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7782086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36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报批稿)铜陵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三月46 / 50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目 录前 言1一、规划背景2(一)土地利用现状2(二)现行规划实施评价3(三)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4(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战略6(一)指导思想6(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战略8三、土地利用目标和主要任务9(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9(二)土地利用目标9(三)土地利用主要任务12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6(一)总体结构调整16(二)农用地结构调整16(三)建设用地结构调整17(四)其他用地结构调整18五、土地利用布局优化18(一)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19(二)城

2、乡建设用地布局19(三)基础设施用地布局20(四)生态用地布局21六、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22(一)土地利用分区及用途管制22(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25(三)区、县土地利用调控27七、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29(一)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发展格局29(二)中心城区边界划定29(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30八、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土地利用31(一)土地利用现状31(二)功能分区及发展定位32(三)土地利用控制33九、重点工程和项目33(一)土地整理复垦工程33(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34(三)自然生态保护工程35十、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5(一)法律保障措施35(二)经济保障措施36(三)

3、行政管理保障措施37(四)社会监督措施38(五)技术支撑措施38附 表附表一 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40附表二 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调整表41附表三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指标42附表四 建设用地指标42附表五 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及补充耕地表43附表六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表43附表七 规划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列表44附表八 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表46附表九 矿山复垦重点项目表47附表十 自然生态保护工程重点项目表47附表十一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一览表48前 言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节约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转型跨越、富民强市

4、、小康幸福”这一主题,加快铜陵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和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全市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统筹市域土地利用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要环节,是编制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范

5、围为铜陵市行政辖区(一县三区)内全部土地,总面积112565.53公顷。一、规划背景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是我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也是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门户。境内平原、丘陵、低山、台地呈交错状分布,山、圩、洲、地兼而有之。下辖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和铜陵县,总面积112565.53公顷,2005年总人口72.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5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200元,居全省前列。铜陵市自然资源丰富,尤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在已经探明的近30种矿藏中,铜、金银和石灰石等储量居

6、安徽省前列,尤以铜著称于世,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古铜都、现代铜基地”。 铜陵市气候温和,植物种类丰富,其中凤丹是南方牡丹的代表,生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同时境内还有稀有水生动物白鳍豚、扬子鳄等。(一) 土地利用现状铜陵市土地总面积112565.53公顷,全省最小,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80%。到2005年底,农用地面积为68198.3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为19683.51公顷,其他用地面积为24683.63公顷。农用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特别是林地面积较大,将近农用地面积的一半。其中耕地19944.06公顷,园地2062.35公顷,林地32667.68公顷,牧草地1781.42

7、公顷,其他农用地11742.88公顷。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较大,占建设用地面积的45.23%,远高于全省水平。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6097.74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8902.10公顷),交通水利用地3223.73公顷,其他建设用地362.06公顷。其他用地中河流水面比重较大,占其他用地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水域12973.82公顷(其中河流水面9313.77公顷),自然保留地11709.81公顷。(二) 现行规划实施评价铜陵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有效实施,促进了铜陵市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现行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土地集约度等得到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GD

8、P)、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1996年提高了130.10亿元、1598元、5052元,耕地复种指数及各项耕地质量指标都有所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没有影响水环境质量和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规划实施期间,铜陵市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遏制了各类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严格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通过开发整理复垦及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面积1557.93公顷,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现行规划虽然确定了指标加分区的土地利用模式,制定了分区管制规则,但由于基础工作和前期研究不足,以及规划

9、实施期间生态建设加强、城镇化步伐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的出台,规划指标仍然多被突破,人地关系紧张凸显,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矛盾较为突出。(三)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耕地面积锐减,人均耕地远低于全省水平铜陵市耕地面积从1996年到2005年净减少5060.75公顷,减少了五分之一多,减少速度过快。2005年全市总人口72.22万人,人均耕地仅有0.028公顷,远远低于全省的人均0.088公顷的水平。2建设用地增长过快,土地利用较粗放铜陵市建设用地增长较为迅速,19962005年间净增4775.54 公顷。虽然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2005年达到54.90%,但人均城镇和农村居

10、民点用地仍达150.26平方米和220.92平方米,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统筹城乡发展亟待加强铜陵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城市,产业集聚程度相对较高,工业用地较为集中,2005年全市工矿用地面积2944.40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达到14.96%,远高于全省6%的平均水平。同时,1996-2005年,城镇用地增加2285.3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也增加425.23公顷。4土地污染较严重,局部土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铜陵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给部分农田尤其是城镇周围的高产良田造成较严重污染。在发展矿产资源核心城市的同时,

11、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局部土地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四)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规划期间,是铜陵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铜陵”的重要战略时期,在新一轮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管理将面临难得的机遇和艰巨的挑战。1.机遇经济基础增强铜陵正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明显。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为土地资源合理化利用和科学化管理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优化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加强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有力地推进了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可有效缓解土

12、地供需压力,为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产业政策有利铜陵地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范围内,同时又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2.挑战用地供给紧张铜陵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强,承接产业转移大规模用地需求快速增加,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的加强,建设用地腾挪空间十分有限,建设用地供给压力将越来越大。耕保任务艰巨铜陵市土地资源总量较小,人均耕地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既要保障粮食安全、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的要求,又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

13、生态环境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难度很大。生态约束加强铜陵市生态市建设确定的土地生态环境分布格局,使城镇工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空间有限,土地利用受生态环境建设的约束性日益增强。面对机遇与挑战,必须正确把握科学发展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铜陵市土地利用形势,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统筹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完善土地管理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战略(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铜陵市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强市、环境立市和城乡一体的发展战略,按照“五个统筹”的

14、要求,妥善处理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转变用地方式,调整用地结构,优化用地布局,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打造“千亿铜陵”、构筑“现代铜都”、建设“幸福铜陵”提供土地资源保障。(二) 基本原则1. 保护耕地坚持从维护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严格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土地整理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 节约集约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合理控制建设规模,促进各业各类用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防止用地浪费。3. 保障

15、发展增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优先保障重点区域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以重点发展来带动全局发展。4. 统筹协调立足 “五个统筹”的要求,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矛盾,优化配置,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整合城乡土地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5. 可持续利用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 发展战略1 铜陵市战略定位立足铜陵实际,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在示范区建设中争先进位,率先突破,率先发展,把铜陵建

16、设成为皖中南区域中心城市、世界铜加工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2 土地利用战略(1) 保护保障战略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市级以上重点基础设施、中心城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用地需求。(2) 优化整合战略以优化整合城乡建设用地为核心,加强城镇空间整合,合理安排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调整优化城镇工矿用地结构和布局,整合规范新农村建设用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3) 节约集约战略以提高各类建设用地效率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加大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力度,通过产业结

17、构升级、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4) 统筹协调战略立足科学发展,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合理安排各类各业用地,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三、土地利用目标和主要任务(一)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 经济发展目标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7%,达到4004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50000元;2020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 社会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收入差距逐步

18、缩小。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017000元和55006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总人口达到85.70万人;城市化率70%以上;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110.0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0%。3. 生态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把铜陵建设成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良、资源永续利用的“绿色铜都”。到2010年,占全市国土面积38%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保护,森林覆盖率达3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40%。(二) 土地利用目标根据铜陵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统筹各

19、业各类用地需求、土地供给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协调人地矛盾,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耕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9669.84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1654.14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1654.14公顷;2020年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9154.58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控制在5169.52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5169.52公顷。规划期内,确保16557.97公顷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20、2. 保障社会发展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相统一,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分别为3093.47公顷和8805.53公顷,其中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分别增加151.47公顷和4735.86公顷。3. 促进全面协调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各业用地矛盾,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用地基本保持稳定,2010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69073.39 公顷和69334.95公顷以上,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和2020年分别控制在19204.70公顷和24764.15公顷以内;其他用地适度开发,土地利用率有

21、效提高。4. 优化城乡结构根据城乡一体化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优化,加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到201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15422.74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8999.9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6422.84公顷;到2020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16397.80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10068.07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6329.73公顷。5. 推进节约集约不断推进土地利用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各类建设用地效率和效益。到2010年,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9.62223.82万元/公顷,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224.09平方米以内;人均

22、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57.83平方米以内。到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225.13平方米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39.89平方米以内。6. 推动生态建设以“生态市”建设为契机,对三区(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使退耕还林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水土流失、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等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到2010年,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38%,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地区土地复垦率提高到1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0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m2;到2020年,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地区土地复垦率提高到30,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0

23、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0%。(三) 土地利用主要任务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1) 严格控制耕地减少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和引导,建设项目选址必须贯彻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扭转优质耕地过快减少的趋势;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分别控制在1654.14公顷和5169.52公顷以内。切实落实生态退耕政策,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大灾毁耕地治理力度。到2010年和2020年,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灾毁等减少耕地面积控制在374.49公顷和889.75公顷以内。(2) 保质保量补充耕地加大耕地补充力度,严格

24、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加快闭坑矿山、挖损压占等废弃土地的复垦,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组织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据土地利用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到2010年和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1654.14公顷和5169.52公顷。(3)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其他各类建设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须经国务院批准,并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补划数量、质

25、量相当的基本农田,确保规划期内16557.97公顷基本农田面积数量不减少。建立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制度,加大对铜陵县基本农田示范区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确保基本农田质量得到适当提高。2. 保障合理建设用地需求(1) 优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需求优先保障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用地需要,积极为民生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支持交通、水利、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用于保障重点建设。(2) 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在科学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村镇规划,统筹考

26、虑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有序增加,既要有规模保障,也要有标准控制。(3) 适当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尊重村民意愿和习俗,科学测算并严格控制用地总规模,使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少于撤并搬迁村庄用地规模之和,至少应做到建设用地规模动态平衡。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一部分农村居民点建设需求,循序渐进,推进新农村建设。 3. 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1)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低效扩张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利用模式创新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093.47公顷

27、和8805.53公顷以内。(2) 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根据铜陵市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合理安排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促进城镇协调发展,防止城镇建设用地过度扩张。按照“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的城市格局,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6521公顷和8000公顷。(3) 优化配置工矿用地依据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产业发展政策和土地资源环境条件,合理制定产业用地政策,优先保障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育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重点保障铜材加工、电子、精细化工三大主导行业用地,提高工业用地综合效益,促进地区产业链的形成。(4) 规范整合农村建设用地加

28、大村庄整理力度,通过合村并点、改造空心村,挖掘农村居民点潜力,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立相对集中的中心村基层村布局模式,改变农村居民点建设分散、无序发展。4. 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1) 保护耕地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污染注意维持耕地生态平衡,建设耕地林网,整合田水路林村,形成结构稳定,功能齐备的耕地生态环境。加大耕地投入,实施精耕细作,不断提高耕地质量,控制农药及无机肥的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对耕地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严控三废排放,防止土地污染。(2) 加强湿地保护湿地资源在沿江及东湖地区较为丰富,是铜陵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环节。规划期间主要建设东湖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沿江湿地重

29、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坚决制止改变土地类型的行为,大力保护现有天然湿地,同时对已遭侵占的天然湿地,特别是沿江和江心洲区域,积极推行退耕还湿,恢复其原有的生态类型和功能。(3) 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铜陵是安徽省四大矿业城市之一,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期的矿产开采不仅造成资源趋于枯竭,而且遗留下的生态顽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消退。规划期内,要逐步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加大环保投入和治理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使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45%,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30%,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生态环境效

30、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4) 保护森林资源,加强生态林建设森林是铜陵的“生态之本”,南部、东部丘陵的林地构成了铜陵复合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基质,在铜陵市空间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突出的基础地位。规划期间,洲圩区重点抓好长江生态防护林体系、新林抑螺和农业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后山区和丘陵区加速生态廊道(绿色长廊)、森林公园、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其中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铜官山森林公园、十里长冲森林公园、铜都森林公园,使铜陵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一) 总体结构调整为实现铜陵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在统筹协调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农用地、适当开发未利用地的基础上,对铜陵市土地利用

31、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其中农用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规划期内增加了1136.56公顷,由规划基期的68198.39 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69334.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60.59% 上升到61.60%;建设用地总面积稳步增加,规划期内增加了5080.64公顷,由规划基期的19683.51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24764.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7.49% 上升到22.00%;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其他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规划期内减少了6217.20公顷,由规划基期的24683.63公顷减少到2020年的18466.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1.93% 下降到16.40%。(二

32、) 农用地结构调整1. 耕地:现有19944.07公顷,规划期末调整到19154.58公顷,面积净减少789.49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7.72%调整至17.02%。耕地减少去向为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灾害损毁和退耕还林,其中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5169.52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169.52公顷,建设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2. 园地:现有2062.35公顷,规划期末调整到2022.93公顷,面积净减39.42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83%调整至1.81%,园地减少流向主要是调整为耕地和建设用地。 3. 林地:现有32667.68公顷,规划期末调整到32238.38公顷,面积净减42

33、9.30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由29.02%调整至28.64%,基本保持稳定,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建设占用。 4. 牧草地:现有1781.42公顷,规划期末调整到1071.01公顷,面积净减710.41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58%调整至0.95%,牧草地减少主要是调整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5. 其他农用地:现有11742.88公顷,规划期末调整到14848.05公顷,面积净增3105.17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0.43%调整至13.19%,其他农用地增加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禽畜养殖、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大量增加引起。(三)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1. 城乡建设用地现有城乡建设用

34、地16097.74公顷,规划期末调整到16397.80公顷,净增300.06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4.30%调整至14.57%,增加来源主要是农用地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土地。(1) 城镇用地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城镇规模的扩张,规划期内城镇用地增加了2042.30公顷,由规划基期的5957.70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8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5.29% 上升到7.11%;(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规划期内减少了865.91公顷,由规划基期的7195.64公顷减少到2020年的6329.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6.39% 下降到5.62

35、%。(3) 独立工矿用地规划期内减少了876.33公顷,由规划基期的2944.40公顷减少到2020年的2068.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62% 下降到1.84%。2. 交通水利用地(1) 交通运输用地:现有1937.18公顷,规划期末调整到5643.85公顷,净增3706.67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72%调整至5.01%。(2) 水利设施用地:现在1286.53公顷,规划期末调整到2213.20公顷,净增926.67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14%调整至1.97%。3. 其他建设用地区内其他建设用地面积362.06公顷,规划期内略有增加,2020年调整到509.30公顷。(四)

36、 其他用地结构调整1. 水域铜陵市地处长江中下游,现有水域12973.82公顷,规划期末调整到11852.27公顷,净减1121.55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1.53%调整至10.53%,水域面积的减少主要是区内部分滩涂的开发利用。2. 自然保留地现有11709.81公顷,规划期末调整到6614.16公顷,净减5095.65公顷,占总面积的比重由10.40%调整至5.88%,主要是由于荒草地开发和工矿废弃地的恢复利用。五、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思路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确保生态用地,落实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用地,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城市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7、,节约集约用地。(一) 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坚持从维护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优化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铜陵市耕地主要分布在铜陵县境内沿江平原洲圩区和中部低丘岗区,在郊区和狮子山区也有少量耕地分布。基本农田的范围和面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指标,依据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调整划定。在实际划定时参照铜陵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将大面积、集中成片、高质量等级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需要生态退耕的耕地不应当划入基本农田。铜陵市调整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铜陵县境内沿江平原洲圩区和中部低丘岗区。另外为保护铜陵市白姜生产基地

38、,铜陵郊区白姜集中生产区也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集中区。(二)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围绕建设现代化生态山水铜都,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集中发展重点镇,优化功能分区,建设布局合理的居住生活区、生产集中区、生态景观区,形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及乡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1. 城镇用地布局城市由主城区、东部城区、南部城区构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以老城为依托,以开发区为增长极,重点发展主城区;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以顺安镇、钟鸣镇为基础,大力发展金桥工业区,构建东部城区;以大通镇、横港为基础,以横港物流园建设为动力,构建南部城区。三个城区之间以交通干

39、道相联系,以风景林地和生态湿地相隔离,形成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人居环境优良的三个城市组团。小城镇空间布局调整在乡镇撤并的基础上进行,考虑防洪安全等因素,减少小城镇数量,扩大小城镇规模,提高小城镇集聚功能,设立天门镇、东联乡、西联乡等较大规模的二级城镇。2.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农村居民点布局战略方针是强化重点集镇和中心村,重点建设洲圩区和沿重要公路两侧村庄,积极组建中心村,提高农村社区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继续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改造“空心村”,整合零散居民点,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充分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规划期间通过对现有集镇建设和1087个村庄的整理

40、,重点建设15个集镇和107个中心村,对重要公路两侧等交通较方便、基础设施较好的保留307个基层村。 (三)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配套建设、节约用地的原则,优化各类基础设施用地,着力提升现有设施等级,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防止盲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1. 交通运输网布局铜陵市主要建成“对接长三角,辐射皖中南”的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公路网络,推动铁路跨越发展,打造长江水上高速航道。公路网络以高速公路为依托,以六纵六横公路干线为骨架、村村通油(砼)路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新格局,形成市中心到各乡镇的“半小时交通圈”。2. 水利设施用地布局铜陵市境内的水系主要为长

41、江,其他水系均为小的河流和水库,河流主要有黄浒河、新桥河、顺安河、红星河、青通河。水库主要有圣冲水库 、牡丹水库、丁冲水库、牛角冲水库和长冲水库等。(四) 生态用地布局按照生态优先、保护环境的原则,合理安排生态建设用地布局,根据铜陵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湿地区、中部岗地区和南部山地区。沿江平原湿地区包括长江水域,江心沙洲、沿江湿地、长江以西、钟仓河以北、东湖以东的圩区,是铜陵市重要的“生态源”,西部和北部的生态屏障,也是铜陵市淡水豚类生态资源保护重要区域;中部岗地区是南部山区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以岗地为主,间杂丘陵和平原,主城区和东部、南部两个副城区均位于本区;南部山地区

42、以低山为主,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森林资源最为丰富。六、土地利用分区及管制(一) 土地利用分区及用途管制根据铜陵市不同区域资源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差异,将全市划分为基本农田区、林业发展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城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保护与风景名胜用地区。1.基本农田集中区该区域主要为生产条件好、集中连片、产量较高的耕地分布区,区域面积约27000.00公顷,是铜陵市主要粮食生产区。集中区内基本农田面积占全市基本农田总面积的95%以上,主要分布在铜陵县,为高效优质的农作物生产基地。(1) 禁止任何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

43、变或占用基本农田;(2) 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并经国务院批准可对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外,其他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占用基本农田,经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补偿按法定最高标准执行;(3) 加强区内的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林网建设,提高配置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4) 严格控制区内农村居民点扩大,鼓励并组织农村居民点有计划地外迁;(5) 严格控制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水产养殖,禁止闲置、荒芜基本农田。2.林业发展区林业发展区指为林业生产发展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划分的用地区域。主要为林地以及宜林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和南部山区。区域面积约32000.0

44、0公顷。(1) 区内用地不得擅自转变用途,主要用于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2) 鼓励林业发展区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3) 严禁各类建设用地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及其他各种防护林;(4) 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3.一般农业发展区包括除基本农田和林地以外的农用地,在区内均有分布,区域面积约18000.00公顷。(1) 不得任意改变农用地用途,不得撂荒;(2) 鼓励区内影响农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3) 严禁各类建设占用优质名、优、特、新果、茶园、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及其他各种防护林;(4) 鼓

45、励单位和个人对该区域内的农田进行整理,增加有效耕种面积,提高农地产出水平。4.城镇建设用地区主要是主城区和小城镇集中发展区,区域面积约8000.00公顷,主要集中在铜陵市铜官山区、狮子山区、郊区大通镇、铜陵县所在地五松、东联和天门等重点镇所在地。(1) 土地利用应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2) 鼓励本区用地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合理调整内部结构,积极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防止土地粗放利用和闲置浪费;(3) 城镇建设用地区内的土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

46、用途使用,废弃撂荒土地,能耕种的必须及时恢复耕种; (4) 保护和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禁止建设占用规划确定的永久性绿地、菜地和基本农田。5.独立工矿用地区包括工业集中(园)区与工矿用地成片区域,区域面积约2000.00公顷,主要分布在狮子山、新桥、安庆铜矿、铜山铜矿、铜官山、凤凰山以及天马山等七大矿区。(1) 工业项目尽量向工业园区集中,加强对产业部门和各种职能部门用地结构及空间布局规划,形成用地分布集中的高效产业密集区和产业基地;(2) 保障资源丰富有市场前景的工业用地,适当对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工业用地倾斜;(3) 加快矿山复垦和复绿工程,建设生态示范区,加大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47、4) 严禁擅自占用工矿用地区内的农田。6.自然保护与风景名胜用地区自然保护与风景名胜用地区包括沿江湿地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区域面积约4000.00公顷。(1) 区内土地必须服从保护需要,严格执行保护区总体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2) 鼓励区内影响自然保护的其他用地按要求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3) 区内除与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设施建设和建筑外,禁止其他各类建设;(4) 禁止区内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污水等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二)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根据建设用地规模指标,结合城镇、生态等其他专项规划研究成果,将全市辖区内土地划分为允许建设区、有条

48、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1允许建设区 (1) 范围允许建设区是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面积约16400公顷,主要分布在主城区、东部城区、南部城区和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2) 管制规则a. 区内土地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协调。b. 区内新增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统筹新增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c. 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49、。d. 允许建设区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2有条件建设区(1) 范围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土地。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主要位于铜陵市经济开发区东北面和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的南部。(2) 管制规则a. 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b. 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3禁止建设区(1) 范围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

50、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范围包括天井湖、螺蛳山、笔架山和白浪湖等自然保护区。(2) 管制规则a. 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b.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 4限制建设区(1) 范围限制建设区的范围为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2) 管制规则a. 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b. 区内禁止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以及纳入允许建设区的重要镇村建设,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工矿建设项目用地。(三) 区、县土地利用调控1. 指标控制为确保

51、规划指标的落实,实现土地利用目标,根据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特点,综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确定各区、县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等土地利用指标。各区、县要严格落实本规划确定的指标,约束性指标必须严格遵守,不得突破;对于预期性指标也要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引导,力争实现。 2. 分区、县指导各区县在本大纲的指导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找准定位,明确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及重点,促进区域土地利用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 铜官山区是铜陵市城镇建设的核心区域,支撑当前铜陵市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区域,但工业、城镇、基

52、础设施和人口较为密集,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属需要优化组合的地区。在土地利用上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建设用地和空闲地,真正做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积极盘活存量用地;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等指标,提高建设用地的利用率;同时加强生态景观建设,提高绿化面积比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区域生态化环境,强调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空间组成与空间协调。(2) 狮子山区位于铜陵市主城区东部,资源丰富,是铜陵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建设区域交通枢纽的重要支撑点,在未来工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土地利用上进一步优化用地布局,依托开发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引导城镇和工业有序发展;同时加大区内

53、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力度。(3) 郊区是铜陵中心城区的拓展区和缓冲区,是未来中心城区的主要拓展方向和未来产业的主要承载基地。在土地利用上要严格保护区内农业用地,发挥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的生态隔离和生态缓冲功能;合理引导建设用地布局,适当控制建设用地的规模扩张。(4) 铜陵县铜陵市90%以上农用地和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铜陵县,同时铜陵县又是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之一,承担铜陵市90%以上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在土地利用上要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合理引导城乡建设和工矿建设用地布局,严格控制建设挤占或压占耕地;加大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加大沿江湿地、水源涵养

54、林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区建设。七、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一)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发展格局根据铜陵市“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中心城区的用地主要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展,采取“北扩、东进、南整”的空间发展策略。“北扩”:以老城为中心,以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湖新区为增长极,集中向北向东扩展,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东进”:以老城为中心,以狮子山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向东发展,提升产业集聚度。“南整”:在大桥经济开发区基础上,对横港片实行整合发展,完善功能,用地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二) 中心城区边界

55、划定1. 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向北以滨江大道为界,东边北部到东湖湿地公园,东边南部以宁安城际铁路为界,南边直抵笔架山、螺蛳山和铜官山。2. 建设用地拓展边界主要是以主城区为依托,向东北拓展,北边至南夹江和钟仓河,东边直至东湖。(三)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1. 允许建设区按照有利发展、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该区规模控制在7963.00公顷以内,其边界为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用途是城镇建设用地,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指标,功能布局严格执行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存量和增量建设用地,重视对存量建设用地挖潜,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

56、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2. 有条件建设区该区规模控制在626.00公顷,其边界为建设用地拓展边界。管制规则:区内土地符合建设规定的,应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相应减少允许建设区的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3. 限制建设区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以外的空间区域,面积10525.53公顷。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

57、区内禁止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以及纳入允许建设区的重要镇村建设,控制线型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4. 禁止建设区根据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等特殊需要,中心城区禁止建设区包括螺蛳山、笔架山和天井湖风景区,面积138.85公顷。管制规则: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各项建设;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八、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土地利用铜陵市作为皖中南地区重要城市、皖江城市带重要节点,肩负着承接我国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双重任务。根据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建设规划,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将以长江铜陵段为发展轴,以铜陵承接产业转移

58、示范园区和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以金桥工业园、狮子山经济开发区、大桥经济开发区为支撑,构建“一轴、两核、三区”的产业分布格局。集中示范园区将依据现有产业基础,遵循“生态优先、产业带动、集约增长”的发展理念,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集成、产业协调、环境优美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增长极、产业聚集区。(一) 土地利用现状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位于顺安河以东,北至长江防洪堤,东以国电电厂铁路专用线为界,南至东联乡主干渠,紧邻长江,地处东联乡境内,涉及墩上、郎丰、新河、莲西、莲湖五个行政村,总人口约6870人,总面积1427.16公顷,其中农用地721.60公顷,建设用地187.22公顷

59、,其他用地518.34公顷。农用地中主要是耕地和其他农用地,其中耕地221.51公顷,其他农用地487.34公顷;建设用地主要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共153.73公顷。(二) 功能分区及发展定位1. 港口物流园位于起步区的西北角,北靠长江,西临顺安河,介于铜巢高速和京福铁路之间,定位为以示范园为主体,以长江黄金水道和公路、铁路为基础,以集装箱和散装货物为依托,辐射皖中南乃至全省的联运型综合物流园区,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2. 临港工业园是起步区的主体组成部分,总用地约8.2平方公里。由于地处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又临近国家淡水豚核心保护区,遵循“生态优先、产业带动、集约增长”的发展理念,工业

60、园打造成铜陵市生态发展、“低碳经济”的实验区和先行区。3. 生态科技园位于起步区的南部,工业园和综合服务区之间,依托现有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现代农业管理模式,承接培育生姜、凤丹、长江淡水名贵水产品、绿色(无公害)蔬菜和畜禽产品、名贵花卉苗木等地域特色产品种植(养殖)。同时可作为天然生态屏障,有效隔开工业园区和综合服务区。4. 综合服务区包括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居民拆迁安置区域,位于园区东南角,十里长河南侧。(三) 土地利用控制综合考虑集中示范园区未来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水系,引导产业聚集,实现集约式发展,统筹安排工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保护用

61、地。规划到2020年,区内允许建设区面积878.14公顷,有条件建设区面积438.45公顷,其他用地面积110.57公顷。九、重点工程和项目(一) 土地整理复垦工程1. 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建设铜陵县天门镇土地整理、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土地整理等17个“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土地整理重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江平原、岗地和西北沙洲区。 2. 工矿废弃地复垦工程重点建设鸡冠山矿矿区、铜官山铜矿开采区、狮子山铜矿尾沙库、新桥硫铁矿尾沙库、叶山矿区、筲箕涝矿区、铜官山铜矿尾沙库等七个矿山复垦项目。土地复垦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鸡冠山铜矿、凤凰山铜矿等矿区。3. 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根据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

62、治和工矿废弃地复垦重点项目的布局,划定规划期内铜陵市土地整治重点区域17片,其中建设用地整理区包括城南和城东等2片,农用地整理区包括老州、胥坝、东联等9片,土地复垦区包括鸡冠山铜矿、凤凰山铜矿等3片,综合整治区包括大通、西联和顺安等3片。(二)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1. 交通建设工程公路主要建设“四高速、一主五放射、三通两线”的公路网络。“四高速”包括合铜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铜无巢和铜南宣高速公路,同时建成铜陵桥南互通-铜陵市区、朱村互通-铜陵市区、钟鸣互通-白杨坡等三条高速公路连接线;“一主五放射”,一主为沿江快速通道,五放射为合铜公路、铜南公路、铜贵公路、铜青公路和铜无公路,按一级公

63、路标准进行改建;“三通两线” ,“三通”为通邻市县公路(包括坝埂头-繁昌县荻港镇、坝埂头-无为县高沟镇、凤矿-南陵县丫山镇、朱村-青阳县丁桥镇的公路)、通乡镇公路、通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公路,“两线”即市域两条重要旅游游览线,按二级公路标准建设。铁路建设包括铜九铁路(铜陵九江)、庐铜铁路(庐江铜陵)、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和北京经合肥至福建高速铁路。积极开展内河-长江联运,发展顺安河航运,扩建顺安码头,将顺安河航道由六级升为三级。港区建设包括大通港区、横港港区、长湖滩及扫把沟港区、猫山港区等4个港区。2. 水利建设工程铜陵市境内的水系主要为长江,其他水系均为小的河流和水库,河流主要有黄浒河、新桥河、顺安河、红星河、青通河。水库主要有圣冲水库 、牡丹水库、丁冲水库、牛角冲水库和长冲水库等。规划期内,铜陵市水利设施建设主要是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建设用地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