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86410638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 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

2、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 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 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 方法论基础。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 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

3、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 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 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 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 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 实践不仅具有

4、普遍性的品格, 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人的 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 的解决”。只有立足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一。3 .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 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5、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 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 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一一概括实践一一回归实践) 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 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 会有真正的理论。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6、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 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 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 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 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

7、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4 .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这个大系统又由哪些系统构成?这些系统之间主要有哪 些复杂的关系?答: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 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的系统,系统是指若干要素以一定的关系和结构组成的集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而联 系着的事物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因此,系统一直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复

8、杂系统,构建复杂性科学。对于究竟什么是复杂系统这个问题,目前科学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复杂复杂系统是包含大数量变量的系统,是具有中等数目基于局部信息做出行 动的智能性、自适应性主体的系统。复杂系统具有(1)由大量的作用者构成。(2)系统是开放的可以受到外界影响,有能力与外界交换信息。(3)系统能自组织,自加强,自协调,并产生涌现现象的特点。和自然一样,人类社会也 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包括若干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包括若干子子系统,无数多个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不同的层次,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无数个不同的组团,整个社会就是由无数多个这样的系统和组团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5

9、.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对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何 重要意义?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从而更为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原则,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生动体现,与 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列宁就此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结 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

10、便搭配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 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 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历史任务。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侧重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角度研究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突出了生产力在 社会发展中的机动性作用。它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

11、展的客观规律。认 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 要提出坚持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关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追求,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6 .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思想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何方法论意义。恩格斯说过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里的“过程”不是抽象的过程,不是离开了主体和客体的过程。世界作为一个过程,首先是指事物的过程,社会的过程,然后才是思想的认识的过程

12、。其基本含义有三:1. 一切事物都是暂时的,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东西(就物质世界来说)只有在过程中才能实现对事物的把 握。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 历史的产物。作为历史过程存在的自然界、现实的世界与抽象的世界。2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东西,最终都要在历史上消亡。恩格斯说,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 状态中最终结束;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 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

13、程中的暂时阶 段。”作为历史过程存在着的人类社会:阶段性特征。3 .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认识总是时代的认识,认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历史不具有最终的性质一样,认识也不具有最终的性质。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主体选择性,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7 .谈谈社会矛盾和社会和谐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是矛盾。矛盾与和谐是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运动,共同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是相互联系、

14、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矛盾是绝对的, 和谐是相对的。没有矛盾的社会和谐是不存在的,社会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和谐则是社会矛盾运 动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利益协调的社会,一个拥有化解矛盾冲突机制 的社会,但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拥有这套化解矛盾的机制,由此可以保证我 们的社会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终构建成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如果不能正视社会矛盾,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化解矛盾,就不会 产生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善于发现社会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实现构建社会

15、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在不断协调和解决矛盾 的过程中,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首先,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来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 谐的因素,使得矛盾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的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和谐。其次,从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内容来看, 必须处理和解决好社会发展系统中的各种矛盾。再次,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机来看,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8 .如何坚持历史主义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认识社会历史,离不开现代人的眼光。但是,后人在认

16、识既往的社会历史时,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历史条 件和历史环境出发,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认识。不能超越历史过程和历史条件,用个 人的好恶,用政治的需要,用主观的模式,去宰制、取舍、判断和塑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的真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的真实,二是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真实。不能把这 两种真实对立起来。人类认识历史最终是为了认识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因此,应该透过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把握历史本质和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为了把握历史的规律又需要舍弃一些细节和琐碎的事件:坚持

17、历史主义原则,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特殊表现:并非一概的否定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往往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虚无的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不虚无的改良主义和反对进步和革命的历史。9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内容。人的状态是历史发展状况的衡量尺度,人才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的 活动过程。现实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一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的人。现实 的人是处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从人类整体角度,有

18、历史中现实的人、当下现实的人、和未来现实的人。从个体 的角度说,有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和不同成长阶段的人。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内容,社会历史 发展的客观内容由现实的人的能动的历史活动构成。10 .简述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1)社会认知就是人们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一种活动,方法与途径为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2)观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及其变化,进行细致的考察、观测。“一定的目的”即问题意识,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意识地”,指围绕目的而形成的自觉的研究计划。调查分实地调查和文献调查。文献包括报纸、杂志、书籍记叙的相关资料,也包括有关部门发表的数据资料、档案材料,还包括 一些事件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等等;实地调查主要依靠调查者的经验观察。(3)社会现象的“事实描述”或“事实判断”,应当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结合别人已有的调查材料,互相对照,然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加以整理,最后作出描述和判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目的都在于 揭示社会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不应当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如列宁所说,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 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