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期规划方案书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6434144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338.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市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期规划方案书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某市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期规划方案书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某市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期规划方案书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资源描述:

《某市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期规划方案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生态文明建设五年期规划方案书(5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某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1 -前 言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面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江苏省在

2、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制定了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配套发布了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和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制定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3-2020),提出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目标。省委、省政府这一系列率先举措都对某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某市地处长江口北岸、长三角经济圈,滨江临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近百余年,某市从盐业、纺织业发展到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连续多年以来,某市经济发展迅速,在江苏省13个辖市中经济总量保持在第4位,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攀升,进入中国新兴城市50强

3、,所辖县(市)全部跻身“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某市大力推进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群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绿色循环发展,建设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试点市,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14年底,某市以及管辖的80%以上的县(市)都通过了国家生态县(市)考核验收。某市地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优化开发区,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就已经跨越10000美元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节点。当前,某正处于国家发展海洋经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陆海统筹等多重战略的机遇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未来一段时期,也是某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

4、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关键时期,百姓对健康生态环境的诉求不断提升,化解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硬约束的压力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是某市政府寻求解决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提升经济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为有效地指导某市生态文明建设,某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和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承担某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旨在形成未来一定时期内指导某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制度等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的范围为某市陆域行政辖区(8001平方公里)以及长江和近岸海域。规划基准年为2014年,近期(2015年-2017年)为探索突破期,远期(2018年-2020年)为深

5、化拓展期。本规划将立足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要求,提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经济绿色转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倡导生态生活、着力培育生态文化、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七个领域的任务,力图将生态文明融入某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建设的全过程,使某有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调整经济结构,节约资源能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江苏苏中地区率先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目 录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1第一节 基础条件1第二节 面临挑战3第三节 规划总则4第二章 科学优化生态空间13第一节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13第二节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14第三节 推进绿色某建

6、设17第三章 推进经济绿色转型18第一节 完善循环工业体系18第二节 发展生态农业体系21第三节 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21第四节 培育静脉产业体系22第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24第一节 治理水环境24第二节 改善大气环境27第三节 防治土壤环境污染29第四节 推进生态人居建设29第五节 防范环境风险31第五章 大力倡导生态生活33第一节 强化健康生活保障33第二节 推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33第三节 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35第六章 着力培育生态文化37第一节 培育某特色生态文化37第二节 推进生态文明宣传与公众参与38第七章 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41第八章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43第一节 探

7、索建立资源环境市场经济制度体系43第二节 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与支撑保障体系46第九章 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49第十章 组织实施52第一节 组织领导52第二节 制度保障52第三节 资金保障53第四节 人力资源保障53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第一节 基础条件第1条 区位优越气候宜人某市地处长江口北岸,滨江临海靠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也是南北海上交通要道和长江出海门户。某三面临水,境内河网纵横,岸线资源丰富,沿海淤涨的滩涂提供了充裕的后备土地资源。某地处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气候宜人,区域大气扩散条件较好,自然灾害少。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被称为“中国

8、近代第一城”,同时也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第2条 经济实力奠定基础连续多年以来,某市经济持高速增长态势,综合实力持续强劲攀升,在江苏省13个辖市中经济总量保持在第4位,进入中国新兴城市50强,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经济增速平稳,2014年实现生产总值5652.6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0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10.5%和13.2,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8。全市常住人口729.8万人,人均GDP达774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20元。县域经济发展均衡,2006年以来,所辖县(市)全部跻身“全国基本竞争

9、力百强县(市)”行列。某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长寿之都等称号。第3条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某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5:50.8:42.7,人口城镇化率61.1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装备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达17.25%。节能减排持续推进,十大行业单位产值能源均显著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低于江苏省和上海市平均水平,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减排任务。第4条 生态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

10、定。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处于良好级别,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基本稳定,按江苏省水环境功能区2010年水质目标评价,20102013年分别为89.3%、81.2%、84.8%、81.8%;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在二四类波动;市区、海安、启东、海门等浅层下水水质符合地下水类标准,市区第一承压层水质为类标准,市区和各县(市)第三承压层水质总体为类标准。环境空气质量逐步好转,优良天数比例从2002年的77%到2012年的91%(GB3095-1996),2013、2014年市区(不含通州区)优良天数(GB3095-2012)占比分别为61.6%和70.8%,五县(市)和通州区中心

11、城镇优良天数(GB3095-1996)占比都在84%以上。全市噪声总体质量为好,市区昼间、夜间噪声质量均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生态质量处于良好状态。已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面积1845.9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含长江水面与滩涂)的23.07。饮用水源地、沿江湿地、沿海滩涂、河流水系、土壤土质和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连续23年实现占补平衡。滨海、沿江、重点河口等自然湿地保护率达36%。第二节 面临挑战第5条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形势紧迫某地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前沿,提出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又与上海的北拓发展规划相衔接,对建设用

12、地提出了刚性需求。但是,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及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显粗放。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新能源、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低,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第6条 产业结构优化任务艰巨某市纺织、印染、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和耗水耗能强度大,提标改造面临困难。产业结构进一步调轻、调高、调优、调强任务艰巨。各区县产业结构比较均衡,产业特色发展不足。第7条 污染减排治理压力加大某市污染结构从以工业污染为主过渡到工业源、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污染局面,抑制增量、削减存量难度增大。沿江某市饮用水安全风险防范任务艰巨。近岸海域水质改善面临海岸带

13、产业布局和发展压力。区域大气改善需要系统深入开展联防联治。钢丝绳、电镀等小企业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需要严控和根本解决。第8条 生态文明制度有待加强国家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思路和要求,“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提出了污染治理的紧迫要求和具体路径。如何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机遇,兼顾发展速度与效率需要,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联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自然资产管理、生态补偿、绿色金融体系、排污权交易、政绩考核等制度亟待确立并推向实践。第9条 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树立任重道远虽然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但是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尚未牢

14、固形成。领导干部、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层面树立环境伦理观,改变传统的决策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需要通过多渠道宣传引导和循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内化于心并成为自觉行为规范任重道远。第三节 规划总则第10条 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范围为某市陆域行政辖区(8001平方公里)以及长江和近岸海域,总面积共10549.35平方公里。包括崇川区、港闸区、某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区、某滨海园区、苏通科技产业园、海安县、如皋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五区一园五县(市)。第11条 规划时限规划基准年:2014年;规划近期:2015年2017年;规划远期:2018年2020年。第12条 规划性质本规划是指导某生态

15、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某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转型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据。本规划为具体措施和方向导向相结合的开放性规划,需定期评估探索试点和实施成效,不断补充与完善。第13条 规划效力本规划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后,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执行。第14条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重要思想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生态文明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到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16、,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为重点,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倡导生态文化、绿色生活和科技创新,加快某可持续发展。第15条 规划原则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以节水促减排,以节地、节能促提效,坚持产业发展布局必须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以红线管控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区域环境质量不降低、生态系统功能不退化。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以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绿色、循环

17、、低碳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提质增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大胆尝试创新政府公共服务管理,以法律标准约束、市场机制引导、财政投资保障等多种制度途径,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引导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成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生产主体;激发公众的自觉投身参与和监督意识;以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意识的培育养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与根本保障。第16条 总体目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高效生态用地得到严格保护,国土生态空间格局稳定维持;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

18、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宜居环境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在全体人民生活方式中内化为习惯,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建成运行,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到2017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定桩,自然生态系统确权定质定值完成。生态红线落地定桩,法定图则和严格管控政策发布;自然生态系统确权完成,生态资产价值完成评估。受保护国土空间超过2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9.8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节能减排进一步推进,循环型产业与循环型社会基本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节能、节水、节地、节

19、材、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明显成效。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排放进一步减量。资源产出率提高到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17%、18%,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98%,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环境基础设施覆盖面扩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市(区)、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3%、84%,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70%(GB3095-2012),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达标比例达到90%,消灭V类水体,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生态文明普遍得到社会认知,生态文明制度探索取得显效。生态文明

20、意识教育全面开展,多层级科技创新机制运行,生态补偿和各类环境经济制度开展试点,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试运行,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极大增强,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建成,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提高到80%以上。到2020年,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保护红线得到严格保护,城市发展边界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红线区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系统质量、功能得到显著恢复。城镇发展边界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4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3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53%。资源环境约束得到有效缓解,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资源产出增加率大于18%,单位工业用地产值大于55亿元/

21、平方公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大于6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低于66立方米/万元,中水回用比例大于60%。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主要农产品中“三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95%以上。环境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达到99%,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80%(GB3095-2012),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达标比例达到95%,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全社会牢固树立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和有效运行。全民节约、环保的意识风尚和消费习惯基本形成

22、,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成熟运行,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生态补偿和各类环境经济制度运行良好,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体系建成,环境信息公开度达到100%,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提高到85%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居江苏省前列。第17条 规划指标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指标(试行)中适用于试点市(含地级市)的5类29项34个指标为主体,结合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某实际增加了8项特色指标,共37项43个指标作为某市建设生态文明试点示范市的考核目标。指标值选用优化开发区、平原地区适用值。新增特色指标均设为参考性指

23、标。新增特色指标和指标值主要参考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已经达标的4项指标按照继续优化的原则设定目标值。经分析,通过努力可达标的指标29个,差距大的指标14个。53某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系统指 标单 位现状值(2014年)规 划 值验收考核值指标属性*2017年2020年生态经济1资源产出增加率%151818参考性2单位工业用地产值亿元/平方公里14.4(2012年)355555约束性3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未统计506565约束性4生态资产保持率111参考性5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立方米/万元15141212参考性6碳排放强度千克/万元223.3(2013年)19216

24、0450约束性7第三产业占比%42.7506060参考性8产业结构相似度0.94(2013年)0.650.300.30参考性9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COD吨/平方公里13.2274.54.5约束性氨氮NH3-N吨/平方公里1.970.90.50.5约束性二氧化硫SO2吨/平方公里7.614.93.53.5约束性氮氧化物吨/平方公里8.455.34.04.0约束性10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23.0723.0723.0715约束性11林木覆盖率%21.76222418约束性12污染土壤修复率%未统计608080约束性13生态恢复治理率%未统计486464约束性14本地物种受保护程度%未统

25、计929898约束性15国控、省控、市控断面水质达标比例%64.3909595约束性16中水回用比例%15406060约束性生态人居17新建绿色建筑比例%26507575参考性18生态用地比例%41.26(2013年)455050约束性19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73.74(2013年)808585参考性生态制度20生态环保投资占财政收入比例%13.8141515约束性21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未统计222222参考性22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例%8090100100约束性23环境影响评价率及环保竣工验收通过率%100100100100约束性24环境信息公开率

26、%9095100100参考性生态文化25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比例%未统计100100100约束性26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79.7587.59595约束性27生态环境教育课时比例%891010参考性28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环保公益活动支出占公益活动总支出的比例%未统计6.57.57.5参考性29公众节能、节水、绿色出行的比例节能电器普及率%未统计809090参考性节水器具普及率%10010010090参考性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率%21.1608080参考性增加特色指标30自然岸线保有率海洋%23303535参考性长江2025303031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以上天数比例(GB3095-2012)%70.

27、8708080参考性32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4830.480.450.45参考性33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未统计466参考性34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比重%89.3929595参考性35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95979999参考性36研发投资占GDP比重%2.452.62.82.8参考性3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3.6444545参考性注:*约束性指标为对政府考核的硬指标;参考性指标为引导性指标,政府负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种类随国家相关政策实时调整。第二章 科学优化生态空间第一节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第18条

28、构建“两岸三弧、五楔三网”连续生态空间构架海岸带:控制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自然岸线实施海岸建设退缩线制度,沿海区域自平均大潮高潮线起向陆地延伸最少200米范围内、特殊岸段100米范围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积极营建海防林,预防海洋灾害。除港口外,海洋功能区划设定的围垦项目起围高度不得低于平均大潮高潮线,特殊岸段起围高度不得低于基准面上5米。江岸带:实施江岸建设退缩线制度。除码头和必须临江的工业用地外,开发建设用地逐步调整退后50米,修复滨江植被缓冲带。控制长江大陆非建设岸线长度比例不低于30%。三弧:在城市“一主、三副”总体格局中,主城区外围,一主与三副之间,“三副”两两城

29、镇之间设置10公里宽的三条弧形隔离带,限制城市连片蔓延。隔离区内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不超过20%。五楔:分别始于九圩港、通吕运河、狼山风景名胜区、老洪港风景区、新江海河,贯通中心城区向腹地农业区延伸构建5条楔形绿地,疏解中心城区建设密度。绿楔控制宽度500米-10公里,绿楔内部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30%。三网:营建水网、农田林网和道路林网生态屏障。第19条 差异化布局优势产业科学推进产业集聚和“沿江、沿海、沿上海、沿通道、沿重要节点”差异化空间布局。沿海重点发展能源、石化、物流等产业。沿江重点发展海工船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沿上海重点承接上海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商务、科技等现代服务

30、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加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沿通道重点发展大宗物流、专业市场、机电设备等符合交通运输特点、适应沿线资源环境的产业。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都市型产业,县(市)城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镇发展特色产业。第20条 依据防护距离标准腾退主城区工业用地核查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执行情况,评估污染风险,限期整改或搬迁入园,实现全境工业生产性污染零举报。旧城区范围内的工业用地应全部退出;重要景观控制地区的工业用地逐步向外搬迁;适时置换滨江地区工业用地,调整通吕运河至粮油码头的岸线,重点发展生活和旅游;通州城区竖石河东侧、通吕运河以北、世纪大道西侧的工业用地逐步向外搬迁至新规划的工业用地范围内;通州

31、金沙横河以北、竖石河以东的工业用地应全部退出。第二节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第21条 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管理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分类管理等制度。对某市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查明当地水资源数量、质量、成因和赋存条件及运动规律。建立和完善某市、县、重点取用水户的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从严执行阶梯水价;提倡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加强需水管理,控制需水量的过速增长,优化和完善区域调水和供水网络建设,在农业、工业和生活设施等领域,扩

32、大节水型器具和措施的普及,加快构建节水型社会。实施河流水网保护。加大某市河网水动力逻辑关系调查和研究,分类制定河流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修复方案,改善河网内河流的水环境质量。实施“河长制”,制定严格的河流管理措施,加大长江及内网河流的保护力度,从严控制河流水域占用,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水域、采砂、取土、取水、排污等破坏河流生态健康行为。积极开展小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对重污染河流开展清淤、生态修复、截污等综合措施,提高河流水质,改善河流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强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开展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全面开展地下水资源量普查和污染状况调查。复核某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地下水禁采、

33、限采范围和地下水位控制红线,建设地下水战略储备和应急水源地。规划和规范某市各工矿企业、乡镇水厂自备水井的地下取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筛选地表高污染、高风险污水风险源,制定地表水污染防治预案,减少地面污水的下渗。推动海水利用。在沿海地区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推行利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等工业用水。第22条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充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强化开发区用地内涵挖潜,降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工业集约用地。全面提高工业用地一次性投资和平均投资强度准入门槛;鼓励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容积率。明确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标

34、准。2017年单位工业用地产值达到35亿元/平方公里,2020年达到55亿元/平方公里。在城镇化建设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提高农村建设用地集约效率,降低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严保685.9万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管理,评价并划定耕地环境质量等级,建立土壤质量信息账户,分质使用耕地,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按照依法依规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农村居民点整理,加大农村废弃土地和闲置宅基地整理力度,开展迁村并点退宅还田。加快挖损压占、砖瓦窑场等废弃土地的复垦。第23条 加强

35、生物资源保护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加强物种资源调查和保护,调查自然保护区和种植资源保护区的物种资源调查,开展外来物种定期调查监管和综合防治工作。加强海洋、河口特有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养护,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开展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和繁育利用,本地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强化某港外来物种检验检疫工作,实施压载水交换或安装压载水灭活处理系统。到2020年,本地物种受保护程度达到98%。第24条 强化休养生息制度强化农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大力推广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等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水分保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农田轮作制,引导农民适度

36、恢复绿肥种植。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制度、长江禁渔期制度,改善主要经济鱼类小型化、低龄化趋势。第三节 推进绿色某建设第25条 营建江海岸线生态屏障推进海岸基干林带、沿江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在堤防和滩涂地区营建生态林、观赏林和经济林带,形成自然生态保护屏障。开展重点区域生态建设,近期完成小洋口海洋公园、蛎蚜山牡蛎礁海洋公园建设。第26条 水绿一体修复河网生态系统释放滨水空间,二级、三级、四级及以下河流营建单侧宽度分别为50米、20米、10米的植被缓冲带。近期在已经划定为省级生态红线的一级饮用水源地、清水通道等,根据界桩通过截污、疏浚、滨岸植被绿化以及闸坝生态调度等综合手段,修复河流生态系统。远期在

37、多级河网全面实施水绿一体化治理。第27条 加强农田林网与绿色通道建设加强农田林网标准化建设,一级林网控制率60%以上,二、三级林网控制率20%以上。高速公路和铁路界外单侧绿化宽度3050米;国道和省道单侧绿化宽度为20米以上;县乡道路单侧绿化宽度10米以上;村道单侧绿化1行以上乔木。第三章 推进经济绿色转型第一节 完善循环工业体系第28条 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高端发展海洋工程、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推动中远川崎LNG船舶生产基地、中天光纤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制造、环保等新兴产业,使其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促进海东光伏电站、海门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某华新环

38、保设备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纺织、电力、化工、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对全市印染企业污水处理实施提标改造,化工企业整治进园,到2017年,关闭、迁出、转产、重组化工生产企业88家。第29条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淘汰、限制电镀、钢丝绳等严重威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业。整治或关闭开发区、通州区污染严重的钢丝绳企业、金属制品企业。加大棉纺、毛纺、印染、化纤等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生产线的淘汰力度。到2017年,淘汰印染行业落后产能5000万米,纺织行业落后产能4万吨。第30条 分级分类建设工业园区分级建设工业园区,除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外,在产业集中地区建设中小型园区,形成多级产业园区的

39、布局构架。建立污染企业集中入园制度,根据产业类型创建特色化园区,分类集聚中小型企业。吸纳新建和老旧分散的中小型企业分类集中入园,园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应占园区营业收入比重30%以上。园区高标准营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实现同类型企业污染物集中处置,保障达标排放,促进资源共享与循环利用。第31条 差异化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以市区经济为龙头、县域经济为重点、镇域经济为基础,推进片区差异化布局、集聚化发展,降低产业结构相似度。围绕“一核四片区”发展格局,壮大中心城区实力。核心区:依托崇川区,统筹周边地区,重点发展高新电子、高端装备、商务商贸等产业,打造都市经济示范区。中部片区:依托通州城区、某高新区,统筹周边

40、地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航空等产业,打造现代化中部新城。南部片区:依托开发区、苏通科技产业园,统筹周边地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医药等产业,打造现代化南部新城。北部片区:依托港闸区,统筹周边地区,重点发展船舶配套及装备、纺织服装、科技服务等产业,打造现代化北部新城。东部片区:依托某滨海园区,统筹周边地区,重点发展能源石化、高端装备、海洋经济,打造现代化东部滨海新城。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夯实县(市)产业基础。海安县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如皋市重点发展船舶修造、电力装备、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如东县重点发展能源及装备、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海门市重点发展海

41、工装备、生物医药、科技服务等产业。启东市重点发展海洋工程、电力能源及装备、旅游休闲等产业。围绕培育新兴小城市,做大重点镇特色产业。市级中心镇发挥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围绕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区域性产业集聚区。临海重点镇加快“区镇合一”,突出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海洋经济特色强镇。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型小城市的目标,做大做优支柱产业,打造创新能力和示范作用较强的产业新高地。第32条 推进重点工业行业循环化改造以能源、建材、海洋工程装备、电子信息、化工、纺织印染行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循环化改造进程,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支持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及余热余压

42、、垃圾等综合利用发电。加快发展节能玻璃、太阳能玻璃、复合多功能墙体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等绿色建材。鼓励海洋工程产业发展船用动力、通信导航和自动控制设备等高端配套产品,不断延长船舶配套产业链。鼓励发展高效绿色节能电子产品,电子零部件模块化、可拆解零部件使用等方面的研发生产,建设高效的生态电子信息产业模式。推进化工和纺织印染行业的废水循环利用和废水、废气热能资源化利用。制定并实施行业准入及工业产品能耗、水耗限额标准。完成全市60%纺织印染企业、55%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企业和55%食品加工企业的节水技改工程。到2017年,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80%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创

43、建成为生态工业园,主要有色金属品种以及钢铁的循环再生比重达到40%左右。到2020年,实现资源产出增加率达到18%,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低于12立方米/万元。第33条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耗总量,制定清洁能源发展、利用激励政策。到2017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0%以上,非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比例达到7.5%以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落实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实施用能大户节能改造,到2017年,实现改造节能超过100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左右。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能源、交通、建筑等产业体系,推进某联海热电联产等一批低碳产业

44、发展项目建设。第二节 发展生态农业体系第34条 推动农业集聚与提档升级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与产业化经营。市区重点发展高效精品种植、休闲养生等都市农业。县(市)围绕万亩园区、千亩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重点培育和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打造某特色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某市的区位优势和港桥优势,面向长三角都市圈和国际市场,在上海、苏州绿色食品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带动沿江和苏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第35条 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体系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到201

45、7年,主要农产品中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92%。发展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畜禽产品深加工一体化的集成循环养殖模式。加快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利用示范项目,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节水示范工程。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在粮食主产区交通干道、高速公路沿线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工程。推进某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第三节 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第36条 引导现代服务业绿色发展以绿色物流、绿色商贸、生态旅游产业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利用优、环境污染轻、重复利用率高的服务业循环发展模式。优化物流网络区域布局,鼓励企业联盟

46、,促进设施共享,提升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及运输工具载运率。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以江港、海港、兴东机场为依托,建设现代物流基地,推进某市粮食物流中心、海安粮食物流中心等物流项目建设,形成全国性的物流产业品牌。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代理配送、国际采购平台等经营业态,降低商贸交易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消耗。扶持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等重点市场,建成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重点发展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长寿养生文化旅游,积极推进绿色旅游饭店(宾馆)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某生态旅游“沿江、沿海、长寿”三大特色品牌。促

47、进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蛎蚜山国家海洋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第37条 培育循环经济配套服务业集聚载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配套的咨询、培训、管理、设计、信息、交易产业。鼓励建立循环经济产品、技术、装备等的展示、展览、交易平台或交易市场。培育一批提供资源节约、废物管理与资源化利用等一体化服务的循环经济专业化服务公司,通过合同管理与嵌入式服务提供循环经济一体化解决方案。以某科技园、某软件园、海安软件园等为依托,构筑一批高档次的服务外包集聚载体。选择一批物流企业开展绿色物流示范企业,选择一批旅游景点实施旅游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争创省级以上服务业循环示范企业。第四节 培育静脉产业体系第38条 建设某静脉产业工

48、业示范园建设某静脉产业工业示范园区,鼓励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集聚发展,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以静脉产业园区为平台,不断延伸和完善静脉产业链。规范建立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和区域性再制造旧件回收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形成覆盖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完整“城市矿产”综合利用产业链。重点推进机动车零部件、机床、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复印机、计算机服务器等的再制造,继续推进废旧轮胎翻新。着力加强深度加工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报废船舶等的拆解及利用水平。推进某恒逸橡胶废轮胎综合利用项目、某凯高

49、废塑料加工再制造新材料项目等一批再制造产业化项目建设。到2020年,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65%。第39条 构建循环型社会构建循环型社会体系,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循环式发展,拓展生产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的范围和深度。政府引导企业与民众推动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出台扶持政策等推动各领域循环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形成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全市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知识和法律法规,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激发公众的参与意识,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建立绿色生产、合理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第四章 加大

50、环境保护力度第一节 治理水环境第40条 着力加强饮用水源地布局管理严格控制长江沿岸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印染等项目环境风险,合理布局生产装置及危险化学品仓储等设施。建立跨区域饮用水安全保障机制和上游城市排放废水特征通报制度,以生态补偿、污水并网处理等方式取消上游城市的下游排污口,确保某市取水口水环境质量安全。重点保护狼山水厂、洪港水厂、长青沙水厂等区域供水水源地,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从“清水互通、原水互备、深井应急、深度处理、原厂保留”五个方面推进水源建设和管理,不断提升供水能力和水平,巩固以长江为城市主水源,水库、深井等为应急备

51、用水源的市区“双水源”供水格局。加强内河水质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的治理,降低备用饮用水源地的污染风险。2017年和2020年,某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第41条 加强地表水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开展某市沿江、沿海、沿河排污口的规范化综合整治,封堵违规排放的企业排污口,截污入管,实现污水全收集。建立市、县、乡镇三级河道“河长制”,重点开展栟茶运河、如泰运河、通吕运河、北凌河、通启运河、蒿枝港、掘苴河等主要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对沉积物污染较重的河流,实行生态清淤,削减沉积物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释放,逐步消除垃圾河道、黑臭河道。保护河道自然形态,禁止填

52、埋河道。充分发挥江河涵闸的引排水功能实施生态调度。建立严格的船舶污染防范制度,监管船舶废水垃圾全收集,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某市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到2020年,某市地表水水质好于类的比例达到70%。第42条 科学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机制开展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指导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补充地下水监测井网,逐步建立和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和分析预测服务系统。加强重点污染源监管和治理,防止乱排下渗行为。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监管,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限制地下深井取水,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控制强度,封停部分村镇水厂深层地下水井348眼,对地下水实施总量控制。第43条 加大污水处理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城区主、次干

53、道污水干管建设力度,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实现污水干管全覆盖。提高全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加快提标改造,出水全部优于一级A排放。完成市开发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某高新区涉重片区配套污水处理工程等22个污水处理与配套管网扩建与新建项目。结合旧城改造,更新排水系统,完善雨污水收集设施,实现雨污分流。新建小区同时铺设雨、污管网,楼前加设雨水收集管道,并与小区建设一并验收。对新申请用水单位实行“先落实雨污分流排水措施、后供水”的管理模式。到2020年,某市(区)、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6%,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推进高污染行业企业的中水回用,对重污染的印染、钢丝绳、

54、电镀、铅蓄电池等行业,引导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排放标准。第44条 加强近岸海域保护与污染防治实施陆海统筹、河海兼顾的海域污染防治策略。开展岸线脆弱性和海洋灾害敏感性评价,指导沿海产业合理布局,分类落实环保与灾害预防措施,避免新增项目破坏岸线及近岸海域环境。加强入海直排口和入海河流的水质监测和各类污染排放监督监察,严控陆源污染。加强沿海前沿区域污水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建立渔船、货船和客船的船舶生活污水、垃圾和含油压舱水的收集处置系统,减少船舶污染。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应制定防治船舶及其有关活动污染水环境的应急计划。加强滩涂养殖业的规范,优化养殖模式,引导生态化全天然养殖模式,制定严格的饵料

55、投放规范、用药规范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确保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第45条 推进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开展美丽乡村行动,持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扩大对农村分散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治理的范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率达90%。推进农村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和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0%以上。继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建成覆盖到村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编制畜禽养殖规划,控制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全面实施集约化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储粪池建设;2016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

56、。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17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推广秸秆还田高产示范建设经验,扩大秸秆肥料化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全面开展测土施肥工作,肥、药双控,推广有机肥、生物农药和物理杀虫,建立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性污染,至2017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

57、以上。第二节 改善大气环境第46条 强化工业废气治理加强电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废气、烟尘、粉尘治理设施提标改造,大力实施钢铁、水泥等重点非电力行业脱硫和脱硝工程建设,除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外的电力燃煤机组应安装脱硝设施,现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实施低氮燃烧,到2017年,干法水泥生产线完成脱硝改造。全面推进燃煤锅炉(炉窑)达标整治,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炉窑高效除尘改造,市区主城区全面淘汰燃煤锅炉,2015年底前淘汰禁燃区、省级(含)以上开发区、生态红线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2016年底前淘汰全市范围内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烧高污染燃料锅炉。第47条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全面开展挥发性

58、有机物污染调查与治理,建立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制定化工及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治理指南和技术规范。开展汽车、家具等涂料使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汽车行业推广使用先进涂装工艺技术及环保型涂料,优化喷漆工艺与设备;家具生产喷涂工序安装有机废气捕集设施,环保型涂料、溶剂和油漆使用比例达到30%以上。开展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平台建设试点,实现油气回收远程监控,继续开展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改造。到2016年,化工等行业推广“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完成6个重点化工园区(集中区)和重点企业废气排放源整治工作。 第48条 深入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强化公交优先战略,到2017年,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

59、行分担率达到24%。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平台,实现市、县、站三级联网。深入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新车注册登记逐步实施国IV、国V标准,推广使用环保电子卡,实现环保标志电子化、智能化管理。加快提升车用和船舶燃油品质,全面供应符合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淘汰全部黄标车。开展柴油车车用尿素供应系统建设,扩大高污染排放机动车限行区范围,实施黄标车区域限行。积极推广电动公交车,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快推进油气回收,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全部建成油气回收装置,完成54家800吨/年以下加油站油气回收,码头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RTG)实现“油改电(或气)”。第49条 加强城市扬尘综合整

60、治综合整治全市扬尘污染源,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和扬尘控制方案报监制度。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各类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控制达标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施工工地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行渣土运输企业公司化运营、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改造,渣土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加强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洒水抑尘,控制道路交通扬尘污染。加强城市绿化,减少裸露面,减少自然扬尘。积极开展扬尘污染控制区创建活动,不断扩大控制区面积,到2017年,扬尘污染控制区面积达到建成区面积的90%以上。第50条 控制油烟污染和秸秆焚烧加强餐饮行业污染治理。全面推广油烟净化装置,市区

61、及县(市)排放油烟的所有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定期对油烟净化装置进行清洗,确保油烟达标排放。严禁居民住宅或以居住为主的商住楼新建产生油烟污染的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到2017年,油烟净化设施有效运行率保持在90%以上。建立健全禁止露天焚烧秸杆的长效管理机制,实行分片包干负责制度,将秸秆禁烧落实情况与农业各类补贴政策和环保工作考核挂钩,建立督查巡查、跨区域联动控制和治理机制。积极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制板、秸秆制碳、秸秆编织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到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秸秆禁烧。第三节 防治土壤环境污染第51条 强化污染土壤用途管制和修复建立城市建设用地土壤安全调查制度,对重污染企业周边、工业遗留场地、固废集中处理场地、主要蔬菜基地、交通干线两侧等区域开展土壤环境污染调查。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合理安排土地用途,对变更为居住、商业、学校、医院、公共绿地的污染场地严格开展土壤修复,确保土地用途转换后的安全利用。到2020年,污染土壤修复率达到80%。第四节 推进生态人居建设第52条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脏乱集中区域整治,深化重点道路沿线、背街后巷、“四老”地区和城郊结合部、水环境、公共场所整治。开展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居民小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