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7576469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3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报告(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中国油大学油天然气工程学院2021.3.5本次采油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容是进展有杆抽油生产系统设计,通过设计计算,让学生了解有杆抽油生产系统的组成、设计原理及设计思路。1有杆泵抽油生产系统设计11有杆抽油生产系统设计原理有杆抽油系统包括油层,井筒流体、泵、油管、抽油杆、抽油机、电动机、地面出油管线直到油气别离器。有杆抽油系统设计就是选择合理的机,杆,泵,管以及相应的抽汲参数,目的是挖掘油井潜力,使生产压差合理,抽油设备工作平安、高效及到达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过程中,井口回压根本保持不变,可取为常数。它与出油管线的长度、别离器的入口压力有关,此处取。 抽油井井底流压为向上

2、为多相管流,至泵下压力降至泵的漂浮压力(或吸入口压力),抽油泵为增压设备,故泵出口压力增至,称为泵的排出口压力.在向上,为抽油杆油管间的环空流动.至井口,压力降至井口回压。(1)设计容对刚转为有杆泵抽油的井和少量需调整抽油机机型的有杆抽油井可初选抽油机机型。对大局部有杆抽油油井。抽油机不变,为己知。对于*一抽油机型号,设计容有:泵径、冲程、冲次、泵深及相应的泵径、杆长,并求载荷、应力、扭矩、功率、产量等技术指标。(2)需要数据 井:井深,套管直径,油层静压,油层温度 混合物:油、气、水比重,饱和压力 生产数据:含水率,套压,油压,生产气油比,原产量,原流压或原动液面。(3)设计法这里介绍给定配

3、产时有杆抽油系统的设计法。首先需要获得油层的IPR曲线。假设没有井底流压的测试值,可根据测试液面和套压计算得井底流压,从而计算出采液指数及IPR曲线。1) 根据测试液面计算测试点流压从井口到井底可分为三段。从井口到动液面为气柱段,假设忽略气柱压力,则动液面顶端压力仍为套压。从动液面到吸入口为纯油柱段,可以将这一段分为多小段,采用迭代压力法可求出每小段油的密度,最后求出吸口处的压力。从吸入至油层中局部多相管流段。通过分小段计算多相管流压力分布,可求得测试点流压。2) 根据测试点流压和产量计算IPR曲线3) 给定配产量时有杆泵油井设计步骤简化设计法a 利用IPR曲线,由给定产量计算流压。b 按由流

4、压向上进展多相管流计算,得不同深度处的压力分布。一般分假设干小段进展压力分布计算。为了计算简便,此处可按深度增量迭代法分两段计算。假设井底流压高于饱和压力,则以饱和压力点为分界限分为两段,从 到为一段,从到零为一段。假设井底流压低于饱和压力,则以为分界限分为两段,从到为一段,从到零为一段。c 根据泵漂浮压力插确定泵深;d 初选杆、管直径,按由井口向下进展杆、管环空压力分布计算,得不同深度处的压力分布,为了简化计算,给定压力分布;e 对*一抽汲参数组合:泵径、冲程、冲次、泵漂浮压力,计算液柱载荷,设计抽油杆柱;f 计算扭矩和需要电机功率等校核抽油机:g 计算泵效:从而计算出产量h 判断。假设不成

5、立,则换另一组抽汲参数,转第e步;假设成立转第i步。i 计算举升效率。j 通过计算多组抽汲参数的产量,最后得到产量比配产高但最接近且经济、技术指标较好的抽汲参数组合。1.2 油井流入动态计算油井流入动态是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从单井来讲,IPR曲线表示了油层工作特性。因而,它既是确定油井合理工作式的依据,也是分析油井动态的根底。本次设计油井流入动态计算采用Petrobras法。Petrobras法计算综合IPR曲线的实质是按含水率取纯油IPR曲线和水IPR曲线的加权平均值。当测试点计算采液指数时,按产量加权平均。采液指数计算一个测试点;、和饱和压力及油藏

6、压力。如果则1如果采液指数2式中, 对应流压时总产液量; 含水率,小数: 油 IPR 曲线的最大产油量。*一产量 下的流压计算 3 4 假设则 5 假设则按流压加权平均进展推导得;6 假设,则综合IPR曲线的斜率可近似常数。 713 流体物性参数计算法(1) 原油密度计算 8式中,在压力P 及温度t下的原油密度,;地面条件下的原油相对密度;地面条件下的气体相对密度;在压力p及温度下的溶解油汽比,;在压力p及温度T下的原油体积系数。(2)原油的API度 9式中,原油的API度。(3) 原油体积系数的计算 10式中,(4) 溶解油气比的计算当时,使用standing的相关式 11式中,t温度,;p

7、泡点压力在多相管流中取计算段的平均压力p,Pa。当时,使用Lastater的相关式 12式中,地面脱气原油的有效分子量;天然气的摩尔分数。其中,和可以通过差图来获得。为便于计算,可以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和。的计算当时 13当时 14的计算;首先计算泡点压力系数;15当时 16当时17当时17-1如果计算出来的溶解油气比大于生产油气比,则等于生产油气比。(5) 油水混合液体的密度 18式中,体积含水,小数。(6) 液体粘度原油粘度死油脱气油粘度: 19式中,活油饱和油粘度: 20式中,原油死油与活油粘度,。水的粘度 21式中,水的粘度,。液体的粘度(7) 油、天然气的外表力 22式中,油、气的外表力

8、,;P压力,Pa。(8) 水、天然气的外表力 23其中 式中,温度为t时水、气的外表力,;P压力,Pa。(9) 油水混合物和天然气的外表力(10) 天然气的压缩因子Z 迭代-1 迭代-2此处迭代过程Z取初值1,迭代1次。式中,P压力,Pa。(11)天然气的密度;式中,P压力Pa。(12) 天然气的粘度天然气粘度取14井筒温度场计算根据经历公式计算沿井筒的温度分布:24式中,油井产液量,t/d;质量含水率,小数,体积含水率与质量含水率的换算公式为:恒温层温度,;油层温度,; H油层中部深度,m;L井筒中任意点深度,m。1.5 井筒多相流计算井筒多相流压力梯度程井筒多相管流的压力梯度包括:因举高液

9、体而抑制重力所需的压力势能、流体因加速而增加的动能和流体沿管路的摩阻损失,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25)式中为多相混合物的密度;为多相混合物的流速;为多相混合物流动时的摩擦阻力系数;d为管径;p为压力;h为深度;g为重力加速度;为井斜角的余角。多相垂直管流压力分布计算步骤根据多相管流的压力梯度就可计算出沿程压力分布。由于多相管流中每相流体影响流动的物理参数(密度、粘度等)及混合物密度和流速都随压力和温度而变,沿程压力梯度并不是常数。因此,多相管流需要分段计算,并要预先求得相应段的流体性质参数。然而,这些参数又是压力和温度的函数,压力却又是计算中需要求得的未知数。所以,多相管流通常采用迭代法进展计

10、算。有两种不同的迭代途径:按深度增量迭代和按压力增量迭代。按深度增量迭代的步骤任一点(井口或井底)的压力作为起点,任选一个适宜的压力降作为计算的压力间隔。具体要根据流体流量(油井的气、液产量)、管长(井深)及流体性质来定。估计一个对应的深度增量,以便根据温度梯度估算该段下端的温度 。计算出该管段的平均温度及平均压力 ,并确定在该 和下的全部流体性质参数(溶解气油比、 原油体积系数和粘度、 气体密度 和粘度,混合物粘度及外表力等)。计算该段的压力梯度。计算对应于的该段管长(深度差)。将第步计算得的与第步估计的进展比较,两者之差超过允围,则以新的作为估算值,重复的计算,使计算的与估计的之差在允围为

11、止。计算该段下端对应的深度及压力 i=1,2,3,n以处的压力为起点,重复步,计算下一段的深度和压力,直到各段的累加深度等于或大于管长()时为止。按压力增量迭代的步骤任一点(井底或井口)的压力, 选取适宜的深度间隔(可将管等分为n段)。估计一个对应于计算间隔的压力增量。计算该段的和 ,以及、下的流体性质参数。计算该段压力梯度计算对应于的压力增量比较压力增量的估计量与计算值 ,假设二者之差不在允围,则以计算值作为新的估计值,重复第步,使两者之差在允围之为止。计算该段下端对应的深度和压力以处的压力为起点压力重复第步,计算下一段的深度和压力 ,直到各段累加深度等于或大于管长时为止。为了简化计算,通常

12、对各段选取同样的增量间隔。而在有些情况下,各段的增量间隔可以不同,这样既能节约计算时间,而又能较好地反映出压力分布。计算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的Orkiszewski法本设计井筒多相流计算采用Orkiszewski法。Orkiszewski法提出的四种流动型态是泡流、段塞流、过渡流及环雾流。如图1所示。在处理过渡性流型时,采用插法。在计算段塞流压力梯度时要考虑气相与液体的分布关系。针对每种流动型态提出了存容比及摩擦损失的计算法。图1 气液混合物流动型态(Orkiszewski) 1.压力降公式及流动型态划分界限由前面垂直管流能量程可知,其压力降是摩擦能量损失、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由式(2-36

13、)可直接写出多项垂直管流的压力降公式: (26)式中,压力,Pa;摩擦损失梯度,Pa/m;深度,m;重力加速度,m/s2;混合物密度,kg/m3;混合物流速,m/s。动能项只是在雾流情况下才有明显的意义。出现雾流时,气体体积流量远大于液体体积流量。根据气体定律,动能变化可表示为: (27)式中,管子流通截面积,m2;流体总质量流量,kg/s;气体体积流量,m3/s。将式(27)代入式(26),并取,经过整理后可得: (28)式中,计算管段压力降,Pa;计算管段的深度差,m;计算管段的平均压力,Pa。表1 流型界限流动型态界 限泡 流段 塞 流过 渡 流雾 流不同流动型态下的和的计算法不同,为此

14、,计算中首先要判断流动形态。该法的四种流动型态的划分界限如表1所示。2.平均密度及摩擦损失梯度的计算由于不同流动型态下各种参数的计算法不同,下面按流型分别介绍。(1)泡流平均密度 (29)式中,气相存容比(含气率),计算管段中气相体积与管段容积之比值;液相存容比(持液率),计算管段中液相体积与管段容积之比值;在下气、液和混合物的密度,kg/m3。气相存容比由滑脱速度来计算。滑脱速度定义为:气相流速与液相流速之差。 (30)可解出: (31)式中,滑脱速度,由实验确定,m/s;、气相和液相的表观流速,m/s。泡流摩擦损失梯度按液相进展计算: (32)式中,摩擦阻力系数; 液相真实流速,m/s。摩

15、擦阻力系数可根据管壁相对粗造度和液相雷诺数查图2。对于普通油管,其管壁绝对粗糙度,一般取m。液相雷诺数 (33)式中,在下的液体粘度,油、水混合物在未乳化的情况下可取其体积加权平均值,Pa.s。 (2)段塞流混合物平均密度 (34)式中,液体分布系数;滑脱速度,m/s。图2 摩擦阻力系数曲线滑脱速度可用Griffith和Wallis提出的公式计算: (35)(3)过渡流过渡流的混合物平均密度及摩擦梯度是先按段塞流和雾流分别进展计算,然后用插法来确定相应的数值。 (36) (37)式中,、及、为分别按段塞流和雾流计算的混合物密度及摩擦梯度。(4)雾流雾流混合物密度计算公式与泡流一样:由于雾流的气

16、液无相对运动速度,即滑脱速度接近于雾,根本上没有滑脱。所以 (38)摩擦梯度则按连续的气相进展计算,即 (39)式中,气体表观流速, ,m/s。雾流摩擦系数可根据气体雷诺数和液膜相对粗糙度由图2查得。按不同流动型态计算压力梯度的步骤与前面介绍的用摩擦损失系数法根本一样,只是在计算混合物密度及摩擦之前需要根据流动型态界限确定其流动型态。图3为Orkiszewski法的计算流程框图。图3 Orkiszewski法计算流程框图1.6 抽油杆柱设计抽油杆柱设计的一般法见采油工程设计与原理。之所以设计法较复杂,原因之一是因为杆柱的最大、最小载荷与杆长不是线性关系。例如在考虑抽油杆弹性时的悬点载荷、在考虑

17、杆柱摩擦时的悬点载荷公式与杆长不是线性关系。原因之二是因为杆、管环空中的压力分布取决于杆径,而杆柱的设计有用到杆、管环空中的压力分布。由于综合课程设计时间较少,所以这里提供一种简化杆柱设计法。暂将杆、管环空中的压力分布给定按油水两相、不考虑摩擦时的压力分布,杆柱的最大、最小载荷公式采用与杆长成线性关系的下面公式。它是针对液体粘度较低、直井、游梁抽油机的杆柱载荷公式。悬点最大、最小载荷的计算公式:404142式中,第i级杆每米杆在空气中的质量,Kg/m;第i级杆杆长,m;i抽油杆级数,从下向上计数;PZ泵排出口压力,Pa;PN泵的漂浮压力,Pa;N冲次,rpm;S光杆冲程,m;fP活塞截面积,m

18、2;g重力加速度,m/s2。4344令fr0=0式中,Pj第j级抽油杆底部断面处压力,Pa:45Pt井口油压,Pa;0地面油密度,kg/m3;fw体积含水率,小数。应力围比计算公式:4647抽油杆柱的用最大应力的计算公式:式中,抽油杆用最大应力,Pa; T抽油杆最小抗强度,对C级杆,T=6.3*108Pa,对D级杆T=8.1*108Pa;抽油杆最小应力,Pa;使用系数,考虑到流体腐蚀性等因素而附加的系数小于或等于1.0,使用时可参考表2来选值。表2 抽油杆的使用系数使用介质API D级杆API C级杆无腐蚀性1.001.00矿化水0.900.65含硫化氢0.700.50假设抽油杆的应力围比小于

19、则认为抽油杆满足强度要求,此时杆组长度可根据直接推导出杆柱长度的显示公式。对于液体粘度低的油井可不考虑采用加重杆,抽油杆自下而上依次增粗,所以应先给定最小杆径19mm然后自下而上依次设计。有应力围比的计算公式即给定的应力围比0.85计算第一级杆长L1,假设L1大于等于泵深L,则抽油杆为单级杆,杆长为L,并计算相应的应力围比,假设L1小于泵深L,则由应力围比的计算公式及给定的应力围比计算第二级杆长L2,假设L2大于等于L-L1,则第二级杆长为L2,并计算相应的应力围比,假设L2小于L-L1,则同理进展设计。在设计中假设杆径为25mm仍不能满足强度要求,则需改变抽汲参数。在设计中假设杆径小于或等于

20、25mm并满足强度要求,则杆柱设计完毕。此为杆柱非等强度设计法。假设采用等强度设计法,则需降低重新设计杆的长度。在设计抽油杆的过程中油管直径一般取外径73mm,径62mm。假设泵径大于或等于70mm,则油管全用外径89mm, 径76mm,原因是作业时大柱塞不能下如小直径油管中;假设采用25mm抽油杆,则相应油管直径应用,原因是25mm抽油杆节箍为55mm,与62mm油管间隙太小。当采用多级杆时油管长度比25mm杆长多10m。为了减小计算工作量,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杆柱设计简化处理,采用单级杆设计19mm。1.7抽油机校核最大扭矩计算公式48式中,最大扭矩,Nm;悬点最大载荷,N;悬点最小载荷,N;

21、S冲程,m。电动机功率计算,49式中,需要的电动机功率,W;冲数,rpm;如果计算的最大扭矩超过抽油机所配减速箱允的最大扭矩或计算电动机功率超过电动机额定功率则需改变抽油参数fp,s,N及L重行进展设计计算。1.8泵效计算泵效及其影响因素在抽油井生产过程中,实际产量Q一般都比理论产量Qt要低,两者的比值叫泵效,表示,50产量计算根据影响泵效的三面的因素,实际产量的计算公式为51式中,Q实际产量,m3/d;Qt理论产量,m3/d;Sp柱塞冲程,m;S光杆冲程,m;抽油杆柱和油管柱弹性伸缩引起冲程损失系数;Bl泵液体的体积系数;泵的充满系数;qleak检泵初期的漏失量,m3/d;理论排量计算52式

22、中,Qt泵的理论产量,m3/d。冲程损失系数的计算根据静载荷和惯性载荷对光杆冲程的影响计算本设计按照油管未锚定计算。当油管未锚定时:53当油管锚定时:54其中uL/a式中,曲柄角速度,rad/s;N/30;a声波在抽油杆柱中的传播速度,5100m/s;考虑漂浮度影响后的液柱载荷为上下冲程中静载荷之差,N;55PZ泵排出口压力,Pa;Pin泵压力,Pa;当液体粘度较低时,可忽略泵吸入口压力,故PinPN;PN泵的漂浮压力,Pa; fp、fr、ft活塞、抽油杆及油管金属截面积,m2; L抽油杆柱总长度,m; l液体密度,kg/m3; E钢的弹性模数,2.061011Pa; Lf动液面深度,m; L

23、1、L2、L3每级抽油杆的长度,m; fr1、fr2、fr3每级抽油杆的截面积,m2充满系数的计算56式中,K泵余隙比,K取0.1.R泵气液比;57地面生产气油比,m3(标)/m3;泵溶解气油比, m3(标)/m3;漂浮压力Pa;体积含水率,小数;标准状况下的绝对压力;P0=105Pa;标准状况下的绝对温度,T0=293K;泵吸入口处的的绝对温度,K,273t;Z气体压缩因子。泵液体的体积系数Bl58式中,、泵油和水的体积系数。漏失量的计算检泵初期的漏失量为59式中,qleak检泵初期的漏失量,m3/d;D泵径,m;液体动力粘度;Pas;l柱塞长度,l=1.5m;P柱塞两端的液柱压差,PPZP

24、N,Pa;g重力加速度,m/s2;e径向间隙,e=0.00005m;Vp柱塞平均速度,m/s;S冲程,m;N冲次,rpm。1.9举升效率计算光杆功率:P光= SN/60 60水力功率:P水力Q实际PZPN/86.4 61井下效率:井下P水力/ P光62地面效率:地P光/ P电机63系统效率:总P地* P井下64652给定设计根底数据:进入系统在数据下载中下载每个人自己的根底数据。写出计算步骤及结果不允计算机打印报告,一律手写。包括油层和流体的根底数据;机、杆、泵型号及以参数;计算出的压力、产量、载荷、应力、扭矩、功率及举升效率等指标。要求统一用A4纸左装订,有封面,写上课程名称、*、班级、*、

25、完成日期。采油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步骤及要求 本次采油工程设计最后得分由两局部组成:设计计算步骤和设计计算结果。设计计算步骤占60%,设计计算结果占40%。1设计计算步骤:1根据测试点数据计算并画出IPR曲线;10分1) 采油指数计算;2) 计算*一产量对应的井底流压,画出IPR曲线;3) 利用IPR曲线,由给定的配产量计算对应的井底流压。2井筒多相管流计算 40分 井筒多相管流计算包括两局部:1由井底向上计算至泵入口处,20分;2油管由井口向下计算至泵出口处,20分。 1由井底向上计算至泵入口处,计算下泵深度Lp。采用深度增量迭代法,首先估算迭代深度。在本设计中为了减小工作量,采用只迭代一次的法

26、。计算井筒多相管流时,首先计算井筒温度场、流体物性参数,然后利用Orkiszewski法判断流型,进展压力梯度计算,最后计算出深度增量和下泵深度Lp。2由井口向下计算至泵出口处,计算泵排出口压力PZ。采用压力增量迭代法,首先估算迭代压力。同样为了减小工作量,也采用只迭代一次的法。计算井筒多相管流时,首先计算井筒温度场、流体物性参数,然后利用Orkiszewski法判断流型,进展压力梯度计算,最后计算出压力增量和泵排出口压力PZ。3悬点载荷及抽油杆柱设计计算 10分 主要包括悬点最大、最小载荷计算、杆应力围比等计算,为了减小计算工作量,杆柱设计采用单级杆设计19mm。4抽油机校核计算10分 主要包括最大扭矩计算、需要电机功率计算。5泵效计算15分 主要包括泵理论排量、冲程损失系数、泵充满系数、漏失量及实际泵产量和泵效计算。6举升效率计算15分 主要包括液柱载荷、光杆功率、水力功率、地面效率、井下效率及系统总效率的计算。2设计计算总结果要求列出设计结果表。3结果分析. z.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