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STEMI溶栓后PCI的时机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88887614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7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如何把握STEMI溶栓后PCI的时机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如何把握STEMI溶栓后PCI的时机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如何把握STEMI溶栓后PCI的时机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如何把握STEMI溶栓后PCI的时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把握STEMI溶栓后PCI的时机(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如何把握STEMI溶栓后PCI的时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快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恢复TIMI 3级血流,获得理想的再灌注,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首选的再灌注策略。虽然我国的急救系统在不断完善中,但真正具备直接PCI条件的心脏中心仍相对缺乏,多数二级医院并不具备PCI条件,相当一部分患者往往首先接受了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仅能使28%63%的患者获得TIMI 3级血流,明显低于直接PCI的水平(可达90%左右),且再闭塞率较高,不良心脏事件风险升高,往往需要进一步血运重建。溶栓后PCI的时限是影响预后的关键问题,如间隔过短,溶栓后高纤溶活性导致出血风险升

2、高,此外溶栓后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增加,增加支架血栓的风险;反之,溶栓至PCI间隔过长,则有可能增加再梗死和再发缺血风险。溶栓是否成功是选择溶栓后PCI 时机的关键性因素。近年的研究显示,即使溶栓成功,应在一定的时间窗内行PCI.对溶栓失败的患者则应尽快行挽救性(rescue)PCI。1 溶栓成功后PCI 的时机溶栓成功患者最佳PCI 治疗时机的选择是近几年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担心溶栓治疗后早期PCI 出血风险问题,以往的指南建议,溶栓成功后仅对存在自发或诱发性缺血的患者行PCI。近期发表的多项随机试验表明,溶栓后在一定的时间窗内行PCI,不仅可以避开高纤溶活性期以降低出血风险,还能通过避免早

3、期血小板活性增强而减少缺血事件,同时也能提供更充足的时间将患者由无PCI 条件的医院转运至PCI急救中心。各项研究中溶栓至PCI 的时间均在24 h 以内,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行早期PCI的缺血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图1)。 图1 五项比较溶栓后常规早期PCI 与选择性侵入策略的随机临床试验结果CARESS-in-AMI 试验入选600 例高危STEMI 患者,随机分入常规转运PCI 和缺血驱使PCI 组,常规转运组溶栓治疗至PCI 的平均时间2.3 h。结果显示,常规转运PCI 组30 天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再梗死和再发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缺血驱使PCI 组(4.4% vs 10.7%,P

4、=0.004)。TRANSFER-AMI 试验入选1059 例高危STEMI 患者,随机分入溶栓后标准治疗(溶栓失败后行挽救性PCI,溶栓成功的患者24 h 后行择期PCI)和常规转运PCI 组(溶栓后6 h 内转院行PCI),常规转运组溶栓治疗至PCI 的平均时间3.9 h。结果显示,溶栓后常规早期转运PCI 使30 天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发缺血、新发或恶化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发生风险降低(RR 0.64,95% CI 0.47-0.87,P =0.004),而且并不增加出血风险。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7 项随机试验,溶栓至PCI 的时间平均在1.6 16.7 h

5、 之间,其中仅有2 项试验在3 h 以内。30 天结果显示,与缺血驱使的血运重建相比,常规转运PCI 明显降低死亡、再梗死和再缺血的复合终点的风险(OR 0.47,95% CI 0.32-0.68,P 3 h),溶栓后常规转院PCI 优于缺血驱使的血运重建策略。目前一般认为,溶栓成功后常规早期PCI的最佳时间窗应该在溶栓后324 h之间。2010年欧洲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建议,所有溶栓后患者均应转运至PCI中心。溶栓成功(胸痛缓解,抬高的ST段回落)的患者应于初次医学接触(FMC)后324 h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 A)。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美

6、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联合会(SCAI)有关PCI指南也建议,溶栓成功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应在开始溶栓治疗后324 h行造影和PCI(a / A)。对于IRA通畅的STEMI患者应于溶栓后324 h行PCI(a / B)。2 溶栓失败后挽救性PCI 的时机溶栓失败后继续追加溶栓药物并无得益,而挽救PCI能够迅速开通IRA,抑制心肌坏死进展并改善预后。多项研究也证实,挽救性PCI可降低STEMI的死亡和再梗死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合并休克、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等高危患者获益更为显著。REACT研究入选了427例溶栓失败的患者随机分为再次溶栓、保守治疗或挽救性PCI三组。随访6个月,三组无事件(死

7、亡、再梗死、严重心力衰竭或脑血管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8.7%、70.1%、84.6%(P =0.004)。同期的MERLIN研究也发现,与保守治疗相比,挽救性PCI能显著降低死亡、再梗死、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或心力衰竭的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37.3% vs 50%,P =0.02),主要归因于早期再次血运重建率较低。REACT试验与MERLIN研究中症状发作至挽救性PCI的时间分别为414 min和327 min,均在12 h以内。目前尚无直接证据支持更晚期(12 h)的挽救性PCI。因而应及早判断溶栓治疗效果,对于失败的患者尽早行挽救性PCI。心电图相对其他指标可较为及时准确地判断溶栓成功

8、与否,如溶栓治疗后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90 min内ST段回落50%,则应考虑溶栓失败,尽早行PCI,可明显降低再梗死和心力衰竭的风险;而对于溶栓成功后又出现IRA再闭塞的患者,也应尽早开通IRA。中高危患者(如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或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下壁心肌梗死和仍有进行性胸痛)获益更为明显。2010年欧洲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建议,溶栓失败的患者应尽早(as soon as possible)行挽救性PCI(a / A)。2011年ACCF/AHA/ SCAI有关PCI指南也建议,对于伴有中到大量心肌受累的STEMI患者,若有溶栓失败或IRA再闭塞的证据,应立即(immediate)或

9、立即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和PCI(a / B)。3 溶栓后延迟PCI的时机如上所述,无论溶栓是否成功,均应在24 h以内(挽救性PCI应越早越好,且可能不宜超过12 h)行PCI。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尤其在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如溶栓后未转运、经费问题或主观不接受介入治疗等),有相当一部分STEMI患者未能在溶栓24 h内接受PCI。此类患者接受延迟PCI能否获益取决于梗死动脉是否通畅、以及梗死区心肌存活性等。对于延迟PCI的时机仍缺乏深入研究或专家共识。多数学者认为,对于未能在24 h以内行PCI的STEMI患者,在梗死后早期(尤为1周内)PCI发生无复流等合并症的风险较高。Yip等比较了

10、408例心肌梗死后12 h的患者在不同时机行PCI的效果。结果显示,与3天行PCI相比,4天接受PCI的患者再灌注成功率更高,早期PCI(3天)是预测再灌注结果不良的独立因素之一。2010 年欧洲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建议,STEMI 数天后就诊且梗死Q 波已完全形成的患者,若反复发作心绞痛和(或)有残余心肌缺血证据,且在大面积心肌区域内存在存活心肌,可考虑机械血运重建,但并未提及具体时机。2011 年ACCF/AHA/SCAI 有关PCI 指南建议,对于发病超过24 h 且未行造影的STEMI 患者,可在出院前(由于资料不充分,亦无具体时间窗建议)行冠状动脉造影( b / C)。若IRA通畅但仍有

11、严重狭窄,可考虑行PCI( b / B)。对于24 h 后IRA 仍完全闭塞的1 2 支血管病变的无症状患者,若血流动力学与电学稳定且无严重缺血证据,不建议行PCI( / B)。总之,症状发生12 h 以内的STEMI 患者应首选直接PCI。而就诊于无直接PCI 条件的医院、不能在2 h 内转运至具备直接PCI 条件医院的患者,应在溶栓后尽快转运至有直接PCI 条件的医院,而不是等待确定溶栓是否成功再决定是否转院。溶栓成功或梗死相关动脉通畅的患者,PCI 的最佳时间窗在溶栓后3 24 h 之间。对于溶栓90 min 后仍无溶栓成功证据的患者,应尽快行挽救性PCI,尤其是合并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

12、Killip II IV 级或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挽救性PCI 应越快越好(最晚可能不宜超过12 h)。对于溶栓后24 h 以内未行PCI 的患者,若无反复心肌缺血发作,延迟PCI一般不宜过早,但尚无明确的时机建议。作者:乔岩,聂绍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怎样选择再灌注治疗策略?河北省人民医院 作者:齐晓勇文章号:W0862622013-4 我国CPACS 研究结果显示,在2973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仅有36的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性期(12h)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13、)的比例仅占16.3。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全天候提供急诊PCI的医院亦不足20。在临床上多数患者因无条件或就诊延迟等原因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对这些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如何把握延迟再灌注治疗的适应证及时机仍是临床热点问题。 1 晚期开通IRA 的临床证据及面临的挑战 Abbate 等的荟萃分析显示,发病12 h 的稳定STEMI 患者, 与保守治疗相比PCI 组(12 h 60 d)明显降低死亡率(6.3 vs 8.4,P =0.03),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目前认为,晚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可能存在以下益处:挽救冬眠心肌;促进梗死区修复、成纤维细胞增殖

14、和胶原沉积,强化瘢痕组织,抑制室壁瘤形成,改善心室重塑;稳定心电活动,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部分患者还存在多支病变,IRA 的开放可为非梗死区提供侧支血流。 尽管晚期冠状动脉开通假说在临床上被广泛接受。但OAT 试验入选了2166 例STEMI后3 28 天、IRA 近端闭塞、LVEF50的患者,随机分为PCI 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结果发现,PCI 组患者4 年累计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7.2,药物治疗组为15.6(HR1.16,95 CI 0.92-1.45,P =0.20)。两组患者非致命性再发心肌梗死(MI)分别为6.9 和5.0(HR 1.44,95 CI0.96-2.16,P =

15、0.08),两组患者致命性再发MI、NYHA IV 级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也无差异。该研究表明,对已失去早期再灌注治疗时机病情稳定的患者,行PCI 开通闭塞的IRA 不但无获益,反而增高MI 复发的风险。OAT子研究(TOSCA-2试验)结果也提示,对失去早期再灌注时机且病情稳定的亚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PCI,虽可长期保持较高的IRA开通率,但不改善心脏功能及临床预后。OAT 试验结果的公布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甚至有人据此对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但是,由于OAT试验存在研究对象选择、延迟PCI 时机、药物洗脱支架(DES)使用率低等较多的局限性,其结论尚不能被广

16、泛接受。 2 最新临床指南中有关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的STEMI 患者血运重建的建议 2010 年,我国STEMI 早期(24 h)未溶栓患者择期PCI 的推荐指征为:病变适宜PCI,且有再发心肌梗死表现( /C);病变适宜PCI,且有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表现( / B);病变适宜PCI,且有心源性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B);LVEF 40、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常规行PCI( a / C);急性发作时有临床心力衰竭的证据,尽管发作后左心室功能尚可(LVEF 40),也应考虑行PCI( a / C);对无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的IRA 的严重狭窄于发病24 h 后行PCI 为 b 类指

17、征。对IRA完全闭塞、无症状的1 2 支血管病变,无心肌缺血表现,血流动力学和心电稳定患者,不推荐发病24 h 后常规行PCI.我国2010 专家共识中提出,对发病12 h 的STEMI 患者,如果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当即刻PCI ;若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考虑在发病1 周左右病情平稳时行择期PCI。 2010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欧洲心胸外科学会(EACTS)发布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中对STEMI 患者择期PCI建议:对于出院前评价有明确心绞痛或诱发试验阳性的STEMI 患者应行PCI( / B);对于Q 波完全形成的心肌梗死,且无缺血症状或梗死相关区域心肌存活(24h)不推荐行PCI

18、治疗( / B)。2011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 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造影和介入联合会(SCAI)发布的有关PCI 最新指南建议,对于发病24 h 内未行PCI 而病情稳定的STEMI患者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C)。对于STEMI 患者应行择期或延迟PCI 的适应证包括:有临床证据表明溶栓失败或IRA 再次闭塞应行PCI( a / B);溶栓治疗后3 24 h 梗死动脉未开通( a / B);无创检查证实存在心肌缺血( a / B);梗死24 h 以上,存在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狭窄( b / B);而对于超过24h 的STEMI 患者,如果患者无症状,1 2 支血管

19、病变,IRA 完全闭塞,血流动力学及电学稳定,而且无证据表明存在心肌缺血的不推荐行PCI治疗( /B)。 3 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的STEMI 患者血运重建时机的选择 心肌梗死部位的炎症始于梗死后6 h,3 天达到高峰,约7 10 天后转变为疤痕组织,完全修复约需1 3 个月的时间,在此时间内心肌梗死面积可能扩展或延伸。2007 年,张彤等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20 例,分别于梗死后10 天 2 周、2 周 1个月、1 个月1 年行择期PCI,结果提示择期PCI 在心肌梗死后1 个月内完成,可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 无复流和支架血栓形成是延迟PCI 的主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在OA

20、T 试验中,25 患者在梗死后5 天内行PCI,PCI 组达到TIMI 3级血流者仅82,远低于急诊PCI 水平。表明有近18 的患者出现了无复流或慢血流,心肌灌注甚至可能不如PCI 前状态。一般认为心肌梗死后3 4天体内血小板处于高活性状态,病变部位血栓开始机化,易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 综上所述,对于未接受早期再灌注的STEMI患者行再灌注治疗的适应证掌握,应注意详细评估临床情况,包括患者的症状、心肌缺血证据、心电学是否稳定、心功能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等,权衡利弊后,个体化选择治疗措施。目前虽然对STEMI延迟PCI 的时机选择还存在争议,但多数学者主张延迟PCI应在梗死后1 周 1个月

21、进行,最大限度降低无复流及支架血栓风险的同时,达到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之目的。STEMI-指南,实践,PCI时机 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缩短心肌再灌注时间对于挽救濒死心肌、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有着重要意义。20多年来,药物溶栓、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等再灌注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已成为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首选标准治疗。溶栓治疗的优势在于简便易行、可在发病后早期进行,利于院前和急诊室抢救;而与溶栓治疗相比,PCI有以下优势:可快速恢复TIMI 3级血流,成功率达90%以上,远高于溶栓治疗(约50%60

22、%);治疗时间窗较宽且治疗时间的延迟对溶栓疗效影响较大,而对PCI疗效影响较小;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尤其可明显降低脑出血发生率;心脏破裂风险显著低;对临床或实验室表现不典型或需要鉴别诊断者,PCI前的冠脉造影可明确诊断,避免不适当地应用溶栓剂。目前已有许多临床试验证实PCI的近期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溶栓。对于STEMI患者,选择溶栓还是PCI?以及PCI时机的把握已成为挽救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为此,近年来,美国、欧洲及中国均更新及发表了相关指南1-4,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 一、 直接PCI 直接 PCI是降低STEMI死亡率最有效的方法,有条件的医院应大力提倡,越危重的患者获益越显著。无论选择

23、溶栓或PCI,都应把缩短发病至再灌注的时间作为首要考虑因素。STEMI血运重建或再灌注的总体目标是将总缺血时间控制在120分钟内,最好是60分钟内。目前目前指南一致推荐,STEMI患者就诊于具备PCI条件的医院,直接PCI应作为首选策略(/A),要求的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90 分钟5-9;STEMI患者就诊于无PCI条件的医院,且不能在90 min内行转运PCI,除非有禁忌证,否则应在就诊30 min内接受溶栓治疗(/B)。转运PCI是直接 PCI的一种,获益程度主要取决于D-to-B时间,转运时间90分钟仍能使多数患者受益,对于就诊医院无行直接PCI条件,尤其有溶栓禁忌症或无溶栓禁忌症却已发病

24、3h、12h患者,应行转运PCI(/B)8-11。在无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对STEMI患者是行溶栓治疗还是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行PCI,应权衡利弊,转运PCI与就地溶栓治疗的时间差被称为“与PCI相关的延迟”,当这一时间差超过120分钟时,转运PCI将失去生存率改善优势。目前指南推荐的直接PCI指征还包括:1. 心源性休克,年龄75岁,AMI发病36h,休克18h(/B)12;2.年龄75岁心源性休克,MI发病36h,休克18h , 权衡利弊后可考虑PCI(aB)13,14;3. 发病1224小时,仍有缺血证据,或有心功能障碍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严重心律失常(a/C)。 二、易化PCI 易化PC

25、I是指为提高STEMI患者冠脉开通率,在拟行直接PCI前给予溶栓药物和(或)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的治疗策略。易化PCI潜在风险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增加出血并发症和增加费用。两项研究(ASSENT-4和FINESSE研究)结果的公布使易化PCI策略受质疑。ASSENT-4研究旨在比较全量替奈普酶易化PCI与直接PCI在STEMI患者中的疗效,结果显示易化PCI组主要终点事件和住院期间卒中发生率显著增高,研究被迫提前终止。FINESSE研究显示,减量瑞替普酶联合阿昔单抗易化PCI组、阿昔单抗易化PCI组和直接PCI组的90天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而易化PCI组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鉴于

26、以上多项循证医学证据,目前STEMI指南亦只推荐,低出血风险的高危STEMI患者不能立即行PCI时,采用易化PCI策略(b/C)。不推荐全剂量溶栓后PCI(/B)。正在进行的易化PCI相关研究包括:院前溶栓治疗,更优的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更延迟情况下的PCI。 三、 补救PCI 补救PCI指对溶栓未成功者行PCI以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目前STEMI指南关于补救PCI推荐指征包括:1溶栓治疗4560分钟后仍有持续心肌缺血症状或表现(/B)2,15;2.年龄 75 岁并适合血管重建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发病36h, 休克18h(/B)15,16;3.发病12h伴充血性心衰和(或)肺水肿(/B)15,16

27、;4.导致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律失常(a/C);5 年龄75岁、已接受溶栓治疗且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发病36h, 休克18h,权衡利弊后可考虑补救PCI(a/B)13,14。 四、 延迟PCI AMI后延迟PCI 指AMI发病24h内溶栓成功或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者。这类患者差别较大,有的IRA已开通,有的IRA仍处于闭塞状态,在后期进一步的干预方案上也有较大的差别,这类患者要有详细的临床评估,主要根据IRA是否开通和临床上是否有自发缺血、诱发缺血、再发MI、休克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等表现。血管开通和有相应临床表现处理应积极,如果血管未开通和无相应临床表现处理应趋于保守。理论上,对错过早期再

28、灌注时机的患者,如能在亚急性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可能有助于恢复冬眠心肌,防止心室重构,进而改善临床预后。然而, 闭塞动脉试验(OAT)研究对传统的再通动脉假说提出了质疑,对临床工作共识也提出了挑战。 OAT及其子研究(TOSCA-2试验)17,18结果表明,对失去早期再灌注机会且病情稳定的亚急性期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PCI,虽可长期保持较高的IRA开通率,但不改善心脏功能及临床预后。 据现已有的初步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对早期溶栓成功或未行溶栓患者择期PCI的推荐指征主要为:1.病变适宜PCI且有再发MI的表现(/ C);2. 病变适宜PCI且有自发或诱发缺血表现(/B)19;3.病变适宜P

29、CI且有心源性休克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B );4. LVEF40%,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常规行PCI(a/ C);5 对无自发或诱发缺血的IRA的严重狭窄于发病24h后权衡利弊后可考虑行PCI(b/ B);6 IRA完全闭塞,无症状的12支血管病变,无严重缺血表现,血液动力学和心电学稳定,不推荐发病24h 后常规行PCI(/A)17,18,20。近年来,ACS治疗领域的临床研究和循证证据越来越丰富,指南推陈出新,但是临床实践和指南间仍然存在差距。全球最大的ACS注册研究 GRACE研究显示:NSTEACS患者32.5%接受PCI治疗,STEMI患者介入治疗的比例为53.7%。其中低

30、危患者PCI为40%,明显高于中危和高危患者(分别为35%,25%)。中国治疗现状与国外亦有很多相似之处,CPACS研究登记注册2004 2005年来自我国18个省 51 家医院2973例ACS患者,其中STEMI占43%; NSTEACS占57%。结果显示STEMI患者急性期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有导管室的医院36%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12小时内),无导管室的医院为31%;而直接PCI的比例仅分别为16.3%和6.6%。 由此可见,对于STEMI患者治疗,临床实践与指南间存在一定距离,所以搭建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已成为当务之急,使科学指南真正成为医生指导临床实践的依据,更好地为患者

31、服务。急性STEMI溶栓治疗的再认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作者:田野李佳 2011 关键字: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认识 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年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对于急性STEMI首要救治手段为采用药物溶栓或PCI的方式使闭塞血管尽早开通,恢复梗死区心肌的血液灌注。早期再灌注治疗是降低急性STEMI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近年来STEMI急性期行直接PCI已成为首选方法,但由于能开展直接PCI的医院有限,治疗费用昂贵、患者对有创治疗的抵触等原因使得PCI当前尚难以

32、普遍应用。药物溶栓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仍然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即使在欧美国家,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中溶栓与直接PCI的比例相当。国际上多项注册研究显示,虽然PCI治疗近年来增长迅速,但仍有接近40%的患者接受溶栓1-5。此外,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大大提高了溶栓治疗的血管开通率和安全性。 虽然溶栓有其特殊优势,但国内对其还不够重视,规范治疗十分迫切。因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专家起草了瑞替普酶在STEMI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目的在于推进我国急性STEMI诊疗规范化进程,帮助临床心血管内科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的医生正确掌握STEMI

33、的溶栓方法,从而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1、溶栓的优越性 PCI对于STEMI治疗是有效的,但它并不能在所有的医院中进行,而且PCI的准备时间相对较长,人员和设备要求较高,不可能立即进行,易延误治疗时间,且费用昂贵,溶栓治疗简单易行、价格便宜,可及时快速进行,因此,溶栓至今仍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再灌注治疗手段。 溶栓是通过溶解动脉或静脉血管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组织和器官的血流灌注。目前广泛用于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急性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始于上世纪50年代,于80年代以后明显发展起来。溶栓治疗不但能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而且使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34、明显下降,证据表明溶栓用于ST段抬高或新出现的束支阻滞的AMI患者,30天内的死亡率约可下降30%6-7。虽然,近年来PC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溶栓在心肌梗死急性期治疗中的应用有所减少,但是溶栓仍有其明显优势。 对于STEMI患者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是大大降低急性期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原则上,无论采取何种再灌注策略,关键是尽量缩短心肌缺血时间,即从症状发作到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与溶栓比较,直接PCI能更有效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严重出血并发症减少,应鼓励有条件、有经验并且能进行24h PCI的医院积极开展直接PCI。但是直接PCI的疗效受时间延迟影响,如果PCI相关延误超过60110min(与患者年龄、梗

35、死部位及症状发作的时间有关),PCI的优势消失。国际指南建议STEMI患者应该在首次医疗接触90min内进行球囊扩张8-9。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各种原因导致的时间延迟大大降低了直接PCI的优势。有调查显示,北京STEMI患者门-球囊扩张时间达到指南要求的比例仅有19%10。对于不能通过直接PCI达到理想再灌注治疗(有经验的团队以及门-球囊扩张时间90min)的患者,溶栓治疗仍然是较好的选择。 STEMI治疗获益主要取决于治疗时间和达到的TIMI血流。若能迅速完全恢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和梗死区心肌灌注,则溶栓治疗获益最大。许多国内外研究表明,尽早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溶栓效率。2010年急性ST段抬

36、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指出:在发病3h内行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增高,病死率明显降低,其临床疗效与直接PCI相当。发病3-12h内行溶栓,其疗效不如直接PCI,但仍能获益。发病12-24h内,如果仍有持续或间断的缺血症状和持续ST段抬高,溶栓治疗仍然有效(IIa,B)。溶栓的生存获益可维持长达5年。左束支传导阻滞、大面积梗死(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溶栓获益最大。特别当因各种原因使就诊至血管开通时间延长致PCI获益降低时,静脉溶栓仍然是较好的选择11。而且新型溶栓药物的研发进一步提高了血管开通率和安全性。 2、结合我国国情看溶栓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对溶栓不够重

37、视。在中国进行的COMMIT(1999-2005年)研究显示,未计划行PCI、发病24h以内的STEMI患者,仅有约半数(54%)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12。GRACE(2002-2003年)研究显示,大学附属医院登记的STEMI患者中,溶栓仅占10%,PCI接近50%,但仍有超过30%患者没有再灌注治疗3。CREATE 研究(2001-2004年)中国资料显示,11.5%患者接受PCI治疗,溶栓52.5%,未行再灌注治疗占37.6%。可见国内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很低,很大比例的患者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基层医院对于STEMI的规范性再灌注治疗更是迫切,由于经济以及技术条件等制约,

38、基层医院更多采用溶栓以实现再灌注,因此有必要在我国积极推进规范的溶栓,以提高我国急性STEMI的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和成功率。 溶栓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在我国目前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尚不均衡的条件下,溶栓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及时接受直接介入、理想再灌注治疗时间被延迟的患者来说,溶栓仍然是很好的选择。 3、溶栓药物的选择 AMI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性阻塞所致。溶栓药物能够直接或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变成纤维蛋白溶解酶(纤溶酶),把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分解为可溶性产物,使血栓溶解,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临床上现有三代溶栓药物。第一代

39、代表药物尿激酶和链激酶,不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可影响全身的纤溶系统,链激酶具有抗原性,可产生过敏反应,不能重复使用,但该类药物价格低廉,尤其是尿激酶仍是我国目前常用的溶栓药物。第二代药物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对全身的纤溶系统影响小,出血风险降低,开通率高于一代药物,无抗原性,但半衰期短,必须连续静脉给药,用药方法较复杂。代表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第三代药物包括替奈普酶(Tenecteplase,TNK-tPA)、瑞替普酶(Reteplase,r-PA)等,该类药物纤维蛋白的选择性更强,血浆半衰期长、适合弹丸式静脉

40、推注给药,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均减少,使用方法简单、快速,药物配制和使用错误发生率低,可实现院前静脉溶栓,疗效与t-PA相当,开通血管更为迅速(表1)。由于第三代溶栓药物疗效更好、更安全、更易应用,相信在临床上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溶栓的患者中绝大多数(90%)应用非选择性溶栓药物, 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者仅占2.7%13。因此在溶栓药物的选择上需要进一步规范。表1主要溶栓药物特征的比较项目尿激酶UK链激酶SK阿替普酶rt-PA瑞替普酶r-PA替奈普酶TNK-tPA剂量150万U150万U100mg/90min10MU2次3050mg(30min)(3060min)

41、(根据体重)每次2min(根据体重)a负荷剂量无需无需需弹丸式静脉推注弹丸式静脉推注抗原性及过敏反应无有无无无全身纤维蛋白原消耗明显明显轻度中度极小90min血管开通率(%)b 5350808075TIMI 3级血流(%)2832546063注:a体重60kg,剂量为30mg;每增加10kg,剂量增加5mg;直至体重90kg,最大剂量为50mg;b不同临床试验中不同剂量方案的冠状动脉开通率略有不同r-PA是目前国内上市的唯一第三代溶栓药物,是野生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t-PA的单链非糖基缺失变异体,只含有t-PA的K2区和P区,而F区、E区、K1区缺失,K2区的存在使r-PA保存了t-PA的纤

42、维蛋白选择性,缺失E区则无与纤维蛋白的亲和力,导致半衰期延长(18min),比野生型t-PA长3倍,溶栓作用强5.3倍,血浆清除率低4.3倍14。与其他溶栓药物比较,r-PA起效快、给药方便、不需因体重而调整剂量、更快达到再灌注、出血危险更小。 国内外临床研究均显示r-PA与t-PA相比,增加了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且临床使用疗效及安全性总体相当15-17。 4、提倡院前溶栓 STEMI发生后,血管开通时间越早,则挽救的心肌越多。“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急性STEMI患者应尽量缩短发病至入院和再灌注治疗的时间。指南强调应建立心肌梗死救治的绿色通道,力争在STEMI患者到达医院

43、10min内完成首份心电图,30 min内开始溶栓治疗,90min内完成球囊扩张(即从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60 min且D2B时间90 min;对再梗死患者,如果不能立即(症状发作后60 min内)进行血管造影和PCI,则给予溶栓治疗。必须注意溶栓治疗禁忌证,尤其是有出血倾向者,包括严重肝肾疾病、恶液质、终末期肿瘤等。由于中国人群的出血性卒中发病率高,因此75岁患者应首选 PCI,选择溶栓治疗时应慎重,并酌情考虑减量。直接PCI:发病12 h患者的首选STEMI患者应在症状出现12 h内接受针对梗死血管的直接PCI治疗,并使D2B时间90 min。直接PCI时,应常规行支架置入术。对于75岁、发

44、病36 h发生心原性休克的患者,如果无手术禁忌证,应该在休克发生18 h接受PCI治疗。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和(或)肺水肿的患者,应在发病12 h行直接PCI。下列情况为急诊PCI的类推荐:对于75岁、已接受溶栓治疗的心原性休克且适合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PCI治疗(或急诊CABG)是合理的。患者具备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接受PCI是合理的:血液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持续的缺血症状;患者溶栓失败(溶栓开始90 min内ST段抬高最显著导联回落50%)并且有中等或大面积心肌处于危险状态(前壁心梗,累及右室的下壁心梗或胸前导联ST段下移)。对于不具备类和a类适应证的中高危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和

45、PCI治疗的策略也许是合理的,但其益处和危险目前尚不清楚。缺血症状出现后,越早接受PCI治疗获益越大。无血液动力学障碍患者,在直接PCI时不应该对非梗死相关血管进行PCI治疗;发病12 h后,无症状、血液动力学和电学稳定STEMI患者,不应该接受直接PCI治疗。对于已经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如果对PCI禁忌或不同意接受进一步有创治疗,不推荐进行冠脉造影和PCI治疗。转运PCI:还可考虑转运医生就诊医院无行直接PCI条件,尤其是有溶栓禁忌证或虽无溶栓禁忌证但已发病3 h12 h的STEMI患者,推荐转运PCI。高危STEMI患者就诊于不能行直接PCI的医院时,可在溶栓或抗栓治疗同时,尽快转运患者至

46、可行PCI的医院或转运经验丰富的介入医生就地救治。如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具备以下任一项,推荐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或急诊CABG)治疗:溶栓4560 min后仍有持续心肌缺血症状或表现;适合接受再血管化治疗,75岁的患者,因为颅内出血风险明显增加,不建议溶栓与GPb/a受体拮抗剂联用。而直接PCI前(行或不行支架术)最好尽早应用。直接PCI时,冠脉内注射GPb/a受体拮抗剂有利于增加心肌灌注、缩小梗死范围和改善近期预后。抗凝治疗:所有STEMI患者急性期均应使用普通肝素已成为STEMI溶栓治疗的最常用的辅助用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为选择性溶栓剂,故必须与充分抗凝治疗相结

47、合。尿激酶和链激酶均为非选择性溶栓剂,对全身凝血系统影响很大,因此溶栓期间不需要充分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有应用方便、不需监测、出血并发症低等优点,故建议低分子量肝素代替普通肝素。接受溶栓或不行直接PCI患者,磺达肝癸钠有利于降低死亡和再梗死,而不增加出血并发症。不主张磺达肝癸钠单药用于STEMI直接PCI时,因需联合普通肝素治疗,以减少导管内血栓形成发生。直接PCI时可考虑用比伐卢定。STEMI急性期后,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心腔内活动性血栓者需口服华法林36个月。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者,可长期服用华法林,INR维持在 23。二级预防:药物与非药物干预同等重要应在患者出院前完成周密的评估,尤

48、其是检出残余的心肌缺血,测定心肌存活性。并对患者讲解非药物干预,包括戒烟、适度运动及控制体重等方面的重要性。在药物干预方面,应坚持使用阿司匹林、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以及他汀类药物。STEMI患者出院后应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使血压、血脂和血糖达标。康复治疗有利于降低总死亡率及心脏病死率,应予提倡。我国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绍良教授领导的DKCRUSH-III研究入选3月10日“最新揭晓临床研究”(LBCT)介入专场,由张俊杰教授作口头报告。这是在众所瞩目的主会场展示的唯一一项中国研究。张教授报告结束后,获得戴维霍姆斯(David Holmes)及马丁莱昂(M

49、artin Leon)等现场专家团一致肯定和祝贺。继发明双对吻挤压(DK CRUSH)技术并专注于相关系列研究长达8年之后,陈教授和他的团队把它带上了心血管界国际最高学术舞台。本次会议在5场LBCT中公布了21项临床研究结果,涉及治疗策略的探讨、新技术新药物评价等方方面面;有些结果在意料之中,有些必将引发新的争议与思考。本报记者王娣自美国旧金山会议现场精选数项研究,邀请参会专家与您一同品味。STREAM研究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症状发作3小时内、且无法在1小时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的患者,对比溶栓后624小时内血运重建(或溶栓90分钟失败后立即行补救性PCI)与

50、PPCI的转归。研究历时5年余,纳入15个国家1915例患者,结果表明,两组主要终点(30天全因死亡、休克、充血性心衰和再次心梗)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2.4%对14.3%,P=0.2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何奔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STREAM是一项令人期待已久、首次比较溶栓后PCI与直接PCI 的研究,它与以往的易化PCI主要区别在于溶栓后至PCI时间更长(17小时)”。关于研究意义,何教授指出,尽管指南推荐STEMI患者优选及时的PPCI,但实践中多数患者达不到指南推荐的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要求。此时先溶栓再做PCI与PPCI孰优孰劣?STREAM是试图回答此问题的

51、首项较大型随机对照研究,非常有临床实用性,给我们以下启示。溶栓不是STEMI治疗终点,而是过渡手段,尽可能早恢复血流、挽救心肌,并为后续选择正确策略争取到时间;溶栓与PCI并非对立,而是有效辅助。临床实践是遵循指南、兼顾实际情况、考虑患者个体化的三方平衡艺术,医生应为患者选择最恰当治疗方式,而非照搬指南。临床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例如10年前溶栓多使用尿激酶等半衰期较长药物,且对溶栓的血小板激活效应缺乏有效对策,因而溶栓后再行PCI安全性不好,而目前使用抗血小板和短效溶栓药物已克服这些问题。何教授说,STREAM建立了这样的概念:尽管指南推荐STEMI患者首选PPCI,但对某些情况如患者年龄较轻、

52、发病早期、前壁心梗,先溶栓效果不劣于PPCI。但它还有很多问题没回答,如研究入选了症状出现3小时内患者,溶栓到血运重建平均17小时,但究竟在发病后多久时间窗内先溶栓效果可与PPCI相当?溶栓后实施血运重建的最优时间点又是什么?尚待探索。STREAM主要研究者、比利时范德韦夫(Van de Werf)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该研究绝非挑战PPCI的重要性,而是在相当多STEMI患者不能及时接受PPCI的现实中寻求解决之道。纤溶与直接PCI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比较作者: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保罗W阿姆斯特朗等 STREAM研究组背景 院前纤溶加及时的冠脉血管造影术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

53、心肌梗死(STEMI)能否获得与早期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相似的临床转归,目前尚不清楚。方法 在1892例症状出现后3小时内就诊并且无法在1小时内进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中,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直接PCI或在被运送至一家能够进行PCI的医院前接受替奈普酶(tenecteplase,年龄75岁的患者剂量改为减半)、氯吡格雷和依诺肝素治疗。如果纤溶治疗失败,则行急诊冠脉血管造影术;若纤溶治疗顺利,则在随机分组后624小时行血管造影术。主要终点为达30天时死亡、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再梗死的复合。结果 纤溶组939例患者中的116例(12.4%)和直接PCI组943例患者中的135例(14

54、.3%)发生了主要终点(纤溶组相对危险 0.86,95%可信区间 0.681.09,P0.21)。纤溶组36.3%的患者需进行急诊血管造影术,而其余患者则在随机分组后17小时(中位数)进行了血管造影术。纤溶组发生的颅内出血多于直接PCI组(1.0% 对 0.2%,P0.04,方案修正后 0.5% 对 0.3%,P0.45)。两组非颅内出血发生率相似。结论 对于首次医疗接触后1小时内未能进行直接PCI的早期STEMI患者,院前纤溶加及时的冠脉血管造影术可导致有效的再灌注。然而,纤溶治疗与颅内出血危险的轻度增加相关。树立正确溶栓观念争取最佳救治时机来源:医学论坛网 “近年来,尽管介入治疗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但由于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等特点,仍然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方法,目前国际上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比例大约为40%。即使在欧美国家,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中溶栓与直接介入治疗的比例也大体相当。而国内对溶栓治疗不够重视,治疗不够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