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 国家级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6417561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 国家级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 国家级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 国家级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 国家级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 - 国家级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开展规划年月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开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继续发挥优势,加快科学开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的决策部署。强化省会城市核心地位,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开展,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实现省经济持续健康开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挖掘释放区域开展战略更大红利、促进中西部加速崛起的战略选择;是加速推进经济开展方式转变、完善生产力布局、促进全省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是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形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半

2、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遥相呼应、与西部经济隆起带严密衔接、与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联动融合的战略开展态势,对于促进全省科学开展、和谐开展、率先开展,实现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新跨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开展定位为全省改革开放先行区、转型升级示区、文化强省主导区、生态文明和谐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城市群经济圈。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加大突破省会城市力度,做大做强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开展,成为我省中西部崛起的战略平台和经济开展新的增长极。规划围:省会与周边的、莱芜、聊城、滨州,共市, 个县市、区。总人口 万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和。规划期:

3、年至年。第一章根底现状 近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广阔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经济社会开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稳步开展阶段。同时,随着国际国形势变化,经济圈开展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开展成就 一经济总体实力显著提高。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占全省;公共财政收入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占全省。年,除莱芜外,区域个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过千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过百亿元。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加快开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量达到万吨,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亿元,占全省。现代服务业迅速开展,实现服

4、务业增加值亿元,占全省。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三根底设施日趋完善。区域铁路、公路与国际机场的运输能力不断增长,滨州港个万吨级码头与附属工程达到靠泊条件,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根本形成。拥有东平湖、雪野湖等大型水源地和南水北调、西水东调主干线,水网体系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源、信息通信根底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四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个特大城市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城镇化质量逐步提高,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统筹协调开展,城乡就业、根底设施、社会福利同步提高,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错落分布、梯次展开、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城市群落。 年, 城镇人口万

5、人,城镇化率达到。 五社会事业快速开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根本公共服务逐年改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二、开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地处腹地,位于黄河下游,东临渤海,与国、日本隔海相望,南接长三角,北临京津冀,与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相连,是半岛与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联结的重要门户,是全国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在承接产业转移、配置生产要素、拓展经济腹地、提高综合实力等方面享有得天独厚

6、的优势和条件。 二引领作用突出。作为全省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区域集中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研发实力雄厚、创新能力较强;拥有各类高校数量占全省以上,其中拥有区高校左右,为科学开展、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三产业根底良好。区域农业兴旺,工业门类齐全,服务业优势明显,目前已形成冶金、莱芜、聊城、新材料、莱芜、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装备、聊城、滨州、新能源和生物技术、旅游、聊城、商贸金融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核心区,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

7、带奠定了坚实根底。 四文化积淀深厚。该区域是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泉城文化、海洋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开展,历史名人辈出,拥有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人文自然资源,在文化底蕴上有着突出的竞争优势,便于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打响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圈。 五融合气氛浓厚。周边各市距离核心城市均在公里以,地理位置相接,人脉文化相通,经济联系密切,构成典型的环状城市群经济圈。各市都把融入区域一体化开展作为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机遇,主动融入,借力提高,共赢开展。城市、企业、社会民间各层面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协作、要素流动、经济文化交流等持续扩大,消费、旅游、运输等统一市

8、场建设加快,区域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三、制约因素 一中心城市规模小。与目前全国比拟有影响力的经济圈的中心城市相比,省会规模偏小、人口偏少、实力偏弱,缺乏足够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全省经济、文化、科技、人才、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凸显出来。产业凝聚力和集聚辐射能力不强,成为制约经济圈加快开展的首要问题。 二产业层次效益低。经济开展质量不高,地方财政收支水平偏低。一产比重较大,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二产集中度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三产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开展滞后。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低,节能减排任务重,环境承载能力弱。 三区域竞争压力大。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9、、中原经济区、长株潭、成渝等区域开展势头强劲。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部一体化开展仍处于启动阶段,区域竞争能力弱,东西部生产力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四政策机制建设滞后。受行政区划和地方政策差异影响,区域劳动力、资金、土地、产权尚未形成统一市场,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不畅,各市产业相似度高、互补性差,分工协作不密切,区域统筹开展的工作机制、推进措施不健全。第二章总体要求 省会城市是全省开展水平和形象的集中代表,是辐射带动区域开展的核心和龙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是加快聚集产业和人口、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地带,是促进我省中西部崛起的重要平台。要深入贯彻

10、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开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推进市联动一体化开展,壮大中西部经济实力,在全省参与国外竞争中发挥骨干作用,努力建设全国一流的城市群经济圈。一、主要任务 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发挥圈各市特色优势,以做大做强省会城市为龙头,以一体化开展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开展质量效益为中心,增强城市辐射带动,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开展水平,加快建设南承沪宁、北联京津、东接半岛、西启黄河中上游的枢纽型城市群,争取建成开展活力充足、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素质较

11、高、服务功能强大、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经济圈,在带动中西部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开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中发挥重要作用。二、开展目标开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全省保持同步,欠兴旺地区开展步伐加快。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万元左右;公共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显著增强。与东部地区经济开展的质量和效益差距缩小,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实现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年翻一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骨干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

12、务业为支撑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到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城市功能明显强化。省会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高。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安全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区域“一小时生活圈更趋完善。各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开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清楚、集约开展、运转高效的城镇体系。到 年,城镇化率达到左右,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初步形成,单位 能耗和污染排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 年林木绿化率由目前的 提高到;循环经济开展水平达到全省领先、全国

13、先进。人民生活殷实富裕。教育、文化、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开展保持同步,根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人民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区域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区域开展更加协调,营商环境建设达到国先进水平,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开展能力大幅提高,对全省经济开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力争经济社会开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展列,建设成为连接沿海与广阔中原地区开展的战略高地、全国一流的城市群经济圈。三、指导原如此坚持转变方式,促进科学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

14、式,创新开展模式,提高开展质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开展,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开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全面统筹,促进一体开展。发挥省会优势,做强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开展。突出开展特色,加强产业融合,强化分工协作,推进资源要素共享、根底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治、开展成果共赢。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开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破解开展瓶颈,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不断增强开展动力和活力。坚持多元推进,促进协调开展。立足“省级推进、以市为主、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双重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和

15、政策支持,强化经济纽带、市场联系和要素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坚持民生优先,促进和谐开展。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开展优先位置,加快开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根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决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第三章开展布局 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和生态保护,按照“点上做大龙头率先突破、面上建设圈层整体推进、线上强化轴带互动互联的原如此,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开展方向明确、建设秩序规、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区域开展格局。一、空间布局 按照“一个核心、两个圈层展开城镇布局,加速城市产业聚集,加快培育增长极,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枢纽型

16、城市群。 一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借鉴兴旺国家的经验,树立现代城市开展理念,科学规划,建设新型的文明、舒适、便利、绿色、宜居的特大型城市。以扩大城市规模为载体,以增强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为重点,以提高集聚辐射和带动区域开展能力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较强国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科技人才中心、金融商贸中心、旅游会展中心、总部经济聚集中心。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区、西部新区、新区。保护和发挥泉城特色,加快南部山区绿色开展。积极实施“北跨战略,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拓展省会开展空间。加大根底设施、公共设施系统化网络化建设力度,提高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到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万人

17、以上。 二建设完善“两个圈层。按照大都市理念进展统一规划,按组团式思路培育卫星城,即以为中心,公里为半径,包括济阳、商河、平阴、章丘、莱芜市区、齐河、禹城、临邑、肥城、邹平、市泰山区和岱岳区等周边区域的严密圈层;以公里为半径,、聊城、滨州市市区为节点的辐射圈层。到年,力争城区人口达到万人以上,、聊城、滨州城区人口达到 万人以上。严密圈层,构筑以服务业和人口聚集区为核和中枢,制造业聚集区、生态旅游区和物流基地为外围和支撑的大都市区。重点规划建设三大产业严密协作区。以高新区、章丘市、莱芜市为重点区域,建设东部先进制造业协作区;以南部山区、市泰山区和岱岳区、东平湖片区和雪野湖片区为重点区域,建设南部

18、文化旅游协作区;以黄地区和齐河、禹城、临邑为重点区域,建设北部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并在根底设施、社会保障、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形成“同城效应,逐步向整个严密圈层扩展。辐射圈层,依托综合交通走廊,形成城镇密集区,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连绵带。支持建成全省东西部融合开展的重要连接枢纽,支持建设富有历史文化魅力和现代风尚的国际旅游名城,支持莱芜建设省会副中心城市,支持、聊城建成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开展高地,支持滨州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区。加强周边各市的规划建设对接和融合联动,推进交通一体、产业、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努力形成区域经济新高地。二、产业布局以重要交通干线为依托,中心城市为载体,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分工

19、和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个高地、两条产业带的产业布局,延伸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布局合理、错位开展、协作密切的区域产业体系。一建设城市经济开展高地。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开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开展。一是服务经济开展高地。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科技人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信息物流、会展旅游等资源优势,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园、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和最优旅游城市,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二是总部经济聚集高地。大力开展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科技研发与各类商务中介等高智能人力机构,形成高端服务集聚区。引进更多中外金融保险机构地区总部和结算中心,以与跨

20、国公司、国大企业研发总部、营销总部、管理总部入驻,提高高端服务业开展水平。三是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建设,集中力量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加快形成自主技术、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优势。四是产业分工协作高地。着力开展高端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产品,提高集成总装制造和价值链条高端比重,积极推进与周边各市合理分工与协作配套,壮大区域优势产业集群,促进区域整体实力提高,成为带动区域融合开展的“服务型和“创新型增长极。二形成两条产业聚集带。即滨淄济聊产业带和德济泰莱产业带,成为支撑经济圈开展的“十字形开展轴。滨淄济聊产业带。依托胶济、邯济铁

21、路以与济青、济聊高速公路和309国道构成的交通廊道,建成联动半岛城市群、向、等延伸辐射的产业带。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建设泉城文化、齐文化、滨海生态、水城特色有机融合的旅游热线。依托骨干企业,扩大品牌效应,把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装备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食品医药基地;建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化学原材料生产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型建材冶金材料生产基地、纺织服装加工基地;聊城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与深加工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纺织造纸、生物医药基地;滨州建成全国重

22、要的纺织家纺、油盐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全省重要的港口物流、汽车零部件、食品工业、滨海生态旅游基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重要出海通道。德济泰莱产业带。依托京沪铁路、京沪高速公路、104国道等构成的交通廊道,加快开展壮大沿高铁产业带。推进、莱芜旅游一体化,形成具有较高国外知名度的“山泉旅游基地,建设鲁水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区。加快建设南部大通道,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把建成全国重要的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无机非金属材料基地和煤矿机械生产基地,全省重要的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与生物育种生产基地;把莱芜建成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和深加工产业基地、粉末冶金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全省重要的能源供给基地;巩

23、固提高粮棉生产和食品工业基地,积极承接省会城市、京津冀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建设全国重要的太阳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全省低碳开展示城市。三、城乡统筹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开展一体化为方向,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乡产业融合开展、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以促进城乡协调开展为方向,扩大中心城市容量,增强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一是加快城市根底设施建设。优先开展公共交通,优化城市与城市间交通路网,统筹规划建设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

24、公共设施,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率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加快市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交通监管,调整取消绕城高速收费区间,提高市交通快捷通达能力,强化与区域交通的高效衔接。二是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规的城市建设融资市场和经营市场。塑造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和生态形象,保护传统文化,加强环湖沿河和城市生态带建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搞好西区智慧城市试点,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智能化。三是增强统筹带动能力。壮大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加大对困难县乡的支持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开展、公共服务根本均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二加

25、快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根底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调整优化村庄布局,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进,在切实保障农益的前提下,以城边村、园区周边村、经济强村为重点,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高等级标准,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沼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根底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加快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三大力开展县域经济。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科学开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的意见鲁发20129号要求,以市为单位整体推进县

26、域经济开展,持续增强县域开展活力,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开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开展潜力,合理确定县域主体功能,突出特色,错位开展。立足于区域一体化开展,按照产业分工,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都市辐射型、外向经济型、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特色经济。加强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配套衔接,推动规模结构合理化、产业开展集群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和城镇面貌特色化,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增强吸纳人口、带动经济开展、推进城乡一体的能力。第四章 产业升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开

27、展战略,巩固强化农业优势,拉长工业价值链条,加快服务业开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开展,促进区域梯次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加快建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作严密、竞争力强的区域产业体系。一、提高产业竞争力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强化企业研发能力,提高设计、品牌、营销水平,实现加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开展,持续扩大增加值比重,增强企业在国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一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以加速规模化开展为目标,集中开展特色和潜力突出的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基地。 1. 新能源。发挥国家级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新能源示城市的优势,扩大光热产品生产规模,加快

28、中高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光伏产业开展水平。依托优势产品,加快开展风电成套设备制造业。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开展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2. 新材料。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绿色环保为开展方向,重点开展氟硅材料、先进瓷、功能玻璃、玻璃纤维等产业,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扩大特色产品市场规模和竞争优势。3. 新信息。依托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载体,加快建设通信技术创新科研基地,大力开展新一代网络和通信、物联网、云计算以与高端软件产业。开展高性能计算机、集成电路、光电子、电子材料产业,开展工业控制、射频识别、物联网等领域应用电子产业,提高电子元器件

29、区域配套能力。4. 新医药与生物。抓好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载体建设,重点开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原料药与制剂。大力开展生物制造业,提高重点产品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推动生物农药和生物育种等产业加快开展。二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围绕增强产业竞争力,以产业集群化为方向,以重大建设项目为支撑,壮大核心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设三大产业集群。1. 交通装备。坚持整车和零部件并举,重点开展重型货车、客车、农用汽车、专用车和改装车,尽快释放轿车生产能力,加快摩托车产能整合,推动实现宽领域、多系列、规模化生产。延伸汽车产业链条,推动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建

30、设。提高航空制造与服务水平,形成飞机系列产品配套和服务产业。2. 机械装备。以提高研发设计、核心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机床、电力装备等优势产品地位。加快开展特色机械产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延伸机械加工产业链,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配套加工企业,建设配套产业开展基地。3. 纺织服装。加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设计开发,提高印染后整理水平,加快向产品系列化、高档化、艺术化的精深加工转变,促进棉纺、化纤、织布、印染、家纺、服装配套开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三促进传统产业基地化。强化需求导向,加快转型升级,以特色产业和资源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以生产基地化为方向,提高创新开展

31、能力,巩固和扩大传统产业优势。1. 化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精细化为方向,巩固有机化工原料优势,加快开展精深加工产品,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精细化工门类齐全、产业集中度高的竞争新优势。积极开展高加工深度的煤化工、氟化工产业,加快园区载体建设,积极推动区域化工产业集聚开展。2. 钢铁与有色金属深加工。加快推进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重点开展高附加值深加工系列产品,建设区域性不锈钢研发生产加工中心。加强钢铁产业与下游产业的协作,发挥钢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物消纳处理等综合功能。积极开展有色金属深加工和新型合金材料,建设世界级铝、铜生产基地。3. 农副产品深加工。利用区域丰富

32、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支持开展生态、安全、绿色的食品加工业和生态造纸等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势产区与加工企业集中配套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建成我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二、加快开展服务业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地位,扎实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带动提高区域服务业开展水平。一金融保险业。强化区域性金融中心作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较强融资和国际结算能力,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基金、融资租赁、货币经纪、财务公司、外汇等为一体,多功能、开放型、网络化的区域金融市场。做强现有金融机构,积极引进国外各类金融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推动区城市商业银行优先在本

33、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上市开展。创新金融服务,加快开展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金融业态,着力开展网上金融和金融后台服务业务,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发中间业务市场,规开展资金拆借和票据融资,提高外汇结售便利度,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开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实现小额贷款公司县域全覆盖。二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教育、科技方面的优势,重点在生产性服务业、文化科技融合、智慧城市等应用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应用示,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数字媒体、工业设计、信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等新兴服务业态。建设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专利、标准、检测检验等资源共享平台。鼓

34、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加快推进各类专业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三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建设快速便捷的多式联运通道与系统,建立健全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城市配送三个层次的大物流体系。规划建设鲁中物流中心,推进聊城、陆无水港建设,加快完善物流根底设施网络。建设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技术平台,全面推广现代物流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大物流园区、物流企业整合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大力开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推进物流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四文化旅游业。放大齐鲁文

35、化资源优势,办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大力开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数字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发挥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加强文化产业示基地建设,形成一批年产值过100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围绕做强“好客品牌,以资源共享、市场共赢为目标,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壮大区域旅游联盟,推行旅游消费一卡通,形成涵丰富、特色突出、网络配套、服务完善的国重点无障碍旅游区。整合泉水和泰山优势资源,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围绕各地旅游资源特色,集中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泰山周边、黄河沿线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旅游联合营销力度,培育开展大型旅游集团,建设全省旅

36、游与文化产业聚集区。专栏一:文化旅游业重点工程黄河古镇、鹊山龙湖旅游开发、澄波湖综合开发项目;市印象齐都文化产业园、国井文化产业园、沂源红苹果大世界项目;市碧霞湖旅游度假区、太阳部落、龙曦国际旅游度假地项目;莱芜市雪野文化创意基地;市齐河黄河生态旅游文化大观园、德岸漫城文化创意产业园;聊城市南部新区开发项目、马颊河湿地温泉旅游度假区;滨州市徒骇河城市湿地公园、冬枣生态旅游园区。五商务会展业。以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为方向,着力开展会计和审计等财务类、律师和公证等法律类、信息和咨询等咨询类、代理和经纪等市场交易类中介服务业,推进展业标准化、规化建设。加快各类会展服务社会化,推进一批会展场馆建设,

37、健全区域会展运营管理体制,建设会展名城,提高周边6市承办大型会展的能力。以工程机械、生产流水线、汽车、船舶、航空等融资租赁服务为重点,支持开展大型租赁公司,开展多种租赁业务,规租赁市场。六新兴服务业。积极开发引进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加快开展高成长性新兴服务业,尽快形成服务业开展新亮点。服务外包产业,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业务流程、知识流程外包,加快开拓在岸外包市场,争取承当高端离岸外包业务。积极引进世界服务外包企业与其在华服务供给商、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与其运营交付中心。节能环保服务业,重点开展节能技术、节能监测诊断、节能咨询、节能环保贸易等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拓展节能服务市场;积极开

38、展环保工程总承包服务和治理设施运营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支持开展环保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业。生命健康服务业,支持拓宽健康服务领域,关注个性化需求,努力提供专业化、精细化、高端化服务和产品。规开展专业保健、心理咨询、美容整形等生命健康特色服务产业,建立健全保险保障机制和价值评估体系,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开展高地。三、大力开展现代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重点,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争创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开展新优势。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落实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积极整合资源,加大粮棉油高产创建力度,推进粮棉油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实施蔬菜、畜牧、果业、水产、花卉苗木

39、和中药材产业振兴规划,建设优势农业开展区。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以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为主题,开展农家大院、田园风光、城郊休闲等多种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流转,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展家庭农场,开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和基地开展。鼓励创办产业协会、技术协会、营销协会等新型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现代农业

40、示区开展水平,创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区,大力开展都市型、城郊型农业。三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围绕提高农产品整体竞争力,转变农业开展方式,按照系列化、品牌化、国际化要求,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业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监控评估预警体系、质量安全诚信体系,抓好动植物防疫工作,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无公害林果区和绿色蔬菜区建设。四、加强产业协作按照市场经济原如此和生产力布局在规律,支持区域各地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密切交流协作,实现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开展。强化综合实力,着力开展总部经济和研发设计、销售网

41、络等价值链高端产业,为区域加快开展增强产业转型支撑。大力开展商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为区域经济开展提质增效提供服务支撑。产业根底较强、集中度较高,要通过产业链的拉长延伸带动周边区域开展配套产业和关联产业。支持区域科研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产业开展。做好根底设施配套和相关产业配套,改善管理服务,营造良好的产业开展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立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产业开展引导,防止产业过分雷同和重复建设。组织开展区域联合招商,建立“飞地招商本钱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和产业转移利益调节机制。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行“园中园模式,鼓励各

42、市共同参与园区载体建设和项目引进,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扩区升级。加强政策引导扶持,整合区域创新资源,支持联合打造创新平台、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研发中心、科技成果中试基地、转化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共同做好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市场开拓。第五章 一体开展充分考虑区域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在联系,发挥区位、科技、教育、生态等优势,把经济纽带、市场联系、要素流动放在区域合作开展的首位,着力推进开展规划、根底设施、要素市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一、开展规划一体化强化规划先导和龙头作用,突出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打

43、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共谋划、共建设、共分享、共繁荣。一完善区域规划体系。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开展规划纲要和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开展重点,编制区域交通、产业开展、土地利用、信息化、水利、环保等专项规划,统筹推进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融合、市场开拓、环境治理、重要根底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等重大事项。健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明确重点城镇职能、规模和空间布局,确定保障开展用地重点,引导城镇开展、产业开展、人口分布与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相协调。二建立协调开展机制。深入落实国家区域开展总体战略和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强与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滨海新区、中原经济区等周边区域的对接。

44、加快区域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推动建立灵活多样的交流协商机制、共建共赢的合作竞争机制和优势互补的产业融合机制。推动各市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开展总体战略,科学合理确定本地区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开展重点,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整体合力。三严格规划推进落实。强化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力,明确规划实施步骤和阶段性任务,落实各市政府和有关单位责任,确保规划严格执行。围绕建设项目、区域交通、水系建设、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科学制定推进计划,加快启动一批重大建设工程。优化布局重点开展区域,破除行政壁垒,推动经济协作区率先突破。充分发挥法律监视、舆论监视和公众监视作用,确保规划实施效果。二、根底设施一体化推进

45、区域重大根底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增强区域开展支撑力。一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着力优化布局、完善网络,大力开展多式联运,加快构筑“一小时生活圈.加快区域高等级公路建设,根据全省“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布局,适时开展京沪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积极推进跨黄河通道建设,系统改扩建国省道网络,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水平和通达能力。增加进出市的公路通道,加强高速公路的分流管理,规划建设区域城际公共交通网。积极推进中南部铁路通道和邯济复线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启动济青高速铁路前期工作。优化铁路枢纽,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结合铁路客运专线建设,

46、建立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完善机场配套设施,优化干支航线网络,大力开展临空经济,稳步推进飞行管制区低空空域管理配套改革。加快区域港口建设和扩能,完善集疏运体系。专栏二:交通体系重点工程公路:加快建设至乐陵、至东营、德商公路至县段,青兰高速至聊城鲁冀界段,长清黄河公路大桥、济齐黄河公路大桥等工程。规划建设至快速通道,至聊城、沿海高等级公路滨州段。 铁路:加快建设石济客专、聊泰铁路,规划建设京九客运专线段,争取建设聊城至至黄骅港铁路、济客专至聊城段,积极开展滨州至潍坊鲁北铁路通道规划研究。城际和城轨:利用胶济客运专线兼顾至城际铁路,利用石济客运专线兼顾至城际铁路,加快建设市区至西营、市区至长清、

47、市区至遥墙机场至滨州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长清至聊城、西营至至莱芜城际铁路,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航空:加快建设机场指廊工程,积极推进聊城机场规划建设,开展滨州大高通用机场运输兼通用工程前期研究。水运:实施滨州港扩能建设、海港港区防波堤工程,抓好港建设,规划建设聊城港、港,积极推动小清河、京杭运河黄河以北段和徒骇河复航前期研究。二完善一体化信息网络。加快信息根底设施建设,形成以为中心、周边6市为重要节点的高速互联网络。加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等网络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无线城市.积极开展大数据产业,建立完善根底性、应用型和公共型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采集加

48、工和整合运用。建设区域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与“数字中国、“数字有效对接,加快电子政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同城共用,推动居民日常生活“一卡通,实现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支持国际经转局升级为互换局。三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进“上大压小电源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机组,从严控制新上一般性火电项目,重点规划建设大型燃煤和热电联产机组,支持钢铁、水泥等行业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发电。加快开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重点建设光电建筑一体化工程,在适宜地区加快风电开发步伐,创建国家级新能源示区。实施好“外电入鲁战略,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加强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形成以1000千伏

49、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为重要支撑、以500千伏双回路大环网为区域主网架的配电网络。稳定石油生产,搞好黄煤田开发前期研究,继续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增加油气供给能力。专栏三:能源安全重点工程电厂:重点建设华能莱芜、大唐滨州、国电、国电济西、大唐临清热电。规划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国电博兴、华能、华电齐河、华能聊城、华能祥光热电等项目。风力发电:滨州沿海风力发电场。水力发电:规划建设徂徕山抽水蓄能电站二期。煤田开发:矿井建设。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区域统一水网体系,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段干线与配套工程、胶东调水工程,统筹大汶河、小清河、徒骇河和马颊河水系的开发利用,协调增加市长江水调引量,

50、加强多水源联合优化调度,保障省会供水和小清河补源需求。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实施黄河防洪工程建设,加快重要河道、蓄滞洪区、黄河滩区的综合治理。规划建设一批平原水库,加强水库除险加固,提高调蓄供水和水灾害防御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和科学调度生活、工业、农业、生态用水,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根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专栏四:水利设施重点工程市泉域补给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锦绣川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市中心城区生活供水提升工程;滨州市黄河三角洲徒骇河河口区雨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市庄、聊城市位山、城铺、楼、郭口等大中型灌

51、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市黄土崖、莱芜市金水河、聊城市鲁西等平原水库;徒骇河防洪治理、生态水系建设,龙马河生态水系建设和金堤河二期、漳卫河、马颊河治理等工程。三、要素市场一体化围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形成统一、开放、活跃的区域共同市场。一完善金融市场。进一步加快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提高融资和结算功能,推动金融企业在周边城市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银行卡区域收费标准,逐步实现同城化。拓展投融资渠道,开展和引进一批区域性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扩大跨地区直接融资业务,引导企业利用银行间市场进展债务融资,鼓励和支

52、持优质资本、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的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支持设立区域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积极推进企业境外上市,大力开展股权托管和挂牌交易。强化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功能,建立交易副中心和省会城市群各市分部,形成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网络。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区域信用信息整合共享。二繁荣商品市场。着力完善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快城市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的建设改造,加强煤炭、化工、钢铁、建材、农资等重要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和集散中心建设,壮大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专业市场。加快开展现代流通方式,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业态,加快超市、便利店向城市社区和农村

53、开展,继续完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推动中心城市积极开展期货、拍卖和中远期合约等现代交易方式,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培植开展一批跨区域运作、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大力开展对外贸易,发挥海关和保税物流中心作用,提高通关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地“无水港.三整合要素市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开展战略,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技术市场开展,推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科研的市场化、产业化。建立以为中心的科研与技术开发交易网络,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向周边城市转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建立统一规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区域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和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信

54、息化水平。建立统一的人才服务体系,开展职业资格互认,打破人才壁垒,实现人才自由流动。强化市场根底性作用,完善土地市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重大项目用地计划和占补平衡区域统筹,探索土地指标有偿跨地区流转机制。依托公共财政,建立区域土地合作开发机制。四、生态建设一体化围绕增强区域可持续开展能力,坚持统筹协作,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开展、循环开展、低碳开展,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强化环境同治。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加强环境联合监管,建立标准统一、横向联合、协同有序的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加强水污染防治,制定实施统一的流域

55、性排放标准,完善跨界河流水质水量目标考核与补偿方法,加强项目审批、规划实施等信息通报,共同实施跨界河流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快小清河综合治理,力争恢复防洪排涝、供水、生态、航运、旅游等功能,再造黄金水道和生态长廊。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深化燃煤火电、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除尘、脱硫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火电、水泥行业脱硝治理,强化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协同搞好固体废物、危险废弃物处置和辐射污染防治。全面推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开展全省节能量、排污权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

56、度。二推进生态建设。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提高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开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生态城市。规矿山开采、旅游开发等建设活动,加大对水土流失、破损山体等生态脆弱区和退化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支持建设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加强对东平湖、雪野湖、卧虎山水库、太河水库等重要水功能区的保护,加强贝壳堤岛湿地、济西湿地等保护与恢复,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营造山区水源修养林、水土保持林和干杂果经济林,实施鲁西北平原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重点区域造林工程,加快沿湖沿河沿路绿色屏障建设,提高城市景观绿化水平,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等绿色开敞

57、空间。三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为方向,加强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力开展循环经济。按照“布局优化、企业集群、物质循环、集约开展的要求,推进新建、搬迁企业和特色主导产业项目园区化、集聚化开展,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企业,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生态工业示园区。支持、莱芜等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开展。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加快重点领域节能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大再生水回用,推广节水设备、器具和节水技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集约用地控制标准与评价制度,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

58、转政策,积极开展黄河滩区开发,科学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专栏五: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市华山历史文化公园湿地、济西国家湿地生态保护区项目;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绿化项目;市泰山水利与治污工程;莱芜市生态洁生活污水生物集成处理系统建设项目;市夏津黄河故道生态修复综合开发项目;聊城市城市生活垃圾燃烧发电工程;滨州市黄河岛国家湿地公园项目。五、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财政投入与公共资源配置力度,统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重要民生设施区域保障能力,推动区域根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促进科教文卫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带动作用,组建区域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间科研人员合理流动,提高

59、区域创新能力。支持区域高等院校加强联合共建、协作交流,推动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图书馆、实验室互利共享。支持优质中小学跨市开展,推进合作办学、联合办学和强弱学校的对口帮扶。联合投资开发文化产品,组建跨区域宣传、销售网络,促进区域文化繁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形成以为中心、覆盖周边城市的医疗卫生防疫系统。建立医疗卫生人才培训交流制度,鼓励组建区域医疗服务集团,逐步实现同级医院医学检验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加强医疗技术合作交流。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预警和监视网络。二大力开展现代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作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强化人才智力支撑的重中之重,大力开展技工教育、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类专业教育,着

60、力构建上下贯穿、左右联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开展和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开展和产业开展规划,围绕开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创新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设置。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建设区域性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教育。统筹兼顾各层次职业教育,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学校规化,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壮大,强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大力营造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倡导新

61、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气氛。三建立统一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提高就业全过程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抓好就业政策衔接,制定统一规的劳动用工制度、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搭建区域人才培训平台,加快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加强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紧缺人才培训互动机制和异地人才互通共享机制。培育人才中介机构,逐步形成政策协调、制度衔接、服务贯穿、资源共享、利益一致的人才开发机制。四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逐步提高区域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按照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全省统筹的

62、要求,推动社会保障关系互联互认和医疗、养老保险关系的正常转移接续,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和同城结算机制,统一经办管理、缴费和补助标准。五推动城乡根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确立政府在根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制定实施区域统一的根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大农村与财政困难市县根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逐步实现根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实行积极的户口迁移政策,推进建立区域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照集中居住人口规模提高管理层级,加快推进管理规化,实施“公共服务进社区行动.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大力促

63、进教育公平。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新的办学制度和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按照人人享有根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给保障体系,提高根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与性和惠与面。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推动开放向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转变,释放改革开放的更大红利,营造良好开展环境,更大程度更广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根底性作用,为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开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一全面深化改革。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

64、作风转变,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营商本钱,减少政府对市场行为、企业投资的干预,进一步加强事后监管和规化、标准化、专业化服务,形成有利于企业开展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开展生动力。在健全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市场,深化土地等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允许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率先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要素潜力和综合配置优势。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集中力量组织和提供根本民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公共安全服务和公益根底服务,通过政府购置服务等方式激发社会活力,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完善科学开展考核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