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__知识归纳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9612246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8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__知识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__知识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__知识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__知识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__知识归纳(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WORD完美资料编辑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管理:目的:实现城市土地空间资源的使用和合理布局过程:组织制定城市规划,并依法对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引导、控制和监督结果:使土地资源系统和各项建设的空间关系形成合理的结构,促进城市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一章、行政法学概述行政法是政府行政管理和实施依法行政的主要法律依据。依法行政是城乡规划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一节 法律及行政法本节重点:行政法的概念、法政法治原则一、法律1、概念:泛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2、特征:调控人们行为的社会

2、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二、法律规范1、定义:构成法律整体的基本要素或单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逻辑上周全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组成要素:假定: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部分处理: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即权利和义务制裁:违反规定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第六十五条三、行政法1、概念:关于行政权力的授予、行使及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

3、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仅次于宪法的法律地位。2、行政法的渊源(表现形式)1)宪法最根本的渊源2)法律。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3)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主要渊源4)地方性法规5)自治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四、行政法的原则1、行政合法性原则首要原则概念:指行政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包括:行政主体合法;行政行为依法;行政程序守法;行政权限合法2、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内容:正当性。主观上出于正当动机,客观上必须符合正当的目的。平衡性。情理性。符合客观规律,合乎情理。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判

4、断、自行选择和自由决定,以作出公正而适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 存在的合理性:是适应现代行政管理事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需要;是行政效率价值追求的要求;是克服法律固有的不完善性的需要。行政合法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关系1)是行政法两项基本原则,两者不可偏废。2)合法性原则是主要原则,合理性原则是补充原则。3)违反合法性原则导致行政违法,违反合理性原则导致行政不当。4)行政合法性原则既适用于行政管理,又适用于行政诉讼,而行政合理性原则不适用于行政诉讼。3、行政应急性原则在某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处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采取没有法律依据的或与法律相抵触的措施。第二节 行政主体与行政

5、行为本节重点: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立法的概念、要求一、行政主体概念: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能代表国家,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及独立参加行政诉讼,并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效果与行政诉讼效果的组织。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依法拥有独立的行政职权;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和参加行政诉讼;行政主体能独立承受行政行为所引起的法律效果和行政诉讼效果。二、行政行为1、概念: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实施国家行政管理而产生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必须具备五个要件:1)行为的主体2)行为的客体3)行为的内容4)行为的形式5)行为的结果2、分类按行政行为的方式和作用不同,可分为:1)抽象行

6、政行为:法定行政主体制定普遍适用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律规范文件的行为2)具体行政行为:行政主体对具体事件或特定的人所作的具体处理或特定的争议进行裁决的行为三、行政立法1、概念: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与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行政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活动。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权限内,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目的在于执行宪法和法律,实现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内容是关于国家对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行政管理表现形式是制定行政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章2、立法原则:依法立法、民主立法、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结合、效率原则3、行政立法行为的主体我国的行政机关通过三种形式取得立法权:A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取得职

7、权性的行政立法权。B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取得授权性的立法权。C根据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的专项决定,取得特别授权性的行政立法权。我国获得行政立法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4、程序编制立法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审议通过、签署审批、发布备案第三节 行政程序本节重点:行政程序、行政复议一、定义: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时间与空间方式,也即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的步骤、方式之总称。目的: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扼制行政主体自由裁量的随意性;保障行政权力的有效行使,提高行政效率二

8、、法律意义1、行政程序合法、适当是构成行政行为的有效要件之一。2、行政程序违法、失当可以构成相对人申请复议、提请诉讼的理由之一。3、行政程序违法、失当可以构成权力机关和上级行政机关撤销其行为的理由之一。4、行政程序构成行政审查和司法审查的内容之一。三、程序的基本制度1、告知制度: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必须把相对人应该知道的有关事项告知相对人的一种行政程序制度。 告知的内容:说明理由;告知权利和义务。 告知的方式:公告、文书、口头、标志及手势告知等。2、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前,由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有表达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

9、取意见、接纳证据的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3、回避制度:指行政公务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得参与与自己有某种利害关系的行政事务的处理,以确保行政的公正性的一项制度。 三类: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地域回避。4、信息公开制度:是行政机关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公开政府文件、档案材料和其他政府信息的制度。5、职能分离制度:两类:同一行政主体内部实行职能分离;不同行政主体之间实行职能分离。6、时效制度: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在某些程序上必须在法定期限内行使权利或履行义务,否则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一种程序制度。三种类型:在法定期限内不行使其权利的,视为放弃权利。在法定时限内不履行其义务的,可以视为不履行

10、义务。行政主体在法定期限应该作为而不作为的,可以视为同意或拒绝。7、救济制度四、行政救济:当事人的权益因受国家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不法行政受到损害时,请求国家采取措施,使自己受到损害的权益得到维护的制度。形式:申诉、声明异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一)行政复议1、定义:Reconsider,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被申请人的上级领导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机关对原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活动。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一种监督制度。2、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合法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及

11、时原则;便民原则3、范围: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4、管辖(即向谁申请复议):上一级的行政机关5、参加人:当事人(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和复议代理人6、程序及操作要求1)程序:申请、受理:五日内审查、审理、决定2)要求:申请复议的时效: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受理条件:A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B有明确的被申请人C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D属于申请复议范围E属于受理机关管辖 及时审查:复议机关及时审查,五日内决定是否受理 全面审理:原则上实行书面复议制度。复议期间,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对申请人仍有约束力。 复议决定:A维持

12、决定B补正决定程序不当,可作出要求被申请人补正的决定C撤销或变更决定(主要事实不清,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基本事实缺少证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或滥用职权、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引起不可抗力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然原因,人类无法控制的大自然力量所引起的灾害事故;二是社会原因,如战争、罢工、政府禁止令等引起的。不可抗力因公民个人不能预见、不能避免而成为民事活动中适用的一种免责理由。(二)行政诉讼1、定义:人民法院按照诉讼程序解决部分行政争议的活动。2、与行政复议的衔接:自由选择、复议前置;法定复

13、议后不得起诉:3、行政诉讼的程序:起诉与受理、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4、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行政复议是行政监督,行政诉讼是法制监督。 从法律效力上来说行政诉讼优先与行政复议。三、行政赔偿:行政机关及执法人员违法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而侵犯公民、法人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第四节 行政法律责任与行政法制监督本节重点:行政责任的形式和构成条件、行政监督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一、行政责任1、概念: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当事人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2、包含的内容:行政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工作人员的行政法律责任3、形式:A行政处分:

14、行政机关对公务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的惩戒。B行政补偿 C行政处罚:行政相对人D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等4、构成条件1)行为人的行为客观上已构成违法。2)行为人具有责任能力。年龄16周岁以上,智力正常。3)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考察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4)行政违法必须以法定职责或法定义务为前提。5、原则: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责任法定原则、责任自负原则、主客观一致原则二、行政监督1、含义:党、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国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遵纪守法情况的监察和督导活动。(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主体是党、权力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15、公民;对象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法制监督。2、主要任务是发现和纠正一切违反国家行政管理原则、法规、规章的行为,防止和纠正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偏差,保障行政目标准确、及时地实现。作用:预防作用、补救作用、改进作用3、类型:执行党的监督(核心作用)权力机关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民与社会组织的监督。第五节 行政许可一、概念: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二、特征:1、依申请的行政行为。2、管理型行为。3、外部行为。4、准予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三、分类1、普通许可行政机关准予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

16、、法人或其他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有附加条件活动的准许。没有数量限制。行政机关没有自由裁量权。2、特许: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向相对人转让某种特定的权利的行为。取得特许权应支付一定的费用;有数量控制;行政机关有自由裁量权。适用于: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企业的市场准入3、认可: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是否具备特定技能的认定。通过考试;资格、资质证的认可,不能继承、转让;没有数量限制;没有自由裁量权。4、核准: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技术标准、经济技术规范的判断、确定。依据主要是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根据实地验收、检测决定;没有数量控制;没有自由裁量权。适用于对特定

17、的产品、物品的检验检疫。5、登记:行政机关确立行政相对人的特定主体资格的行为。未经合法登记取得主体资格或特定身份,从事社会活动是非法的;没有数量控制;对申请登记的材料只进行形式审查;没有自由裁量权。适用于:确立个人、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特定的主体资格、特定身份的事项。四、程序1、申请与受理申请人向行政机关提出拟从事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活动的意思表示行政机关进行形式审查,决定是否受理2、审查实质内容的核查形式:书面审查、实地核查、当面质询、听取第三人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等。3、决定准予行政许可的,应当予以公开;不予行政许可的,应说明理由并告知相对人救济权。行政许可的期限:行政许可法规定了20日的一般

18、期限;多个行政机关,实行统一办理或联合办理的,行政许可法规定办理时间不得超过45日;颁发、送达行政许可的期限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后的10日内完成。第二章 城乡规划法规体系本章重点: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的组成、城乡规划法第一节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的发展历程我国法律制度在历史上并不健全,1947年制订了现代历史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都市计划法五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1952年成立建工部,同年9月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城市建设座谈会。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1954年,在建工部设城市建设总局,主管城市建设工作。1954年11月,国家建委成立,1956年国家建委

19、颁发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城市规划的法规文件。三、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1960年第九次全国计划会议上,草率地宣布“三年不搞城市规划”,是一个重大失误。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增长,新建工厂,尽量分散在中小城市。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1966年至1971年,是城市建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1972年,国务字批转国家计委、建委、财政部关于加强基本建设管理的几项意见,重新肯定城市规划地位。1974年,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和审批意见和城市规划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0、新时期(1977年至今)1、1977-1989年1978年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1984年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城市规划专业领域第一部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的城市规划步入法制管理的轨道;1987年10月,建设部在山东威海召开了全国首次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会议;1988年在吉林召开全国第一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研讨会,提出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2、1990至今1990年4月1日,新中国第一部城市规划专业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颁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法一条例)2008

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开始施行,标志着我国进入城乡一体化的新时代(共七章七十条)。第二节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国家调整城乡规划和规划管理方面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及各种法规、规章的总和。(一)国家城乡规划法规体系1、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08年)3、部门规章: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4、其他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工作意见的通知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管理

22、的通知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大广场建设的通知相关部委的规范性文件5、国家技术标准(二)地方城乡规划法规体系1、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1998)2、地方政府规章:浙江省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实施办法、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3、其他规范性文件4、地方技术标准二、纵向体系与横向体系1、纵向体系: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法律效力由高到低)2、横向体系城乡规划受到相关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约。 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建筑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等。城乡规划体系: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相关法 规章常以“

23、。办法”形式出现。三、城乡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包括15个部分。1、基础标准某一专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图形、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城市规划术语标准、城市规划制图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代码2、通用标准针对某一类标准化对象制定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它可作为制定专用标准的依据。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镇规划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3、专用标准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定的专项标准,覆盖面一般不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风景名胜

24、区规划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第三节 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人大常委会通过,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城乡规划法共七章七十条与城市规划法比较 ,取消了城市新区开发与旧区改造一章,新增了“城乡规划的修改”和“监督检查”两章节一、城市规划法的检讨A城乡二元分治,不利于统筹发展B立法理念滞后(工业文明的直接反映)“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C法律实施的机制不全,可操作性不 强D监督机制缺失,责任追究制度缺乏E执法主体不明确,责权分配不合理F法律责任较轻,不利于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城市规划法第五章 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没有行政强制权,面对违法

25、建设,他们只能下达“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责令限期改正,并处罚款”的行政处罚文书,相对应人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只能申请人民法院执行。二、城乡规划法的特点A首次明确把村庄纳入规划,标志着中国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规划制度,进人城乡统筹规划管理新时代。B对比上版最大的不同是强调城乡统筹,最显著的进展是强化监督职能,最明确的要求是落实政府责任。C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三、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内容(一)城乡规划体系、原则和管理体制1、城乡规划体系2、城乡规划原则(1)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集约发展。(2)先规划后建设

26、。(3)环保节能,保护耕地。(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城乡特色风貌。(5)公共安全、防灾减灾。3、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第十一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二)城乡规划的制定1、城乡规划的内容(1)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城市、镇总体规划强制内容: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第、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3)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乡规划应包括村庄发展布局2、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程序3、科学、民主制定规划的要求设计单位资质。基础资料。公众参与。(三)城

27、乡规划的实施1、实施原则政府实施城乡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在镇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施规划时应遵循的原则在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施规划规划实施过程中禁止擅自改变用途的原则2、近期建设规划:制定、重点内容、实施3、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制度(1)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2)建设用地规划管理(3)建设工程规划管理(4)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四)城乡规划的修改1、规划修改的前提条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涉及强制内容的,要提出专题报告。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

28、机关提出专题报告。涉及强制内容的,应先修改总规。修建性详细规划: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应依法给予补偿。乡规划、村庄规划: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同意。2、规划修改的报审程序:基本是按原规划第三章 城乡规划管理基础知识本章重点:1、政府的主要职能2、公共政策3、城乡规划管理的目的和任务4、城乡规划管理的依据、内容与方法第一节 公共行政基础知识一、公共行政1、含义:政府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活动。国家行政机关为主的公共管理组织的管理活动。公共-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共事务行政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指挥2、范围:公共领域基本公共产品领域和混合公共

29、产品领域3、作用:导向作用、管制作用、服务作用、扶助作用二、 公共行政的主体和客体1、公共行政的主体:政府-行政机关及独立的行政机构。由不同层级组成,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2、公共行政的客体公共事务国家事务:国防、外交共同事务:跨行政区域的,如大经济区协作地方事务: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管理公民事务:户籍管理三、行政机关1、概念又称政府,国家依法设立并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掌握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使的职权是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实行首长负责制。2、分类:根据管辖领域,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3、结构1)纵向层次层级制结构:下一层次

30、对上一层次负责,上下层次之间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2)横向结构职能结构:在一个层次中由若干平行部门组成,每个部门相对独立。四、 政府的基本职能1、政治职能:保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维护社会治安、界定和保护产权2、经济职能:宏观经济调控、区域性经济调节、国有资产管理、微观管制、规划并组织国家的大型经济建设项目。3、文化职能: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4、社会职能:通过专门机构对社会保障、福利救济等社会公益事业实施管理来实现。五、 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1、行政权力(1)含义:各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解决一系列行政问题的强制力量与影响力。特征:公共

31、性、强制性权力的行使依据法律进行、约束性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2)内容:立法参与权、委任立法权、行政管理权、司法行政权2、行政责任(1)法律上的行政责任(2)普通的行政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道德责任第二节 公共政策一、含义及本质1、含义: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2、实质政府对全社会的利益所作的有权威的分配。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1)利益选择政府分配利益,要与政府价值偏好一致。(2)利益整合政府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政策。(3)利益分配能够保护多数人的利益。(4)利益落实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整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

32、制定的行为准则。二、基本功能1、导向功能:政策对人们的行为、事物发展加以引导。2、调控功能:政府运用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起的作用。首先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需要。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3、分配功能: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三、特征权威性公共政策得以实施并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动态性不同时期随着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适时而变层次性国家、区域、地方四、 基本价值取向1、 社会公正准则2、发展效率准则3、实践检验准则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住建部建委、建设厅市规划局县建设局镇规化管理人员(高至低)第三节 城

33、乡规划管理基础知识一、基本概念根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a. 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 b. 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包括:1、城市规划的组织编制、审批管理2、城市规划实施管理3、规划的监督检查管理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1、服务与制约的特性(就职能而言)2、宏观与微观管理(就管理对象而言)3、专业性与综合性(就管理内容而言)4、阶段性与长期连续性(就管理过程而言)三、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四、城乡规划管理系统要素管理人员通过一定的管理中介手段,规范管理对象,作用于被管理者,以实现管理目标的行为。五要素:管理目标、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中介1

34、、管理目标:通过管理努力争取并期望达到的城市未来的理想状态规划管理目标:目标内化:规划管理人员必须牢牢把握上述规划管理目标,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想和意志目标外化: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分介为地区详细规划的目标目的和任务:1、保障城乡规划建设法律、法规的施行和政令的畅通2、保障城乡综合功能的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保障城乡各项建设纳入城乡规划的轨道,促进城乡规划的实施4、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相关方面的合法权益2、管理人员:一个组织管理活动的执行者和组织者职业道德3、管理对象:城市(宏观)、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微观)4、被管理者:政府部门、建设单位5、管理中介:通过管

35、理达到目标状态的依据和手段五、基本依据1、法律规范依据。2、城乡规划依据。3、技术规范和标准依据。4、方针政策依据。六、原则:依法行政、系统管理、集中统一管理、政务公开七、城乡规划管理方法1、行政方法:城规行政主管部门依靠行政组织授权,采取命令、指示、规定、制度、计划、标准、工作程序等方式来组织、指挥规划的编制、实施、监督检查活动。2、法律方法:通过城乡规划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种技术规范、标准,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和各项建设行为。加强立法、执法、守法和司法工作,严格依法行政3、经济方法:通过经济杠杆,运用价格、税收、奖金、罚款等经济手段,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进行规划管理。兼顾城市整体

36、利益、激发城市经济活力、城市建设调控作用4、咨询方法: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水平八、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住建部建委、建设厅市规划局县建设局镇规划管理人员第四章 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本章重点:城乡规划组织编制的主体、城乡规划的编制与报批程序、城乡规划的审批主体、城乡规划的审批程序与方法、城乡规划修改的程序、各级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承担项目的范围第一节 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一、城乡规划的内容回顾城乡规划法第二条的规定A城镇体系规划全国和省域B城市规划、镇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C乡规划 D村庄规划二、特征1准立法行为: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积极促进城市规划法制化2是政府意志

37、的体现:制定城市规划是政府的职能3是一个有机的组织过程4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三、编制城市规划的法定依据1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各项原则2上一层次依法制定和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3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4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城市或地区的现状条件和自然、地理、历史特点五、城市规划组织编制的程序拟定编制计划制定规划编制要求确定编制单位协调规划编制中的重大问题评审规划中间成果验收规划成果申报规划成果六、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乡规划法第十七条:总规强制性内容 审批管理:分级审批 城关镇市 一般镇县第二节 城乡规划审批管理一、城乡规划审批主体实行分级审批制。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行政

38、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2、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3、镇总体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4、详细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二、审批程序1、前置程序(1)报请审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经本

39、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将审议意见及根据审议修改情况一并上报。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同意。(2)规划公告: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时间不得少于30日。2、上报程序:由组织编制机关上报。3、批准程序:批准前,审批机关应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城乡规划审批机关在对上报的城乡规划组织审查同意后,予以书面批复。4、公布程序: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总体规划的审批程序:论证规划方案、城市政府组织审核、报请人大审议、批准总体规划、公布批准的规划第三节 城乡

40、规划修改管理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规的修改1、规划实施情况评估。组织编制机关应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采取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征求公众意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2、修改的条件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七条3、修改的程序:对原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强制性内容的,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同意后,方可修改。按原审批程序报批。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改1、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2、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3、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4、按原程序报批。5、涉及总规强制性内容的,应先

41、修改总规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修改:不行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依法给予补偿。第四节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一、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有法人资格;有规定数量的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注册的规划师;有规定数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有相应的技术设备;有健全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二、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格管理主体国务院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管理工作。三、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质标准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各级标准中均应有

42、固定的工作场所,其人均建筑面积甲、乙、丙级均不少于10平方米。四、资质管理程序1、申请程序填写资质证书申请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城市规划编制机构中专职从事城市规划编制人员不低于技术人员总数的60%。新设立的单位,可申请暂定资质,有效期2年。在效期满后,根据业务情况,确定资质等级。乙、丙级单位,取得证书满3年方可申请高一级资质。2、审批程序:申请甲级资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证书。申请乙、丙级资质的,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核发证书,报国务院备案。

43、3、变更程序:撤销或更名,应在批准之日起30日内到发证部门办理注销或变更手续。合并或分立,在批准之日起30日内重新申请办理证书。4、换发、补发程序:证书有效期为6年,期满3个月前,编制单位向发证部门提出换证申请。5、监管程序:发证机关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实行资质年检制度。五、与城乡规划编制审批管理有关的法律责任第五章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从“两证一书”到“三证一书”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第一节 概述一、概念: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对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进行批准或核准,以划拨方式取得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建设项目,进行确认或选择,保证各项建设按城乡规划安排,核发建设项目

44、选址意见书的行政管理工作。-计划审批阶段的用地规划管理-关于土地使用权的获得二、意义:城乡规划实施的首要环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前期工作;是建设项目是否可行的必要条件之一三、任务:保证建设项目布点符合城乡规划;履行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职能;综合协调建设选址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顺利进行四、适用范围规划区: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第二节 操作要求一、申请范围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六条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

45、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的核定和提出1、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申请建设用地由建设单位向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办理 (选址意见书行政划拨 纳入土地出让合同有偿出让)规划设计条件2、以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确认地块的规划是否经过审批同意核定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和规划设计要求函复土地管理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函请规划管理部门办理二、建设项目选址的审核内容1、经批准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及其他申请条件2、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3、与城乡规划的协调4、建设项目与相关设施的衔接与配合(大中型项目)5、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三、申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工作

46、程序合法选址意见书是行政许可第六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概念、目的和任务、审核内容、程序训练重点:拟定用地的规划设计条件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一、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概念: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乡规划法律规范及依法制定的城乡规划,确定建设用地位置、范围,审核建设工程总平面,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行为实施阶段的用地规划管理:以行政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用地、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用地二、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实施城乡规划1、合理使用规划区内土地,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2、节约建设用地,保护耕地。3、实现城乡建设的综合效益。4、不断完

47、善、深化城乡规划三、审核内容(一)划拨用地审核内容1、审核建设用地申请条件。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总平面设计方案;建设用地申请表2、提供规划条件。3、审核建设工程总平面。补充:控制体系与要素控规的核心内容是控制指标体系的确定。控制内容:土地使用、建筑建造、设施配套、行为活动1、用地的位置和界限2、核定规划设计条件:土地使用规划性质、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地块出入口、后退红线、停车泊位等(二)出让地块审核内容1、提供规划条件。2、审核建设用地申请条件。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和备案文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核验规划设计条件。3、审核建设工程总平面。建

48、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土地权属证明四、程序(一)申请程序1、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用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单位报审批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2、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规划条件作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建设单位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合同,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二)审核程序1、程序性审核:各项文件、资料、图纸是否完备2、实质性审核:审核建设用地范围、规划设计方案和规划设计条件(三)核发程序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附件补充规划设计条件第七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熟悉建设

49、工程规划管理的概念、掌握建设工程规划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建设工程规划管理行政许可程序训练重点:方案的审查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第一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一、概念: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省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依据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对规划区内各项建设工程进行组织、控制、引导和协调,审查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行政行为。建筑工程:以新建、扩建、改建的方式所进行的各类房屋建设工程。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具体行政行为。建设单位或个人只有在取得上述证件后,方可办理开工手续。二、作用:1、保证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2、保障城市公共利益3、优化城

50、乡环境景观4、综合协调相关矛盾5、确定建设活动的合法性三、管理审核内容(一)审核建设工程申请条件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项目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工程总平面;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填写建设工程申请表;资料、图纸、表格是否完备(二)审核修建性详细规划城镇中心区、历史文化街区、重要的景观风貌区、重点发展建设区等以居住区规划为例:1、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2、居住区用地平衡指标3、居住区规划布局4、居住区空间环境5、住宅、公建、道路、绿地(三)审定建设工程设计方案1、建设工程使用性质的控制审核建筑空间使用功能,对建筑单体平面仔细审阅,

51、明确使用功能。避免对周围建筑产生不利影响。2、建筑容积率的控制1)建筑容积率的核定A.计算方法。区别单项和成片开发建筑工程两种不同情况.B.建筑面积统计口径。如地下室面积、高度在2.2m以下的设备层面积,半地下室面积等,应按国家和各城市规定统一计算。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C.建筑基地面积统计。D.建筑容积率的奖励。为公众提供开敞空间、游憩场所、公共绿地等,规划管理给这些工程增加面积补偿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了开放空间的建设项目,可以相应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量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在建筑物内部(包括地面层和其他楼层)或者外部提供全天候对外开放的步行空间或者通道,将周边建筑

52、物与城市街道、广场、游园、购物中心等公共空间连在一起且有效宽度不小于4.5米的,可以作为城市公共通道,并按照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 3、建筑密度的控制反映建筑疏密关系的重要指标。影响建筑功能的合理安排,也影响空间环境质量。消防通道、停车、回车场地、建筑间距等。4、绿地率的控制为了改善城市绿化环境质量。注意实际效果,多种乔木,保护基地内的古树名木。不同的地块有不同的绿地率控制指标。5、建筑高度(层数)控制基地内允许建筑最大高度重点控制沿街建筑、传统风貌区和重点地段,以控规或城市设计为依据,视觉环境、文物保护和建筑保护、航空、通信、消防、防震等6、建筑间距的控制日照因素、消防安全因素、卫生防疫因素

53、、施工安全因素、空间景观因素、道路安排、工程管线的布置等7、建筑范围的控制建筑后退用地红线建筑物外墙后退用地边界的最小距离;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建筑后退铁路线的距离;建筑后退高压电力线的距离;建筑退让河道蓝线距离;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8、道路交通的控制建设基地出入口停车和交通组织9、基地标高的控制10、建筑环境的协调管理11、配套公共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的控制(四)审查工程设计图纸文件四、管理程序1、申请:提交土地使用有关证明文件;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建设工程总平面图、单体建筑平、立、剖面图;建设工程设计编制单位资质证明2、审核:程序性审核、实质性

54、审核3、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工验线通知单、道路规划红线订界申请单4、竣工验收前的规划核实验灰线(建设工程验线规划核实部门审核表)、验正负零 (建设工程规划核实现场勘察记录)、结构完工阶段、规划验收阶段5、竣工验收资料的报送:建设工程竣工验收6个月内,建设单位应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五、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管理程序1、单位或个人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活动,应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2、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发放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3、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土地管理部

55、门申请办理用地审批手续。不得占用农用地进行建设,确需占农用地进行建设的,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再申请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六、方案审查第二节 道路交通及市政工程规划管理一、道路交通规划管理(一)管理的对象:1、地面道路交通工程2、高架道路交通工程3、地下道路交通工程(二)道路交通工程的特点1、布局的系统性(骨架)2、功能的关联性:道路交通功能、管线敷设、城市景观3、服务的公益性以人为本,无障碍设计(三)管理的内容1、地面道路工程规划控制(1)道路走向及坐标的控制:通过道路规划红线来控制(2)道路横断面的控制(3)城市道路标高的控制:按照详细规划

56、的标高控制,满足临街建筑及沿路地段的排水要求(4)道路交叉口控制:核定交叉口形式(5)路面结构类型和控制(6)道路附属设施的控制:包括管理用房、收费口、广场、停车场、公交车站等2、高架道路交通工程的规划控制道路走向、控制点坐标;结构立柱的布置;上、下匝道的设置;考虑城市景观、防止噪声、废气3、地下轨道工程的规划控制保证其上部和两侧建筑物的安全地下轨道在城市道路下面穿越,考虑市政管线工程敷设的需要通风设施、变配电设施的设置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应考虑城市景观要求,体量不宜太大。4、城市桥梁、隧道、立交桥等交通工程的规划控制桥梁下的净空应满足行车或通航要求;在桥和跨河、跨线桥梁的坡道两端以及隧道进出

57、口30m范围内不宜设平面交叉口;桥梁结构选型和外观设计应充分注意城市景观要求(四)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五)道路交通工程规划管理的操作要求1、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道路交通工程2、申请规划设计要点和划示道路红线的操作要求填报申请单、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工程计划批准文件、地形图、需要划拨、征用土地或拆迁房屋的加送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3、送审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方案的操作要求填报送审单;工程设计图纸;设计单位的资质证明;如属设计招投标工程,应送中标通知书4、审核方案的操作要求审核图纸是否齐全、有效审核设计方案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求和道路规划红线的控制范围以及其他相关法规

58、、规范的规定对于规模较大和重要的道路交通工程的设计方案规划部门应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会审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设计方案的审理,经审核同意的,批复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方案审核意见单和盖有审核章的设计方案图纸一套。5、建设单位申请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操作要求填报申请单、道路交通工程施工图(一般为两套)、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涉及征用、划拨土地或拆迁房屋的尚需加送土地管理部门批准的土地使用、房屋拆迁等文件、道路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6、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许可证的操作要求审核其送审图纸、文件是否齐全有效复核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审定的设计方案,并与相关管理部门的审理意见是否符合等在规

59、定的时限内完成审核工作,经审核同意的,核发许可证和盖有审核章的施工设计图一套,并附开程开工验收通知单二、 市政管线工程规划管理(一)管理的内容1、管线的平面布置(1)埋设管线的排列次序从道路规划红线向道路中心线依次的排列顺序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配气管、配水管、热力管、输气管、输水管、雨水干管、污水干管(2)埋设管线的水平间距 符合相关规定(3)架空管线的水平间距符合相关规定2、管线的竖向布置自路面向下的排列顺序为:电力线、热力管、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1)埋设管线的竖向间距当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压力管让重力管;可弯管让不易弯管;支管让干管;小口径管让大口径管3、管线敷设与行道

60、树、绿化的关系考虑行道树的生长与修剪需要4、管线敷设与市容景观的关系各类电杆形式应力求简洁;同类架空管线尽可能合杆设置,减少立杆数量5、综合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消防安全、净空控制第三节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一、临时建设的概念: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并临时性使用,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或其他设施等建设工程。 时间特征明显,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简易结构特征明显。临时建设使用期间,如国家建设需要

61、时,一般应无条件拆除。临时建设应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临时建设规划批准证件到期后,该批准证件自行失效。二、临时用地的概念: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堆料、安全等需要和其他原因,需要在城市、镇规划区内经批准后临时使用的土地。 使用期限不超过2年。禁止在临时使用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证件到期后,该批准证件自行失效。三、管理的任务1保证近期建设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顺利实施。2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避免对交通、市容、安全等的影响。3考虑周边环境要求,妥善解决矛盾、影响和利益问题。四、审核内容(一)临时建设工程1、不得超过规定的层数和高度;2、应采用简易结构;3、不得改变使用性质;4、城镇道路交叉口范围内不得修建;5、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2年;6、车行道、人行道、街巷和绿化带上不应修建居住或营业用的临时建筑;7、屋顶平台、阳台上不得擅自搭建;8、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二)临时管线1先申请临时用地再进行临时建设。管线埋设后应恢复原来地形地貌;2不得影响、破坏原有的地下管线;3不得随意走线和零乱设置;4必须符合规划的高度要求;5施工现场的临时管线,主体建筑竣工验收前必须拆除干净;6使用期限不超过2年;7在批准期限内自行拆除。第八章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管理本章重点:1、历史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法3、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条件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