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90994046 上传时间:2022-05-1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18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 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创新型国家(2010-2014)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5月48 / 50目录1 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11.1创新型国家的涵和特征11.2自主创新的涵和特征21.3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4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42.1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42.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国际潮流,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53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63.1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已有的基础73.1.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73.1.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的基础和有利

2、条件73.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84 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建设124.1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概念124.2 历史上科技创新与其环境的启示134.3 影响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原因分析164.3.1 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164.3.2中国教育观念与体系的影响224.3.3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影响255 国家科技政策275.1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与其作用285.1.1美国285.1.2芬兰295.2 我国科技政策发展展望315.2.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315.2.2完善人才政策386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对策416.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原则416.2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

3、途径436.2.1提高科研投入强度436.2.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436.2.3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446.2.4培育全民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氛围44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创造了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与此同时,由于科技创新的低下,在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中国每创造一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现在的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现在的GDP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的退化,并且只记录

4、了看得见、可以价格化的劳务,对其他对社会非常有贡献的劳务却视而不见。我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来获得的。数据显示,我国在1985年2000年的15年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是,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大量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增长后),这期间,我国的“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我国的GDP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我们主以发明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会导致实实在在的GDP增长,利国利民。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落后状态。由数据统计表明,“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国科技

5、竞争力排在世界第28位,虽然该指标在1998年上升至第13位,但1999年4月的排名则继续下挫至25位。”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创新与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促进率仍然相对滞后。“我国要用50年时间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尚需大力促进科技创新的R&D,适当提高它占GDP中的比例,方可在较长的时间里赶上发达国家,改变目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窘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1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1.1创新型国家的涵和特征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基本战略,以科技创新能力构成其竞争优势的国家。其具体涵包括

6、三个方面:其一,在发展动力上,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来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比传统的以从事生产链最低端工作为主的国家要高得多。主要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竞争优势,以此来发展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在科研、教育、人才培养上有更大的投入。其二,在发展资源选择和对外依赖程度上,创新型国家与资源消耗型国家不同。资源消耗型的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外资依赖型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凭借自己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与广大的人口构成的消费市场,通过招商引资金,搞所谓的“三来一补”来发展经济。创新型国家主要依靠知识和技术来增加国

7、民财富,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其三,在战略设计和发展的特色上,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实现、不断向目标逼近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都开始重视科技进步,创新型国家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一些国家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而一些创新型国家也可能由于科技发展竞争力的下降达不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退出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创新型国家的发展之路不是简单的模仿。中国建立的创新型国家必然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而不是盲目的模仿和照搬他国模式。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但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不同,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模式,以与创新型国家建立后的未来发展模式上也是完全不同的

8、,因为各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以与发展的基础是不同的,面对的国家环境和国际地位也不同。因此模式可以借鉴但绝不可以照搬。从定量角度看,创新型国家大体具有以下这些基本特征:其一,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方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其二,创新资金投入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目前的创新型国家,研究与发展(RD)资金投入占GDP总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以2002年为例,日本和美国的R&D投入分别占其GDP的3.35和2.79,瑞典和芬兰也都超过了3。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

9、、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其三,具有很强的自我创新能力。目前的创新型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创新能力指数超过25。其四,专利数量大、质量高。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数(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数量的绝大多数。世界公认的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占全世界的99,而仅占全球15人口的富国却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成果,科学成果在世界级科技出版物中占的比例高达87左右。1.2自主创新的涵和特征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将新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实现生产要素和生

10、产条件的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为目的的行为。事实上,熊彼特并没有对创新进行深入剖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括各种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有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也有管理和组织创新,这些活动多数与技术有关,但也有的与技术无关。熊彼特去世后,其主要追随者从不同角度将创新理论扩展为西方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一是技术创新学派,二是组织创新学派。同时,他的创新概念也在不断地被推广和引申。在当代中国,人们往往使用创新的广义概念,即创新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与其价值的实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自主创新其特征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主创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从创新成果的拥有性质

11、上看,自主创新是创新者自己占有这些创新成果,而且这些成果往往体现在专利、商标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上。也就是说,自主创新者享有这个成果的知识产权,这是自主创新最核心的特性。产权是一个严格的法律学概念,所谓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指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总和,产权是所有者对财产的四个权利的排它性独占权。拥有某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主体,就像拥有房子一样,拥有了这样一个财产,只有他自己(即所谓的排他性)有这个权利来处置这个财产,不论从中获得多大的收益,或遭遇到多大的损失,都要由他自己承担。也正是由于知识产权可能要比房地产有更大的增值性,才有那么多人争着获得这种产权、争着去交

12、易这种产权。目前自主知识产权又扩展到技术标准上,出现了所谓“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创新模式。现代的成功企业是一批能够创造和制订标准,让别人去追随、去遵循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是能成熟地对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商业化运作的行家。目前流行这样的说法: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就反映出拥有自主标准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容。第二,自主创新是可获超额利润,同时又具有高风险性的创新。从创新成果的收益上看,或从创新目的看,自主创新往往可以获得比其他跟进者更大的利润。正是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才会使投资者敢于投入,创新者敢于尝试。以专利为例,自主创新者拥有了某项技术

13、的专利后,在专利保护期,它可以独家享有这个技术,因此可以将这个新产品定出很高的价格,以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可以以某种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把这种技术专利的使用权加以转让,可以采取独占许可证、排它许可证的形式转让给一家买主,也可以以普通许可证的方式转让给多家买主。在高技术领域,这种特征就更加明显。一些领域高技术的利润比传统产业高3050。有人统计,微软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为44.5,英特尔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为43.8。第三,自主创新是具有连续性、系列性和扩性的创新。从创新成果产生的相关性上看,由于自主创新或者原始创新都集中于开发能力比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研究开发力量雄厚、资金雄厚、技术储备雄厚。为了长期独霸

14、市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市场调研、开发战略等项目管理经验。正是由于开发战略的指导,自主创新的连续性、系列化就表现得极为突出。这正是人才、技术基础、创新成果和创新文化继承与一脉相传的结果。第四,自主创新是以自己为主而有独创性的创新。从创新活动的执行者角度看,自主创新强调创新主体以自己为主,从创新思想产生到研究和开发,主要靠自己(当然不排斥合作和部分借鉴他人的技术,但必须保证由此创造的知识产权是属于自己的,可制约别人而不是受制于人)。按照我国推动自主创新活动的规划,自主创新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后两者都是在合作和借鉴他人技术基础上的再创造,以获得优于原有技术的新

15、技术。1.3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建立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两者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互为保障和前提。一方面,自主创新需要有国家创新体系的保障,比如要有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律、文化环境、科研教育基础、中介组织等等。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决定了自主创新的成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型国家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又是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促进剂。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出现了资源消耗型国家、外资依赖型国家、自主创新型国家、廉价劳动力取胜的制造业型国家等许多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国家的发展战略转变,是以具体经济增长方式的

16、确立和战略能力的提高为前提的,没有自主创新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也必然是一句空话,因此自主创新又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最基本前提条件。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2.1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增长目标的在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意味着从改革开放直到2020年,我国必须保持连续40年7.096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仍保持日前39.096的水平,要实现

17、翻两番的目标,就要求投资率达到52.0的超高水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投资率可以保持近年40.0左右的高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必须达到60.0,即在目前水平上提高20.0,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首先,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在较短时间解决庞大劳动力的就业、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社会老龄化、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次,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人均石油可开采量占世界平均值的1/10,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值的1/3,人均耕地资源占世界平均值

18、的1/2,人均矿产资源占世界平均值的58。再次,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峻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l/3的大中城市空气质量等级低于3级;酸雨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0;全国7大江河水系40的断面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近岸海域超四类海水水质占26。那么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时,所有的资源和能源将面临着严重短缺,甚至威胁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可以开拓出新的生产力,开发出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以与实施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这对于缓解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

19、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扩大生存空间和提高生存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尤为重要。所有这些是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国经验表明,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这些瓶颈约束的根本途径。2.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国际潮流,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在新的世纪,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一浪高过一浪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许多新的问题。实践表明,在涉与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

20、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权。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家间传统的竞争优势已被自主创新优势所取代。要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强化自主创新意识,以自主创新为主题来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并掌握核心技术,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然而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

21、许多领域仍然缺乏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瓶颈。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汽车制造领域,2004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507万辆,在各项技术中90是“舶来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在医药研发领域,97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医疗器械设备大量依赖进口;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长期占据着。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凭着一纸技术合同,就拿走了我们的大部分利润。我国出口DVD每台的价格

22、是32美元,其中13美元是加工成本,18美元是支付给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企业,真正获得的利润是每台1美元。这样一种表面繁荣而实际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在我国并不是少数。工人们说:“人家动脑我卖力,人家赚钱咱出汗”,“不自主创新,就会被别人卡住脖子;不自主创新,科教兴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可见在经济发展或者是在招商引资中,我们如果不去关心是否得到了核心技术,是否在合作过程中培育了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发展思路,到头来还是受制于人,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而实践又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自主创新虽然最初成本较高,但却避免了引进技术时要支付的高昂代价,避免了投产后需将绝大部分利润让给对方。从长远看,

23、我们只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我们只有通过提高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运。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虽然创造了经济持续保持在9以上增长速度的奇迹,但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依靠国外技术和生产要素驱动。随着经济转型期到来,这种增长方式愈来愈显示出自主创新不足的弱势。这在东部沿海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发展到今天,据2005年统计,国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大关,占国生产总值的1/10多;财政总收入4432亿元,占全国l/7,应该说已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和

24、经济实力,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已不复存在,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造成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的产业结构已得到很大调整,高新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一位,但大部分产业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控制在国外企业手里,利润空间小。实践证明,我们已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从满足于技术引进的短平快、拼资源、拼劳动力和资本依赖的发展模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如果我们不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

25、中把握机遇,甚至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要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结合我国实际,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生成、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民族生存哲学,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延续的灵魂,亦称民族意识。当今世界,无论任何国家,都注重培养和提倡本国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对自己的民

26、族、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对国货的热爱,这一点国人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他们对国货的执著可谓“狭隘”,国民众包括那些有能力消费进口车的富裕而有影响力的民众,都执著于国货。国人也正因为这种“狭隘”,其自主创新之路才走得那样坚定。民族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凝聚能力,这种民众对创新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了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积累了强大的推动力。反过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国家的巨大发展进步,又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3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当前世界背景和中国国情下,我们究竟有什么机遇和基础?我们又有什么现实困难和不利条件呢?这

27、是需要我们首先回答的问题。3.1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已有的基础人们通常把那种使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和科学实践中能够有所观察、有所创造的有利的偶然机会或意外现象称为机遇。机遇是时间或空间上的关键点,抓住了这样的“点”,就能够加速事物的发展,没有抓住,就会原地踏步或者落后。机遇至少有二方面的涵:一是关键的时机;二是有抓住这个时机的能力。因为有机遇没能力,机遇也就很难成为机遇,而有能力没机遇至少还能够生存,只要能够稍微委屈一下自己。也就是说,有能力就能够遇到并且把握的机遇更多。3.1.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一浪高过一浪的世界潮流。2l世纪,经济全球

28、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和人类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的共同选择和追求目标。美国政府把保持美国在科学知识的领先地位作为国家战略目标;英国政府提出必须确保科学基础的优异和强大,并把创新作为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快经济增长的核心;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国政府提出必须在国

29、家层次上制定和执行以科技为基础的政策,为国家发展探索新的道路。第二,从国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2006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当前和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我国都处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改变靠增加投资、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来。3.1

30、.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的基础和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已经为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目前我国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4位,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2005年我国GDP约合2.25万亿美元,在世界GDP总量44万亿美元中占5,居世界第四位。从发展潜力分析,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

31、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国之一,并已呈现出创新型国家发展初期的规律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丰富的智力资源是中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目前己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已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将不断培养出新的科技创新人才。并且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和重视教育的民族传统,更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为我国未来发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第二,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正在不

32、断推进,相当一部分大型企业与企业集团已形成研究与开发投入和承担创新风险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环境逐步改善。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一批勇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像华为、奇瑞、海信、中兴等,他们中有的通过原始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占领了国际市场;有的坚持在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打造自主品牌,跻身世界,占领市场。第三,全社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国家、产业和企业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资金基础日益雄厚。2000年我国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首次达到GDP的1,其后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并且企业投入大幅

33、度上升,达到R&D投入总额的60以上。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后,其科技投入将会进入一个较快的增长期,即进入科技起飞阶段。2004年达到1843亿元,2005年已超过2300亿元,占当年GDP的1.3,而且这种增长势头还会保持下去。第四,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如生物、纳米、航天等,我国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虽然2005年我国人均GDP刚刚突破1700美元,但科技创新的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五六千美元国家的水

34、平。目前,我国创新能力指数已接近20(超过25即被认为是创新型国家),居发展中国家前列。第五,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尤其重要的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并拥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充分认识和利用以上综合优势,将大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鼓舞我们奋起直追,迎头赶上。3.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在看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相比还

35、有不少差距。2006年1月8日,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对“新华视点”记者谈到,当前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少面临九大挑战。挑战一:1.5目标迄今未实现,科技投入难以大幅增长。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l998年为0.69,2O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挑战二: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不少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人。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

36、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许多重点领域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峻挑战。挑战三:自主产品“叫好不叫座”,政策很难营造一片天空。“国外的再贵也要用,国产的再好也不用”,许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步履艰难。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成为阻碍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到实处的一个重大问题。挑战四: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无法承担创新重任。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千万,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风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与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

37、,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挑战五:管理评价体系简单僵化,创新指标难以成为科研指挥棒。长期以来,许多单位以论文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花大量时间跑课题、要经费、写总结。论文质量却无法让人乐观:1993年至2003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l00名仅有2人。挑战六:浮躁之风挥之不去,创新文化难觅一方净土。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还较为严重,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科研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传统教育体制和方法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知识灌输

38、,轻能力培养;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挑战七: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不易成为创新主体。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国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挑战八:资源分散重复、忽视绩效,创新精神很难觅得培育空间。目前,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仍然存在着薄弱和分散等突出问题,成为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到200。挑战九:经

39、济社会发展面临瓶颈,关键技术不能提供支撑。资源环境瓶颈需要科技攻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科技的贡献。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需求,科技能否提供坚实支撑?在众多科技领域中,应怎样有所为有所不为?新的“两弹一星”离我们有多远?上面这些挑战,归结起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投入不足,拔尖人才比较匮乏,重大创新成果甚少。我国R&D投入占GDP的比例19952000年在O.61之间,2003年达到1。2004年和2005年分别达到1.23和1.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仍有差距,更是远低于世界上创新型国家35的水平。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其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

40、发投入只占全球的O.3。我国4000多家重点企业中,技术开发费占销售输入的比例在1以下的占75,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是510。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投入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O.71。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风毛麟角。第二,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我国在专利技术和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在制造技术领域,专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国的四十分之一。据瑞士管理学院调

41、查,每万人产出专利,我国为lO.8件,而日本、德国、国和印度分别超过我国的160倍、140倍、50倍和40倍,美国则更高得多。在国际标准方面我国拥有数不多,而欧盟拥有10余万个,仅德国就拥有工业标准约1.5万个。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中7l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三分之二没有技术开发活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近年来,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赖进口。在IT方面,我

42、国自己申请的专利只占8,92都是外国申请的。2005年,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三位的领域是中药、软饮料、食品,这三个领域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占90以上;而在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电视系统三个领域,国外申请的发明专利所占的比例均在90以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企业在技术引进之后,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充分地对引进技术进行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技术体系,进而向外输出。目前,我国企业每花l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国,则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花58元进

43、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陷入了两个反复循环的怪圈: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能力越弱越依赖,越依赖能力越弱。而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由于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往往“叫好不叫座”,在市场上步履艰难。因此,我国许多重要产业均是“依附型”的。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90已被跨国公司所占领,通用汽车、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分别占其总产量的3和14,但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却分别是其利润总量的25和80。第三,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创新资源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约33集中在事业单位,仅有约67在企业。同样,国家的科研项目和投入约70投向事业单位,而只有约30

44、投向企业。发达国家这类情况正好与我国相反。这样一种结构性缺陷,加上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关联度不高,直接影响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功能,实际上也影响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由于大量的科研机构和人员分别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科教分家、军民脱节,各成体系、交流不畅,也造成了本来就短缺的创新资源分散和重复,绩效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仅为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200。第四,创新制度建设滞后,法治环境有待完善,创新文化亟需加强。目前,激励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不够协调,

45、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鼓励竞争、宽容失败、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亟待进一步形成和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缺失,是我国与世界典型创新型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深层次原因。第五,发达国家的科技打压。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由于发达国家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他们借用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等进一步打压发展中国家生存空间,使自己成为向全球供应知识、技术和思想的“头脑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接受知识、技术和思想的“躯干国家”。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资金短缺,管理水平不高等,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国投

46、资的直接动机,我国也不例外。毋庸置疑,外国投资在带动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希望的外资技术溢出效应不但没有出现,而且相反,国外技术控制目趋加强。OECD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贸易是中国科技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但是其作用是相当地有限。在我国的外资企业只是从事了低水平的研发活动,它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很有限。“外资企业中只有1有研发部门,其中50资金不稳定,1/3不能正常从事研发活动,40缺少必要的实验和试验设备。而且当它们获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时,通常关掉了中国伙伴公司的研发设施。”事实上他们只是把我国作为他们全球战略系统的生产加工基

47、地。还有一些跨国公司通过购买、部消化我国某些科技成果等方式,打压国一样行业的竞争者,或者当我国国企业有了替代技术和生产工艺出现时,他们借助于强大的资本实力,采用降低成本等方式,相对提高国竞争者的技术应用的成本,限制国企业技术扩散。外企购买我国国某些技术研发机构或者是技术人员,通常造成我国产业技术研发出现断层,切断我国产业技术链条,从而加大了我国产业整体上对外国的技术依赖。更为重要的是,有些国家对我国技术管制非常严格,不准许重要先进技术出口到我国,如194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明确规定:“凡是对那些有助于增强共产党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潜力而有损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出口都予以拒绝。”冷战虽早已结束,但冷战思维

48、、冷战行为犹在,美国国会的亚太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认为,“如果让中国的技术发展起来,将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损害。”美国政府对我国计划实施的WAPI技术标准坚决反对,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一旦实施该技术标准,国外任何厂家的WLAN产品要进入中国市场,都必须加入中国的加密算法模块。这一规定直接消除了ATT、IBM等公司的技术优势,这就意味着这些公司将无法获得基于原有标准的垄断利润。2003年9月出台的威胁国IT技术的中国报告可谓是国“反对技术外流”声音的代表。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控制的加强,我国不能够与时和世界最先进技术实现对接,在创新路径上无径可依。我们买到的技术,都是处于技术生命衰退期的技术,如

49、日本就规定凡卖给中国的技术必须是在新的技术出现后即将淘汰的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技术创新落后于发达国家。4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建设4.1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概念“人文”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最早出现于周易的贲卦的彖辞,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视天文日月刚柔交错的现象,就能察知四时寒暑代的规律;观视人的文明礼仪各止其分的现象,就可以教化天下,使人人能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可见,周易中的“人文”一词,是指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人文因素是指构成人文的要素、成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因素是指涉与人类社会的所有文化现象。在古汉语中,“文

50、”的原意是指各色交错的文理,引申为包括文字在的各种象征符号和典章制度,又引申为“修饰、加工、文德教化”等。“化”指二物相接,其一方或双方改变形态性质,由此引申出“教化、教行、感染、化育”等。“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的向,不过当时的意义是与“武力”相对应的词。近代的“文化”一词,来自拉丁文cultura,原词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之意。可发展至今,据学者统计,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和理解已达300多种。罗威勒曾坦率地说:“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琢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

51、们想要用文字来规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就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无处不在”。尽管对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但文化的本质涵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文化分为技术系统和价值系统两大类,前者表现为器物层面,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构成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它们包括房屋、器皿、机械和产品等;后者表现为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势、思维方式、行为规和制度等,这是文化的精神核。这两者便是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或叫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或称观念文化)。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精神两层面的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

52、神文化,它常与“政治”、“经济”并列使用。狭义的人文因素仅指人的精神即观念文化因素。我们所讨论的人文环境是指对科技人员影响巨大的既定的文化传统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以与教育体系和科技评价体系所构成的制度环境。它包括:一、民族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作为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面貌以与行为规的反映,对科技创新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二、教育观念与体系。教育体系包括教育体制、教育容和教育模式等。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创新的教育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三、科技评价体系,包括科

53、技评价体系在的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具有导向作用。马克思韦伯对此曾有生动的比喻,他说:“科学就象一地图,它可以告诉你到某个地方。去什么地方则是价值观念的任务,只有提出这个目标和方向之后,科学认识才能提出如何到达这个目的地”。科技政策要依据社会价值观念提出究竟“去什么地方”这样一个目标和方向。方向和目标正确,科技就会发展得快,科技创新就会层出不穷;反之,科技发展则慢一些,科技创新也成无源之水。科学技术评价是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科技评价体系是发展科技事业的生命线,对科技创新起着重大的导向作用。积极正确的科技评价机制是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54、反之,则会阻碍科技创新的进程。因此,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民族文化传统、现行的教育观念与体系、科技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容。4.2 历史上科技创新与其环境的启示纵观中国历史,大凡、自由空气浓厚、思想解放的社会阶段都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时期。尽管科技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但就发展速度来说,科技在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以与宋辽金元时期是较快的。被学者柏称为古代中国“黄金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上和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一个轴心的时代。在这一段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

55、庄子以与无数其他人的世代。这个时代产生了所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畴,创造了人们今天仍然信仰的世界性。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也是这样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不仅产生了思想家老子、孔子、庄子等,更产生了医学家扁鹊、农学家许行、水利学家冰、国、天文学家甘德、石申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不仅产生了巨人,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青铜时代迅速过渡到铁器时代,出现生铁冶铸和柔化技术、热处理技术以与炼铁渗碳钢技术,这为后世的冶炼技术铺平了道路。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国主持修建的国渠,显示了当时的工程

56、设计和施工技术的水平。黄帝经初步建立中华医学的理论体系,子兵法至今是军事家与企业家的优秀参考书之一。在天文历法上,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和石申的天文(八卷),测定了金星与木星会合期的长度,定出火星的恒星周期,还精确记录黄道附近恒星的位置与其与北极的距离,制造世界最早的恒星表,比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希腊伊巴谷星表记载早约200年。而后始皇横扫六国,一统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实现政治统一的过程中统一思想本是必要的,但他独尊法家,焚书坑儒,加上后来汉朝董伸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得春秋战国时期原本使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迫中断。所以汉时期政治上的所谓统一和稳定,实际

57、是文化的一种死寂。这种死寂,吞没社会本应具有的多样化思想,因此科学技术不可避免地沉沦。与春秋时期相比,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明显放慢。虽然医学有神农本草经,数学上的九章算术,此时还发明了造纸术,但主要是以总结、完善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理论为主。“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晋南北朝又是一个文化生动活泼的时期。因此科学技术发展又出现一个高峰。齐民要术是中国农学著名著作。“天文学取得一系列成就,如岁差,五里视运动不均匀现象。数学也取得卓越成就,祖冲之求出精确到圆周率后的七位数,比欧洲早1000余年,此外球体体积、三次方程求解问题、一次同余式问题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技

58、术方面制瓷水平趋于成熟,出现灌钢法、鼓风技术,热处理技术也大为提高。机械制造也出现高峰。“诸亮发明木牛流马,马钧制成指南车。此外,记里鼓车、指南车、檀车的制作,具有早期机器人特征的捕鼠木人、舂米木人、击鼓木人的制作,在当时颇为流行”。18世纪以来,世界科技中心和工业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是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7、18世纪,那里有较为宽松的背景,为牛顿等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提出有创见的理论提供了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同时其先进的市场意识、商贸手段也为蒸汽机等技术发明和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英国是世界科学

59、中心和产业发展中心,是19世纪世界最强的工业国。德国在19世纪的崛起,应归结为它将大学专业教学和专业研究室结合起来的新型模式催生了现代大学和研究开发机构,为科研和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先河。从这里走出的大批人才成为德国的科技创新的生力军,1875年左右,世界科技中心由英国转移到了德国,1895年前后,德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英国。后来美国科技和经济发展也是通过创新后来居上的。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不断营造和优化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文化氛围。竞争意识、冒险精神、创业胆识、宽容失败是其文化的积极方向。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包容性反过来成为促进创新的重要条件。“二战”

60、后至今,尽管不断受到来自工业化国家的挑战,但美国仍在主要高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以史为镜,为什么不同的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科技发展有快有慢,并不断出现快和慢的转移?原因固然多种多样,如体制不同、周边环境不同等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确定无疑的,这就是人文环境是一个潜在的、深层次、至关重要的因素。有趣的是,与中国科技创新滞后性相比,中国人的智商之高却是举世公认的。早在1988年12月法国欧洲时报中就有这样的说法,美国人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中,智慧在华人的脑袋中。英国学者坦普尔在中国发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说,现代世界文明赖以建立的基本发明创造可能有一半源自于中国。美国人口学家也认为:“

61、中国人的智慧大大超过欧、美和日本人”。既然如此,为什么我国缺乏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人才呢?为什么我国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呢?这势必就涉与到科技创新环境的问题。说到科技创新环境,人们很容易把目光聚焦于“科技投入”太低,这固然有一定理由,但并非核心因素。历史很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并不是在投入最多的点产生的,“当年做专利审查员的爱因斯坦,连申请自然资金的资格都没有,却做出划时代的创造。50多年前剑桥大学的两位年青人发现DNA分子结构双螺旋,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而他们在剑桥大学实验室构建的模型,价值不超过65英镑”。在中国,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落后确实也有设备落后、资金短缺等硬环境落后的因素,

62、可曾在英国的剑桥、牛津和伦敦帝国理工等大学访问过的阎康年认为,“我国很多名牌大学的校园和房舍与它们相比,一般决不差,有的还好些。清华和北大与剑桥和哈佛相比,校舍也好,校园也美,这几年经费也有所改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和神经生物学主任蒲慕明认为:“我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研究机构要在国际上取得卓越地位的障碍也许不是经济因素,而是文化”。接受晾望新闻周刊采访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曾这样发问:为什么中国的科技人才队伍规模占世界第一,却出不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为什么许多在国默默无闻的博士生、研究生到了国外就能做出杰出成就?为什么海外华人科学家能够迅速崛起?为什么我们至今仍

63、无法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工作?这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人文环境问题。如今诺贝尔奖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的科学家也奋斗了60余年,可中国仍与诺贝尔奖无缘。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国无人获奖,国外的海外华人却已梅开数度获此殊荣。“1957年振宁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携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74年丁肇中与另一位学者因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86年远哲与因在化学动态学的交叉分子束法研究的成就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7年朱棣文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裔科学家高锟。这种难言的尴尬只能归咎于中国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问题。勿庸置疑,中国现在的人文环境在曾经过

64、去的一段时期对经济发展、国家稳定以与人民生活富裕起到功不可灭的作用。但在创新成为时代的主题,人才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智力成为活的知识力量时,当前中国科技创新与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存在诸多缺陷。首先是文化传统中创新因素的缺失。应该说,创新文化需要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倡导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精神,鼓励不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研究,尊重一些“孤独”的思考者,宽容一些学术上的“狂妄者”。但是我国文化传统的人情本位心理定势和行为规以与官本位价值取向恰恰缺乏这些。再就是我们传统教育观念强调权威、重视应试教育、重视书本等诸多弱点,使教育成为类似于工业生产的过程,统一把人加工

65、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而无个性与创造性。最后导致科研的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专家评议制制度不够完善,对于“非共识”项目缺乏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不利于创新性项目的立项,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发现和成长。大学校长许智宏在第一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中国何时获得诺贝尔奖时讲道:“我觉得我们的大学应该首先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先营造科技研究环境、人文环境,有了很好的环境、良好的土壤,诺贝尔奖获得者无论在哪个研究机构或在哪个实验室产生出来,就不觉得奇怪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远哲教授在大学100周年校庆时也说:“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是需要一个肥沃的土壤,即人才成长和科学创造的环境”。因此创造宽松、活跃和激越的人文环境对于科技创新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