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88727095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0.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V01(26No(2 第 26 卷第 2 期 科学学研究 Studies in of ScienceScience2008年 4 月 Apr(2008文章编号:10032053(2008)02 043507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吴治国,石金涛,杨 帆(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上海 200052) 摘要:在回顾创新气氛概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主观型和客观型创新气氛本质之争的理论原因,并总 b5E2RGbCAP结了创新气氛的定义、维度分类、主要量表,以期澄清当前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惑,促进国内有关创新气氛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关键词:创新气氛;本质;维度中图

2、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创新能力是组织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全球市表,以期澄清当前研究中的一些困惑,促进国内创新 p1EanqFDPw气氛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今日更多表现为 社会实体的组织来说,拥有创造型员工只是拥有创新能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组织的1创新气氛概念的发展与界问题不再是DXDiTa9E3d某个或者某些员工具有创造性旧,而是怎样激发和支持员工的创造潜能,怎样理解组定1(1概念发展 织中影响创新绩 效的环境条件,怎样实现员工创造力到创新行为的1935年,Lewin在研究“场理论”时提出“心 氛围”,同时代的心理学研究认为可以通过智力与理有效转化

3、。因为创造潜质是一般人的本质特点1 , RTCrpUDGiT人格特征测评去理解复杂的思维和行为过程,并发在研究创新时如果只关注个 体,就如同观察苹果树怎么长出苹果时只看着树,而现社会和组织背景在人的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忽略了阳光和土既然气氛揭示的是“组织如何成为其成员心理意义壤H1。所以,创新气氛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成为 上的环境”,那么也可以验证环境中哪些因素影响 理解组织创新绩效和变革的重要变量 ?1 。 人的创造性。于是, 20世纪 80年代,心理学研究者但目前国内除了台湾地区外,对创新气氛的研提出“创新气氛”术语来描述特定社会情景中,环境究还相当缺乏。通过 中国期刊网 以“创新(造)

4、气 特征对个体创造潜能发挥的促进或者阻碍作用 1 。 氛 (氛围 )”为“篇名或关键词”搜索,文献总数量不 到 90 年代,许多组织理论学者认为,关注一超过50篇,偏学术的研究12 篇,在核心刊物的 4 5PCzVD7HxA层面的气氛没有针对性, Schneider 甚至指出一般气般 篇。而且在创新气氛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研究方 氛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整体构面存在的意义,不赋法上,以往研究存在混乱甚至错误理解。比如创新 予气氛特定指示物的研究毫无意义 ? 。于是特定气氛的真正本质是什么不清晰,创新气氛的维度结类型气氛成为研究重点,越来越多的研究结论也证 构差异较大,定量研究背后的理论解释薄弱等

5、?1。 实特定气氛对于特定结果更具预测性。组织创新气这些现象都不利于创新气氛及组织气氛理论框架的 jLBHrnAILg氛作为特定气氛之一类,是联结组织气氛和创造,分建立。基于此背景,本文从梳理创新气氛概念发展析员工怎样对工作环境中影响个体创造的特定因素开始,讨论了两种不同创新气氛本质观之争的理论做出反应,以预测员工可能出现的创新行为。 原因,总结了创新气氛的定义、维度分类法、主要量xHAQX74J0X收稿日期 :2007 04 12; 修回日期 :2007 08 03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70672072); 上海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056921005) 作

6、者简介 : 吴治国 (1977 一) ,男,湖南湘阴人,博士 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与气氛。 石金涛 (1945 一) ,男,浙江宁波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杨帆 (1979 一) ,女,安徽芜湖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伦理。LDAYtRyKfE万方数据(436? 第 26 卷 科学学研究1(2 创新气氛概念的界定 高创新型、低创新型乃至“停滞型”组织的主要标准 ?;(2) 感知角度 : 以个体认知为基础评估和界定 效创新气氛与员工创新行为、组织创新能力和绩 创新气氛 ;(3) 互动角度 : 以个体和组织之间的相互 之间的积极关系,

7、研究者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作用为界定标准,指出组织成员与其所处情景的相在揭示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对于创新气氛内涵却是 互作用,形成了何为创新气氛的一致看法 ? “ ;(4) 组 见仁见智。基本概念界定差异使得不同研究之间难 Zzz6ZB2Ltk织文化角度: 创新气氛与组织是否存在创新文化密 以有效比较和数据汇聚,而引起实践上的混乱和困切关联?引,组织员工在互动中通过集体性阐惑。 Moran 和 Volkwein 一 1、Suliman? 则通过分析不同 dvzfvkwMI1释形成 的内涵,总结出四种创新气氛界定角度:(1) 结构角 了一致的历史感、价值观、规范和目的归国外对创新气氛的主要定义如表

8、1 。 1。 度 : 将创新气氛视为创新型组织固有的特征,是区别 表 1 国外研究者对创新气氛的定义研究 定义 3 Ekvall ,198713 能刻画组织生活、与创造力有关的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在与其他变量( 如文化、领导风格、资源、结构等) 相互作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背景条件和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Isaksen等, 199514 它影响特定组织中员工个体和群体的创造力。Britz(1995? 】 组织中有利于员工产生和实施新思想的态度、感受和行为的集合。它们通过鼓励员工新思想而促进组织变革。 rqyn14ZNXI存在于具有创造性和革新性的组织中的、创造力产生的心理背景,对影响创造性工作的

9、组织环境认知。 Amabile 等, 1996t”】 EmxvxOtOco一种个体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流程的认知,并将创新目标具体化为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意、流程再造以及Tesluk 等, 199717 】 从整体上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环境气氛。 存在于组织内部,能被组织成员体验,并影响其创新行为的持久特性,是组织成员对组织环境是否具有创新特性的主观知觉与描述,这种知觉会影响个体的态度、信念、动机、价值观和创新行为,最终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创 Bharadwaj 等,20001 。 3 新能力与创新绩效。 织特征的概念化表现? ”。我们称前者为“主观型创 2 创新气氛的本质 新气氛”,认为气氛是现象

10、的、主观的,是个体基于共同组织情景的认知结构 ; 称后者为“客观型创新2(1 主观型与客观型创新气氛本质之争 气氛”,认为气氛是现实的、客观的,无论成员是否 选择去感受,它都独立于员工感知而存在? 。二者 创新气氛多样化内涵背后,反映了两种互相冲 SixE2yXPq5突的本质观: 创新气氛是员工个体认知特征还是组 主要观点差异如表2。表 2 主观型和客观型创新气氛主要观点差异主观型创新气氛 ( 现象论 , 主观论 ) 客观型创新气氛 ( 现实论 , 客观沦 ) 1( 组织成员的个体特征1( 组织特征 2( 基于对组织过去经验、事件的认知 2( 基于对组织目前经验、事件的认知 3( 属于干预变量

11、,在组织中和其他变量一起起作用 3( 是组织其他变量作用的结果4( 作为组织变量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 4( 稳定。相对难以改变的现实 5( 测量只能反映某一时段的组织“软”特征5( 测量反映组织固有特征的最后图景 6ewMyirQFL6( 通过所有组织成员或者大部分代表样本的 6( 通过组织任何成员或者外部观察者的报告测量( 小样本就可以测量) 认知测量 ( 需要大样本) 7( 依赖组织成员的感知7( 不依赖组织成员的感知 注: 根据 Ekvall 的研究 13制表。 kavU42VRUs基于个体认知特征的主观型本质观,将创新气氛概念化为个体心理气氛的综合。个体以心理意义万方数据第 2 期 吴治

12、国石金涛杨帆: 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为标准感知性地评价和描述工作环境特征,然后将 中出现的创新行为和事件,然后借用气氛术语去解 释和交流,在互动基础上记录、中止、重编、转换他们个体感知集合起来表达组织创新气氛。因此,气氛 之间对行为和事件的感知 o ,直至达成共享理解, 本质上是员工个体感知特征的体现,反映出个体普遍怎样感知组织中影响创新的环境因素。也就是 形成创新气氛。个体再基于自己的认知特征对这些 y6v3ALoS89影响创新活动的气氛因素赋予心理意义,形成个体说,组织创新气氛是组织员工对影响创新的组织环心理气氛结构,最终影响自己日常工作中的创新行境特征意义的“心理建 构”,带有主

13、观性,同一组织为。根据主观型本质论,可以推断组织中不同个体、 的气氛感知也会因个体差异 而存在差异。所以,创群体、层次之间既有着同质性创新气氛体验,也存在 新气氛内涵常与个体“共享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对于理解不同员工、群体、层次新气氛界定角度来看,相互作用和感知角度都赞同Amabile等 ? 钊指出,组织 气氛本质是主观的,只不过感知方法通过员工感知 高层对环境的感知与其他群体的感知是有差异的, 反映气氛,相互作用方法则通过客观条件和主观意 以前关于组织社会环境对创造的影响没有揭示组织 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反映 气氛一 - 。 特征、项目管理、工作群体等不同层次上的工作环境 为基于组织特征的客观型

14、本质观,视创新性气氛 认知差异。因此Amabile 开发的创新气氛评估工“一个宽泛的组织等级,非心理的,而是描述个体(KEYS) 更关注个体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对具创造活动的组织背景变量”。这种变量主要指正式 个体创造或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和主体之间通过意义获取而构 性的影响,其假设是: 自我报告式测量揭示了个体赋, 予组织、部门和工作群体事件的心理意义。建的意义?1。因此,创新气氛本质上是组织中影响M2ub6vSTnP创新活动的环境特征的体现,是客观存在于员工认组织中影响创造或创新的典型的行为、念度和感知模式知之外的,同一组织内其创新气氛相同。即使每一 “组织创新气氛” 1 个员工都有着独特感知,创

15、新气氛仍实际存热不受 个体对创新气氛的感知和领悟个体如何感知的影响。个体感知差异,只会调节气1 氛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和程度,不会影响气 个体基于对组织创新气氛的的观察和理解得出个人结论氛本质特征嵋“。所以,组织创新气氛内涵常与可测 “个体心理气氛结构”量的“相对稳定的影响创造和创新活动的组织内部 上 0YujCfmUCw环境特征、结构、政策、运作方式”相关。从创新气个体创造和创新行为氛界定角度来看,结构和文化角度都倾向于赞同气图 2 客观型创新气氛研究模型 氛本质是客观的。不同气氛本质观下,其研究方法也是不同的。2(2 两种本质观下的理论研究模型客观型创新气氛研究框架中,组织客观存在一e

16、Uts8ZQVRd套影响创造或创新活动的典型行为、态度和感知的结合 Ekvall 的讨论 ?1本文提出主观型和客观型创 集合。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观察,领悟到组织是新气氛研究的理论模型( 如图 1、图 2) 。 支持还是不支持创新,自己哪些创新行为将受到组 组织中的创新行为、创新事件 织的鼓励和奖赏,哪些行为尽管可能带给组织效率J 个体对创新行为和事件的感知 但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认可,从而形成个人心理气上 氛结构,即赋予各种行为与事件以心理意义,最终决 阻织成员用气氛术语解释组织创新行为和事件,然后员工 定自己应该采取的行为。 Ekvall 旧 2 3 在创新气氛研究之间的互动形成对行为和事件

17、的一致解释 “组织创新气氛” 中采用客观模式,开发出CCQ“创造气氛测量问sQsAEJkW5TJ卷。CCQ4是利用个体感知评估气氛,但这与主阶体基于对创新行为和事件不同程度的理解得出个人结论观论本质观点是不同的,因为创新气氛同样可以通“个体心理气氛结构” 过外部观察者来进行研究。 GMsIasNXkA图 1 主观型创新气氛研究模型2(3 两种本质观的实践联系 ( 主观型创新气氛反映个体“认知图式”,客观型在主观型创新气氛研究框架中,个体感知组织 反映组织特征,但这些理论差异在实证研究中却很TIrRGchYzg万方数据科学学研究第 26 卷模糊 ?31。 Ekvall 认为“当从研究结论中推断组

18、织生 60 题,外加 3个开放题 )和CIQlVA(9 个维度 507EqZcWLZNX外加 3 个开放题 ) ,以及现在常用的“情景活特征时,理论差别就不完全是那么重要了 更 题, 重要的是,事实上二者都将社会生态意义上的气氛 卷”等版本,这是CCQ&北美的发展。在欧观点问最终修订成包含13个维度的ICQ,现由“欧Centre 中洲,CCQ看作是组织整体特征。创新气氛概念关注的不是个 心(Innovation Europe , ICE)管理。会洲创新体任务的调整,或者与特定同事的关系,而是整个社目前SOQfe含9个维度53题,外加4个心理情景。因此两种本质观都认为感知与领悟, 题 ( 见表

19、4) ,每一个维度都是要收集个体、群体开放而不是态度、感受或能力,调节着情景与创新行织层次上影响创造和创新的环境特征。大量实 和组为。”实际上,无论是回答 CCQ KEYS还其他问卷,lzq7IGf02E究表明,SOCM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题目 证研 个体都会以直接的工作环境作为答题参照物旧 31 。的相关性也得到较大改善,其测量性质可之间 这个参照物非常重要,它将指导个体以心理感知方式做出反应,而影响问卷分数。可以推断,如果个体受 29。以整个组织为参照物,和个体以自己部门 以接 (2) 创造气氛评估量表(KEYS) 得出的分数是不同为参照物, “创造气氛评估量表”是在WEI 的基础上的,

20、这也是研究者在使用创新气 氛问卷时应注意的。 Amabile16 及其同事开发出来,以评估组织工作环由 境感知中影响创造思想产生的因素。KEY电含8个维度78个题目,66个测量工作环境, 6 个测量、 3 创新气氛的维度和测量 zvpgeqJ1hk回 答者对创造力的评估, 6 个测量回答者所在部 门的 3(1 两大主要组织创新气氛测量工具 生产率情况。 Amabile 及后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 NrpoJac3v1究证明KEYS1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收敛效度、区分 创研至今有5篇文献综述涉及到创新气氛,探讨了效度和信度。另外,有学者基于 Amabile 的理论假 成新气氛文献的分布,从概念内涵、结

21、构与测量、形过程、作用机制及其与析了 设和构想程序,开发出“创造障碍因素调查问卷” 创新绩效的关系等方面分 (BCWQ),从KEYSffi反的方向调查组织中阻碍创新气氛研究现状,介绍了诸多测量工具发展员 时间、语言版本、科学性 ( 信度、效度) 、应用地区、主 工创造的环境因素 ? 。 要 用途、维度、回答类型、回答项目等? 。 28。3(2 创新气氛的主要维度 1nowfTG4KI其实,目前应用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组织创新 关于创新气氛的维度,许多维度分类法研究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如 Hunter等H艘集到 气氛测量工具主要包括“情景观点问卷” (SOQ, sit-uational out

22、look篇与“创新气氛”相关的文献,提出 14 个出现questionnaie) 和“创造气氛评估量45fjnFLDa5Zo频率 the climate for 最高的维度( 表 3) 。表” (KEYS:assessingcreativity)o 其 他的问卷,如“团队气氛量表” (TCI) 主要测量团队维度分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创新气氛本质和 成分结构,为操作性定义开发高信度、效度的测量工 创新气氛,“创新支持问卷” (sssI) 主要应用于非商具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文基于正确使用和比较主业组织,“创造气氛问卷(CCQ)”创新气氛问卷”要测量工具的目的,列出已有创新气氛测量工具的 (ICQ

23、) 与“情景观点问卷”有着密切的前后发展关tfnNhnE6e5维度(表4)。(BCWQ传KEYSW着相同的理解假系,“工作环境量表(WEI)、“创造障碍因素问卷” HbmVN777sL从表 4 发现 :(1) “自由度”、“创新支持”、 设。 “挑战性工作”、“充足资源” ( 包括时间和创新所需的其(1) 情景观点问卷(SOQ)含“情景观点问卷”始于他资源 ) 三个维度在两大主要测量中都得到体现,1981 年 Ekvall 开发的包 与 Hunter 等口?的分类结论一致,因此可以说是10 维度50个题目的“创造气氛问卷”(CCQ由于CCQ;瑞典语言,1986年Ekvall与创造力研 新气氛比

24、较稳定的结构要素。创 究中心 (CSC)Isaksen 等合作,将其翻译成英文版。维度基本一致,(2)CCQ、SOQF口 ICQ映了万方数据 表明它们之间的继承性,其中差异反之后, Isaksen 及同事和 Buffalo 创造性问题解决团队AII 文化差异。比如SOQi除了该CCCfr的“动(CPS B)对CCQS行多次修订,依次出现CIQ力与活力”维度,并重新界定和扩展了“挑战性”维 V7l4jRB8Hs。 439?第 2 期 吴治国石金涛杨帆: 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表 4 组织创新气氛?表维度分类注:?后括号内容反映同一维度下不同问卷关注重点不同。 些理论困惑,对我们今后的相关研

25、究有着重要的启 83lcPA59W9示 :(4 创新气氛研究启示(1) 在创新气氛理论和假设构建时研究主体应 该清晰自己的本质观倾向,这将影响研究的理论模论 本文讨论了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内涵、本质、理型和问卷设计。比如测量题目,主观测量的典型问 研究模型、主要测量工具以及维度分类,澄清了一 mZkklkzaaP万方数据?440? 第 26 卷科学学研究of formationRela- organizational climateJ(Human题是“我认为 ( 感觉) ”,而客观性测量中,题目 AVktR43bpwtions , 1992, 45:19 47(不会出现“我”怎样的词语,典型问题

26、如“组织员工Suliman A T M(Are climate we to innovate?work 10 ready都 ”,因为应答者被视为组织生活观察者,要求 case of readiness to innovate Jordanrelationship:the 他们报告组织员工经常有的行为,而不是报告自己 andInnovation J(Creativity Management , 2001, 10 的行为或感受 ?21。而当前有些实证研究,理论模型(1):49 59( 是主观论倾向,问卷反映的却是客观论本质,这样其 inno?Ekavllclimateforand11 G(Org

27、anizational creativity 实存在逻辑错误。 Ekvall 所谓的二者在实践中难以 Work and of rationJ(EuropeanJournal Organization- 区分,指的是问卷难以反映应答者的本质观倾向,并alPsychology , 1996, 5:105 123( 不是否认研究主体应该有自己的本质观倾向。Cabra the and factor structure J 12 F(Examining reliability climate for innovation of the (2) 文化影响不同地区研究者对创新气氛维度questionnair

28、eR(Unpub- 的理 at Bur- lished master s thesis , StateUniversity , College 解,因此在实际问卷设计中,应该尽量建立多维ORjBnOwcEdfaIo 。 New York, 1996(度理论模型,然后通过不同文化下的数据进行验证Ekvall G(The climate in theory13 metaphor organizational和归纳。比如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到底采用CCQE B D(Advances in PA(Bass M , Drenth JOrganiza-是SOQ取决于我们对“活力,动力”维度的理解是tiona

29、l Pub-Park ,CA:SAGE Psychologyc 】 (Newbury 与北美人接近,还是与欧洲人接近,还是完全有着自lications ,1987, 177190(己不同的理解。所以建议选用 10维度的CCQ但 参 S CIsaksen 14 G , Murdock M, Lauer K, Dorval B, Puccio 考 SOQ一些题目陈述上的修订。 the climate J(Somerecenton assessing developments offor as and part presentedcreativity changeR(Paper参考文献 : inte

30、rnational for conferenceonclimate organizationalPthenew E(Introduction:toward 1Drnckerorganizationandandcreativity change:research applications(Center R(The MA(Hesselbein F, Goldsmith WBuffalo , NY(1995(the ofBeckhard for Studies in CreativityOrganization FutureC(San FranciscoA(The assessment climat

31、e 15Jossey Bass(1999(1 5( master tech- Kinon M J(Kirton 2 Adaption hochsehule betrieb- ffir DarmstadtResearch (3rd ed()M(HatfieldDarmstadt , Germany(1995( CentreAmabile T M( M , Conti R, CA: for innovation in or- of Blitz2MiJTy0dTT s ganizationsD(Unpublished thesis Innovation Inventroy(KAI) nische,

32、linstitut gIiSpiue7A, UK:Occupational swirtsehaftslehre uEh0U1YfmhCoon J , Herron 16 H , Lazenby 1999( 3治国,石金涛( 员工创新行为触发系统分析及管理the work environment forAssessing creativityJ 】 (Acad? 启示 J( 中国软科学, 2007, (3):58 67( ofJournal , 1996, 39:1154 1184( emyManagement of M(Thedomain ofPSR(Influences Csikszentm

33、ihalyi creativityA(Runco 4TeslukJ17 organi E , FarrL , Klein IAg9qLsgBXMR S(Theories of on A , Albert zational culture and climate individualCreativityC(Newbury WwghWvVhPEPublications Park , CA:SAGE Inc( 。 1990(202( Journal of CreativecreativityJ( Behavior , 1997, 31:27 41(asfpsfpi4kclimate ARain 5S

34、chneider B , Brief P , Guzzo innovation A(Creating SMenon happen 18 Bharadwaj A(Making for culture sustainable andorganizational changeJ( creativity organizations:individualmechanisms, organi ooeyYZTjj1zation mechanisms or of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1996。24:7 19( both?J(Journal creativityBkeGuInkxI

35、in AI Beraidi T(Creative team climate an 6 A, Richards ProductionInnovation Management , 2000, 17:424 in international office:an434( exploratory accountingstudy Saudibetween R(What is thedifference DenisonArabiaJ(Management Journal , 2003, 19organization- Auditing of al culture and climate?a native

36、s18(1,2):7 18( organizational pointPgdO0sRlMoK J(The assessment of creative climate:an in- view on a decadeof of 7Lauer warsJ(Academy paradigm3cdXwckm15creative climate of ekvall 8Review,1996, 21(3):629 vestigationquestionnaireManagement h8c52WOngMW Glickand654( master s measuring R(Unpublished thes

37、is , StateUniversity , 20 H(Conceptualizing v4bdyGiousat in muhilevel research994( and organizational College Buffalo, NewYork , 1 psychological climate:pitfalls of Schneider E(On the climatesReview , 1985, 10:601 Aof 8 B , Reichers etiology J(Academy Management 616(J(Personnel Psychology , 1983, 36

38、:19 39( J0bm4qMpJ9Moran E cultural to the Cart Z(Climate matter:a 9 T, Volkwein J F(Theapproach 21 J perceptions meta analytic XVauA9grYP万方数据?441?第 2 期 吴治国石金涛杨帆 : 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affec- molarandpath analysis relating SKG(SituationOutlookclimate , cognitive 29lsaksen G , Lauer J , Ekvall tive individua

39、llevel work of the states , and climate for andoutcomesJ( Questionnaire:measure creativity 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 , 2003, 88(4):605 changeJ(Psychological Report , 1999,85:655 619( 674( Ekvall and of 22 G(Climate, structureinnovativeness Kwasniewska the climate for of 30 organiza-J,NeckaE(Perce

40、ption for of in tionR(Stockholm:SwedishCouncilintherolethelevelthe Management creativityworkplace:theandBehavior , 1 983( and and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organizationgenderJ(Creativity Ekvall 23 climate and G(Tangeberg AnderssonY(Working Management , 2004, 13(3):187 196( an innovative of S K M ofcr

41、eativity:a study newspaper officeJ (31Hunter T, Bedell E , MumfordD(Dimesnions Journal ofCreative creative Behavior, 1986,20(3):215 225( climate:a Korean general taxonomyJ(The 24 Journalof 陈威豪 ( 创造与创新氛围主要测量工具述评J( 中 Thinking,Problem Solving ,2005, 15(2): 97 116( 国软科学, 2006, (7):86 95( Centre Climate

42、25 陈威豪 ( 创造与创新氛围研究述评J( 自然辩证法32InnovationEurope(ICE)(Innovative Question- 研究, 2006,(11):15 19( naireDB,OL(http:,www(iceurope(corn , 2007 03 26 25( 王雁飞,朱瑜( 国外组织创新气氛研究概述 J( 外 Amabile TN 国经济与管理, 2005, (8):26 32( 33 D(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M, GryskiewiczbR9C6TJscw27 environment 王雁飞,朱瑜( 组织创新气氛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43、( scales:work Re inventoryJ(CreativitypN9LBDdtrdsearch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3):443 449( Journal , 1989, 2:231 254(28of W MathisenGS(Areviewinstrumentsas-S the E, EinarsenM ,Kaemmerer34Siegel F(Measuringperceived DJ8T7nHuGTinnovative within for creativeandenvironmentsor-in sessinginnovation of organization

44、sJ(Journal supportQF81D7bvUAResearchJournal , 2004, ganizationsJ(Creativity 16 (1):119Psychology , 1978, 63:533 562( Applied 4B7a9QFw9h140( A discussion and of the of defining concept organizationalclimate for innovativeness WU FanZhi guo, SHI Jin tao , YANG (HRMInstitute ,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

45、ity , Shanghai 200052 , China) andAbstract:The theory evolution of climate for innovativeness is theoreticaldebates between and origination reviewed , and subjective innovativeclimate of are research confusion theoreticaldiscussed(Inandandobjective ontology addition, to clarify empiricalpromote climate for on somemeasuresaresummed( innovativeness, thedefinition , dimensionality studytaxology , andassessing for Keywords:climate innovativeness;nature;dimensionalityix6iFA8xoX万方数据wt6qbkCyDE17 / 1818 / 1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