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

上传人:ca****in 文档编号:86747332 上传时间:2022-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0.0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4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4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4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1.4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 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测试(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20-2021年八年级第一学期物理人教版第一章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7题;共14分)1.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7m/sB.5m/sC.8m/sD.9m/s2.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提倡“吃动平衡,天天运动”,建议每天行走6000步陈老师喜爱环绕白云湖行走,通过手机软件测得四十分钟行走6000步,路程约4km据此估计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行走的平均速度和一步长度,下列选项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6km/h,65cmB.1.5km/h,1.2mC.6km

2、/h,20cmD.15km/h,0.6m3.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同一个小球从左向右运动的频闪照片。关于小球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在AB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B.小球在BC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C.小球在CD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D.小球在DE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4.图所示是小明在实验室中测小球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小球从斜面滚下,用照相机每隔 0.1s 拍摄一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相对于桌面是静止的B.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C 点用时 0.3sC.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C 点通过路程 15cmD.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 1m/s5.如图

3、,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C运动是匀速运动; BD运动是匀速运动;AC平均速度为3a/2t;通过D点时速度为a/tA.B.C.D.6.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越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 )A.28.33m/sB.13.60m/sC.14.78

4、m/sD.14.17m/s7.卫星绕地球运行时的运动可看做是绕地心的匀速圆周运动,即相等时间内通过圆弧长度相等的运动,卫星绕地球完整一周所用时间叫做运行周期T如图所示,A、B分别为地球人造卫星,周期分别为T1和T2(T1T2),某时刻A、B两卫星相距最近(O、B、A在同一直线上),O为地球中心,则A、B两卫星再一次相距最近至少需要经过的时间为()A.T1T2B.C.D.二、填空题(共7题;共44分)8.小明50m跑测试的成绩是8s,他的平均速度是_m/s;他在跑的过程中相对跑道是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9.探究: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如图),选择较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便 于测量_.

5、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测出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为1.6 S.则AB段的路程SAB=_cm(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_cms.如果在某次测量中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_.10.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_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48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m/s11.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

6、是_和_。运动时间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_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2.小华和妈妈在东山森林公园骑双人自行车游玩,小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_为参照物,但站在地面上的爸爸认为他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和静止是_的。公园东门和西门相距600m,他们从东门骑到西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0m/s,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为15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m/s。 13.下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赫兹,黑点表示物体的像。由图可

7、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_s,物体在AB段的路程为_cm,平均速度为_m/s。 14.小刚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为了计时更准确,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 (选填“大”或“小”)。小车沿斜面从A处由静止下滑,在A、B、C三处均有电子表显示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已知AB段距离为0.4m,AC段距离为0.9m。设小车在AB段、BC段和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B、vBC和vAC , 则vAC=_m/s; vBC_vAC(选填“”、“=”或“”)。 三、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13分)15.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

8、,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接触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大较大小小车运动的距离s(单位:cm)18302683_(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为了使小车_; (3)分析表中内容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_运动。可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的原因。 16.某学习小组想探究“纸

9、锥下落快慢与锥角以及扇形半径的关系”。他们用普通复印纸裁出3个不同规格的扇形纸片,制成了如图1所示的3个纸锥。实验中,纸锥每次从相同高度由静止释放,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纸锥编号下落高度h/m扇形纸片半径 r/cm剪掉的扇形圆心角纸锥锥角a/下落时间t/s11.9109081.92.2021.91013571.11.8431.959081.92.20(1)实验所需要的测量仪器有_和_; (2)对于纸锥下落前的初始位置,如图2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你认为正确的是_(选填“A”或“B”)。 (3)分析纸锥编号为1、2的两次实验,能够得出的结论是纸锥下落速度与纸锥锥角_(选填“有关”或“无关”)

10、; (4)分析纸锥编号为_的两次实验,可以得出纸锥下落速度与扇形纸片半径的关系; (5)小明随后用同种纸张制成了质量相等的两个纸锥如图3,其中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如果从相同的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两个纸锥,以下选项正确的是_; A.4号纸锥先达到地而B.5号纸锥先到达地面C.两个纸锥同时到达地面(6)如果纸锥在到达地而前做匀速直线运动,设4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1 , 5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为f2 , 则f1_ (选填“ ”“. 【分析】当物体从斜面上下滑测量速度时,倾斜程度小便于测量时间,根据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的大小。三、实验探究题15.【答案】 (1)31.

11、20(2)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3)小;远;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析】【解答】(1)小车有一定的长度,可以读车头对应的刻度变化,也可以读车尾对应的刻度变化。小车的车尾从零刻度开始运动,静止时车尾到达31.20cm,小车运动的距离是31.20cm;(2)使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目的是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即使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3)如上表,接触面从毛巾棉布木板,摩擦力越来越小,小车运动距离越来越长;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接触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速度改变的越来越慢。如果接触面绝对的光滑,没有摩擦,小车的速度不会改变,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还能保持匀速直

12、线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分析】(1)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用刻度尺来测量,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 (2)从相同的高度滑下,使小车进入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3)牛顿第一定律表示为,当物体不受力时,要么处于静止状态,要么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16.【答案】 (1)刻度尺;停表(2)A(3)有关(4)1、3(5)B(6)= 【解析】【解答】(1)由v= st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2的A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2的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中A的位置

13、释放。(3)根据表格中编号为1、2的数据可知,下落高度、扇形纸片半径相同,纸锥锥角不同,纸锥锥角越大,下落时间越长,下落速度越慢,说明纸锥下落速度与纸锥锥角有关。(4)探究纸锥下落速度与扇形纸片半径的关系,需要保持下落高度和纸锥锥角相同,扇形纸片半径不同,选择1、3两组属于。(5)纸锥锥角越大,下落时间越长,下落速度越慢,由于4号纸锥的锥角比5号纸锥的锥角大,所以4号纸锥的下落时间长,下落速度慢,即5号纸锥先到地,故答案为:B。(6)纸锥在到达地而前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纸锥的质量相等,重力相等,重力和阻力是平衡力,阻力等于重力,所以4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等于5号纸锥匀速下落时所受阻力,即f

14、1=f2 【分析】(1)测量物体运动速度时,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利用刻度尺和秒表;(2)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3)下落高度、扇形纸片半径相同,纸锥锥角不同,纸锥锥角越大,下落速度越慢,纸锥下落速度与锥角有关;(4)探究纸锥下落速度与扇形纸片半径的关系,需要保持下落高度和纸锥锥角相同,扇形纸片半径不同;(5)纸锥锥角越大,下落时间越长,下落速度越慢;(6)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两个物体质量相等,重力相等,重力和阻力是平衡力。四、计算题17.【答案】 (1)解:广州到厦门全程 s=450km ,所用时间 t=3h ,则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v=st=45

15、0km3h=150kmh 答: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50km/h(2)解:惠州到潮阳的时间: t1=48min=0.8h 由 v=st 得惠州到潮阳的路程:s1=v1t1=130kmh?0.8h=104km 广州到潮阳的里程:s2=84km+104km=188km 答:广州到潮阳的里程是188km【解析】【分析】运用速度公式v=s/t及变形公式,代入已知数据求出 列车由广州驶往厦门全程的平均速度和 广州到潮阳的里程 .18.【答案】 (1)解:出租车行驶的总时间t=9:00-8:50=10min= 16 h,通过路程s=4.4km,出租车的平均速度:v出租车= st=4.4km1

16、6h =26.4km/h。(2)解:由图乙可知:大巴车的最高速度v大巴=80km/h , 到靖江的距离s=64km , 由v= st 得,到南京最快需要的时间:t快= =0.8h。 【解析】【分析】平均速度的计算是研究的路程或时间段的,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另外学会看路标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基础。19.【答案】 (1)解:反应时间内车速不变,因此汽车的反应距离是 答:汽车的反应距离是14.4m(2)解:汽车到达人行横道所用时间为1.2s+1.8s=3s 此时人走过的距离为 s2=v2t2=1.1m/s?3s=3.3m 因为该车的宽度约1.8m,因此车辆撞击的范围为人走过路线的2.1m-3.9m,因此人

17、会被撞到答:汽车会撞上行人(3)解:车经过时人还未达到,则人的速度为: v3=s3t3=2.1m3s=0.7m/s 车经过时人已经走过,则人的速度为: v4=s4t4=3.9m3s=1.3m/s 故行人的速度应小于0.7m/s或大于1.3m/s答:行人的速度应小于0.7m/s或大于1.3m/s(4)解:开车不喝酒,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等 答:开车不喝酒,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解析】【分析】(1)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 (2)根据速度和时间的乘积计算路程,结合车的宽度,分析距离差; (3)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分析速度范围; (4)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等。五、综合题20.【

18、答案】 (1)(2)停表(3)大于(4)不同;相同;时间 【解析】【解答】(1)该实验的原理是: v=St .(2)由原理可知,测量长度需要用刻度尺,测量时间需要用停表.(3)因为下车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段的平均速度.(4)在探究不同质量的物体从斜面上滑到低端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时,应该让质量不同的小车,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由静止滑下,通过测量小车到达斜面低端所用的时间来比较平均速度. 【分析】测量平均速度原理(v=St )、速度的计算(明确某段路程对应的时间)以及误差的分析(让小车过了某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斜面的坡度越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越长

19、,时间越容易测量),从图上正确读出小车通过各段路程和对应的时间.21.【答案】 (1)2、3或4、5或7、8;无(2)拉力作用时间t相同时,质量越大,速度变化量越小(3)速度变化量与时间之比为一定值 【解析】【解答】第一空、根据光滑水平面上的同一物体在恒定水平拉力作用下,拉力作用时间t相同,故分析实验序号2、3或4、5或7、8的数据知: 2,3实验中,速度变化量为0.9m/s;4,5实验中,速度变化量为1.2m/s;7,8实验中,速度变化量为0.4m/s;而实验中v0不同,故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光滑水平面上的同一物体在恒定水平拉力作用下,拉力作用时间t相同时,速度变化量和v0无关;分析实验序号1

20、与7(或3与9或5与10)的数据知,拉力作用时间t相同, ,速度变化量分别为:0.6m/s和0.4m/s;0.9m/s和0.6m/s;1.2m/s和0.8m/s;故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恒定水平拉力作用下,拉力作用时间t相同时,质量越大,速度变化量越小。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的数据可知,表一中,速度变化量分别为:0.6m/s、0.9m/s、0.9m/s、1.2m/s、1.2m/s;所用时间分别为:2.0s、3.0s、3.0s、4.0s、4.0s;则有:0.6m/s2s=0.9m/s3s=1.2m/s4s=1.2m/s4s ;(表二也有类似的结论)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光滑水平面上的

21、同一物体在恒定水平拉力作用下,速度变化量与时间之比为一定值。 【分析】(1)探究规律时,使被研究的物理量不同,保持其它相同,可以得出结论:光滑水平面上的同一物体在恒定水平拉力作用下,拉力作用时间t相同时,速度变化量和v0无关;(2)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恒定水平拉力作用下,拉力作用时间t相同时,质量越大,速度变化量越小;(3)光滑水平面上的同一物体在恒定水平拉力作用下,速度变化量与时间之比为一定值。22.【答案】 (1)负方向;等于(2)4.5 【解析】【解答】(1)三个水波的圆心是蜻蜓点水的点,三个水波的圆心都在y轴上,并且先点的水波的半径大,后点的水波的半径小,沿y轴负方向水波半径越来越小,

22、所以蜻蜓应沿y轴负方向飞行;根据三个水波内切于坐标原点O,即蜻蜓点水时先点水的水波恰好传到后点水的位置,所以蜻蜓的飞行平均速度等于水波的传播速度;(2)由图象可知蜻蜓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的坐标依次为:(0,10m)、(0,3m)、(0,1m),所以蜻蜓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飞行的路程s=10m-1m=9m,时间t=2s,飞行的平均速度v=st=9m2s=4.5m/s.故答案为:(1)负方向;等于;(2)4.5.【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蜻蜓“点水”点的是水波的圆心,不同的水波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知道先点的水波的半径大,后点的水波的半径小;三个水波内切于坐标原点O,是因为蜻蜓在点水时前面点水的水波恰好到达点水处,由图象找出蜻蜓三次点水的坐标依次,计算出由第一次点水到第三次点水飞行的路程;最后利用公式v=st计算蜻蜓的飞行速度.19 / 1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