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对地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86742726 上传时间:2022-05-0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对地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对地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对地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对地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对地问题及对策(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word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对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中国经济高速稳定的开展,中国石油进口需求不断增长,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石油供给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开展和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无视的重要问题,本人针对我国石油进口贸易提出了一些看法,同时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 石油 进口贸易 石油安全ABSTRACTWith the high-speed economy stable development, china petroleum imports growing need for further oil de

2、pend on chinas domestic oil market and the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nor closer international oil market, the oil supply of security had bee affecte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te foreign strategic interests of the important question. I am content to our oil imports put forward some views on

3、 these issues and to give an answer.Key Words petroleum import trade petroleum security目录一、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的现状1一石油储量大、需求量更大1二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加深2二、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对的问题3一国际上面临的问题31、国际油价波动32、贸易风险巨大33、原油进口定价权缺失4二国内面临的问题51、进口规模增长过快52、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53、进口运输、贸易方式单一6三、应对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问题的策略6一坚持多元化战略71、石油合作地区要多元化72、进口产品要多元化73、合作方式多元化7二坚持一体化开展策

4、略7三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开展的根本动力81、石油企业要建立灵活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82、要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93、各集团公司要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94、企业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9四应对石油安全风险的策略101、保障石油进口通畅102、参与国际原油定价113、尽快开放和开展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114、开展石油消费国合作构建稳定石油市场125、建立石油储藏制度、躲避贸易风险13参考文献16致谢1716 / 19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对的问题与对策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对全球能源安全体系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与其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开展中必须面对、无法

5、回避的问题。能源尤其是石油对中国经济社会开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保障能源安全,已经成为维护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开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极具战略意义,其价格的变动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原油进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金融危机导致国内能源需求疲软,2008年12月政府酝酿出台燃油税费改革方案、调低国内成品油价,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原油进口。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原油进口增速暂时放缓。但在中国经济整体趋势的带动下,这一局面将会改变。一、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的现状一石油储量大、需求量更大石油作为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其需

6、求占全球能源需求三分之一以上,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根据BP统计年鉴所示,中国截至2006年的探明储量约为是万吨,年产原油约18370万吨,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但同时中国2006年石油消费量约35330万吨,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家。中国自身的原油产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开展的需要。2000到2005年和2005到2008年两个时期中国原油进口量分别增加了81%和41%,油品进口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76%和7.29%,但同期原油和油品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却从2000年的8.22%降至2005年的7.65%,只是在2006年以后超高油价的影响下才有所上升,但并未对进口总额构

7、成造成大的影响。2000到2008年我国GDP始终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更是达到13%,石油进口并未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开展。大量原油进口促进了价值更高的油品增加出口,两个时期油品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91%和28.71%,2008年油品出口量约为2000年的2倍。2000年以来石油进口量、进口额大幅增长在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极为缓慢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开展迫使石油进口量快速增长。从进口量增速和油价变化看,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2000到2005年的油价持续高速增长时期;2006到2008年上半年的油价超高速“疯长时期;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需求和进口量回落、油价大幅下跌时期。二对外依赖

8、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石油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自2000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与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兴旺国家相比,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更深。根据我国石油进口数据分析,1995年以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处于安全状态;2005年以后,由于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40%,经济进入“不安全状态。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必将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中国在未来20 年内将达到1973 年石油危机爆发时美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甚至更高。中国对外石油依赖路径已经形成且难以改变,中国石

9、油安全问题日益显现石油供给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开展、人民生活和国家对外战略利益不容无视的重要问题。二、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对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石油需求量迅速增大,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大幅提高,随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面临一系列问题。一国际上面临的问题1、国际油价波动自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开始新一轮上涨,并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2001年,国际油价为30美元桶,自2003年开始,国际油价以每年平均每桶10美元的涨幅递增,至2007年,油价年平均值已达到每桶70多美元。2008 年7月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疯涨猛跌的走势。2008年上

10、半年,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91美元一路狂飙至147.27美元,经历了石油期市有史以来未曾出现过的疯涨之旅。随后不久,油价急转直下,一跌再跌,最低跌至每桶36美元以下,累计降幅约75%左右,跌幅之大,前所未有。目前,国际油价在每桶70美元上下浮动。随着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石油消费主体经济上升,以与中国、印度、韩国等亚洲开展中国家和地区石油需求增长加速,世界石油市场日趋紧X,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环境继续恶化。2、贸易风险巨大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使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会对中国正常石油易产生重大影响,使我国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如果每桶1

11、吨折合为桶石油的价格上升1美元,按2005年的进口水平亿吨/年、约280万桶/天我国将多支付近2000万美元;如果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400万美元。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国民经济带来显著影响,每桶变化1美元将直接影响我国G D P约个百分点。石油贸易与国际政治密切相关,原油进口贸易受大国牵制。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原油进口来自中东,中东、非洲地区目前正是国际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局部冲突持续不断,恐怖事件频繁发生。美国不惜动用武力加强对中东地区石油控制;控制着全球重要的战略通道马六甲海峡;不断向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渗透,通过控股与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同我国的油气

12、投资与合作项目。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阻碍中俄能源合作的顺利进展。我国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环境并不理想,石油贸易中存在巨大经济、政治风险。3、原油进口定价权缺失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拥有足够的原油进口定价权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近几年,国际油价波动幅度较大,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学者提出,全球初级产品市场上的定价权缺失集中表现在两个现象上:第一个是“一国买什么,什么就涨,这一无奈折射出由于缺乏定价能力,一国的需求反而被卖方或者国际炒家利用的现实。第二个现象是一国在初级产品的进口中存在“在低价位时不买,在高价位时买进的问题。按照

13、这两个大宗资源型产品定价权缺失的典型特征来判断,我国石油进口存在定价权缺失。定价权缺失与否直观上的判断,就是看交易的商品价格是否存在大幅度波动的现象。如果存在大幅度波动,而且这种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不是由于供给的大幅度增加或者需求的锐减引致的供求不平衡造成的,而是由于供给或者需求一方的垄断等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么这种价格的波动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方拥有定价权和另一方在定价权上的缺失。2006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是进口价格涨势仍然强劲,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无力左右原油进口价格。在国际供给和需求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结合石油供给的寡头格局,我们认为我国石油进口存在定价权缺失的可能。二国内面

14、临的问题1、进口规模增长过快我国石油储量和国内产能满足不了经济快速开展需求,石油进口规模愈来愈大。1993年我国开始进口石油,1999年原油与油品净进口达4000万吨,占当年石油消费量20% 以上。2000年我国石油进口达7000多万吨,2004年我国进口的原油占世界原油贸易量的6% ,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的8% ;但人均原油进口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0% ,相当于美国的5.2% 和日本的5.5% ,未来进口增长依然很大。2005年我国原油净进口11875万吨,成品油净进口1742万吨,全年石油净进口13617万吨。今年上半年,我国净进口原油7033万吨,同比增长17.6% ;净进口成品油1203

15、万吨,同比增长48.3% 。预计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到2010年约为亿吨,2020年约为亿吨2、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以与俄罗斯、亚太等地,进口来源相对集中。2003年我国80以上的原油进口来自10个国家,将近60来自中东、非洲5个国家,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中东的沙特、伊朗和阿曼。其中,从沙特进口达万吨,从伊朗进口万吨,从阿曼进口万吨,三国进口总数万吨,占我国全部原油进口量的。来自非洲的原油进口占总进口量的,其中来自苏丹和安哥拉的进口量分别是万吨和万吨,占总进口量的。尽管近几年国家调整进口策略,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取得一定成效,但进口来源地相对集中局面依然没有改变。从表2

16、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我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仍占总进口量的47.2% ,从非洲进口达30.3% ,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也已超10% ,在进口量排前5位的国家进口总和依然占到当年全国总进口量的60% 。3、进口运输、贸易方式单一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大都采用海上集中运输,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运输距离遥远,运费相当高。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石油以与单一海洋运输,将使我国石油进口安全风险较大。尤其是目前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突出,我国海军还不能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安全的情况下;一旦海峡遭破坏、封锁,我国石油进口可能会面临中断或者被控制在某些国家手中,这将极大影响我国石油安全。我国进口石

17、油主要通过贸易油和份额油两种方式:贸易油就是通过石油贸易,从国外直接购置石油与石油产品;份额油是通过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稳定地获取海外石油资源。目前贸易油是进口的主渠道,份额油在进口石油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贸易方式的单一和不合理使我国未能掌握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主动权。三、应对我国石油进口贸易问题的策略面对国际油价波动等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开展。具体而言:一坚持多元化战略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合作要坚持多元化战略。具体而言:1、石油合作地区要多元化防止过度依赖中东进口原油。从海上通道安全和地缘政治考虑,尽可能从周边地区,

18、如中亚、俄罗斯、大洋洲和东南亚国家进口油气。2、进口产品要多元化除了进口轻质、中质低硫原油外,也要进口适合生产沥青与燃料油的重质原油;还要进口价格适宜的石脑油、成品油、燃料油、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等产品。3、合作方式多元化通过签订长期合同、建立贸易伙伴关系,进展转口贸易、易货贸易、技术产品换油气、海外联合加工产品返回国内,以与来料加工等多种合作方式,来获得油气资源。另外, 我国贸易公司也可通过在资源国上游资源参股获得稳定油气供给或者因地制宜,以资源串换方式对海外开采的油气就地加工、销售或开展国际贸易,同时进口自己所需要的短缺产品。我国非油气企业也可以通过在海外输出技术、产

19、品、劳务时,由资源国用油气与其产品支付等多种方式来获取油气进口。二坚持一体化开展策略石油企业的一体化是指石油企业将独立的假如干局部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逐步建立起一个涉与上游石油勘探开发、中游炼油与化工、下游销售与服务的综合性能源集团。跨国石油公司通过促进油气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制定和调整了其根本业务生存和成长空间,实现了其一体化、多元化的开展战略,而且整体上提高了企业规模实力和效益。尽管中国石油企业在一体化战略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需要在优化炼油化工的地区布局、产品布局上统筹规划。我国石油企业应当积极调整资本和资源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和销售,化工与其他产业部门的配置

20、与其比例关系,适度增加中游、下游规模,优化一体化产业结构。既要努力扩大上游规模, 又要注重在炼油与化工业务上进展产品结构调整,集中力量进展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同时加强与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技术合作,提高纵向一体化水平。在国际市场上,改变以往只注重开展上游的开展战略, 不断向中下游开展。中国石油企业只有通过进入世界石油工业的中下游领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三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开展的根本动力我国石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开展道路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能力。具体来说要从以下3个方面建立起我国石油企

21、业的自主创新开展体系。1、石油企业要建立灵活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1)以石油石化研究所现有技术力量为根底, 通过改制重组, 建立从属于集团公司的技术中心,从事集团公司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同时在集团较大企业中和几个相关企业中建立分中心或松散型科研机构。(2)在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全过程建立技术创新网络,充分发挥广阔技术人员作用,形成科研开发与生产经营严密结合的一条龙体系,从而达到更加贴近市场,对市场的反响速度更加敏捷、迅速。(3)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纷纷在各地的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附近建立独立的研究中心,注重技术协作和技术研究联盟,普遍采取既满足彼此需求又节约本钱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研究形式

22、,以更好地分散商业风险,适应动荡多变的石油技术市场环境,从而使石油科技研究走向国际化、合作化的道路越来越宽广。2、要完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要改革分配制度。一方面要改革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方法, 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纳入考核X围。另一方面,要健全竞争、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的士气,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增强其工作热情;要承认和保护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权,允许创新人员凭借其创新产权在企业占有股份,从企业分得利润,个人收益高于企业员工平均收入水平。3、各集团公司要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要保证技术创新能取得成效,必须有资金投入做保证。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增加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建议建立集团公司

23、技术创新基金,专项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另一方面,要保证石油石化业重点科研项目的用人和设备需求。4、企业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取得技术创新成果的根底和保证。为此,(1)建立开放式的人才通道。要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广泛吸收各种优秀人才, 建立人才储藏库;(2)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释放科技人才的能量,把他们安排在适宜的岗位上;(3)实行人格化管理,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四应对石油安全风险的策略1、保障石油进口通畅目前我国对海外石油资源依赖性越

24、来越强,进口石油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亚太等地区。无论从非洲还是从中东进口石油,都要经过长途海上运输,特别是要经过繁忙而又易被封锁的马六甲海峡。为打破未来可能对我国经济和能源补给的海上封锁,我国应增强海、空力量,特别是远洋海军投放力量,为我国石油企业,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油气竞争与石油运输安全提供最后的保证。在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的同时实现石油进口通道的多样化,促使中国中亚、中俄之间输油管道早日建成,减轻对海上石油生命线的依赖。自1997年我国和哈萨克斯坦达成实施中哈石油管道建设协议以来,在两国共同努力下全长1240公里的阿塔苏独山子段一期工程于2005年12月建成,年输油能力达1000万吨;二期工程

25、为全长1344公里肯基亚克阿塔苏段,计划2010年底全部建成,届时全线年输油能力将达2000万吨。这是目前我国唯一通过陆上原油管线大规模进口原油的工程,有利于实现原油来源多元化,有利于实现原油进口通道多样化,对我国西部原油资源优化配置、形成西部石油大通道产生战略性影响。积极争取在中俄能源战略合作框架下,早日建成由泰纳线至中国境内的原油支线,强化我国石油进口安全,力争到2015年中哈、中俄等陆上原油管线年输油能力达40005000万吨。2、参与国际原油定价我国对外采购管理体制缺陷和期货市场的不健全,使我国只能成为国际价格的被动受害者。2008年我国的石油年消费量达亿吨,占全球消费量6% 左右,但

26、我国在国际石油价格体系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小。我国应充分发挥石油消费大国的优势,积极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发言权和调控能力。在政策上引导、支持和鼓励石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展市场化运作,躲避石油价格风险,保证本国的石油安全。我国应当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投资、建立自己的期货储藏,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适度持仓影响市场价格,摊低进口本钱等;培育风险分散的市场化力量,在国内开辟石油期货市场或者远期合约交易制度。随着某某期货交易所重新开市使我国在这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国家在支持石油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应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给予金融企业境外贷款和境外设立机构方面的准入政

27、策。建立以银企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根底,以资金结算网络和综合授信为两翼,扩大合作X围和合作深度;积极进展融资结构创新,支持石油企业建设有效益前景的项目;最终达到统筹协调银行、外汇储藏、石油石化企业等各有关方面,迅速构建一个强大的金融支持体系和形成假如干企业化的操作主体,抓住目前的战略时机,尽快实现大规模“入市,扭转我国在油价问题上的被动局面。3、尽快开放和开展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市场交易可以通过远期合约化解价格风险。我国应该尽快开放和开展国内石油期货交易市场,将市场作为获得石油产品的主要手段,把在国外获得份额油作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力争在石油价格上有更多的发言权。目前,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

28、上交易的品种主要有原油成品油和燃料油。在对石油进展期货市场管理与操作方面我们可以学习美、日等国的做法。美国通过控制纽约交易所的石油价格来影响欧佩克油价;而不影响任何化石能源的日本利用消费大国优势控制亚洲能源交易价格。我国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石油期货市场。迅速推出我国自己的石油期货,通过国内石油期货市场的开展来影响国际价格,参与国际市场定价并积极掌握主动权。引导国际油价在某中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的开展方向,防止被动地承受国际价格。另外,我国还有充分发挥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政府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权和调控能力,变被动承受者为积极的影响者,以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来影响价格,化

29、解风险。油价的持续上涨,无疑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我们要尽力减少石油价格上涨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应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战略制度,有限的资源能够高效利用,逐步提高我国的GDP是我们的最终目标。4、开展石油消费国合作构建稳定石油市场当前世界石油市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任何地方石油供给中断都将对全球石油市场造成冲击,威胁全球石油安全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中美两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两国能源消费和进口增幅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两国在能源问题上有着许多共同利益,加强两国在能源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对世界能源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经济开展迅速的

30、大国,在未来石油消费中将占整个开展中国家需求增量的1/3,开展两国的能源合作意义重大。两国于2006年1月12日在签署了“加强石油与天然气合作的备忘录,这对加强两国能源领域合作、对确保能源安全和稳定亚洲能源市场价格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消费重要地区,稳定石油市场和确保能源安全成为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共同关心的问题。2005年由印度主办的“亚洲主要石油供给国与消费国部长级圆桌会议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除我国外,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主要石油生产国,以与国际能源主要组织机构高级官员与会。这是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首次举行石油峰会,对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和生产国通过加强地区性合

31、作,确保石油和天然气供给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达到促进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开展将起到重要作用。5、建立石油储藏制度、躲避贸易风险目前世界石油供需总体平衡,国际石油危机可能性不大。但由政治和军事因素引发的石油供给中断和油价在某段时间内居高不下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这对缺乏有效防X危机手段的石油进口大国经济、政治和社会造成破坏性影响。我国应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藏,应对意外事件发生。按净进口量90天作为储藏量的标准,结合国民经济与国防对石油的需求和我国石油工业在国内外的开展前景,预计到2010年石油净进口量有可能达到亿吨,相应的储藏石油的规模应保持3750万吨。尽快制定和颁布石油法和石油储

32、藏法,规X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授权的国家石油储藏经营机构、石油公司法人等各利益实体的关系。石油储藏所需资金筹措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德国经验,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财政拨款、建立准备金、设计新税种等方法解决。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藏不仅可以较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且可以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较计利用外资合同金额10966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5621亿美元,而我国对海外直接投资2005年只有亿美元,与外商企业在我国的投资相比极少。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生产的国际化与贸易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根底,我国企业必须加快生产国际化的步伐,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有力地缓解美中贸易逆差问题。纵观中国200

33、0 年以来的石油进出口,总体上处于进口量和进口油价双双攀升的背景下。这对于约50%的石油需要进口的中国经济来说,似乎应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事实却相反:2000到2005年石油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例反而略有降低;2006到2008年,由于油价上涨幅度过大而使石油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例稍有提高。无论哪个时期都没有因石油进口而影响到进出口贸易的总体格局或构成,也没有使经济快速开展的态势受到制约。进一步看,原油的充足进口不但能根本满足国内对油品的需求,还可以发挥新建大型炼化基地的低本钱优势而适量出口油品。这在与某些邻国的贸易平衡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国内生产不能满足经济开展需求的情况下,大量进

34、口石油与其他能源和原材料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可以对经济开展产生明显的“乘法效应。实践证明,充足的能源和原料供给使经济充满活力,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就业要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经济活动创造出数倍、数十倍于所投入的能源、原材料价值量的财富,拉动出口和外汇储藏的迅速增长,形成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物质根底。即使在进口石油和原材料价格较快增长的情况下,只要对策得当,也可使出口产品价值或价格有相应幅度的增长,甚至可因附加劳动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而使出口额有更大幅度的提升,我国经济开展的进程可不受明显的影响。退一步说,即使石油或重要原材料进口的过大幅度增长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显示出某些负面效应,但在积极的经济对策下也

35、可以克制困难,以更有活力更合理的经济结构、与时俱进的经济运营来获得可持续的开展。回顾21 世纪初的这几年,可以说加大石油进口量保障了能源和化工原料的供给,从而为经济快速开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之,中国石油进口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的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石油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可能会对中国石油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一定程度上中国无力左右原油进口价格,我认为我国石油进口存在定价权缺失的可能。正是这种总体不利的市场形势下,如何应对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造成的冲击,如何解决我国石油进口贸易中面临的各种

36、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参考文献1 X庆成.中国石油安全现状与未来对策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4,(07) .2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当代石油石化.2004,(12). 3 屈新英.我国原油进口定价权现状与对经济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9,(01).4 陈刚.2007年中国原油进口走向J.中国海关.2007,(06).5 X娥.原油进口反转背后深意J.中国石油石化.2009,(13).6 郭细根,杨兴礼.论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特点J.决策探索.2006,(11). 7 吴翔,隋建利.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非对称影响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07) . 8

37、 宋洁琼.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某某交通大学,2007,(09). 9 闵娜.中国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的相互影响与协整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07). 10 陈蕊.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与石油安全体系研究D.某某工程大学,2005,(12). 11 郭细根,杨兴礼.当前我国石油进口贸易现状与应对措施J.市场论坛,2006,(12).12 何琬,孙晓蕾,李建平.中国原油进口贸易波动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 2009,(09).13 X娥.原油进口反转背后深意J. 中国石油石化.2009,(13).14 李莉,徐玲蕙,X仕华.中国原油进口量的灰色预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15 陈刚.原油进口遇阻J.中国海关.2009,(03).16 傅琦.中国石油加工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M.中国标准.2007,(04).17 董普,满悦媛等.21世纪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对策J.资源与产业.2008,(02).18 沙亦强.中国能源结构危机挑战传统增长方式.J.中国投资.2004,(02).19 马宏.中外石油安全战略比拟与启示.EB/OL.石油经济网.2008,(08).20 李震中国石油供需趋势预测与供需矛盾分析某某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