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网络无线参数优化调整97141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7741772 上传时间:2022-05-10 格式:DOC 页数:83 大小:385.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GSM网络无线参数优化调整97141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GSM网络无线参数优化调整97141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GSM网络无线参数优化调整97141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资源描述:

《GSM网络无线参数优化调整9714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SM网络无线参数优化调整97141(8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77页 共80页目录1. 前言11.1 无线参数调整的类型21.2 无线参数调整的前提21.3 无线参数调整的注意事项21.4 本文的编排格式31.5 其它32. 本文的研究内容43. 网络识别参数53.1 移动国家号(MCC)83.2 移动网号(MNC)93.3 位置区码(LAC)103.4 小区识别(CI)113.5 网络色码(NCC)113.6 基站色码(BCC)124. 系统控制参数144.1 IMSI结合和分离允许(Attach-Detachallowed,ATT)154.2 公共控制信道配置(CCCH-CONF)154.3 接入准许保留块数(BS_AG_BLKS_RES)174.

2、4 寻呼信道复帧数(BS-PA-MFRMS)194.5 周期位置更新定时器(T3212)214.6 小区信道描述(CellChannelDescription)224.7 无线链路超时(Radio-Link-Timeout)234.8 邻小区描述(NeighbourCellsDescription)264.9 允许的网络色码(NCCPermitted)284.10 最大重发次数(MAXretrans)294.11 发送分布时隙数(Tx_integer)314.12 小区接入禁止(CELL_BAR_ACCESS)344.13 接入等级控制(AC)354.14 等待指示(WaitIndicatio

3、n)374.15 多频段指示(Multiband_Reporting)375. 小区选择参数405.1 小区重选滞后(CellSelectionHysteresis)425.2 控制信道最大功率电平(MS_TXPWR_MAX_CCH)435.3 允许接入的最小接收电平(RXLEV_ACCESS_MIN)455.4 附加重选参数指示(ACS)465.5 小区重选参数指示(PI)485.6 小区禁止限制(CellBarQualify,CBQ)485.7 小区重选偏置、临时偏置和惩罚时间(CRO、TO&PT)516. 网络功能参数556.1 功率控制指示(PWRC)566.2 非连续发送(DTX)5

4、76.3 新建原因指示(NECI)586.4 呼叫重建允许(RE)596.5 紧急呼叫允许(EC)596.6 跳频参数1跳频应用(H)606.7 跳频参数2移动分配索引偏置(MAIO)616.8 跳频参数3跳频序列号(HSN)627. 附录637.1 参考资料637.2 缩略671. 前言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是一个集网络技术、数字程控交换技术、各种传输技术和无线技术等领域的综合性系统。从网络的物理结构分析,GSM系统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即网络分系统(NSS)、基站分系统(BSS)和移动台(MS)。从信令结构分析,GSM系统中主要包含了MAP接口、A接口(

5、MSC与BSC间的接口)、Abis接口(BSC与BTS间的接口)和Um接口(BTS与MS间的接口,通常也称作空中接口)。所有这些实体和接口中都有大量的配置参数和性能参数。其中的一些参数在设备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已经确定,但更多的参数是由网络运营部门根据网络的实际需求和实际运作情况来确定。而这些参数的设置和调整对整个GSM网的运作具有相当的影响。因此,GSM网络的优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网络中各种参数的优化设置和调整的过程。作为移动通信系统,GSM网络中与无线设备和接口有关的参数对网络的服务性能的影响最为敏感。GSM网络中的无线参数是指与无线设备和无线资源有关的参 数。这些参数对网络中小区的覆盖、信令流

6、量的分布、网络的业务性能等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合理调整无线参数是GSM网络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无线参数在网络中的服务对象,GSM无线参数一般可以分为二类,一类为工程参数,另一类为资源参数。工程参数是指与工程设计、安装和开通有关的参数,如天线增益、电缆损耗等,这些参数一般在网络设计中必须确定,在网络的运行过程中一般不易更改。资源参数是指与无线资源的配置、利用有关的参数,这类参数通常会在无线接口(Um)上传送,以保持基站与移动台之间的一致。资源参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多数资源参数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人机界面进行动态调整。本文所涉及的无线参数主要是无线资源参数(若无特别说明,在本

7、文中所描述的无线参数实际上是指无线资源参数)。当营运者准备建设一个移动通信网络时,首先必须根据特定地区的地理环境、业务量预测和测试得到的无线信道的特性等参数进行系统的工程设计,包括网络拓扑设计,基站选址和频率规划等等。然而与固定系统相比,由于移动通信中用户终端是移动的,因此无论是业务量还是信令流量或其它一些网络特性参数,都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突发性和随机性。这些特性决定了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实际情况在话务模型、信令流量等方面一般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当网络运行以后,营运者需要对网络的各种结构、配置和参数进行调整,以使网络更合理地工作。这是整个网络优化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无线参数优化调整是指对正在运行

8、的系统,根据实际无线信道特性、话务量特性和信令流量承载情况,通过调整网络中局部或全局的无线参数来提高通信质量,改善网络平均的服务性能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的过程。实际上,无线参数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无线资源,通过业务量分担的方式使全网的业务量和信令流量尽可能均匀,以达到提高网络平均服务水平的目标。1.1 无线参数调整的类型根据无线参数调整需解决问题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为了解决静态问题。即通过实测网络各个地区的平均话务量和信令流量,对系统设计中采用的话务模型进行修正,解决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另一类调整用于解决由于一些突发事件或随机事件造成在某个时间段中,局部地区发生的话务量过载

9、、信道拥塞的现象。对于第一类调整,营运者仅需定期地对网络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测量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全局或局部的参数和配置进行适当调整。而第二类调整则是网络操作员根据测量人员即时得到的数据,实时地调整部分无线参数。无论无线参数调整是哪种类型,对参数自身而言其意义是相同的。因此在本文的描述中从参数的意义着手,对参数的调整范围和调整结果对网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中没有涉及调整的实时性问题。1.2 无线参数调整的前提网络操作员必须首先对各个无线参数的意义、调整方式和调整的结果有深刻的了解,对网络中出现问题所涉及的无线参数类型有相当的经验。这是作有效的无线参数调整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无线参数的

10、调整将依赖于实际网络运行过程中的大量实测数据。一般地,这些参数可以由两种手段获得,一是在网络的操作维护中心(OMC)或无线段的操作维护中心(OMCR)上获取的统计参数,如CCCH信道的承载情况、RACH信道的承载情况以及其它信道(包括有线和无线信道)的信令承载情况等等;另一些参数,如小区覆盖情况、移动台通信质量等等,需通过实际的测量和试验获得。因此营运者欲有效地调整无线参数必须对网络的各种特性进行长期的、经常性的测量。1.3 无线参数调整的注意事项在GSM系统中,大量的无线参数是基于小区或局部区域设置的,而区域间的参数通常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在作参数调整时必须考虑到区域的参数调整对其它区域尤其

11、是相邻区域的影响,否则参数的调整会发生很强的负面影响。此外,当网络中局部区域出现问题时,首先需确定是否由于设备故障(包括连接问题)造成,只有在确定网络中的问题确实是由于业务原因引起时,才能进行无线参数的调整。本文中所建议的无线参数调整方式是基于无设备问题的前提下作出的。1.4 本文的编排格式本文涉及的无线参数有很多,为阅读方便,将各个无线参数进行了分类描述。分类方式如下: 网络识别参数(第3章)。 系统控制参数(第4章)。 小区选择参数(第5章)。 网络功能参数(第6章)。1.5 其它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邮电部颁布的有关第二阶段900/1800MHz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有关体制和规范

12、,以及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制定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有关规范(参见附录)。由于移动通信的特殊性和各地应用状况的不同,无线参数优化难有统一的标 准,因此本文提出的各种无线参数优化观点仅供各营运部门参考。2. 本文的研究内容GSM系统是由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研究确定的一种标准化系统。其中的大部分参数在GSM规范中都有严格的定义。本文主要研究GSM系统中定义的各种无线参数的定义,取值范围、设置方式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文章中描述的无线参数多数为在无线接口(Um)上传输的参数,因为这些参数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较大。对于一些GSM规范中未作严格规定或是由设备生产厂 商自行规定的无

13、线参数,如:切换准则、切换门限等等,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这些参数将在本项目后续的研究报告中,即对应于各个厂商设备的研究报告中研究)。本文中研究的无线参数一般局限于对网络的无线性能有较大影响的部分,因此本文不包含所有的无线参数。尽管本文力求尽可能全面地包含所有涉及网络优化的无线参数,但由于GSM规范本身的发展(由阶段1到阶段2,乃至阶段2)及其它未知的原因,本文将无法包含涉及网络优化的所有参数。3. 网络识别参数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GSM对每个国家的每个GSM网络,乃至每个网络中的每一个位置区、每个基站和每个小区都进行了严格的编号,以保证全球范围内的每个小区都有唯一的号码与之对

14、应。采用这种编号方式可以达到下列目的: 使移动台可以正确地识别出当前网络的身份,以便移动台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正确地选择用户(和运营者)希望进入的网络。 使网络能够实时地知道移动台的确切地理位置,以便网络正常地接续以该移动台为终点的各种业务请求。 使移动台在通话过程中向网络报告正确的相邻小区情况,以便网络在必要的时刻采用切换的方式保持移动用户的通话过程。网络的识别参数主要有小区全球识别(CGI)和基站识别码(BSIC)。CGI由位置区识别(LAI)和小区识别(CI)组成,其中LAI又包含移动国家号(MCC)、移动网号(MNC)和位置区码(LAC),如图1所示。CGI的信息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信息中

15、发送。移动台接收到系统信息后,将解出其中的CGI信 息,根据CGI指示的移动国家号(MCC)和移动网号(MNC)确定是否可以驻留于(Campon)该小区。同时判断当前的位置区是否发生了变化,以确定是否需要作位置更新过程。在位置更新过程时,移动台将LAI信息通报给网络,使网络可以确切地知道移动台当前所处的小区。CILACMNCLAICGIMCC图1 小区全球识别(CGI)的组成GSM系统中,每个基站都分配有一个本地色码,称为基站识别码(BSIC)。若在某个物理位置上,移动台能同时收到两个小区的BCCH载频,且它们的频道号相同,则移动台以BSIC来区分它们。在网络规划中,为了减小同频干扰,一般都保

16、证相邻小区的BCCH载频使用不同的频率,而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决定了BCCH载频必然存在复用的可能性。对于这些采用相同BCCH载频频率的小区应保证它们的 BSIC的不同,如图2所示。? C? B? aaa? F? E? D图2 BSIC选取示意图图中小区A、B、C、D、E和F的BCCH载频具有相同的绝对频道号,其它小区则采用不同的频道号作为BCCH载频。一般要求小区A、B、C、D、E和F采用不同的BSIC。当BSIC的资源不够时,应优先考虑它们中相近的小区采用不同的BSIC。以小区E为例,若BSIC的编号资源不够,应优先考虑小区D和E、B和E、F和E之间采用不同的BSIC,而小区A和E、C和E之

17、间可采用相同的BSIC。基站识别码(BSIC)由网络色码(NCC)和基站色码(BCC)组成,如图3所示。BSIC在每个小区的同步信道(SCH)上发送。其作用主要有:BCCBSICNCC图3 基站识别码(BSIC)的组成 移动台收到SCH后,即认为已同步于该小区。但为了正确地译出下行公共信令信道上的信息,移动台还必须知道公共信令信道所采用的训练序列码(TSC)。按照GSM规范的规定,训练序列码有八种固定的格式,分别用序号07表示。每个小区的公共信令信道所采用的TSC序列号由该小区的BCC决定。因此BSIC的作用之一是通知移动台本小区公共信令信道所采用的训练序列号。 由于BSIC参与了随机接入信道

18、(RACH)的译码过程,因此它可以用来避免基站将移动台发往相邻小区的RACH误译为本小区的接入信 道。 当移动台在连接模式下(通话过程中),它必须根据BCCH上有关邻区表的规定,对邻区BCCH载频的电平进行测量并报告给基站。同时在上行的测量报告中对每一个频率点,移动台必须给出它所测量到的该载频的BSIC。当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即某小区的邻区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区采用相同的BCCH载频时,基站可以依靠BSIC来区分这些小区,从而避免错误的切换,甚至切换失败。 移动台在连接模式下(通话过程中)必须测量邻区的信号,并将测量结果报告给网络。由于移动台每次发送的测量报告中只能包含六个邻区的内容,因此

19、必须控制移动台仅报告与当前小区确实有切换关系的小区情况。BSIC中的高三位(即NCC)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网络运营者可以通过广播参数“允许的NCC”控制移动台只报告NCC在允许范围内的邻区情况。本章后续的章节中将分别讨论CGI和BSIC中包含的各个信息单元。3.1 移动国家号(MCC)3.1.1 定义移动国家号(MCC)由三位十进制数组成,它表明移动用户(或系统)归属的国家。3.1.2 格式移动国家号(MCC)由三个十进制数组成,编码范围为十进制的000999。3.1.3 传送移动国家号用于国际移动用户识别(IMSI)中和位置区识别(LAI)中。 位置区识别(LAI)。位置区识别在每个小区广播的

20、系统消息中周期发送,其中的移动国家号(MCC)表示GSMPLMN所属的国家。移动台将接收到的该信息作为网络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移动台的IMSI。移动台的IMSI中同样包含了移动国家号(MCC),它表示该移动用户所居住的国家。当移动台在网络上登录或申请某种业务时,移动台必须将IMSI报告给网络(在不能使用TMSI的情况下)。网络则根据IMSI中的移动国家号(MCC)来判断该用户是否为国际漫游用户。3.1.4 设置及影响作为全球唯一的国家识别标准,MCC的资源由国际电联(ITU)统一分配和管理。ITU建议书E.212(兰皮书)规定了各国的MCC号码。中国的移动国家号为460(十进制)。由于MCC

21、的特殊意义,因此它在网络中一旦设定之后是不允许更改的。3.1.5 注意事项无。3.2 移动网号(MNC)3.2.1 定义移动网号(MNC)是一组十进制码,用以唯一地表示某个国家(由MCC确定)内的某一个特定的GSMPLMN网。3.2.2 格式移动网号(MNC)由二个十进制数组成,编码范围为十进制的0099。3.2.3 传送移动网号用于国际移动用户识别(IMSI)和位置区识别(LAI)之中。 位置区识别(LAI)。位置区识别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消息中周期发送,其中的移动网号(MNC)表示GSMPLMN的网络号。移动台将接收到的该信息作为网络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 移动台的IMSI。移动台的IMSI

22、中同样包含了移动网号(MNC),它表示该移动用户所属的GSMPLMN网。当移动台在网络上登录或申请某种业务时,移动台必须将IMSI报告给网络(在不能使用TMSI的情况下)。网络则根据IMSI中的移动网号(MNC)来判断该用户是否为漫游用户,并将MNC作为寻址用户HLR的重要参数之一。3.2.4 设置及影响若一个国家中有多于一个的GSM公用陆地移动网(PLMN),则每个网必须具有不同的MNC。MNC一般由国家的有关电信管理部门统一分配,同一个营运者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MNC(视业务提供的规模而定),但不同的营运者不可以分享相同的MNC。目前中国有两个GSM网络,分别由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公司营运,他

23、们的MNC分别是00和01。由于MNC的特殊意义,因此它在网络中一旦设定是不允许更改的。3.2.5 注意事项无。3.3 位置区码(LAC)3.3.1 定义为了确定移动台的位置,每个GSMPLMN的覆盖区都被划分成许多位置区。位置区码(LAC)则用于标识不同的位置区。3.3.2 格式位置区码(LAC)包含于LAI中,由两个字节组成,采用16进制编码。可用范围为0001FFFEH,码组0000H和FFFFH不可以使用(参见GSM规范03.03、04.08和11.11)。一个位置区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小区。3.3.3 传送LAC在每个小区广播信道上的系统消息中发送。移动台在开机、插入SIM卡或发现当前

24、小区的LAC与其原来储存的内容不同时,通过IMSI结合(IMSIAttach)或位置更新过程向网络通告其当前所在的位置区。网络储存每个移动台的位置区,并作为将来寻呼该移动台的位置信息。3.3.4 设置及影响LAC的编码方式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规定,中国电信对其拥有的GSM网上LAC的编码方式也有明确的规定(参见邮电部有关GSM的体制规范)。一般在建网初期都已确定了LAC的分配和编码,在运行过程中较少改动。位置区(LAC)的大小(即一个位置区码(LAC)所覆盖的范围大小)在系统中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如果LAC覆盖范围过小,则移动台发生的位置更新过程将增多,从而增加了系统中的信令流量。反之,若位置

25、区覆盖范围过大,则网络寻呼移动台时,同一寻呼消息会在许多小区中发送,这样会导致PCH信道的负荷过 重,同时也增加了Abis接口上的信令流量。由于移动通信中流动性和突发性都相当强,位置区大小的调整没有统一的标准。运行部门可以根据现在运行的网络,长期统计各个地区的PCH负荷情况和信令链路负荷情况确定是否调整位置区的大小。若前者现象严重可适当将位置区调小,反之可适当调大位置区。一般地,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使位置区尽可能大。3.3.5 注意事项位置区码的设置必须严格按照中国电信的有关规定执行,切忌在网络中(全国范围)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位置区采用相同的位置区码。3.4 小区识别(CI)3.4.1 定义

26、为了唯一地表示GSMPLMN中的每个小区,网络运营者需分配给网络中所有的小区一个代码,即:小区识别(CI)。小区识别(CI)与位置区识别(LAI)码结合,用于识别网络中的每个BTS及其覆盖的小区(参见GSM规范03.03)。3.4.2 格式小区识别CI由16比特组成,编码容量为65536。3.4.3 传送小区识别CI作为小区全球识别(CGI)的一部分,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消息中发送。3.4.4 设置及影响对于小区识别CI的分配,一般没有特殊的限制条件,可以在065535(十进制)之间任意取值。但必须保证在同一个位置区中不可以有两个小区有相同的小区识别码。通常在网络的系统设计中已经确定。除特殊情

27、况外(如系统中增加基站等),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应该改变小区的CI值。3.4.5 注意事项CI取值应注意在同一个位置区不允许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区使用相同的CI。3.5 网络色码(NCC)3.5.1 定义网络色码(NCC)是基站识别码(BSIC)的一部分,用于让移动台区别相邻 的、属于不同GSMPLMN的基站。3.5.2 格式NCC由3比特组成,编码容量为8。3.5.3 传送NCC与BCC共同组成基站识别码(BSIC),在每个小区的同步信道(SCH)上传送。3.5.4 设置及影响在许多情况下,不同的GSMPLMN采用了相同的频率资源,而它们的网络规划却又有一定的独立性。为了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使具

28、有相同频点的相邻基站有不同的BSIC,一般规定相邻GSMPLMN选择不同的NCC。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严格地说,中国电信提供的GSM网络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GSM网络,尽管中国电信下属有众多的当地移动局,但他们属于同一个运营者中国电信。然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统一管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整个GSM网络按地区划归各省、市的移动局(或相当的机构)管理。而各地的移动局在进行网络规划时是相对独立的。为了保证各省市边界地区使用相同BCCH频率的基站具有不同的基站识别码(BSIC),中国各省市的NCC应由中国电信统一协调。3.5.5 注意事项必须保证使用相同BCCH载频的相邻或相近小区具有不

29、同的BSIC,否则有可能会出现死锁现象。因此必须格外注意各省、市交界处小区的配置情况。3.6 基站色码(BCC)3.6.1 定义基站色码(BCC)是基站识别码(BSIC)的一部分,其作用参见第3章开始的介绍。3.6.2 格式BCC由3比特组成,编码容量为8。3.6.3 传送BCC与NCC共同组成基站识别码(BSIC),在每个小区的同步信道(SCH)上传送。3.6.4 设置及影响基站色码(BCC)是BSIC的组成部分,它用于在同一个GSMPLMN中识别BCCH载频号相同的不同基站。其取值应尽可能满足第3章有关BSIC的要求。另外按照GSM规范的要求,小区中广播信道(BCCH)载频的训练序列号应与

30、该小区的基站色码(BCC)相同。通常生产厂商应保证该一致性。3.6.5 注意事项必须保证使用相同BCCH载频的相邻或相近小区具有不同的BSIC,尤其当某小区的邻区集合中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小区采用相同的BCCH载频时,必须保证这两个小区有不同的BSIC,否则可能造成越区切换失败。4. 系统控制参数GSM系统中有大量参数涉及系统的配置(如:公共扩展信道配置、寻呼信道复帧数、无线链路超时等等),这些参数一般在Um接口上由基站传送给移动台,其目的是让移动台与基站保持良好的配合。另一方面,这些参数的取值直接影响到系统各部分的业务承载量和信令流量。因此合理地设置这些参数对系统良好稳定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31、。本章将对下列系统控制参数的定义、取值范围及对系统的影响进行详细的描述。 IMSI结合和分离允许 公共控制信道配置 接入准许保留块数 寻呼信道复帧数 周期位置更新定时器 小区信道描述 无线链路超时 邻小区描述 允许的网络色码 最大重发次数 发送分布时隙数 小区接入禁止 接入等级控制 等待指示 多频段指示4.1 IMSI结合和分离允许(Attach-Detachallowed,ATT)4.1.1 定义IMSI分离过程是指移动台向网络通告它正从工作状态进入非工作状态(通常指关机过程),或SIM卡已从移动台中取出的过程。网络在收到移动台的通告后将指示该IMSI用户处于非工作状态,因此以该用户作为被叫

32、的接续请求将被拒绝。与分离过程相应的是IMSI结合过程,它是指移动台向网络通告它已进入工作状态(通常指开机过程),或SIM卡再次被插入移动台。移动台重新进入工作状态后将检测当前所在位置区(LAI)是否和最后记录在移动台中的LAI相同,若相同则移动台启动IMSI结合过程,否则移动台启动位置更新过程(代替IMSI结合过程)。网络接收到位置更新或IMSI结合过程后,将指示该IMSI用户正处于工作状态。参数ATT用于通知移动台,在本小区内是否允许进行IMSI结合和分离过程。4.1.2 格式ATT由1比特表示。0表示不允许移动台启动IMSI结合和分离过程;1则表示移动台必须启用结合和分离过程。4.1.3

33、 传送ATT包含于信息单元“控制信道描述”中,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消息3上传送。4.1.4 设置及影响ATT标志通常应设置为1,以便在移动台关机后网络不再处理以该用户为被叫的接续过程,这样不仅节约了网络各个实体的处理时间,还可以大大节约网络的许多资源(如寻呼信道等)。4.1.5 注意事项ATT的设置必须注意:在同一位置区的不同小区其ATT设置必须相同。因为,移动台在ATT为1的小区中关机时启动IMSI分离过程,网络将记录该用户处于非工作状态并拒绝所有以该用户为被叫的接续请求。若移动台再次开机时处于它关机时的同一位置区(因此不启动位置更新过程)但不同的小区,而该小区ATT设置为 0,因此移动台也

34、不启动IMSI结合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该用户将无法正常成为被叫直到它启动位置更新过程。4.2 公共控制信道配置(CCCH-CONF)4.2.1 定义在GSM系统中公共控制信道主要包含准许接入信道(AGCH)和寻呼信道 (PCH),它的主要作用是发送准许接入(即立即指配)消息和寻呼消息。在每个小区中所有业务信道共用CCCH信道。根据小区中业务信道的配置情况和小区的话务模型,CCCH信道可以由一个物理信道承担,也可以由多个物理信道共同承担,且CCCH可以与SDCCH信道共用一个物理信道。小区中的公共控制信道采用何种组合方式,由公共控制信道配置参数(CCCH_CONF)决定。4.2.2 格式参数CC

35、CH_CONF由3比特组成,其编码方式由表1确定。CCCH_CONF编码意义一个BCCH复帧中CCCH消息块数000CCCH使用一个基本的物理信道,不与SDCCH共用9001CCCH使用一个基本的物理信道,与SDCCH共用3010CCCH使用二个基本的物理信道,不与SDCCH共用18100CCCH使用三个基本的物理信道,不与SDCCH共用27110CCCH使用四个基本的物理信道,不与SDCCH共用36其它保留不用表1 公共控制信道配置编码表4.2.3 传送CCCH_CONF包含于信息单元“控制信道描述”中,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消息中传送。4.2.4 设置及影响在上述表格中,当CCCH信道使用一

36、个物理信道且与SDCCH共用时,CCCH的信道容量最小;当CCCH使用一个物理信道且不与SDCCH共用时,其次;其它情况时,CCCH使用的物理信道数越多,其容量越大。CCCH_CONF的配置是由营运部门根据小区的话务模型决定的,通常在系统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话务模型目前仍然是一个正在研究的学术问题,这种模型与小区的位置、地理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根据一般的经验,对于小区中的TRX数为1个或2个的情况,建议公共控制信道的配置采用一个基本物理信道且与SDCCH共用;小区中的TRX数为3个或4个的情况,建议公共控制信道的配置采用一个基本物理信道且不与SDCCH共用。对于小区中的TR

37、X数超过4个的情 况,有待进一步研究。4.2.5 注意事项必须注意:小区中CCCH_CONF的设置必须与小区公共控制信道的实际配置情况一致,即首先确定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的配置,而后确定CCCH_CONF的数值。4.3 接入准许保留块数(BS_AG_BLKS_RES)4.3.1 定义在表1中显示了在各种不同的公共控制信道配置情况下,每个BCCH复帧(含51个帧)中包含的CCCH信道消息块数。由于CCCH信道既有准许接入信道又有寻呼信道,因此网络中必须设定在CCCH信道消息块数中有多少块数是保留给准许接入信道专用的。为了让移动台知道这种配置信息,每个小区的系统消息中含有一配置参数,即接入准许保留块

38、数(BS_AG_BLKS_RES)。4.3.2 格式BS_AG_BLKS_RES由3比特组成,其编码方式如表2。CCCH_CONFBS_AG_BLKS_RES编码每个BCCH复帧中保留给AGCH信道的块数000000100110102其它000000110102其它01131004101511061117表2 参数BS_AG_BLKS_RES编码4.3.3 传送CCCH_CONF包含于信息单元“控制信道描述”中,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消息中传送。4.3.4 设置及影响在CCCH_CONF确定以后,参数BS_AG_BLKS_RES实际上是分配AGCH和PCH在CCCH上占用的比例。网络操作员可以通

39、过调整该参数来平衡AGCH和PCH的承载情况。在调整时可以参考下列原则: BS_AG_BLKS_RES的取值原则是:在保证AGCH信道不过载的情况 下,应近可能减小该参数以缩短移动台响应寻呼的时间,提高系统的服务性能。 BS_AG_BLKS_RES的一般取值建议为1(CCCH_CONF为001时)、2或3(CCCH_CONF为其它值)。 在运行网络中,统计AGCH的过载情况适当调整BS_AG_BLKS_RES。4.3.5 注意事项无。4.4 寻呼信道复帧数(BS-PA-MFRMS)4.4.1 定义根据GSM规范,每个移动用户(即对应每个IMSI)都属于一个寻呼组(有关寻呼组的计算参见GSM规范

40、05.02)。在每个小区中每个寻呼组都对应于一个寻呼子信道,移动台根据自身的IMSI计算出它所属的寻呼组,进而计算出属于该寻呼组的寻呼子信道位置,在实际网络中,移动台只“收听”它所属的寻呼子信道而忽略其它寻呼子信道的内容,甚至在其它寻呼子信道期间关闭移动台中某些硬件设备的电源以节约移动台的功率开销(即DRX的来源)。寻呼信道复帧数(BS_PA_MFRMS)是指以多少复帧数作为寻呼子信道的一个循环。实际上该参数确定了将一个小区中的寻呼信道分配成多少寻呼子信道。4.4.2 格式BS_PA_MFRMS由3比特组成,其编码定义如表3。BS_PA_MFRS编码同一寻呼组在寻呼信道上循环的复帧数00020

41、013010401151006101711081119表3 参数BS_PA_MFRMS的编码4.4.3 传送BS_PA_MFRMS包含于信息单元“控制信道描述”中,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消息中传送。4.4.4 设置及影响根据CCCH、BS_AG_BLKS_RES和BS_PA_MFRMS的定义,可以计算出每个小区寻呼子信道的个数: 当CCCH_CONF001时:(3BS_AG_BLKS_RES)BS_PA_MFRMS。 当CCCH_CONF001时:(9BS_AG_BLKS_RES)BS_PA_MFRMS。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参数BS_PA_MFRMS越大,小区的寻呼子信道数也越多,相应属于每个寻呼

42、子信道的用户数越少(参见GSM规范05.02寻呼组计算方式),因此寻呼信道的承载能力加强(注意:理论上寻呼信道的容量并没有增加,只是在每个BTS中缓冲寻呼消息的缓冲器被增大,使寻呼消息发送密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均匀)。但是,上述优点的获得是以牺牲寻呼消息在无线信道上的平均时延为代价的,即BS_PA_MFRMS越大使寻呼消息在空间段的时间延迟增大,系统的平均服务性能降低。可见,BS_PA_MFRMS是网络优化的一个重要参数。网络操作员在设置BS_PA_MFRMS时建议参考下列原则: BS_PA_MFRMS的选择以保证寻呼信道不发生过载为原则,在此前提下应使该参数尽可能小。 一般建议:对寻呼信道负

43、载很大的地区(通常指话务量很大的区域),BS_PA_MFRMS设置为110或111(即以8个或9个复帧作为寻呼组的循环);对寻呼信道负载一般的地区(通常指话务量适中的区域),BS_PA_MFRMS设置为100或101(即以6个或7个复帧作为寻呼组的循环);对寻呼信道负载较小的地区(通常指话务量较小的区域), BS_PA_MFRMS设置为010或011(即以4个或5个复帧作为寻呼组的循环)。 在运行的网络中应定期测量寻呼信道的过载情况,并以此为根据适当调整BS_PA_MFRMS的数值。4.4.5 注意事项由于同一个位置区(相同LAC)中任何一个寻呼消息必须同时在该位置区内的所有小区中发送,因此同

44、一位置区中每个小区的寻呼信道容量应尽可能相同或接近(指最终计算出每个小区的寻呼子信道数)。4.5 周期位置更新定时器(T3212)4.5.1 定义GSM系统中发生位置更新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移动台发现其所在的位置区发生变化(LAC不同);另一种是网络规定移动台周期地进行位置更新。周期位置更新的频度是由网络控制的,周期长度由参数T3212确定。4.5.2 格式T3212由8比特组成,以二进制编码的方式编码。编码格式示于表4。T3212编码(二进制)T3212编码(十进制)T3212表示的时间(分)T3212表示的时间(时、分)000000000无穷大无穷大000000011660000001

45、021212000000113181811111101253151825小时18分11111110254152425小时24分11111111255153025小时30分表4 定时器T3212编码格式其中1表示6分钟、2表示12分钟,以此类推,255表示25小时又30分钟。编码0表示本小区无需周期的位置更新。4.5.3 传送T3212包含于信息单元“控制信道描述”中,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消息中传送。4.5.4 设置及影响周期位置更新是网络与移动用户保持紧密联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周期时间越短,网络的总体服务性能越好。但频繁的周期更新有两个负作用:一是网络的信令流量大大增加,对无线资源的利用率降

46、低,在严重时会直接影响系统中各个实体的处理能力(包括MSC、BSC和BTS);另一方面则使移动台的功耗增大,使系统中移动台的平均待机时间大大缩短。因此T3212的设置需权衡网络各方面的资源利用情况而定。T3212可以由网络操作员设置,参数的具体取值取决于系统中各部分的流量和处理能力。一般建议在业务量和信令流量较大的地区,选择较大的T3212(如16小时、20小时,甚至25小时等),而对业务量较小、信令流量较低的地区,可以设置T3212较小(如3小时、6小时等)。对于业务量严重超过系统容量的地区,建议设置T3212为0。为适当地设置T3212数值,在运行的网络上应对系统中各个实体的处理能力和流量

47、作全面的、长期的测量(如MSC、BSC的处理能力,A接口、Abis接口、Um接口以及HLR、VLR等)。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过载时,都可以考虑增大T3212的值。4.5.5 注意事项T3212不宜取得太小,因为它不仅使网络各个接口上的信令流量大大增加并且使移动台(特别是手提电话)的耗电量急剧上升。小于30分钟的T3212(除0以外)可能对网络产生灾难性的影响。4.6 小区信道描述(CellChannelDescription)4.6.1 定义小区信道描述用于让移动台知道本小区使用的射频信道绝对频道号(Cell Allocation)。4.6.2 格式GSM规范中小区信道描述有多种格式,适用于不

48、同的系统。通常,选择何种格式可由生产厂商根据运行部门的应用情况设定。4.6.3 传送小区信道描述在每个小区广播信道上的系统消息中发送。4.6.4 设置及影响移动站将储存小区信道描述中给出的频道表。移动台用该表格作参考计算移动分配信息(用于跳频),由于移动台用于储存载频表的区域只能储存64个频道号,因此小区信道描述中设置的频道数应不多于64个(实际应用中一个小区的频道数一般不会超过64个)。小区信道描述是根据网络的频率分配决定的,新建的小区或载频改变的小区需根据当前小区中使用的频道号重新设置,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无需调整。4.6.5 注意事项小区信道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跳频,因此当网络中采用跳频功能

49、时,必须格外注意小区信道描述的内容是否与小区的实际配置一致。4.7 无线链路超时(Radio-Link-Timeout)4.7.1 定义当移动台在通信过程中话音(或数据)质量恶化到不可接受,且无法通过射频功率控制或切换来改善时(即所谓的无线链路故障),移动台或者启动呼叫重建,或者强行拆链。由于强行拆链实际上引入一次“掉话”的过程,因此必须保证只有在通信质量确实已无法接受(通常的用户已不得不挂机)时,移动台才认为无线链路故障。为此GSM规范规定,移动台中需有一计数器S,该计数器在通话开始时被赋予一个初值,即参数“无线链路超时”的值。若每次移动台在应该收到 SACCH的时刻无法译出一个正确的SAC

50、CH消息时,S减1。反之,移动台每接收到一正确的SACCH消息时,S加2,但S不可以超过参数无线链路超时的值。当S计到0时,移动台报告无线链路故障。4.7.2 格式无线链路超时由4比特编码组成,编码的定义如表5。无线链路超时编码对应的数值(S)0000400018001012001116010020010124011028011132100036100140101044101148110052110156111060111164表5 无线链路超时参数编码定义4.7.3 传送无线链路超时参数由基站在系统消息中发送给移动台。4.7.4 设置及影响参数“无线链路超时”的大小会影响网络的断话率和无线资

51、源的利用率。如图4所示。? B? A? P? Q图4 无线链路超时参数应用示意图若小区A和B是两个相邻的小区,假设一移动台在通话过程中由P点移动至Q 点。通常将发生一次越区切换。如果无线链路参数设置过小,则因为在A、B小区交界处信号质量较差,很容易在启动越区切换前引起无线链路故障而造成断话。反 之,若该参数设置过大,则当移动台停留在P点附近通话时,尽管话音质量已无法接受,网络却需很长时间(等到无线链路超时)才能释放相关的资源,从而使资源的利用率变低。因此网络操作员设置适当的数值至关重要。该参数的设置与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密切相关,一般可以参考下列规则: 在业务量稀少地区(一般指边远地区),该参数

52、建议设置在5264之间。 在业务量较小,覆盖半径较大(一般指郊区或农村地区),该参数建议设置在3648之间。 在业务量较大的地区(一般指城市),该参数建议设置在2032之 间。 在业务量很大的地区(通常由微小区覆盖),该参数建议设置在4 16之间。 对于存在明显盲点的小区,或发现在移动过程中断话现象严重的地区建议将此参数适当增大。4.7.5 注意事项在基站一侧,同样有无线链路故障的监测,但其监测方式可以是基于上行的 SACCH错误情况,也可以基于上行的接收电平和接收信号质量。按GSM规范,基站一侧无线链路故障监测方式由营运者决定,因此与营运者购置的系统相关。必须注意:上、下行的监测标准应在同一

53、个水平上。4.8 邻小区描述(NeighbourCellsDescription)4.8.1 定义根据GSM规范,移动台必须始终测量本小区和邻小区的BCCH载频的电平。为了使移动台知道与当前小区相邻有哪些小区,在每个小区的系统消息中都会周期广播邻小区描述信息,该信息中列出了与当前小区相邻的小区BCCH载频的绝对频道号。移动台必须从系统消息中提取该信息作为测量邻区信号的依据。4.8.2 格式邻小区描述有多种格式可以表示,一般由生产厂商确定。网络操作员只需输入邻区的BCCH载频号及其相应的BSIC即可。4.8.3 传送邻小区描述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消息中传送。4.8.4 设置及影响GSM网络中,小

54、区间的相邻关系在网络拓扑设计时已经确定,在建网的过程中必须按照拓扑设计来设置每个小区的邻区描述信息。另外,当网络发生改变时,如增加了基站或改变了网络的频率配置,网络操作员必须严格地按照改变后的小区相邻关系重新设置邻区描述信息。邻区描述实际上确定了移动台发生越区切换时,可能的目标小区。邻区描述设置不当,往往是发生掉话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实际的网络拓扑结构与理论计算经常存在较大的不同,网络操作员必须根据实际的邻区关系对邻小区描述信息进行修改。如图5所示,? D? D? C? Q? P? P? Q? C? A? A? B? Bb)实际的邻区情况a)理论计算的邻区情况图5 邻区分配示意图图中a)是

55、理论计算的邻区关系图,可见小区A和C不属于邻区。假设一移动台在通话过程中由点P按所示路径移动至点Q,则移动台需经过两次越区切换,同时由于该路径上D小区的信号较差因而较易掉话。实际上小区A、B、C和D的实际覆盖通常如图中b)所示的情况,因此若在小区A和C中的邻区描述中相应加入小区C和A的 BCCH载频号,则当移动台由P点移动至Q点时一般不容易引起掉话。与小区覆盖有关的另一个范例示于图6。? A? B? C小区A的泄漏区图6 跨区覆盖示意图图中小区A的功率输出出现了部分的泄漏,覆盖了远离该区域的部分(图中阴影区,即所谓的跨区覆盖现象。若移动台在阴影区中通话,且从该区域向基站B或基站C的方向移动,由

56、于在小区A的邻区描述中没有小区B和小区C的频道号码因此必然引起掉话。跨区覆盖现象通常是由于基站A的天线位置过高,功率偏大所致,对于GSM建网初期建造的BTS通常有此类问题,因为在建网初期的主要矛盾是覆盖范围问题。对于跨区覆盖现象最佳的解决方案是调整基站A的发射天线位置和倾 角,同时适当地调整基站A的输出功率以消除基站A对阴影区的覆盖。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基站的天线位置通常不易改变甚至根本无法改变。一个更为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在小区A的邻区描述中加入小区B和C的BCCH载频号码(小区B和C的邻区描述中无需加入小区A的BCCH载频号)。注意:这一方式的应用需保证在小区A的所有邻区中没有与小区B和C使用相同

57、频率和BSIC的小区存在,并且在通常情况下不建议采用此方式。上述的范例表明,每个小区的邻区描述应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设置,并在实际测量的结果下调整。4.8.5 注意事项无。4.9 允许的网络色码(NCCPermitted)4.9.1 定义在连接模式下(通话过程中),移动台需向基站报告它测量得到的邻小区的信号情况,但每次的报告中最多只能容纳6个邻小区,因此应尽可能使移动台只报告有可能成为切换目标小区的情况,而非毫无选择地、仅按信号电平大小来报告(通常应使移动台不报告其它GSMPLMN的小区)。上述功能可以通过限制移动台仅测量网络色码为某些固定值的小区来实现。参数允许的网络色码(NCCPermitt

58、ed)列出了移动台需测量的小区的NCC码的集合。由于每个小区的SCH信道上不断传送BSIC,而BSIC的高3比特正是网络色码 NCC,因此移动台只需将测量得到的邻区的NCC与NCCPermitted比较。若在该集合中,就报告给基站,否则将测量的结果丢弃。4.9.2 格式参数“允许的网络色码”由一个字节(8比特)组成,字节中最高位定义为比特7,最低位定义为比特0。每个比特对应于一个NCC代码(07)(参见GSM规范03.03和04.08)。若比特N为0(0N7)则移动台不应测量NCC为N的小区电平(无论该小区的频道号是否列于邻小区的信道描述消息中),也即,移动台仅测量网络色码与参数“允许的网络色

59、码”中设置为1的比特号相对应的小区的信号质量和电平(所测量的小区必须是当前服务小区或BCCH频率表中规定的邻区)。4.9.3 传送参数“允许的网络色码”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消息中周期传送。4.9.4 设置及影响在我国,一般每个地区分配有一个(或数个)网络色码,在该地区的所有小区中的参数“允许的网络色码”中必须包含本地区的网络色码,否则会引起大量的越区掉话和小区重选失败。此外,为了保证地区间的正常漫游,在每个地区的边缘小区中应包含邻近区域的NCC码。4.9.5 注意事项该参数的设置不当可能是引起掉话的主要原因之一。4.10 最大重发次数(MAXretrans)4.10.1 定义移动站在启动立即指

60、配过程时(如移动台需位置更新、启动呼叫或响应寻呼时)将在RACH信道上向网络发送“信道请求”消息。由于RACH是一个ALOH信道,为了提高移动台接入的成功率,网络允许移动台在收到立即指配消息前发送多个信道请求消息。最多允许重发的次数M(MAXretrans)则由网络确定,4.10.2 格式M在系统消息中由2比特组成,其意义如下(参见GSM规范04.08表10.48):M最大重发次数001次012次104次117次表6 最大重发次数M的编码形式4.10.3 传送最大重发次数包含于信息单元“RACH控制参数”中,在每个小区广播的系统消息中周期发送。4.10.4 设置及影响网络中每个小区的最大重发次

61、数是可以由网络操作员设置的。一般地,M越 大,试呼的成功率越高,接通率也越高,但同时RACH信道、CCH信道和SDCCH信道的负荷也随之增大。在业务量较大的小区,若最大重发次数过大,容易引起无线信道的过载和拥塞,从而使接通率和无线资源利用率大大降低。相反,若最大重发次数过小,会使移动台的试呼成功率降低而影响网络的接通率。因此合理地设置每个小区的最大重发次数是充分发挥网络无线资源和提高接通率的重要手段。最大重发次数M的设置通常可以参考下列方法: 对于小区半径在3公里以上,业务量较小地区(一般指郊区或农村地区),M可以设置为11(即最大重发次数为7)以提高移动台接入的成功率。 对于小区半径小于3公

62、里,业务量一般的地区(指城市的非繁忙地区),M可以设置为10(即最大重发次数为4)。 对于微蜂窝,建议M设置为01(即最大重发次数为2)。 对于业务量很大的微蜂窝区和出现明显拥塞的小区,建议M设置为00(即最大重发次数为1)。4.10.5 注意事项无。4.11 发送分布时隙数(Tx_integer)4.11.1 定义由于GSM系统中RACH信道是一种ALOH信道,为了减少移动台接入时RACH信道上的冲突次数,提高RACH信道的效率,GSM规范(04.08第3.3.1.2节)中规定了移动台必须采用的接入算法。该算法中应用了三个参数,即:发送分布时隙数T、最大重发次数M和与参数T及信道组合有关的参数S。其中参数M在本文的其它章节中已有描述(参见第4.10节)。参数T确定移动台连续发送多个信道请求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