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语文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8175814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素材语文(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四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丞相制度的废除1. 原因: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 丞相统辖六部,总揽全国政务。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为了巩固皇权,加强统治,朱元璋决定废除宰相。2. 丞相制度的废除: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撤中书省,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旧人教:设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牵制, 分掌统兵和调兵之权)。并下令以后也不许再设丞相。(皇权兼并了相权,标志着皇权对于相 权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有人说,丞相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2、。)3. 结果:皇帝集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到达新的高度;但又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于是又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内阁雏形)。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供备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注:宰相在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 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明太祖采取的补 救措施即设立内阁。)二、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1. 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遇到大事也无人商量。2. 建立: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

3、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文渊阁地处宫廷之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左右,故称内阁。)3. 演变:明宣宗时(朱瞻基,年号宣德,明朝第五位皇帝),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 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内阁成为辅助皇帝 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到明朝中后期,某些主持内阁的首辅(如万 历首辅张居正),威权显赫,六部虽不隶属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地位反 在内阁之下。为预防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人物阶段名称阁臣权力明太祖奠定基础殿阁大学士r处理文案的侍从明成祖正式确立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明宣宗发展完成内阁大学士票拟权4

4、性质(特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5.评价: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内阁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 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强化了中央集权。(注:群臣奏章在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章上 面,叫做“票拟”。皇帝对内阁意见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批红”多由司

5、礼 监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一一明朝废除宰相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司礼监太监成了事实 上的宰相。明朝中后期,皇帝多不上朝,导致太监乱政,其原因就是皇权过分集中。宦 官参政,干预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黑暗的重要原因。曾经在万历、天启年 间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在纶扉奏稿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贾祸。”明代内阁的作用,关键在于阁臣能否得到皇帝重用及其办事效能的高低。自明朝第六位皇帝朱祁镇(年号正统)以后近百年间,内阁并无多少实权,权力操于宦官之手。自嘉靖中叶至万历 初年的五十余年间,大学士夏言、严嵩、张居正相继入阁成

6、为首辅,内阁真正成为国家中枢 机构。张居正死后,阁材乏人,宦官逐渐窃持权柄,魏忠贤擅权乱政,组成阉党内阁。到崇 祯一朝,内阁已徒具形式,有名无实。另有观点认为:从明代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开 始,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阁臣权力渐重。明中叶以后,阁臣又有了首辅、次辅 和群辅的区别。首辅拥有票拟权,位极人臣。随着时间的推移,阁权代代积累,明中叶以后 的殿阁大学士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宰相之权,已不是最初的皇帝“顾问” 了,首辅已成为实际的宰相。)6.(补)宰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宰相内阁权力来源P宰相制度皇帝的信任职责参与决策国家大事皇帝的侍从顾问任免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 决定直接由皇帝决定权

7、力决策权,参与政治权;权力来 自于制度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 权力来 自皇帝的支持对皇权的影响制约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7.(补)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比较:英国内阁的首脑为首相,由通过选举而在议 员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首相再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组成内阁。君主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并无实际行政权力。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 关。内阁向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必须辞职或提请君主解散议会。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 构。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而西方内阁是民

8、主制度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三、清朝军机处的设置1. 背景: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又称“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是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皇权受到很大限制。(人教)康熙时期,在宫廷内设南书房,由当值的翰林院 学士参与政务,替皇帝起草诏令。这样,便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个辅政机构,中枢机构一分为三, 互相牵制。南书房分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2. 设置军机处的原因:处理西北战事,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3. 设置:雍正初年,在宫廷隆宗门内设军机房,不久更名为军机处,由皇帝选

9、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形同虚设,后来相继撤消;内阁也名存实亡,变成了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4. 职责:专门处理前线的奏报和诏令。后来,由单纯处理西北军务扩大到处理全国其他事物。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 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其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军机处也无专官,军机大臣、军机章京都是以原官兼职,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 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军机大臣只是承旨

10、办事而已。)5. 特点:简: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人员精干;速:军机大臣“跪受笔录” 后直接交相关部门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办事效率较高;密:地处宫廷,外界干扰少, 第2页外官不得擅入, 机密性能强,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 连太监都不得在 侧)。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 门。6. 作用: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 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军机处有利于皇权专制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 制约了皇权的扩大。)四、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存目)1.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科举

11、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八股文滥觞于北宋。 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华而不实,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 明代洪武元年 (1368)科考, 对制度、 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 不过写法初无定规。 成化年间, 经王鏊、 谢迁等人提倡, 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由明中期而泛滥至清代。 八股文由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 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 “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才是正式议论, 以中股为全

12、篇重心。 在这四股中, 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 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 550 字,康熙时增为 650 字,后又改为 700 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 角度而言, 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 无自由发挥的余地。 不仅使士 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2. 文字狱: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明初文字狱贯穿洪武一朝, 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并为后世专制

13、统治者所效法。 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文字狱是巩 固专制统治的政治措施。 文字狱遏制言论,禁锢思想,极大地桎梏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助长了阿谀奉承、诬告陷害之风,是历史发展中的浊流。五、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 积极影响: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巩固和发展。 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 完整。 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能有效组织人力、 物力、财力从事经济 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 消极影响: 政治上, 君主专制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容易导致暴政, 使政治黑暗、 腐败。思想上,对思想文化的严密控制, 阻碍了科学和文化的发展。经

14、济上,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整体上, 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 (西 方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3. 一般而言,前期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君主专制的帝国结构瓦解的主要原因: 列强入侵, 社会矛盾激化;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仁人志士的努力,等。)六、(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在君臣关 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分配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 国一切大权, 国家

15、所有政治制度内容的设置, 无一不是为了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 确保君主 意旨的畅通无阻。2. 人治高于法治。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3. 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时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 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周全。4. 宗法关系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5. 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 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是历代各项 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附:冯天瑜史学术语“封建”误植考辨 :“封建”本义“封土建国”、 “封邦建藩”, 原指殷周实行的分封制, 与秦以降实行的郡县制相对应。 近代中日

16、两国学人皆以“封建”翻 译西方史学术语 feudalism( 意为领主、采邑制 ) ,遂成一重要汉字史学术语。自20 世纪 20年代初期始, 共产国际译词在中国传播 ( 如称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为“半封建” ) , 尤其是 1929 年前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的一派, 将“封建”泛化, 把秦汉至明清这一颇不“封建”的两 千余年历史纳入“封建时代”。 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 此说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通 行。而负荷新义的“封建”, 脱离了中外古今概念坐标系的正轨, 既未求得古今义流变的合 理性,也没有达成中西义对接的准确性,故其效用不佳。笔者从语义学与历史学的结合部, 追踪术语“封建”误植的过程,并建议:恢复“封建”古典义,又与英文术语 feudalism 相通约,将殷周称“封建时代”,秦汉至明清的社会,不宜冠以“封建”, 从政制角度可称 “郡县制时代”,从较宽泛的历史学言之,可称“宗法专制帝制时代”。 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