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设计(初中地理)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7344391 上传时间:2022-05-09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3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设计(初中地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设计(初中地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设计(初中地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设计(初中地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设计(初中地理)(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序 言【教材分析】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如此因为初中根底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表现,唯一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容和根本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谈话式【教学过程】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局部片段。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气氛地理学科是

2、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地理学科学什么?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3、。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局部,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教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学了这些有什么用?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今后每节课前都进展“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开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当这庞

4、大的人口压力。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消灭的危机。幸运的是,人类此时已经拥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方舟计划,准备把地球上的一局部约1亿普通公民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为了不重蹈地球命运的覆辙,全球委员会决定:这1亿人要经过严格挑选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开今天,我们从娃娃抓起,在同学们之间也来考查一番,希望我们的考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为地球开展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开展。四、装上地理头脑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学生七嘴八舌:1.尊重

5、自然规律。举例二:听老家姑姑谈家乡变化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3.综合分析地理问题。4.具备可持续开展观念。以上4条比拟抽象,不用多解释,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需要应用到。【教学后记】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如此,课堂上注意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教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思路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根底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承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

6、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与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与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教学准备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

7、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

8、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图1:“天圆如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第一组讲述:天圆如盖,地方如棋局。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

9、的,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海遥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展了屡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展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10、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教师提问:刚刚,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测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回

11、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参加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准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外表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终究有多大?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教师讲述:准确的测量明确: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

12、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异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异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

13、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外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根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4、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复习上节课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外表地理事物的位置与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流展示。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展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

15、们做的地球仪与教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一样和不同呢?一样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教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板书:一、纬线和经线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评价活动结果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

16、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过渡:大家按照刚刚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2特点:指示南北

17、方向与赤道垂直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与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板书:二、纬度和经度我们先来了解纬度。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教师提问:纬度是从

18、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一样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

19、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限最为适宜?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学生活动:教师手拿假设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教师讲述:

20、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象学生活动:在自制地球仪上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

21、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学生活动:l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2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限?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限。因为这个经线圈大局部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防止了把非洲、

22、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学生回答教师巩固总结此课。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有关经纬网概念的题目答题技巧市第75中学 钟万书前言:关于经纬度问题,一直以来是地理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做起来感觉最头疼,作为初中地理的第一章,容易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致放弃对整个地理科目的进一步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总结出一些答题技巧,现结合例题总结如下,希望能对教

23、师和同学们有一定的帮助。一、普通经纬网的判读例一:见右图。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A:、B:、C:、D:、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号4.A、B、C、D四点中,有直射现象的是,四季清楚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答题说明: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经纬网地图,概括了所有和经纬度有关的题目。1第一步题:判断东西经与南北纬代号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判断依据:看数字,往东越来越大的是东经E,往西越来越大的是西经W,往北越来越大的是北纬N,往南越来越大的是南纬S。如图:做法:箭头指示法图示说明:按照经纬度数字的变化

24、规律,从小到大绘制箭头,箭头指向就是相应的经纬度。A:140E、80NB:140W、40NC:140E、20ND:140W、20S第二步题:判断方向方法:要判断A点位于C点的什么方向,如此在C点标出东西南北,然后看A点界于两个方向之间,那么A点就在C点的什么方向。如图可以看出,A点在C点的N坐标方向,即A点在C点的正北方向。B点在C点的东北方向。第三步题:根据经纬度判断东西南北半球难点: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是20W和160E。判断东西半球口诀:经度小于20度,全在东半球;经度大于160度,全在西半球;经度在20度和160度之间,东经度在东半球,西经度在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

25、:北纬在北半球,南纬在南半球。答案: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A、B、C,位于南半球的是D,位于东半球的是A、C,位于西半球的是BD。填代号第五步题:关于五带的特点:热带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清楚,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判断依据:根据纬度判断五带:0-23.5度为热带,23.5-66.5度为温带,66.5-9。度为寒带。答案:A、B、C、D四点中,有直射现象的是C、D,四季清楚的是B,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二、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的判读例二:读右图,完成如下习题。1用箭头在图中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2填注图中每条经线和纬线的度数;3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A.、;B.、。以极地为中心的

26、经纬网图的判读,是学生作题时最头疼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地图,最关键的是方向或南北极的判断。判断依据: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半球上空俯视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逆时针方向南极为中心的自转方向:顺时针方向反过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也可以判断该图是北极还是南极为中心。第一步题:标出自转方向。该题是北极,故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在标的时候建议在箭头首尾标出方向,如图:顺延:这是非常有用的箭头,面对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延长这个箭头判断东西方向,箭头指向始终向东,反方向为西,进而成为解题的依据。下面根据这个箭头解决第二题。第二步题:东西经与南北纬的判断。1经度的判断:图中已有0度和180度,根据经度的分布

27、规律,很容易就可以填出度数,如图:2东西经的判断:这里就要用到地球自转的箭头了,我们继续应用例一的技巧,按照经度从小到大的方向绘制箭头,如图:左边箭头逆时针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重合,说明指向东,应为东经,右边自然就是西经。3纬度的判断:北极点90度,最外围为0度,中间两个纬线圈的度数分别为北纬30度和北纬60度。如图:经纬度判断完毕,我这里又写又画,花时间好似很多,但你做的时候,一会就可以完成的。3答案:A:90E,60NB:45W,30N总结:从这两个例题的解答过程,你学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技巧:1. 面对普通经纬网地图:第一步:判断经纬度与代号。2. 面对极地为中心的地图:关键是充

28、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来判断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判断经纬度与代号。你还学到了什么?可以记录在下面:建议找出这方面的习题练习一下,你会越做越轻松的。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三课时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与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纬度和经度的围与变化规律怎样?学生回答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教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教师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教师引导:我们

29、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学生回答:可以。活动: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 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刚分的组号和经纬线与经纬度有什么一样和不同之处。活动:联系刚刚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

30、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教师评价。学生活动: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123。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学生回答,教师评价。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教学根本流程: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略)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五带的划分与特征。教学难点: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

31、差。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四季的形成。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假设干、手电筒假设干课时安排:2课时。建议第一课时讲地球的自转与地理意义、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第二课时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根底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教

32、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外表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假设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讨论当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

33、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给姨妈是否适宜?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适宜,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二、地球的公转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

34、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纬度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外表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外表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

35、为此时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照射地面角度小。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北半球的季节月份北半球得到光热的多少春夏秋冬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讨论分小组是生活中的地理,是拓展知识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外表有无四季变化?没有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异。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外表分成了五个带。三、地球上的五带“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

36、完成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限。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局部属于什么带?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完成下表:五带围有无直射得到的太热多少四季变化情况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小结练习略第一章 第三节 地图教学目标: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2运用地图区分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5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6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 2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3根据不

37、同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地图难点:比例尺大小的判断教学准备:市地区地图、中国地图、直尺、圆规、米尺、画有校园平面图的小黑板,计算机课件与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这是一幅我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谁能区分出它们都是校园的什么教学设施?操场、篮球场、食堂、教室,办公大楼等请找到我们教室所在的位置?请两位同学上来,用直尺测量一下这图上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请另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我们教室的实际长度和宽度。活动:请大家一起计算:算一算缩小后画在纸上的距离是教室实际距离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计算一如下图上的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几米。这个数值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与公式。用公式表示

38、就是: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板书:第三节 地图1地图的根本要素 1比例尺提问:比例尺有几种表示呢?地图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用数字写出来?直线式?由学生回答打开地图册,任选三幅图,请三位同学,分别用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表示比例尺。板书: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提问:比例尺有什么用呢?学生活动:书本第13页图122图,用尺量“高雄到“台北的图上的直线距离,再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小结:根据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两地的距离,可换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提问:如何区分比例尺的大小呢?比拟“省地图和“世界地图,两幅图的图幅大小一样,在那些方面的表现不同?2活动:比拟如下三种比例尺的大小。1/10000,1/1

39、0000000,1/0比拟“省地图和“世界地围容的详细程度。小结:通过两幅图的比拟,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特性:1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2地图表示的地区围愈小,反映的容愈详细,如此比例尺愈大;地图表示的地区围愈大,反映的容愈简单,如此比例尺愈小。小结:地图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的地区围大小和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讲解:在校园的平面图上,我们教室的位置在哪儿?在校门的什么方向?有几条路可以到达?哪条路最近?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回答,教师给与指导订正。板书:2地图上的方向引入一般地图的定向方法,无指向

40、标的地图,面对地图,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根底上,确定出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方向。举例:一市地图,八一广场位于十六中的什么方位?板书:无指向标的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那么有指向标的地图呢?板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讲解: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举例:教科书第14页“地图上的方向。板书: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总结:经纬网定向方法最为准确,是今后学习地理课和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讲解:地图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由于空间的限制,必须把它们缩成符号,所以,看懂地图首先要熟悉图例和注记。板书:3地图上的图例和注记

41、活动1:阅读第14页有关容,然后打开地图册,找出图中用图例表示的地理事物。活动2:教科书第15页“活动。活动3:要求,每位同学按顺序画出你家的平面图。活动4:假设你家来了客人,你要做一个导游,陪同他们到你生活的城市参观游览,景点有八一广场、路、八一起义纪念馆、滕王阁、八一大桥、绳金塔等旅游点。把学生分为五组,每组拿到一份本市交通地图,以一位同学的家为起点,请画一幅旅游路线示意图,并注出主要的大街,重要建筑物和你们所到的地方。活动5:画一条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图,要求绘出你所走的街道的名字,上下车的包括转乘车的车名和站名。绘出方向标,说明学校位于你家的什么方位?第二课时导入:地球外表有陆地,有海洋

42、,有高山,有深谷,上下起伏差异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上下起伏的地表特征比拟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容。板书:二、地形图的判读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多媒体演示:课本P16图127“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乙点的高度为500米,甲点的高度1500米,以乙点为基准面如此甲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甲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甲点与乙点之间的相对高

43、度。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一样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一样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

44、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上下情况。看图:地图册第11页“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一样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多媒体演示: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借助课件,并做一定的讲解。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局部 陡崖:

45、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读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拟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上下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上下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看图:课本第17页“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陆地局部,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练习活动三: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普通地图、等高线地形

46、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哪些用途呢?板书: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提问: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形与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板书: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提问:如下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展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到郊外的梅岭进展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2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需要世界政区图3我

47、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拟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需要交通图练习:阅读市地图,回答如下问题:1在地图上找到路,胜利路,八一起义纪念馆,八一大桥。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2从市到昌北机场,要经过哪几条道路?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乘车方案。3在地图上标火车站到大学的最短路线。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讲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板书:2地图的开展讲解: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围

48、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课堂小结:选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容。第二章 第一节 和大洋教学设计:本课主要容有两局部:地球外表海陆分布与七和四大洋。可以说,很多学生对于这两方面的知识在小学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容有更加深的认识呢?我的设计思路是:在学生了解地球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达一知识点后,围绕“既然我们今天了解了地球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那么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一个梦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话题贴近生活,学生大胆想像,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七四大洋这一知识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动手

49、拼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去了解七四大洋的位置。既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又可锻炼其动手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表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理念。学习目标:认识地球外表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教学重点:七、四大洋的位置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综合、讨论、提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自制七、四大洋挂图、拼图 学生准备:地球仪、胶带纸课堂实录:师: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是谁?生:利伟。师:就是这位英雄代表我们中国人在太空中看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请问:地球为什么是蔚蓝色的?生:因为海洋是蓝色的。师:地球上除了海洋还有什么

50、呢?生:陆地。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与海洋的第一节“和大洋。【小活动】: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己带来的地球仪,用透明胶将地球仪一分为二可选择任一方式,要求学生观察任一半球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师:同学们,你们告诉教师是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生:海洋面积大。师:是的,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地球外表海陆分布均匀吗?生: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师:指着板书:地球?水球?前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请同学们来选择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生:我觉得应该叫水

51、球,因为地球外表大局部是海洋。生:我觉得应该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师:两个同学都说的很有道理,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生:因为古人生活的围很小,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师:非常好,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人类文明史上,记载着人类探险与认识世界的历程。请全班同学阅读材料: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学生一边阅读,教师一边展示课件:屏幕上展示出骞、马可波罗、和、哥伦布、麦哲伦等一些旅行探险家的图片供学生欣赏。师:同学们读完这段材料,此时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生:他们太勇敢了,我真佩服。师:佩服他们

52、什么?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师:是的,教师也很佩服他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还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的人物,我们人类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其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生:齐声地想!师:有志气!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个问题。你想过吗?地球上既然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人类的未来就不再缺水了,人类移民海洋是不是个梦?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兴致很高师:下面请每小组派代表来说你们的看法。生:人类的将来完全可以解决水的问题,将海水淡化,供人类利用。师:怎样淡化?生:我想是不是研究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发

53、明一种过滤器,海水流经它时,海水中的盐分就会与它发生化学反响,变成一种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师:说的非常好,还有吗?生:人类移民海洋不是个梦,我们可以在人的身上装一个人工鳃,在水里人就可以自由的呼吸。生:人是不是也可以变得像美人鱼那样,有一个漂亮的长尾巴,这样就可以在大海里生活了。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我想,刚刚所说的这一切,在你们的努力下,一定会变成现实。课件展示:图:1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教师边指图,边讲解什么是大陆、半岛、岛屿、海洋。师:请同学们在地球仪找出任一半岛、岛屿、海洋、大陆,并说出其区别。学生在地球仪找出了很多半岛、岛屿、海洋、并能区别岛屿与半岛的概念师:我们把全球陆

54、地分为七,海洋分为四大洋,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地图上找出七和四大洋。学生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共同查找师: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分别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指出七与四大洋。学生边指边讲,非常准确师:同学们,我们再进一步仔细观察地球仪或地图,你能告诉我哪些位于东半球、哪些位于西半球、哪些位于北半球、哪些位于南半球、哪些被赤道穿过以与与之间的界限吗?学生接着仔细读图,或观察地球仪,边看边说出答案。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拼图游戏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七几何图形,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空白图上,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学生积极参与,在拼图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就请别的学生来纠正。师: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在做这个游戏时

55、,你们会注意哪方面的问题?生:主要是要注意每个大致的经纬度位置。师:在学生拼完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什么?生:除南级洲外,其他南北对称分布。师:很好,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吗?生:不知道。师:很多科学家目前还没有研究出来。用提问的方式小结: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生:我知道了地球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生:我知道了地球上七四大洋的位置。巩固练习:填充图册板书设计: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和大洋一、地球?水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陆分布不均 二、七四大洋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

56、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与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限。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轮廓图片两套。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的位置与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

57、定根底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教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外表的海陆不

58、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的凸凹局部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南美洲与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似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似一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学生活动: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的轮廓图片。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