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文复习资料全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1098348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部编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文复习资料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文复习资料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文复习资料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文复习资料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文复习资料全(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复习4.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 :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

2、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名句填空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3.秋风萧瑟,洪波

3、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是千古名句。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2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

4、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3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4赏析要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

5、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2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3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三、次北固山下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XX人

6、。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

7、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XX边。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XX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名句填空1客路青山

8、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XX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四、天净沙秋思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

9、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

10、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8.世说新语二则一、译文:咏雪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而太傅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和

11、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等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年7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友人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惭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二、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一 通假字 : 尊君在不 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12、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 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 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课文分析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点拨: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韫是王凝之的妻子?

13、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5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 点拨:聪明有才学。6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7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

14、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8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9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15、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友人: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知错能改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0.拓展延伸: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

16、指瑕;12.论语十二章一、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

17、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

18、高尚啊!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9、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却也不可以夺去他的志气。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 并称四书。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丘 , 字 仲尼 ,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 、 政治家 、教育家 , 儒 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20、万世师表,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孔孟 。 三、给下列字注音论语 不亦说乎 不愠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 不惑 不逾矩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 好之者 笃志 四、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 按时温习 2.有朋自远方来 从 3.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生气、恼怒 4.不亦君子乎 指有才得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 每天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7.传不习乎 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 指能有所成就 9.四十不惑 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 法度 11.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新的理解和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

21、则殆 疑惑 14.可以为师矣 可以 凭借 作为 15.人不堪其忧 能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的人 喜爱、爱好 18.饭疏食饮水 吃 粗粮 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 弯着胳膊 表修饰 20.不义而富且贵 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 对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 河边 25.逝者如斯夫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 止息 27.三军可夺帅也 指军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29.博学而笃志 坚定 30.切问而近思 恳切地发问 思考当年的事情 五、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通

22、悦,意思是 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 ,意思是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六、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习,古义:温习;今义:习惯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日子 。三,古义:多次,今义:数次3.温故而知新古义:学过的知识 ;今义:旧的,过去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好的方面,优点;今义:好的。从,古义:引申为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允许 七、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可以为师矣 作为 2.而: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却 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 3.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 温故而知新

23、理解和体会 4.乐:不亦乐乎 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以为快乐 八、词语活用归类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作动词,喜爱,爱好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5.饭疏食饮水 名词作动词,吃 6.择其善者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方面,优点 7.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九、主要内容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谈学习态度的: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24、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4谈珍惜时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十、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随心所欲、不亦乐乎、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十一、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25、则殆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6诫子书一、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

26、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依靠内心恬淡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心句志当存高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 静 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专心致志 , 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

27、复何及!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后就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着贫穷的小屋,悲伤叹息,知道要悔过,又怎么也来不及了。启示 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二、诫子书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 广:使动,使广 2.非志无以成学 成:使动,

28、使成 3.多不接世 多:形作名,多数人 4.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作名,高远的目标二文学常识:1.三国蜀汉诸葛亮181234,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他出生于时代官宦家庭,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2.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

29、;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3本文论述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4出自本文的成语: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5学习的最佳境界:淡泊宁静 6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义周密深刻三按要求背默: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

30、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四文意理解: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

31、、修身、惜时句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3填空: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五积累成语、名句: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

32、治性。六与诸葛亮有关的诗句或对联 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对联: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 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

33、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20.狼一、原文及译文: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户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

34、眈相向。屠户非常困窘为难,害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

35、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议论句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启示 :狼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屠户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XX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狼这篇课文选自聊斋志异,原

36、文共三则,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指记录,异指奇异怪异的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二通假字:止 同只,只,只是,仅仅 三古今异义词屠自后断其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四词类活用1一狼洞其中。洞:打洞名词作动词 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胁迫。名词作动词 狼不敢前 前:向前名词作动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从柴草堆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2止增笑耳。 笑:笑料。动词作名词。3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似的名词作状语 五内容理解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整理故事情节.答:第一自然段:开端:遇狼第二、三自然段是:发展:惧狼;御狼。第四自然段是:高潮和结局:杀狼

37、。2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答: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3.结尾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4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5.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6.文章主旨:本文通过记叙两

38、只狡诈的狼想要吃掉屠夫,但最终双双被屠夫毙命的故事,讽喻像狼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抱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六与狼有关的成语:狼吞虎咽、声名狼藉、鬼哭狼嚎 豺狼当道 、杯盘狼藉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狼狈不堪 狼奔豕突、 狼心狗肺 、引狼入室24寓言四则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2寓言最

39、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

40、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

41、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翻译: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这件事很快被宋国国君听见了。杞人忧天寓意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翻译: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