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GMP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研究及其制度设计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89981184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69.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GMP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研究及其制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我国GMP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研究及其制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我国GMP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研究及其制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资源描述:

《我国GMP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研究及其制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GMP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研究及其制度设计(4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摘 要研究目的 我国GMP制度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对提高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有着深远的意义。但GMP的实施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根源,提出建议,以期对下一阶段我国药品GMP的实施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内容 本文对发达国家GMP产生、发展、完善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研究,通过实例分析,对比论证,对我国的GMP发展和实践做了全面和系统的分析阐述,以辨证的观点看待目前我国GMP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总结存在的问题,客观而深刻地剖析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希望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有针对

2、性地提出了新时期我国药品GMP实施和发展的建议。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理论及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回顾国内外GMP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目前GMP制度管理的现状,总结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运用“胜任力”理论,借鉴先进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集合笔者本身的工作实践,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GMP制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成果和结论 本文认为当前影响GMP实施的主要因素在于制药企业内部的人员系统问题;政府部门GMP检查员队伍建设不足,GMP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因此本文应用胜任力理论,针对我国当前GM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建议:制定并完善制药企业人员规划、

3、获取与配置指标,加强和完善制药企业中培训和效果评估。同时根据笔者自身工作实践,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完善政府GMP检查员队伍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在药品GMP实施过程中的应用,强化质量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部门协调、强化监管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推进质量受权人和驻厂监督员制度等建议。希望通过上述论述,加强社会各界对GMP制度的交流,促进GMP实施的工作。关键词:药品GMP;胜任力;有效实施;研究AbstractResearch of Significant Factor of GMP to Effcetive move and Its Design of System in Current StageG

4、MP system in China has made progress on improving Chinas pharmaceutical corporation management level, to improve drug quality and ensur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people. Howeve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MP is a long-term task, during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still have some problems.

5、 This study aims to summarize experience and analysis the problem, and propose the recommendations, to get the reference for next phase of the GMP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Through review and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GMP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USA and Japan, based on case stu

6、dies, comparative demonstration of the GMP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China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exposition to dialectical seen in perspective GMP implementation in China has been achieved,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deeply analysis the source of the problem, learn from the

7、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puts forward the new era of China drug GMP imple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commendations. In this paper, through method of theory and literature study and action research, by collect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review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MP deve

8、lopment history,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GMP system management, summarized Chinas pharmaceutical corporation existing problems, base on competence theory,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advanced countries, the foundation of a collection of the authors own work practices, GMP system put forw

9、ard to improve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In my opinion,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GMP is the pharmaceutical corporations internal staff issues;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lack of GMP inspectors, GMP system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echnical standar

10、ds for system imperfections and other reasons. This article applied competence theory, for our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MP, proposed a series of recommendation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pharmaceutical corporation and personnel for staff planning and configuration indicators and

11、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and the effect of pharmaceutical evaluation.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own work practice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Government: Improving the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of GMP inspectors; to speed up new technology and new crafts implementation pro

12、cess in the 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 of GMP,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risk management awareness and strengthen department coordination, and strengthen institution of quality person and supervisor of pharmaceutical corpor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GMP in China in the new

13、period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Keywords: Drug GMP; competenc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tudy3目 录第一章 导 论1选题背景及其意义1选题背景1研究意义21.2研究方法3理论及文献研究法3行动研究法3研究目的4论文基本结构4第二章 胜任力基本理论5胜任力概念的提出5胜任力的界定5胜任力的主要内容6胜任力的分类8胜任力模型9胜任力理论应用在药品GMP实施中的分析10第三章 发达国家GMP制度发展情况12美国药品GMP发展情况12美国药品GMP萌芽阶段-FDA创立12美国药品GMP初步形成阶段12美

14、国药品GMP的诞生13美国GMP在颁布后不断完善14日本药品GMP发展情况14日本药品GMP的初期14日本药品GMP的发展15日本药品GMP的不断完善16欧盟药品GMP的现状16发达国家药品GMP发展的借鉴意义17第四章 我国GMP制度的发展和现状19我国GMP制度发展的历程19我国GMP制度发展的概况19我国药品GMP认证企业的数量情况20我国药品生产企业GMP硬件基本完善21我国GMP软件管理体系快速发展21我国GMP制度实施现状22具有中国特色的药品GMP认证管理体系基本形成22药品GMP检查员队伍初步建立22药品GMP认证和跟踪检查制度逐步完善23药品质量稳步提高,促进制药产业升级23

15、目前我国GMP实施存在的问题23制药企业从业人员GMP质量意识亟待提高24制药企业从业人员GMP人员资质亟待提高24制药企业从业人员GMP管理意识亟待提高25制药企业从业人员GMP培训教育亟待提高25政府GMP检查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26我国GMP标准及相关的技术指导体系亟待完善和发展27第五章 构建GMP制度中人员系统管理配置新模式28制定并完善制药企业人员规划28优化制药企业中的人员获取与配置指标29加强和完善制药企业人员培训29在制药企业内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30在制药企业内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30分析培训需求、优化培训计划、丰富培训内容30积极落实培训效果评估31加强和完善政府GMP检查员队

16、伍32加强GMP检查员的培训体系建设33在检查员队伍建设中推行激励机制33健全检查员队伍建设的问责制33建立GMP检查员资质标准和专职化的检查员队伍34建立、完善有中国特色的GMP34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在药品GMP实施过程中的应用34强化质量风险管理意识,提高药品GMP实施水平34推进部门协调、强化监管队伍建设,提高GMP检查水平35完善GMP规范与国际接轨35不断深化推进质量受权人和驻厂监督员制度36不断深化质量受权人制度36不断推进驻厂监督员制度37结 论39参考文献40附 录42致 谢43第一章 导 论选题背景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

17、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具有质量管理控制事物的典型特性。药品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去预防、减少、控制或分散药品质量风险,让公众使用药品治疗疾病、调节生理功能时,可能受到的伤害最小,这是药品安全监管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齐二药事件”、“鱼腥草事件”、“佰易事件”、“甲氨蝶呤事件”、“欣弗事件”等多起严重的药害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药品安全的极大关注和担忧,以往在发达国家分阶段出现的药

18、品安全问题,如今却在我国的当前阶段比较集中地表现。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一方面对用药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相关的药品企业和医疗机构也遭受到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药品质量安全正处于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现期。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药品质量,如何有效地保证药品的安全,如何从事后的监管转变为事前的控制,这一系列的问题使药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日益凸显在人们的视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以下简称其英文缩写GMP)正是为保证药品生产质量而产生的。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GMP作为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监督管理,我国也不例外。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

19、制药工业企业开始引入GMP概念,至今已二十余年。通过实施药品GMP制度,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观念、意识不断更新,药品品种抽查检验的一次合格率普遍提高,人民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我国制药行业整体硬件水平大幅度提高,药品生产厂房、设施和设备得以更新,基本上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涌现出一批装备先进的现代化药品生产企业,缩短了与国外先进药品生产企业的差距;药品生产技术高科技含量迅猛增加,在药品GMP管理的标准、过程监督、前置管理、检查方式等软件管理方面也有了显著进步。但近年来我国药害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国内外权威药品认证机构对我国企业的GMP检查案例,暴露出目前的GMP管理仍然存在严重的缺陷,随着软硬件的显

20、著进步,员工素质,GMP管理概念、GMP质量意识、培训状况等企业中的人员因素对GMP管理的影响日益凸显。研究意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制药工业企业开始引入GMP概念,至今已二十多年,目前正处于实施的高峰期。但由于受我国社会、体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药企业实施GMP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现阶段分析研究GMP在我国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对药品GMP在我国的发展将具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利于药品GMP在我国制药企业中的进一步完善GMP是在药品生产全过程中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管理制度,是把发生差错事故、混药及各类污染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证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药品的必要条件和最可靠办法

21、。通过介绍国内外药品GMP的产生、发展情况,以利于提高对药品GMP及其在我国实施的必然性认识,以及对我国完善药品GMP采取的一些办法的了解。有利于我国药品GMP认证体系的完善我国自1998年开始强制推行实施药品GMP认证制度,至今已十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我国药品GMP认证体系和药品GMP在我国的发展、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将有利于推进我国药品GMP认证体系的完善以及药品GMP在我国制药企业中有效实施。有利于帮助我国全面提高GMP规划的完成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足够数量技术性、专业性的人员参与。就我国药品

22、生产企业散、小、差、多,专业技术人员缺少、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通过分析研究我国全面提高药品GMP规划的可行性、制药企业如何扬长避短等,将有利于帮助药品GMP在我国制药企业中全面实施规划的完成。实施和完善药品GMP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众所周知,GMP是制药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时,关于药品质量的共同语言和统一标准,是我国制药业现身国际舞台的通行证。国外制药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在中国畅行无阻,而我国进入国际市场却困难重重,缺乏被国际市场认可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国际贸易中药品质量签证体制的指导原则”中规定:出口国药品的生产厂必须按照GMP规定进行生产,并接受进

23、口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GMP要求进行监督。特别是我国已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中国医药市场融入国际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制药企业将失去原有的屏蔽,被赤裸地置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潮中,那么,严格、完善、系统的GMP规范可以看作是有效的国际医药贸易的技术壁垒。因此,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的药品GMP,缩小乃至消除与国际上先进GMP的距离势在必行。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回顾国内外GMP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目前GMP制度管理的现状,总结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运用“胜任力”理论,借鉴先进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GMP制度的主要思路,为发展下一阶段药品G

24、MP制度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方法为:理论及文献研究法充分运用“胜任力”理论进行指导。理论分析是实践分析的基础,充分和逻辑严密的理论分析将指导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通过对国内外药品GMP管理制度及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分析现状,利用“胜任力”理论探讨如何从人员系统管理的方面来完善GMP,以期为我国完善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框架提供借鉴和参考。行动研究法笔者作为多年从事药品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曾经办过多家企业的GMP认证工作,从审查制药企业的申报资料、制定现场检查方案到前往企业实施检查,并作为检查员赴多家制药企业实施GMP现场检查,根据本人在实际工作中对GMP实施和认证经历、认知、感悟和思考,对如何实施和

25、完善我国的药品GMP进行分析和研究,由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药品GMP在我国的发展。我国GMP制度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对提高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GMP的实施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根源,提出建议,展望未来,以期对下一阶段我国药品GMP的实施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第二章 胜任力基本理论在上世纪中叶,在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传统的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学校的学术测验及等级分数等手段,不能预测员工从事复杂工作和管理职位工作的绩效,或在生活中是否能取得成功,同

26、时对某些特定人群还存在不公平性。在这种背景下,麦克利兰(McClelland)研究小组受美国国务院事务局之托,寻找新的研究方法甄选情报信息,作为宣扬美国政府政治、人文、社会等的代言人,以使更多的人支持美国的政策。麦克利兰研究小组在Flanagan的关键事件技术(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CITs 1)基础上开发并采用了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s2),试图研究影响情报信息官工作绩效的因素。McClelland通过一系列分析和总结,发现杰出的情报信息官和一般胜任者在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从而找出了情报信息官的胜任力。

27、在项目过程中,McClelland应用了奠定胜任素质(胜任特征)方法基础的一些关键性的理论和技术。1973年,McClelland在继承并发展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测验胜任力而不是测验智力”(“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nce)的文章,倡导采用胜任力模型设计取代智力测验作为预测未来工作绩效的方法,并认为高绩效者运用了某些特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等胜任力以取得出色业绩3。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胜任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的开端。自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这个概念之后,许多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采用这个概念并对胜任力的定

28、义的进行不同的阐述。根据现有文献,经常被使用的定义有:(l)胜任力是与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它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它可以区别绩效优秀者与绩效普通者,可由实证而得的,是不易造假也不易模仿的特质3。(2)某个人所具备的某些潜在特质,而这些潜在特质就是导致和影响个人在工作上表现出更好、更有效率的工作绩效和成果的基本关键特质,这些潜在特质包含个人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和知识本身4。(3)知识、技能、动机、信仰、价值观和兴趣的混合体4。(4) 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

29、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测量的,并能显著区分绩效优劣的个体特征5。综合上述众多学者给胜任力所下的定义可以发现,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胜任力的界定不一,但是在以下三点基本是一致的:1.胜任力与员工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及岗位特征的影响。在某一工作岗位上非常重要的知识技能,在另外一个工作岗位上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阻碍因素。2.胜任力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或者从某种角度来看,它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3.运用胜任力这一概念能够将组织中的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加以区分。换句话说,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在胜任力上会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组织可以将胜

30、任力指标作为员工的招聘、考评以及提升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本文将胜任力界定为:员工在特定情景下实现高绩效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内驱力等可以测量的特质。从本文对胜任力的界定中可以看出胜任力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个性、态度和价值观等。Byoaztsi提出的“胜任力洋葱模型”由内至外说明了胜任力各个构成要素逐渐可被观察、衡量的特点4,如图2.1所示。(1)个性个性是指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对外部环境和各种信息的反应方式、倾向和特性。它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等)的统一体。(2)动机动机是引起、

31、维持和指引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推动并指导个人行为方式的选择朝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向前进,并且防止偏离。动机的强烈与否往往决定行为过程的效率和结果。比如,具有强烈成功动机的人常常会为自己设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它,同时积极听取反馈,争取做得更好。(3)自我形象自我形象是指个人对于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是个人期望建立的某种社会形象。自我形象是社会性和渐进性的过程,借着感知领域的不断同化和异化持续塑造而成的。自我形象一经形成,有拒绝改变的倾向,如果改变,情绪随着发生改变。自我形象作为动机的反应,可以预测短期内有监督条件下的个人行为方式。(4)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

32、社会中的地位、身份以及和这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规范。个人所承担的角色既代表了他对自身具备特征的认识,也包含了他对社会期望的认识。社会角色是建立在个人动机、个性和自我形象的基础上,表现为一个人一贯的行为方式和风格,即使个人所在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发生变化也不会有根本改变。(5)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6

33、)态度态度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自我形象、价值观和社会角色综合作用外化的结果,主要包括:认知成分,即个人对人、工作和物的了解;情感成分,即个人对人、工作、物的好恶、带有感情的倾向;行为成分,即个人对人、工作和物的实际反应或行动态度。(7)知识知识是指个人在某一领域所拥有的陈述型知识和程序型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是由人们所知道的事实组成,这些知识一般可以用语言进行交流,它可以采取抽象和意象的形式;程序性知识则是指人们所知道的如何去做的技能,此类知识很难用语言表达。(8)技能技能是指一个人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能力。技能是否能够产生绩效受动机、个性和价值

34、观等胜任力要素的影响。胜任力是不同特质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特质显现程度是不一样的。根据胜任力显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这些特质分为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如果将胜任力比喻成漂浮于水中的一座冰山(如图2.2),那么水上部分就是外显胜任力,其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等,这些特质容易被感知和后天培养,只是对胜任者基本素质的要求,是有效执行工作所需的最低程度,它不能把表现优秀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别开来,所以也把外显胜任力称为即基准性胜任特征;而处在水下的就是内隐胜任力,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这些特质是不易被感知并且难以培养,是人格方面的因素,它们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与表现,是区分表现优秀者与表现普通者的关键因

35、素,因此也把内隐胜任力也称为鉴别性胜任特征。胜任力模型就是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描述有效完成特定组织的具体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独特组合6;它是一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影响一个人工作的主要部分、与工作绩效相关、能够用可靠标准测量并能够通过培训和开发而改善7;它描绘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的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以及特定工作岗位或层级所要求的组行为特征8。1982年,Richard Boyatzis对12个工业行业的公共事业和私营企业的41个管理职位的2000多名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使用

36、了行为事件访谈、图画-故事技术和学习风格问卷,得出了管理人员的胜任特征通用模型9;他分析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管理水平的胜任特征模型的差异,提出管理者的胜任力特征模型包括6大特征群:目标和行动管理、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下属、关注他人、知识以及19个子胜任特征:效率定向、主动性、关注影响力、判断性的使用概念、自信、概念化、口才、逻辑思维、使用社会权力、积极的观点、管理团队、准确的自我评价、发展他人、使用单向的权力、自发性、自控、自觉的客观性、精力和适应性、关注亲密的关系等。前Mcber & company咨询公司总裁Lyle. M. Spencer曾于1959年对200多种工种进行了研究

37、,试图发现管理人员普遍具有的工作胜任特征因素结构,综合了360种行为事件,归纳出二十一项胜任特征因素。而且建立了包括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社会服务人员、经理人员和企业家五大类的通用行业的胜任力模型,每一个胜任力模型包括十项左右的胜任力特征因素10。其中,企业家的胜任力特征模型包括以下胜任力特征因素:成就:主动性、捕捉机遇、信息收集、关注效率等;思维与问题解决:系统计划、解决问题能力等;个人形象:自信、专业知识等:影响力:说服、运用影响策略等;指导与控制:指导下属、过程控制等;体贴他人:关注员工福利、发展员工等。McClelland领导的Hay Group公司基于30多年的胜任特征研究,利用遍布全

38、球的分公司力量,建立了丰富的胜任特征模型库,并不断完善。Hay Group公司近年来开始分别关注管理人员的管理、领导等胜任特征里的因素,并开发了相关评价问卷和量表。时堪、王继承运用行为事件法对我国通信行业管理干部的胜任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通信业管理干部的胜任力模型包括十项胜任力:影响力、社会责任感、调研能力、成就欲、驾驭能力、洞察能力、主动性、市场意识、自信、人力资源管理能力11。这一研究得到了西方管理人员大致相符的胜任力模型,我国首次验证了胜任力评价更能区分出优秀管理干部和一般管理干部。时堪、仲理峰对我国家族企业胜任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了通信行业和家族企业管理者胜任力模型,

39、包括权威导向、主动性、捕捉机遇、信息寻求、组织意识、指挥、仁慈关怀、自我控制、自信、自主学习和影响他人等11项胜任力特征12。其中权威导向、仁慈关怀是我国家族企业高层管理者独有的胜任力。王重鸣、苗青借助结构方程建构软件EQS,通过编制管理综合素质关键行为评价量表,指出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由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两个维度构成,但不同层次管理者具有不同的结构要素。正职的价值倾向、诚信正直、责任意识、权力取向等构成了管理素质维度;而协调监控能力、战略决策能力、激励指挥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则构成了管理技能维度。对于副职来说,管理素质维度由价值倾向、责任意识、权力取向等三个要素构成,管理技能维度由经营监控能力、战

40、略决策能力、激励指挥能力等三个要素构成。正副职层次职位在管理胜任力特征上形成差异结构,正职的战略决策能力更为关键,而副职的责任意识更为重要,同时,正职职位在诚信正直和开拓创新能力两个要素有更高的要求13-14。在GMP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决策是人、设计是人、制定制度、规程是人、执行制度是人、记录是人,监督管理还是得靠人。实施GMP的目标的要素在于将人为的差错控在最低的限度,尽量防止和减少产品的污染机会,建立高标准的,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及规章制度。按照GMP要求,生产过程实质上包括了两个过程:一是物料的加工过程,二是生产文件的传递过程。在操作过程中,一切都有文字规定,一切要按规定

41、办事,一切活动要记录在案,一切要由数据说话,一切工作要有人签字负责。这与传统的生产过程是不同的,生产人员除了要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的干扰,同时还要非常熟练适应新的操作过程。生产过程如此,管理方式也是如此,相对传统生产管理过程,GMP操作过程中工作环节增加,工作量增大,工作中的细节问题增多,是给操作人员带来的直接压力,如果不能非常熟练地操作,就不能满足GMP要求。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人员方面的因素不过关,即使建设再好的生产硬件,编写再好的管理软件,都是徒劳无益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员管理模式是以不断发展制药企业中员工的胜任力,以持续完善胜任素质模型为主导,将胜任力素质模型贯穿于各岗位人员的工作分析

42、、选拔、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等整个流程。首先,要重点关注优秀岗位人员的关键胜任力,注重完成工作的过程和胜任力的应用;其次,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方案紧密联系,强调各岗位人员工作岗位与企业发展长期战略的匹配,而不是与工作岗位的短期匹配。运用胜任力理论进行分析,能够挖掘每个职务对任职者的深层次要求,所以能够同时满足组织当前对该项工作及任职者的要求,也适应了组织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三章 发达国家GMP制度发展情况本章通过对发达国家药品GMP发展历程的回顾,找到GMP发展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借鉴他国推进GMP的经验和教训,以便对我国药品GMP的实施和完善提出一些启示性的建议。情况美国药品GMP萌芽阶

43、段-FDA创立1850年到1910年属于欧美制药产业发展的萌芽期。在这一阶段,政府对制药产业的管制相对宽松,相应的法规制度尚未发展完善。最为明显的证明就是:美国早年的医药用品是在四轮运货马车的车厢后部出售的,号称“流动药品展”。这说明了美国政府早期对于人用药品安全性的管制是多么的不到位,也说明公众对于药品的安全性没有充分的认识,这为一系列药害的发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1902年以前,由于对生物制品的检测不够严,美国至少有12名儿童因使用被破伤风杆菌污染了白喉抗毒素而死亡。国会对这一悲剧做出的反应就是通过了生物制品管制法,要求对生物制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进行监管,以保证血清、疫苗及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

44、疾病的类似产品的纯度和安全性,并对产品的纯度和效能进行测定。1905年Upton Sinclar在丛林一书中揭露了芝加哥肉类加工业在极不卫生的条件下宰杀和处理牲畜,并向公众出售变质的肉制品的内幕。之后华盛顿纯净食物代表大会在wilye博士的领导下,集中精力开展全国性反对食物和药物的掺假和冒牌运动,对肉类加工厂的不卫生条件,食品中有毒防腐剂和染料的使用等令人震惊的问题也进行了深刻地揭露。上述问题的披露促使国会在1906年6月30日通过了首部食品和药品法(FOOD AND DURGS ACT),第一次宣布出售污染或掺假的食品或肉类、饮料、药品为非法,同时,也是第一次规定标识的内容必须真实。该法案创

45、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政府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也就是今天的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并允许FDA对非法的食品和药品进行查封,由此发端对药品的质量管理。美国药品GMP初步形成阶段1938年国会通过了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ederal food,drug and cosmetic act)第一次要求生产厂商必须证明他们的产品上市前是安全的。该法案首次对制药厂商提出了“新药申报”(New Drug Application)的要求,并授权FDA对每一个药品的安全性做出判定的规定:对于不可避免的有毒物质,要定出安全耐受性限度;另外,

46、该法案还增加了对药品标签所含信息量的要求,这一管制要求首次对OTC和处方药进行了区分,OTC药品的标签上必须包含有关药品的所有详细信息,处方药的标签上可以只包含有关药品的有限信息但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可购买;授权对食品的同一性、质量和容器填装标准;授权对工厂的检查标准等。1941年美国一家制药公司生产的磺胺噻唑片因被镇静安眠药苯巴比妥污染,而致使近300人死亡或受伤害。这一事件促使FDA对有关药品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的规定进行了彻底修改,后来就演变成了最初的GMP。1953年工厂检查修正案要求制造者提供检查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及工厂样品分析书面报告给FDA,从而政府开始从药品等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环节入手

47、,以法律的形式对消费者进行了更有力的保护。加强质量保证这一理念,在此得以初步体现15。美国药品GMP的诞生二战时期,FDA为了更好的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开始要求制药公司对某一产品进行批认证(bath certification)。具体要求就是:从每一批产品中抽出的样品必须上交到FDA进行检测,FDA再对产品的销售进行批准。这一规定分别于1941年和1945年开始对胰岛素和青霉素执行,以后又扩展到了所有的抗生素。但此时的“批认证”还是属于质量管理的质量检验阶段,离今天的GMP所强调的“药品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基本思想还是很远。20世纪六十年代,沙利度胺作为一种治疗妇女

48、妊娠呕吐的安眠药在欧洲上市。当时的管理机构批准这种药品用于此种适应症时,对它的严重致畸性一无所知。该药可使发育中的胎儿产生严重畸形。妊娠前三个月服用过该药的妇女生出的婴儿手臂和腿严重畸形。据估计,欧洲有1000例婴儿的畸形与使用该药有关。这一事件也导致美国政府1962年通过了基福弗一一哈里斯修正法案,唤起公众对更强有力的药品管理的支持,并最终导致了美国国会对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的重大修改,明显加强了药品法的作用,对药品生产企业提出了如下三方面的要求:(l)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严格药品生产质量管理;(2)要求药品生产企业要向FDA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3)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对出厂的药品提供两种证明

49、材料,不仅要证明药品是有效的,而且要证明药品是安全的。在上述背景下,美国FDA于1963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美国GMP在颁布后不断完善GMP是适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的需要而生产的,是药品全面质量管理时代的必然产物。随着GMP的实践和发展,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并按照时代的要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次修订。1972年美国规定:凡是向美国输出药品的药品生产企业以及在美国境内生产药品的外商都要向FDA注册,要求药品生产企业能够全面符合美国的GMP。1976年,美国FDA又对GMP进行了修订,并作为美国法律予以推行实施。美国GMP 1979年修订本增加了验证等新的概

50、念16,并要求不论企业是如何组织的,任何药品生产企业均应有一个具有足够权威的质量管理部门,该部门要负责所有规程和批记录的审批;强调书面文件和规程,要求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每一种显著操作都必须按书面规程执行,并且要有文字记录;对事故必须调查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发现可能需要调整的趋势;8090年代美国又多次对GMP的不少条文作了修正,在不同的领域,形成和发展了组成GMP系列的法规。目前美国实施的现行cGMP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cGMP),是FDA在1993年印出的最新版本,体现了最新的技术水平。2002年8月,美国FAD

51、发出题为“21世纪的GMP一一药品风险分析的基础和方法”的倡议。该倡议最初的意图是想修订美国现行的GMP,其目的是给药品生产企业以更大的自由,使其在药品生产过程中能够选择更先进的技术,充分利用药品GMP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来预测药品风险,深入发展“事后检验到过程控制”思想,更强调对于药品质量的“预测”。更加重视政府部门队伍建设,包括提高药政管理部门干部的素质,聘请在药学、制药工艺等领域的专家到药监部门工作,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认证、检查队伍;把对注册资料的审评、药品生产技术水平检查和对GMP的检查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不断加强与药品许可证检查部门之间的联系,提高各方对制药企业指导的水平。情况日本药品GM

52、P的初期日本的GMP早在1974年就作为“药品生产管理的质量标准”而推出,而且在1976年通过行政命令来强制推行17。但这时还很不成体系,在1979年通过修订药事法规以后,GMP发展成为下面两个条例:(1)药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条例第31号文;(2)配制药品厂房建筑设备管理条例第32号文。1980年开始,这两个条例开始生效。这两个条例的提出表明了日本GMP系统是由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即药品生产仪器设备的“硬件”和药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的“软件”。日本有关于药品生产的建筑设备等硬件有关管理规定是很严的,在“配制药品厂房建筑设备管理条例”中规定得很清楚,而且日本政府为那些具有放射性的药物、生物

53、学制剂和血药等还制定了特别规范规则。在硬件改造基本达标之后,日本开始完善GMP系统软件,软件管理主要包括四个标准准则:(1)药品生产标准准则,主要是为每个产品生产而准备的,提供各种有关“药品生产管理的质量控制”的要求和信息;(2)制造控制标准规则,主要是为药品制造各个阶段提供全面的通用规则,包括生产原料、标签和包装材料、生产储存和生产的各阶段控制;(3)生产卫生控制规范准则,它是关于生产领域的卫生控制和有关工作人员的卫生管理规则;(4)质量控制规范准则,它要求保证医药产品质量的规则,并要求给出有关抽样方法和测试结果的评价资料。日本药品GMP的发展为了保证日本的GMP系统中“硬件”与“软件”管理

54、很好的结合,保证日本的GMP管理系统有效地运转,日本医药当局认为有三个关键人物必须在GMP系统中予以规定,发挥他们的作用,即:在一个企业中指定专职的生产控制管理者、质量控制管理者和产品安全药剂师。生产控制管理者和质量控制管理者必须各自独立地控制管理他们的小单位,各尽其职,互不干扰。但是他们都必须受产品安全药剂师的指导,因为药剂师承担了药品生产的最终产品质量的责任,也是把好最后关口的决定者。日本的药品GMP刚刚颁布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GMP软件的有关条例越来越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需要,例如随着形势的发展,制造原料药的厂家就很不适用。所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GMP系统的完善工作。1987年7月1日,

55、日本药事局补充发布了“大宗医药药品的GMP质量保证规范”的通知,并于1990年开始执行这一规范。日本药品GMP的不断完善为了使日本GMP系统高效、优质、灵活运转。日本政府成立了医药工业专家委员会,为成员公司提供GMP指导方针,并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技术会议发放训练课题,主讲人主要来自各省政府的官员,他们长期从事省政府的GMP管理工作。他们协助和检查药品制造商、药品进口商和药品推销商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当中百分之八十是药剂师,经常有规律地进行现场检查以评价GMP的实施情况和防止未经许可经营及伪劣药品进入市场,杜绝使用非法标签甚至各种欺骗行为的发生。2005年经厚生劳动省修订,日本颁布了新的药

56、事法,要求在日本的医疗器械(包括体外诊断产品)和药品的生产销售要建立必要的规范。在药品认证体制上由原来的生产许可认证体制,改为上市批准体制,新体制更注重上市后的安全责任。的现状欧盟与美国和日本不同,集中与分权是欧盟实施药品GMP的基本特征,所谓集中,是指令、方针,包括注册要求及药品GMP由欧洲委员会确定;分权,即现场检查工作由各国的药品管理部门负责实施。欧盟的药事法规大体由三个层面组成:第一层面是指法令和法规,由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颁布实施,少部分由欧盟委员会颁布实施。法令是欧盟用于建立统一药事法规的法律框架,各成员国需要立法将其转化为国内法实施。第二层面是指由欧盟委员会依据有关法令和法规而颁

57、布实施的药品注册监督管理程序和GMP指南。第三个层面指由欧洲药品评价局(EMEA)颁布实施的一些技术指南和对一些法规条款所做出的解释。与我国现行的98版GMP相比,欧盟GMP更注重人员因素在GMP实施中的影响,其要求更高。在欧盟现行的GMP中强调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并将其作为GMP实施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要求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和有资质的管理人员以及足够数量和具备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并要有相应的书面工作职责。我国只强调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于操作人员没有明确要求,而且条款中没有明确要求必须要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欧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Qualified Pers

58、on,QP)制度。30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企业各级人员履行职责,保障药品质量。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目前已成为欧盟GMP 体系的核心之一。欧盟、将受权人定义为“由官方认可的,具备必要基础科学知识、技术背景和经验的人员”, 即“Qualified Person”。 “Qualified Person”和“Authorized Person”两种表述不同,但实质一样,都是指负责产品放行的有资质的人员。这些定义从资质要求、工作职责和法律地位等方面体现了受权人应当具备的条件。实施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是强化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品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的有效手段。在药品质量受权人制度中,专业技术人员拥

59、有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避免企业高层和其他部门对产品质量决策权的干预,把药品质量的最终责任落实到受权人的身上,有利于促使企业建立起职责明确、层次清晰的质量管理框架,使得影响药品质量的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进而强化药品生产企业的责任意识。从上文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的药品GMP制度发展都经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其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都有经过改造硬件设施,完善软件管理,最后强调人员素质和管理等共同的特点,其成熟的药品GMP管理模式无疑为我国发展GMP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分析我国现行GMP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GMP管理制度的效能。根据美国和日本的GM

60、P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在GMP的起步阶段,硬件是发展的基础。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专用于防病、治病和救命,因此其质量至关重要,必须保证产品安全有效。要保证药品的质量,没有洁净的厂房环境,先进的生产设备,合格的空调和水系统等这些硬件系统的完善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GMP实施的起步阶段,良好的厂房设备、完善的硬件设施是基础条件。在GMP的发展阶段,科学性的软件是发展的保障。要想做好GMP只有硬件设施是不行的,还要完善科学的软件系统才能使GMP的发展得到保障。GMP的软件不仅是指文件,更是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和GMP质量意识的建立。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往往认为GMP是一种管理制度,在硬件设备上的投资力度

61、比培训人员、建立文件管理等方面要大的多,事实上在制药行业里,从药品的特殊性上理解,GMP是一种前瞻式的思维方式。GMP是预防发生质量问题的控制方法,特别对消除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混淆和差错等机械或人为隐患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即事先布控,事后可溯的质量保证体系。在GMP的完善阶段,人员是GMP管理的灵魂。在GMP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在GMP实施的过程中,优良的硬件设备要由人来操作,好的软件系统要由人来制订和执行。药品质量控制的决策设计、制定执行制度、监督管理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药品质量是所有与生产相关人员的责任。所以GMP是靠人来实现的,因此高素质的人员和一流的人员管理体系是企业成

62、功实施GMP的关键,也是一个企业GMP工作能否深入和持续的关键。欧盟的GMP体系则进一步地体现了人员因素在GMP实施中的关键性,通过实施质量受权人制度,从企业内部入手,督促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落实企业质量管理责任。强调以产品放行的方式实现对药品质量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使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更具系统性,促进企业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建立责明确的质量责任体系,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GMP.。第四章 我国GMP制度的发展和现状我国GMP制度发展的概况根据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根据原国家经委提出的“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全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全面质量保证制度”的要求,我国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行动,制定了医药

63、生产企业推行TQC的基本要求,要求医药企业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建立,健全质量管理部门和质量保证体系,重视质量教育,实行方针目标管理,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行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为之后推行GMP及提高医药行业质量意识奠定了一定的社会环境基础。随着对外开放和医药产品出口的需要,GMP概念引入我国。1980年初,由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开始组织力量调研,经听取企业意见,于1982年制定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稿)在医药工业企业内部试行,经过几年的实践,经修改后于1985年由原国家医药管理局正式颁布,定为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作为医药行业的GMP要求正式推广、执行。同时中国医药工

64、业公司,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还制定了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实施指南。1986年,中国药材公司制定了中成药生产管理规范这些在推动我国实施GMP制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卫生部制定GMP工作是从1984年开始的,首先是卫生部药政局组织人员学习,聘请专家讲课介绍翻译及其他国家GMP的内容要求和发展趋势,选择有代表性的药品生产企业对其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情况进行调研,根据我国当前企业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制订和实施GMP的可行性分析。以WHO的GMP为基础,正式起草了我国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草案)几经征求制药工业管理部门和药品生产企业及药政检验部门的意见后经过前后五次的修改,于1988年3月以(88)卫药字第20号文件“关于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通知”下达了我国第一部法定的GMP。1990年卫生部组织起草了GMP实施细则,后又将GMP与实施细则合并,编成了药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