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9592623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城市问题008年第10期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文章编号1002 - 2031 (2008) 10 - 0014 - 05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肖艳阳陈晓明叶强摘要我国当前人口 、土地和机动化三方面矛盾突岀,快速交通机动化进程中城市公共空间情境面临危机。通过分析城市交通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使用方式及使用人群、文化区位等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中国城市中心区的主要矛盾在于 可达性与机动性的冲突,进而阐述了构建中心区快速与慢行系统的基本构想。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情境;城市中心区;交通机动化;交通可达性中图分类号TU9841191文献标识码A城市科学#?1994-2011 China

2、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问题008年第10期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城市科学#?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问题008年第10期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作者简介肖艳阳(1969-),女,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湖南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为规划设计。收稿日期2008 -

3、 03 - 18修回日期2008 - 04 - 17概述我国当前正面临新一轮城市发展与调整的关 键时期,城市化指数从2000年的36 22%上升到2005年的 43 3%,城市人口增加了54. 99% ,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312 5% 1。同时,交通机动化快速发展,2005年底千人拥有汽车量约为24辆,相当于西方社会1970 - 1980年代的城市机动化水平 。 从西方国家的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当千人拥有汽车指标达到80辆以上时,大城市集中趋势才会有所减 弱;当该指标达到160辆/千人水平时,则所谓郊区 化、逆城市化现象将开始出现2。城市化与交通机动化的共同作用,将极大地改变城市公共空间形态。

4、“城市被 分割肢解了 ,东一块,西一块,四处蔓延,互不关联且到处空空荡 荡,让步行者吃尽苦头。有些闹市区和街道布局紧 凑,互相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但就是这种城市的精华却常常随意地被拆解得面目全非。城市的地标不知去向,或者是从城市生活原来的环境中迁移到别的毫无关联的地方,以至不伦不类,失去原来的意义。城市失去了自己的 特性,每一个地方都大同小异,以至没有存在的意 义。在一些分解最严重的地方,各个城市用途 购物中心,或公共集聚地,或工作场所集聚中心 都不能发挥正常功能,相互间没有关联,因为都不在 一个区域。”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 生中写到:今天,每一个热爱城市

5、的人都会让汽 车搅得心烦意乱”3。当前,我国的交通机动化正处于汽车快速增长 时期,据统计,1979 - 2004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年均 增长 率达到12 18% ,如按2005 - 2010年增长 1214% ,2010 - 2020年增长 9. 5% 计算,2010 年,我 国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427万辆,2020年将达到1134 - 1145亿辆,每千人拥有汽车指标将达到80辆。中国的交通机动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城市中心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创造人车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在2007年2月举行的上海“两会”上,共收到了 87份人大议案和900多份政协提案,其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提

6、案超过半数。道路日益拥堵,停车难上加难,上海城市发展遭遇的出 行瓶颈”,令交通问题再度成为上海“两会”的焦点 话题,也是每一个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机动化的城市 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交通机动化与公共空间情境相 互影响雅典宪章旨出,“城市是构成一个地理的 、经 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区域单位的一部分 , 城市即依赖这些单位发展”。因此,我们规划城市时,应把城市“建筑在真正的基础上,即经济的和社会的基础之上”。在历史的进程中,公共空间总是被用作为室外 聚会的场所、市场和步行交通空间,19世纪末电车和自行车被引入城市,使人们获得了更大的活动范 围并使市区迅速扩张。20世纪初,汽车的出现使交 通模

7、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之后的欧美国家,城市中的汽车交通快速发展,改变了公共空间的范围和功能。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们的交通出行越来越频繁,交通 空间在城市生活中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们不再仅仅担负简单的交通功能,而是兼具交往、约会、购 物、休闲等社会活动功能,交通空间的功能因此变得 更加综合,更加复杂,对可达性的要求更高,城市中机动性特征明显的地区(如火车站、交通换乘中心、停车场、加油站等)逐渐成为最具有城市活力的地 区。另一方面,城市机动性的发展也使得城市公共 空间需求本身复杂化。与工业社会整合划一的生活 节奏不同,信息社会的个人化和

8、个性化发展,使人们 的出行动机和出行时间差别扩大,交通方式日趋多样化,因此,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 求。中国城市的混合交通模式使城市道路长期以来 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作为聚会的场所、市场和 交通空间综合使用4,但是,汽车的大量增加使相 应的城市公共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城市道路空间形态为满足越来越大量的 机动车交通需要,其设计从主要考虑城市居民生活 活动的需要转向解决机动车快速通过的问题,空间形态从自由到规整,主要功能从满足交通与生活的混合需要到人车分类服务,设计标准从以人行尺度 为参照体系到以行车、停车为标准,路网从灵活、比 较适应地形、环境到四通八达,力求平顺以保证车流

9、 的畅通与安全,使城市道路地方性、文化性、区位特 点等逐渐消失,形成越来越严格的人车分离系统,导 致修建大量过宽的城市道路,影响道路两旁的用地 的联系;导致各种道路上交通机动车流量越来越大,步行者范围和距离逐渐减小;并导致道路周边交往活动减少城市认同感降低。其次,在广场与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开放性场 所,树木,草本等软质景观减少,停车、铺地、建筑等硬质景观增多。因为考虑车行者特点与人行者的安 全,设计与建造方面由重视城市肌理及场地特性到 以营造人造景观为主,导致开放性景观与周边用地 关系不协调,市民自由活动等用地被交通分隔、侵占,步行者活动被单独划分出来,弱势群体的需要在设计中被忽视等等。第三

10、,城市的大部分住区的户外活动场地功能 从以社区交往、儿童活动等集聚为主转变为综合考 虑停车、交往、公众参与等活动的设置,空间形态以车辆的行驶路线为结构进行组织,环境设计由开放、综合性转化为封闭的、被机动车线路包围的车流中 的孤岛,居住区内车辆影响儿童活动,住区活动缺乏 安全感与场所感;人行系统不完善,各组团间缺乏直 接联系;线形空间不再发挥交往的作用,而沿路停放的汽车破坏了住区活动空间的完整性。城市道路空间、广场与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开 放性场所及城市的大部分住区的户外活动场地都是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公共空间优劣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城市公共空间情境,城市

11、空间情境是城市社会心理 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为个体所知觉到并直接影 响个体心理的那部分城市空间环境5。它包括五个要素:间形态及其构成;自然环境;一用者;一用或活动方式;化区位。城市空间情境是人们从自然界划分出来并经过 加工的、对人具有特定功能的人工物,因此包含着人的意图、目标和态度因素,对人会产生作用,可引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心理。情境与环境的区别在于环境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是纯客观的,包括了人们所依赖的全部社会生活条件;而情境则是被个体所知觉的一部分环境,是主观化了的环境。城市规划的目标是要创造一个最佳的生活空间情境,以利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项活动,规划必须全面综合考虑城

12、市空间情境的这五个基本 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快速的交通机动化带来了城市道路空间、广场与公园等城市开放性场所及城市的大部分住区户外 活动场地空间情境的恶化。当前,迫于现实问题的 压力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 典型分析:城市中心区主要矛 盾城市公共空间集中的城市中心区是商贸、金融、文化、娱乐和服务设施最集中的地区,往往也是行政办公的核心地区,因此是人气最旺的地区,是城 市公共空间良好情境的综合体现 。城市中心区的主要矛盾是交通机动化与公共空 间情境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使用者与适应方式 的多元与复杂。1. 市中心区交通应突出强调良好的可达性,而非机动性可

13、达性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评价指标,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城市交通网络整体来理解可达性 指标,整体可达性反映了一个城市居民出行的方便 程度,是反映城市道路系统质和量的合理性、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特性的控制指标;二是从城市的某一点、 某一区域来理解可达性指标,包括从城市其他各点、 各区域到特定点、特定区域的方便程度,这对于商业 等公共设施比较重要,而从某一点、尤以区域到城市 其他地方的方便程度来衡量,对城市居民而言更具意义。2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主要表现在公共交通 的覆盖范围及步行、换乘的方便程度方面由于目前交通机动化主要是小汽车化的影响,交通拥挤的外部性恶化,边际驾驶者导致交通速度 减缓、行驶时间增加

14、,使得行车者在路上花更多的时 间,因此,一方面城市交通机动化在加速,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可达性降低。例如英国伦敦中心区道路工作效率日益恶化,出行效率不断降低。1956年,道路每天可以承载404000人到达伦敦市中心,而今,道路的拓宽和交 通标志的日益准确也没能抵挡住由于公共交通让位于小汽车所造成的交通压力,这些道路每天只能输送 251000人了。而中国上海正步其后尘,2002年底,全市小汽车拥有量为42万辆,拥有率仅为 27辆 千人,与伦 敦、纽约等国际大城市相比,仍具很大的增幅空间c尽管如此,市中心区却普遍出现了行车拥堵的现象,中心区道路网络接近饱和,高峰小时平均行程车速 在17公里/小时左右。

15、广州也面临同样的难题,据广州交通部门2005年的统计,市区交通集中在市中 心的几个主要路口,白天12小时交通量超过10万辆,道路负荷重,交通阻塞时有发生,被迫延长高峰 时段来平衡供需之间的矛盾。据新华网北京 2006年3月7日电,全国人大代表、时任北京市市 长的王岐山7日坦陈,目前北京交通拥堵的核心问 题就是城市规划布局。由于城市功能基本聚集在五 环路以内,机关、学校、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均分布 在城区,造成巨大的交通流量,未来的城市规划要考 虑将人口疏散到郊区。总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公 共空间将面临小汽车快速增长带来的诸多压力。随着城市交通机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商业经济利益的

16、驱动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以小汽车为标准的“ 小、时交通圈”或“ 分钟交通圈”选址、以停车位 定规模、以小汽车车行路线为活动组织线索等设计 案例已经出现并可能大行其道。这使城市公共空间面临“车本位”、空心化等危机。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完善城 市公共空间的快慢行交通系统中国城市正面临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公共空间正孕育着巨大的改变。埃!蒙? N?培根在城市设计中谈到,“我们以前研究过的城市同 今天的城市的一大差别就是人在空间的运动应用了 机械运动,这种相对而言比较新的发展提出了一种 全然不同的时空观。区域的意象正是从所有这 些系统彼此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印象并同步行活动所 得的印象结合而形成的.

17、所有的这些形态必须同时 地加以考虑,这个区域才能产生一个有机的内聚整 体的印象。”一个可持续性城市“必须具有便于步行、非机 动车通行及建立公共交通设施的形态及规模,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紧缩性以便于人们之间的社会性互 动。”同样,一个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必须考虑交通 机动化的因素,形成人车共存、交通安宁的场所空 间。关于交通机动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洲学者将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机动 性”概念引入广义的城市规划研究,从而在城市交通研究中建立了综合的动态的观点,加强了世界范围内关于交通机动性的研究。交通机动性包括多方式的机动性(multimobility )和交互的机动性(inter

18、2mobility )两个概念。前者强调城市空间设计应当有 利于发展多方式的交通工具,以满足多样化的出行 需求,应当创造适合不同交通方式共同存在的交通 环境,避免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矛盾;后者强调城市空间设计应当方便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自由转换,从而改变居民对个人交通工具(特别是小汽车)的依赖,通过提高公共交通和个人交通的相互兼容性 从根本上抑制小汽车的发展。1.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首先应提高城市交通机动 化水平城市的机动性水平表现为机动车辆如何帮助扩 - ;大人们的活动半径,反映在单位时间和距离内的城 市活动能力和货物移转能力方面,最终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业竞争力、交易成功率和生活质量的目 的。当

19、前,我国在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而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相应配套设施相对不足 的条件下,为充分利用现有城市资源,学校、超市等 多集中于城市中心,使城市呈短距离的近郊发展模 式。据福田汽车联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北京发布 的 2005 福田指数 (FoOn Chinese Index for Mobility 简称FCM)统计 冲国当前福田指数分值为58 33分(满分为100分),62%的居民一年中最远的一次 出行距离尚不超过 100公里,而 1985 - 1986年英国 小汽车的平均出行距离为113 8公里 次。中国城市中心区过于集中是导致交通机动化水 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例如长沙五一商圈

20、处在市区中 心,在其四个方向上分别有五一大道、芙蓉中路、劳动西路和湘江中路四条城市主干道。其中,五一大道全长4138米,路幅宽60米,八快二慢十车道;芙 蓉中路包括北、中、南3段,北起伍家岭立交桥,南至 南二环 全长10800米,宽60米;劳动西路路宽40米,双向4车道;湘江大道全长 4200米,主路幅宽 54米。目前,劳动西路和湘江中路大部分时间能够 保障流畅的车行,五一大道和芙蓉中路的车流负荷比较大。五一大道每日双向机动车交通量大于6万辆,五一大道与芙蓉路交叉口则多达10万辆。道路的拓宽根本满足不了机动车数量的增长。五一大道不仅直接承载着东部火车站出来的大量人 流,而且最西端与湘江一桥相连

21、,河西大量的人流车 流通过五一大道进入市区中心。在公共交通方面,长沙五一商圈从各个方向有202、106 117、118 6、143、312、109、368、314、138、 145 303 401、901、旅一线、旅三线、立珊大约 18个 车次。公交人流量最大的站点也是五一绿化广场,因为这里不仅是进入五一商圈的主要站点,也是市区最大的换乘点之一,尤其在上下班的人流高峰时 间,大量的车辆聚集在一起,公共交通不能发挥其高 速、大运量的优势,反而加剧了道路的堵塞,使整个城市中心变成了缓慢移动的停车场。治标先治本,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提高机动化交通水平势 在必行。2. 在城市公共空间建立多方式的慢

22、行交通模 式,加强机动化交互研究一座城市的各种交通形式就如一个人身体上 的各条经脉,只有保持其顺通流动才能保证肌体 的健康运转。近几年来,中国城市中心区重视汽 车交通的发展而忽视了自行车与行人的交通。长期以来,中国城市尤其是城市中心交通多适应公 交、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为主的混合模式运行,小汽车的大量进入使城市公共空间交流、交易功能受到极大损害。如南京市新街口正洪商业步行街是一条平均日 流量达90万人次的商业步行街,2001年,自行车出行率达11. 9%。但近年来的改造由于未考虑建设 充足的自行车停放场地,致使人行、自行车交通方式之间产生矛盾,影响公共空间的使用。上海体育馆 地区,有高架路、多

23、条城市干道、公交线路和地铁一 号线、明珠线在此交汇,该地区还是上海旅游集散中 心所在地,但由于交通组织混乱,换乘困难,步行交通极其困难,近在咫尺的出行需要乘车才能安全到 达。3. 在城市中心地带采用交通集体化运送方式,改善城市环境公共交通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它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特别是能够促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减少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烟雾气体)的排放量。城市科学17?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问题008年第10期

24、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五结语我国目前由于城市改造及扩建,导致中心区人口比例减少,外迁的人口增多,但这与西方20世纪50 - 60年代出现的逆城市化本质上是不同的。区别在于我国刚出现城市扩散的趋势且城市中心区并 没有衰败。因此,既要加强城市中心区的改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又要积极地进行中心区居 住人口的疏散和城市扩散,建立多中心的城市合理 结构;既要重视发展,同时又需要坚持节约能源和土 地资源的原则,不断整治完善旧城中心,提高物质环境质量,走整治与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避免出现中心区的衰败6。“城市的中心,是世界经济秩序能否正常运转 的关键所在” 7。目前,中国正处于快速

25、交通机动 化过程之中,城市交通系统建设与管理取得了丰硕 成果,也出现了很多误区8。从城市发展阶段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处于不同的水平和 阶段,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科技、文明的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打破了原来各地文明循序渐进的独立发展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所出现的问题,我们现在就应该引起高度重 视,不能重蹈西方城市盲目发展的覆辙,造成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能源耗损和“城市空心化”等严 重问题,因此,城市中心区应加强交通机动化水平、方式及相互之间的转化与连接等因素的研究,加强交通机动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 设。研究,2006 (2) : 85 - 882

26、 马强.交通均衡供给策略与城市间协调发展.城市发展研究, 2006(1): 24 - 283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 124 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新城市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1999: 365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56 黄建中.特大城市用地发展与客运交通模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1 - 567 Elkin, T , McLaren, D. and H ill man, M. Reviving the City: To2 wards Sustainable U rban Development. Fri

27、ends of the Earch, London, 1991: 48 陈昭锋.我国城市化的困境.城市问题,2004(2) : 7 - 10? 19?城市科学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问题008年第10期城市交通机动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城市科学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城市问题008年第10期城市交通机动

28、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Abstract 】 Contradictions are obvious among popula2 tion, land and traffic maneuverability at present in China. A cri2 sis is confronted by the scenario of urban public sace in the p rocess of accelerating traffic maneuverability .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urban traffic, form

29、s of urban public sace, usage means, user group s, cultural districts, etc it is put for2 ward that themain contradicti on in the centers of China smetr o2 politans lies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raffic accessibility and maneuverability . Finally, it elaborates the basic idea of building fast and sbw traffic system s【Key words 】 the scenario of urban public space; urban central districts; traffic maneuverability; traffic accessibility参考文献债任编辑:刘媛君)1 刘勇,林家彬.十一五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思考.城市发展? #?城市科学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