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论述简答总结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9677811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论述简答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论述简答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基础理论论述简答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论述简答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论述简答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脏象简答1.胃的生理功能(1)受纳水谷:受纳,即是接受、容纳之意。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进入胃中,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并暂存于胃腑之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之称。(2)腐熟水谷:是指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纳于胃中的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后,其精微物质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2.小肠的生理功能(1)受盛化物:受盛接受胃所下降的食糜,起到容器的作用;化物使食糜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长的时间停留,以进一步的精细消化,使之化为精微。(2)泌别清浊:清:由脾的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于肺。浊

2、:水液由此渗于前(膀胱),形成尿液;糟粕由此归于后(大肠),形成粪便。3.心肾的生理关系(1)水火既济(心肾相交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在上,属火,为阳;肾,在下,属水,为阴。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使心火不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维持着心肾阴阳水火彼此交通、相互制约、升降协调的关系。(2)精神互用: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心神肾精,相互为用。(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君火在上,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肾为相火,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相二火,上下交济。4.肝肾的生理关系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阴液互

3、养、藏泄互用等方面。(1)精血同源:肾藏精,精能生血;肝藏血,血能化精。这是精血相互滋生和转化。(2)藏泄互用:肝气疏泄,可使肾之开合有度;肾精闭藏,可制约肝疏泄太过。二者相反相成,调节生殖功能。(3)阴液互养(水能生木):肾阴充盛则能滋养肝阴, 制约肝阳不致偏亢;而肝阴充足,气机疏泄正常,促进肾阴充盛。5.肺肾的生理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阴液互资方面。(1)呼吸运动:肺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2)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有赖肾阳蒸腾气化;肾为主水之脏,借助肺宣发肃降。(3)阴液互资:肺阴充足,输精于肾金能生水;肾阴充盛,上润于肺水能润金。6.心脾

4、的生理关系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及血液运行的相互协同关系。(1)心主血脉维持和促进脾的运化; 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保证心血充盈。(2)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是脾气固摄血液的推动力,而脾气固摄血液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的固摄力。7.心肺的生理关系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协同调节关系。心主血脉,血以载气;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宗气是联结心的搏动和肺的呼吸的中心环节。病理上,肺气虚弱,行血无力,肺气壅滞,气机不畅,影响肺气宣发肃降,导致咳嗽,气喘、胸闷等;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瘀阻心脉,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导致心悸,面唇青紫。8.肝脾的生理关系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疏

5、泄与运化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相互协调的关系。(1)消化方面疏运协调:肝主疏泄,全身气机调畅,协调脾升胃降;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肝体得以濡养。(2)血液运行藏统有节:肝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肝疏泄气机血行通畅。病理上,血液藏统失常,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可见到各种出血;消化吸收异常,木不疏土,可见到精神抑郁,胸闷太息,纳少腹胀,便溏等;若土壅木郁,则脾虚生湿化热,熏蒸肝胆,导致胁痛,黄疸等。论述1.论心主血脉(1)含义:血,血液。脉,脉管,血之府,血液运行的通道。心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2)内容:主血: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

6、的作用。主脉: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3)结构: 心脉血(密闭的循环系统)(4)基本条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阳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5)功能:一是心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心脏的正常搏动(关键),依靠心气的推动,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推动血液在全身的正常循行。可通过面色、舌象、脉象、心胸部的感觉来观察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二是心生血:胃、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以及脾主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和散精的作用,上输于肺,并通过心阳的温煦作用而成为血液。2.论肺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含义: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

7、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表现:呼吸调匀,气息平和。意义:促进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病变:呼吸不畅,咳嗽气喘。(2)主一身之气含义: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参与宗气的生成:肺吸入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气海。上出喉咙以司呼吸,下贯心脉以行气血。调节全身气机: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基本形式:升降出入。肺有节律地呼吸运动,带动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肺主气的作用,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3.论肺主宣发肃降(1) 肺主宣发:含义: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和布散的作用;表现:呼出体内浊气,而完成气体交换;输布津液和水谷精微到

8、全身,外达于皮毛;宣发卫气。调节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2)肺主肃降:含义: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和布散的作用表现:呼出体内浊气,而完成气体交换;输布津液和水谷精微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宣发卫气。调节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4.论脾主运化含义: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是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其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运化水谷:(1)含义: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并转输、布散至全身的功能。(2)四个阶段:消化:经脾气的气化和脾阳的温煦作用,帮助胃、小肠将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两个部分吸收:经脾气的作用,由胃、肠吸收水谷精微

9、。转输:由脾气的升清作用,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输送到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布散:由脾气的布散作用,将吸收的水谷精微直接输送到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3)意义: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精、气、血、津液的生化有源,脏腑组织得到营养,四肢百骸强壮有力从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的功能减退脾失健运: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表现为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精微物质不足,气血生化乏源,可见形体消瘦,倦怠乏力,气短声低等虚弱之症。运化水液:(1)含义: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2)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人体所摄入的水液,必须经过脾的吸收、转

10、输布散全身而发挥滋润、濡润作用;脾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水液,及时转运给肺和肾,通过肺和肾的气化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失健运水液的吸收、输布障碍:水液停滞,凝聚体内则为水肿等,水液下注肠道则为泄泻。5.论肝主疏泄(1)含义:“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2)生理上: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活动稳定有序。(3)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调畅气机:调畅精神情志:正常:肝疏泄气机,气机调畅,脏腑功能协调,精神愉快,情志舒畅,气和志达。“肝主谋虑”。异常:若疏泄不及,则肝气郁结(肝郁),常表现为精神

11、抑郁,多愁善感,善太息等症;若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常表现为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促进消化吸收:正常:一是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才能得以正常进行;二是分泌及排泄胆汁。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均有赖于肝主疏泄,以帮助食物的消化。异常:肝气犯脾,则可出现腹胀、腹泻或痛泻频作等症;肝气犯胃,则可出现恶心呕吐,泛酸,胃脘胀痛等症。影响胆汁的分泌及排泄,可出现胁肋不适,口苦,纳食不化,厌油腻食物,甚则出现黄疸。维持气血运行:正常:人体的气血相依相随,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异常: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局部刺痛、或形成癥积等;女子月经不调;肝气上逆,进一步气迫血升,则呕血,甚至血

12、菀于上,则昏厥。调节水液代谢正常:肝的疏泄正常,能畅调三焦气机,水道通利,水液才能维持正常的输布与排泄。异常:肝失疏泄,气滞水停:水液凝聚而生痰,痰气交阻于咽喉,则可见梅核气;停留于腹腔,则可见腹水胀满。调节生殖功能调理冲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肝疏泄气机调畅,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至,孕育分娩顺利。故“女子以肝为先天”。调节精室:“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精液封藏在肾,排泄功能在肝。气机调畅,则男子排精通畅。6.论肾主藏精(1)含义: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精气的生理功能。封固闭藏脏腑精气而不妄泻。(2)精的概念:广义:人体一切有形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狭义:肾精,生

13、殖之精。(3)精的内容: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是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五脏六腑之精。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先天后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肾中精气。“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4)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主生长发育:从幼年到壮年,肾中精气不断充盛至极,牙齿逐渐坚固,头发逐渐茂盛,骨骼形体逐渐盛壮;中年以后,肾中精气逐渐衰减,牙齿开始松动,开始脱发,骨骼形体逐渐萎缩。因此生长壮老已取决于肾中精气。若肾中精气亏虚,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小儿生长发育不良:身材矮小、或五迟(立、行、齿、发、语迟)、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软)或头发稀疏、

14、智力低下等。成人未老先衰:表现为须发早白易脱,腰膝酸软,健忘恍惚,耳鸣耳聋,反应迟钝等。 促进并维持生殖功能:天癸:进入青春期,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便产生了一种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女子月经按时来潮,男子则能排泄精液,而具备了生殖能力。由中年进入老年肾中精气渐衰天癸生成减少、耗竭生殖机能下降、消失,生殖器官日趋萎缩。女子则绝经,男子则阳事难举,丧失生殖能力。化生血液:肾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又可以化血。临床治疗血虚也常用补肾益精填髓的方法。故“血之源头在于肾”。抵御外邪:在正常情况下,肾精抵御外邪而使人体免于疾病的作用。精充则生命力强,抗邪之力强,不易发病。精气血

15、津液简答1.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是你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气是水谷之精气与呼吸之清气。(2)生成过程:肺为气之主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脾胃为生气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气是气生成的主要来源肾贮藏精气肾藏先天之精气,化生元气,肾主纳气2.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组成、分布与生理功能(1)元气:组成: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气而化生,依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以充养和培育分布: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布散全身功能:a.推动和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b.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2)宗气:生成: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分布:积

16、于胸中,灌注于心肺。功能:a.走息道而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b.贯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c.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与之相关。(3)营气:生成:水谷精微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分布:行于脉中,营运于全身。功能: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4)卫气:生成:是谷精气中“慓疾滑利”的部分 。分布:行于脉外,布散全身。功能:a.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b.温养作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c.调节作用:调节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调节体温。d.影响睡眠3.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1)脾胃: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2)肝

17、肾:肝藏血主疏泄,应春生之气;肾藏精,精生髓,精髓为化血之源;(3)心肺:奉心化赤;肺吸入清气。4.血的运行与脏腑的关系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为推动力;脾统血、肝藏血为固摄力5.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津血互化(1)血对津液:大失血时,脉中血少,脉外津液进入脉中,以补充血容量,导致口渴、尿少。治疗:夺血者无(勿)汗(2)津液对血:津液损耗时,脉外津液不足,脉中血液的液体部分,渗出脉外,以补充津液血脉空虚,津亏血燥。治疗:夺汗者无(勿)血6.营气和卫气的鉴别营气属阴,由水谷精气生成,性质精粹柔和,分布于营行脉中,起营养、化血的作用;卫气属阳,由水谷悍气生成,性质慓疾滑利,分布于卫行脉外,

18、起防御、温养调节的作用。论述1.津液的代谢(1)津液生成:人吃到的饮食水谷,下降到胃水谷之海,经由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的作用,生成津液;(2)津液输布:脾气散精:转输津液上输于肺,以灌四傍;肺主行水,输布津液,宣发至全身,肃降至肾与膀胱;肾主水,输布津液,直接以尿液生成,间接以主宰水液代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津布;三焦决渎,是水液运行的道路。(3)津液排泄:尿液:其形成主要与肾密切相关;汗液,肺气宣发,阳气蒸腾而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粪便,肾司二便,大肠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呼气,肺气宣发,在呼气时也带走部分水液。2.气和血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气

19、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生气血能载气生理上气化是生血之动力;营气是生血之成分气直接推动血行,促进脏腑功能而推动血行气对血的固摄血能濡养并生成气血液是气的载体病理上气虚血少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迫血升,血随气陷气不摄血血虚气少气随血脱临床意义补气生血调气为上补气摄血养血补气补气固脱3.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 :气的激发和推动作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病理上可见生长发育迟缓。(2)温煦作用“气主煦之”:通过气的运动变化产生热量,温煦人体的功能。维持体温;温煦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循行,故有“血得

20、温则行,遇寒则凝”之说。病理上可见畏寒肢冷,血液运行迟缓等。(3)防御作用:是指气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自我修复,恢复健康。病理上可见易感多病。(4)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精液等液体物质的统摄,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固摄血液固摄津液固摄精液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病理上可见出血,自汗,小便自遗,大便不固。(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功能。气化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的气化运动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化就是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过程,即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过程。经络简答1.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21、(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经络的生理功能(1)联系作用 :主要联系有:脏腑与肢节的联系;脏腑与官窍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经脉之间的联系。(2)感传作用 (3)濡养作用 (4)调节作用4.经络系统的组成病因简答1.风、寒、湿、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数变:善行,故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

22、病急骤的特点。风性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2)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属阴邪,故寒邪偏盛则阴邪偏盛,阴寒偏盛,最易损伤人体阳气。伤寒寒邪侵袭肌表,郁遏卫阳,则恶寒、发热;中寒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脾阳,则脘腹冷痛,吐泻清稀。寒性凝滞,多见疼痛:寒性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则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寒性收引,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3)湿: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湿邪困脾,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则食少纳呆,脘痞腹胀。湿为阴邪,湿胜即阴

23、胜,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湿邪侵袭人体,常先困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湿性重浊:重,沉重。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征,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湿邪外袭,遏困清阳,则头重如束布帛;浊,秽浊垢腻。故湿邪致病,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粘腻不爽的症状。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粘腻不爽,下痢脓血粘液;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涩滞不畅,妇女黄白带下过多。湿性粘滞:粘腻,停滞。表现在一是症状的粘滞性,大便的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舌苔粘腻;二是病程的缠绵性,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例如,湿疹、着痹等,常常反复发作,不易痊

24、愈。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有趋下之性,致病具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如带下、小便混浊等。(4)火:火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火为阳邪,其性燔灼,故火热之邪侵犯人体表现为一派阳热之象,可见高热,面赤,脉洪数等症状。火邪侵犯人体,消灼煎熬阴津,又逼迫汗液外泄,从而耗伤人体的津液。火(热)邪致病往往伴有大汗出,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液不足的症状。火性炎上:火邪具有上炎的特点,其致病主要表现在人体上部。例如,风热上扰可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阳明火盛可见牙痛,齿龈红肿等症状。火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伤人,可燔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养,运动失常。临床表现为高热,四肢抽搐,两目

25、上视,角弓反张。火热之邪侵犯血脉,可扩张血脉,加速血行,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的病证。如吐血,月经过多,便血。火易扰心神:火热之邪尤易影响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可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易致阳性疮痈: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形成阳性疮疡痈肿。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特征。2.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1)概念: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2)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特异性强,症状相似。论述1.七情内伤的概念及致病特点(1)概念: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的异常变化,过于突然、强烈或长期

26、、持续不解,引起脏腑气机紊乱,功能失调而为病。(2)致病特点:与精神刺激有关:七情内伤致病多与精神刺激有关。直接伤及内脏:过喜过惊伤心,过怒伤肝,过思伤脾,过忧过悲伤肺,过恐伤肾。情志所伤病证,以心、肝多见。 影响脏腑气机a.怒则气上:导致肝气上逆,主要病症有急躁易怒,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或导致肝气横逆,主要病症有腹胀、泄泻,呕吐、吞酸。b.喜则气缓: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气涣散。心气涣散主要病症有心悸、失眠、精神不能集中;或心神失常,主要病症有喜笑不休、妄言、妄动。c.悲则气消:气消-指肺气消耗;悲哀过度-耗伤肺气-见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声低息微,懒言乏力恐则气下:气下-指肾气下陷。恐惧过度

27、伤肾-气陷于下-见二便失禁,遗精滑泄。d.惊则气乱:气乱-指心气紊乱。突然受惊-心气紊乱-惊慌失措e.思则气结:气结-指脾气郁结。思虑过度-脾气郁结-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大便溏泻,倦怠乏力等。情志变化,影响病情 心情开朗,乐观向上不易发病,易于好转康复;悲观消极,七情过度加重病情,诱发疾病。2.瘀血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1)概念: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有停积体内的离经之血,还有阻滞于脏腑经络内运行不畅的血液。(2)形成: 外伤致瘀:外伤损及血脉,血液停积体内;气虚致瘀: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或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气滞致瘀:气滞影响血液运行;寒凝致瘀:寒凝血液,血脉绌急

28、挛缩;热结致瘀:热入营血,血液粘滞不畅,或热灼脉络,血逸脉外停聚;津亏致瘀:津亏不能载血,血行不畅;痰凝致瘀:痰浊阻滞脉络;七情内伤致瘀:情志过激,损伤脉络;治疗不当致瘀:误用寒凉,专事止涩。(3)致病特点:影响气机:瘀血阻滞经络,气的运动失调;阻塞经脉:经脉阻塞,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受阻部位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出现缺血性改变;易生险证:瘀血阻滞脏腑,留而不去。变生急症、险症。(4)症状特点:疼痛: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加重;肿块:固定不移:瘀积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瘀积脏腑,可形成癥积,按之有块,固定不移;出血:血色多呈紫暗,挟有瘀块;紫绀:面部、爪甲、肌肤、口唇青紫;舌象: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

29、斑,或舌下静脉曲张等,是瘀血最常见最敏感的指征;脉象:脉细涩、沉弦或结代。此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等也较为多见。3.痰饮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1)概念: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2)形成: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五脏亏虚为初始因素,肺、脾、肾等脏及三焦主司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为中心环节,水液代谢障碍为病理基础,导致水湿停聚,形成痰饮。(3)致病特点:阻碍经络气血:痰饮流注经络,则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半身不遂;若结于局部,则痰核瘰疬、阴疽流注等。阻滞气机:脏腑气机不畅痞、闷、胀、满:痰饮阻

30、肺,肺失宣降胸闷、咳嗽,甚则不能平卧,痰饮困阻肠胃,传导异常-恶心呕吐、脘腹胀满,饮停胁下,气机阻滞胸胁胀满、咳而引痛。影响水液代谢:痰饮一旦形成可以作为致病因素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功能,加重水液代谢失常。寒饮阻肺肺失宣降,痰湿阻脾运化失常,饮遏肾阳气化无力。易于蒙蔽神明:痰浊上扰,蒙蔽清窍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痰迷心窍,心神闭阻神昏、痴呆、癫痫;痰郁化火,痰火扰心神昏、谵语、发狂症状复杂,变化多端:咳喘、眩晕、中风、癫痫、瘰疬。“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病机简答1. 内风的鉴别(1)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燔灼肝经;(2)肝阳化风:肝肾阴虚

31、,阳亢无制;(3)阴虚风动:阴液精血枯竭,筋脉失养;(4)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血不荣络;(5)血燥生风:阴血亏虚,经脉失养;(6)痰瘀生风:痰湿阻络,瘀血阻滞。2.内火的鉴别(1)阳气过盛化火:阳气过亢,机能亢奋,“气有余便是火”;(2)邪郁化火:六淫郁滞从阳化热化火,或病理产物积聚;(3)五志过极化火:气机郁结,郁久化热化火;(4)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虚热虚火内生。3.论中医发病原理(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中医发病学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虚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抗邪无力,邪气乘虚而入;或病邪的致病毒力过强,正气相对虚弱。正气抗邪体现在抵御外邪的侵袭,影

32、响发病的证候类型,机体对疾病的自愈能力。(2)致病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对正气的损害体现在:导致生理功能异常,造成机体形质损伤,改变个体的体质特征。论述1. 阴阳偏盛偏衰(概念、病机特点、形成原因、症状特点、发展趋势)阴阳偏盛阴阳偏衰概念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指机体阴或阳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病机特点阳盛则热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阳虚则寒阳气不足,温煦、推动、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多见于脾、肾阳虚,尤以肾阳虚衰最为重要阴胜则寒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阴虚则热阴液不足,宁静、滋养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性病理变化。多见于肝、肾阴

33、虚。形成原因阳盛则热温热阳邪,阴邪而从阳化热,五志过极化火,气滞、血瘀、痰浊等郁而化热阳虚则寒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饮食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阴胜则寒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湿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阴虚则热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因久病耗伤阴液症状特点阳盛则热热壮热、面红、目赤动脉数、心烦、躁扰燥口渴、便干、苔黄阳虚则寒面色恍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的虚寒之象。可见脏腑机能衰退的症状:如少气懒言,精神萎靡,尿少浮肿,脉沉弱等阴胜则寒寒恶寒、喜暖、肢冷静舌淡、脉迟、蜷卧湿水肿、泄泻、痰液清冷阴虚则热午后潮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症状。

34、可见形体消瘦,口咽干燥,大便干燥等阴液不足之症。发展趋势阳盛则热实热兼阴亏病证:阳胜则阴病。虚热病证:久之由实转虚。阳虚则寒最终累积阴阳两虚阴胜则寒实寒兼阳虚(阴胜则阳病)虚寒证(久之由实转虚)阴虚则热养生与防治简答1.三因制宜(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与方药;(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与方药;(3)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法与方药。2.治未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1)未病先防: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例如调畅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锻炼身

35、体、药物预防、避其毒气。(2)既病防变:指在疾病发生以后,应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方法:早期诊治;控制传变。3.调整阴阳(1)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阳盛则热(实热证)用寒凉药物以制热热者寒之;阴盛则寒(实寒证)用温热药物以制寒寒者热之。(2)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阳虚虚寒证:阴病治阳,补阳以制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阴虚虚热证:阳病治阴,滋阴以制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论述1.论扶正祛邪的运用扶正:适用于以正气虚弱为主要矛盾的虚证;祛邪:适用于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实证。(2)先攻

36、后补:先祛邪后扶正,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者。先补后攻:先扶正后祛邪,正虚邪实,邪虽盛尚不甚急,机体不能耐受攻伐。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同时使用,虚实错杂证,即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病证,或正虚邪恋者,必须辨别正虚和邪实的主次。2.论正治和反治的异同正治反治相同点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的,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同点概念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治疗原则寒者热之: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治疗热者寒之:热性病变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治疗虚者补之:虚性病变出现虚象,用补益药补其虚实者泻之:实性病变出现实象,用泻法攻其邪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用补益的方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实假虚证适用病症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相符病变本质与临床表现的属性不完全一致14 / 14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