设计)判断题。(1)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随风飘飞,它们

4、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发芽。 (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 )(3) 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都应放三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 ) 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种子发芽实验(二)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 学习方

5、法 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

6、结果的。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1.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的实验记录。种子总数量已发芽量未发芽量我们的解释实验组对照组2. 简单分析实验带给我们的信息。(1) 实验带给我们的信息有哪些?(2) 实验结果和实验前的猜测是否一致?说明了什么?(3) 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种植绿豆芽: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

7、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蚯蚓的选择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2、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3、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信息技术运用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学习方法 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1、检查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2、谈话:你们在什么地方捉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3、学生交流。4、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

8、还是光亮的环境?(1)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3)讨论实验步骤: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再做2次。5、学生实验,填写记录单。6、学生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7、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2)学生设计实验,交流。(3)讨论实验步骤: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

9、一边湿润。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再做2次。8、学生实验,填写记录单。9、学生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10、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11、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12、谈话: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选择题。(1)蚯蚓生活在土壤中,由此可推测它适应( )。 A. 黑暗的环境 B. 干燥的环境(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 )。 A. 相同的需求 B. 不同的需求()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水它就会死亡。这说明生物()。.

10、能影响环境.能改变环境.依赖环境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从分析水田中的多条食物链初步了解食物网。通过对食物网的理解,思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食物链与食物网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知道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图片等。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学习方法 在交流中形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

11、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导入:播放课件1:有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这幅图讲的是哪个故事吗?这幅图中除了人之外还有哪些生物呢?它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箭头表示关系)二、谁被谁吃(食物链)1、课件2:花丛中的生物图片。问:同学们,我们再来观看一张图片,这里又有哪些生物?这些生物在一起又会发生怎样的关系呢?请小组长组织大家讨论一下,1分钟后交流。2、(分组讨论后)由一位学生来描述。3、小结:在自然界里,同一区域里往往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有的是相互合作的“伙伴”,有的是相互敌

12、对的“竞争者”,是什么把这些不同种类的生物连接在一起的呢?(是食物关系)4、这幅图徐老师就是从我们的课本第12页拍下来的,请大家打开课本。把其中存在着的食物关系试着用箭头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幅图一样画一画它们之间的关系。5、各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6、根据学生交流播放课件2的剩余部分。7、播放课件3。从刚才的图片中可以发现:生物之间普遍存在一种“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课件出示句子1)8、课件4: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生产者 消费者说说什么是生产者(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什么是消费者?

13、(以其他生物为食的生物)。举例:各种绿色植物-花、草、树木等。 各种食草动物和例如食肉动物。9、巩固。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又是是消费者呢?思考:如果生物界中没有了生产者,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课件5.我们来看看在这2条食物链正确吗?想想看:食物链一定要从绿色植物开始吗?学生讨论后。课件6.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食草动物,最后是凶猛的食肉动物。要注意箭头方向要向着强者的那一方。(课件出示句子2)三、食物网。1、课件8.(田野中的生物图)我们来看看稻田中的食物链。指名说一说,画一画。2、事实上,稻田里除了这些生物外,肯定还有其他的许多生物的。课件9.(稻田生物

14、图)比如说这样的一张稻田图,大家看看,在这张图中一共有多少条食物链呢?这幅图在我们的课本第13页,我们作业本的第5页,大家可以在作业本上画一画。小组合作,一起找一找,用箭头画一画。3、交流我们发现了多少条食物链? 从这幅图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投影学生的作业本)课件10.(一种生物同时会被几种生物吃)在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它们之间的取食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很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网状。生物学家把他们叫做食物网。4、通过食物网可以发现一种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同时处在几条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都很重要。 播放课件11.如果食物链断了会怎样?是什么原因导致食物链发生断裂的

15、?(主要从人类是怎样破坏自然界的说起,人类破坏了自然界,导致食物链断裂。破坏了生态平衡。例如;乱砍树木导致自然界的沙漠化,猎杀某种动物会导致其他动物过多,而破坏生态平衡。)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1、 在蔷薇、蚜虫、瓢虫、落叶、小草、蚯蚓、小鸟这些生物中,按照谁被谁吃掉的顺序,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食物关系。2.草、田鼠、老鹰等构成了田野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做一个生态瓶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做一个生态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

16、录本。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光盘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根制作生态瓶学习方法 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

17、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一、用简图在下面的方框中设计一个生态瓶(1)我们设计的生态瓶中,生物有: ;非生物有:。(2)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二、判断题。(1)做生态瓶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这些生物的生活需要。 ( )(2)几十只昆虫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影响,构成一个生态系(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实验准备: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

18、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改变生态瓶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张香兰教学目标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信息技术运用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学习方法 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

19、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

20、,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4、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5、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判

21、断题。(1)保持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不变,将生态瓶里的水倒掉一半,生物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 ( )(2)生态瓶里的植物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对动物生存有利。 ( )(3)如果在生态瓶里增加很多动物,就会导致生态瓶内生物的数量不平衡、生态瓶制作不成功的后果。 ( )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维护生态平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学

22、习方法 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

23、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运用多媒体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

24、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1)自然界鸟的种类和数量很多,我们捕杀一些是没有关系的。 ( )(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及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3)老鼠是有害的,因此我们最好把老鼠消灭光。() (4)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 )2.简答题.。 草原上的牧民为了增加收入,饲养的牛羊的数量增加了5倍。照这样下去,草原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光和影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

25、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光盘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学习方法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 一、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

26、索光的秘密。 二、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三、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四、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

27、,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五、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选择题。(1)下列物体中,( )是光源。 A.月亮 B.镜子 C点亮的日光灯(2)物体影子的方向与( )有关。 A.同一光源从不同的方位照射。 B.同一光源从同一方位的不同距离照射。(3) 用手电筒从上面和侧面照射一只陶瓷盆,所

28、产生的影子( )。 (4) 用手电筒照射距离墙面不同远、大小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影子( )。 A. 长短相同 B. 长短不同 C. 方向不同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阳光下的影子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

29、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学习方法 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二、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

30、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三、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四、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一、选择题。(1)同一时间,阳光下不同物体的影子( )。 (2)不同时间,阳光下同一物体的影子( )。(3)阳光下,测得旗杆影子的长度为5米(4)阳光下,

31、将一根10厘米长的铅笔直立在地上,测得其影子的长度为5厘米;同时,测得旗杆影子的长度为2米。旗杆的实际高度大约为( )米。 A、2 B 2、5 C 、4 (5)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 也称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 )。 A、 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B. 物体的影子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6)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最短。 A. 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张香兰教学目标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

32、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学习方法 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一、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二、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

33、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三、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1.选择题。(1)光在空气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A、曲线B直线C折线(2)光在空气中以每秒约( )的速度传播 A30千米 B30万千米 C340米(3)下面对物体产生影子的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A光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背光区就是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B光传播时,遇到透明的物体,一部分光就会被挡住,物体的后面就有一个暗区

34、,这就是影子。(4)影子总是在物体( )的一侧。 A对光B背光(5)在日常生活中,下列现象能证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是( )。A夜晚汽车车灯射出笔直的光。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光的反射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张香兰教学目标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光盘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学习方法 制作简易潜望

35、镜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一、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二、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三、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四、 做一个潜望镜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1) 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五、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1)玻璃幕墙光的污

36、染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1.选择题。(1)(2)教师的墙壁涂成白色主要是为了( )。A. 美观 B. 有利于光的反射(3)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那就是瞳孔。当光线较强时,瞳孔就会( );当光线较弱时,瞳孔就会( )。2.在黑屋子里,为什么台灯亮后,人就能看见书上的字了?请画出灯光的传播路线。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或物品应用了光的反射原理?请列举3个实例。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准备号实验器材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光与热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7、。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学习方法 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一、导入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38、二、光的强弱与温度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三、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1) 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判断题(1)不能用放大镜或望远镜直接去看太阳。 ( )(2)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 ( )(3)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温

39、暖。 ( )(4)照射到物体上的光,其强弱和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5)用一面镜子将阳光投射到一张纸上形成的光斑,比用两面镜子将光投射到同一张纸上形成的光斑更亮。( )(6)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列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 )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想一想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人

40、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光盘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学习方法 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一、导入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二

4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2) 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3)学生实验、记录三、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1) 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2) 学生实验记录四、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刻度值是多少?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2)分析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1.判断题。(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 )(2)在阳光照射下,白色的物体吸热最快。 ( )(3)

42、夏天,为了少吸收阳光的热量,人们应穿深色的衣服 ( )2.选择题。 (2)把颜色不同(白色、红色、黑色)的同种物体同时放在同一个地方,在阳光照射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 )的物体 (3)在阳光下,同一种黑色纸袋按( )的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做个太阳能热水器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

43、用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学习方法 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一、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44、3)教师介绍(课件)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工作过程设计的细节二、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选用什么材料做?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设计我的太阳能热水器。1、 需要的材料:2、升温和保温的措施:3、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

45、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学习方法 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教师反馈一、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二、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1)讨论检验标准装水200毫升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3) 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4) 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1、根据你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制

46、作和工作情况,在里画“”。(1)热水器制作过程:自己独立完成 小组合作完成 家长协助完成(2)热水器外观颜色:黑色 白色 红色 蓝色 紫色 其他(3)储水容器的材料:塑料 金属 玻璃 陶瓷 纸张 其他(4)热水器储水容量:200毫升以下 200500毫升 500毫升以上(5)对工作效能的满意度:十分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

47、、崎岖不平的。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信息技术运用 常规媒体运用 多媒体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学习方法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 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

48、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2、教师补充介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

49、介绍,并填表板书。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5、汇报、小结。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2、初步观察地形图。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

50、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学生观察并回答。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4、小组观察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5、汇报、小结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1、用线把地形的名称与其相对应的特点连起来。2、

51、选择题我们家乡的主要地形是( )A山地B平原C丘陵D高原E盆地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信息技术运

52、用 常规媒体运用 过程与方法导学环节学习要求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学习方法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创设情境实验的准备与指导分组探究、填写实验报告单的设计展示交流实验结果的方法设计教师反馈(重要知识点及正确答案) 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

53、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介绍。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2、学生阅读资料。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

54、发火山爆发 、地震、海啸等。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5、小结。四、总结延伸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

55、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当堂训练(练习设计) 1.判断题(1)从火山和地震带给人们的信息中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 )(2)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 )(3)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冲出地面,形成了地震。( )(4)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 )(5)火山和地震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变化。( )(6)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都是很猛烈的。 ( )(7)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学生准备下节实验的要求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教后反思湟中县小学科学 五年级教案课题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授课教师教学目标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信息技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