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发生机理与防治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1207681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瘢痕发生机理与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瘢痕发生机理与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瘢痕发生机理与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瘢痕发生机理与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瘢痕发生机理与防治(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 .瘢痕发生机理与防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一 瘢痕的概念瘢痕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产物。伤口的愈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性修复,即由与原来损伤组织结构相同的细胞来修复,如胎儿早期伤口的无瘢痕性愈合,或者表浅伤的愈合;除此之外几乎所有伤口都是在上皮化的同时以瘢痕性愈合而告终。这种瘢痕是属于正常组织修复过程的产物,因而被称之为正常瘢痕。当创伤修复过程发生异常时, 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大量沉积, 发生真皮组织过度增生,出现病理性瘢痕 , 这就是增生性瘢痕或者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是真皮纤维化疾病中的一类,如同胸腔或腹腔粘连性病变、肝硬化、肺纤维化等病变一样,是包括、型胶原在

2、内的细胞外基质 成分在组织中过度沉积和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的病理状态。 故用 abnormal scar 来与normal scar加以区别。瘢痕疙瘩虽然与增生性瘢痕有许多相似的性质, 往往把HS,K放在一起来描述, 但由于K具有肿瘤样生长的趋势, 因此也被列入良性肿瘤的范畴。基于HS、K 对机体造成诸多的损害,又被称之为愈合性的皮肤创伤。从临床角度出发,根据病理性瘢痕的不同形态、对功能造成的不同障碍,常常把它分成许多类型如: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挛缩性瘢痕、表浅瘢痕、凹陷性瘢痕、线状瘢痕、蹼状瘢痕、桥状瘢痕等。这些分类不是病理上的分类,只能作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的参考。二 瘢痕增生的机理引起

3、病理性瘢痕增生的有关因素 一般因素的分析 人种、肤色:瘢痕病变可在所有人群中发生,在所有伤口中约有5-15%发生病理瘢痕,但有色人种尤其是黑色人种发病率更高,黑人的发生率可为白色人种的515倍, 这与色素细胞较多有关, 色素激素最容易激起反应,黑色素细胞激素的异常可能与瘢痕发生有关。 遗传因素: 在McCARTHY主编的整形外科一书中 一直引用一组照片,显示一对挛生组妹在几乎完全相同的多个部位发生形状近似的瘢痕疙瘩,她们的母亲及外祖母也都有十分相似的病变。国内报导例瘢痕疙瘩病者的家系遗传学调查结果,这家共99位成员,其中发生瘢痕疙瘩病变者竟占总人数的28.28% 。报告者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 个体素质: 年龄:病理性瘢痕好发于青少年,这与处于青春发育期, 组织生长旺盛及对创伤反应性强有关。关于瘢痕体质:不少人甚至某些医务工作者常常把易于发生瘢痕增生的人称之为瘢痕体质者。虽然有某些遗传现象的报道,但绝大多数病者与之无关。许多被称之为瘢痕体质的患者,并非所有创伤区都出现病理性瘢痕。国内曾有学者在瘢痕疙瘩病者的非病变区与非本病者相应的部位采取皮肤样本,进行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功能以及其对TGF-的反应进行对比分析,并没有发现支持瘢痕体质的证据。应当承认,某些人比较易于出现病理性瘢痕,但瘢痕体质这个专用名词只有在获得确实证据时才能使用。 伤情与医疗处置水平对病理性瘢痕发生的影响: 皮肤张

5、力与瘢痕发生的关系是人所共知的。凡与皮肤张力松弛线平行的伤口或切口,因张力小而不易发生瘢痕增生。不过不少有张力的伤口并不一定出现明显瘢痕增生,而无张力的伤口可能产生明显的病理性瘢痕。说明张力只是可能影响瘢痕增生的因素之一。受伤部位与瘢痕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如下颏区、三角肌部位、胸骨前区容易发生增生性瘢痕;而眼睑、前额、外生殖器、乳晕区等部位则较少发生病理性瘢痕。伤口感染、异物存留、粗暴的手术操作、大针粗线的缝合、伤口对位不良、过紧的打结等,都是产生增生性瘢痕的诱因。创面愈合时间越延长, 产生病理性瘢痕的机率也越大。据Deitch统计,创面10天愈合者瘢痕增生的发生率为06% , 创面1014天愈

6、合者,发生率419%,1421天愈合者,发生率为3035%, 21天以上愈合者增生性瘢痕发生率高达5083%。说明及早使伤口愈合是减小瘢痕增生的有效措施。伤区的环境对瘢痕的发生也有密切的关系。缺氧可诱发瘢痕增生,伤区乳酸增多、自由基的产生都是引起病理性瘢痕产生的重要因素。 生物活性因子与瘢痕增生 创伤后,在伤区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反应过程:细胞浸润,中性粒胞聚集,巨噬细胞数量增多,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与基质量增加,肉芽组织形成等。创伤区细胞的多样性与合成性是受多种生长因子调节的。其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显得更为活跃。 转化生

7、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与瘢痕增生关系最为密切。它有个异构体,其中TGF-1、TGF- 2、TGF-3已经在哺乳动物细胞和组织中发现。TGF-1最先是从血小板中分离出来的,TGF-2是从骨细胞分离。TGF-的生物效应是多样性的,它能抑制表皮细胞、 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又能剌激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促进其功能。实际上TGF-可以由多种细胞合成,如:血小板、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成纤维细胞和角朊细胞等。并且几乎所有细胞都有TGF-的受体,因此,TGF-可能是所有生长因子中靶细胞最为广泛的家族。Cromack测定小鼠伤口液中TGF-的含量,发现伤后早期TGF-水平升高,随着伤口的封闭其含量下降。Bre

8、uing 在猪的断层皮肤伤口的封闭小室内测知TGF-出现的峰值见于伤后第7天。 在胎儿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培养时加入TGF-,可以使原来不表达的型胶原基因表达,引起瘢痕增生。Gallivan,Bullard等发现在6 个月的胎儿皮肤中胶原酶含量比成人皮肤含量高,同时TGF-含量则比较低,这是胎儿伤口早期无瘢痕愈合的基础。外源性TGF-可使胎儿早期伤口出现瘢痕性愈合,其部分原因就是它能使胶原酶的合成减少,胶原分解少而致瘢痕增生。TGF-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同时又是剌激病理性瘢痕增生的主要细胞因子。低浓度的TGF- 1是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有力趋化剂, 经自分泌与旁分泌,TGF-局部浓度增加,进

9、而激活巨噬细胞增加TGF-的mRNA表达,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高浓度的TGF-则可诱导其它生长因子产生,如:IL-1、FGF、TNF- 、PDGF、和TGF-。TGF-1强烈地促进前胶原蛋白的合成, 剌激纤维结合素的合成,为胶原蛋白的蓄积提供网络,有利于炎性细胞向伤区移动。TGF-还能降低细胞间基质蛋白的合成,抑制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促进瘢痕增生。对抗TGF-1,2的作用是消除病理性瘢痕的有效措施,而TGF-3的作用与前者相反,能对抗TGF-1,2的致瘢痕效应,产生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已发现有个成员,其中bFGF、aFGF、KGF研究得比较清楚。FGF

10、的主要生物作用有:是培养细胞的有力剌激剂,能促进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DNA合成, 促细胞分裂;促毛细血管新生;是成纤维细胞的趋化剂和生长剌激剂。其综合效应是能促进伤口愈合,也有一定的促瘢痕增生作用。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是由100多个氨基酸构成的,PDGF有3种形式:PDGF-AA 、 PDGF- BB 、PDGF-AB。除产自血小板外,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也可以产生PDGF 。创伤发生后,它是到达伤区最早的生长因子,是一种很强的间质细胞的生长剌激剂。PDGF-BB在兔的真皮溃疡模型上,有明显的促进伤口愈合, 剌激糖胺多糖与透明质酸增加,促进胶原合成的作用。Lep

11、isto指出,PDGF-AB是通过上调基因表达促伤口愈合;PDGF-BB则是通过促细胞分裂增殖而产生作用。PDGF+IGF-1促伤口愈合的效应更好,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褥疮已取得良好效果。三 瘢痕挛缩机理的研究一般伤口愈合是通过伤口收缩、肉芽组织充填与上皮化三种形式共同完成的。其中伤口收缩是加速伤口愈合的重要环节, 但是过度的收缩会导致挛缩的发生,引起严重的外形与功能的障碍。 瘢痕强大的收缩力非一般力量所能对抗,据测试1mm直径的胶原纤维可负荷1014kg的拉力。要防止挛缩的发生首先要查明收缩的力量来自何方?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收缩的动力源自细胞的作用,传统观点认定肌成纤维细胞 是伤口收缩的动力

12、源。但有许多研究证实伤口收缩的动力主要源自成纤维细胞。两种不同的观点至今仍各持已见。肌成纤维细胞是1971年由Gabbiani描述的,是一种具有成纤维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特征的细胞,见于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中。细胞形态特征是:胞体细长,多形核,核膜呈锯齿状,胞浆内充满含有丰富肌动蛋白的微丝肌细丝,其直径68nm,这些细丝延及细胞的全长。胞浆内有高度扩张的粗面内质网、 高尔基复合体、游离核糖体和腺粒体。许多微丝与细胞外原纤维紧密靠近,肌成纤维细胞之间也有微丝性连接。肌成纤维细胞既有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的功能, 又具有平滑肌样的收缩能力。含有-平滑肌肌动蛋白是这种细胞的特点。 用人抗平滑肌血清可标记肌成纤

13、维细胞,局部用抗平滑肌制剂则可抑制其收缩效应。在肉芽形成时,成纤维细胞的一部分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众多的肌成纤维细胞骨架的缩短通过纤维连接蛋白等作用带动周围的基质,导致创面收缩。这就是传统的肌成纤维是收缩动力源的描述。另一些研究认为成纤维细胞而非肌成纤维细胞是引起创面收缩的动力。Tredget指出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代表肌成纤维细胞特征的-SMA在早期并不出现,而是出现在伤后的第12d15天,此时最活跃的伤口收缩活动已基本结束。Darby 发现伤口在伤后12天内呈线形快速收缩,尤其是从伤后第天开始,收缩活动加速,至第12天后,伤口收缩基本仃止。免疫荧光镜下显示,-SMA到伤后1215 天才有较多

14、的表达,出现微丝的成纤维细胞才比较多。并且证实在伤口收缩高峰期间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在起作用。成纤维细胞在基质中是通过伪足样伸展、爬行、与产生持续性纺车样运动引起创面的收缩。两种观点的正确与否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来加以判断。四 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建立由于动物身上难以发生或不发生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瘩,至今还没有真正由动物自身产生的增生性瘢痕动物实验模型。以往有关瘢痕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以下种途径来进行:一是通过组织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培养技术;二是将人的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组织移植到无胸腺鼠裸鼠皮下进行观察;三是通过临床实践来总结经验。上述方法虽然已经使瘢痕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没有真正的动物模型已经成为瘢

15、痕深入研究的重大障碍。为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为建立瘢痕动物模型不懈地探索。继各种动物产生瘢痕模型的失败,Shetlar 等创用了将人的瘢痕组织移植到裸鼠皮下的实验模型,为瘢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然而,人类的瘢痕寄生于异种动物身上,而且是在无细胞免疫的状态下, 要研究瘢痕的发生、 发展及其转归是无法实现的。Morris等在兔耳创面观察到有真皮过度增殖的现象。我们从1998年起,在大耳白兔耳的腹侧面制造6mm直径的园形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 发现可以产生与人增生性瘢痕类似的增生块,其真皮层增生的厚度为正常真皮厚度的34倍, 光镜下为大量成纤维细胞增殖,深层呈水平状排列,浅层呈环形或漩涡状结构,与人

16、增生性瘢痕结构相似。用IFN-或TGF-1注入创基,前者可抑制瘢痕增生, 而后者则有显注促瘢痕增生的作用,其反应与人瘢痕的反应一致。兔耳腹面创面发生瘢痕增生率至少在50% 以上,其持续时间从创面上皮化算起可到60天左右, 最长保持增生块不变者已超过100天。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在兔耳腹面作1.5cmX4.5cm 长方形全层皮缺损大创面,发现增生块发生率更高,增生明 显者超过80%,增生块持续时间超过190d。对不同时期的增生块的组织切片,进行原位杂交,用cDNA探针检测 I 、III 型前胶原及TGF-的mRNA,结果三者在早期增生块中都呈高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者的mRNA表达都呈下降趋势。通

17、过56只兔双耳的腹面近300个创面的观察, 证实可以发生与人类增生性瘢痕类似的病理改变,尤其是长方形大创面其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有可能成为一种增生性瘢痕的动物实验模型。为瘢痕研究提供更接近实际的新途径!五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临床与病理的共性与区别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同属于真皮纤维化疾病中的一类。HS,K两者的实质是以成纤维细胞为主的细胞增殖、活性增强,产生大量的胶原蛋白 ,使包括、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间质成分在组织中大量沉积,而难以被机体吸收或重塑的病理状态。 细胞成分在瘢痕增生过程中的作用 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起源于胚胎时期的中胚层间充质细胞,胞体大,细胞核也大,染色质着色浅,核仁明显

18、,胞浆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这些结构的明显化提示成纤维细胞处于活跃的产生与分泌胶原状态。成纤维细胞是产生瘢痕的主体细胞。创伤发生后,伤区的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核分裂现象明显增多。伤后56天开始, 成纤维细胞合成与分泌胶原蛋白和其它基质的量开始增加,成为肉芽组织的成分充填伤口。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受到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PDGF、FGF能推动它从细胞周期的G0、G 1期进入分裂期;EGF 、TGF-、IGF-1则能促进感受细胞进一步向细胞周期的S期过渡, 促进细胞的分裂。其中TGF-1,2促细胞外基质分泌的作用更强。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来源于骨髓,是一种核小而园的细胞

19、。在创伤愈合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肉芽组织产生和发展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伤后 35天,伤区的肥大细胞增多,第8天其数量达到高峰。据统计, 正常皮肤中肥大细胞为25个/mm2,而HS中可达304个/mm2,且65%为幼稚型。 它主要分布于真皮乳头的血管周围。其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碱颗粒,能合成肝素、羟色胺、组织胺、白三烯、蛋白水解酶及生物活性物质-TNF-、IFN-、IL-1,3,4, 5, 6、GM-CSF等。肥大细胞通过贮存、 释放这些活性物质, 特别是组织胺, 对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强有力的剌激因素,使大量微血管增生, 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导致瘢痕增生。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是由

20、血液中的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壁后分化而成的细胞。伤后7d 巨噬细胞占迁移至伤区细胞的80%,是炎症阶段的主要吞噬细胞,既能清除伤区的细胞,又能释放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TGF、IL、TNF、PDGF 等。巨噬 细胞在疏松结缔组织中数量较多,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源生长因子 可诱导静息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化为成纤维细胞,并促进毛细血管新生。另一方面,巨噬细胞又能分泌IFN、IL-6、前列腺素E2 等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因子。 在肉芽组织向正常结缔组织转化过程中,它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使胶原反复溶解、沉积与更新,参与组织改建的活动。此外,淋巴细胞也参与了瘢痕增生的过程。 基质成分在瘢痕形成中的作

21、用基质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结构的均质性物质, 主要是一些生物大分子的物质。 细胞外基质 是由胶原、结构性蛋白及蛋白多糖等成分构成的。ECM不仅起组织支架作用,而且还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胶原蛋白与瘢痕增生: 胶原蛋白又称胶原纤维collogenous,是由3 条肽链螺旋状缠绕形成的蛋白质。胶原分子按其形成不同型或异型三聚体的独特多肽链的组合来进行分型,如1表示型胶原的1链。至今已被定义的有19个类型胶原分子。 型胶原分布最为广泛, 在皮肤中其含量占总胶原蛋白量的8085% ,在组织中起支架作用。型胶原只见于软骨及眼球的玻璃体内,有促进软骨细胞分化的作用。型胶原在皮肤中占胶原量的1520%,也

22、存在于肌腱、血管、筋膜及软骨中。在弹性较好的组织中型胶原含量较多,而型胶原多者其纤维束较细。型胶原有基膜胶原之称,存在于各种基底膜内,其功能与细胞再生及肿瘤生长有关。型胶原主要分布在细胞与基质的交界面、肺组织及各种实质性器官的血管处。有抗凝效应并参与一些病理组织的纤维化过程。在肺瘢痕癌组织中发现有型胶原增多的现象。型胶原属内膜胶原,其功能尚不清楚,有人在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发现与型胶原之比为3:1, 认为型胶原比型胶原来源更丰富。型胶原分布于皮肤浅层,与基膜致密层有联系,起固定表皮的作用。在皮肤内主要是、型胶原,其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变化:15周的胎儿皮肤,型胶原与型胶原含量之比为0.8/1,

23、出生后个月者,其比值为3.6/1,成人则为3.56/1。创伤愈合早期,型胶原含量增多,随着时间推移, 型胶原含量逐渐恢复正常。增生性瘢痕中、型胶原之比为2:1,型胶原含量超过30%,而瘢痕疙瘩中其比例则为19:1,型胶原的含量大大低于HS,也比正常皮肤含量低 。 胶原的合成:胶原蛋白的分子单位是原胶原,是由条多肽链构成,每条肽链含1000个氨基酸,其中33%是甘氨酸,20%是亚氨酸- 如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在细胞核内,胶原基因活化后转录成mRNA,然后进入胞质内,在粗面内质网核糖体上形成条肽链,经过脯氨酸羟化酶和赖氨酸羟化酶的催化,形成羟脯氨酸与羟赖氨酸, 成为胶原纤维的重要组分。由3条肽链组成

24、的前胶原在高尔基复合体通过微管排至细胞外,再经过肽酶特异性地切除氨基与羟基端的肽链,成为原胶原。 胶原分子聚合成微原纤维,许多微原纤维合成原纤维, 在电镜下可见有明暗相间的64nm 周期性横纹。 原纤维之间由糖蛋白基质 粘合, 于是形成了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具有高度韧性,1mm直径的胶原纤维可以负荷1014kg的拉力,这就可以解释瘢痕挛缩时为何会产生如此强大的收缩力。羟脯氨酸是胶原特有的氨基酸,占胶原蛋白中氨基酸量的10%, 它以游离形态、与蛋白结合的形态和与肽结合这种形态存在于血液中,其中游离形态、与肽结合两种形态者是羟脯氨酸的代谢产物, 经尿液排出。 正常24小时尿液中排出量为33mg左右,

25、正常血中羟脯氨酸含量约为12mol/L, 测定上述值可以反应胶原合成与代谢水平,间接反应瘢痕形成的状况。 结构性蛋白与瘢痕增生的关系: 结构性蛋白是指基膜连接蛋白或称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FN是Morrison等报道的一组大分子糖蛋白,分子量440000450000,有血浆FN在血液、淋巴液和脑脊液中和组织 FN之分。FN可产自成纤维细胞的粗面内质网、胞浆内小泡和高尔基复合体。 其功能有维持细胞与基质间、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作用等。创伤后,血浆FN最早出现在伤区凝血块中,随着成纤维细胞的增多,肉芽组织中FN的含量也增加。FN可剌激单核细胞释放FGF,它还可以吸引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向伤区移动

26、,这些成纤维细胞又可迅速合成与分泌大量FN和型胶原。单核细胞在FN作用下活跃地合成生长因子, 剌激内皮细胞生长,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当伤口上皮化、胶原成熟时,FN含量降低甚至消失。因此纤维连接蛋白被认为是纤维化过程的前驱物质与阶段性标志物。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证明瘢痕真皮中层FN含量最高,说明瘢痕增生活动主要发生在真皮中层,而真皮下层的FN呈树枝状分布深及皮下,诱导成纤维细胞向皮下迁移增殖,使瘢痕向深层发展。 蛋白多糖在瘢痕增生中的作用:蛋白多糖是由核心蛋白与糖胺多糖 构成,包括硫酸软骨素、肝素、透明质酸等。 其中透明质酸与瘢痕的形成关系更为密切。透明质酸在组中起滑润作用,提供富于伸展性的环

27、境,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分化,减少胶原产生与沉积,提高型胶原的比例,促使胶原有规则性排列,故而有抑制瘢痕增生的效应。四医大研究发现,将加入成纤维细胞三维培养中,当其浓度达到g/ml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受到抑制; 当浓度达到10100g/ml时 , 抑制作用最为显著。 透明质酸剌激因子 的浓度为0.1g/ml 就能促进成纤维细胞产生 HA, 随着HASF 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A的产生量也增多,呈现时间与剂量的依赖性。胎儿早期伤口无瘢痕性愈合的研究证实,胎儿早期的伤区HA与HASF含量高是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重要因素则是TGF-含量少。透明质酸在临床上已用于瘢痕的防治,有人将HASF

28、用于深0烧伤创面,结果创面提早愈合,愈合的创面外观比较平整,胶原纤维较细,型胶原含量较多,显示HS有防治瘢痕增生的作用。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区别一般临床上把瘢痕增生性病变限局于伤区范围之内者称为增生性瘢痕,而把增生性病变超出原伤区、有肿瘤样生长倾向、 切除后容易复发的病变称为瘢痕疙瘩,这种区分显然缺乏严格的界定线。在HS与K的成纤维细胞中,I、III 型前胶原的mRNA比值不同,正常成纤维细胞其比值为 6 :1,而K中为22 :1,I 型前胶原的mRNA 呈选择性转录增强,而III 型前胶原比值明显低。与K 相比,HS 中的 III 型胶原比值高,而且高于正常皮肤的含量。当然,要从本质上划

29、分HS与K是不太容易的。现将某些可作为二者区别的资料列表 如下, 以供参考:表 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区别-HS K-形 态 限于病损范围 超出病损区呈肿瘤样生长发生部位 全身各处 好发于上胸、肩、耳、颏等自行消退倾向 有可能性 无加压治疗 有效 无效、型胶原含量比例 : :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能力为正常的倍数 倍 倍组织切片漩涡状结构 多 少切片中透明性胶原纤维与粘液样基质 少 多抗成纤维细胞抗核抗体 无 有-关于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镜下所见的差异:光镜下:由萎缩的上皮覆盖,角化层厚,真皮乳头消失,有大量结缔组织及扩张的毛细血管、炎性细胞及肌成纤维细胞。到624个月, 充血减轻,毛细血

30、管减少,胶原多而不规则,呈漩涡状排列。胶原纤维间有粘多糖蛋白沉积。电镜下:有不同时期的成纤维细胞,核卵园而常有切迹,粗面内质网丰富呈扩张状,高尔基体发达并且有分泌小泡,少数成纤维细胞中可见溶酶体样结构,有较多的巨噬细胞,胶原纤维疏密不均,其直径约4080nm,横纹清晰可见,微血管则多呈闭塞状。在扫描电镜下,胶原纤维多呈漩涡状或结节状结构,皮肤附件少见。光镜下:可表现为表皮萎缩、真皮乳头减少;也可为表皮正常、真皮乳头可见,并有皮肤附件存在。早期有大量成纤维细胞,还有灶性聚集的肥大胞、浆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细胞呈分裂相,有玻璃样变性,有的细胞核已消失。电镜下:与HS相比,瘢痕疙瘩中有较多的肌成纤维

31、细胞,胞核卵园,呈锯齿状,常染色质丰富,核仁明显,胞质中粗面内质网 丰富,线粒体及高尔基体发达,特别是含有充满纤细的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肌微丝及成形的梭形电子致密区。扫描电镜下:表面光滑,角化脱屑,没有皮纹,细胞分界不清。切面:呈肿瘤型者表面萎缩,乳头层胶原纤维多,纤维束较细,真皮网状层也有漩涡状结构,但不如增生性瘢痕中那样清楚,它包含有疏松、粗大的原胶原纤维及少量小而湾曲的弹力纤维。浸润型者表皮萎缩,其真皮网状层的胶原紧密、间隙小,个别的有结节样结构。虽然上述资料可以找出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之间的某些差异,但从本质上区分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资料还不够充分。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二者对某些生长因

32、子的反应不尽相同。要严格区分HS与K还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六 瘢痕与瘢痕疙瘩的防治 非手术治疗1 药物治疗 用于防治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药物非常多,目前临床比较常用或研究有一定苗头的主要有:皮质激素类药物、多肽生长因子、抗自由基制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甲酸类、酶类、抗组织胺类以及中药制剂等。 皮质激素类:去炎松又名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其商品名为康宁克通,是目前常用于病损内注射的皮质激素类药物。注入增生性瘢痕组织或瘢痕疙瘩后,一方面通过使成纤维细胞的mRNA下调,抑制胶原的合成及GAG产生,减少ECM的过度堆积; 另一方面使胶原酶抑制剂-巨球蛋白的量减少,胶原酶的活性增强,加速胶原的分解,导

33、致瘢痕组织的表皮层变薄,真皮乳头变平,基质被吸收,胶原纤维间隙变小,产生治疗效果。常用的方法:去炎松行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内注射,每次用量1040mg, 分多点注入病损内, 每周一次,48次为一个疗程。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 尤其是瘢痕疙瘩病变。用量过大要防止激素的副作用。操作时需要加压才能将药物注入,最好用无针头注射器注药。为减轻疼痛,往往要加入适量利多卡因等局麻药物。 维甲酸类:是维生素A在体内代谢的中间产物, 是维生素A类相关药物,它包括维甲酸、维胺酸、维胺酯。能促进上皮细胞生长, 减少胶原合成,使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减少,抑制细胞生长。维甲酸类药物浓度越大,抑制生长作用越明

34、显。减轻局部炎症。维甲酸能使瘢痕的成纤维细胞前胶原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Daly等用维甲酸乳膏治疗14例瘢痕疙瘩病者,3个月观察有一定疗效。与去炎松合用效果更佳。 腐胺 : 通过抑制组织胺酰胺酶在型胶原交联过程中的用,抑制胶原的连接合成,使胶原产生减少。国外报道局部应用治疗增生性瘢痕病变例,有较好疗效。 中医中药:中医认为瘢痕与瘢痕疙瘩是气血壅滞,属疽症, 是经络痹疽,邪毒与体内浊气、瘀血、痰湿搏结的病症。因而防治的对策是五步法:一是穿凿肿物,二是软坚散结,三是疏通气血,四是排出邪浊,五是修复肌肤。内服通脉灵片对胶原合成有抑制效应。外用黑布膏、复方艾叶煎浸剂、鸦胆子软膏等均有一定疗效。XX省医院

35、外用黑布膏结合内服中药治疗例瘢痕病变,症状消失者占70%,另30% 也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为揭示中药治疗瘢痕性病变的机理,我们对丹参进行了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 发现丹参有良好的防治瘢痕增生的作用,其疗效是通过:对成纤维细胞的抑制效应, 丹参可使成纤维细胞发生球形变,使其分泌胶原的能力降低;丹参的活血化瘀功能使瘢痕组织血液循环改善,消除了缺氧、乳酸增多等引起瘢痕增生的因素; 通过增加病损组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加强对自由基的清除, 消除自由基的促瘢痕增生效应。用丹参配制的抗瘢痕软化膏经临床病例观察取得良好的疗效。 异搏定 异搏定是一种抗心率失常的药物, 是钙离子通道阻制剂。Arena注

36、射异搏定治疗纤维海绵体炎;1988年有人用于治疗硬皮病;Repheal发现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异搏定对人成纤维细胞蛋白合成有抑制作用。Lee等将盐酸异搏定按瘢痕组织的容量,用0.10.5mMOL/L局部注射 ,间隔3周注射一次, 共用 3 次, 效果良好。钙通道阻滞剂防治瘢痕增生的机理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 ,调节细胞内的钙浓度,进而影响细胞周期mRNA的合成。Sichinidt 认为钙通道阻滞剂可使皮肤成纤维细胞仃滞在G1 期,Kim等报道,钙通道阻滞剂可抑 制血管内皮细胞的TGF-1、FN、I、III型前胶原等的mRNA 的合成。 异搏定还有类似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in的作用,

37、使成纤维细胞发生球形变,减弱其产生与分泌胶原的能力,还能促进胶原酶增加, 加强胶原的分解,导致瘢痕消退。 别嘌呤醇: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药物,又名痛风平。这是一种次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对前者的竟争性抑制而阻制自由基产生,对抗自由基的致瘢痕作用。此外, 还有许多用于防治瘢痕病变药物的资料, 如:竹红菌素甲,青霉胺,乙基氰胺,秋水仙碱,肉桂氨回酸, 5氟尿嘧啶,异丙秦,利多卡因等。 压迫疗法 压迫疗法是通过对增生性瘢痕区施加压力,使局部血流量减少,成纤维细胞发生退行性改变;使胶原酶抑制因子巨球蛋白减少,胶原酶活性增强,造成胶原产生少而胶原分解多,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方法虽然大家都十分熟悉,但要产

38、生实效必需做到:要早治疗,对于可能出现瘢痕增生的病例如烧伤患者,在创面上皮化后即使用适当的弹力套之类的压迫材料,对早期增生性瘢痕效果较好,病程过长的病变压迫疗法难以奏效;要长期治疗,压迫疗法必需坚持个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每天停息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分钟,断断续续的做法效果不佳;第三是要有足够适度的压力, 那种象征性的包扎式的压迫往往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据Xamaguchi等测试,下肢环绕压力如果高于50mmHg会降低外周循环的血流量,甚至引起组织的损害;但是压力低于30mmHg就不能产生治疗效果。 由于不同部位所需的压力不可能相同, 多数学者认为压力保持在 2530mmHg 是治疗有效压力

39、。定期更换所用压迫材料, 保持有效的压力是保证压迫疗法产生实效的关键。 硅凝胶膜在瘢痕治疗中的作用 聚硅酮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对人体无剌激性、无抗原性、无致癌与致畸性, 使这类制品如:硅油、硅凝胶、硅橡胶等在医学领域内得以广泛应用。如:人工器官、组织支持物、软组织代用品心瓣膜、乳房假体、组织扩张器等。1982年,Perkins偶然发现硅胶膜可使增生性瘢痕软化,经过多次临床资料验证,硅凝胶膜治疗HS的有效率可达80%以上。Quinn对125例 HS病变用硅胶膜治疗,随诊92例坚持2个月以上治疗者,75例疗效明显。樊东力等对国产新型硅胶 进行改造后用于临床,发现用硅胶膜组瘢

40、痕明显低于对照组,瘢痕组织内型前胶原含量增加,透明质酸增加,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的功能受抑制,胶原沉积量减少。关于硅凝胶膜治疗瘢痕的机制,目前倾向于水合作用学说。Quinn发现用硅胶后,瘢痕表面水分蒸发率只是正常皮肤的1/2。国内资料表明,用改良的硅胶膜后,瘢痕表面水分蒸发量为3.29g/m2/h,而正常皮肤则为8.5g/m2/h。 硅胶膜使水分蒸发减少,皮肤内水分转移到角质层,使间质内水溶性蛋白及许多低分子水溶性混合物向表面扩散,间质水溶性物质减少,流体力学压力下降,瘢痕组织因而软化。 上述解释只是一种说法,要完全回答硅胶对瘢痕作用的机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硅油在其中的作用也需要进一步地查明。

41、目前国外的硅胶制品瘢痕敌cica-care、国产的瘢痕贴等已用于临床。使用时要求严密与病损面贴附,每天贴附时间越长越好,连续治疗至少个月以上才可产生疗效。 放射治疗 用浅层射线照射早期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可产生一定的疗效。所需射线量为红斑量的90%,间隔56周照射一次,46次为一个疗程。放射治疗只适用于面积不大的增生性瘢痕,对瘢痕疙瘩更为适用。国内报道252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伤口愈合后开始用浅层X线局部照射,间隔20天一次,共3次。 经年随访,211例痊愈,11例部分治愈,无效者20例,无效率为7.5%。用32P贴敷瘢痕处, 通过释放射线使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而产生治疗作用。一组579例瘢痕疙

42、瘩病例用32P贴敷治疗,剂量为0.60.7MBQ/cm2,每次贴敷7080h,3个月重复一次,总有效率达100%。锶90放出的高能射线可深及组织11mm, 但其有效治疗深度仅2mm。 据明斯特大学对166例瘢痕疙瘩手术切除后用锶90照射的报道, 每次照射剂量为3GY, 总剂量为1215GY,追踪观察96例,无复发者占79.1%。国内报道144 例瘢痕疙瘩,其中102例为手术切除病变后,用锶90-钇90敷贴器进行治疗,每日一次, 每次剂量为3GY,连续10次。结果:未行手术的照射组有效率69.1%; 手术后照射组为92.1%。应用线治疗瘢痕引起癌变问题要加以重视!Malbee报道因放射性烧伤引起

43、瘢痕癌变者12例,其中11例是为美容行X线照射所致。Riutable报道因良性疾病应用放射治疗引起瘢痕癌变者37例。国内报道例瘢痕癌,其中一例是小腿多毛症行线照射引起的,另一例是掌跖角化症行线照射所致。这类病例虽属少见,但在选用放射治疗时要提高警惕! 激光治疗 用ND-AG激光可以使瘢痕成纤维细的生长与功能受阻 , 临床疗效为80%。国内报道23例瘢痕疙瘩病变用Co2激光烧灼,让创面自行愈合,23 周伤口上皮化后,在创基注射去炎松、透明质酸和塞替哌。结果:临床治愈32处, 有效15处,2例无效,总有效率这95.2%。 国外有学者采用切除瘢痕疙瘩病变后让创面自行愈合的治疗方法,获得瘢痕疙瘩不再复

44、发的效果。Stucker 用这种方法处理37例瘢痕疙瘩,3年随诊无复发者。Alster用585nm 闪光泵浦染料激光治疗14例增生性瘢痕,疗效为83%。随着新型激光治疗仪的出现,激光在美容外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新型激光利用瞬间的高能量作用,使组织产生气化或者使色素细胞发生爆破,既消除病变又不造成周围组织的烧伤,还能使胶原纤维变得平顺紧密,故而产生美容效果。在瘢痕的治疗中,对于某些表浅性瘢痕有一定效果,Apfelber用Co2 激光治疗面部痤疮后瘢痕13例,创面愈合天数平均为7.3天,红斑消退平均需7.8周。Alster治疗重度痤疮后萎缩性瘢痕,有效率81.4%,有36%的病者术后出现色素沉着

45、与红斑,一般2个月左右可以消失。 生物活性因子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 在创伤修复与瘢痕增生的过程中, 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参与并影响其进程。关系更为密切的多肽生长因子有:TGF-、bFGF、PDGF、EGF、IGF-1、TNF、IL-1等。其中TGF-、bFGF、EGF、PDGF、 IGF-1等因子在促进伤口愈合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地有促瘢痕增生的作用;而TNF、IL-1、IFN- 等则有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 转移生长因子:是促进瘢痕增生作用最强的多肽生长因子。 其中TGF-1,2促瘢痕形成,而TGF-3则与前二者作用相反,是抑制瘢痕形成的因子。可以采取多种途径,通过对抗TGF-1,2来防止其致瘢痕的

46、效应:用 TGF- 1、TGF-2抗体来阻断TGF致瘢痕效应;用TGF-3 拮抗TGF-1,2 的表达 ; 用蛋白聚糖Biglycan,Decrin与TGF-结合,消除其作用;用外源性TGF- 受体或受体拮抗剂阻断TGF-的作用; 用反义寡核苷酸来抑制TGF-的基因表达; 用皮质激素对抗TGF-1,2的作用。 干扰素:干扰素是由白细胞、主要是单核/ 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产生的,有IFN-、IFH-、及IFN-三种类型。其作用是抑制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并且能抑制胶原合成所需的脯氨酸羟化酶的产生。联合应用IFN-和IFN-可以降低成纤维细胞,型胶原的mRNA水平,能完全抑制TGF-引起的成纤维细胞2

47、胶原启动子的活化,还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bFGF, 达到抑制胶原合成, 阻止瘢痕增生的效果。Harrop等在培养5例烧伤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时,加入IFN-12小时后,成纤维细胞,型前胶原的mRNA水平分别下降55%、36%;48小时后, 羟脯氨酸值下降34%;5天后,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51%。Granstein等用IFN-注射于10例瘢痕疙瘩病损内,用量为0.1mg或0.01mg/次,3 次/ 周, 共8 周。 结果:例病变明显缩小, 两种用量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Lababec等,用IFN-注入10例瘢痕增生组织内,每周1次,共 10次。所有病变区均有缩小变平改变,其中5例病变缩小50%以

48、上。 基因治疗在瘢痕治疗中的前景 基因疗法是在基因水平通过基因转移方法,应用基因工程和细胞生物学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某类患者的特定细胞内,使导入基因表达,以补充缺失或失去正常功能的蛋白质,或者抑制体内某种基因过量的表达,达到基因替代、基因修正或基因增强,最终治疗疾病的目的。基因转移技术是基因治疗的基本手段。目前主要有通过非病毒介导和通过病 毒介导两种途径,将目的基因转入靶细胞内。前者可以通过质粒、噬菌体介导;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如电穿孔法细胞受脉冲放电,胞膜出现可逆性穿孔,使12Kb基因片段能直接进入细胞内。还有高分子DNA或纯化基因的磷酸钙微量沉淀法,以及通显微注射技术将50Kb基因直接注入细

49、胞内等方法。非病毒介导法转移基因数量有限,转移后基因表达水平不很高,因而效果不理想。病毒介导的转基因技术是利用有复制缺陷的逆转录病毒为载体,这类病毒没有自我复制能力,它是依赖于包装细胞才能复制。由于属于小的单股DNA病毒,转染率可高达100%,转入的基因可以与靶细胞基因随机整合,进而使目的基因高表达。不过它只能使分裂期细胞转染,对静止期细胞无效,而且感染后不耐纯化、浓缩等处置,加之还有潜在性致癌的危险,因此使用时要慎重!腺病毒 是38kb左右的双链DNA病毒,它可将目的基因转染到分裂期与静止期的细胞内, 转染率高, 比较安全。单纯疱疹病毒是双股螺旋DNA病毒, 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是常用者。基因

50、治疗是Nirenberg于1967年提出的,目前主要是在遗传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开展,而恶性黑色素瘤是肿瘤基因治疗最先应用者,它的成功为基因治疗的开展打开了局面。在整形外科领域,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容易接受基因转移的靶器官。上皮与真皮细胞易于获取,易于转基因操作,也容易把转染基因后的细胞回植到皮肤,因此是开展基因治疗的好埸所。利用皮肤进行基因治疗,主要是将一定的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到角朊细胞或成纤维细胞,使之大量表达,利用高表达的生长因子对创伤愈合与瘢痕形成过程发挥影响,达到促进愈合、抑制瘢痕产生的效果。 成纤维细胞来源丰富,易于被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回植后不被排斥。加之成纤维细胞不再分

51、化,免除了基因突变的弊病,因此是基因治疗很好的靶器官。如果在成纤维细胞中引入自杀基因,从基因水平抑制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的功能,进而从基因水平控制HS,K发生是可能的。基因治疗为从根本上防治瘢痕增生性病变提供了新的希望! 瘢痕的手术治疗在各种非手术疗法对瘢痕的治疗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今天, 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重要手段。 手术适应证与手术时机 并非所有瘢痕性病变都需要手术治疗, 也不是一出现瘢痕病变就适合手术。对于影响功能、破坏容貌、甚至有恶性变可能的瘢痕增生性病变当然必需手术治疗;虽不属于上述范围但病人要求切除的病变也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对于非功能非暴露部位的大面积的增生性

52、瘢痕病变,如果以出现新的创面为代价来进行手术治疗,就不是正确的选择。瘢痕性病变的手术时机,要遵循瘢痕发展的规律来确定。一般增生性瘢痕大体在创伤后周开始增殖, 个月是胶原沉积的高峰期,然后瘢痕的增殖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多数瘢痕性病变在一年以后开始消退,但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年甚至更久。在瘢痕增生的高峰期行手术操作,有诱发瘢痕增生的可能,因此应选择瘢痕稳定期进行手术。一般认为半年甚至1年后手术治疗比较合适, 但对于某些严重影响功能部位的病变,如:眼睑外翻、口角歪斜、颏颈粘连、爪形手、关节挛缩等则宜及早手术。 瘢痕增生性病变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 增生性瘢痕手术原则:彻底切除瘢痕病变,最大可能地解除瘢

53、痕引起的功能障碍,用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修复创面,用可靠的固定保证创面一期愈合并防止畸形的再发,是瘢痕病变手术治疗的基本要点。表浅性瘢痕或小范围的各类瘢痕:往往是为美容目的而要求治疗,目前新型激光对于诸如痤疮后的萎缩性瘢痕已经取得良好疗效。对于小块的各类瘢痕,切除缝合是首选方法,切口选择要注意皮纹走向,使伤口充分松解,将深层组织对位缝合,必要时用成形术或局部皮瓣转移术等技术保证术后功能与外貌的良好恢复,是基本要求。对凹陷性瘢痕面积较小而表浅者,可用局部瘢痕组织充垫法,即只切除瘢痕的表皮,保留深层的瘢痕组织,再将两侧的皮下组织充分游离,对位缝合,即可消除凹陷畸形。对较深的凹陷性瘢痕,可用真皮、筋膜

54、、软骨、骨或用其它充填物如硅胶等充填,也可用真皮脂肪瓣、肌瓣转移术修复。较大范围或有明显功能障碍的瘢痕性病变:这类病变往往切除瘢痕后会产生较大的创面,可以用皮肤移植、皮瓣等加以覆盖。中厚皮片移植一直是经常选用的方法,对于消除大面积创面仍然可以采用,但供区往往留下一片可能发生瘢痕增生的新的病损区。全厚皮肤移植在许多情况下是可以采用的,不仅成活后质量较好,供区一般也不致发生明显的增生瘢痕。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的皮肤移植对某些需要较厚层覆盖的创面可以选用,必要时皮瓣、游离皮瓣甚至肌皮瓣也可选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瘢痕手术中的应用:在瘢痕手术中扩张术可以为供皮源缺少者提供更大的供皮区;可以为缺少正常皮肤者

55、提供耳、鼻再造的软组织;可以为瘢痕性秃发者提供有毛发的修复皮瓣;在外露部位、特别是面部提供颜色与质地近似的修复材料,达到功能与美容都比较满意的恢复。 瘢痕挛缩的治疗 : 瘢痕挛缩 是病理性瘢痕过度收缩造成的病理畸形-关节挛缩、爪形手、颈颏粘连等。对此类病变的治疗要依情而定。其基本原则是以最大限度地解除挛缩造成的畸形,用有利于防止术后畸形再度产生的方法包括修复材料及制动固定的措施等来进行治疗。某些情况下不一定追求瘢痕组织的完全切除,只要将瘢痕切开,完全松解即可。对于线状或蹼状瘢痕可用成形术加以解除,对于严重的颏颈、颏胸粘连,不论是用皮肤移植、还是用各类皮瓣修复,关键是要将对抗再度挛缩的修复组织置

56、于挛缩轴线的中心区,其两端的瘢痕如果面积过大,不必强求切除,如果有创面,用一般皮肤移植即可。这种方式对诸如腋窝、关节等处均适用。对于某些大的关节部位的挛缩畸形如膝关节的严重屈曲畸形,由于可能伴有肌肉、神经、血管的短缩甚至关节的软组织及关节的破坏,单靠松解皮肤瘢痕无法解除病变。采用瘢痕切开松解加持续牵引的方法可获良好效果。具体作法是:四肢病变在止血带下进行,作与挛缩纵轴垂直的切开,尽可能地松解瘢痕性粘连,边松解边牵引复位,必要时行肌腱延长,关节囊切开,关节韧带切除。对上述措施无法达到理想复位者,可先对创面用人工皮或凡士林纱布暂时敷盖包扎,同时行骨牵引,小儿也可用皮牵引,逐渐增加牵引重量,经 4-

57、8周,较严重的关节挛缩也能伸展至165-175度左右。此时创面再行植皮敷盖, 改用石膏固定。创面愈合后,白天加强功能锻练,晚上适当固定,可以使严重挛缩畸形者获得良好的功能复。瘢痕挛缩的动力源来自成纤维细胞或肌成纤维细胞,创面覆盖物的厚度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皮瓣并不一定比皮肤移植有更强的抗挛缩能力,因此,手术后对抗挛缩的措施为有效的固定、及早的体疗及其它有效的抗挛缩治疗必需加以配合。 瘢痕疙瘩的手术治疗:瘢痕疙瘩由于切除后容易复发,手术治疗往往要与非手术疗法加以配合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供选择的方法: 手术切除,伤口愈合后即开始放射治疗。 Stucker等用Co2激光切除病灶,创面任其自愈,待上

58、皮化后在病损处注射康宁克通及透明质酸等,37例瘢痕疙瘩随诊2年,有效率84% 。国内用类似方法治疗23例,临床治愈32处,有效15例,2例无效。 耳垂部的瘢痕疙瘩难以根治,往往以耳垂丧失而告终。Lawrence 采取切除病变后,7-14天内局部注射异博定0.22ml/, 同时局部加压6个月。 随诊28个月,无再发者16人、22处。七 瘢痕癌及其治疗早在公元一世纪,Celsus就注意到烧伤瘢痕的癌变现象。1828年,Marjolin 详细描述了瘢痕溃疡恶性变的特征,并称这种病变为马氏溃疡。 瘢痕癌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Treves与Pake统计1091例鳞状上皮癌, 其中烧伤瘢痕癌变者占2%,基底细胞癌源于烧伤瘢痕者0.3%;鲁开化等报道1260例烧伤瘢痕病例, 癌变率为1.7%。 还有报道更高的发生率者。 瘢痕癌不仅见于烧伤病变, Lee曾报道3例肺瘢痕癌。Auerbach在7629例尸检标本中,有肺癌病变者1186个, 其中肺瘢痕癌竟有82个。瘢痕癌绝大多数是鳞状细胞癌,而且多数为分化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