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9747436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严寿澄:以内丹术为功于天地(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严寿澂:以内丹术爲功于天地儒宗王船山与道士闵一得2013-03-152013.3.14 儒家中国 严寿澂作者简介:严寿澂,华东师X大学硕士,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现执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兼任某某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某某学院经典诠解研究所Institute for Signifying Scriptures 特约研究员。治学领域为中国学术思想史与古典文学,旁涉政治思想与某某学。近年撰有专著百年中国学术表微:经学编即将由华东师X大学刊出;另 有子学编、史学编、文学编三种,将陆续完成、诗道与文心华

2、东师X大学、近世中国学术思想抉隐某某人民、近世 中国学术通变论丛某某国立编译馆,与期刊论文多篇。并计划撰写船山新学案。以内丹术爲功于天地儒宗王船山与道士闵一得 严寿澂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时间:孔子2564年暨耶稣2013年3月3日 提要:儒家本以学做 人爲教;学做人,必当治心。身心相连,心气相使,惟心气兼治,始能变化气质,堂堂做人。宋、明儒有取于内丹家调息之术者,以此。内丹家旨在性命双修,炼神 还虚,即悟元子X一明所谓“修天赋之性,以化气质之性;修道气之命,以转天数之命。假如所欲化所欲转之性与命,不限于一己之小我,而推扩与于人间世,乃至 全宇宙,即王船山所谓相天,闵一得所谓医世也。船山爲儒宗

3、,一得乃道士,时间相距百余年,而皆主以内丹术爲功于天地,其所祈向所经验者,颇有类于基督教传 统中之冥契主义mysticism。然二人虽同有冥契经验,其内容终究殊异。船山之终极关怀,不在一己之得救,而在人类全体之福祉,此其所以爲儒宗也。 关键词:内丹术王船山闵一得 相天 医世冥契主义 一、内丹术与治心 近世学界奇才X 鉴泉咸炘,于民国丁卯己巳间成三进一文,云:“汉以后儒者之学凡三变:汉唐儒者止于粗迹,至宋始知反本而兼取老庄、佛氏,至明更求静处之实得而通 丹家、合三教,皆求之愈切,入之愈深,每变而益进者也。“每变益进的原因是:儒家教人爲学,本是“学爲人,而“人之所以爲人者,心也。汉唐儒者, “限儒

4、学于小德细行、文章制度,甚且讳言静,讳言心。然而须知,儒学“固不止五教八德,其所谓仁,“固非仅爱人之行,“一切问题之根在于心性。宋 儒有见于此,“故追求本原。此爲儒学之一进。欲求本体而“惟恃万念百行之检束,如此亦如医病者之不究病原,不培元气,而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不能致, 于是学者不得不着重心性。此爲二进。本体虽或可乍见,然而所得终究不能持久,欲求持久,“必使挠乱之者皆不能挠乱。此乃“治心者最要之问题,不能防止之 问题。人的行爲,固然是“本于心,然而“本于知识者浅而力小,本于情意者深而力大。情意如此“与生理相关,“身心相连,心气相使。于是不得不兼取 内丹家调息之术,心气兼治,以成变化气质之功

5、。此爲三进。宋儒朱子、饶双峰鲁,已从事丹家调息之功。至明儒,如此王龙谿畿、唐荆川顺之、罗念庵 洪先诸人,皆有得于丹道,“从此遂盛行会通三教之说。1 王船山明亡后僻居 穷山四十余年,不薙发,不易服,明知恢复无望,仍坚守气节,志不少衰,以汉衣冠终其身,并世殆无第二人。其所以能如此,在于深信,人能以一己清醇的神气爲 功于天地即所谓相天。此一信仰的预设是人的才性不灭,亦即一生的作爲,随魂气散归太虚而长留于天壤间;其所用功夫,如此大有得于内丹家性命双修之术。2清中叶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闵一得小艮有“三尼医世说所谓三尼,乃指仲尼、牟尼、青尼,即孔子、释迦、老子,以爲天地间种种戾气皆可转移于人事,有道者

6、如此能以“三尼相传的内修之法,消除戾气,转移天心,从而“医世。3王、闵二人,一爲儒宗,一爲道士,殊途而同归,从中可见儒、道之相通。相通的钤辖,正在于心气兼治的内丹之术。 日本学者三浦国雄以 爲,中国文化的出发点,就大体而论,乃是人间乃至生物的根本欲望。以儒家爲例,其教义的底蕴爲亲子情爱,特别是子对亲的心意,即所谓孝,并将此自然实感扩 充而与于天下的他者。道教如此从生物的本能出发,以求生愿望爲根基,企求长寿乃至不死,于是出现了各种养生之方以与由此而生的神仙术。凡此种种方术,法国汉 学家马伯乐Henri Maspero称之爲“生理的实践。大要可分爲:食饵法的实践服饵、呼吸法的实践服气、行气、体操的

7、实践导引、性的实践房中、炼金术的实践金丹。五者相互关联,其操作不外乎气的集聚。4到了唐代,如X鉴泉咸炘所谓,“道教诸名师,皆明药之非草,长生之非形躯,不言白日升天矣。5于是服食外药外丹之风衰而调息内炼之术盛。6蒙文通以爲:“道家自齐、梁而后,已受佛法影响,以不生不死言长生,“以三一爲宗,而归于神与道合,神与道合如此不生不死。7对上清道与内丹术深有研究的法国学者Isabell Robinet指出,内丹与金丹、服饵与各种导引、行气之术有一个根本的差异,即内丹术绝不追求不死药或金丹之类的特殊物质,而是寻觅使个体得以重生之法,其依据如此是个体与宇宙在源头上本是合一,内丹家于是特重对于万物原初状态的玄想

8、。8此原初状态,即是所谓道。 与闵一得同爲龙门派 第十一代徒裔的悟元子X一明,着有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辩难前后编,于三教合一的内炼之术剖析精详,以爲所谓道,即是“先天生物之祖气。此“祖气无形 象可得,“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包罗天地,生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儒如此名曰太极,在道如此名曰金丹,在释如此名曰圆觉,本无名字,强名曰 道,“拟之如此非,议之如此失,无形无象,不色不空,不有不无。假如着色空有无之际,如此非道矣。闵一得对此,深表赞同,曰:“道之本体,和盘托出,如此此金丹 大道,学者知所从事矣。9按:蒙文通所谓“神与道合,正是指此。 X伯端悟真篇卷中七绝之十三云: 道自虚无生一气

9、,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王沐先生解释说,虚无“又称自然,又称未见气,即道教所称元始之无极,又称曰无。所谓三体,“在宇宙爲天地人,在修养爲精气神。10按: 所谓虚无、自然、未见气,即是前述“先天生物之祖气。此乃“先天气,故又称“炁,以与阴阳既分之后的“后天气相区别。由太极先天一气而分阴阳,成 万物,是所谓顺行。内丹家所谓丹法,如此是“逆行:将三精气神归二阴阳,“即炼精化炁;“二归一,即炼炁化神;“一归无,即炼神还虚。11到了“炼神还虚,那便是“神与道合了。 太极未分的一气 之中,本含阴阳;而阴阳既分、形质既成之后,一气仍贯注于其中。故X一明云:“先天阴阳以气言,后天

10、阴阳以质言。先天阴阳,太极中所含之阴阳;后天阴阳, 太极中生出之阴阳。金丹大道,取其气而不取其质,于后天返先天,故曰先天大道。人有生之初,太极元气或“先天祖气落于其中,此即所谓元精元气元神。经 由此元精元气元神,可以返回“先天大道,是谓“还丹。故X一明曰:“先天一破,生出后天阴阳,而后天阴阳,一动一静,其中又生先天。至人于此后天中, 采取所生一点先天之气,逆而返之,复全太极之体,故曰还丹。12“还 丹之所以可能,在于人能体认到身中所含“一点先天之气,并能用工夫还于“太极之体。人身中所含的“先天气,便是“性。此“性自先天太极而来, 犹如天所命,在此意义上又可称爲“命。宋以后理学家所谓天理,即包含

11、于此“性或“命之中。故X一明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 具。气即命,理即性。气不离理,理不离气,即性不离命,命不离性,焉得有性无命。命既自天而降,故可曰“先天;性如此是人中之天,故曰“后天。X一明 于是又说:“命属先天,性属后天。人自先天之气失散,于命有亏。假如执一己而修,如此所修者空性;假如执一身而修,如此所修者浊物。纵能保的现在之气而不失,焉能 摄得已失之气而复还?必用他家不死之方者,所以招摄其已失之气数耳。13按:假如惟知追求本体修性而不知培养元气修命,如此性托于虚,焉能实有所得?假如惟知导引行气以养命修命,而不知如何认识先天太极之体修性,如此衹能保摄身内之气不失,焉能

12、由后天返于先天,神与道合?全真道之所以主X必须性命双修者,原因即在于此。 所谓他家不死方,正是悟真篇所谓“道自虚无生一气之“气,乃“先天生物之祖气:,既非后天呼吸之气“,亦非先天之“元精元气元神。X一明释曰: 先天之气,爲生物之 祖气,乃自虚无中来,爲万象之主、天地之宗,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虽无形,而能生形;无象,而能生象。以言其神,爲不神 之神;以言其气,爲真一之气;以言其精,爲真一之精。又名真种,又名金丹,又名他家不死方,非后天呼吸气、思虑神、交感精可比,亦非元精、元气、元神可 同。 此气“历万劫而不坏,超羣类而独尊,生死不拘,有无不立,爲后天精气神之根本,

13、爲先天精气神之主宰,乃至阳之物、天上之寳。14按:X一明又云:“后天之精,交感之精;后天之气,呼吸之气;后天之神,思虑之神。三物有形有象,生身以后之物。此乃“后天精气神。至于“元精元气元神,X氏解释说: 精气神而曰元,是本 来之物。人未有此身,先有此物。既有此物,而后无形生形,无质生质,乃是父母未交之前而来者。方交之时,父精未施,母血未包,情合意投,其中杳冥有物,隔 碍潜通,混而爲一,氤氲不散。既而精泄血受,精血相融,包此一点真。变化成形,已有精气寓于形内,虽名爲三,其实是一。一者,混元之气;三者,分灵之谓。 一是体,三是用。盖混元之体,纯一不杂爲精,融通血脉爲气,虚灵活动爲神。三而一,一而三

14、。所谓上药三品者,用也;所谓具足圆成者,体也。不得言三,亦不 得言一。学人多不知三而是一,一而是三,或抱元守一,而落于着空;或炼药三品,而失于执相。着空执相,皆非还元妙理。还元者,即还元精元气元神也。假如欲修 道,先要知的此三物在混元中潜藏;离乎混元,便非先天精气神本体;失却本体,不是元物。15 所言甚为清楚明白。“还元精元气元神,以与混元之体合而爲一,正是所谓炼神还虚,亦即前述Robinet所说,使个体得以重生之法,是谓内丹术之极致。 内丹家既强调性命双修,于是亦区别“天赋之性与“气质之性,与儒家相通。X一明论“真假性命云: 性有天赋之性,有气 质之性;命有天数之命,有道气之命。天赋之性,良

15、知良能,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气质之性,贤愚智不肖、秉气清浊邪正不等者也。天数之命,夭寿穷通、富贵困 亨、长短不一者也;道气之命,刚健纯粹、齐一生死、永劫长存、天地不违阴阳不拘者也。天赋之性爲真,气质之性爲假;道气之命爲真,天数之命爲假。真者先天 之物,假者后天之物;先天在阴阳之外,后天在阴阳之中。此真假不同,性命有异。修道者,假如知修天赋之性,以化气质之性;修道气之命,以转天数之命;性命之 道得矣。 闽一得对此说大爲赞赏,以爲“所有性命,盖已和盘托出,“非下数十年苦功者不能道。16其中“修道气之命,以转天数之命一语,最堪留意。假如所欲“化的“气质之性与所欲“转的“天数之命不限于一己的小我X围,

16、而是推扩与于人间世,乃至整个宇宙,便是“医世与“相天了。 二、王船山“相天之道 全真道以尽心穷理爲 性功,调息炼气爲命功,知行并进,一治心,一治身,二者如车之两轮,不可或缺,故曰性命双修,下手处如此在“心息相依。明代庐山山人万尚父有听心斋客 问,论心息相依云:“心依着事物已久,一旦离境,不能自立。所以用调息工夫,拴系此心,使心息相依。调字亦不是用意,只是一呼一吸系念耳。至心离 境,如此无人无我,更无息可调,只绵绵假如存。久之,自然纯熟。17此一“绵绵假如存的境界,即是所谓真息。王龙谿于调息工夫深有所得,说道: 自今言之,干属心, 坤属身;心是神,身是气。身心两事,即火即药。元神元气,谓之药物;

17、神气往来,谓之火候。神专一如此自能直遂,性宗也;气翕聚如此自能发散,命宗也。真息者, 动静之几,性命合一之宗也。一切药物老嫩,浮沉火候,文武进退,皆于真息中求之。“大生云者,神之驭气也;“广生云者,气之摄神也。天地四时日月有所 不能违焉。不求养生,而所养在其中,是之谓至德。尽万卷丹经,有能出此者乎?18 又指出,调息与致知,功夫本是不二: 调息与数息不同:数 息有意,调息无意。绵绵密密,假如存假如亡,息之出入,心亦随之。息调如此神自返,神返如此息自定,心息相依,水火自交,谓之息息归根,入道之初机也。然非致知之 外另有此一段功夫,只于静中指出机窍,令可行持。此机窍非脏腑身心见成之物,亦非外此别有

18、他求。栖心无寄,自然玄会,慌惚之中,可以默识。要之,“无中生 有一言尽之。愚昧得之,可以立跻圣地,非止卫生之经,圣道亦不外此。19 所谓性命双修,这两段话是极好的概括。明以后儒道互摄,乃至会通三教的趋势,即此可见。 王船山排斥佛老,不 遗余力,然而颇有取于内丹之术。其楚辞通释远游释“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云:“仙术不一,其最近理者,爲炼性保命,王乔之术出于此, 如下文所详言者,盖所谓大还,一曰金液还丹是也。释“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气入而麤秽除云:“精气,先天之气,胎息之本也。麤秽,后天之气,妄念狂爲之 所自生。凝精以除秽,所谓铸剑也。释“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之和德云:“见王子,谓服王

19、乔之教也。宿,与肃通,敬问也。壹气,老子所谓专气。东魂、 西魄、南神、北期、中央意,皆含先天气以存,合同而致一,如此与太和长久之德合,所谓三五也。审者,拣旁门而专求王乔之妙旨。其子王敔案语曰:“三 五,即河图中宫之数。道书云:东三南二还成五,北一西方共之。又云:三五一,万事毕。二与三爲伍,一与四爲伍,合中宫之五,所谓三五。20由 此可见,船山于内丹功夫,深知其中三昧。“精气、“胎息之本云云,正是前述X一明所谓先天生物之祖气,亦即虚无、自然,或道。所谓后天麤秽之气,如此与 X氏所谓呼吸气、思虑神、交感精相应。“凝精以除秽,“合同而致一,乃X氏所谓“修天赋之性,以化气质之性;修道气之命,以转天数之

20、命。“与太和长 久之德合,如此“神与道合之“大还也,是谓性命双修之极致。 船山思问录外篇有曰: 玄家谓“顺之如此生人生物者,谓繇魄聚气,繇气立魂,繇魂生神,繇神动意,意动而阴阳之感通,如此人物以生矣。“逆之如此成佛成仙者,谓以意驭神,以神充魂,以魂袭气,以气环魄,爲主于身中而神常不死也。呜呼!彼之所谓秘而不宣者,吾数言尽之矣。21 这段话与上述龙谿所谓“尽万卷丹经,有能出此者乎,意指一样,口吻更是如出一辙。可见船山与龙谿,虽爲学宗旨各别,按:在船山看来,龙谿太过圆通,缺乏壁立万仞的严肃气象,下开李贽诸人猖狂之风。22然而主X心气兼治,以收变化气质之功,其实并无二致。心气兼治的功夫,如此有取于内

21、丹术,亦二人所同。此即船山所谓“三教沟分,至于言功不言道,如此一也;23龙 谿所谓“愚昧得之,可以立跻圣地,非止卫生之经,圣道亦不外此,亦略同此意。但是须注意,“愚昧得之,可以立跻圣地一语,乃船山所期期以爲不可者。孔 子说过,仁者“爲之难,言之得无訒乎?论语顔渊在船山看来,“立跻圣地云云,与“爲之难正相反,释、老之弊,即在于此。爲圣学者,当用功 不息,死而后已,岂能依靠一瞥之慧?24据此而言,龙谿所获,仅止“慧而已。 X伯端悟真篇卷上七律之二云: 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昨日街头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 妻财地下非君有,罪业将行难自期。大药不求争得遇?遇之不炼是愚痴。25 内丹家修炼的

22、宗旨,在此明白揭示,即跳出寿夭穷通种种无常,使一己之神与太虚同在。成书于明代中叶的内丹中派要籍性命圭指一书,兼采儒、释,以性命双修爲宗,对此有更爲详细的帮助。其大道说云: 夫人欲免轮回,而不 堕于世网,莫假如修炼金丹,爲升天之灵梯、超凡之径路也。其道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亦立跻圣域。吕祖有云:“辛勤两三年,快活千万劫。盖天 有时而倾,地有时而陷,山有时而摧,海有时而竭。唯道成之后,乘飞龙,驾云雾,翺翔天外,逍遥虚空,数不得而限之,命不得而拘之,真常本体,无有尽时。回 顾世间之乐,何乐如之?26 X一明如此以“真身、“幻身论“生死有无,有曰: 人自有生以来,内藏 先天精气神,以养法身;外

23、得后天精气神,以长幻身。与至二八之年,后天用事,先天退位,顺行造化,阳气渐消,阴气渐长,而生死之根,于此立矣。自此日复一 日,年复一年,阴气旺而阳气衰,正不胜邪,一日之间,千生万死,忽而阳气尽,阴气纯,其不归于大化者,谁哉?惟大修行人,知生死之关,明有无之窍,于 生死受气之初,逆施造化,窃阴阳,既能扶阳气渐生,又能抑阴气渐化,更能使阳气长生而不死,阴气长死而不生,所谓死中求生、无中生有者,此也。27 内丹家修炼的宗旨,就在于“逆行,即扶阳气、抑阴气,最终由“后天返于“先天,使一己之“真身共太虚而长存。 船山对此等说法嗤之 以鼻,以爲不仅追求不死爲荒谬,而且这种追求本身就是恶之大者,说道:“天地

24、之化,以其气生我,我之生,以魄凝气而生其魂神,意始发焉。假如幸天地之生我而 有意,乃窃之以背天而自用,虽善盗天地以自养,生也有涯,而恶亦大矣。又说,“生之情本是“有其生而不容已者,天既“命我而爲人,自当“体天以爲 命,然而须知,“生死爲数之常然,无可奈何者,故“知而不足劳我神。同时又须知,人之“本合于天,自当“有事于天。然而人之“所以立命而相天 者相者,辅助也,并非“无可奈何、不得不然,而是全赖我的“独志,依自不依他。须知幽明始终,其理不二: 人之生也,天合之而成乎人之体,天未尝去乎形之中也。其散也,形返于气之实,精返于气之虚,与未生而肇造夫生者合同一致,仍可以听大造之合而更爲始,此所谓幽明始

25、终无二理也。28 此一说法的依据,乃 是船山气化一元论的宇宙观与人性论。大意是:通宇宙惟是一气,无始亦无终。气如此含有两种不同的“德或功能,所谓阴与阳。阴、阳相摩相荡,相反而相成,终 古无有已时。这宇宙太初之一气,自作主宰,清通无碍,纯粹而灵,故谓之“神,亦谓之“太虚、“太和、“太极,亦即是道。太虚清通无碍之气,因阴、 阳相互作用,先是凝成“地气或“五行之气,由至清转而爲稍浊,不与原初状态之灵而纯。继而地气凝成形质,如此更爲有碍。就人而言,所以有灵,在于有心。 心之所以灵,如此因其中函有太虚之气,是爲“性,爲“神。此性或神爲人身中“地气所包,地气如此又爲人的形质所限。心中之“神,虽直接得自太虚

26、,然自 人既生之后,便与“五行之气交通往来,相互影响。形质与地气之间,亦是相互作用,攻取百端。于是人各不同,其心中之神亦清浊有异。然而人有其主动性,对 于五行之气与一切外物,能自取自用,因此其“神最终是清还是浊,端赖于自己。29船山之所以强调“独志者,以此。 船山又汲取佛教唯识 宗种子现行相熏之说,并以其气一元论改造之,使其实体化,认爲人一生所作所爲所思,皆不会消灭,而是一概融入于其“性之中。人死后,“所行之清浊善恶, 与气俱而游散于两间,爲祥爲善,爲眚爲孽,皆人物之气所结,不待死而始爲鬼以灭尽无余也。“盖神气者,始终相贯,无遽生遽灭之理势,念之于数十年之前, 而形之也忽成于一旦,故防之也不可

27、不早,不得谓此念忘而后遂无忧,如释氏心忘罪灭之说也。30个 体与宇宙,既是如此相关,凡有责任心的贤人君子,自必终身兢兢业业,使形、神两无所亏因爲形与神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俾死后其神还归太虚一气之 时,不遗太虚以疵纇,使“天地清纯之气,繇我而抟合,“上以益三光之明,下以滋百昌之荣,流风荡于两间,生理集善气以复合,形体虽移,清醇不改,必且爲 吉祥之所翕聚,而大益于天下之生。此乃“无功之功,神人之相天而成化者也。31至 于其“相天之方,如此是严格的道德实践,加之以内丹调息炼气功夫,以求“凝精以除秽。亦即以“胎息之本的“先天之气,去除“妄念狂爲之所自生之 “粗秽的“后天之气。其入手功夫,乃是“心清

28、魂定,受一阳自生之机,即所谓“以后天气接先天气。其极致如此是“以先天气化后天气,使“凡浊皆清, 而形质亦爲灵化。32 前述听心斋客问篇终,论释、老宗旨与儒门同异曰: 孟子曰:“殀寿不 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夫修身只是存心养性,存其心,养其性,以事天,如此造化在我。故又曰:“尽其心,知其性,如此知天矣。知天如此天地不息,文王 之德之纯,“于穆不已,无声无臭,至矣者也。长生乌足以尽之?求长生者,以殀寿贰其心者也。仲尼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夫闻道如此天地合德,日月合 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其吉凶,非神宰太虚乎?即所谓知天也,夕死可矣。未尝死也,何必求长生耶?故文王之神在天。诗曰:“文王陟降,在

29、帝左右。夫陟 降于帝之左右,非飞升而何?此吾儒之飞升,其亦异乎二氏之飞升也与! 知天如此神宰太虚,即不死矣。曰“夕死可矣,孔子假如曰“不必更求长生也。深哉!深哉!页13 万尚父此书所述,全是内丹修炼之术,篇终这一段话,道出了身爲儒家而孜孜于调息炼气的原因,与王船山所谓相天,实无二致。从中可见明代儒家中,原自有此以内丹炼气功夫结合儒道的一派,其目的不在求一己之神的不死,而在“神宰太虚,爲功于天地。 船山更认爲,人与万物本是一气相通,故圣人在生之时,亦能以其神气补天地之缺陷,使天地间偶或不顺之气消其偏戾。其言曰: 尧舜在上而下民有昏 垫之咨,其时气偶不顺,于是圣人忧勤以相天之不足,气专于偏戾,而圣

30、人之志在胜天,不容不动也。地平天成,凤皇来仪,如此圣人胜天之功用成,而天爲之动矣。 人物之生,皆絪緼一气之伸聚,虽圣人不能有所损益于太和;而二气既分,吉凶、善不善以时位而不齐,圣人贞其大常,存神以御气,如此爲功于变化屈伸之际,物无 不感而天亦不能违之,此圣道之所自立,而异于异端之徇有以私一己,灭有以忘天下之詖辞也。33 按:“徇有以私一己,乃指道流之希冀长生;“灭有以忘天下,如此指释氏之祈求解脱。至于儒家,如此旨在“相天之不足。下距船山一百三十余年的闵一得,大力主X“三尼医世说,正是对此的发挥。 三、闵一得“医世之术 闵一得1758-1836年, 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原名苕敷,字补之,一字

31、小艮,号懒云,世爲吴兴望族。以父命入赀爲司马,服官滇南。后隐于乌程之金盖山,凡四十余年。著述甚丰, 晚年将自撰与少数他人之作,共二十种,辑爲一书,题曰古书隐楼藏书,后增至三十余种,有光绪二十年与民国五年刊本。34其 中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一卷,题曰“龙门第八代戒子黄守中题,龙门第九代戒子陶太定辑,第十一代闵一得谨疏、吕祖师三尼医世说述管窥一卷, 一得自着、吕祖师三尼医世功诀一卷,爲一得之师龙门第十代太虚大师沈一炳所授予,一得“重述并注三种,一得奉爲“治世秘文,以爲“是羲皇以 身治世之大道。35 一 得三尼医世说述序言称:在某某遇黄真人,见其案头亦有三尼医世说述。真人名守中,西域月支人,元时入中国

32、,“年已五百余岁,而貌假如六十许人,谓 一得曰:“凡暴戾之气,足以致虚耗;淫泆之气,足以致水涝;冤抑之气,足以致亢旱;悖逆之气,足以致兵刃。乖气久郁而不散,如此元气隔膜而不通。无位之圣 人,能培人心固有之善,而不能锄人世已稔之恶。师道立如此善人多,善人多如此可以维持世运。其自作不靖者,天将聚而歼旃,非韦布之士所得而治也。然而韦布之 士另有其“以道医世之术,即以天运转移人事,消除戾气于无形。原因是: 世之爲病有二,曰人 爲之病,曰天运之病。人爲之病,戾气所锺,所谓自作之孽,不可活,惟有权者能医之。天运之病,协气可逭,所谓天作孽,犹可爲,惟有道者能医之。然而天运亦 转移于人事,消戾气于未萌之先,如

33、此天运亦应之。天运通,如此元气通;元气通,如此大化通;斯道乃大通而不穷也。在上之君子,如此平地成天,于物一无所遗;在下之 君子。如此立人达人,于物亦大有所济,以道医世,不因世废道也。36 一得对此,信奉甚笃。后得此书详善本,又节录三尼医世界功诀,均加以注疏,并附自撰三尼医世说述管窥,一并刊印行世。 内丹家深信,人经由内炼功夫,能使自己的神气“逆行而返于先天之一气,超越生死,与太虚同在。此即所谓人能胜天。然而闵一得的“人能胜天观念,如此更进一步,着眼处由小我而与于大我,由一己的神气而与于天地之气运。曰: 学者要知三才之出, 出自太极,两大与人,同秉一道,而两大以无心爲体,我人以有心爲用。原夫造化

34、以无心寄之两大,而以有心寄于人者,以我人处其中耳。故凡造化之挽回,世运之 升降,天地总其成而已也。盖此升降,乃顺气化。世有盛衰,运失其道,运道之权,权在乎人,不在两大。人能法道,道法自然者,人能静体气机之来,不与者补 之,有过者损之。凡夫刚柔强懦温凉燥润滞放等等机来,总以致得中和,无有偏胜,如此生杀当而进退宜。以之理运如此运亨,以之理丹如此丹结,斯不负道付人掌之职。 天地赖以位,万物赖以育。以有此理,故人亦得称才,而与两大并列爲三。 人之所以能如此,以其有心,“在道曰道心,在佛曰佛心,在儒曰天心,原非指夫肉团之心也。肉团之心,但能生血而已。同时又须知:“人定胜天之天,是后天非先天。谓道逆行者,

35、非逆其道,乃逆返归元。按即左传逆女之逆也。37 其中机括,在于“感应两字: 夫此一气,生自太 极,本无出入,何有去来?皆因人感而应,气无存心者。致运盛衰,感有偏胜耳,气不任其咎也。至人知之,立身于无,审心于虚,世人心感不可测,而天气之应, 自必动现于虚际者。至人乃于机兆兆时,或生或杀,必有端倪,静审自得,乃爲挽回于兆初,当迎当遏,绝不费力。世未之知,而我道冥全。是犹人寂省心,念起必 觉,乃于兆际,或听或否,皆得自主,何待念行,始爲拂遏哉?盖以身乃气也,念动如此气应,其捷如响。推之天人应感之速,亦如是者。应感而囘,是之爲胜。38 其大意主要有三点。一是“身乃气,亦即日本学者石田秀实所谓人的身体犹

36、如液体,乃流动之物。身体如此,精神亦然,二者绝非截然相异。39因 此,人的身体并非与外界之气际限清楚,绝对独立,而是与外气处于不断的感应之中。二是感应有偏胜,故气运有盛衰,而气运之成,非旦夕之故,而是由微而着, 所谓“或生或杀,必有端倪按:此即船山所乐道的“几。三是感应甚速,如易系辞传引“子曰所谓:“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如此千里之外应之, 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如此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因此,人假如能以自己的善念与气机相感应,便能 “拂遏恶兆或杀机于“兆初,成“医世之功。具体的操作步骤,如此是“三尼医世功诀。遵此功诀而行,便能“即身以医世,不

37、费一钱,不劳丝力,而有 “位育天地的实际效验。 一得以爲,此一“医世大道乃“圣人脚踏实地之大学问,是至道,非法力;入手第一步爲开玄关,“所事不外性命,而有德功并臻之验,是丹道之无上上乘。解释说: 其中作用,以头爲 天,以绛阙爲都会,以坤腹爲闾阎。诀中至诀,意迎无极真气,降注腹心,透脊达背,以得心清气恬、遍体充和爲宗旨。不计岁月,日行三次,功验不之间。盖以此 宗,乃无上大乘心学。按即中庸大道,而以事清如此迎干,事和如此迎坤,以此二气,致之中和者也。是爲寓德于道之实学云。40 此处所言,显然是内丹家调息之术。一得对其效验,深信不疑,以爲“如是体调而身安,身安而国治,成效捷如响。一经参破,即圣门赞育

38、化功,并非谈玄说妙。41 三尼医世说述 序引吕祖师降坛“诫谕曰:“气之用,阳爲德,阴爲刑,动于私,即入于阴。中正慈祥如此爲德,邪忒凶暴如此爲刑。苟非利物济人之心,而欲以吾气引动乾坤之 气,如此刑气所召,间不容发,天魔应之,天神殛之,其祸甚速,自取灭亡,历劫不赦,悔不可追。一得因此强调:“学道者,正心爲第一要义。42易 言之,假如心术不正,源头处已差,其后种种功夫,祇能是假寇兵赍盗粮。在这一方面,三教并无二致,皆以性命爲教。三尼医世说述有陶太定原序,谓“真一爲 生天生地之始,体万有而空万有,亦即“无极。所谓无,即是“无隔膜,“无罣碍,“极灵极明,“能屈能伸。“人物得其灵明之理而爲性,得其屈伸 之

39、气而爲命。万物皆在性命之中,性命皆在真一之中。因此可说:“性命之外无道,性命之外无教,三教同出于一也。三教之别,衹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即“儒 尽性以立命,释见性而度命,道成性以复命。而三家“功用之极,如此皆无远勿届,流行于四大部洲,而无所底止。到此地步,三家无别,“皆无爲而济世也。 人与我,既皆在同一性命之中,故形虽隔而气可通,“气通如此性命通。“极之,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一气呼吸之所运。道在我如此我爲之宰。此道即所谓真一 之道,其量至爲广阔,旨在成己成物,绝不作自了汉,故“遗世独立,不可以言道。此即“医世说之所由来。43按:如此宗旨,与前述王船山“相天之道,试问有何根本之异? 医世说的功夫,

40、分爲 六步。下手第一部爲“先闭目,意敛目神,向脑一注。目的是存守真一之性、真元之气,因爲“脑爲髓海,又爲天性都会府,犹天上之有玉清胜境,其境至清。 头顶如此是“三元聚会之所,上接三天真一。向顶注之,真一感通,真元汇注;其时假如“得见红黄星点,假如雨洒下,乃功候之验。44第二步如此是“引干气下通。“阙盆下通于腹,腹爲阴,引干阳下注,以决阴也。“以清虚恬淡,一尘不染,得失有无,不稍粘滞爲得法。“此步中,必现有纷纭景象,“假如稍滞稍扰,爲害不浅。故当体会“游字、“闲字。45第 三步分午、未、申、酉、戌、亥六时。运值正午,乃“一阴初生之候,宜“勒照;运值未正,爲“正本清源;运值申正,爲“植培;运值酉正

41、,爲“致 新;运至戌、亥,“劫运多艰,在易卦乃屯、蒙,“贵息养元气,“居贞以“养正。此六时,“皆迎一迎干之所贯注。46第四步,于卦爲复,“刚长而阴顺之,乃“明良之际会,所谓“别有妙用,不外忠贞。“忠如此表里如一,贞如此夙夜非懈,是以能充满其肃肃雍雍之气;君臣皆在一气之中,天下亦皆在一气之中。47第五步于卦爲临,所谓“悦而顺,刚中而应。“行到此步,益宜人我两忘,任此乾坤正气,氤如氲如,有弥天盖地气象。48第六步于卦爲泰,乃“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的境界。“功到此际,当“加迎真一,下照万方,继而坤元以抚之,干元以一之。于是“物产繁衍,民行淳驯。49闵一得对此总结说,其诀“以得合真一爲本,

42、而其功用之始,如此在“胎息。50 三尼医世说述管 窥所阐说者,乃是闵一得实践此医世功诀的亲身体会。内炼功法之所以能“医世,其理据在于“即身即世,身与世感通而爲一。其先决条件如此是“培元,亦 即:“虚我色相,一我气神,卵而守之,久如此内外无间,神完气足而精化。此身之神气既旺,如此所事得实,必无不济而中止之虞。又久之,乃一丝不挂,身世两忘, 归于太无,功竣一敛,全复太初,而缩斯身斯世于祖窍之中,悠然住手。爲功之时,必须身端直,心专一,行坚而恒,“置身世穷通于不问。51嘉 庆十六年,一得于内炼之时见如此一境:“上截澈清,下截浑和,虚无边际。返而内照此身,肢体脏腑,空无所有。但觉白者天如,黑者地如,且

43、有激浊扬清之变 化,流露于动静之中。寂而体之,下界曡现,历历布假如棋局。更寂体之,又见熙熙攘攘,纷假如明窗之尘。以爲此乃“气机之证验,于是叩问吕祖按:叩问者乃 一得出窍之“元神也。吕祖回答说,初出现者乃“三才混一之太极,“继而现于内照者爲“一身之太极,“其后纷纷曡现者,如此是“混一太极中含世宙 亿亿太极之玄影,统摄于一心之中。更告诫说,最要之事爲“迎合真一,假如尚未迎合,如此应当循此气机之证验,“益加虚寂其心,不可爲所见的种种“真元景 象“所障蔽,应将其置于“不见不闻之中,久之,自可得见真一。52 一得又指出,入手 内炼之时,“现黑白,见升沈,是爲消息,“乃是真元而非“真一;假如有心想象此等“

44、消息,“便落幻妄,因内炼者,“以得见真一爲宗也。“真一 者,持之不得,体之如此存。至于真元,如此当“有一以持之。一气之清浊升降,“非无神以宰之也。此主宰者,即是天心,亦即真一。一得解释说,真一与真 元,“是一非一,是二非二“。离气而言“,谓之真一;“合气而言,如此曰真元。按:二者相当于理学中的理与气,不即而又不离。易言之,“天心之气曰 真元,真元之宰曰真一。就一气变化形成万物而言,如此又可说:“生清浊者真元,“妙清浊者真一。天之真一天心无形可见,赋于人即有形,此即人心, 爲人之真一。人与天地万物,既然皆在一气氤氲之中,如此人之爲善还是作恶,自能影响与于两间之气化,或致祥,或致殃。由此便可说:“

45、致殃致祥之柄,乃人自操 之而天随之。人于就有了“转移造化之力。一般人浑浑噩噩,“听其纵欲,如此从逆而凶。欲消除天地间之“戾气,于是端有赖于“转之移之之人,使“一 气转而人心皆转,人心转而天心亦转。其下手功夫乃是以一己之心迎真一“藉心迎一,又以此真一爲主宰,培养真元之气“藉一敕元。此即所谓“天 以真一真元铸有形,吾以真一真元培有形,令各安泰。是曰医世,是性命之学。53 “心乃至灵之物,必 凭一念以定,故须有“志之定力以治心。其法不外“刚健中正四字;至于如何刚健中正,心自能“了了,因心有“天赋之性在焉,性即是“天心。此理 既明,“如此存养有方,而中有把握。先使“心体大明,即能“辨气机之先后,而后“

46、虔奉玉经之所教,使“气质自化,七情皆归于“一性之正。“于是 用志不分,以之医世,出神入化。其效验是:“近如此一家一村,远如此一郡一县,推其极如此四大部洲,无不调摄于此方寸之中。消其灾殄,如此无水火刀兵虫蝗疫疠; 正其趋向,如此俗无不化,人无不新,民安物阜,熙熙然如登春台。个中关键,在于人之气乃“天地二气之枢纽,故能“运天地之气。假如“性命之功未圆,如此气 不尽;“性命之功既圆,即“天仙亦让其权于人。“人之所以爲三才之一者,正在于此。54 一得记述其亲身体验,说道: 方其由心注顶,由顶 达胸,奉元首而啓乃心,明良之象也。与其由胸达腹,奉天心以骘下民,康济之事也。以一身言之,如此爲通理督任之法。继

47、由下极,穿尾闾,循夹脊,透玉枕,上崑 仑,驻泥丸,天雷一震,甘露霈洒,五脏清凉。斯时任督已交,天气降而地气升,煦妪发育,含宏光大,品物咸亨,上下成泰,朝野不隔,而民亲其上,是实其腹而 藏富于民也。地不爱寳,上达天庭,膏泽洋溢,复下华池,驻护绛宫者,下流上通,所以致雍熙也。从而坤干并迎,绵绵照注,俗化民新,漪漪盛哉! 要而言之,一身之气 由心注顶,由顶达胸,达腹,继而一路下行,使任、督二脉相交,所谓“天气降而地气升,通身周流,于是功成矣。可用二字概括,即“存与“通。所谓存, 即以意念注想而存真元之气。久之各窍皆通,上下不隔。一得以爲,此即道德经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之验,亦即孟子论浩然之气所谓“直

48、养而无害之义。 所养者,即是“真一。55 至于孟子所谓“其 爲气也,至大至刚,以直接养而无害,如此塞乎天地之间,如此一得以爲,尚未易达到。嘉庆十八年夏至,一得功法更进,有了另一番体验。记述说,内炼之时,“但 趺其足,直其体,虚其心志,平其气机,安守下极。既觉充和,渐热假如灸,安守如故。觉此煖气,腾腾向后,寂守勿助。又久之,乃觉下极宽广,气机无稍阻塞,知 已透关欲上矣。所谓关,即是尾闾。而后“微用下翘上耸之法,随机纵任之,便觉脊背非背,旷假如通衢,平衍上跻,绵亘数十里,步骑纷纷,冠盖云集,“有万 国珙球,趋赴神京之象。此时“忽见白虹一道,起自某某,肃肃有声,直趋峻岭而南。一得的元神,即尾随而去,

49、如此“见山顶极平旷,中峙殿宇,金璧辉煌,精 曜华烛,别有天地。以爲此即“道家所谓崑仑,内典所谓兜率,实人身之元首也。“不敢顾恋,忽见天南一道明亮的赤气,砰然一震,“与白虹相击“,合成 长桥。桥上“羽葆旌幢。往来杂沓,一片天乐之声。“不敢倾听,又见星冠羽衣,仙禽神兽,“弥漫空际。此时“心怦怦欲动,凝神强定,倏忽间寂静无 声,一片黑暗。“心又稍动,且有虎啸猿啼之扰,便设法镇静。“久之,大声忽起,疾假如霹雳,知此乃是“剥复机关,即“息心候之。“略有甘露霈注, 遍体作旃檀香气。“寂然不动,光明顿开,衹见“沃野千里,城雉环列,气象壮丽。知此正是佛典所谓帝释天,道经所谓鄞鄂,于是肃然起敬,“果见天神下 降

50、,舆卫庄严,即将身俯伏,“存迎真一。不久,“忽觉身随云逝,远离阊阖,囘视天宫,五彩眩目,俯见大地如棋局。此时但觉众庶已非众庶,“直是一我 所分现,“衆庶之悲愉忻戚,一切与我相通,毫无隔膜,犹如亲尝。“此即融万爲一,物我无分之真境也。可惜“尔时未与加迎真一,衹是“陶镕于林林总 总所见景象之中,“遂入浑穆。久而久之,“元神出定,吾身趺坐如初,而顔色顿变,忽成少年,须发皆变白成黑。按:是时一得年五十有五。一得以所 历之境叩之吕祖。吕祖答曰:“能行之不怠,必有证验。56 一得就此说道,此 医世之书,“离世以治身,原可成仙,更能“即一身包罗一世以医之,致使身世二者,“皆有功以证果,实乃一举两得。而用功夫

51、之际,“凡情凡绪,与妄觉 妄知,必须一概空而净之,以“迎存“干元坤元之真一。惟有得了真一,方能“箇中有主,措施无偏胜,是爲“医世之纲领。其结果是:“一得久寓之 乡,春花重放于秋季,非止一二次、三四次而已。“如金盖之云巢,姑苏之大德庵、莲花庵、葆元善堂,禹航之天住观、半持庵,武林之寂宁阁,某某之小蓬 莱,杏、桃、玉兰、紫荆、木笔、木瓜、西府海棠之类,皆“秋令作花。嘉庆十六至十八年,“金盖之花木尤盛。又,“吴沈门桑椹,重实于小春者,十年 中亦有七载。金盖更有老翁,年已七十,“有神相断其寿数终于是年之腊,然而服食了树上的“冬实,骤然变强健,“身轻如飞。假如以此冬实配于药方中, “治病无不立愈。一得认

52、爲,凡此种种神迹,都是即身医世的成效。嘉庆二十一年冬至,吕祖指示说,此等事虽不足异,“然亦足爲迎元之一证。又告诫说,切 不可半途而废,“谬云有待,而当“密迎真一以医世,使“宵小潜伏,天下太平,其功德无可限量。57 要而言之,遵此吕 祖师功诀而行,既能使自己成仙,又能使天下太平,即身而可以医世。闵一得对此,笃信而力行。明清间儒、道合一、兼融三教之风,于此可见。而其依据,如此在内 丹之术,儒宗王船山,道士闵一得,足爲典型。然而二人于一样之中,自有其殊异。船山对于成仙之类,以爲绝对荒谬,是私意之尤,所深信而不疑者,乃是“天地 之气可至者,神气皆可至,而变化在我也58;以爲圣人在生之时,虽或能御两间之

53、气以感物,从而消弭偏戾,然而就士君子而言,最要者乃在使一己的神气死后还归太虚,不失原初的清纯,以爲功于天下后世。王、闵之别,正可见儒、道之异。 四、余论:船山思想与冥契主义 船山以爲,人在有 生之初,直接得到了清通无碍的太虚之气,此即是“性。人对此,“不能自取而自用,其权在天而不在人。然而既生之后,人对于外界的种种,便有了主动之 权,或取其纯,或取其疵,一任“其情之所歆。原初的“性,因而就有了相应的改变。有生之顷,性受之于天,固可谓之“命。既生之后,对于太虚之气所凝 结而成的外界诸般之物,能自取而自用,可说无时不在受天之命;而其日日所取所用者,最终皆作用于其“性,因此绝不可说,人之性乃一成而不

54、变者。船山著名 的“命日受而性日生之说,即由此而来。59 船山此说,与基督教传统中的冥契主义mysticism颇有相通之处。60所谓冥契主义,据牛津哲学词典,意谓持有如下信仰者:经由入神之冥想ecstatic contemplation,人能与神性合一;人之灵性有能力把握终极的实在,或普通思维所无由抵达的知识领域。61按:此即前述蒙文通所谓“神与道合。据美国学者Theodore J. Nottingham, 基督教冥契主义者以爲,灵魂决非人性内一成不变的实体,且不可以之等同于普通的想法与感情;究其实,灵魂乃一种活力,爲日常生活经验所激发而成。按:此 所谓灵魂,与中国思想中的“气,颇爲类似。易言

55、之,灵魂爲日生日成之物,其成长决不仅仅来自理智或情感的开展;人的灵性可以达到另一存有状态,导致别 样的领悟,从而揭示实在的新面向。62(按:如此见解,与船山所谓“命日受而性日生之说,颇可相通。Nottingham又指出,基督教义提与“追忆recollection一词,并非仅是指向内心,并不必然否认外在之物,而是指领悟人生中最有意义的顷刻,亦即外在自我臣服于内在存有the inward being之时。灵魂臻此境界,即与其自身合一,与周遭的实境合一,与神合一;亦即经由“追忆,外在自我与内在自我合爲一体,人因而能抵达“圣灵Spirit之境。东正教传统的核心,即在于此,可用theosis一词概括。所

56、谓thosis,意指“神化divinization。东正教父们认爲,神成爲人,其旨在于使人神化;然而这并不意谓,人与神具有同一的实体,而是指人在与神合同而化的过程中,经验到神的活力。63按:前述船山所谓“凡浊皆清,而形质亦爲灵化,与此正可相参。 此所谓内在自我与外 在自我,与船山心目中的“大体、“小体,可谓约略相当。孟子有“大体、“小体之说,以“耳目之官爲小体,“心之官爲大体,曰:“耳目之官不思 而蔽于物,物交物,如此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如此思,思如此得之,不思如此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如此其小者弗能夺也。此爲大人而已矣。孟子 告子上船山指出,所谓小体,乃“知觉运动之心,而所谓大

57、体,如此是“仁义之心。孟子昌言“心之官如此思,可“于当体而反考之。知、觉与运动,不待 思而得。“知觉运动之灵明,只可“唤作耳目之官,释氏所说的“性,所谓见性、闻性,指的只是此物。孟子所谓性,如此与此绝异,指“大体而言,乃由 “思而得。这一“思字,揭出了“千古未发之藏。性中固有仁义,此乃“天事;“思如此是心官,属于“人事。因此,不可说“思字便是仁义之 心。然而又须知,仁义之心本爲天所赋予,“只在心里面,心之所以有“思的功能,正由于此,如其不然,“如此但知觉运动而已;亦即天所授于人的仁义之 心,与生而俱来,乃是“思之本。思既是仁义之心的活动,其活动所得也只是仁义,“人飢思食,渴思饮,少思色,壮思鬬

58、,老思得等等,未尝不可以称之爲 “思,然而与“心之官如此思之“思,毕竟殊科。飢食渴饮等,“思之不必得,不思“亦未尝不得。至于仁义,其得与不得,“一因乎思。总之,思由仁 义而生,其所生者惟是仁义,无有其他。故曰:“只思义理便是思,便是心之官;思食思色等,直非心之官,如此亦不可谓之思也。64 船山又申述说,所 谓思,直接发自人内在的“性,与见闻无涉,一到见闻之上,便“已离了性,只在魂魄上爲役,如水入酒中,一齐作酒味矣。原因在于“形而上之道,无可 见,无可闻,惟有依赖“思,方能把握“惟思爲独效。凡有色有声者,皆爲形而下之物,“本耳目之所司,心即使“阑入其中,终究非其“本职所 在,惟有“徒劳而不爲功而

59、已。孟子所谓“物交物,如此引之而已矣,指的是“可见可闻者,然而仁义不可称爲“物,“以其自微至着,乃至成效已成,而终 无成形。因此,“唯思仁义者爲思,而思食色等非思也。孟子谓乍见孺子入井之时,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船山认爲,此恻隐之心,固是“因目而动,并非不 涉与闻见,然而“当未见孺子入井之时,君子原自有其“思以存此仁义,无须“幻立一孺子入井之时,而作往救之观。至于“思食者之幻立一美味于前,思色 者之幻立一美色于前,所用者乃“内视内听,属耳目之官而不属心;佛家所谓观,亦是“只用耳目。所以说:“物引不动,经纬自全,方谓之思。孟子所谓 万物皆备于我,应当在此意义上理解。凡属于见闻层面者,皆爲“事,乃形

60、而下者。“不赌不闻中只有理,乃形而上者,惟有“心官可以“独致。65 所谓思,虽是“心 官之特用,“不假立色立声以致其思,然而又须知,思一旦“发用,即“行乎所睹所闻而以尽耳目之用。只要以思“役耳目,便不会在与物相交之际,爲 物所引而去,“或有所交,自有其所当交;即有所蔽,亦不害乎其通。此即“道心爲主,而人心皆听命焉,乃“圣学与“异端大别之所在。“异端以见闻 爲道之害,故“隳绌聪明,终不可用于世。“圣学如此是“先立乎其大者,以“大体统御“小体。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固然还不是形而 上层面的“心之全体大用亦即“思,然而正可“资之以爲扩大,至于“扩大,那就是“全用思了。要而言之,“仁义之

61、本体存于人“性中,“与 心官互相发生,“思如此得之,于是知觉运动种种便能听从心官的命令,“以善其用,“而后心之官乃尽。至此,便是神与道合,“万物皆备于我,到达 “大人的境界。船山因此说:“孟子之言思,爲古今未发之藏;“思爲人道,即爲道心,乃天之寳命而性之良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唯斯而已。66 由上述分析可知,船山所谓思,正是冥契主义者“独体自我solitary self的“统合思维unitive thinking。据加拿大学者Dan Merkur,冥契者的统合经验unitive experiences,可用一句话概括,即“万物皆备于我“I contain all.。67冥契者所谓万物爲一,其

62、意涵往往是:万物都是“一所指涉的表现与象征;又,冥契者本人所处之境,本受现实的限制,故其经验乃是就意义指涉层面而言,并不必然得之于具体的知觉。68此等冥契经验,本是超自然的,无一例外地含有“超越观念。“万物全体All这一概念,原本可以从知觉的证据中概括而得,而在独体自我的经验中,如此浓缩而成“超越观念。冥契者于是体验到,万物全体本身即是超越的:无本剽boundless,无久暂timeless,独立而自存self-sustaining。而且“独立自我self-alone这一概念,亦可融入统合经验之中,成爲“超越的独立自我transcendent-self-alone观念,或“独体的自我图景solitary self-schema。69“无本剽,无久暂,独立而自存云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