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

上传人:蜕变 文档编号:88678472 上传时间:2022-05-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汇总(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2021)要点 脑血管病已成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从全球范围来看,脑血管病为第二大致死原因,同时也是成人的第一大致残原因,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我国为脑血管病的高发区,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已在抗血小板和急诊血管再通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仍有高达50%70%的患者发生残疾甚至死亡;而轻型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近期卒中复发风险仍高达6%8%,且存在出血

2、等并发症。此外,对于我国发病率较高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脑小血管病等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措施。 适应为自然界生物的本能,是一种机体对于外部病源入侵及机体自身内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人体对于外界环境和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脑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其对缺血、缺氧性损害极其敏感,当脑组织完全缺血或缺氧几分钟即可导致某些特定神经元的不可逆性死亡。但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脑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缺血、缺氧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自然状态下,脑可通过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以适应缓慢进展的血管狭窄或闭塞,从而避免或减轻缺血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因此,探索能够提高脑组织对缺血耐受的干预措施,一直是临床医生

3、的不懈追求。远隔缺血适应(RIC)可激发脑对缺血损伤的适应和耐受,是一种临床可行的无创性、非药物干预措施,因具有安全无创、简便易行、易于推广等特点,备受患者和医生青睐。目前,RIC已在心脑血管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一、RIC的概念和分型推荐意见 1. RIC是指通过对某一脏器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血流阻断与恢复,激发机体内源性抗缺血性损伤能力从而提高其他远隔重要脏器或组织抗缺血性损伤能力,减轻相关器官或组织的缺血损伤。 2. 肢体RIC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诱导心脏、脑、肾脏等机体重要的组织或器官产生抗缺血损伤能力,进而减轻其

4、受到的缺血性损害,是一种临床可行、易于实施和推广的RIC方法。 3. RIC可依据诱导缺血适应与拟保护缺血事件之间的先后关系,分为“远隔缺血预适应”“远隔缺血期适应”和“远隔缺血后适应”三种类型。 4. 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一些难以区分RIC具体类型的情况,可统一应用“远隔缺血适应”来进行描述,该名称既包含了三种不同的类型,也包括了不同类型之间的相互组合。二、RIC作用机制概述推荐意见 1. RIC的作用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现有证据表明体液调节机制、神经传导调节机制及免疫炎症调节机制在诱导其内源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三种机制并非相互独立,存在相互交叉和重叠,协同发挥保护作用。 2. RIC是

5、一种无创性、物理治疗措施,通过作用于多靶点发挥保护作用,保护作用的机制复杂,推荐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以期阐明RIC的具体作用机制。三、RIC的临床实施方法推荐意见 1. 在院前急救、住院及居家等医学场景,推荐使用自动化专用治疗设备进行肢体RIC治疗,保证治疗的标准化和实施的便捷性及安全性。 2. 由于下肢慢性静脉异常发生率高,且存在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于近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推荐通过单侧或双侧上肢实施RIC治疗。四、RIC的适用人群推荐意见RIC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包括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小血管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和颈动脉内膜切

6、除术围手术期、烟雾病等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对于合并症多、治疗难度大的高龄脑血管病患者和颅内动脉狭窄患者,RIC治疗仍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推荐意见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在应用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及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的基础上,连续应用180或300d、每天2次的RIC治疗(双上肢,5个循环/次,每次含5min缺血和5min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脉所用袖带压力为200mmHg),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复发风险,并有利于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二)急性缺血性卒中(AI

7、S)推荐意见 1. 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早期(72h内)应用RIC治疗(健侧或双侧上肢,45个循环/次,每循环包括5min缺血和5min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脉所用压力为200 mmHg),每天12次、连续使用2周至6个月。 2. 对于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推荐在血管再通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RIC治疗(单侧上肢,34个循环/次,每循环包括5min缺血和5min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脉所用压力为 200mmHg),每天1次,至少连续治疗7d。 3. 鉴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不良预后及RIC治疗在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复发风险

8、以及改善认知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二级预防中联合应用RIC治疗,在应用抗血小板和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及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进行180或300d、每天2次的RIC治疗(双上肢,5个循环/次,每次含5min缺血和5min 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脉所用袖带压力为200mmHg)。 4. RIC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推荐在此类患者中继续开展RIC治疗相关研究,尤其是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患者,进一步明确RIC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体积、临床预后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三)脑小血管病推荐意见 1. 对于伴有或不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小血管病患者,推荐在常规治疗的同

9、时联合应用RIC治疗(双侧上肢,5个循环/次,每循环包括 5min 缺血和5min 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脉所用压力为200mmHg),每天2 次、连续治疗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2. 基于RIC治疗在脑小血管病及其他类型脑血管病患者中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推荐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探索长期RIC治疗对脑小血管病患者可能的临床益处。(四)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推荐意见 1. 对于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推荐在术前应用 RIC治疗(双侧上肢,5 个循环/次,每循环包括5min 缺血和5min 再灌注,缺血时阻断肱动脉所用压力试验组为 200mmHg),每

10、天 2 次、连续2周,以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推荐进一步探索RIC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影响。 2. 对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患者,手术过程中通过上肢或下肢进行RIC治疗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但其对心脏、脑及其他器官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充足证据支持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常规应用RIC治疗,推荐积极开展相关临床研究。五、RIC治疗的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推荐意见 1. 通过上肢实施RIC治疗时,应除外上肢存在软组织和血管损伤、肢体畸形及收缩压超 过200mmHg的患者,并排除合并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通过下肢实施RIC治疗时,应除外下肢

11、动脉闭塞症、下肢静脉曲张、踝臂指数0.7、肢体畸形及肢体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同时排除具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外周血管病和周围神经病病史的患者。 2. RIC治疗前,推荐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双侧血压、脉搏、心率和心脏节律,对于可疑动脉闭塞的患者,推荐进行血管超声检查。 3.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是拟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治疗的患者,在血管开通治疗前可直接实施RIC治疗,避免评估导致时间上的延误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六、临床应用和研究展望与建议推荐意见 1. 目前RIC治疗有多种实施方案,但最佳治疗方案并未明确,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现有研究证据,在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最佳治疗方案可能不同。 2. 基于RIC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便捷性,推荐在其他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继续探索RIC 的保护作用;推荐进一步探索长期 RIC 辅助药物治疗对脑血管病患者卒中复发、认知和精神障碍、睡眠障碍等不良事件的影响。(完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