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理解和把握行为动词的困惑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7475920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对于理解和把握行为动词的困惑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对于理解和把握行为动词的困惑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对于理解和把握行为动词的困惑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对于理解和把握行为动词的困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于理解和把握行为动词的困惑(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对于理解和把握 行为动词”的困惑分析、举例、说明、运用”等几个 行为动词”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频频出现,然而,很多地理教师对此却倍感困惑,具体表现在:1把握程度存在困惑。在教学中,许多地理教师对于这些行为动词”与 内容”之间的关系感到难以捉摸。比如说,在 必修一 ”中的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之 分析”对于让学 生分析到何种程度、应重点分析哪些内容,存在各行其是的状况。2课堂落实存在困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于那些笼统、含糊的行为动词难于把握, 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无数。尤其是当这些行为动词具体到某一地理知识时,地理教师面对 标准”中的 行为

2、动词”,究竟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或者说是,究竟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许多高中地理教师有些迷茫”(二)对于 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合理理解1对于 分析”一词的理解。 分析”作为一种学习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把一件事、一种 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其实分析”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将地理事物分解开来逐块”或逐 点”认识,这也是课标所期望的结果。例如,高中地理教学使用比较多的是影响因素”分析,就是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一件地理事物存在的理由。2对于运用”一词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运用”应该还包括 结合” 联系”的内容。运

3、用”强调让学生学会使用资料来阐述对某一原理或规律的认识,而避免死记硬背理论的知识。同时,也有帮助学生学会在不同地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作用。3对于 举例”一词的理解。 举例”有减少教学内容要求、降低课程难度之意,同时也 用来引导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变的意思。对某些问题来说,学生只要能够举出例子说明就可以了,不一定去 死记硬背”成套的地理原理或地理事实。4对于 说明”一词的理解。根据课程标准里的具体内容,说明”主要是 解释”的意思。说明”与分析”相比,前者更多的含有表达出来的意思,在思维活动的水平上,说明”要低一些。例如,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只要解释清楚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就 可

4、以了。如果是 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则不仅需要找出主要原因,还要建立各个方 面之间的本质联系。总之,标准”频繁使用 分析” 说明” 运用” 举例”等行为动词,从它们的含义来 看,具有降低学习难度的导向作用。(三)对于 标准”中行为动词”的正确把握1从研究的角度去把握 行为动词” 一方面可以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中加重教育原 理和教育心理学的分量, 使之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本校优秀老师根据 课标” 高考方案”、教师用书”以及学校的实际来研究这些行为动词在每一节 中如何把握,并编写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适合本校执行课标和适合学生的学案。2从学情角度去把握。在教学中,学校

5、并没有一个相对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目标,如针 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一课,有些老师用二课时,有些用四课时;有些老师只 就教材教教材(初次教学的年轻教师居多),长期低标准运行,而有些则把目标提到了学生很难接受的目标(长期从事高三教学而回到高一教学的老教师居多)。对于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标准”规定: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 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状况,在高一阶段可拟定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作为学习目标之一,对一些 优等生强调认识现象本身的规律及其成因以及应试技能;而对于差生,只要求

6、了解现象就可以了。对于上述章节的内容,在高三阶段,则强调分析”补充相关计算及大量综合渗透。3从 高考”的要求 高度”去把握。对于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例如 分析”,到底 分析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很难把握。目前,市面上的课外复习资料大部分只是原来教材练习内容的改头换面, 内容没有实质的变化。所以,教师可以多研究近几年高考题或上海、江苏、广东的高考试题或模拟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方可事半功倍山东省利津一中王中波地理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关键词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以及试题的分析上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准确理解和掌握了它们的意思,才能够把握地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够在指导高中地理教学和高考复习时

7、把握分寸。方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一、课程标准中有哪些关键词语课程标准中需要注意的关键词语及其解释1说明:解释明白原因、过程或者做法。2说出:介绍、表达出来。3分析:把一件事物或现象或概念,分解成比较简单的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4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5.叙述:把事情(事物)前后经过记录或者说出来。6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7.描述:形象地描写或叙述。指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8了解:清楚地知道。9. 理解:懂得和了解。10. 领悟:领会和理解。11. 归纳:归拢并使之有条理。12.

8、 概括:简要总结(共性或差异性)。指出要点即可。13. 阐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14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15.解释:说明含义、原因、理由。二、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在平时教学中的作用无论是教学设计、教案、学案还是教学流程,我们都会从关键词语体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和难点。即使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的作用。教师如果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那么这节课讲得就比较有板有眼,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们也比较好掌握。学生们如果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对这节课的层次结构、逻辑顺序、重难点也就能很好的把握,做试题

9、的时候也就能很好的联系到课本的相关知识,学习也就有很大的成就感。二、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在平时教学中的作用无论是教学设计、教案、学案还是教学流程,我们都会从关键词语体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和难点。即使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的作用。教师如果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那么这节课讲得就比较有板有眼,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们也比较好掌握。学生们如果准确把握了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对这节课的层次结构、逻辑顺序、重难点也就能很好的把握,做试题的时候也就能很好的联系到课本的相关知识,学习也就有很大的成就感。如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10、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2. 能通过示意图 分析和简析背斜和向斜。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说明其形成的原因。4. 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5. 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2)过程与方法:1.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中就涉及到了了解、理解、分析、简析、说明、分析、归纳这些课程标准

11、中关键词语。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这节课中的重点是什么。很明显本节课有三个重点知识:(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2)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分析;(3)断块山的成因分析。那么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对时间的分配也就比较有把握。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关键词语来明白这节课需要重点来听哪些内容,那么也就有的放矢,避免课上思想开小差了。在教学流程上对关键词语的体会和把握也表现得很明显。例如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教学达成目标:1. 知道河流侵蚀的主要类型;2. 理解在不同发育时期,河谷受到的侵蚀作用及河谷形态特征的差异;3. 知道河流堆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位置;4. 理解各种河流堆积地

12、貌形成的过程。教学流程:选取长江上、中、下游各段河流地貌的发育情况作为实例, 通过对长江全程游览活动的情景 设置,引导学生对长江各河段出现的不同地貌及其形成进行分析,认识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的发育。对虎跳峡河谷和三皎 地貌的形成与分析.上游通过时荆江河段凹岸和 凸岸时码头选址间题,引 出该河段地貌特征.中游理解在该河段以堆积律用 (河漫滩、河屢滩平瘵)和 侧蚀作用f河道变弯曲)为 主.通过上海入海口对长江 河床的判别,引出长江该 河段的持点.下游理解该河段以堆积作用(冲L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九主,k并伴有侧蚀作用.让学生对各河段的景观 图加以配对.反馈对河掘各河段地貌形成的知识反愦,并理解冲积扇

13、的对各河段所受到的作用力 和形成的地貌总结.升华对河流地貌的各河段的总 结,对外力作用给地貌議晌能 形成一般方法和韭力ff培养R三、课程标准中关键词语在试题中的作用同学们在做题当中,经常出现的毛病就是下笔千言但是答非所问,或者不知从何下手有话说不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当然和平时学习扎实与否有关系。但是审题也非常的关键,而审题中地理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答题的准确度。当然也就影响同学们的得分情况。例如,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图1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理辭该河段河流地貌 形成的作用力UAW.Sffl 和下漁为丰.J TJ TJ TJI:. 1 I

14、p 二四上三二二一曰L i工立盘电厂崩XidtJlA(1) 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主要原因是 , 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 ,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4) 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答案】:(1) 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2) C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3) 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其中的第(4)问说明影响该城市空

15、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说 明有可能就失分。 说明的准确意思应该是解释明白原因、过程或者做法。只要学生们明白了这个意思,那么这个问题也就是让学生说一下原因。所以只要说一下原因就可以了,结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地租高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另外,收入的不同也会导致住宅区分化,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历史文化、种族宗 教等都会影响、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应该很容易答出。但是很多学生却去解释原因。结 果下笔千言,虽然答出了结果,但是浪费了宝贵的做题时间。再例如,我国 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

16、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区域项耳A B人口(万人)22393508面积(平方合里)27080P55375耕地面积(千公顷)9892760GDF(亿元)16013527667,535.5三次产业结构2:47:5126:44:30每万人大学生就(人)34391单住GDP能耗(千克标准煤/元).0.260.54(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什么?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 (填选项代码),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 (填选项代码)。资金 劳动力 技术、管理 原料、燃料 劳动密集型产业(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17、【答案】(1)A区域: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B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煤铁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2)(3)促进资源能源开发;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相信只要准确把握分析的意思,也就很容易答题了,分析就是把一件事物或现象或概念,分解成比较简单的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和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分析实际上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该题中A区域可以为B区域发展提供资金、技术、管理支持,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劳动密集型产 业转移到B区域,促进B区域经济发展。B区域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丰富,

18、这 些都可以提供给 A区域。技术和资金从 A区域流入B区域,有助于推动B区域矿产能源资 源的开发及相关工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经济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地理课堂展现生活地理以热力环流”为例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孙艳红一、背景在地理考试中,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都在测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 理素养,注重测试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初步运用或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与形成的地理观念、 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地理测试力求突出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公平性和创新性,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19、和社会实际。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关注”的课程理念,即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地理,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关注实践与应用的地理, 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 基于这一理念,“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 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树立环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 意识和爱国情感,积累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就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目标。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学生的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学生对客观世

20、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科学概 念。这些前概念形形色色, 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科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科学知识学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 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建构主义的重 要思想,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理念。三、“热力环流”中展现的生活地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其中的热力环流 是一种常

21、见的自然现象。 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就会产生热力环流。因此教学中 可以以现实生活中涉及到热力环流的实例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为例导入教 学,或者用地理课堂上学习的地理原理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上述的教学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切入点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 地理现象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并且可以起到学以致用的功效。与此同时,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对这一知识点的要求都是“结合实例,说明热力环流的

22、形成过程”。因此,地理课堂展示生活地理与考试说明不仅不谋而合,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效率,一举两得。下面就 以“热力环流”为例,来探讨一下其中可以展现的生活地理。5)晦処他)隅风鼻也Mltu 片乍心 曾代吕 rl)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團大气运动”教学片师:晴朗的白天,案例1: “冷热不均引起 断碧蓝的海洋,当你漫步海滨时会觉得十分畅快,为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这样的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因此比较畅快。那么,晚上你到海滨,此时的风还是 海风吗? 学生回答:师:晚上你到海滨,此时的风就不是海风了,而是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我们称之为陆风。气象上常把海风和陆风合称为海陆风。那么海陆风是

23、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总结:海陆风的形成,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由于海水比热容大,接受太阳 辐射能后,表面升温慢,陆地比热容小,升温比较快。于是在白天,由于陆地空气温度高, 空气上升气压减小而形成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风,如图a。夜晚则恰恰相反,海水降温慢,海面空气温度相对高,空气上升气压小而形成由陆地吹向海面的陆风,如图b。这样便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 一般海风比陆风要强。 因为白天海陆温差大, 加上陆地上的气 层较不稳定,所以有利于海风的发展。而夜间,海陆温差较小,所波及的气层较薄,陆风也 就比较弱些。另外,距离海洋的远近不同,海陆风的强弱也有所不同

24、。一般来说,滨海一带 温差大,海陆风强度也大,随着远离海岸,海陆风便逐渐减弱。案例2: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片断师:热力环流的原理我们已经熟悉了。下面,请同学们以我们所在的城市和郊区为例,分析一下城郊间是否存在热力环流。生:读图(c),讨论并发表意见。师:城市风是指在大范围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而引起的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空气在城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而四周较冷的空气又流向市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地环流,称为城市风,如图(d)。(城郊风示意图郊间有了热力环流,那么这个热力环流会对我们的哪些生产活动产生影响呢?生:师:城市风一方面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产生扩散、稀释作用,

25、另一方面城市风有时还会导致城市的空气更加混浊,使城市空气污染加重。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城区的污染物随热空气上升, 往往在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尘等形成的穹形尘盖,使上升的气流受阻,污染物不易扩散, 所以上升的气流转向水平运动,到了郊区下沉,下沉气流又流向城市的中心。如果城市的四周有工厂,这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质集中到城市的中心,致使城市的空气更加混浊。所以, 城市风在某种情况下能加重市区的大气污染。例如日本北海道的旭川市,人口仅20万,市郊是山地丘陵,市区为平地,在市郊周围山地地区建工厂,本意是想让市区避开空气污染源。结果事与愿违,城市风使市郊的烟尘涌入市区,反而使没有污染源的市区污染浓度比有污染源

26、的郊区高出了 3倍左右,造成了市区的严重污染。因此,我们在工业布局中对大气可能有污染工厂的位置、绿化带的位置要认真布局,那么二者应如何布局呢?生:讨论并回答。师:由于城郊间热力环流的存在,在工业布局中对大气可能有污染的工厂必须布局在盛行下 沉气流的外围,以免把污染物质带到市区;而绿化带位置应布局在下沉气流的内部,可以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作用。案例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片断 师:大家爬过山吧?当从山脚爬到山顶时,在气温方面有什么感受?生:师: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快;而山谷上空,同高度上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增温较慢。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上升,

27、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称为谷风,如图(e)。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到了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 “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快;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慢。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称为山风,如图(f)。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白天、夜晚,谷底与山顶间有着不同的热力环流,那么对谷底的天气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生:讨论回答。师:白天、夜晚,谷底与山顶间有着不同的热力环流,那么对谷底的天气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大家听说过“巴山夜雨”吧。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至燼二天早晨

28、八时以前下的雨。“巴山”是指大巴山脉,“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庆、峨眉山分别占61%和67% ,贵州高原上的遵义、贵阳分别占58%和67%。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西南山地为什么多夜雨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是西南山地潮湿多云。夜间,密云蔽空,云层和地面之间,进行着多次的吸收、辐 射、再吸收、再辐射的热量交换过程,因此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也使得夜间云层下部的 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夜间,在云层的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散热作用,使云层上部温度偏低。这样,在云层的上部和下部之间便形成了温差,大气层结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升形成降水。其次是西南山地多准静止锋。云贵高原对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半年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 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清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地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机率。总之,地理课堂与生活地理可以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一节地理课,教师可以把过去的、现在的甚至将来的相关知识,把本地的、全国各地的、甚至世界其 他地区的相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从时空的角度上拓展学生地理知识的覆盖面,并且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