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91073383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3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先秦文学(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先秦文学概 说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章 尚书和周易第一节 尚书三体石经尚书残

2、石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

3、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第二节 易经易经来注图解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古老的渊源。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其中,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

4、爻是组成卦的基本符号,分阳爻和阴爻,二者配合就成了卦。由三个爻组成的“八卦”周礼谓之经卦。朱熹周易本义有八卦取象歌,可帮助我们记忆八卦的样子,即:“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由经卦两两相合为六十四卦(各有六爻构成),周礼谓之别卦。易经中的六十四卦由六个阴爻或阳爻组成,卦辞解释整卦的意义,一般比较简单,爻辞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一般不重视,这种偏向应当得到纠正。第二章 诗三百和屈原的诗第一节 诗三百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简称为诗,习称为诗经。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

5、按音乐之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三百零五首诗歌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波及长江、汉水、汝水一带。其作者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从诗篇自身或者先秦文献中找到相关的说明。其实三百零五篇以外还有六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和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有的学者认为,笙诗的正文是由于战国、秦世的混乱而亡佚的;也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正文。从孔子开始,诗三百

6、被一代代学者张扬为儒家经典,汉初它更被朝廷立为官学。作为一部经学典籍,它对古代中国发挥了巨大、持久的影响作用。而从文学发展方面看,它的成就和意义也是极为卓著的:(一)诗三百中的诗歌或者表现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或者表现色彩秾丽的婚姻生活(幸福抑或不幸),或者表现战争、徭役给广大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或者表现劳动生产以及劳动者的生活,或者歌咏民族历史及其重要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因此,诗三百奠定了中国诗歌史的现实主义传统。(二)诗三百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品格。(三)诗三百奠定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方法,即赋、比、兴。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

7、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四)诗三百擅长写人状物、刻画场面。(五)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很多重要母题,比如四时田园、日暮思归等。这些都足以说明诗三百的巨大成就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第二节 屈原和他的诗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终自杀。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

8、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觉的艺术创作方法;“我国最古之文学作品,三百篇之外,即数楚辞。三百篇为中原遗声;楚辞则南方新兴民族所创制之新体。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尽情发泄。三百篇为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则富有想象力之纯文学。此其大较也。其技术之应用亦不同道。而楚辞表情极回荡之致,体物尽描写之妙,则亦一进步也。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第三章 叙事文第一节 左氏春

9、秋左氏春秋一书,通常被称为左传。近代以来,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史书,惟包含不少文学质素。但从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大统上看,这种认识不够确切,也不够具体。左氏春秋实际上以先秦“文学”的一种具体形态,兼具现代所谓史学、文学、哲学(具体表现为经学)方面的特质。一、左氏春秋的史学特质从现代学术立场上看,“历史学的目的,是揭示人类生活或人类文化的已往状态”;左氏春秋有这种追求,自不待言。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坚持事实,尽管它提供的事实“包含着创作主体复杂的判断过程”,但“事实不仅是史学的开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史学的归宿”。左氏春秋毫无疑问是坚持事实的,它所记载的虚诞怪异之事譬如形形色色的梦等,都是著

10、者判断上的“事实”,一如梁启超所说:“左传里有许多灾怪离奇的话,当然不能相信,但春秋时代的社会心理大概如此”。“书法不隐”可以说是左氏春秋以事实为归宿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表征。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在历史人物的数不清的而且常常是自相矛盾的言论的背后发现统一性”。这正是左氏春秋最深层的史学质素:从素朴的、零乱无序的事实材料或经验事实中,把握把它们联结为一体的本质性的东西。二、左氏春秋的文学特质即便是从现代学术立场上,我们都应当承认,作为先秦史家记事文的左氏春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体式,并且是这种体式的最高典范和成就。首先,它以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塑造、再现了一批极富个性的人物,并且很多情

11、况下能跃然毕见其精神。其次,它非常注重细节描写。其三,它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其四,作者善于根据人物的个性,利用悬想,来设制故事。其五,它章法谨饬有度,字句精严。三、左氏春秋的经学特质左氏春秋还有一些既不能归属于现代“史学”又不能归属于现代“文学”的质素,用传统学术范畴来衡量可以归属于经学。这是它最深的特质。左氏春秋高度关注可以规范个人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群秩序的主题,诸如“德”、“礼”、“仁”、“义”等,它最为推重的则是“礼”。左氏春秋的行文常有叙、议两层,议论或出自人物之口,或托为“君子曰”云云;其内容是对相关人物行为、人际关系或社群秩序的肯定或否定,而评断的标准主要就是礼。左氏春秋

12、继承了尚书、诗经的天人观念,既肯定天命,又重德、重民,为它所关注的政教伦理规范提供了具有终极意义的保证力量。这种天人观念,到汉代进一步发展成为儒家经学的核心理念。以上三方面足以说明,左氏春秋的职志在于把个体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纳入以礼为核心的政教伦理规范之中。第二节 战国策帛书战国策关于战国策的性质,历史上向来存在争议。或归之于春秋家,或归之为杂史,或归之为子部纵横家,或认为它有史著的形式但含有较多子书的因素,或认为它所写的不少内容乃“由后之好事者附会为之也”,故近于后代的小说。但称战国策所收文章为叙事文,当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战国策也是一部奇书,它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应当得到高度

13、的重视。战国策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共二百四五十年间的历史风云。它的主要内容是策士逞弄计谋,由此关涉到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驰骛角逐,而合纵、连横则是其中的根本关节。它所写的主要人物是策士,旁及十二国国君、卿、大夫、游侠、刺客等各色人等,苏秦、张仪、陈轸、范睢、鲁仲连、江乙、张孟谈、豫让、唐且、聂政、聂嫈、苏代、田光、荆轲等都是栩栩如生的形象。战国策的某些细节或事件不一定合乎历史事实,但就精神本质来说,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那个极为灿烂、极为活跃、激烈变动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活跃着一大批“高才秀士”。他们用自己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辩,顷刻间就能改变自己、他人乃至

14、一国或者数国的命运。在这个时代当中,人的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大都丧失了周代文化所标榜的那些重要规范,诸如礼义道德等等;追逐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是当时大多数人的主要目的。不管是战国策所记载的主要社会群体即纵横策士,还是由这一阶层所涉及的其他社会各层人士譬如国君妃后等,往往都讳言自己对物质利益和感官满足的追求。人与人的关系从很大程度上蜕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君臣、父子、母子、夫妻、兄弟等都为利害所支配。尤其可怕的是,在这个时代,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每每把他人当作达到目的的工具。这种人际关系是异常阴郁的,并且往往扩大到国与国之间。战国策由于以不加批评的欣赏的姿态展示着上述人际乃至“国际”关

15、系,深为后人诟病,但这正是它卓越不凡的资质。它因为具有这种独到、特出的资质,所以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最鲜明的特色,是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达意。它又非常善于叙事,常常是叙小事而精妙绝伦。至于它的风格,古人曾概括说:“文之快者每不沈,沈者每不快,国策乃沈而快;文之隽者每不雄,雄者每不隽,国策乃雄而隽。”又说国策之文有两种,“一坚明约束,贾生得之;一沉郁顿挫,司马子长得之”。可见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第四章 说理文第一节 论语和孟子一、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及其主要

16、范畴可以表示为如下系统:中 庸礼记仲尼燕居:“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义左传成公二年仲尼曰:“礼以行义”。 礼 仁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这一系统还可以把很多元素吸纳进来,此处仅图示其大要。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西汉之时,论语本有今文本鲁论、齐论和古文本古论之别,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而编成定本,号张侯论。今传论语则是东汉著名学者郑玄混合张侯论与鲁论

17、而成。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二、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曾跟孔子一样游说列国,而“所如者不合”,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18、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是先秦第二位儒学大师。古人习惯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孟子思想有三个特点:一是张扬性善说(对这一点最容易产生误解),二是具有激烈的民本思想,三是提倡仁政。如果说论语、老子代表了诸子说理文的第一个阶段的话,那么孟子则跟墨子、庄子(尤其是庄子内篇)一起,代表了诸子说理文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说,它们呈现了从语录体向论说体过渡的状态。相对于荀子、扬雄等人来说,孟子可以说是“醇乎醇”;但相对于孔子、颜回等人来说,孟子可以说是“尽雄辩”。孟子一书中的文章有不少内容都是对立双方的论辩,作者常常巧设机关、暗藏杀机,并且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来说理。第二节 老子和庄子一、老子老

19、子生卒年不详。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提出了三个被称为老子的人物,一个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一个是老莱子;一个是周太史儋。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即李耳,春秋末年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成于战国中前期,基本上是老子遗说;但其中反仁义、反法令之类的思想,或许是由后学或书的写定者所羼入的东西。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老子书精深玄妙,富有思辨色彩,很多段落仿佛哲理诗或者格言,太半为短章,但言少意多,并且常常贯穿一个精炼的论证过程。当中亦有少数描写、抒情俱精的片断。二、庄子庄子名周,字子休,生卒年月不详,生活时代则跟儒家亚圣即孟子同时而稍后,即是梁惠王、齐宣

20、王时期。学界一般认为他是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史记说他曾经做过蒙之漆园吏。学界比较统一的意见的是,传世庄子一书中的内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以及应帝王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则出自庄子后学之手。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诱人、最深邃的组成部分之一:(一)庄子提倡“无用之用”,认为人只有无所可用,才能保全和涵养完满的人生。(二)庄子认为人应当剥脱一切有碍于生命的情欲、心智、观念(包括仁义礼乐),剥脱一切有碍于生命的偏执,使感性生命活泼、丰满地表现和发展。(三)由于“道”这一核心范畴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摆脱神性,庄子的人生哲学充满了对“彼岸世界”的

21、向往。庄子人奇思奇,文亦奇。他的文章大抵都是寓言。而庄子全书则都贯穿着具有鲜明世俗化色彩的浪漫主义精神。或谓先秦诸子,“文辞之美富者,实惟道家,庄子著书十馀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或谓庄子为“文字中鬼神”,“不可不全读”。这些评论都十分切当地说明了庄子在文学史上的特色和地位。第二节 墨子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详,当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鲁人,墨家学派的创立者。墨子一书汉志著录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篇,最能代表该书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各篇题旨正如题目所示,通常被称之

22、为“墨学十纲领”。墨子以空前的系统的理论形态,呈现了中国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某些思想特征。他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兼爱的根本特征,是把对伦理道德要求的实践,建筑在现实功利基础上。在文学艺术方面,墨子也表现出小生产者汲汲于功利的特点。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知美却反对求美的人。在先秦诸子中,他的论议最讲究逻辑,但几乎也是最缺乏文采,而且颇显得冗赘。不过墨子注重对立言方法进行探求、总结和实践,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同时,他也开创了用寓言说理的先河。第二节 韩非子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曾师事荀卿。他综合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前期法家学者的“法”治、“术”治、“势”治思想,集法家学说之大成。今存韩非子凡五十五篇,基本上出自他本人之手。韩非对用道德来规范、约束人不抱信心,甚至对血缘伦理感情持消极悲观的态度。他把社会上一切关系都还原为冷冰冰的个人利害,其法家思想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就根于他对人性的悲观认识。韩非跟荀子的论议文大致处在同一个发展阶段上,代表了先秦诸子说理文的成熟阶段。他论列事情往往极峭刻、清晰、缜密,抉剔入微,推动了用寓言说理这一传统的发展。他也写过一些侧重于记载历史故事或传说的文章,其中有很多饶有趣味,充满了洞察社会人生的智慧。1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