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钢新1号高炉的建设及生产实践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86773007 上传时间:2022-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安钢新1号高炉的建设及生产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钢新1号高炉的建设及生产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钢新1号高炉的建设及生产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安钢新1号高炉的建设及生产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钢新1号高炉的建设及生产实践(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安钢新1号高炉的建设及生产实践窦庆和聂世锋(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摘要介绍了安钢新1号高炉在1995年建设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开炉后的生产效果。高炉投产后7天达产,一个月后利用系数为2.54 t/(m3*d)1996年产铁30.34万t,平均利用系数2.76 t/(m3*d)。关键词高炉设计生产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NEW NO.1 BF ATANYANG IRON AND STEEL CO.,LTD.DOU QingheNIE Shifeng(Anyang Iron Steel(Group) Co.,Ltd.)ABSTRACTIn this articl

2、e,the advanced techniques,new technology adopted in the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No.1 BF at Anyang Iron and Steel Co.,Ltd. are introduced.The designed productivity was reached on seventh day after blowing-in,the annual output of 303.4 thousands ton and the average utilization rate of 2.76 t

3、/(m3*d)were achieved in 1996.KEY WORDSblast furnace,design,production1前言安钢炼铁厂1995年以前有4座300 m3高炉,全部生产制钢铁,1994年产铁110万t,高炉利用系数2.59 t/(m3*d),冶炼强度1.47 t/(m3*d),其它各项指标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强化程度居国内中小高炉之首。即使如此,炼铁的生产能力仍不能满足炼钢生产的需求,每年需外购30万t生铁块化铁炼钢。这不仅能耗高,污染环境,而且外购生铁价高质次,严重影响炼钢的产量与质量,造成整个生产工序成本升高。为此,1994年10月公司决定建新1号高炉。新1

4、号高炉容积仍设计为300 m3,设计任务由安钢设计院和炼铁厂联合承担,边设计边施工。从1994年11月开始论证、设计,1995年3月1日奠基,7月28日投产,仅用半年多时间,为国内300 m3级高炉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经验。在新1号高炉的建设中采用了大量的先进实用技术,整个高炉装备自动化程度高,投产后7天达产,1995年812月份高炉平均利用系数为2.54 t/(m3*d)。进入1996年以后,优化高炉操作,合理使用各种调节手段,不断强化高炉生产,全年产铁30.34万t,日平均利用系数2.76 t/(m3*d)。1997年18月份平均利用系数2.90 t/(m3*d)。2新建1号高炉采用的新

5、技术、新工艺2.1采用自焙碳块陶瓷砌体复合炉衬和水冷炉底1994年以前安钢高炉内衬一直采用粘土砖或高铝砖。随着高炉的强化冶炼,渣铁对炉衬的侵蚀日益加剧,尤其对炉缸炉底的侵蚀更为严重,生产两年后炉底温度上升到700 以上,严重威胁高炉的安全生产,即使采用钒钛矿护炉也只能生产4年多时间,高炉高产与长寿的矛盾日益突出。新建1号高炉采用了自焙碳块陶瓷砌体复合炉衬技术和水冷炉底,从投产以来的使用情况看,高炉寿命延长到8年(无中修)是完全可能的。本设计是在耐热基墩找平层上铺设炉底密封钢板,密封钢板上127 mm为炉底水冷管中心线,水冷管中心线以下捣打耐热砼,以上捣打150 mm厚的低温粗缝糊,炉衬结构是在

6、炉底和炉缸下部(风口中心线以下500 mm)周边采用高导热性的自焙碳块,内砌导热性差的复合棕刚玉砖,使其在炉缸炉底形成一杯状陶瓷砌体。风口区采用抗渣铁侵蚀性能好的半石墨碳碳化硅砖,铁口区采用大块复合棕刚玉组合砖。在高炉生产过程中,自焙碳块实现由碳质向石墨质的转变,使其具有高导热,抗侵蚀的特殊性能。低导热的陶瓷内衬起到保温作用,减少炉缸热损失,而高导热的自焙碳块将炉衬中的热量通过冷却壁和炉底冷却水迅速带走,增大冷却效果,减缓对炉衬的侵蚀,达到延长炉缸炉底寿命的目的。2.2采用顶燃式ZSD热风炉顶燃式ZSD热风炉是在内燃式热风炉的基础上,将燃烧室移到炉顶,同时缩小原燃烧室截面积,使其仅起热风通道的

7、作用。它既有顶燃式热风炉烟气流分布均匀、燃烧强度大的优点,又克服了传统内燃式热风炉因燃烧期和送风期间不均匀膨胀造成的隔墙易开裂、倾斜、挤压格子砖错位等弊端。由于燃烧室变为热风通道,与内燃式热风炉相比,在热风炉直径、蓄热室高度及砖型不变的情况下,可使热风炉蓄热室面积增加39.17 %,从而提高了热风炉的蓄热能力和风温水平。同时采用了锥顶结构,顶部砖墙与热风炉大墙分离,可保证热风炉大墙在径向自由膨胀;热风通道采用眼睛形;顶部燃烧室采用陶瓷短焰燃烧器,煤气和空气混合均匀,有利于实现短焰燃烧等;为了提高热风温度,对助燃空气进行预热。ZSD热风炉的主要特征参数见表1。表 1ZSD热风炉的主要工艺参数Ta

8、ble 1Main process parameters of ZSD hot blast stove项目参数热风炉座数/座3热风炉外径/mm5200热风炉高度/mm31500蓄热室高度/mm21000蓄热室截面积/m213.70燃烧室截面积/m20.75燃烧室形式作热风通道单位炉容加热面积/m2*m-3109格子砖形式7孔格子砖孔尺寸/mm43拱顶温度/1280废气温度/450热风温度/11002.3富氧喷煤系统的设计1993年设计的安钢高炉喷煤系统,只是为了4座高炉的喷煤,但在1995年施工中,给新1号高炉的喷煤留有接口及安装位置。新1号高炉的喷煤系统于1995年年底开始论证、设计,199

9、6年上半年施工,1996年8月12日投产。此系统对接原制粉系统,采用并联罐,输送采用浓相输送技术,即采用流化罐上出煤,用补气量来调节供煤量,用流态化实现煤粉的均匀喷吹与输送。从投产至今运行正常,消除了堵煤现象,喷吹较均匀,调节灵活方便、准确,应用效果很好,其它4座高炉的喷煤系统也基本改造完毕。新1号高炉的富氧系统与高炉同步建成,采用了两道快速切断阀,一道薄膜调节阀,二道截止阀,一道止回阀,从而保证了安全、稳定供氧。2.4高炉检测与自动化为了检测炉体侵蚀状况及结厚情况,炉身部位安装两层热电偶,炉腰一层,炉缸两层,炉底三层,整个高炉本体共安装47支热电偶,这些热电偶的安装为高炉操作及中后期的护炉提

10、供了依据。实现地沟上料PLC自动控制,完成了槽下配料、地沟放料、卷扬上料、炉顶放料等的自动控制;主卷扬电机实现变频调速,提高卷扬的上料能力,保证料车运行平稳;热风炉实现PLC控制,完成热风炉的自动切换及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数据采集及监视;在高炉值班室应用PLC技术实现了对高炉本体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数据采集与监视;整个高炉应用网络技术实现了网络通讯,完成了包括槽下、热风炉在内的整个高炉的集中监控。2.5高炉本体设备及附属设备的设计为延长高炉本体寿命,冷却壁材质选用高韧性的球墨铸铁,五层镶砖冷却壁全改为燕尾槽型内镶碳素捣打料,炉身中部采用四层扁水箱,有效地防止了炉身上部砖的脱落;仍采用双

11、钟炉顶,大小料钟密合面浸润碳化钨处理,上面选用空转布料器,实行六点布料;煤气净化系统采用重力除尘器、双文氏管、高压阀组、旋风脱水器的工艺流程;炉前使用事故少推力大的液压泥炮和水冷撇渣器;上料系统采用12个矿仓和熔剂仓,2个焦仓,下部设有烧结及焦炭振动筛,实行精料入炉;并对原D900风机进行改造,使风机出口绝对压力由0.275 MPa提高到0.3 MPa,风量由900 m3/min提高到1000 m3/min。总之,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为新1号高炉的强化冶炼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新1号高炉投产后的生产实绩在原料质量改善和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基础上,高炉操作人员总结了以前的操作经验,

12、结合新1号高炉的特点,制定了基本操作制度,实现了顺利开炉,7天达产,利用系数达到2.0 t/(m3*d)以上,1995年812月高炉利用系数分别为2.02 t/(m3*d)、2.54 t/(m3*d)、2.66 t/(m3*d)、2.78 t/(m3*d),2.69 t/(m3*d)。1996年又上一个新台阶,全年产铁30.34万t,高炉平均利用系数2.76 t/(m3*d),综合焦比558 kg/t,风温1092 。1997年18月份高炉平均利用系统2.90 t/(m3*d),其它指标见表2。3.1采用合理的炉料结构新1号高炉的炉料结构为85 %左右的高碱度烧结矿,品位55.0 %,碱度1.

13、8左右,配加5 %10 %水冶酸性球团矿,另加5 %10 %的酸性块矿如海南矿或栾川矿。为了提高入炉品位,配加5 %左右的南非矿或澳矿,1996年全年入炉品位54.83 %,熟料率92.45 %;1997年烧结矿品位又提高1 %,使入炉矿的综合品位提高到55.88 %,为高炉再次增产降焦提供了条件。3.2使用高风温表 2安钢新1号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Table 2Main technical and economic indices of new No.1 BF日期1995-81219961997-11997-21997-31997-41997-51997-61997-71997-81997-

14、18产量/t1164853033922593123463288382558427385270992591927480211699利用系数/t*m-3*d-12.542.762.792.793.102.842.943.012.792.952.90焦比/kg*t-1594549501493458485487478468460479煤比/kg*t-101360528374758310110079综合焦比/kg*t-1594558549534524544547545549541542综合冶强/t*m-3*d-11.531.561.531.491.631.551.621.661.611.651.59风压

15、/kPa155158150147162150155161155156154风量/万m3*h-15.105.885.895.946.146.016.186.146.056.086.05富氧率/%00.220.830.981.251.270.510.860.980.860.94风温/1061109210119921058102310261109110210961052顶压/kPa5459535261535761585857入炉品位/%55.0554.8355.5955.9555.6455.7056.1156.1355.1956.7255.88熟料率/%88.3892.4592.1894.6793.

16、2288.6788.5793.0592.6988.8591.49休风率/%1.551.260.220.120.150.960.721.214.723.041.39慢风率/%1.171.121.861.820.272.381.670.661.290.811.34Si/%0.690.640.710.640.600.690.650.730.750.680.68S/%0.0220.0250.0240.0280.0220.0240.0230.0230.0230.0210.023CaO/SiO21.181.221.221.221.211.211.211.201.201.211.21煤气CO2/%16.30

17、16.8016.5816.1217.2816.3016.9017.0516.9917.0016.78悬料/次*月-1116161201350416塌料/次*月-153181021112风口烧坏/个*月-110.5011117122渣口烧坏/个*月-115103005632熔剂单耗/kg*t-11018242815211419271520废铁单耗/kg*t-100000000000热风炉采用二烧一送制,每小时换一次炉,保证送风初期拱顶温度在1280 以上,送风开始到送风末期拱顶温差为100180 ,同时关掉混风大闸,实现全风温操作。1995年使用风温1061 ,1996年提高到1092 ,生产实

18、践证明,风温提高100 可降低焦比18.5 kg/t。1997年12月烧结矿质量下滑,入炉粉末含量在15 %以上,最高达30 %,造成炉况严重不顺,只得退负荷发展边缘,高风温用不上。原燃料条件改善后,使用风温都在1100 以上。3.3采用炉顶小高压操作在煤气除尘系统的第二道文氏管后安装了高压阀组,实现了炉顶小高压操作。1996年平均顶压59 kPa,比其它高炉高10 kPa左右,给高炉提高风压、风量创造了条件。1996年平均风压158 kPa,风量5.88万m3/h;1997年入炉风量达到6.05万m3/h,进一步强化了高炉生产。3.4合理使用富氧喷煤新1号高炉喷煤系统投运后,因原燃料条件时好

19、时坏,波动较大,从而不能正常实施高炉富氧喷煤,时喷时停。进入1997年3月份以后,公司狠抓原燃料的质量,焦炭的M40由过去的75 %提高到77 %,M10由9.5 %降低到8 %左右。高炉操作抓住机遇,大幅度提高富氧喷煤量,3月份取得了富氧1.25 %,喷煤量83 kg/t,高炉利用系数3.10 t/(m3*d),入炉焦比458 kg/t的显著效果。此成果巩固稳定4个月后,7月份平均风温提高到1100 以上,喷煤量也提高到100 kg/t以上。从冶炼效果看,高炉富氧喷煤后,炉况明显顺行,炉缸活跃,料速加快,悬塌料次数明显减少,渣铁物理热转好,实测铁水温度都在1450 以上,有利于冶炼低硅低硫生

20、铁,更重要的是富氧喷煤可大幅度降低焦比和增加产量。3.5合理运用上下部调剂工长根据原料条件确定装料制度。原燃料质量不好时采用适当发展边缘的装料制度,质量提高后,增加正装比例,多采用6OOCC+CCOO的装料制度,矿批一般为8 t,焦批2.4 t左右,并根据当时的喷煤量采用循环加矿或循环抽焦的办法来调整负荷,料线控制在1.2 m。下部采用调风口大小来获得合理的煤气流分布,下部以114 mm的风口为主,另配120 mm、100 mm的调剂风口,风口结构为斜风口,短风口,有时用富氧喷煤或控制风压来调剂炉况,从而确保高炉的长期稳定顺行。 4结论(1) 新1号高炉在设计上采用了大量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装备自动化水平,为高炉强化冶炼创造了条件。(2) 高炉投产后,高炉工长不断改进操作,合理使用上下部调剂,充分发挥高风温、高顶压、富氧喷煤的作用,保证高炉稳产高产,1996年产铁30.34万t,利用系数2.76 t/(m3*d),综合焦比558 kg/t,使用风温1092 ,1997年喷煤量80 kg/t,利用系数达到2.90 t/(m3*d)以上,为中小高炉的强化冶炼提供了新的经验。(3) 随着原料条件的改善、先进工艺技术的应用、高炉装备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探索最佳操作制度的情况下,实现高炉高产、优质、低耗与长寿是完全可能的。(上接第4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