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00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9581450 上传时间:2022-05-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00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00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00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0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考试总结重点00(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选择、填空、判断1阳: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溫熱的、功能的、兴奋的、机能亢进的阴:静止的、下降的、阴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机能减退的阳是阴的功能表现,阴是阳的物质根底2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3气化运动的根本形式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机体而言,升降是机体部的气机运动形式,而出入是机体与外环境的气机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相互协调运动,才能够保持机体的部有序稳定和维持着机体和外界的统一。4 脏腑是脏的总称,由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组成。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

2、、骨、脉、胆、女子胞5 脏的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谷。6 藏象学说研究的容由两局部组成其一:以研究探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中心;其二,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7 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是神的物质根底,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汗为精液化生,精液是血的重要组成局部8 肺朝百脉,辅助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的运行;主治节,是其主要生理功能的概括9脾能统血,是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能摄血。10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人体阴液根本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

3、官起推动、温煦作用,人体阳气根本11肾主水主要是靠肾中精气对水液的蒸腾气化作用12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使呼吸均匀和调,反之则呼多吸少,动则甚喘13胆:主决断、助消化因胆无传化水谷的功能,故又属奇恒之腑14胃:受纳与腐熟水谷、主降浊15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16大肠:转化糟粕17膀胱:储存和排泄尿液18.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源于肾,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全身的气化作用19三焦的概念有二,其一为六腑之一;其二为单纯的部位概念。20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21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人体肾所藏的精气、脏腑

4、之精、水谷精微、气、血、津液,以及自然界的精微物质狭义:是指人体肾所藏的精气中的一局部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质,称为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的根底注:精是生命的原始物质,是构成人体的根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生育繁殖及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根底。人体的精主要封藏于肾,肾精是生命之根,生身之本22人体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水谷之精气、呼吸之气;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脏腑之气前者为后者的物质根底,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23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肾气,下焦;水谷之精气脾气,中焦;自然之精气肺气,下焦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是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根底,而且只有

5、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表达。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称作气机调畅24气化,是指气的正常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25元气 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生成:根源于肾分布:无处不到 主要功能: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6宗气 大气生成: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结合后而成分布:聚集于胸中,上出喉咙,贯注心肺之脉;下蓄丹田,经气街注足阳明经而下行至足功能:上出喉咙,促进肺呼吸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 贯心脉以行气血心搏的强弱和节律,肢体的活动和寒温27营气 富于营养,又称荣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营阴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的精纯局部分布:分布于血脉中

6、,营运全身功能: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 化生血液28卫气 与营气相对而言,故又称卫阳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剽疾滑利活动力最强的局部经肾的激发,赖肺的宣发卫气根源于下焦,滋生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分布:散于周身肌表功能: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温煦脏腑,润泽皮毛调节肌腠的开阖,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29血1生成:水谷精微所化成的营气和津液主要、精可化血 2循行: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宗气脾气的统摄肝气的疏泄,通畅气机,协调气血运行脉道通利,血流充盈3功能: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是神的主要物质根底30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化生血液;调节自身代的过程,排出代的

7、废物31神1概念:广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得精神活动2生成:以精气血津液作为物质根底。生来之精是神的根底,后天的精气给神以给养3作用:心神是脏腑功能活动的指挥和调控中心32气与津液: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血与津液:津血同源精与气血:精能化气,精能生血 气血均能生精33精、气、血、津液是神的物质根底神是精、气、血、津液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外在表现34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35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运行气血、营养脏腑功能;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外;揆理阴阳

8、,维持机体平衡36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六条阴经分布于 四肢的侧和胸腹,上肢的侧为 手 三阴经;下肢 的侧为足 三阴经。六条阳经分布于 四 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的 外侧 为 手 三阳经;下肢的外侧为足 三阳 经。37.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 胸 走 手 ,手三阳经从 手 走 头 ,足三阳经从 头 走 足 ,足三阴经从 足 走 腹胸 。38手阳明大肠经上接手太阴肺经,向下接与足阳明胃经39手三阴 肺、心包、心;手三阳 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阴 脾、肝、肾;足三阳 胃、胆、膀胱阳经阴经足太阳-膀胱足太阴-脾阳明-胃少阴-肾少阳-胆厥阴-肝手太阳-小肠手太阴-肺阳明-大肠少阴-心少阳

9、-三焦厥阴-心包40奇经八脉: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液的作用41督脉、任脉、冲脉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任脉行于胸腹部正中,上抵颌部,能总认一身阴经,阴脉之海 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能总督一身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并足少阴挟脐而上,环绕口唇,十二经脉均来会聚,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也称血海 带脉统束纵行诸经 阴维脉与六阴经相联系,至咽喉与任脉会合,主一身之里;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主一身之表。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之阴阳 二跷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共同调节肢体的运动和眼脸的开阖功能42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正常位六气,六气反常或正

10、气缺乏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称六淫风、寒、湿、燥、火,称生五邪特点:外感性 季节性 区域性 独立性与相兼性 转化性43湿性粘滞 黏腻、停滞。证候,如舌苔垢腻,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畅 病程,湿邪不易速去,病程较长,迁延难愈44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45七情中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病中,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46痰:稠厚 在头:眩晕、昏冒 在咽:堵塞,如有异物 在心:心悸、神昏、癫狂 在肺:咳喘、咳痰 在胃:恶心、呕吐 在四肢:麻木疼痛 在筋骨:阴疽、瘰疬 在胸胁:胁背作痛.饮:清稀 溢饮肌肤 悬饮胸胁 支饮隔上47淤血的证候特点:疼痛、肿块、紫绀、出血、舌质紫暗、脉

11、涩或结代形成:气虚、气滞、血热、血寒,跌扑损伤,离经之血48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芳香气味的药物,芳香辟秽,芳香化湿,芳香开窍的作用。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不能用49甘:能补、能缓、能和,既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中毒挽救淡味附于甘,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作用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中满忌甘。呕吐患者及酒家忌甘50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敛汗、敛气、止泻、涩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

12、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涩味附属于酸,收敛固涩,但有不同,如酸具有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时涩味所不具备的注意:酸能敛邪,故为实邪者勿用。51苦: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降泄、泻下或燥湿,或坚阴作用泄:通泄、降泄、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杏仁降气平喘,栀子清热泻火燥:燥湿,用湿证,有苦寒燥湿、苦温燥湿,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通过泻火到达存阴的目的非补阴苦味药多用于治疗热证,火证、咳喘、便秘、湿证、阴虚火旺、呕恶等注意:因苦能燥湿,易伤阴津,阴津缺乏者不宜用51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症咸味还能入肾补肾,补肾壮阳益精咸又入血,如犀角、玄参味咸

13、入血分而有凉血的作用。泻下或润下通便及具有软坚化结的药物多具咸味。总结: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的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气味相近,性能相近气同味异,功能不同 气异味同,成效有别一气多味,作用广泛一、 中药配伍相须:性能、成效类似配合应用,增强原有的疗效。石膏配知母使石膏清热泻火之力增强相使:性能成效有共性、而以*些药物为主,另一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如:黄连配木香治疗湿热泻痢木香调中行气止痛为辅,可以增强黄连的成效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半夏畏生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杀半夏的毒相恶

14、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降低另一种药物的成效如:人参恶莱菔子相反 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响或副作用。二、组方原则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佐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病症的药物 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 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使药:引经药:引导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下部则用牛膝调和药性:常用甘草、大枣以调和药性三各方药代表药物1解表药 a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香薷 b 辛凉解表药:根、柴胡、升麻、薄荷、桑叶、菊花2清热类方药 清热解毒 金

15、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3祛风湿类方药:凡以祛除风湿寒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4化湿类方药:苍术、藿香、厚朴、砂仁5温里类方药:附子、干、肉桂、吴茱萸6理气类方药:皮、青皮、枳实、佛手、木香、香附7止血类方药:大蓟、小蓟、槐花、地榆、侧柏叶、三七、茜草、蒲黄、棕榈炭、血余炭8化痰类药物:半夏、天南星、桔梗、贝母、白前、瓜蒌 止咳平喘类药物:杏仁、子、百部、紫苑、桑白皮9 平肝息风类方药:以平肝潜阳、息风解痉类药物10安神类方药:朱砂、磁石、琥珀、龙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饮食调护1 饮食调护:指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对病人进展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护理和

16、指导;作用: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促进疾病康复;原理:药食同源2 食物的性味:热性食物、温性食物、寒性食物、凉性食物、平性食物、补益类食物、发散类食物3 常用的饮食调护方法:汗法、下法、温法、清法、消食法、补法4 老年人脾胃虚弱,食宜清淡,忌油腻、硬固、黏腻的食物,以免伤及脾胃;妇女妊娠期和哺乳期忌辛辣温燥食品,以免助阳生火,影响胎儿和乳儿;小儿气血未充,脏腑较嫩,尤以注意饮食调护5 特殊的药物煎煮法: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针灸推拿1腧穴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肺经:列缺大肠经:合谷、曲池、肩髃、手三里、迎香穴头面胃经:颊车头面、下关头、

17、足三里下肢天枢腹部脾经:三阴交踝血海髌骨上心经:神门腕横纹、失眠小肠经:后溪第五指掌关节膀胱经: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胃俞、肾俞;攒竹头面肾经:涌泉足太溪心包经:关腕横纹三焦经:外关胆经:阳陵泉、环跳下肢风池头肝经:太冲 督脉: 大椎、百会、水沟人中、命门 任脉: 关元、气海、神阙、中脘 经外奇穴: 印堂、太阳、落枕3A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活动标志B骨度折量定位法C指寸定位法 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中指同身寸:一寸 拇指同身寸:一寸 横指同身寸一夫法: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后四指的宽度作为三寸D简便取穴法4针灸治疗原则:标本缓急、补虚写实、三因制宜

18、配穴处方原则:远部取穴、近部取穴、随证取穴5针刺方法: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提拉进针法、舒进针法6行针与得气行针运针指进针后为使病人产生进针感应实行的各种针刺手法提插法捻转法得气:又称针感,指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的酸、麻、胀、痛等经气感应及操作者针下的沉紧感。7补法与泻法.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底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8推拿的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9推拿手法摆动类手法:一指禅推法、滚法按压类手法:按法、点法浅表穴法用指法,较深的用屈指法,肌肉肥厚的用肘点法捏拿类手法:捏法、拿法、捻法摩擦类手法:摩法、擦法、推法揉搓类手法:

19、揉法、搓法振动类手法:抖法、振法击打类手法:击法、拍法、弹法运动关节类手法:摇法、背法复合类手法:踩跷法、后扳拔伸法名解:1 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2 辨证论治: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比拟、分析辨清病因、性质、病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这种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根本方法3 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面4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或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为根本性质标志形象物为一切事物提供识

20、别标准5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6 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7 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制约的作用8 制化:相互制约、生化的意思,是把相生、相克联系起来说的9 乘侮:五行中的生抑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不正常相克现象相乘:乘虚侵袭;相侮:恃强凌弱10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物质,宇宙万物的生存或消亡来自于精气的聚散1精气学说:研究精气及其聚散、运动以及宇宙万物生长消亡的客观规律的学说2气化:泛指气作用下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变化3藏象:藏指藏于体的脏腑,象指显于外的生

21、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脏藏于,象显于外,故称藏象4藏象学说:指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5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靠心气6心主神:即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主宰的作用7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指肺通过呼吸,进展着体外气体交换,呼浊吸清,以保证人体正常的新代8通调水道:指肺通过宣发和肃降对体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9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胸,通过肺的呼吸

22、进展气体交换,然后在心气和肺气的共同作用下输布到全身10肺主治节:治理调节,指肺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1脾主升清:脾气的运化特点,以上升为主,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2脾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3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4胃主降浊:指胃气通降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小肠、大肠的功能5天癸: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维持妇女月经和胎孕所必须的物质,来源于男女之肾精,受后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6气:人体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23、最根本物质7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8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9奇经八脉:奇经是十二经脉之外的特殊通路,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相配,别道奇行;八脉为任脉、督脉、带脉、冲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故称奇经八脉10一源三歧:八脉之中,督脉、任脉、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1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2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不同情绪的反响3淤血: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存留的离经之

24、血未能消散者4三焦: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既是体腔的划分概念,也是作为六腑之一的功能概念。5亡阴:阴液在短时间大量亡失,脏腑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简答、论述一 中医学的根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三个根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2辨证论治:辨证是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比拟、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何证;论证

25、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3恒动观念:安康与疾病都是运动着的,是不断变化与开展着的,要摒弃一切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建立动态观察,用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生命活动中的一切现象二阴阳学说的根本容1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2阴阳的相互依存: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

26、为己方存在的前提。称为阴阳的互根。阴在,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3阴阳的相互消长:阴阳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的。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开展。对人体来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这种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呈现病理状态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因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时当阴阳的消长运动开展到一定阶段,使该事物属性发生了转化,所以说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出现质变的结果。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构造:人体

27、上下、外各组织构造之间,以及每一组织构造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4用于疾病的诊断:因疾病的发生机理在于阴阳失调,所以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执简驭繁。抓住本质5用于疾病的治疗:治疗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促使阴阳恢复平衡6指导疾病的预防四五行的各自特性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木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升腾、明

28、亮、化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为火3土的特性: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属于土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收敛、肃杀、下降、清洁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属于金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润下指水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下行性质或作用的食物五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人体的生理功能气化功能的表现,病理气化功能的失调1说明人体的根本构成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六心的功能1主血脉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主要是心气2主神

29、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心的功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舌有赖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七肺的功能1主气、司呼吸2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1何谓肺主宣发?其生理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好向外布散的作用 排出体的浊气 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阖,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2何谓胃主肃降?其生理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肃降: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干净的作用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将吸入的清气和有脾转输至肺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净洁.3肺朝百脉,主治节4在体合

30、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5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八:脾1主运化、升清指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1运化水谷: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脾助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后经过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2运化水液: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防治水液在体滞留。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 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其余的转输给肺和肾,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2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治溢出脉外的功能3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4其志在思,在液为涎九肝1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1协调气血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和调

31、2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保持脾胃升降协调;肝的疏泄调节着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帮助脾胃对食物消化吸收3调节精神情志: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精神愉快,心情舒畅4协调水液代: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5调理冲任二脉:肝的疏泄影响着冲任二脉的通利协调2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十肾1 藏精:指肾对精有闭藏、贮存的功能问:表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及其两者互相的关系。答:肾中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出生以后摄入的饮食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及脏腑

32、在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依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后天之精必须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2主水: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调节水液代平衡的作用。3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调节呼吸的功能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二阴5在志为怒,在液为唾十一三焦: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1上焦如雾 心、肺和头部,主宣发卫气,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2中焦如沤 脾、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3下焦如渎 肝、肾、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和阴部,泌清别浊,排泄糟粕和尿液十二五脏之间的关系1 心与肺:表达于气与血的关系2 心与

33、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化3 心与肝: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两方面4 心与肾: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和肾精之间的关系5 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输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6 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协调方面。肝火犯肺7 肺与肾:主要表现在水液代和呼吸运动两方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8 肝与脾:表现在消化和血液两方面9 肝和肾:表现在精血互生和阴液相通两方面。精血同源、肝肾同源10脾与肾:表现在先后天相互资助和水液代。脾阳根于肾阳十三气的功能1 推动作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各脏腑组织功能的维持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2温煦作用:维持相

34、对恒定的体温 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的运行3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治外邪的侵入 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4固摄作用:气对体的液态物质有统摄、控制的作用 对脏腑有固护作用5气化作用:气能促使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相互转化十四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1 生成:主要通过脾胃的游移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2 输布:主要是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与肝的疏泄,三角的决渎, 通利水道亦有关3 排泄:主要依赖于汗液、尿液和随呼吸排出的水气4 总结: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其维持代的平衡,依赖于气和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尤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作

35、用,所以,不管是由于气的病变或上述*些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并导致津液代平衡的失调,从而形成伤津、脱液等津液缺乏的病理变化,或形成生水、湿、痰、饮等津液环流障碍,水液停滞积聚等病理变化。十五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转化为营气和津液再转化为血,都离不开气和气化2气能行血:血的循行,依赖于气的推动3气能摄血:气对血的运行有固摄作用2血为气之母1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2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充盛十六经络的生理功能1 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2 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外3 揆理阴阳,维持机体平衡十七十二经脉

36、在体表的分布规律1 十二经脉纵贯全身,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规律2 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侧和胸腹,即上肢的侧为手三阴经;下肢的侧为足三阴经3 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即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足三阳经4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5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6 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十八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1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2 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

37、交接十九风邪致病的特点:1 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风邪致病多见头痛、项背痛、汗出恶风等临床特点2 风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且迅速、变化无常3 风性主动:致病往往出现摇摆不定的病症4 风为百病之长:其余五淫多依附风邪而侵入人体二十1 寒邪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2 暑邪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3 湿邪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易伤阳,阻碍气机4 燥邪致病特点:燥易伤津;燥易伤肺5 火邪致病特点:火性炎上;消灼津液;生风动血二十一药性理论包括那几个方面,包括含义1 四气:又称四性,即温暑寒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在影

38、响人体阴阳兴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的性质。此外:还有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太明显的平性2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及依附于酸的涩和依附于甘的淡。五味即使药物味道的真实反响,更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3 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升即上升,降即下降,浮是指上行发散,沉是指下行泄利4 归经: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成效的作用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证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5 毒性:药物对人体的毒害反响二十二常见的清热类方药分类及代表药物1 清热泻火方药: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2 清热燥湿方药:黄岑、黄连、黄柏、龙胆草3 清热解毒方药:金银花、连翘、板

39、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4 清热凉血方药:生地黄、玄参、丹皮、紫草5 清虚热药:青嵩、白薇、地骨皮二十三常见的补虚类方药及代表药1 补气类方药:人参、太子参、党参、西洋参、白术2 补血类方药:当归、阿胶、何首乌、3 补阳类方药:鹿茸、紫河车、杜仲、冬虫夏草4 补阴类方药:百合、麦冬、女贞子、桑葚、黑芝麻二十四解表药服护理方法1 必须首先区分表证的性质分别用药,并根据四时气候变化、患者体质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恰中选择,配伍应用2 服药后静卧,温覆取汗或饮热粥、热汤助汗驱邪3 发汗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4 病室清洁安静、保持适宜的室温度5 饮食宜清淡。细软、易于消

40、化,多饮开水,不宜辛辣、油腻、黏腻之物,忌食酸性食物6 观察疹点的隐现、色泽、发热等情况7 不宜冷敷,防治毛孔闭塞、邪无出路二十五清热药服护理1 严密观察病人发热程度、汗出情况、神志、有无出血、舌象变化等2 积极做好病人的精神安抚工作3 采用清补类膳食,多饮清凉饮料,果汁等,或以西瓜、梨,苹果及凉性瓜果蔬菜为辅食4 病室要有良好的通风和降温设备,根据患者的发热程度调节室温度二十六、简述腧穴的分类和特点分类:A十四经穴: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361,固定的名称、固定的位置、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局部B奇穴:经外穴位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41、。主治围较单纯,多数对*些病症有特殊疗效C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无固定位置名称,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响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以痛为腧多位于病变部位附近,也可在较远的部位腧穴的作用A近治作用:共同特点,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B远治作用:十四经穴主治做用的根本规律。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可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可以影响全身。C特殊作用:刺激*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二十七、简述晕针的概念、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方法及护理措施有哪些?1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2原因:精神紧、体质虚弱、劳累、大汗

42、、饥饿、大泻等以及施术手法过重3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疲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4预防:解释到位,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可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等的病人,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假设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注意室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等因素5护理措施:立即停顿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饮之,轻者静卧片刻,即可恢复未能缓解者,用

43、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关、足三里、涌泉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厥等 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必要时急救: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二十八、简述滞针的原因、处理与预防?1患者精神紧,针刺人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2处理:嘱患者消除紧,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揉按,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宜散气血、缓解痉挛。假设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3预防:对精神紧及初诊者,应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防止连续单向捻针。二十九、述弯针的原因、

44、处理与预防?1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快,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体位不适,在留针时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2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进展提插、捻转等手法。如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退出。假设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针的方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3预防: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防止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三十、针刺法的考前须知。答:1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汗出过多、出血后不宜针刺,孕妇尽量不针刺。2针刺时尽量取卧位,进针后盖好衣被,并用支架支起被子,以防压弯针柄。3针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一个穴位应用一支针,以防止穿插感染。4局部皮肤有瘢痕、肿瘤、感染、溃疡及出血性疾病者不宜针刺。5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全身不良反响. z-. 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