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方案(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d?混凝土构造设计标准?GB50010-20xx的主要变化六20xx-11-06sun12_2005文章来源阅2224转59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混凝土构造设计标准?GB50010-20xx的主要变化六20xx-07-17 21:40|(分类:砼)第 9 章 构造构件的 基本规定9.1 板分成三局部I 基本规定;构造配筋;板柱构造I 基本规定9.1.1关于计算原那么,无变化9.1.2现浇混凝土板的尺寸宜符合以下规定:1板的跨厚比:钢筋混凝土单向板不大于30,双向板不大于40;无梁支承的有柱帽板不大于35,无梁支承的无柱帽板不大于30。预应力板可适当增加;当板的荷载、跨度较大时宜适当减
2、小。新增内容2现浇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应小于表9.1.2 规定的数值。9.1.5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的体积空心率不宜大于50%。 采用箱型内孔时,顶板厚度不应小于肋间净距的1/15 且不应小于50mm。当底板配置受力钢筋时,其厚度不应小于50mm。内孔间肋宽与内孔高度比不宜小于1/4,且肋宽不应小于6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80mm。 采用管型内孔时,孔顶、孔底板厚均不应小于40mm,肋宽与内孔径之比不宜小于1/5,且肋宽不应小于50mm,对预应力板不应小于60mm。为节约材料,减轻自重及减小地震作用,现浇空心楼板应用逐渐增多。为保证其受力性能,根据近年工程经历,提出了空心楼板体积空心率的限值
3、。并对箱体内摸及芯管内摸楼板的 基本构造尺寸作出规定。现浇空心楼板的设计,详见现行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构造技术规程?CECS175:2004II 构造配筋9.1.8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应在板的外表双向配置防裂构造钢筋。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0,间距不宜大于200mm。防裂构造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穿布置,也可另行设置钢筋并与原有钢筋按受拉钢筋的要求搭接或在周边构件中锚固。楼板平面的瓶颈部位宜适当增加板厚和配筋。沿板的洞边、凹角部位宜加配防裂构造钢筋,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其余条文内容无变化9.1.9混凝土厚板及卧置于地基上的根基筏板,当板的厚度大于2m 时,除应沿板的上、下外
4、表布置的纵、横方向钢筋外,尚宜在板厚度不超过1m 范围内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9.1.10 当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小于150mm 时,对板的无支承边的端部,宜设置U形构造钢筋并与板顶、板底的钢筋搭接,搭接长度不宜小于U形构造钢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200mm;也可采用板面、板底钢筋分别向下、上弯折搭接的形式。III 板柱构造9.1.11 混凝土板中配置抗冲切箍筋或弯起钢筋时,应符合以下构造要求:1 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2 按计算所需的箍筋及相应的架立钢筋应配置在与45冲切破坏锥面相交的范围内,且从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
5、面边缘向外的分布长度不应小于1.5h0;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且应做成封闭式,间距不应大于h0/3 ,且不应大于100mm;3 按计算所需弯起钢筋的弯起角度可根据板的厚度在3045之间选取;弯起钢筋的倾斜段应与冲切破坏锥面相交图9.1.9 b,其交点应在集中荷载作用面或柱截面边缘以外1/22/3h的范围内。弯起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且每一方向不宜少于3 根。图无变化,略9.1.12 板柱节点可采用带柱帽或托板的构造形式。板柱节点的形状、尺寸应包容45的冲切破坏锥体,并应满足受冲切承载力的要求。 柱帽的高度不应小于板的厚度h;托板的厚度不应小于h/4。柱帽或托板在平面两个方向上的尺寸均不宜
6、小于同方向上柱截面宽度b与4h的和图9.1.12。9.2 梁分成三局部I 纵向钢筋; 横向钢筋; 局部配筋I 纵向配筋 除9.2.1条中规定“1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两根。02标准梁宽大于100mm时两根;小于100mm时可为1根之外, 基本上无变化。II 横向配筋 内容未作修订III 局部配筋9.2.15 当梁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 且配置表层钢筋网片时,应符合以下规定:1 表层钢筋宜采用焊接网片,其直径不宜大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网片应配置在梁底和梁侧,梁侧的网片钢筋应延伸至梁高的2/3处;2 两个方向上表层网片钢筋的截面积均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保护层(图9.2.
7、15 阴影局部)面积的1。本条参考欧洲标准EN1992-1-1: 2004的有关规定,为控制裂缝宽度和防止表层混凝土碎裂,坠落,提出了厚保护层混凝土梁配置表层分布钢筋蒙皮钢筋的构造要求。表层分布钢筋应采取有效的定位措施,并宜采用焊接网片。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表层分布钢筋算起。9.3 柱、梁柱节点及牛腿I柱9.3.1柱中纵向钢筋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5%;2柱中纵向钢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宜大于300mm;3偏心受压柱的截面高度不小于600mm 时,在柱的侧面上应设置直径不小于10mm 的纵向构造钢筋02标准是1016m
8、m,并相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4圆柱中纵向钢筋不宜少于8 根,不应少于6根;且宜沿周边均匀布置;5在偏心受压柱中,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侧面上的纵向受力钢筋以及轴心受压柱中各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中距不宜大于300mm。注:水平浇筑的预制柱,纵向钢筋的最小净间距可按本标准第9.2.1 条关于梁的有关规定取用。9.3.2柱中的箍筋应符合以下规定: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向钢筋的最大直径;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 及构件截面的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向钢筋的最小直径;3柱及其它受压构件中的周边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对圆柱中的箍筋,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本标准8.3.1 条
9、规定的锚固长度,且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5d,d为箍筋直径;4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 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 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 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5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02标准此处d为箍筋直径)6在配有螺旋式或焊接环式箍筋的柱中,如在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中考虑间接钢筋的作用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80mm 及dcor/5,且不宜小于40mm,d
10、cor为按箍筋内外表确定的核心截面直径。9.3.3关于I形截面柱 基本与02标准同。II 梁柱节点9.3.4 梁纵向钢筋在框架中间层端节点的锚固应符合以下要求。1 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节点的锚固: 1) 当采用直线锚固形式时,不应小于la,且应伸过柱中心线。伸过的长度不宜小于5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2) 当柱截面尺寸缺乏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可采用本标准第8.3.3 条钢筋端部加机械锚头的锚固方式。梁上部纵向钢筋宜伸至柱外侧纵筋内边,包括机械锚头在内的水平投影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4lab图9.3.4a;3) 梁上部纵向钢筋也可采用90弯折锚固的方式,此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节点内
11、弯折,其包含弯弧在内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b,弯折钢筋在弯折平面内包含弯弧段的投影长度不应小于15d图9.3.4b。2 框架梁下部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处的锚固: 1)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抗拉强度时,钢筋的锚固方式及长度应与上部钢筋的规定一样; 2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的强度或仅利用该钢筋的抗压强度时,伸入节点的锚固长度应分别符合本标准第9.3.5 条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锚固的规定。9.3.5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或连续梁中间支座,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节点或支座。梁的下部纵向钢筋应符合以下锚固要求:1 当计算中不利用该钢筋的强度时,其伸入节点或支座的锚固长度对带肋钢筋不小于12d,对光
12、面钢筋不小于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2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压强度时,钢筋应按受压钢筋锚固在中间节点或中间支座内,其直线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7la;3 当计算中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钢筋可采用直线方式锚固在节点或支座内,锚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受拉锚固长度la图9.3.5a;4 当柱截面尺寸缺乏时,也可采用本标准第9.3.4 条第1款规定的钢筋端部加锚头的机械锚固措施,也可采用90弯折锚固的方式;5 钢筋也可在节点或支座外梁中弯矩较小处设置搭接接头,搭接长度的起始点至节点或支座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1.5h0。去掉了梁钢筋在节点中弯折锚固的做法。9.3.6 柱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层的中间节
13、点或端节点,接头应设在节点区以外。柱纵向钢筋在顶层中节点的锚固应符合以下要求:1 柱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且自梁底算起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2当截面尺寸缺乏时,可采用90弯折锚固措施。此时,包括弯弧在内的钢筋垂直投影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5lab,在弯折平面内包含弯弧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图9.3.6a;3 当截面尺寸缺乏时,也可采用带锚头的机械锚固措施。此时,包含锚头在内的竖向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5lab图9.3.6b。 4 当柱顶有现浇楼板且板厚不小于100mm时02标准为80,柱纵向钢筋也可向外弯折,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d。9.3.7顶层端节点柱外侧纵向钢筋可弯入梁内作
14、梁上部纵向钢筋;也可将梁上部纵向钢筋与柱外侧纵向钢筋在节点及附近部位搭接,搭接可采用以下方式:1搭接接头可沿顶层端节点外侧及梁端顶部布置,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lab图9.3.7a。其中,伸入梁内的柱外侧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其全部面积的65% ;梁宽范围以外的柱外侧钢筋宜沿节点顶部伸至柱内边锚固。当柱钢筋位于柱顶第一层时,钢筋伸至柱内边后宜向下弯折不小于8d后截断图9.3.7a;当柱纵向钢筋位于柱顶第二层时,可不向下弯折,d为柱纵向钢筋的直径。梁宽范围以外的柱外侧纵向钢筋也可伸入现浇板内,其长度与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一样;2当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1.2 %时,伸入梁内的柱纵向钢筋应满足上述
15、规定且宜分两批截断,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柱外侧纵向钢筋的直径。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外侧并向下弯至梁下边缘高度位置截断。3搭接接头也可沿节点外侧直线布置图9.3.7b,此时,搭接长度自柱顶算起不应小于1.7lab。当上部梁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大于1.2 %时,弯入柱外侧的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满足以上规定的搭接长度,且宜分两批截断,其截断点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20d,d为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直径;4当梁的截面高度较大,梁、柱钢筋相对较小,从梁底算起的直线搭接长度未延伸至柱顶即已满足1.5lab的要求时,应将搭接长度延伸至柱顶并满足搭接长度1.7lab的要求;或者从梁底算起的弯折搭接长度未延伸
16、至柱内侧边缘即已满足1.5lab的要求时,其弯折后包括弯弧在内的水平段的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柱纵向钢筋的直径;5柱内侧纵向钢筋的锚固应符合本标准9.3.6 条关于顶层中节点的规定。9.3.8和9.3.9条 基本无变化,略。III 牛 腿 共4条,与02标准几乎没有变化。 只是沿牛腿顶部配置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HRB400级或HRB500级热轧带肋钢筋,提高延性和高强度。 弯起钢筋宜采用HRB400级或HRB500级热轧带肋钢筋。9.4 墙9.4.1 竖向构件截面长边、短边厚度比值大于4时,宜按墙的要求进展设计。 墙的厚度不宜小于140mm;对剪力墙构造尚不宜小于层高的1/25,对框架-剪
17、力墙构造尚不宜小于层高的1/20。 当采用预制板时,支承墙的厚度应满足墙内竖向钢筋贯穿的要求。9.4.5对于高度不大于10m且不超过3层房屋的墙,其厚度不应小于120mm ,其水平与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5。 其余条文内容未变,有所合并、顺序调整。9.5叠合构件新增了竖向叠合构件内容I水平叠合构件 将无支撑叠合梁板具体计算方法由正文挪到附录H,设计、计算方法和要求与02标准10.6.210.6.13没有变化,只是对钢筋混凝土叠合构件采用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采用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9.5.2叠合混凝土梁、板应符合以下规定。1叠合梁的叠合层混凝土的厚度不宜小于100
18、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02标准是不应低于C20)。预制梁的箍筋应全部伸入叠合层,且各肢伸入叠合层的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10d,d为箍筋直径。预制梁的顶面应做成凹凸差不小于6mm 的粗糙面;2叠合板的叠合层混凝土厚度不宜小于40mm新增,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02标准是不应低于C20)。预制板外表应做成凹凸差不小于4mm 的粗糙面。承受较大荷载的叠合板,宜在预制底板上设置伸入叠合层的构造钢筋。9.5.3在既有构造的楼板、屋盖上浇筑混凝土叠合层的受弯构件,应按本标准9.5.2 条的规定进展界面处理,并按本标准第3.3 节、3.7 节的有关规定进展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计算。II竖向叠合
19、构件9.5.4由预制构件及后浇混凝土成形的叠合柱和墙,应按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的工况分别进展预制构件及整体构造的计算。9.5.5在既有柱的周边或墙的侧面浇筑混凝土而成形的竖向叠合构件,应考虑承载历史以及施工支顶的情况,并本标准第3.3节、第3.7 节的规定的原那么进展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承载力计算。9.5.6依托既有构造的竖向叠合柱、墙在使用阶段的承载力计算中,应根据实测结果考虑既有构件局部几何参数变化的影响。 竖向叠合柱、墙既有构件局部混凝土、钢筋的强度设计值按本标准第3.7.3条确定;后浇混凝土局部混凝土、钢筋的强度应按本标准第4 章确定乘以强度利用的折减系数确定,但宜考虑施工时支顶的实际情
20、况适当调整。9.5.7柱外二次浇筑混凝土层的厚度不应小于6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既有柱的强度。粗糙结合面的凹凸差不应小于6mm,并宜通过植筋、焊接等方法设置界面构造钢筋。后浇层中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且不小于柱内相应箍筋的直径,箍筋间距应与柱内一样。 墙外二次浇筑混凝土层的厚度不小于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既有墙的强度。粗糙结合面的凹凸差应不小于4mm,并宜通过植筋、焊接等方法设置界面构造钢筋。后浇层中竖向、水平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且不小于墙中相应钢筋的直径。9.6装配式构造新增节9.6.1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构造中各类预制构件及连接构
21、造应按以下原那么进展设计: 1应在构造方案和传力途径中确定预制构件的布置及连接方式,并在此根基上进展整体构造分析和构件及连接设计; 2预制构件的设计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并符合标准化要求; 3预制构件的连接宜设置在构造受力较小处,且宜便于施工;构造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应满足构造传递内力的要求; 4各类预制构件及其连接构造应按从生产、施工到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工况进展验算,对预制非承重构件尚应符合本标准第9.6.8 条的规定。9.6.2预制混凝土构件在生产、施工过程中应按实际工况的荷载、计算简图、混凝土实体强度进展施工阶段验算。验算时应将构件自重乘以相应的动力系数:对脱膜、翻转、吊装、运输时可取
22、1.5,临时固定时可取1.2。注:动力系数尚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9.6.3装配式、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构造中各类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应便于构件安装,且符合构造内力传递的要求。装配整体式构造对计算时不考虑传递内力的连接,也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9.6.4装配整体式构造中框架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和柱、墙中的竖向受力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焊接等形式;板、墙等构件中的受力钢筋可采用搭接连接形式;混凝土接合面应进展粗糙处理或做成齿槽;拼接处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预制构件的混凝土灌缝。装配整体式构造的梁柱节点处,柱的纵向钢筋应贯穿节点;梁的纵向钢筋应满足本标准第9.3 节的锚固要求。 当柱采用装配式榫式接头时,接头
23、附近区段内截面的轴心受压承载力宜为该截面计算所需承载力的1.31.5倍。此时,可采取在接头及其附近区段的混凝土内采取加设横向钢筋网、提高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设置附加纵向钢筋等措施。9.6.5采用预制板的装配整体式楼盖、屋盖应采取以下构造措施。 1预制板侧应为双齿边;拼缝上口宽度不小于30mm;空心板端孔中应有堵头,深度不少于60mm;拼缝中应浇灌强度等级不低于C30 的细石混凝土; 2预制板端宜伸出锚固钢筋互相连接,并宜与板的支承构造圈梁、梁顶或墙顶伸出的钢筋及板端拼缝中设置的通长钢筋连结。9.6.6整体性要求较高的装配整体式楼盖、屋盖,应采用预制构件加现浇叠合层的形式;或在预制板侧设置配筋混
24、凝土后浇带,并在板端设置负弯矩钢筋、板的周边沿拼缝设置拉接钢筋与支座连接。9.6.7装配整体式构造中预制承重墙板沿周边设置的连接钢筋应与支承构造及相邻墙板互相连接,并浇筑混凝土与周边楼盖、墙体连成整体。9.6.8非承重预制构件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与支承构造之间宜采用柔性连接方式; 2在框架内镶嵌或采用焊接连接时,应考虑其对框架抗侧移刚度的影响; 3外挂板与主体构造的连接构造应具有一定的变形适应性。9.7预埋件及连接件9.7.1受力预埋件的锚板宜采用Q235、Q345级钢,锚板厚度应根据受力情况计算确定,且不宜小于锚筋直径的60%。受拉和受弯预埋件的锚板厚度尚宜大于b/8,b为锚筋的间距。
25、 受力预埋件的锚筋应采用HRB400或HPB300钢筋,不应采用冷加工钢筋。 直锚筋与锚板应采用T 形焊接。当锚筋直径不大于20mm 时宜采用压力埋弧焊;当锚筋直径大于20mm 时宜采用穿孔塞焊。当采用手工焊时,焊缝高度不宜小于6mm 和0.5dHPB300 级钢筋或0.6dHRB400 级钢筋,d为锚筋的直径。9.7.29.7.4综合了02标准相关条目,内容没有变化。9.7.5预制构件宜采用内埋式螺母、内埋式吊杆或预留吊装孔,并采用配套的专用吊具实现吊装,也可采用吊环吊装。 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的设计与构造,应满足起吊方便和吊装安全的要求。专用内埋式螺母或内埋式吊杆及配套的吊具,应根据相应
26、的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定选用。9.7.6吊环应采用HPB300级钢筋制作,锚入混凝土的长度不应小于30d并应焊接或绑扎在钢筋骨架上,d为吊环钢筋的直径。在构件的自重标准值作用下,每个吊环按二个截面计算的吊环应力不应大于65N/mm2;当在一个构件上设有四个吊环时,应按三个吊环进展计算。9.7.7 混凝土预制构件吊装设施的位置应能保证构件在吊装、运输过程中平稳受力。设置预埋件、吊环、吊装孔及各种内埋式预留吊具时,应对构件在该处承受吊装荷载作用的效应进展承载力的验算,并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防止吊点处混凝土局部破坏。?混凝土构造设计标准?GB50010-20xx的主要变化七20xx-11-06su
27、n12_2005文章来源阅1395转47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混凝土构造设计标准?GB50010-20xx的主要变化七20xx-07-18 20:47|(分类:砼)第 10 章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构件 由02标准 6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构件计算要求修订而成10.1.1预应力混凝土构造构件,除应根据设计状况进展承载力计算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外,尚应对施工阶段进展验算。此条为强条10.1.2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设计应计入预应力作用效应;对超静定构造,相应的次弯矩、次剪力及次轴力应参与组合计算。 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构造有利时,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p应取1.0,不利时p应取1.2;对
28、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预应力作用分项系数p应取1.0。对参与组合的预应力作用效应项,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承载力有利时,构造重要性系数0应取1.0;当预应力作用效应对承载力不利时,构造重要性系数0应按本标准第3.3.2 条确定。10.1.3 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con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 con0.75fptk (10.1.3-1) 2 中强度预应力钢丝 con0.70fptk (10.1.3-2) 3 预应力螺纹钢筋 con0.85fpyk (10.1.3-3) 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中强度预应力钢丝的张拉控制应力值不应小于0.4 fptk;预应力螺纹钢筋的张拉应力控制值不宜
29、小于0.5 fpyk。 当符合以下情况之一时,上述张拉控制应力限值可相应提高0.05 fptk 或0.05 fpyk: 1要求提高构件在施工阶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阶段受压区内设置的预应力筋; 2要求局部抵消由于应力松弛、摩擦、钢筋分批张拉以及预应力筋与张拉台座之间的温差等因素产生的预应力损失。本条 基本未做修改,除将表02标准6.3.1改成文字描述,删掉了热处理钢筋。此外,增加了中强度预应力钢丝及预应力螺纹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限值。10.1.4 施加预应力时,所需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应经计算确定,但不宜低于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5%。注:当张拉预应力筋是为防止混凝土早期出现的收缩裂缝时,可
30、不受上述限制,但应符合局部受压承载力的规定。 10.1.5次弯矩计算,10.1.6混凝土法向应力pc及预应力筋应力pe、p0计算,10.1.7预加力偏心ep0、epn计算等内容无变化。只是将02标准的“预应力钢筋及非预应力钢筋的合力改称“预加力,简洁易懂。10.1.8对允许出现裂缝的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及连续梁,在重力荷载作用下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可考虑内力重分布,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要求。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不小于0.1 且不大于0.3 时,其任一跨内的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设计值可按以下公式确定: 且调幅幅度不宜超过重力荷载下弯矩设计值的20。 10.1.9先张法的预应
31、力传递长度,10.1.10传递长度内的计算要求,10.1.11施工阶段混凝土预拉及预压应力,10.1.12最小配筋率,以及10.1.13条 基本上无变化。 10.1.1410.1.16 为新增加的关于无粘结预应力构件的设计规定10.1.14 无粘结预应力矩形截面受弯构件,在进展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设计值pu宜按以下公式计算: 对于不少于3 跨的连续梁、连续单向板及连续双向板,p取值不应小于50N/mm2。 无粘接预应力筋的应力设计值pu尚应符合以下条件: pufpy (10.1.14-4)翼缘位于受压区的T 形、I 形截面受弯构件,当受压区高度大于翼缘高度时,综合配筋特征值
32、p可按下式计算: 本次修订采用了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造技术规程?JGJ 92的相关表达式,其以综合配筋指标p为主要参数,考虑了跨高比变化影响。10.1.15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受拉区,纵向普通钢筋截面面积As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单向板: As0.002bh (10.1.15-1) 纵向普通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 2 梁 As应取以下两式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纵向受拉普通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4mm,且宜均匀分布在梁的受拉边缘。 对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设计的梁,当无粘结预应力筋承担不小于75%的弯矩设计值时,纵向受拉普通钢筋面积应满足承载力计算和
33、公式10.1.15-3的要求。10.1.16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板柱构造中的双向平板,其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As及其分布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在柱边的负弯矩区,每一方向上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应符合以下规定: As0.00075hl (10.1.16-1) 式中:l平行于计算纵向受力钢筋方向上板的跨度; h板的厚度。由上式确定的纵向普通钢筋,应分布在各离柱边1.5h的板宽范围内。每一方向至少应设置4 根直径不小于16mm 的钢筋。纵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00mm,外伸出柱边长度至少为支座每一边净跨的1/6。在承载力计算中考虑纵向普通钢筋的作用时,其伸出柱边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并应符合本标准第8
34、.3 节对锚固长度的规定; 2 在荷载标准组合下,当正弯矩区每一方向上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土法向拉应力满足以下规定时,正弯矩区可仅按构造配置纵向普通钢筋: ck-pc0.4ftk (10.1.16-2) 3 在荷载标准组合下,当正弯矩区每一个方向上抗裂验算边缘的混凝土法向拉应力超过0.4ftk且不大于1.0ftk时,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应符合以下规定: AsNtk/0.5fy (10.1.16-3) 式中:Ntk在荷载标准组合下构件混凝土未开裂截面受拉区的合力;fy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当fy 大于360 N/mm2时,取360 N/mm2。 纵向普通钢筋应均匀分布在板的受拉区内,并应靠近受拉
35、边缘通长布置。 4 在平板的边缘和拐角处,应设置暗圈梁或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梁。暗圈梁的纵向钢筋直径不不应小于12mm,且不应少于4 根;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注: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双向平板区域内,应按本标准第9.1.8 条配置普通构造钢筋网。10.1.17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应符合以下要求: MuMcr (10.1.17) 式中: 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标准公式6.2.10-1、6.2.11-2或公式6.2.14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M 以Mu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弯矩值,按本标准公式7.2.3-6计算。10.2
36、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表10.2.1“预应力损失值中增加了中强度预应力钢丝、预应力螺纹钢筋的项次。10.2.2 此条比02标准删掉了锥塞式锚具钢丝束的钢质锥形锚具等 10.2.3关于曲线预应力筋l1计算无变化。10.2.4 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l2,宜按以下公式计算:当kx+不大于0.3 时,l2可按以下近似公式计算: l2=x+con (10.2.4-2)注:当采用夹片式群锚体系时,在con中宜扣除锚口摩擦损失。式中: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可近似取该段孔道在纵轴上的投影长度(m);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各局部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k考虑孔道每米长度局
37、部偏差的摩擦系数,按表10.2.4 采用; 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系数,按表10.2.4 采用。在公式10.2.4-1中,对按抛物线、圆弧曲线变化的空间曲线及可分段后叠加的广义空间曲线,夹角之和可按以下近似公式计算:抛物线、圆弧曲线:广义空间曲线:式中:v、h按抛物线、圆弧曲线变化的空间曲线预应力筋在竖直向、水平向投影所形成抛物线、圆弧曲线的弯转角;v、h广义空间曲线预应力筋在竖直向、水平向投影所形成分段曲线的弯转角增量。10.2.5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受拉区和受压区纵向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值l5、l5可按以下方法确定: 1 一般情况 先张法构件 后张法构件 符号解释及其他要求无变化。
38、10.2.6分批张拉的影响,10.2.7损失值的组合均无变化。10.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规定10.3.1 先张法预应力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宜小于其公称直径的2.5倍和混凝土粗骨料最大粒径的1.25 倍,且应符合以下规定:预应力钢丝,不应小于15mm;三股钢绞线,不应小于20mm;七股钢绞线,不应小于25mm。注:当混凝土振捣密实性具有可靠保证时,净间距可放宽至最大粗骨料粒径的1.0 倍。 10.3.210.3.5没什么变化。10.3.6 后张法预应力筋所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等的形式和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3.7 后张法预应力筋采用预留孔道应符合以下规定: 1 预制构件孔道之间的水
39、平净间距不宜小于50mm,且不宜小于粗骨料粒径的1.25 倍;孔道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不宜小于30mm,且不宜小于孔道直径的一半; 2 现浇混凝土梁中,预留孔道在竖直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孔道外径,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于1.5 倍孔道外径,且不应小于粗骨料粒径的1.25倍;从孔道外壁至构件边缘的净间距,梁底不宜小于50mm,梁侧不宜小于40mm;裂缝控制等级为三级的梁,上述净间距分别不宜小于70mm 和50mm; 3 预留孔道的内径宜比预应力束外径及需穿过孔道的连接器外径大615mm;且孔道的截面积宜为穿入预应力束截面积的3.04.0 倍; 4 当有可靠经历并能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时,预应力筋孔道
40、可水平并列贴紧布置,但并排的数量不应超过2 束; 5 在构件两端及曲线孔道的高点应设置灌浆孔或排气兼泌水孔,其孔距不宜大于20m; 6 凡制作时需要预先起拱的构件,预留孔道宜随构件同时起拱; 7 在现浇楼板中采用扁形锚固体系时,穿过每个预留孔道的预应力筋数量宜为35 根;在常用荷载情况下,孔道在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超过8倍板厚及1.5m 中的较大值。10.3.8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端部锚固区,应按以下规定配置间接钢筋: 1 采用普通垫板时,应按本标准第6.6 节的规定进展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并配置间接钢筋,其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5%,垫板的刚性扩散角应取45;2 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时,
41、局部压力设计值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取1.2 倍张拉控制力,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取1.2 倍张拉控制力和 (fptk/Ap) 中的较大值; 3 当采用整体铸造垫板时,其局部受压区的设计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4 在局部受压间接钢筋配置区以外,在构件端部长度l不小于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筋的合力点至邻近边缘的距离e 的3 倍、但不大于构件端部截面高度h 的1.2 倍,高度为2 e 的附加配筋区范围内,应均匀配置附加防劈裂箍筋或网片(图10.3.8),配筋面积可按以下公式计算;且体积配筋率不应小于0.5%。 5 当构件端部预应力筋需集中布置在截面下部或集中布置在上部和下部时,应在构件端部0.
42、2h 范围内设置附加竖向防端面裂缝构造钢筋图10.3.8,其截面面积应符合以下公式要求: 式中:Ts锚固端端面拉力; P作用在构件端部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筋的合力设计值,可按本条第2 款的规定确定; e截面重心线上部或下部预应力筋的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的距离; h构件端部截面高度。 当e 大于0.2h 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配置构造钢筋。竖向防端面裂缝钢筋宜靠近端面配置,可采用焊接钢筋网、封闭式箍筋或其他的形式,且宜采用带肋钢筋。 当端部截面上部和下部均有预应力筋时,附加竖向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按上部和下部的预应力合力分别计算的较大值采用。 在构件端面横向也应按上述方法计算抗端面裂缝钢筋,并
43、与上述竖向钢筋形成网片筋配置。 10.3.9无变化10.3.10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当采用曲线预应力束时,其曲率半径rp宜按以下公式确定,但不宜小于4m: 式中:P预应力束的合力设计值,可按本标准第10.3.8 条第2 款的规定确定; rp预应力束的曲率半径m; dp预应力束孔道的外径;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当验算张拉阶段曲率半径时,可取与施工阶段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fcu 对应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fc,按本标准表4.1.4-1 以线性内插法确定。 对于折线配筋的构件,在预应力束弯折处的曲率半径可适当减小。当曲率半径rp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可在曲线预应力束弯折处内侧设置钢筋网片
44、或螺旋筋。10.3.11 在预应力混凝土构造中,当沿构件凹面布置曲线预应力束时图10.3.11,应进展防崩裂设计。当曲率半径rp满足以下公式要求时,可仅配置构造U 形插筋。当不满足时,每单肢U 形插筋的截面面积应按以下公式确定: 式中:P预应力筋的合力设计值,可按本标准第10.3.8 条第2 款的规定确定;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或与施工张拉阶段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fcu相应的抗拉强度设计值ft,按本标准表4.1.4-2 以线性内插法确定; cp预应力筋孔道净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Asv1每单肢插筋截面面积; svU 形插筋间距; fyvU 形插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按本标准表4.2.3-1
45、 采用,当大于360N/mm2时取360N/mm2;le实际锚固长度。 U形插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当实际锚固长度le小于la 时,每单肢U 形插筋的截面面积可按 Asv1/k取值。其中,k取le/15d和le/200 中的较小值,且k不大于1.0。 当有平行的几个孔道,且中心距不大于2dp时,预应力筋的合力设计值应按相邻全部孔道内的预应力筋确定; 10.3.12无变化10.3.13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外露金属锚具,应采取可靠的防腐及防火措施,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 无粘结预应力筋外露锚具应采用注有足量防腐油脂的塑料帽封闭锚具端头,并应采用无收缩砂浆或细石混凝土封闭; 2 对处于二b、三a、
46、三b类环境条件下的无粘结预应力锚固系统,应采用全封闭的防腐蚀体系,其封锚端及个连接部位应能承受10kPa的静水压力而不得透水; 3 采用混凝土封闭时,其强度等级宜与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且不应低于C30。封锚混凝土与构件混凝土应可靠粘结,如锚具在封闭前应将周围混凝土界面凿毛并冲洗干净,且宜配置12 片钢筋网,钢筋网应与构件混凝土拉结; 4 采用无收缩砂浆或混凝土封闭保护时,其锚具及预应力筋端部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一类环境时20mm,二a、二b 类环境时50mm,三a、三b 类环境时80mm。?混凝土构造设计标准?GB50010-20xx的主要变化八20xx-11-06sun12_2005文
47、章来源阅2199转50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混凝土构造设计标准?GB50010-20xx的主要变化八20xx-07-19 06:42|(分类:砼)第 11 章 混凝土构造构件抗震设计11.1一般规定11.1.2抗震设防的混凝土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和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11.1.3房屋建筑混凝土构造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构造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11.1.3确定。 此条仍为强条。与新?抗规?表6.1.2相比,保存了单层厂房一行,其余皆一致。1
48、1.1.4确定抗震等级时的要求,11.1.5剪力墙底部加强范围,与新抗规对应。11.1.6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补充了抗冲切为0.85。11.1.7关于锚固长度的要求 基本无变化。11.1.8箍筋宜采用焊接封闭箍筋、连续螺旋箍筋或连续复合螺旋箍筋。当采用非焊接封闭箍筋时,其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 10 倍;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宜大于100mm。11.1.9 考虑地震作用的预埋件,应满足以下规定: 1 直锚钢筋截面面积可按本标准第9章的有关规定计算并增大25%,且应适当增大锚板厚度; 2 锚筋的锚固长度应符合本
49、标准第 9.7 节的有关规定并增加10;当不能满足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在靠近锚板处,宜设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封闭箍筋;3 预埋件不宜设置在塑性铰区;当不能防止时应采取有效措施。11.2 材料11.2.1 混凝土构造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以下规定: 1剪力墙不宜超过C60;其他构件,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时不宜超过C70; 2 框支梁、框支柱以及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柱及节点,不应低于C30;其他各类构造构件,不应低于C20。11.2.2 梁、柱、墙、支撑中的受力钢筋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当采用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 2 局部: 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 中牌号带“E的
50、热轧带肋钢筋时,其强度和弹性模量应按本标准第4.2节有关热轧带肋钢筋的规定采用。11.2.3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合以下要求: 1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 1.25; 2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 1.30;3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 9%。11.3框架梁 11.3.1 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11.3.2 梁端剪力设计值,11.3.3 斜截面尺寸限制条件,11.3.6截面尺寸,等节的变化与新抗规对应。11.3.4 考虑地震组合的矩形、T 形和 I 形截面的框架梁,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以
51、下规定:公式略计算方法没有变化,仅公式与非抗震情况下的公式相一致。 11.3.6 梁配筋要求,除箍筋加密区表下小注与抗规对应之外,与02标准无不同。其余几条内容无修订。11.4 框架柱及框支柱 11.4.1柱端弯矩设计值,11.4.2底层柱下端弯矩调整,11.4.3柱端剪力设计值,11.4.5角柱增强,11.4.6柱斜截面尺寸限制条件,11.4.7及11.4.8 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等节,除与新抗震标准对应之外无变化。11.4.9 考虑地震组合的矩形截面双向受剪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柱, 其受剪截面应符合以下条件:11.4.9-111.4.9-211.4.10 考虑地震组合时,矩形截面双向受剪的钢筋混
52、凝土框架柱,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以下条件: (11.4.10-1)(11.4.10-2) 11.4.10-3 11.4.10-4 11.4.11柱截面尺寸要求,11.4.12柱最小配筋率,11.4.13纵筋要求,11.4.14箍筋加密区长度,11.4.15箍筋肢距,11.4.16轴压比限值,11.4.17体积配箍率,11.4.18等节除与新抗震标准对应之外无变化。11.5铰接排架柱 基本未变11.6框架梁柱节点节点尺寸要求及抗剪验算,除与新抗震标准对应之外无变化。11.6.7框架梁和框架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在框架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1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处,框架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应
53、贯穿中间节点。贯穿中柱的每根梁纵向钢筋直径,对于9度设防烈度的各类框架和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构造,当柱为矩形截面时,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5,当柱为圆形截面时,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5;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当柱为矩形截面时,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柱截面,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2对于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中间层端节点、顶层中间节点以及顶层端节点,梁、柱纵向钢筋在节点部位的锚固和搭接,应符合图11.6.7的相关构造规定。图中llE按本标准第11.1.7条规定取用,labE按下式取用: 取消了02标准图e中顶层端节点梁柱负
54、弯矩钢筋在节点外侧搭接时柱筋向节点顶水平弯折12d的要求 11.6.8节点箍筋的要求,未作修订11.7剪力墙及连梁 11.7.111.7.6无变化11.7.7筒体及剪力墙洞口连梁,当采用对称配筋时,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规定:11.7.8筒体及剪力墙洞口连梁的剪力设计值Vwb应按以下规定计算: 1 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构造和9度设防烈度的一级抗震等级框架 2 其他情况 11.7.9各抗震等级的剪力墙及筒体洞口连梁,当配置普通箍筋时,其截面限制条件及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规定: 1跨高比大于2.5 时 1 受剪截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2 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要求:2 跨高比不大
55、于2.5 时 1 受剪截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2 连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要求:11.7.10对于一、二级抗震等级的连梁,当跨高比不大于2.5 时,除普通箍筋外宜另配置斜向穿插钢筋,其截面限制条件及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以下规定计算: 1当洞口连梁截面宽度不小于250mm时,可采用穿插斜筋配筋图11.7.10-1,其截面限制条件及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规定: 1受剪截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要求: 2当连梁截面宽度不小于400mm 时,可采用集中对角斜筋配筋图11.7.10-2或对角暗撑配筋图11.7.10-3,其截面限制条件及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规定:
56、1受剪截面应符合式(11.7.10-1)的要求。 2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符合以下要求:11.7.11剪力墙及筒体洞口连梁的纵向钢筋、斜筋及箍筋的构造应符合以下要求: 1连梁沿上、下边缘单侧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且配筋不宜少于2 12;穿插斜筋配筋连梁单向对角斜筋不宜少于212,单组折线筋的截面面积可取为单向对角斜筋截面面积的一半,且直径不宜小于12mm;集中对角斜筋配筋连梁和对角暗撑连梁中每组对角斜筋应至少由4根直径不小于14mm的钢筋组成。 2穿插斜筋配筋连梁的对角斜筋在梁端部位应设置不少于3根拉筋,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连梁宽度和200mm的较小值,直径不应小于6mm;集中对角斜筋配筋连梁应在梁截面内沿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设置双向拉筋,拉筋应勾住外侧纵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对角暗撑配筋连梁中暗撑箍筋的外缘沿梁截面宽度方向不宜小于梁宽的一半,另一方向不宜小于梁宽的1/5;对角暗撑约束箍筋的间距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