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9754650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0.28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资源描述: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6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书生态园管理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院二八年五月1 / 65目 录第 1 章. 概述1 规划背景1 项目意义1 规划年限1 规划依据1 规划围2 规划目标2 技术路线2第 2 章. 区域开展关系分析3 全球化开展背景3 珠三角开展环境与趋势3 开展环境与趋势4 六镇关系协调5第 3 章. 园区开展条件分析5 现状条件5 现状问题6第 4 章. 城市定位、目标与策略7 城市定位7 开展目标7 开展策略7第 5 章. 生态本底修复9 生态修复规划9 水系整治规划10 绿地系统规划13第 6 章. 产业开展与产业空间选择14 产业开展目标14 园

2、区产业选择14 产业开展模式与空间布局17 产业开展时序17第 7 章. 开展模式与空间结构18 规划原如此18 园区用地选择方案18 规划构思19 开展模式选择19 空间结构20第 8 章. 城市规模与用地布局21 城市规模21 用地布局21第 9 章. 综合交通规划24 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24 规划原如此24 规划目标24 道路系统规划25 旅游交通规划27 公共交通规划28 静态交通规划29 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29 其他交通设施规划29第 10 章.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29 规划原如此29 规划目标30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30 分类布局指引30 公共设施配套规划31第 11 章. 总体城市设

3、计31 总体空间形态31 景观系统规划32第 12 章. 给水工程规划32 现状概况与存在的问题32 规划依据33 规划目标33 规划原如此33 用水量预测33 水源与水厂34 供水干管34第 13 章. 雨水工程规划34 现状概况34 规划依据35 规划目标35 规划原如此35 雨水工程规划35第 14 章. 污水工程规划36 现状概况36 规划依据36 规划目标36 规划原如此36 排水体制的选择36 污水量预测36 污水处理系统与污水处理厂36 南畬朗污水处理厂选址37 污水管网37第 15 章. 电力工程规划37 现状概况与存在的问题37 规划依据38 规划目标38 规划原如此39 负

4、荷预测39 110千伏与以上系统规划40 高压走廊规划40第 16 章. 通信工程规划41 现状概况41 规划依据42 规划目标42 规划原如此42 业务量预测42 通信设施规划43第 17 章. 燃气工程规划44 现状概况44 规划依据44 规划目标44 规划原如此44 用气量预测44 场站规划45 输配系统规划46第 18 章. 环境保护规划46 现状概况46 规划依据46 规划目标46 规划原如此46 环境功能区划与控制目标47 环境功能综合区划47 环境污染控制对策47第 19 章. 环卫工程规划49 现状概况与存在的问题49 规划依据49 规划目标49 规划原如此49 垃圾量预测49

5、 垃圾收运49 垃圾处理50 环卫根底设施50第 20 章.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51 防洪排涝工程规划51 消防工程规划52 抗震防灾工程规划53 地质灾害工程规划54 人防工程规划55第 21 章. 分期开发建设指引56 分期开发建设原如此56 分期开发建设时序56 分期开发建设指引57第 22 章. 近期建设规划57 规划原如此57 近期用地规模58 重点建设项目58第 23 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59 开发管理模式59 土地开发根本思路60 项目开发模式选择60 实施建议与政策保障62第 1 章. 概述1.1 规划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市经济社会迅速开展,一方面,形成了很强的经济实力与城市魅

6、力;另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与土地利用方式大量地消耗了土地资源,使自身的资源优势逐渐减弱,并且严重的影响未来经济开展的后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社会经济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的开展战略,坚持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相统一,实施“优化、整合、提升,由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加快“加工、“制造向“创造转变。为了更好地推进双转型的战略思想,2006年6月,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地区,包括中北部的石排、企石、横沥、东坑、茶山、寮步六镇的城市建设,并划定围合的35平方公里用地,整合周边镇区土地,实施统一开发,以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城市均衡开展,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7、。随后展开“市东部快速路两侧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的编制工作。2007年1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高标准规划建设松山湖大道两侧地区,推进四个街道、同沙、松山湖产业园与东部快速两侧统筹地带四位一体的融合,做大中心城市规模,聚集各种要素资源,增强对全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快园区品牌建设、功能提升和资源整合,争取松山湖产业园尽快升格为国家级科技园区,并将东部快速路两侧统筹土地作为其配套园区统一开发。2007年5月31日,在市土地统筹办会议室召开了生态园建设工作会议,市政府领导提出加快推进生态园建设设想。2007年8月底,市委市政府批准生态园管委会成立。1.2 项目意义(1) 珠三角地区-从竞次

8、走向竞优全球化开展程度的加深,将导致区域生产体系与世界城市价值链的局部重组,这为珠三角城市开展提供了新的开展空间和机遇。在全球化的影响下,珠三角城市的产业开展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一是自主创新研发模块、品牌模块、标准模块;二是高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服务业、商业贸易服务。而这两个开展方向需要以竞优战略为根底。松山湖产业园的“高地效益与生态园“集约重组是最有效、最实在的竞优战略,力促核心城市地区开展从城市产业链走向城市价值链。在从 “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开展格局中,“四位一体的中心城区将形成面积4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集合多元的城市功能,产生更大的城市活力,成为核心城区规模化、集群化的

9、功能资源,提升在珠三角城市服务的水准和服务影响围。(2) -实现社会经济双转型长期以来,市以镇为单元的土地开发建设模式亟待整合、提升。建设以生态水环境修复为特色的“公共产品+现代产业生态园,就是要通过地区开展的统筹、协作,带动或影响周边镇区的规划建设和产业升级,促进该地区高标准城市化,支持新工作方式和新生活方式,彰显社会进步。 其中,道路系统、水系、生态系统成为整合城市空间的主干脉络,治理寒溪河流域与东引河水系的生态环境,是为了建构与市域围环境生态相融合的生态园永远不变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东引河道连通莞城,将使生态园融入核心城区空间。“生态园也将成为落实科学开展观,遵循“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

10、可持续开展的原如此指导下的新型的、统筹城镇资源、创新开展模式的示项目。1.3 规划年限本次规划年限由2007年至2020年。其中2007年至2010年为近期,2011年至2020年为远期。 1.4 规划依据1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2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3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20064市东坑镇总体规划2004-20205市茶山镇总体规划2004-20206市横沥镇总体规划2003-20207市寮布镇总体规划修编2002-20208市企石镇总体规划2006-20209市石排镇总体规划2006-202010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1.5 城市规划区规划区位于市

11、中北部六镇交界的生态园征地围,具体界限为广深铁路茶山段以东,龙岗大道石排西南,东部快速路以北的核心地区,以与寮步寒溪河三角洲片区,石排东南部、茶山南部、横沥、东坑北部靠近东部快速路以下简称东快的局部用地,规划总面积30.54平方公里不含各镇返还用地。1.6 规划目标(1) 适应社会经济双转型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生态园,使之成为市双转型的示地区,带动区域的产业提升和空间优化。(2) 突出规划的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合理确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成为指导下层次规划与工程实施的有效依据。 (3) 探索基于生态园模式的新城开展研究,通过对生态园开展的认识和研究,寻求新的城市空间开展路径,成为相关规划编制

12、和管理领域的示样板。1.7 技术路线通过深入分析目前所面临的开展困境,提出生态园独特的开展路径第三代新城,即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实现城市空间的整合与城市建设标准的提高,带动产业的提升,实现社会经济双转型。 (1) 以区域统筹为目标生态园的开展建设不仅仅从园区本身出发,而应从市目前开展所面临的问题着手,从区域统筹角度考虑。主要表现在通过空间资源的重组,构建具有区域节点价值的新城,强化“四位一体的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地区水系整治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园区开展目标提升,加速传统优势产业更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带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与提升。(2) 以生态优先为前提在可持续开展的

13、生态建设目的根底之上,通过水系改造、水体生态修复和水体景观规划建设等手段,不仅实现水系的合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更加强调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改良环境质量、实现生态资源的多样化为目的。建立完整的生态框架、连续的生态廊道和系统化网络化的绿地系统,促进生态园“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可持续的、生态空间与城市和谐相处的开展模式。(3) 以空间整合为手段生态园不是孤立地建设东部的“第七个镇,而是统筹和集约六镇镇区各种开展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土地的高效、高质利用,整合区的土地、交通、根底设施,提升地区城市建设标准,促进城市均衡开展,形成科学开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拥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开展地区。(4) 以

14、产业提升为策略积极引导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为了建立适应地区开展的产业体系,规划从区域层面、产业层面以与生态园自身层面对产业进展了研究和筛选,形成了三大类别的产业类型,包括移植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根植性的传统优势产业以与现代服务业,并对各类产业在园区开展的主导方向与空间布局进展指引。(5) 以规划实施为目的本次规划的重点在于通过规划来指导下层次规划与各项工程的规划设计,在确定园区开发管理模式的根底上确定土地开发思路和政府的职能角色,协调规划建设统筹思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第 2 章. 区域开展关系分析2.1 全球化开展背景2.1.1 城市竞争的新模

15、式20世纪以后,西方兴旺国家生产方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即从“福特主义到“丰田主义再到“温特尔主义Wintelism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全球城市开展不可或缺的机遇,率先转变生产方式的区域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新的跨国公司大量出现,并对高端服务业产生新的需求,新的全球城市也随之出现。在温特制生产方式下,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一般情况下,处在上游的产品开发和试制环节以与下游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其获得的附加值要大大高于处于中游的组装环节。竞争的重点也不是降低本钱,而是以创新为动力的标准提升和客户群锁定。因此,温特制的产生带来的价值链的竞争也导致城市竞争

16、模式的转变,城市必须注重开展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环节,强占竞争的制高点。2.1.2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开展的新特点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开展方向为:开放的信息化、技术化的系统。城市的开展打破了地区和国家的界限,开始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一定角色。生产的全球化扩散与管理的高层次集聚。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如原材料与劳动力来源、交通设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弱化,快速与准确地收集与传递信息、进展信息的交流更加重要,从而导致了生产的分散与管理、信息交流的集聚。城市的全球化职能分工。越兴旺的城市,越能够集中提供金融、法律服务等功能,而生产的物化劳动如此由相对不兴旺的城市地区来承当。全球化城市系统。任何一个城

17、市或城市群既是区域网络的结点,又是全球化城市网络的结点。城市或城市群依据职能分工,呈现出全球化的核心边缘关系。2.2 珠三角开展环境与趋势2.2.1 产业结构格局和重构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开展,珠三角地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以大城市和专业镇为生长极点,产业空间或连绵成带或组合成团,成为区域开展的动力。1东岸产业带该产业带依托、和四大都市区以与区密集的专业镇和中心镇,并依托广深高速、莞深高速等交通设施,借助毗邻的有利条件,形成了以高层次服务业、综合辐射中心、高技术产业、密集制造业为特色的产业带。东岸产业带主要问题是产业根植性不强,技术含量不高,以低端制造业为主。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区分工协作

18、:借助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推动珠三角的金融体系建设、规管理建设等;、应以高科技为主,带动整个产业带技术水平的提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制造业技术含量,向高科技制造业开展。2西岸产业集群西岸以市域、江门市区一局部与北部形成以专业镇为主导的新产业区或产业集群。西部产业集群主要问题是如何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专业镇目前企业规模不大,没有自己的品牌,今后应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依托大型企业开展的专业镇,应提升技术水平,掌握核心技术。西岸产业区现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今后必须加快产业升级,同时配套开展高档次的服务业,为根底产业解决后顾之忧。2.2.2 全面转型区域开

19、展的新趋势21世纪之初,珠三角地区进入了新一轮开展的关键时期。一些城市开始摆脱传统开展模式带来的束缚,尝试通过产业与社会开展的“双转型,谋求城市更长远的开展。为了树立城市开展转型的指导思想,寻求城市开展转型的战略空间,概念规划、“2030:规划与远景策略、“2030城市开展策略、“2030空间开展战略等战略规划相继出台,并成为了城市全面转型的战略宣言。图2-1 珠三角地区新一轮的湾区竞争(1) 传统开展模式受到挑战改革开放后,珠三角经济开展一直以速度型、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走低本钱扩战略,实现了工业的快速开展,初步成为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但同时也导致区产业同构,降低了经济区分工和规模

20、的双重效益,并引发竞争的白热化。随着本钱的上升和竞争的加剧,单靠要素扩已难以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开展,工业开展模式急需转型。更为严峻的是,要素高本钱时代的到来又令其失去了以往的比拟优势,资本外迁、产业转移便成了必然。与此同时,珠三角地区外源型经济模式负面作用日益显现,大量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成为许多企业产品出口难以逾越的障碍,令珠三角外源经济模式的优势受到挑战。在开展速度已低于长三角的事实面前,珠三角的转型迫在眉睫。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十一五规划纲要获得通过,在此规划中最突出的关键字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自主创新。这预示着将开

21、始经济增长模式的大转型,以自主创新为导向的珠三角新一轮经济变革大潮即将降临。(2) 外源并举协调开展传统的重数量轻质量的招商引资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的开展,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调整引资方向,把招商引资的重点从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主要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提高加工贸易水平,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源型经济与高端第三产业一直是珠三角经济开展的软肋。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逐步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增强源经济在珠

22、三角国民经济开展中的影响力。(3) 穗深建自主创新基地与区域重组在“十一五规划中,和分别被定位为现代化大都市和国际性城市,明确已经确定了这两座城市在整个经济社会开展中的重要地位。目前,珠三角的城市正在进展产业结构的重构。在东岸城镇群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分工体系,在某些方面能很好地协作。在西岸的城镇群中,、江门三个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强度远远低于东岸与中部的城市。、以IT为主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而在松山湖产业园大力开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支援服务业;如此在大南沙开展重化工和港口物流业,并将老城一些产业和功能进展转移和置换;另外南海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等城市的地方国有企业等传统产

23、业或产品,也已经进入了衰退期,目前也正在进展产业结构调整。2.3 开展环境与趋势2.3.1 产业开展格局与趋势经过多年快速的开展,通过对现有工业园区与产业用地在空间上的逐步引导,形成了七大综合产业基地以与假设干特色产业区的布局体系,成为产业开展的根基和动力。七大综合产业基地:全市形成了麻涌临港产业基地、虎门沙田临港产业基地、虎门港综合产业基地、石竭高埗工业基地、中部工业基地、东部工业基地、东南工业基地,作为产业开展的主要支撑。特色产业区:以现有镇区特色形成不同特色产业为根底,完善强化,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开展,构建假设干特色产业区,包括大岭山家具产业区、大朗毛纺产业区、石龙电子信息产业区、厚街

24、家具电子产业区、长安电子产业区、黄江电子信息产业区等。目前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产业开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过分依赖外源性经济,产业升级转型的主动性不够,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今后应推进产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涵型转变,加大制造业技术含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新开展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制造向“创造的转型。 2.3.2 空间格局与开展转型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较为松散,功能无序,镇区间各自开展,以“自下而上开展模式为主导,资源分散开发导致利用效率低下,也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使现有脆弱的环境底线进一步遭到侵蚀,严重制约了未来的开展,降低了综合竞争力。市域总体规划20052

25、020提出的空间结构为“复合中心、五大片区、生态型格局,其中复合中心包括中心城区、松山湖产业园、虎门厚街、常平樟木头,共同承当区域与市域的服务职能。随着松山湖产业园作为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完善,其城市开展态势由原有的“人字型通过增加莞城同沙松山湖产业园轴线转变为“个字型。其中,中心城区重点开展城市综合服务业功能,同沙水库作为生态核心,实施严格的保护措施,松山湖产业园开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档次生态型居住区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2007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按照“中心提升、东西推进、南北拓展的格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高标准规划建设松山湖大道两侧地区,推进四个街道、同沙、松山湖产业园与东部快速两侧统

26、筹地带四位一体的融合,做大中心城市规模,聚集各种要素资源,增强对全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四位一体的功能格局将有利于集聚核心城区规模化、集群化的功能资源,集合多元的城市功能,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味,产生更大的城市活力和高标准建设的影响力,提升市整体参与区域开展的核心竞争力。2.4 六镇关系协调为了统筹东部快速路两侧土地开展,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推进资源要素的集约化利用,利用东部快速路两侧的土地资源优势,整合石排、企石、横沥、东坑、茶山、寮步六镇的城市建设,实施统一的园区开发,通过生态园高标准的建设,充分发挥区域统筹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园区成为产业升级的先

27、行军和主力军,带动中北部地区产业升级与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市产业调整、城市升级和环境优化。 在空间上形成“一轴两带七组团的组团结构。利用东部快速路为各城镇的开展联系轴,将沿线产业与配套服务功能进展整合,形成产业开展带,发挥集聚效应。利用六镇现状的自然环境背景,确定东江景观带与区域生态隔离带两大生态景观廊道。由行政区划管理界限形成各具特色的七个功能组团,强调不同的区域服务分工。产业上通过生态园的高标准建设,带动周边六镇产业结构和层次优化升级。以生态园作为六镇产业开展的核心和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和功能,并为周边产业园区提供示和支持。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主导产业和优

28、势产业,打造以产业集群化开展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形成功能合理分工、协调开展的产业体系。第 3 章. 园区开展条件分析3.1 现状条件3.1.1 现状条件(1) 地理位置规划区位于城区以东,东部快速路两侧,西起寮步镇的石步村,东至企石的东引河,南至横沥的新浦村,北至石排的燕窝村。围为寮步、东坑、茶山、石排、横沥与企石六个镇区围合相接的区域,原属于六镇的边缘地区。(2) 交通状况现状区对外主要道路包括东部快速路、龙岗大道等交通干道。由于生态园位于各镇结合部,交通设施不足,道路系统性差,现状道路主要是为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的服务性道路。3.1.2 自然特征(1) 气候条件规划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靠近南

29、海沿岸,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清楚,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温差小。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偏北风,全年平均湿度为77.9,年平均雨量为16001700毫米,最大雨量为3300毫米,最小降雨量为950毫米。(2) 地质地貌与土壤规划区地层属花岗岩、砂岩和页岩。台丘多为坚硬、半坚硬的岩类,表层的风化土多为可塑硬塑,容许承载力比拟高,为工程建筑提供良好的地基持力层。寒溪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历来是主要农田区,土地肥沃。台丘坡地多已开发种植果树荔枝、柑桔。 园土壤包括河流冲积,谷底冲积,潮砂泥田、炭质黑泥田,冷底田等。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和水稻土,呈酸性。(3) 水文水质规划区北部濒临

30、东江,有大面积水域,区水系兴旺,有寒溪河、南畬朗渠、大圳埔排渠等主要河流,池塘密布,河网纵横,其它低洼地区为密布的天然鱼塘与人工养殖池,另有一些天然的冲沟也存有水体,与易于积水的埔田区和围田区。目前,规划围河流和排渠水体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养殖池塘的水体质量相对较好,维持了较好的生态景观。3.1.3 生态环境规划区整体生态环境较好,环境质量根本稳定,空气质量较好,植被生长情况较好,生态特征以滨水湿地生态系统为主,所适宜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植被。区以低丘陵和平原为主,整体山势不高,错落有致,风景优美,主要的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经济林和沼生植被,地带性植物丰富,有荔枝、小叶榕、乌桕、桉树、芦

31、苇、荷花等。动物种类繁多,昆虫和水生动物种类占有突出比重。3.1.4 现状土地利用规划区主要以非建设用地为主,其中水域面积最大,其次为耕地,有少量的村庄,包括石步村、新围村、月塘村与麦屋村等。在生态园建设用地布局非常分散,且规模较小。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9.72公顷,占园区总面积的3.9%,其中主要是村镇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分别占到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7.82 %和61.3%。 如表3-1所示。表3-1 生态园现状用地汇总表用地性质代码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R4村镇居住用地M工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U市政设施用地城市建设用地E水域与其他用地E1其中水域E2耕地E4林地总用地3

32、.2 现状问题长期以来,规划区属各镇独立开展的边缘地区,区主要为非城市建设地区,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根底,但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整治、旅游资源利用、土地利用与开发上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1) 现状生态根底条件较好,但环境污染压力较大。规划区虽然维持了较好的生态根底,但由于工业污染的排入,南畬朗渠、大圳埔渠、寒溪河等已经受到了比拟严重的污染,如果外部的工业污染继续排放,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将面临进一步恶化的境况。同时,各镇边沿将生活垃圾无序的堆积到规划区,也造成了环境的恶化。因此未来环境的整治、生态的恢复将是生态园规划建设的重要容和前提条件。(2) 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未形成

33、规模效应。规划区周边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规划区周边有南社古村落、塘尾古村落、家坊古村落、燕岭古采石场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其中南社和塘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区自然景观丰富,水体景观优美,既有寒溪河、东引河、南畬朗、大圳埔等河渠水体,又有星罗密布的阡陌池塘。现状农田也呈现出独特肌理的、纵横交织的景观效果。然而,这些人文和自然资源尚未得到的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游览系统。在未来的建设中,应充分挖掘这些旅游资源,构建东部的岭南文化旅游圈、形成规模效应。这对弘扬地域文化、塑造生态园文化品牌具有重要作用。(3) 地势较低洼,涝现象严重,建设条件较

34、差,土地开发利用本钱较高规划区现状土地标上下,涝灾害严重,现状鱼塘密布,并有淤泥淤积,地基条件较差。未来的城市建设用地需要提高用地标高、增强土地承载力才能达到用地安全标准。回填的土源难寻、运输费用高都将导致较高的造地本钱。(4) 规划区围较为细碎,用地边界不完整,土地利用难度较大。规划区分布比拟分散,围比拟细碎,用地不够集聚,一方面导致土地利用的难度较大,需要较多的根底设施投入,同时也较难发挥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规划区用地边界与六镇严密结合,将有利于发挥生态园的核心作用,有利于统筹和提升六镇的建设品质。(5) 高压走廊造成了规划区用地的严重分割。现状和原规划高压走廊严重的分割了生态园核心区的用

35、地,使规划区用地更加分散,土地的价值难于发挥,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景观效果。调改高压走廊成为整合用地、提升土地价值的必要条件。第 4 章. 城市定位、目标与策略4.1 城市定位根据生态园现状根底条件与其周边资源情况,结合“四位一体的空间开展战略,综合研究确定生态园的功能定位为: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4.2 开展目标生态园是市实现社会经济“双转型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的示地区。生态园的开展目标是“在未来10-20年里,生态园将开展成为市城镇群协调开展的示区、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开展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现代产业与其配套服务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配套园区。4.3 开展策略为了应

36、对珠三角地区快速工业化开展所带来的城市问题,规划提出建设第三代新城的区域统筹计划,第三代新城有别于上世纪60-80年代开展起来的围绕一个大城市周边形成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卫星城和以资源导向型或产业导向型的单一功能组团,也不同于改革开放以来以开发区为特色,并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逐步开展完善,城市与产业结构逐渐开展转变,由以往的单一产业主导功能逐渐向综合性的城市服务业转型的第二代新城。第三代新城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其在开展思路,包括在环境整治上表现在工业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地区如何进展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提高城市建设品质;在产业提升上表现在以劳动密集产业为主导地区,如何摆脱低效益、低附加值、

37、环境污染性产业,加强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城市空间上,如何协调、统筹各镇分散开展的低效土地利用模式。第三代新城的核心思想是以自然环境恢复为特色的区域带动计划,主要通过生态环境的修复整治,确立新的城市设计标准,通过城市空间的整合粘接,优化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带动产业的提升,最终完成社会经济的双转型。其对应的开展策略和措施如下:4.3.1 新城开展策略以生态园建设为契机,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统筹区域中的要素与资源,实现土地的高效、高质利用,建设科学开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示区,构建具有区域节点价值的新城。4.3.2 生态修复策略进展生态修复重建、水系整治促进土地重新利用是市政府提出

38、生态园建设的初衷,因此生态修复是生态园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应依托现有优势生态资源,以生态修复为己任,重建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综合整治现有水体水系,建设生态湿地,恢复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整合周边生态资源,发挥生态核心作用,促进和推动周边镇区生态建设。(1) 治水为前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截污与污水处理、排渠建设与整治、挖湖造水、排涝设施建设、水体置换、湿地建设等一系列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措施,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营造生态之水、景观之水、文化之水,使水系成为生态园建设的亮点。(2) 以绿为基结合地理环境特征,兼顾景观美学价值、游憩环境创造、野生生物保护、生态教育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合

39、理串联“山、水、路、林、田等生态空间要素,以维护生态平衡、改良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建立完善的生态框架,连续的生态廊道和系统化、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形成自然与城市的渗透、融合。(3) 以水为源水是生态园重要的空间组织要素和城市生活的核心,同时也造就了生态园“荡、滩、堤、岛、洲的独特景色,对生态园的众多水景资源进展功能区划,并围绕水空间合理组织、积极引导城市活动场所,建设具有生态湿地特色的生态园,成为具有区域知名度的城市品牌。 4.3.3 产业创新策略集聚化和规模化开展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优化提升周边镇区传统优势产业,推进周边镇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加速向产

40、业链高端迈进。 积极引导开展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根植性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来。大力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引领和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开展。建设园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体系,吸纳高新技术项目与企业入园开展。4.3.4 区域统筹策略从区域资源一体化利用角度出发,统筹各项资源配置,通过地区水系的整治带动市河流水系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构筑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产业的提升和带动,加速传统优势产业的更新,开展高新技术产业,促使地区产业结构转型;通过空间的整合,实现由“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中心功能的强化,协调六镇的土地集约利

41、用和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双转型。图4-1 市中心城区“四位一体结构图 图4-2 中北部六镇规划等级结构图4.3.5 文化传承策略注重生态园周边文化遗产的多功能、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着眼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风貌和特点。适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岭南文化特色,利用周边南社和塘尾等人文历史资源,与生态园的湿地环境修复相结合,大力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塑造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建设生态文明,推行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第 5 章. 生态本底修复5.1 生态修复规划5.1.1 生态修复目标修复现有生态环境,构建以水体、湿地为核心的生

42、态系统;完善区域生态网络结构,构建生态安全体系;提高园区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已遭受破坏、污染的局部环境,进展不同级别的恢复和重建。加强环境保护,改善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逐步改善空气环境质量;采取分区治理的原如此,处理污水,整治河道,重现生机蓬勃的生态景观。5.1.2 区域生态体系1市域生态格局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中提出市域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为:两轴三廊,三核六区,多节点串连。“两轴三廊指两条市域生态主轴和三条市域生态廊道。生态主轴是沿东江两岸地区形成的河湖湿地绿化主轴和樟木头林场、大岭山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形成的山林生态主轴。三条生态廊道承当片区生态隔离廊道和

43、片区各组团生态隔离廊道功能,即沿东江南支流生态廊道、沿寒溪河的石龙至黄江生态廊道和沿寒溪河的石排至大岭山生态廊道。三核六区:是市域重要的生态资源分布。分别为中部生态绿核、南部生态绿核和东部生态绿核三个绿核;六区指虎门威远岛、松山湖产业园、石龙、桥头企石、麻涌、樟木头北部六个特别保护区。多节点网络:根据生态基底的研究,在众多自然或绿色区域的支持下通过布置主要的绿地廊道,保护片区级生态核心,形成“多节点网络状的区域绿色系统。2东部六镇生态格局在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提出以“山、水、林、田的自然特征为根底,构筑“一环一纵两横的“生态廊道、网络式的“生态绿径,形成多个“生态节点,建构多层次

44、、多功能、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一环一纵两横:即寒溪河-东引河生态环、东江生态廊道、东快生态廊道以与南畬朗生态廊道。一环:寒溪河-东引河生态环是寒溪河-东引河河流、岸堤、水源修养林、河流防护林形成的半环状生态廊道。一纵:南畬朗生态廊道贯穿生态园核心区。两横:东江生态廊道依托区域北部的东江,沿岸地区形成水系生态廊道。“生态绿径:利用快速路、铁路、水系、高压走廊等防护绿带,形成网络式的“生态绿径。“生态节点:以生态园月塘湖公园、三角洲生态湿地公园、佛岭郊野公园以与东丫湖生态湿地公园为主要绿色生态节点,红石山与企石西部农田为次要绿色生态节点。5.1.3 生态园生态格局1整体生

45、态格局在对现状生态作详细分析和评价的根底上,以生态优先为主要原如此,首先确定生态修复的非建设地区。以形成区域生态走廊为前提,结合景观的塑造,整理现状绿地和水体,构建生态园生态空间格局。以“山、水、路、林、田等生态要素为底质,利用现有生态资源,以市域生态结构为骨架,以东江生态走廊、 寒溪河生态走廊、东部快速路生态走廊为根底增加南畬朗生态走廊,构建两纵两横的生态框架。形成“纵横成网、多绿径、多节点的生态系统,实现区域围绿色空间的生态重构。 图5-1 生态园生态格局图 2生态功能分区规划以生态优先的原如此,将全区划分成三个生态功能区,结合不同生态功能区的特点,提出意向性的用地功能,为用地功能布局奠定

46、根底。 n 生态核心区:主要指南畬朗中央水系、东快生态走廊、三角洲湿地、下沙湿地等环境生态组合资源,以水体保护、生态修复为手段,生态旅游为主要功能; n 生态保育区:主要指广深铁路与中央水系之间区域,以生态防护和低密度建设研发、旅游、度假等为主要功能;n 生态影响区:主要指南畬朗北侧、东快南侧等建设用地,以生活居住、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功能。这种优先确定生态功能布局方式,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尽可能防止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即力求城市建设对生态压力最小,同时又为园区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创造一流的生态产业园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图5-2 生态功能分区图5.1.4 生态修复

47、规划生态修复规划分为水体、植被、土壤与生物多样性修复四个方面。1水体生态修复除了以工程手段截污纳流以外,利用生态修复的方法改善水质,对池塘与河道底部彻底清淤;在保存原有桑基鱼塘肌理的根底上,沟通局部池塘,改善水质;种植水生、水际植物;引进培养底栖生物体系,并结合市域水库联网工程,建立长期保证水质的措施。 2植被生态修复以适地适树为原如此,营造乔、灌、草复层结构,去除入侵性较强的水生物种,引进具有湿地特色且适合当地生长的湿地植物群落,丰富自然植物群落种类,最大限度的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3土壤生态修复控制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对于被污染的土壤进展生物修复,通过生态复绿与生物工程改善土壤土质。 4生物

48、多样性修复从适生性动植物两个层面入手,创造条件,建立水微生物植物动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形成多级食物链网络。 5.2 水系整治规划5.2.1 规划目标通过水系改造、水生态修复和水体景观规划,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水系的合理利用,营造生态之水、景观之水、文化之水,使水系成为生态园的知名品牌建设的亮点。促进生态园的开发建设,成为促进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提升城市整体意象的根本结构。为将生态园建设成为以水生态为核心的山水园林城市新区、岭南水乡特色宜居城市新区、环境友好型生态城市新区作出贡献。 5.2.2 水系整治规划1水系布局根据现状水系分布、生态要求、防洪排涝要求、

49、水系水质的总体要求确定生态园水系分布。规划生态园水系主要由排洪渠、中央水系、生态湿地组成。n 排洪渠 规划区大局部用地位于南畬朗、大圳埔排渠集水区域,根据规划区河道由三条排洪渠组成:南畬朗排渠、大圳埔排渠、新排渠。保存现状南畬朗排渠,大圳埔排渠根本走向不变,并进展清淤、挖深、疏通、局部拓宽与断面改造,在南畬朗排渠南侧新建排洪渠,将南畬朗与大圳埔联通,使三条主要排洪渠相互连通,从而使区水系形成网状。区河道与外河东江和东引河的联系主要通过下沙水闸、南畬朗水闸控制。暴雨时区域排洪渠无法自排,如此通过下沙排站、南畬朗排站、燕岭排站、大圳埔排站分别将区域涝水排至东引河、东江与寒溪河,以达到行洪排涝的目的

50、,保护规划区安全。 n 中央水系南畬朗排渠中断现状多为鱼塘水面,结合生态园水系生态景观与蓄洪滞洪的需要,规划在此处采取适度的挖湖措施,建设中央水系。中央水系由月塘湖、生态岛群组成,是生态园的生态核心。n 生态湿地 规划建设燕岭湿地、下沙生态湿地、大圳埔生态湿地。三湿地分别净化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尾水与园水体,以改善水质,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系统。2水系整治水系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综合协调,分步实施。生态园水系整治措施主要包括:截污与污水处理、排渠建设与整治、挖湖造水、排涝设施建设、水体置换、湿地建设等。n 截污与污水处理截污与污水处理是改善生态园水质的根底工作。结合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沿龙

51、岗大道铺设截污干管,主要收集企石镇东部与石排镇的污水入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将规划区水系汇水面积上的污水大局部都纳入污水收集系统,加上规划区周围截污管以与区污水管道的不断建设完善,从源头上解决了水系的外部污染问题。南畬朗污水处理厂处理截污干管收集的污水后排放,尾水除局部补充生态园景观用水外,全部外排至寒溪河。n 排渠建设与整治对南畬朗、大圳埔排渠进展拓宽、清淤、疏浚改造,保证其过水断面,并在南畬朗排渠南侧新建排水渠,满足防洪排涝要求。通过对河道进展拓宽、清淤、疏浚改造,减免底泥对水系的污染。n 挖湖造水根据防洪排涝要求,结合生态园景观要求,挖湖造水,建设生态岛群与月塘湖,形成近2平方公里的集中水面

52、,作为生态园的景观核心,同时在洪水期承当调洪滞洪的作用。n 排涝设施建设结合现状排涝设施,分析计算排洪渠和雨水泵站规模,并根据排涝系统方案布置排涝泵站。保存燕岭排站,新建下沙排站,扩建南畬朗排站,扩建大圳埔排站。n 水体置换在水系建设的初期,为了尽快改善规划区水质,对水系进展一次性换水。换水方式采用降雨地表产流以与从水库联网工程取水的两种方式相结合。n 湿地建设根据生态园水质要求,建设燕岭、下沙、大圳埔三处集中的湿地,发挥一定的净化生态园水质的成效。其中燕岭湿地为人工湿地,具有强化水质净化的功能,处理南畲朗污水处理厂尾水补充水系用水;下沙湿地和大圳埔湿地为自然湿地,景观性为主并具有一定的水质净

53、化功能。n 水生态系统建设构建水生微生物、植物、动物系统,使水体具有一定水质净化功能,达到水质的良性循环。5.2.3 水体分级保护规划1保护区:下沙湿地和大圳埔生态湿地 该区域是净化水体的重点区段,因此在该区不开展公众参与性较强的水上活动,除大圳埔渠主航道外,不允许任何游客船只驶入,只设立必要的游步道、木栈道等,适度开展各类科普活动。2限制区:北部燕岭湿地 该区以保护当地水体风貌为主,结合乡土文化限制性的开展一些旅游活动,允许摇橹船驶入,但不允许大型船只进入。 3活动区:西南部的三角洲地带和中部的生态岛群和月塘湖区域。该区域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允许电瓶船驶入。5.2.4

54、水体景观游赏规划1景观分区规划水是生态园的重要主题,同时也造就了生态园“荡、滩、堤、岛、洲的独特景色,为使生态园的众多水景资源有适当的区划关系,以便进展合理的规划设计,规划将园区水体分成以下四类分区:n 岭南文化水景区:北部与临近生态园的古村落相连接的区域以历史古村落为依托,展现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农耕水景。水体以池塘为构架,保持原有桑基鱼塘的肌理。展现传统岭南人文环境特色的同时,增加局部现代水生园艺展览等活动。利用乡土水网特征,营造自然湿地,对污水厂排出的水质进一步净化。n 生态休闲水景区:月塘湖和生态岛群区域提供较为现代的水上娱乐休闲活动。水体形态以大水面和岛屿、滩地相结合的形式。北部主要以

55、岛屿和滩地为主,营造湿地植物展示园,鸟类栖息岛,观鸟楼等生态游览设施。南部月塘湖营造较为宽畅的大水面,可以进展F1摩托艇之类的大型水上赛事。n 湿地展示水景区:下沙和大圳埔的两块生态湿地区域主要展示湿地的净化水质的生态过程。建设观赏游步道以与提供青少年了解湿地的科普活动场所。水体以滩地和涧流为主。两个湿地区域的植被类型各有侧重,下沙湿地主要是灌木、高草湿地景观,以芦苇与各种湿生灌木为主。大圳埔湿地如此以观赏性较强的水生植物为主。n 三角洲生态水景区 结合三角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形态,提供生态园重要的湿地生态环境特色背景。 2河道规划n 航道分级规划综合考虑水体保护和游客游赏的需要,规划设立主、次

56、两级水上游览航道。主航道:通航电瓶船。共有两条,一条是南畬朗渠,另一条如此是东起生态岛群和月塘湖,西至寒溪河,并向北延伸直至东江。次航道:只能通行摇橹船。河道最窄处不得少于三米。主要是连接生态岛群和燕岭湿地的各小型航道。n 典型河道断面考虑到河道的泄洪要求和突显湿地特色的要求,除防洪排涝的特殊需要外,河道两岸均为自然驳岸,缓坡处理。河道两侧种植挺水植物,不仅美化河道景观,同时起到固堤护坡的作用,减少河水冲刷。水、岸临界处栽植耐水湿的高草、灌木与局部乔木,以适应洪水位时被水淹没的阶段。 5.3 绿地系统规划5.3.1 规划目标为使生态园建设成为现代生态型园区,本次生态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建设目标确

57、定为:以维护生态平衡、改良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方便群众游憩为目的,以绿色植物栽植养护、管理为手段,构建结构合理、效益充分、功能完备的与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园区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科学、完整的生态园园林绿地系统。最终把生态园建成全国生态绿化水平领先,空间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文化涵丰富,符合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生态园区。 表5-1 绿地系统规划指标指 标近期指标(2010年)中期指标(2015年)远期指标(2020年)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建成区绿地率%3845483538绿化覆盖率%45535740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2)121315912道路绿化普与率%100100100

58、95/新建居住区绿地率%30353530/生产绿地建成区面积2%建成区面积2%建成区面积2%建成区面积2% /注:其中公园绿地包含其围的水域。5.3.2 规划构思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城市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这些类型的绿地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最为密切,与市民生活的联系最为直接,对城市生态与景观的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基于以上的规划思想,根据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底的格局,结合生态园城市总体规划和用地现状,将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定为“廊、网、园的结构模式。廊:是指沿河流、铁路、道路所布置的绿带。网:指绿网和蓝网。园:是指在园区围的公园、广场分布。5.3.3 规划布局1布局原如此结合园区的用地现状

59、,绿地系统应遵循以下的绿地空间布局原如此:n 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效益。在城市绿地总体布局中,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并形成系统,保持生态平衡、为市民服务等综合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n 合理布置各类绿地,全面提高城市绿量。均匀分布公园绿地,合理配置生产绿地与防护绿地,加强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园区绿化水平。n 在城市绿地系统整体布局上突出园区周边大环境绿地与园区中小型绿地相结合。2布局结构基于“廊、网、园的绿地系统模式,确定生态园绿地系统以交织式绿网和蓝网为整体骨架,并通过生态轴,生态带进展贯穿,在水、绿交接的区域形成由湿地公园组成的生态绿核。

60、规划布局模式可概括为“一轴一带,两网多核心。一轴:是指由生态园中心轴线上连续的生态湿地组成的湿地生态轴。一带:东部快速路是生态园串联六镇寮步、茶山、石排、东坑、横沥、企石的骨架,由它两侧的带状绿地构成了复合型的生态绿带。两网:两网分别为绿网和蓝网,它们的交织构成了生态园的生态基底。多核心:在绿网、蓝网交接的、自然资源比拟优越的区域形成由湿地公园等公园绿地组成的生态绿核。3绿地分类规划规划区总面积30.54平方公里。规划绿地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n 公共绿地规划公共绿地面积为126.87公顷。规划在区新建多处综合性公园以与社区公园,同时结合河道、渠道布置带状绿地,结合道

61、路广场布置街头绿地等,同时增加必要的休息娱乐设施,注意保护植被和山体。n 生产防护绿地规划生产防护绿地面积93.52公顷。主要沿着东部快速路、龙岗大道、广深铁路,以与南畬朗排洪渠两侧。充分改善城市自然环境,减少各类交通对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 n 附属绿地附属绿地主要包括居住区绿地、工业绿地和道路绿地。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工业用地的周边与区道路绿地。n 其他绿地生态园中的其他绿地以生态绿地为主,通过生态绿地的建设,强调生态园的生态主题,达到生态园与其周边地区动态平衡、高效和谐的生态效果。其它绿地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区域。包括生态林地和生态湿地两种。其根本功能是保护好自然水体、山林和农田等绿色空间资源,建立为保持生态平衡而保存原有用地功能的城市生态景观绿地。规划生态绿地与水面面积为1496.1公顷,占生态园总面积的49%。 n 古树名木保护生态园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集中在茶山起朗麦屋围背底,共32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标准的有5株,国家二级古树标准的有3株,国家三级古树标准的有24株,以高山榕和朴树为主。规划建设中应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并对其采取必要的管理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