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二)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1210277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2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2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2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2022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二)(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说明方法有哪些吗?你们知道每一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说明方法。 一、基础知识1、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例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作用: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使文章更有说服力。注意: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

2、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2、分类别: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别来加以说明。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作用:能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例如: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国会图书馆”,它设立在华盛顿国会山上,1800年4月正式开放。据最近的统计,它藏有7500万件作品,仅合订本大约有1800万册。作用:一方面让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注意: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

3、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例如:地球是很大很大的,但与太阳比较起来,显得太小了。作用:通过比较,能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新*课*标*第*一*网注意: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但一定好选大家较为熟悉的事物来作比。5、打比方:即通过比喻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作用:使不熟悉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注

4、意:一定要选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或事理来打比方。6、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表格、插图、照片等图表来进行说明,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例如: “水缘志愿者” 最近对某城镇的居民和企业近五年来用水情况作了一个统计,其结果如下: 某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用水量统计表年 份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用水量X k b 1 . c o m34.534.033.233.133.05某企业回水利用率统计表年 份来源:学_科_网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利用率5.3%5.5%5.7%5.9%6.0%w w w .x k b 1.c o m作用:能让读

5、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注意:图表说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表,二是图。选择图表要安排得当,力求图文和谐。7、下定义:用科学性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严密的规定的说明方法。它在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且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作用: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注意: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比如“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它只是解说、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科学性的语言。8、作诠释:指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的说明方法。例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作用:作诠释不仅

6、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原因等。注意: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铁是银白色的金属”这句话,如果改为“银白色的金属是铁”就不成立。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9、摹状貌:用描写性的语言来描摹事物的状貌。例如: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姿百态,惟

7、妙惟肖。作用:有助于让说明的对象更形象、具体。10、引资料。通过引用相关的资料来进行说明。例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作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注意:1)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2)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

8、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二、例题解析【迷斯尼导读】 例一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何祚庥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

9、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

1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

11、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1)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2)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3)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4)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

12、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5)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3、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4、第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来源:学_科_网答:_5、第段中,作者说,“但是

13、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答:_6、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答:_(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答:_例二三峡博物馆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来源:Z,xx,k.Com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

14、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

15、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

16、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1)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2)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

17、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3)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23225平方米,有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4)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5)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2、说说“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一句的表达效果。3选

18、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4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壮丽三峡”:_“远古巴渝”:_5请从选文第、第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有关部门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

19、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参考答案: 3、C(采光效果不属历史文化寓意)4、“壮丽三峡”真实壮丽;“远古巴渝”:古朴、厚重5、说明方法主要有列数据、举例子两种。答案示例列数据,准确地说明了三峡博物馆的建筑规模(答成“面积”“壮观”“宏伟”也可。答案示例:举例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展厅中有大量天然三峡石。(说明方法1分表达效果3分)6、答案示例:三峡博物馆展现壮丽三峡,传承巴渝文化。三峡博物馆,记录重庆历史三峡博物馆,触摸重庆历史的殿堂。(内容与选文相符分,语言简洁优美分)例三严密监视海岸线的“千里眼”阿 碧目前海上的恐怖

20、活动、海盗行为以及走私、非法移民等犯罪活动越来趋猖獗。因此,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完善的海岸监视和防御系统成了海岸线上不可缺少的“眼睛”和耳朵”。高科技的发展,使得现代海岸监视手段向着高技术、多平台、多手段和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海、陆、空等多种海岸监视系统。海岸监视雷达是海岸监视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它采用短脉冲的窄波束,配备高增益天线,以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和分辨率。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长达5.5一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约78米的狂风的袭击,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海岸监视系统不仅需要能够发现目标的雷达,还需要能从多个船只中识别出真正有用目标的自动识别

21、系统。自动识别系统每分钟可处理2000条信息,每2秒钟更新一次数据。另外,自动识别系统提供的信息很容易添加到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的雷达图片上,有效弥补雷达盲区和因干扰或天气原因等造成的信息缺失,扩展了系统的实际覆盖范围。为了使犯罪分子防不胜防,布置在海边的监视系统必须要有很强的机动能力。为此,各国都在积极研制便捷的机动海岸监视系统。海岸监视系统还需要借助水下传感器。水下传感器。可以将需要探测的水下目标与海洋生物或海面反射等干扰物区分开。操作人员综合主动成像声呐和被动成像声呐提供的信息,确定探测目标的性质。在所有的海岸线海空监视系统中,最有名的是美国的海军空间监视系统。该系统是由美国海军航天司令部空

22、间监视中心负责操纵的,由3座大功率发射站和6座接收站组成。整个系统可监视4800公里的海岸线,监视范围从海岸线向外延伸达1600公里。卫星定位也是监测海岸线的一个重要手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导航定位与数字通信基本功能有机结合,通过装配在舰船上的用户终端为舰船导航,同时利用系统特殊的定位装置将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传送至指挥所,通过完成移动目标的动态可视化显示以及指挥指令的发送,实现对海岸移动目标的指挥监控,达到有效地确定非法目标位置的目的。1、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1)海岸监视雷达是海岸监视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它采用短脉冲的窄波束,配备高增益天线,以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

23、和分辨率。美国制造的“衣萨特”雷达的天线孔径长达5.5一7.5米,能承受速度高达每秒约78米的狂风的袭击,可安装在高塔上进行远距离、超远距离监测。2)对于濒海国家来说,完善的海岸监视和防御系统成了海岸线上不可缺少的“眼睛”和耳朵”。3)水下传感器。可以将需要探测的水下目标与海洋生物或海面反射等干扰物区分开。4)该系统是由美国海军航天司令部空间监视中心负责操纵的,由3座大功率发射站和6座接收站组成。整个系统可监视4800公里的海岸线,监视范围从海岸线向外延伸达1600公里。5)卫星定位也是监测海岸线的一个重要手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导航定位与数字通信基本功能有机结合,通过装配在舰船上的用户终端为

24、舰船导航,同时利用系统特殊的定位装置将移动目标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传送至指挥所,通过完成移动目标的动态可视化显示以及指挥指令的发送,实现对海岸移动目标的指挥监控,达到有效地确定非法目标位置的目的。解析:第4小题是从一个侧面来解释卫星定位的特点、功用等,所以应该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3说说第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4简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监测海岸线的工作过程。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生活实践”的宗旨? 例四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是大自然敲响警钟孙广勇最近,素来高温炎热的沙特阿拉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在首都利雅得早晚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北部的拉夫哈、泰布克等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7

25、摄氏度,并出现了当地罕见的霜冻、降雪和树挂等现象。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也下了百年来的第一场雪。在全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左右的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 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人类社会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造

26、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 “暖冬”曾于2006年入冬后在世界上流行。在北美洲地区,隆冬气温堪比夏季:美国纽约到当年年底前片雪未下,最高气温达22摄氏度;加拿大历来被称为“冰与枫的国度”,但其北部特有的冬季风情日渐消失,以全球最长滑冰场而闻名的丽都河迟迟不结冰在北半球本应最冷的季节,一些国家的路人却身着短袖,熊不冬眠,候鸟忘记迁徙,植物在冬天发芽,高山滑雪场无雪可滑。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反常的严寒和暖冬,还导致了夏季高

27、温热浪,海平面上升、岛国消失,南北极地冰川消融。洪涝、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形成直接威胁。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1985-1994年间,全球平均每年受灾人口为1.74亿;而1995-2004年间,平均每年受灾人口增至2.54亿。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

28、氏度。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陷入粮食不足的窘境;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到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参加到保卫自然的战斗中,尽自己的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人民日报)1、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1)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2) 在北美洲地区,隆冬气温堪比夏季:美国纽约到当年年底前片雪未下,最高气温达22摄氏

29、度;加拿大历来被称为“冰与枫的国度”,但其北部特有的冬季风情日渐消失,以全球最长滑冰场而闻名的丽都河迟迟不结冰3) 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1985-1994年间,全球平均每年受灾人口为1.74亿;而1995-2004年间,平均每年受灾人口增至2.54亿。4)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陷入粮食不足的窘境;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

30、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到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5) 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2、请为“极端天气”下一个定义。 3、请分析文中加点词的意义及作用。 (1)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2)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4、根据文意,说说如果气温上升,会有哪些危害。5、文章为了说明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及危害,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2、极端天气指的是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 3、(1)竟,竟然,出于意料

31、之外,能够准确说明极端天气变化确实让人没有想到。 (2)仿佛,好像的意思。表明了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表面上好像相悖。 4、洪水袭击;粮食不足;面临缺水;热浪侵袭;海冰减少。 5、主要是数字说明。通过大量的数据,准确而具体的说明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人类造成和将会造成的巨大危害。例五我们的家园怎么了佚 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

32、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

33、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

34、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选自初中语文读本)1、请找出文中运用了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的语句,并抄写下来。并说一说这种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1)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

35、3)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3、用“”标出此文的结构层次。 4、第段“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中的“极其”能否删去?为什么?5、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倘若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员,你将给周围的人提出怎样的环保建议?参考答案:2、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 3、 4、不能。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5、呼吁大家少开车,少使用石油能源,尽量乘坐公交工具,为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作

36、贡献,同时积极种植树木等植被,爱护森林。例六动物跟中的色彩 (1)在正常人的眼中,能看到红的花,绿的树,蓝的天,白的云人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那么,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眼中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观看斗牛表演时,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会以为是红色激怒了它,而实际上是因为斗篷在公牛面前不断地摇晃,使它受到烦扰而发怒,如果换上别的颜色的斗篷,公牛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狗也不能分辨颜

37、色,它看景物就像一张黑白照片。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天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 (3)值得一提的是斑马,虽然它也是地地道道的色盲,但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他动物混在一起吃草,黑白条纹可以引起诖意,因此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班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以借机安全选脱。 (4)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色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 (5)鸟类的情况便好多了。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

38、活的鸟类,如描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高空中飞行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吸引异性,试想,如果它们感受不到颜色,那雄鸟还有什么魅力呢? (6)多数水生动物都其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待其习惯后,改用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龙虾、小虾以及爬行动物里的甲鱼、乌龟和蜥蜴等,也都有色的感觉。来源:学&科&网Z&X&X&K (7)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 (8)据悉,

39、蜻蜒对色的视觉感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分辨青、黄、蓝三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1、从全文看,文中介绍的几种动物对色的感受能力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到人眼中多姿多彩的世界?我的理解: 3、(1)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 (2)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 (3)如描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 (4)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4、从文中看,某些过惯夜生活的鸟类为什么不能辨别色彩?我的理解: 5、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我的品析: 系列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