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行故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8185640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生修行故事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生修行故事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生修行故事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人生修行故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修行故事(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做人处世的智慧一个青年去请教禅师如何做人,禅师说道: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青年问道:我怎样看您呢? ”禅师说道: 你看我有几个脑袋、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几张嘴巴、几只手、几条腿? ”青年说道: 大师,每个正常人都有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两只手、两条腿,您也是一样的呀!”禅师问道: 脑袋、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腿,它们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青年说道: 脑袋主要是用来思考,眼睛主要是用来看,耳朵主要是用来听,鼻子主要是用来呼吸,嘴巴主要是用来吃饭与说话,手主要是用来拿东西,腿主要是用来走路。”禅师说道: 脑袋长在人的头上,人是用脑来思考

2、天地万事万物的,人首要的是用脑来生活,脑袋主宰人的一生,人只有一个脑袋,人凡事必须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才能把握 人生。人有两只眼睛,它们都是平行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平等看人,平心看物,人必须睁开眼睛,眼看四面八方,才能看清天地世界。人有两只耳朵,一只长在左边,一只长在右边,它提醒我们要倾听正反两方面的声音,不能偏听偏信一面之词,方能正确理会人间世界。人有一个鼻子、两个鼻孔,人依靠它来呼吸天地间新鲜空气,释放自己心灵的废气。人有一张嘴巴,它不仅用来吃饭,而且用来说话;人必须吃尽人间酸甜苦辣,才能享受 真正的人生;同时病从口入,祸从嘴出,它警示人说话要慎重, 做人要稳重,方能四平八稳。人有两只手,

3、一只手用来劳动创连,一只手用来抓住拥有,人要把握机遇,抓住时光, 创造财富,才能拥有美好人生。人有两条腿,人不仅要走前人走过的路,更重要的要开创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前景才会宽广辽阔呀! ”青年心情舒畅道:大师,听了您这番教诲,我真是茅塞顿开啊!”禅师却平静地问道:你刚才能够看见我的外表,现在能否看到我的内脏?”青年如实回答道: 不能。”禅师神情庄重道: 我有一个心脏,它有两个心房,它时时刻刻提醒我 凡事不仅要为自己着想。而且也要为他人着想,才能心想事成;我有两叶肺,它告诉我在世上要广泛地与人交心通气,才能心平气和、遂心如意;我有一个胃,它既要吸收美好的东西,也要消化不良的东西,才能健康成长;

4、我有不少弯弯曲曲的肠子, 它启示我人生的路曲曲折折,凡事不畏曲折,才能走向远方;我内脏还有很多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们昭示我一一生命中的每个人都是我的可贵之人。”青年欣喜若狂道: 大师,你这深入浅出的解说,真让我受益匪浅。”禅师依然沉稳平和地问道:你能够看到我的模样,现在能否看清自己的模样?”青年诚实回答道:不能。”禅师说道: 是呀。人可以看到别人的表面,却很难看清别人的内心;你能够看到别人的模样,却很难看清自己的模样,做人不容易呀!”青年问道: 大师,你刚才给我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你能否告诉我做人最重要的是哪 一点呢?禅师说道: 我开始不是就告诉你了吗?”青年问道:

5、您告诉我什么呢? ”禅师说道: 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青年恍然大悟道:是呀。看清别人,认清自己,认真做人,方能智慧一生。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 说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 他听说佛能灭除一切苦难后, 就背上行囊去 找佛。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可那个人不解地说: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佛陀慈悲地微笑: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佛陀继续开示: 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站在温暖而明亮的阳光下,看着面带微笑的佛,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

6、种无谓的执著,要求得解脱最终只能靠自己。故事看完了,多数人只是一笑置之,有的甚至觉得荒谬,真正把这个故事放在心上左右 思量的人少之甚少。 所以世间的迷茫依旧迷茫,心上的苦恼和困惑依然执著。而这一切的创造者不是别人,正是把眼睛蒙起,使心灵执著于纷乱和麻痹中的自己。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苦恼。快乐的时候我们都不需要去究其原因,因为快乐最容易使人忘情、忘我;不快乐的时候,苦恼就会使人长吁短叹,要想解脱这个烦恼,还需要系铃人自己。 然而多数时候我们只能看见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短处,或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短处。于是就避而不谈、视而不见,就养成了我们总忽略自己短处的

7、习惯。这就等于自己把不快乐的种子埋在了心底, 一旦遇到困难、坎坷的时候,我们就会陷入苦闷、 迷惘之中,于是痛苦就会乘虚而入一并萌发,一时间仿佛这 个世界的所有不幸都为你一个人而设。于是看风风冷,看雨雨寒,满目败柳残花,一片萧然。即便阳光灿烂,也会去诅咒阳光的不合时宜。抛开烦恼,在心上栽种一朵美丽的鲜花,当阳光明媚,春暖夏燥时,这花朵的艳丽和美好就会给我们短暂的满足和快乐。于是,这鲜花便可以永远绽放, 蜂蝶的舞蹈也会占据我们的心灵。禅语故事中的人生智慧从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开始,禅”作为一种 可意会,难言传”的修行法门,延续至今而未见衰退。宗镜录出,禅宗衰。”禅是不能多讲的,其境界是言语道断、

8、心行处灭,与思 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禅是靠悟的,又有 渐悟” 顿悟”之说,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在这光怪陆离、物质化肆虐的社会,读禅可以开启心智,点亮心灯,进而形成一份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而品阅古往今来的禅语故事,更能发掘出人生的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生命更加充实丰富,让见地更加深邃明达。禅语故事(一):途中珍重灵训禅师在庐山归宗寺参学时,有一天,突然动了念头,想下山,因此向归宗禅师辞行。归宗禅师问道:你要到哪里去? ”灵训如实回答:回岭中去。”归宗禅师关怀地说:你在此参学13年,今天要走,我应该为你说些佛法心要。等你整理好行李,再来找我吧。”稍后,灵训禅师先将整理好的行李放在门外,

9、然后去见归宗禅师。 归宗禅师招呼道:到我前面来。”灵训禅师依言前行,准备聆听教诲。归宗禅师轻轻说道:天气严寒,途中多多珍重。”禅师说: 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出来?灵训禅师顿有所悟。【人生智慧】 天气严寒,途中珍重”,如果把 天气严寒”看成是征程中的艰辛、挫折、苦恼与坎坷,那么途中珍重”则是以平常心对待一切的一种告诫。禅是如此平常,如此简易,一句叮咛即可显露出禅意。禅语故事(二):本分事石梯禅师有一次看到侍者拿着钵盂往斋堂方向走去,就把他叫住问道:你到什么地方去呀? ”侍者回答道:到斋堂去。”石榴禅师不以为然地斥责道:看你手拿钵盂,我怎么会不知道你要到斋堂去!”侍者反问道:禅师既然知道,那

10、又为什么明知故问呢?”石榴禅师认真地辩解说:我是问你的本分事。”侍者神色庄严地回答道:禅师若问我的本分事,那么我实在是要到斋堂去。”听到侍者如此回答,石榴禅师拍掌赞叹道:你实在不愧为我的侍者。”【人生智慧】诚然,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很多人不能够坚持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于是,因放弃和气馁、懦弱,苦恼随之而来。如果能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本分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能在那本分事上干出一番成绩。禅语故事(三):无明的产生一个禅师在讲禅,说: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这时有一个人出来反驳说: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禅师,什么叫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 ”禅师笑了一下,说:这就是无明,无

11、明就是这样产生的!”【人生智慧】什么是无明?无明产生于愚昧,它是对佛法真理的错误认知,也是诱发贪嗔痴”三毒的根源。我们往往会被愤怒、抑郁、烦扰等不良外力所压迫,女口无明之火”等,这就源于 无明”。放下一切,不执着于相,则能有效控制住无明的产生”。禅语故事(四):唯我独尊有一个人来问从漪禅师:请你告诉我,什么叫做佛呀?”从漪禅师说: 不指天地。”那人不懂,继续问:为什么不指天地?不是说万物同体、天地同根吗?”禅师淡然答道:因为唯我独尊! ”【人生智慧】佛本来是智慧、圆满、觉者之意,而佛陀曾讲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能成佛”,也就是说,众生只要能通过深入的修行,都能成为觉者。唯我独尊”不是妄语,而是注

12、重体验、注重过程的一种姿态。禅语故事(五):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人生智慧】求人不如求己”,这真是禅语机锋啊! 在人生中,我们往往选择崇拜别人、 羡慕别人为能事,把 求人”看作是成就自己的重要砝码。殊不知,求人不如求己”,很多时候,人生的成功,源于个人的身体力行、自信的意念和奋斗的毅力。这个人立刻恼怒起来,理直气壮地质问:你不回答也就算了,为什么要侮辱我呢?禅语

13、故事(六):解铃还须系铃人从前有一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佛陀听 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有你自己。 ”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那人不解地说。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着说。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佛陀继续开示: 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站在温暖而明亮的阳光下,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要求得解脱最终也只能靠自己。【人生智慧】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在人生中,有很多烦恼和苦寂,都源于我们自 身,这正如 无明之火”一般,是莫名其妙的,也是难以言表的。

14、要去掉那些无明烦恼,还得 靠我们自己,善知识的引导也只能起到一种借鉴作用。后记:人生若禅,禅如人生。这些禅语故事中体现出的人生智慧,或朴实简易,或意味 深长,但都值得我们去品鉴,去发掘,去研习,去斟酌。喧嚣的世间,浮华的生活,纷繁复 杂,很容易让人迷失, 如何才能达到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 ”的境界呢?看看禅 语故事,用心感悟其中的人生智慧,倒不失为一种保持乐观、自省的好方法。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个父亲因长期失业,家庭压力过大,情绪失控,用滚烫的水,伤及还在念小学的儿子背部, 儿子受到严重伤害, 不想再看到父亲。现在社会, 许多人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冲动就做出傻事,有什么方法可以控

15、制情绪?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之气,享百年之福,这是告诉大家要学习忍 耐的工夫。佛教的教义也强调: 忍辱者多福。忍辱是避免招致横祸的盔甲。遇到不合理 的事,如果乱发脾气或找机会报复,麻烦就来了。如果能够转念,就没有事了。我有一位弟子,自我要求、自律颇严,绝不会做坏事,但他嫉恶如仇,要求所有人都依 照他的规范做事,只要有人不合于他的要求, 都会很难过,但他的地位和权责又没有办法管 理所有人,因而常为此痛苦。这位弟子出家五年, 愈来愈没有办法忍受这些状况,因而常在佛前祈求,希望佛菩萨能感动那些人。我告诉他:没有人有能力去感动和管教每一个人,何必把别人的问题变成你的问题呢?你该有此智慧吧?

16、事实上,我自己也都不一定能将每一位弟子管得好好的,这是众生的性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每个人都能因为管教而变好,那每个人都成佛了。这位父亲因小事对儿子出了重手,我想如果他没有失业, 应该不会这样。在自己心情不好时,的确很难控制情绪,但想消除瞋恨心,就必须时时培养慈悲心,对他人起慈悲心,也 对自己起慈悲心。怒气能伤身。人在倒霉、失意、困境中伤害自己,这是双重的伤害,这种 做法是对自己不慈悲。对他人保持慈悲心,就不容易生气。我在美国时,有一位美国籍的弟子非常用功修行,可就是没办法控制脾气。 平常他像个菩萨,但没人知道他何时会生气,会为了什么理由生气。 他常常压抑自己的情绪,直到爆发。于是我

17、要其他弟子,在他发脾气时,不要跟他冲突,让他安静一下;等发过脾气后,他就会 很快调整自己。情绪只是一时的,忍一下也就过去了;忍不下时,就大声念一句阿弥陀佛吧!忍耐 的工夫,要从小事锻炼起。在自己心情不好时,的确很难控制情绪,但想消除瞋恨心,就必须时时培养慈悲心。心安处便是吾乡为了尽快成佛,有好几个月,一休和尚独自一人在禅堂打坐, 默然不语,对发生在身边的任 何人和事都毫无兴趣。他的师父对此十分担忧,便领他走出寺门。寺外盛开的百花、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奔腾的小溪 无限春光,弥漫在天地间。面对大好的春光,其师似乎无心欣赏,而是在半山坡上找了一块石头,静静打起坐来。一休没办法,只能在师父身旁坐下

18、来。一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天快黑的时候,师父起身, 依然没说一句话,而是朝一休打个手势, 示意他一起回寺院。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 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一休只能独坐门外, 苦思冥想师父的用意。天色愈来愈暗,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岗,树 林、小溪、野花、小鸟慢慢地消失在夜幕中。这时,寺门打开了,一休高兴地走入寺内。师 父终于开口了:外面怎么样? ”一休回答道: 全黑了。”师父又问: 还有什么吗? ”一休答 道:什么也没有了。 ”师父坚定地说: 不,外面的清风、树林、野花、小草、小溪,都还 在。”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一休和很多人一样, 误以为打坐才能成佛,却不知成佛的关键,不在坐

19、,而在于用心观 照、领悟;现代人对教育的理解又何尝不是如此,误以为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才是接受教育的正途,却不知除了书本以外,若能学会观照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就能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譬如说,流水无论遇到任何阻碍,都能顺其自然,穿过茂密的竹林,绕过阻挡它 的石头,涓涓不息,终为江河,滔滔不绝,直奔大海。所以古人发出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野云飞?”之感叹。因此,观流水,可以鼓励人们学会处世如流水一样圆融自在;日落时天水相连,柔和而美丽,令人生欢喜心。因此,观落日,可以 鼓励人们培养如同落日一般柔和的性格;大地一望无际,幅员广阔。因此,观照大地,可以 鼓励人们拥有大地般宽广、坦荡的胸怀;观鲜

20、花,容易令人连想到生命如同鲜花一样可爱, 又如同鲜花一样短暂,从而鼓励人们爱惜、善用生命。由此可见,观察大自然,体悟人生,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历代禅师们,深悟其理, 故能将身边物事信手拈来,启人禅机,破人情执。故禅门有: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语。厚道之人,必有厚福做人要厚道!厚德才能载物,而且,看到 厚”我们就想到大地之德, 传统文化效法天地之德, 厚德载物就表示大地的浑厚。厚道需要不断积累,通过自己人生所遇到的每件事,来培植自己的厚德,德日进,过日少”这样才能载物,自己的德愈厚,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愈大。厚道的人,不占人家便宜。春秋的鲍叔牙,他为人不占人便宜, 特别厚道,

21、当时他跟管仲一起做生意,结果管仲拿 走比较多的钱,人家跟他提醒,他不只没有计较,还说管仲家里比较穷,体恤他的情况。这让我想起我父亲,专门记录亲戚朋友婚丧喜庆包的礼,比方说我姐姐出嫁的时候人家包多少,都把它记下来,等人家女儿出嫁了,再厚一点包还给人家。所以我们上一辈,乃至 爷爷奶奶辈,他们处事,我们在很多细节当中去留心,都跟厚道有关。厚道的人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孔子参加人家的丧礼,在有丧事的人身边,他都能感同身受,自己替他们悲伤,都不会吃饱饭的,就是那种时时都能体恤别人的心情。了凡四训举的行善的例子,让我印象很深。明朝杨少师荣,杨荣,他的祖父跟曾祖父是以摆渡为生,划船的。刚好当地大水,他的祖父跟

22、曾祖父惟救人”,所有的货物都没有拿,当地人还笑他们愚笨,这么好发一笔横财的机会都不要。这就是时时那种厚道,体恤到人家有生命的危险,就拼了命地去救。甚至于救完人,死去的人还赶紧把他们捞起来,因为能替去世的人的家庭着想。假如尸首找不到,古代的人会抱憾终身。厚道的人,能够知恩报恩。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养自己的厚道,时时不忘这一生当中谁对我们有恩德,要常常能够感念,进而常常去报曾经教过我们的老师、曾经照顾我们的长辈的恩,在春节、重要节庆都可以去看望他们,感谢他们。念恩,还有念旧,人念旧,不忘老朋友。喜新厌旧,人就 不厚道,刻薄了。能够多包容、多宽恕别人,这也是养自己的厚道。一个人在一个团体当中位置很

23、高,不能包容,一听别人批评就跟人家对立,甚至于搞一派一派,那对团队的负面影响很大,造的罪业就大了。所以,人位置愈高,愈应该有一种态度,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让这个团体的风气 愈来愈好。所以 公门好修行”,当官的、在高位的人好修行,因为他影响的面大。同样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公门好造业,态度不对,带坏底下的人,带坏风气,这个罪孽就深重。厚道的人,不指责,不给人难堪。事情已经发生了,在那边又大骂他一顿,伤了自己厚道,同时也让对方更难受。北宋韩琦是一代名臣,他有一次晚上看书,旁边帮他执灯的士兵有点不专注,分了神,把他的鬓发稍微烧了一下。当下他头也没转,顺手就把这个火给灭掉。 过了一会儿,他发觉

24、有点情况,转头一看,那个士兵已经被换掉了。他说刚刚那个执灯的人,底下的人就说,他把将军都烧到了,已经把他换掉了。结果韩琦说,你把他找回来,他已经知道怎么不烧到人。大家想一想,这个士兵假如真的被调走了,铁定先处罚,可能以后他就很难发展了。所以他不忍心,一点小错误,不愿意责罚人家,要把他叫回来。我想这个士兵,一辈子都死心 塌地跟着韩琦。不只这个士兵,我想这个故事,这个士兵一定到处讲, 所有听到自己的将军这样包容底 下的人,一定无不感佩将军的度量和对士兵的爱护,那不是整个军队士气都大增?所以以前这些留名青史的读书人, 为什么会统领大军?一定都在这些跟下属相处当中,都让下属感觉到他的厚道,爱人者人恒爱

25、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厚道的人,时时要能够尽自己的本分,五伦关系都是本分。兄友弟恭”,所有的亲人,我们也有责任;父慈子孝”,这个 父”再延伸开来,叔叔、伯伯、其他长辈,我们都应该孝敬;同辈亲人都应该友爱。之族人”,以祖宗的心来看我们所有的亲人,那不都是祖宗的骨肉吗?我们应该代祖宗来爱 护他所有的骨肉。朱子治家格言讲,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厚道的人见到穷苦的亲人、邻居,都应该尽力爱护他们、帮助他们,体恤他们的困难,这就很有情义。邻居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俗 话讲,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厚道的行持举不胜举,中华民族代代都出圣贤人,只要我们能从古人的行持去体会,从身边亲朋好友的行为当中留心

26、,都能见人善,即思齐”。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向他验证。慧忠谦恭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慧忠于是心中想到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 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 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三藏再次运用神通,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27、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三藏满脸迷惑地说:请禅师指教。”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禅思禅悟:那些自恃能看透人间世事的人,往往只能看见事情的表象,而不能洞察世事的本质。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另从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 人无所察觉。行善积德,做好这六件事一、孝百善孝为先,孝的意义一般表现为孝顺、 孝敬等。道家认为孝道应该是出于自然的一种 行为,但是人是唯一一种可以不按照自

28、然规律发展,能为所欲为的动物, 所以道家强调人要回归一种孝道的本性,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是本应该做的事。二、救人性命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话一点不假。还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话更道出了救人性命会积下大阴德,从而得到上天眷护善人得福报的真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人命最贵,重於千金,一方药济人病痛,功德过於千金。(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於此。)所以他将编纂的药书称为千金要方。正由于这样,道门中人,往往精研医道,擅长药物学(本草学),经常义务为人治病,或只受极低廉的酬金。现代社会,不少道观尚保留著设立诊所、医院,或者道长研究医技为人治病的优良传统。三、兴建大利不管

29、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会说修桥铺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功德,只因修桥能度千万人,铺路者能利万千人。所以,我们现在在各处集资修路修桥的地方都很容易看到镌刻着出资人 名字的功德碑。在大理州剑川县有座与金沙江上铁链桥同名的风雨桥金龙桥,桥亭上也有一副楹联:崇善怀德寸心昭日月,修桥铺路阴骘积儿孙。由此可见一斑。四、戒杀放生放生的目的是为了救生,以慈善心,慈悲行救助弱小生命脱离死亡,重新获得生机,还其自由,让它们在相对良好和安全的环境中,完成其生命的正常过程。 所以放生应当遵守一些基本的准则和要求进行。放生前应当施行一定的合理的方法,确保所要放生物命的健康, 这包括以五谷饲养其命和以五德能量饲养、安抚、净化、

30、植善根于其灵性之中。同时要设身处地的考虑放生后它们生存的环境,寻找和确定良好的放生地点, 确保救生的义举能够成功有效。五、供养狭义的供养是指利养供养与恭敬供养等物质方面的供养。但心行的供养是使物的供养真正具有意义的关键所在。六、行善劝善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教著名的文昌帝君阴骘 文与太上感应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都是道教劝人向善的书籍。老子劝导世人向善,最能扣人心扉的名言即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劝人为善,特别劝导有能力、有机会的人,在他们心中种下行善行的种子,就会得到更多的善行,可谓功德一件。分分秒秒观照当下一念心过去有一位年轻的修行者,在深山里的道场打坐用功。他的

31、师父常常教诫弟子们说:你们若想修行,首先要戒止五欲之心;如果能够降服五欲,心不被外境引诱,才可以真正达到修 行的境界。这位年轻的修行者就经常思考:到底五欲对修行人有什么害处呢?有一天,他走到放生池旁,看到一只乌龟慢条斯理的从池里爬上来,这时来了一只野干(类似狐狸的动物),野干看到乌龟张口就咬,乌龟很快地把头缩回去;野干又要咬乌龟的 脚,乌龟也很快的把脚缩进壳里。过了一会儿,乌龟以为野干走远了,就把头脚伸出来,没想到野干瞧见了,又跑回来要咬牠;如此反复多次,野干疲于奔命却无所获,终于丧志离去。乌龟看到野干走远了,把头 和脚再伸出来自在地游水、爬行。年轻的修行者看到这一幕,忽然有所顿悟一龟的头和脚

32、就像修行人的五根,而野干则像外在的五尘欲境;欲境时时在干扰我们,我们若没有把守好五根,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不守五根则外境处处都是会伤人的陷阱,就像野干一样,如此慧命就会被伤害。我们学佛就要先学得时时守好自心;谨守本分,不要让心有分秒放逸的机会,这就是修行。如果我们能把握时间、好好精进,则道业与日俱增;若是不会把握时间,那么慧命就会随着时间一起消逝。大家要分分秒秒观照当下的一念心啊!大福自有妙方明白人生道理,处之安然,幸福自是可得。不因愚痴无知而失足,不因妙法不学而错败,不 因邪思而乱志,不因心薄而轻行,不因肮举而再辗,不因贱行而惨毒。是以,大福有妙方。一、乐修善法,分别善恶,亲近正法,怜愍众生

33、,常识宿命因缘。二、了知烦恼,不随烦恼,能忍诸苦,不生恐心,不欺诳人。三、轻松自在,而不轻浮。谦益自信,而不自满。随缘处众,而不随便。四、去弊扬善,不揭人短。宽怀待人,不整害人。不执己意,端正庄严。五、乐瞻病人,乐施贫人,乐以化人。乐化怨仇,乐教妻儿。不乐恶口,不乐欲心。六、亲近善友,随师教诲。不生骄慢,不生妒心。和视众人,见离坏令和合,见怖畏作 救护。见淫赌即不染,见坏恶即舍离。七、摄取众生,柔言不粗,温语与人,赞善赞德,为破邪见,艺精教人,开涅槃路。八、财用正处,先利六亲,朋友众生。勤劳不惰,厚待下人,施恩施泽。九、务于正业,不营邪业。诚营不欺,忠爱家国。珍惜感情,不弃糟粕。心无分别,敬

34、上奉长。十、养心明志,知恩知足。不惊荣辱,从容淡定。利众益人,纯善典雅。不执利禄,高 风亮节。居于高位,造福群方。发无上心,博学多闻。实修实证,开阐无遮。人生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幸福,心要懂理,也要参透这些哲理, 使有方向可依。明其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之,即是幸福前奏。极多烦恼皆由不明白做人处世时,造下的后患。故我们应先学先知,人生不可能任何事情去尝试一番,失败了再重新来。有的人失败一次就失去了幸福,有的人失败多次后失去了幸福。我们学优在前,就是要减少一点失败,增添多点成功。所以需要择善而行,使幸福时 刻伴随着我们。掌厨事的老和尚在一个大丛林中,有位七十几岁的老和尚。 他从十几岁到丛林修行后, 就一

35、直负责掌厨的工 作。当他年老时,当家师父就问他: 是否要换人做掌厨的工作?老和尚说:难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和大家结缘, 我不愿意放弃;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 我还是要继续做掌厨的工作, 和大众结缘。 有天,一位信徒送来一堆从海中捞起的海带。老和尚收下后,心想:这么好的东西, 把它晒干可以保存久一点,日后再慢慢吃。那天太阳很大,他把海带一条条拉平铺在大院子。正好有一位年轻比丘走过来,他看到老和尚顶着大太阳在晒海带,很不忍心地说:老和尚啊!你为什么不叫年轻人来做呢?老和尚边做边回答:别人不是我啊!年轻人再问:那您为什么不等阳光稍弱时再做?老和尚回道:时光所剩不多!我要把握时光,赶快去做。把握时光,自

36、作自得诸位,这两句话听起来好像很平常,但对修行人而言却深富禅机。别人不是我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做自己得,别人做别人得;做事当中的那分成就感,必须自己做了才体会得到!年轻人问:您为什么不等阳光稍弱时再做呢?老和尚回答:时光所剩不多!对啊!时光不多,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几天是艳阳高照的呢?过一天,生命就少了一天,过 一年,生命就少了一年。如果不好好把握时光做事,生命如何能活得充实?这也就是我时常说的:把握当下,做就对了。做了之后的踏实感觉,才是真正心灵的收获。人若不慎思,会被小人利用佛典中有一则故事。深山里,有两只猛虎,一只叫善牙,一只叫善博,感情很好,每天都一 起出去猎食。他们的后面常跟着

37、一只奸诈的野干,以捡食猛虎吃剩的猎物维生。野干虽然依附猛虎而生,却非常惧怕牠们的力量,经常思量:一只猛虎就力大无穷,两只猛虎在一起更是力不可挡, 一定要想办法离间他们, 否则一旦有什么闪失, 说不定自己的 性命都不保。有一天野干灵机一动,就对善牙说:我好心告诉你一件事,但是你不能伤害我。”善牙说:我怎么会无故伤你?放心告诉我吧! ”野干附在善牙耳边说:善博平时看起来和你要好,不过私底下,我听到很多动物都说,善博常向大家宣告:你不如他,他的形、色、毛、力等等都比你强。”善牙就听进心里。不久,野干又跑去对善博说:善牙对你很不敬,在我面前说你很多坏话,还说你有很多地方不如他。”善博也将这番话放在心里

38、。两只老虎再度碰面时,由于野干的离间而怒目相视,善牙心想:应该要先下手为强,比比看谁的力量大,于是先出手要打善博。善博并没有立即还手,而是选择退避。善牙不罢休, 责骂善博: 你凭什么在兽群中,说我样样不如你?”善博听了,虽然愤怒难耐,可是还保有一点冷静,想着:不对,我并没有骂善牙,为什么他竟会这样误会?眼见善牙又要追打,善博赶快退后,并且说:你冷静一点,其实我也听说你亲口告诉野干,我处处不如你,还用种种恶毒的话骂我。”善牙这时也停下手:奇怪!我也是听野干说的,而且我并没有骂过你呀!”善博又对善牙说: 在山林中,我们的力量比其他兽类强,绝对不能有冲突;否则不但两败俱伤,还会闹得山林不安。你我都是

39、听他说的,可见其中必有蹊跷,我们应该要保持冷 静。”可见猛虎虽有冲动的血气,但是若能冷静思考,便可化解争斗,避免动荡不安的灾祸。人若不慎思,往往会被小人利用。有权有力的人,若听信小人谗言而欠缺冷静思考,社 会就不得宁静;家庭、团体也是一样,只要有这种喜欢离间、挑拨是非的人,都无法营造和 睦的气氛。所以要时时保持内心平静,不论听闻什么,都要用智慧分析,做到是非止于智者”。人生最可怕的就是这一念心,心念偏差,小事情也会变成大是非。 好好照顾自心,遇到逆境能冷静思考,运用智慧突破,不仅能提升自我的道德,还能促进人际和谐,进而让社会 平静祥和。小沙弥的前世因缘在人间,父母、子女亲情难以割舍,面临生离死

40、别之时更是苦痛难言。人生在世,首先要体悟的道理,就是苦谛:在一个小城市的郊外有一座寺院,住持师父很有德行。有一天,一位笃信佛教、居住在 距离几个乡镇之远的妇女,带着七岁的儿子前来礼佛,老师父见到男孩礼佛虔诚,且有殷切 的求法之心,即为母子述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母亲不甚了解,但是男孩闻法之后颇有领会, 不只了解人间苦,与造成苦的原因, 尚且 主动询问老师父,应如何灭苦?老师父见男孩颖悟绝伦, 再对之讲说因缘果报之理, 指引其 灭苦之道。男孩恍然大悟,当下即要求母亲让他在此出家修行。母亲虽然舍不得,也知道孩子慧根敏利,如今自愿修行,未来必有成就,能度众生,遂含泪允诺而去。沙弥日日跟着老师父精进

41、修行,某日打坐时,突然映现过去四世的人生境界。第一世的母亲怀胎十月,与村中另一位妇女同一天生产,但是好不容易盼到的孩子,却在三天之后夭折,母亲被视为不祥而逐出家门,日日在村中流浪哭泣。另一位妇女很同情她,也刚好奶水不足,就收容她为自己的孩子哺乳, 丧子的母亲却因此更陷悲苦,最终精神失常,终日痴痴地在村子里寻找自己的孩子。沙弥第二世投生在另一个求子殷切的家庭, 出生之后白皙可爱, 很得人疼,却在三岁时 生了怪病,全身不断冒出像是烧烫伤一样的水泡, 父母倾尽家财带着孩子求医,仍旧药石罔 效,不到四岁就往生了。父母伤心欲绝,且家道中落,父亲积郁成疾,只靠母亲乞讨维生。第三世再投生到另一个家庭,这一生

42、无病无痛,却在长到十岁时,孩子到水边嬉戏,突然遭到大水、土石冲击而亡。原本幸福的家庭顿时陷入悲苦,祖父母、父母从此日日泪眼相看。在第四世虽能平安长大,直到二十岁,在出外经商时,途中忽然停止呼吸,病死他乡。 父母妻子顿失依靠,家境趋于贫困。沙弥此生到七岁时舍俗出家,闻法修行,历经五世人生,也不过短短四十多年岁月,五位母亲尚在人世,其心却都沈于与孩子生离死别的悲凄,且若非疯癫失常,就是家境破落, 处境堪怜。所以沙弥出定时,大大地叹了一口气道:苦啊!忏悔自己五世为人,都带给母亲无限的悲恼。即使沙弥年幼,此刻也深切地感知人生苦谛。苦,就是人生的真理;即使家境富裕,无常现前之时,同样痛苦不堪。如果无法看开人 生之苦,不断地累积烦恼,则会在生生世世随业沈浮,无法解脱。能平安度日,就是人生之福;知足、心富,就不贫。唯有法入心、懂道理,才能在境界 现前时也能看得开、放得下,有法度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