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路道路可行性实施计划书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8014740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92 大小:7.8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三合路道路可行性实施计划书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三合路道路可行性实施计划书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三合路道路可行性实施计划书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资源描述:

《三合路道路可行性实施计划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合路道路可行性实施计划书(9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91 / 92第一章 概述1.1. 任务依据及项目背景1.1.1. 任务依据20XX1月中国工程设计建设XX分公司受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对三合路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本次所设计的三合路设计等级为城市次干道级,标准路幅宽30米,道路全长1024.755米。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如下:1、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我院签订的工程设计合同;2、本区域路网交通规划;3、业主提供的1:500带状地形图。4、城市道路设计规 CJJ 3790。5、三合路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已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达市发改2007528号。1.1.2. 项目背景1.1.2.1. 区域社会背景地处川渝鄂陕结合

2、部,位于、XX、四大都市交汇的中间地带,将成为服务腹地承接辐射的重要承接点,具有广阔的区域市场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市城市历史悠久,从东汉和帝建制起,历经县、州、府等建制,中心地位十分突出,距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行政区划虽有改移分合,但治址承袭至今。因地处四达之地而得名,历史上便是川东北的物资集散地。l999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消达川地区和县级市,设立地级市。20XX前城市虽然也试图通过规划引导推动城市空间向外围拓展,但由于当时城市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缺少相关项目的拉动和政策的支持,城市空间的拓展步履艰难,造成城市建设发展始终跳不出旧城区及南外这个有限的空间,同时,城镇化带来的城市

3、人口的大量聚集便加剧了城市空间由多密走向高而密的格局。20XX以后,伴随着达成铁路作用的发挥及达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城市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城市空间向外围拓展的强烈需求,市行政中心的适时西迁,终于突破旧城空间的束缚,引导并带动了西外组团的整体发展,使城市真正步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轨道。20XX后由于天然气能源的重大发现及其开发,城市在空间上继续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道路,跨越翠屏山、火峰山,在大尖子山以南发展,形成了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园区,进而也为形成综合承载力更强的大城市空间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西外组团用地开发趋于饱和。根据城市发展变化的情况,大致分为l990年前、1

4、9901995年、l99520XX、200020XX、20XX至今等五个阶段。近几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交通问题也日益成为城市扩容,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条件。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基本上是从中、小城市发展过来的,设施配置规模、标准都偏低,更与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要建设人口超百万的特大中心城市,城市将承担更多的区域发展功能,并且将对巴地区乃至更大区域产生强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为此,随着城市的空间拓展,应同步对现有的部分设施进行扩容和改造,如道路等级的控制、市政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等设施的新建与扩容。同时,还要按特大城市标准逐步强化

5、城市各项功能建设,如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型专业市场、会展中心、市级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功能设施。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城市交通,适应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为此市委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并投入了大量资金,新建、改建了很多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扩容提供了一定的先决条件。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工程的开发力度。经济要发展,交通需先行,大力发展道路交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1.1.2.2. 建设背景1培育成渝经济区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重新审视省城镇体系发展。20XX,国务院正式批准市和XX市设立全国统筹

6、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加快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培育成渝经济区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同年,川渝两地政府签署了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明确要求加强区域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川渝地区的整体竞争力。省开始重新审视省域城镇体系发展,明确要重点打造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和川东北城市群等四大城市群,加快建立以超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特大城市为骨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市作为成渝城镇群两圈多极,三轴一带空间战略中成渝北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川东北城镇群中双中心之一,将分担XX、部分功能,吸引人口聚集,壮大城市规模,大力发展。2省着力打造一枢纽、

7、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薄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是省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举措。市作为省东北部交通枢纽和天然气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祖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是省重点建设地区之一,交通通达性和资源产业优势郁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挖掘。3市明确跨越发展定位,建设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围绕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建设,即建设巴地区交通枢纽,建设巴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建设

8、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巴地区冶金建材基地、川东北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推进资源转化利用,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以城市南部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区和普光工业集中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支持中石油、中石化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做大做强下游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壮大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把建设成为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在中共中央对川渝两地发展的以上重要战略部署的指示下,市人民政府正全面贯彻落实城乡统筹,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力发展了众多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航空、水运、公路、城市基础设施等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的城市建设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大步往前迈进,面对着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

9、城市道路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一大批市政道路工程相继竣工通车,为市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目前,的主要干道网络已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道路路网中的次干道及支路工程最为道路路网的补充,其设计建设的意义也已突显出来,它们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路网,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必备的条件。本次所研究的三合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上建设日程上来的。1.2. 研究围本次可研报告对三合路围的建设必要性、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论证,研究的主要容有以下几个方面。n 分析建设区域国民经济现状与远期发展规划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需求;n 进行交通量调查,分析区域交通现状,预测影响

10、区远景交通量,以及工程建成后的诱增交通量;n 对建设条件和施工方案进行研究论证,进行重要交叉口渠划分析,拟定建设规模和相应技术标准;n 进行投资估算及建设计划的研究;n 依据交通量预测和工程造价,提出建设工期,资金筹措及国民经济效益分析分析论证。1.3. 研究的主要结论1.3.1. 建设理由当前市面临着发展地方交通建设事业的空前良好的局面。道路交通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从国家高速公路到地方县际高等级公路建设,都加快了实施的进程。良好的外部条件创造了交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在机遇面前,必须结合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道路交通事业。就现状的城区部交通系统而言,其交通骨架路网

11、已基本形成,其中主要干路有金龙大道、东西干道、路、通川路、凤凰路、机场路、通达西路、华蜀北路、华蜀南路、白塔路、来凤路、大西街、荷叶街、二马路、翠屏路、路、柴市街、万达路、汉兴街、仙鹤路等,建成区道路基本呈方格网式布局。市人民政府在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发展壮大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不遗余力地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此,已将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目标定位为以高速路、快速、主干路为骨架,以密集主次干道和支路为基础,大力发展快速公共交通、使城市道路路网与多种交通方式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安全方便、高效快捷、经济舒适、清洁环保的城市交通体系。本次研究的三合路定位为城市次干道,它们的建设将进

12、一步完善市的交通路网系统,也是城市道路路网系统的必要补充,将为加快新城区经济的建设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也为交通运输提供更便捷的通达方式。它们的建设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具体作用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三合路的建成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奠定基础,使城市交通更加方便快捷。第二,三合路的建成必将促进沿线地带土地开发,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因而,它的建设对于西外片区马房坝组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道路建设有利于转变土地性质,整合闲散的城市土地资源,发挥城市土地级差地租效益,有利于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品质,实现城市美化。第四,

13、城市道路的建设促进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保证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1.3.2. 交通量分析结果根据未来各时期预测车流量OD分布和三合路分配OD车流量的权重,可以预测各特征年该道路各路段的年平均日交通量,见下表表1-1:表1-1 交通量预测值辆/日 年限交通量年限交通量201071712021184322011754420222107420127934202324034201383952024267962014899820252980420159622202633142201610481202736632201711536202840454201812897202944417201

14、9144632020162501.3.3. 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1.3.3.1. 道路方案设计标准本道路工程位于市西外片区马房坝组团,道路为东西走向,设计等级为城市次干道级,道路起于西侧的规划道路,而止于东侧的现有金龙大道,道路全长1024.755米。本道路工程为双向4车道的城市次干道,标准路幅宽30米,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4人行道+3绿化带+8车行道+8车行道+3绿化带+4人行道道路技术标准为:A、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B、设计荷载:城B级C、停车视距:40米D、道路最大纵坡:3.55%E、道路最小纵坡:0.3%F、最小竖曲线:R=1200米1.3.4. 建设工期本道路工程线形较简单,

15、施工区域紧邻市区,施工条件较便利,且工程难度不大,故结合建设单位的意见,考虑的本项目的设计建设计划如下:20XX11月底之前完成本项目的施工图设计。20XX12月底完成本项目的施工招标并开工建设。20XX12月底竣工通车。1.3.5. 估算及资金筹措(1) 工程数量统计表1-2 方案工程数量表一道路工程m10251沥青砼路面12cmm2204392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25cmm2208483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20cmm2212654预制C25混凝土彩色路面砖m282005C30路缘石m21006C25路边石m21007绿化带m262008植树圈套4109标志标线m102510挖

16、方m317336411填方m350650二排水工程m50081雨水工程m26902污水工程m2318三综合管沟工程m1210四电照工程m1025(2)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本项目工程容包括省市三合路道路工程、排水工程、综合管沟工程、给水工程、燃气工程及电照工程。本工程投资估算总价为5642.39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建安工程费为2801.9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为2422.44万元其中征地拆迁费2125.14万元,基本预备费为417.95万元。本工程建设资金由省市财政配套解决。表1-3 道路投资估算总表序号工程费用及名称概算价值万元占总投资比例备注一建筑安装工程费2801.9949.7二工程建设其他

17、费用2422.4442.9包括征地拆迁费三基本预备费417.957.4四项目总投资5642.39100.001.3.6. 经济评价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结果见表:表1-4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表评价指标ENPV万元EBCREIRREN年指标值1419.521.6213.78%13.42上表各项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均高于基准指标,说明本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极佳,抗风险能力较强,本项目是可行的;同时项目的各项评价指标均较高,说明该项目现阶段可行性较高,能够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故建议尽快实施。1.3.7. 结论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的三合路从技术、经济、环保等各方面均是可行的,它们的建设也是城

18、市化建设势在必行的,建议实施该项目。1.4. 问题及建议1本项目作为市西外片区马房坝组团的一条次干道,为使该项目规划设计合理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直接印象影响到项目实施后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建议主管部门尽快组织规划并协同相关单位进行研讨、协调,以便加快下阶段研究工作的进展。2建议本项目的主管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及单位对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并对报告中路线的走向及位置、技术标准、建设规模、提出倾向性的意见或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进一步探讨本项目建设的实时性、必要性、可行性。3建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进行相关配套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搞好项目所在区域的城市景观;4建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同步进行本建

19、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5鉴于现阶段尚未进行施工设计,对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占用的施工用地具体位置还未确定,尤其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很大区域的征地、拆迁工作,为了减少本项目的建设对其他单位和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也为了安定团结,希望建设单位进一步与受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接触、协商,作到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处理好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社会、经济等问题;6由于本项目紧邻城区,与金龙大道相连,交通较为繁忙,施工前必须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交通组织工作;7本项目应在20XX8月开工,争取在20XX8月完成,这样可尽快为周边地块的建设提供基本条件,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尽早产生效益;8为确保工程质量,该项

20、目建设时,应严格执行监理制度。第二章 社会经济现状及交通运输分析评价2.1. 社会经济状况市位于省的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地处北纬30。38_32。21,东经10638-108。32 7之间。北接省市、市,南邻市,东连XX市万州区、区,西抵市和市。西至420公里,南到XX220公里,北距460公里,是川渝陕三省之交汇地。其南北长225公里,东西宽l80 公里,幅员面积16591平方公里,占省面积的29。目前境有襄渝、达万、达成铁路横贯东西、南北,达渝、达陕高速公路以及318国道、212国道与多条省道穿越,空运直抵、等城市。在历史上就是巴地区的一个工商业城市。解放前就已开设有煤矿、铁厂、机械厂、苎

21、麻纺织厂、食品厂及往来于XX及巴地区的商旅。解放后,国家在发展了许多五小工业。襄渝铁路、成达铁路、多条公路的修建,三线国防科技工业的落户,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经济社会步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冶金、能源、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X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冶金、能源作为优势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而大型天然气田的发现和开发,把的经济发展带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天然气化工成为新的优势产业。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在现代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商业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国民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20XX,全市国生产总值为510.41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9

22、70元。十一五期间,年增长率为l6.33,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06.6亿元,年增长率为28.43,大大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总额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比值为32.0:39.1:28.9,呈现为二、一、三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显示市已经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社会形态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社会形态。市现状工业以冶金煤炭食品饮料机电建材为主,分别占比例为:37.6、l8.5、10.1、6.4,6.1,占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7,其中冶金、煤炭占了56.1。20XX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51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591元。预计到20XX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20

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0美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亿元;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l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1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l00亿元。2020年,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达3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56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50亿元。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渐趋合理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今后市的优势产业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突出优势资源转化,集中在天然气能源化工及配套产业、硫化工产业、建材瓷产业、纺织服装、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七大产业。依托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天然气能源化工及配套产业,勘探开发下游产品的精深加

24、工,培育壮大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链;依托丰富的硫磺资源,重点发展磷肥、氯碱、磷硫精细化工;充分利用丰富的天然气和瓷原料资源,发展建材瓷产业;依托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培育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链;围绕巴山风光、巴人文化、红色旅游三大品牌,开拓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苎麻、油橄榄、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把打造成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即巴地区交通枢纽,巴地区商贸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中国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巴地区冶金建材基地、川东北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成巴地区经济文化强市。预计到20XX全市

25、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000美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亿元;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l8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31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l00亿元。2020年,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达33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560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250亿元。把建成一个枢纽、两个中心、三个基地,引进资金要突出优势资源转化,引进项目集中在天然气勘探开发、天然气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六个方面。为今后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基本职能奠定了基本方向。20XX底,市城市人口为55.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2.36万。根据城市人

26、口发展预测,2015年城市人口增加到80万人,新增城市人口24.85万人,平均每年新增3.11万人,在2020年为l00万,在2030年为l30万,远景城市人口按200万控制。20XX底,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7.02平方公里,人均67.12平方米。其中居住用地l297.77公顷,人均23.53平方米,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35.06;工业用地723.08公顷,人均13.11平方米,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9.53;道路广场用地481.72公顷,人均8.4平方米,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2.51:绿地443.50公顷,人均8.04平方米,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1.98;公共绿地390.O0公顷,人均7.07平方

27、米,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0.54。2015 年城市建设用地由20XX的37.02平方公里增加到60.38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设用地23.3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2.9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75.47平方米;到2020年,城市用地为8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0年,城市用地为111.62平方公里。2.2. 交通环境分析2.2.1. 市交通现状2.2.1.1对外交通目前,城市已基本形成了襄渝、达成、达万铁路、达渝高速公路的区域性交通主骨架,以及联系周边市县的对外交通网络,具备了成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域交通枢纽的基本要素,也为城市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铁路城市现有襄渝、达成、达万三线铁

28、路对外联系,三线铁路以十字型交汇。目前均为单线铁路。襄渝铁路于1970年建成通车,为国铁II级线路标准,目前正在按快速铁路标准进行增建。达成铁路于1997年建成通车,为国铁I级线路标准,目前复线工程正在建设之中。达万铁路于20XX建成通车,为国铁II级线路标准。城市现有铁路站场3处:西站、南站、双龙站。西站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的起点,按技术性质为区段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站,按等级为二等车站,主要办理襄渝线、达成线客、货列车到发、区段货物列车解编工作,吸gI区包括、及XX市的万州、梁平、开县等地。由于近几年发展很快,20XX全年铁路运输收入近l 8亿元,日均发送旅客6000多人次,上下车换乘旅客

29、近1 5万人次,日均办理有调作的车2000多辆,根据铁路车站等级核定办法中有关规定,可申报一等车站。已成为规模仅次于火车站的省第二大车站。航空河市机场是省东北部唯一的民用机场,20XX改造后机场等级为4D级,机场跑道长2.1公里,宽45米,可起降波音737300型以下的机型,高峰容量为200人川、时。目前,机场已经开通,等航线。公路经过城市的公路主要有达渝高速、国道G210、省道S202,男外川陕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之中并计划20XX建成通车,拟建的达广达万高速公路已经进入前期的勘察设计阶段。城市现有达渝高速公路出入口三处,分别是北部的徐家坝出入口、中部的仰夭湾出入口及南部化工园区出入口。城市现有

30、城西、城北及城南三处长途客运站。其中西城客运站位于西城区,距火车站500米,向南与河市机场通过7公里的机场专用道相连,占地面积为。10591平方米。南客站位于南城区仰天湾,距离达渝高速公路站400米,处于G210和G202的交会处,毗邻城市主干道,占地达71000平方米,北客站位于旧城区东北,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日发送量已经达到12000人次,已经无法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但受用地条件限制,已经无法拓展。水运城市水运交通主要依托州河航道,其中小河嘴以下为国家级航道,小河嘴以上为国家航道。城区水运交通以港为集散中心。2.2.1.2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广场城市现状道路系统骨架已基本形成,其中主要干

31、路有金龙大道、东西干道、路、通川路、凤凰路、机场路、通达东路、通达西路、华蜀北路、华蜀南路、西环路以及化工园区在建的井字形道路,次要道路有金兰路、金山珞、白塔路、来凤路、大西街、荷叶街、二马路、翠屏路、路、柴市街、万达路、汉兴街、仙鹤路等,建成区道路基本呈方格网式布局。主城区另有4座横跨州河的桥梁,自南向北分别为河市大桥、州河大桥、红旗桥、通川桥,同时金龙大道跨州河大桥及翠屏路跨州河步行桥正在建设之中。城市现有广场4处,分别为:火车站站前广场、市政广场、塔坨广场、中心广场,现状道路现状道路广场用地481.7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51,人均道路广场用地8.40平方米。停车场城市现状停车场

32、主要为各单位配建停车场,城市尚无专用的停车场、库、楼等社会公共停车设施。公共交通城市现有公交客运企业4家,公交线路24条,营运车辆250台,折合标准车234标台。公交运行围北至罗江,西至阁溪桥头、双龙、石梁子,南至柳桠、三里坪、另有城市出租汽车1063辆。城市公交场站主要有北外公交总站及西外公交停保场,占地分别为4400和6300平方米。2.2.2. 城市路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近些年,城市大大强化了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对外交通及城市道路交通的基本骨架已经形成,对外交通具备了成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域交通枢纽的基本条件,城市道路交通适度超前城市发展,以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城市空间拓展的初

33、步格局已经形成,西外、南外及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的城市发展格局,新的城市空间格局正处在迅速的变化与形成之中。但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约束及过去欠账较多的原因,城市对外交通设施水平不高、城市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城市交通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对与城市路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城市道路系统不完善,主次干路功能不清晰,城市交通集中度过高,导致交通规模总量虽然不大,但交通拥堵及人车矛盾突出。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基本为片区组团式,城市各片区组团间分工协作的紧密程度取决于片区间交通联系干道的便捷与高效,片区间

34、交通联系干道基本上是城市的生命通道,但是现状旧城、南外及西外三大片区间的交通联系仅靠通川路、路和通达路三条道路联系,同时国道210、省道202等过境公路均要靠这三条路未承担过境交通功能,导致城市交通过于集中,往往一条路的交通拥堵导致全城的交通瘫痪,城市交通保障极为脆弱。旧城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度密集导致交通负荷过大,加之路、通川路等交通性主干路穿越旧城,使旧城市交通拥堵及人车矛盾尤其突出。城市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主要大型公共建筑均沿主干路布置,导致交通性道路与生活性道路功能不分,同时进入达钢等大型企业的大量货运交通也通过城市道路来完成,城市道路的功能定位不明确,也量导致城市交通混乱拥堵的重要原因。

35、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缺乏长远和系统性,没有充分发挥出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开发强度的引导作用。长期以来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基本上是被动应付交通发展的需要,就事论事,缺乏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的互动思维,使得长期以来城市的空间格局一直没有明显的改变。近年来金龙大道南延线及环城路一项工程的建设是引领城市向南拓展的战略性举措,是重新定义工业格局的基础,但与此同时,城市其它用地的发展出路却由于缺乏基础设施的支撑,基本上还是局限于老三区的围呈叠加式发展,发展的空间与品质均受到极大的限制,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引导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没有因地制宜,缺乏人文关怀与地方特色。城市交通基

36、本符合山地城市的交通特点,其根本特点在于:从交通上来说是以步行交通和车行交通为主,其中车行客运交通又以公共交通为主,非机动交通基本可以不考虑;从路网布置上来说主要以自由式的窄幅高密式路网结构为主。回头来看城市道路,旧城区沿袭传统路网,基本是窄幅高密式,西外新区干路系统基本是宽幅低密,主干路宽度最宽60米,化工园区主要道路规划宽度竟达76米。从合理的宽度设置来说,一条红线40米宽的道路已完全能够满足城市交通性主干路的红线宽度要求,部分路段从景观等角度适当拓宽是合理的,但全面地提高红线宽度标准,以宽马路的思维来解决交通问题,无疑是缘木求鱼,城市交通的根本之道还在于合理的开发、均衡的网络和现代的管理

37、。从道路断面的设置来说,城市没有非机动交通却设置非机动车道,部分主要道路车行道宽达30米,但中央却没有绿化隔离,交叉口行人过街也没有任何处理,基本没有考虑行人的感觉与安全。以步行梯道为主的垂直交通本是山地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在步行梯道布置健全的地方,山地城市很多出行以时间衡量步行与车行不相上下,甚至优于车行,因此步行梯道是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中的重要组成,但在城市中不少地方本该是设置梯道的好地方却被建筑所占据,反映出规划阶段对梯道交通的忽视。公共交通发展滞后。由于没有非机动交通的竞争以及城市分片区组团式发展,城市用地相对分散的特点,城市公共交通天然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但由于公交投入及道路拥堵等

38、原因,公交从车辆规模、场站设施、线网层次结构均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导致城市公交服务水平较低,公交出行效率不高,很大程度地影响到城市交通的整体环境。综上所述,道路系统不完善,结构不尽合理以及路网在数量、质量上缺陷和自然地形的阻隔已成为制约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2.2.3. 路网规划2.2.3.1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目标城市道路建设适当超前于城市用地扩展,支撑与引导城市规划用地布局结构调整与功能优化,道路系统完善、功能清晰,城市公交系统高效舒适,社会停车设施地布局合理,交通管理现代先进,城市交通的供需平衡,交通公害得到最大限度地减少。2.2.3.2、规划思路强化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及其与对外交通枢纽之

39、间的大容量便捷交通联系。以适当超前的标准建设片区交通性联系干道系统,以大容量、高速度为目标,同时各功能区、组团之间确保有两条以的联系道路相互衔接,以确保城市交通的安全与稳定,为此要求:1片区联系干道系统以车行交通为主,双向设48个车道,一般为两块板,中央设分隔带;2片区联系干道要求控制机动车开口间距,在穿越规划建成时要求两侧尽量不安排大量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即使安排了也不向联系干道开口;3在组团间的非建成区要求两侧各控制20米绿带作为防护与预留发展用地;4主要交叉口按互通式立交控制。规划贯彻窄幅高密的路网布局思路,干路红线宽度的确定以保证双向48个车道,50米以下为基本原则。各组团部路网自成系

40、统。充分与地形结合,并与用地布局规划协调,城市主次干道尽量保持线型平顺,城市支路尽量顺应地形走势,避开大的山体,减少对自然地形的破坏。充分挖掘山地城市步行交通的潜力。结合绿地系统规划充分控制与预留步行梯道并与城市道路系统有机衔接。根据道路交通流确定道路等级。确保主要交通流优先,降低不同特征交通流之间的相互干扰,为交通管理创造条件,使不同功能等级的道路分工协作并组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共同承担城市产生的各种交通流。城市道路应有利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传统风貌和城市特色。城市道路系统充分考虑城市远景拓展的需要,预留道路系统向远景发展方向延伸的通道。2.2.3.3、道路等级、红线宽度与断面设置规划

41、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快速路快速路主要担负城市进出城交通、功能区间之间的联系交通功能,不直接为建设用地服务,与城市主干路相交采取立体交叉形式,并通过主干路对交通进行集疏,快速路设计车速为6080公里小时,红线宽度3040米,两块板,双向68车道。主干路主干路与快速路共同构成城市交通主干系统,承担不同功能用地之间的交通集散,是城市各片区用地功能布局的重要骨架与网络系统。根据城市特点,主干路又可分为片区组团联系性主干路和一般城市主干路,片区联系性主干路主要作为城市片区组团之间联系通道,是片区间联系交通流的载体,并起到集疏快速路进出交通流的作用。片区联系性交通主干道技术指标可

42、以参照快速路标准,但不要求全线封闭与立交,可采用灯控、局部隔离等方法,实现交通联系的快速、通畅,片区联系性主干路设计车速为60公里时以上,红线宽度3050米,两块板,双向68车道。一般主干道主要承担城市片区组团部的主要交通流,与片区联系主干路一起作为片区组团的主骨架并与次干路衔接,一般主干路红线宽度4050米,设计车速为4060公里小时,两块板,双向46车道。次干路次干路主要起集散交通的作用,既承担主干道交通的汇集与疏散职能,也起到汇集支路交通的作用,可直接为用地服务。次干道红线宽度2440米,设计车速为40公里小时,双向46车道,以一块板、二块板为主。支路支路是直接深入用地部的生活服务性道路

43、,并承担汇集机动车交通的职能,支路红线宽度1220米,设计车速为2030公里小时,一块板,双向23车道。2.2.3.4、道路网结构规划城市为片区组团式布局结构,分为旧城区、西城区和南城区、铁西片区、化工园区和城北组团。其中旧城区为商业及文化中心,西城区是全市的行政中心和铁路交通枢纽,南城区为城市次中心,铁西片区为城市新区及片区中心,化工园区为城市工业园区。受自然地形的分割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各片区组团间的交通联系。规划采用自由式与方格网相结合的布局结构形式组织城市道路系统,形成一大环三纵二横二小环的城市道路交通主框架。一大环指环城快速干道,北线东起达万高速盘石立交,向西至小河嘴附近

44、与达渝高速互通立交相接后过州河、凤凰山隧道至莲花湖片区、复兴片区后沿铁山脚南行并在河市片区南向东行过州河大桥并与达渝高速石桥互通立交口。三纵西纵:西纵线北起复兴与横向北干路相接,经马踏洞、阁溪桥,并南廷在河市南与环城路相接,基本贯穿铁西片区南北,起联系复兴、站西城区和河市片区的作用。中纵:北起蓬花湖教育科研区、经西城区金龙大道至南城化工产业区。为南北向交通性主干道,起联系西城区和化工产业区的作用。东纵:北起北外区组团,经城南片区至化工产业区并在石板与环城路相接。起联系北外区组团、南城和化工产业区的作用。二横北横:由金南路向东延伸、跨州河至火车南站,向西上跨西站进入铁西片区并与环城路及省道202

45、相接。是联系西站、西城区、南城区、南站及仰天湾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东西向交通干线。南横:由达渝高速木瓜铺出入口向西经化工园区、过州河大桥并在河市片区北侧向西接环城路。二小环北环:指由凤凰大道西延经复兴片区并在阁溪附近环形向东过州河与金龙大道相接并经化工园区生活配套区后跨大尖子山与南城区南北干道相接,是联系旧城区、西城区、复兴片区、化工园区及南城区的主要交通性干道。南环:由南横路与金龙大道西行过州河进入河市后下穿襄渝铁路后北行与南横路相接,是联系化工园区和河市片区的主要交通干道。2.3. 市综合交通发展状况及分析综上,可以得出市的交通现状与交通规划发展有如下特点:1、总体发展势头良好u 机动化水平逐

46、年提高u 道路网络初具规模u 公共交通不断发展u 对外联系日益密切2、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u 路网系统尚不完善u 越江通道成为瓶颈u 公交线网覆盖围不足u 步行方式比重过高u 城市道路系统比较脆弱,面临交通需求快速发展的冲击2.4. 拟建项目与其他交通运输的衔接状况2.4.1. 与规划路网的关系三合路沿线相交现状道路较少,只有道路设计终点位置的金龙大道为现状道路,而其余相交道路均为规划道路,含道路起点处交叉口在,共有5条规划道路与本道路相交。三合路是西外片区马房坝组团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永兴路的往西方向的延伸路段,它们的建设是本区域城市向西拓展的前提条件,是使区域交通更加快速、便捷的重要保障,

47、建成后将成为该地区建设的重要货运通道。2.4.2. 路线布设原则本次所研究的道路工程为城市次干道,由于线路较短,道路两侧用地性质均为商住性质,且道路红线不允许调整,故本次未对道路的线位走向做方案比选。三合路均起于路网中的规划路口,随后向西延伸,止于金龙大道,道路长1024.755米。道路路线布设原则如下:u 严格按照规划提供的规划走廊进行平面布线,合理布置曲线保证线形的顺畅;u 以实地踏勘为根据,在不影响道路标准的情况下对道路的纵断面进行优化设计,尽量减少大填大挖,降低工程造价。u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路,考虑道路的交通功能、景观功能;u 结合道路周围用地,合理设置道路纵坡、支挡结构等设施,方便道

48、路两侧用地开发。2.5. 拟建工程与其他路线的交叉设计2.5.1. 交叉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则交叉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则:u 优先保证主要道路或者交通量大的一方通畅;u 有利于减少减少或者消除冲突点,以及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u 要遵循出口通行能力大于等于进口通行能力u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应根据各相交道路的交通量、计算行车速度、交通组成及其在路网中的作用,并结合地形、用地条件和投资等方面的因素。2.5.2. 与各规划路线的交叉根据规划,本次所研究的交叉口均为平交路口。经统计与三合路相交的道路分别有一条主干道金龙大道、一条次干道交叉口3、三条支路交叉口1、交叉口2、交叉口4等。a.交叉口规划方案根据规划,

49、所有相交路口宽度按均为相交道路的标准宽度,而未设置左转右转拓宽段。b. 交叉口推荐方案我公司根据类似工程的设计经验及相关规要求,以交通流量调查与预测结果为依据,对交叉口3次次交叉,终点交叉口主次交叉的进口道进行了右转专用车道的拓宽段设置,以保证驶入交叉口准备右转的车辆在红绿灯排队的情况下不干扰直行与左转的其它车辆,以此最有效地发挥道路交通功能。第三章 交通分析与预测3.1概述3.1.1研究背景为配合市的新城区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现以市城市综合规划为基础,提出对市的一条城市次干道三合路的建设,以达到实现其城市交通功能的目的,并预测规划年的道路流量,为道路的设计建设提供一定依据。3.1.2 预测

50、年限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城市道路设计规,确定次干道三合路的交通量预测年限为20XX2028年。3.1.3 研究围三合路:道路起于规划交叉口,途径4处规划平交路口,道线路形基本为东西走向,全长1024.755米。3.1.4研究容1根据三合路周边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结合道路在城市交通中承担的作用,分析现状交通特征及交通问题。2根据道路周边用地特征和现状交通特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状况,预测目标年道路交通设施供给和需求情况,分析供需是否平衡。3按照目标年三合路的交通特征分析结果,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建设建议。3.2现状分析本次研究的三合路所处区位为市西外片区中心区,东西走向。该道路是该片

51、区东西走向较重要的道路,设计等级为次干道。周边土地性质主要以商住为主,用地性质相对简单,土地使用强度大。目前该区域有现状金龙大道南北通过,本次研究的三合路与金龙大道相连,为新建道路工程。3.3区域土地利用及相关规划分析3.3.1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市西外片区的用地规划图,确定项目两侧用地以商居用地为主,并设有学校、商业、行政办公等。图31。图31 道路两侧规划土地利用性质3.3.2 交通生成特征由于商业、居住用地的强吸引性决定项目两侧将吸引大量的到达性交通流,同时由于项目为市西外片区中心区域较为重要的干道,故未来的通过性交通流也会持续增长,且占有一定比例。3.4交通量预测思路与方法1、远景交

52、通量的组成三合路的远景交通量由趋势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和转移交通量组成。 趋势交通量:是指现在通过三合路的交通量,按照其历史资料和经济资料的相关关系,在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预测的未来交通量。 诱增交通量:本项目的建成将改善本地区的交通条件,诱发潜在的交通需求;另外,出于本项目的建设改善了地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因而也将产生诱增交通量。这种新增交通量用以往的历史趋势是难以描述的,因此考虑为诱增交通量。 转移交通量:本项目的建成,将使马房坝组团另外新增了一条向西发展的通道,届时将有一部分绕行流量转移到该项目上来。2、预测方法本项目交通量预测采用四阶段法,即根据交通调查所获取的项目所

53、在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资料,在分析地区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现状的基础上,预测其趋势型及诱增型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未来各小区的趋势型及诱增型的交通出行发生、吸引量;预测交通出行分布;进行交通量在路网上的分配,同时充分考虑相关转移的交通量。3.5预测模型由于本研究将远景交通量分为趋势型交通量、诱增交通量和转移交通量及部分进行预测,因此,在交通量预测中选用以下四种模型: 趋势型预测模型趋势交通量是由于项目影响区的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交通量。表3-1 发生、集通量预测模型表车型区域区域外小货车1Qi11=Qi10Qi11=Qi10中化车2Qi21=Qi20Qi21=Qi20大货车3Q

54、i31=Qi30Qi31=Qi30小客车4Qi31=Qi50Qi61=Qi60中客车5Qi61=Qi60Qi61=Qi60大客车6Qi71=Qi70Qi71=Qi70表中:Qij1第t年第i区第j种车型的发生或集通量辆/日Qij0基年i区第j种车型的发生或集通量辆/日Ei1第t年第i区的国生产总值亿元Ei0基年第i区的国生产总值亿元j0第t年第j种车型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按下式计算:式中:ET1第t年区域国生产总值总和,ET1=ET0基年区域国生产总值总和,ET0=Aj,Bj区域经济与交通回归模型系数K1第t年拖拉机运输转换为货车运输的比例Y拖拉机运输转换为第j种货车运输的比例本项目采用

55、费雷特法,费雷特法的计算过程如下图:图3-1 费雷特法计算框图通过上述计算,即可得到未来特征年的趋势型交通出行OD表。运用上述模型对项目直接影响区的国生产总值与相关道路的现状交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表3-2所示。表3-2 区域国生产总值与主要断面交通量相关分析结果表车型编号车型相关公式Y=A+BX相关系数R1小货车Y=69.7386+42.426X0.9932中货车Y=-213.624+78.5375X0.9003大货车Y=-113.51+47.916X0.9494小客车Y=-264.766+72.8016X0.9065中客车Y=-268.589+51.6147X0.9386大客车Y=-268.

56、589+51.6147X0.938 诱增型预测模型诱增交通量是指由于道路的新建或改建,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建成而诱发的新产生的交通量,本报告将诱增交通量的产生分为以下两方面的因素:A) 由于三合路道路工程的建设,使项目所在区域的经济产业布局发生变化,引起的经济结构和开发项目。具体表现为新道路的建设前后沿线会建立起新的产业带,也伴随产生了诱增交通量。B) 新道路的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诱发了那些原来需要出行却因交通条件限制而未能出行的潜在交通量。也具体表现在出行频率变高,出行距离变长等。诱增交通量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交通条件如行驶时间、出行距离和出行费用等条件的改善。本研究基于交通吸引的重力模型,通过

57、有无此公路情况行驶条件的对比来计算诱增交通量。诱增交通量的计算公式为:当时,当时,式中:i到j区的诱增交通量;i到j区的趋势交通量;无该公路时i到j区的行驶时间;有该公路时i到j区的行驶时间;K,重力模型参数。 费用模型本项目的交通分配工作时通过比较道路使用者在不同路径上的行驶费用进行的。建立费用模型市委交通分配或者各种运输线路之间交通竞争形势做准备的。道路使用者的费用由两部分组成:C1汽车运营成本;C2公路收费。区间交通量在路网上分配将通过下式进行不同路径的行驶费用比较。C=C1+ C2Li式中:C路径行驶费用元/车;C1汽车运营成本元/车公里;C2公路收费元/车公里;Li路径长度公里。 路

58、段交通量预测模型采用灰色模型和回归分析的预测方法A灰色模型根据灰色模型系统理论原理,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以及道路交通系统均属灰色系统,可用来对项目所在地的公路客、货运输量等进行预测。采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时,其型式如下:YK+11=Y10-e-ak+式中,参数a、u由下式计算:a,u=BTB-1BTYnTB回归分析根据被预测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求出回归系数。并预测未来的交通量。 交通量分配交通分配的方法有多种,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平衡分配方法和非平衡分配方法。平衡分配法是指满足Wordrop第一、第二原理的网路分配方法,平衡分配法的求解

59、通常被归结为数学上的凸规划求解,路网越复杂,凸规划的维数就越高。非平衡模型主要有最短路分配法、容量限制分配法、多路径概率分配等方法,非平衡分配模型具有结构简单、概念明确、计算简便等特点。本次交通分配采用TransCAD软件提供的平衡分配模型:随机均衡分配模型。随机用户均衡SUE模型就是描述的是任何一个出行者均不可能通过单方面改变出行路径来减少自己的估计行驶阻抗。其模型如下: 10约束条件:随机用户均衡分配模型在宏观上考虑了道路容量的制约因素,道路容量的制约在分配时候通过路阻函数体现出来。路阻函数形式如下: 11t时间阻抗;t0自由流时间;v分配交通量;c通行能力;,路阻参数。3.6预测结果根据

60、未来各时期预测车流量OD分布和三合路分配OD车流量的权重,可以预测各特征年该道路各路段的年平均日交通量,见表3-3:表3-3 交通量预测值辆/日 年限交通量年限交通量2010717120211843220117544202221074201279342023240342013839520242679620148998202529804201596222026331422016104812027366322017115362028404542018128972029444172019144632020162503.7.2 车道数计算对于城市道路路段设计通行能力可根据一个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进行修正而得,对理论通行能力的修正应包括车道数、车道宽度、自行车影响及交叉口影响四个方面。即: 式中:单向路线设计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