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86271017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某公司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闭库阶段稳定性分析)2012(勘) 848 勘察院二O一二年七月洋县钒钛磁铁矿有限责任公司砭家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 2 某公司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2.5.287.8)(闭库阶段稳定性分析勘察)工程编号:2012(勘)848院 长:总工程师:审 核 人:技术负责:编 写 人:某勘察院二O一二年七月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 目 录1 前言31.1工程概况31.2目的任务41.3本次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51.4勘察工作与完成工作量61.5有关说明92 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102.1地理位置及交通102.2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102.2.2.1、气象112.2.2

2、.2、水文113 库区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作用123.1区域地质与构造123.2库区地层123.3不良地质作用144 尾矿库岩土工程特征144.1初期坝址岩土工程地质特性154.2初期坝特征及工程特性154.3尾矿堆积体的工程特性155 水文地质条件195.1区域及库区水文地质条件195.2初期坝水文地质条件205.3现状堆积坝水文地质条件216 地震效应236.1地震动参数236.2现状尾矿土地震液化判定247 稳定性分析及评价247.1现状初期坝稳定分析及评价247.2现状堆积坝稳定性分析及评价257.3现状排洪涵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278 结论与建议278.1结论278.2建议及有关说明2

3、8附图目录序号图号图 名比例尺11工程地质图1:100022-11-1工程地质剖面图水平1:200、垂直1:20032-22-2工程地质剖面图水平1:200、垂直1:20042-33-3工程地质剖面图水平1:200、垂直1:20053-1Zk2 柱状图1:20063-2Zk5 柱状图1:20073-3Zk8 柱状图1:20083-4Zk11 柱状图1:20094尾矿坝稳定性计算概划图1:200附件目录1、单环注水试验记录表2、十字板试验成果表3、土工试验报告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0页 共32页某公司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闭库阶段稳定性分析勘

4、察)1 前言某公司位于某县桑溪镇,是一个集采矿、选矿为一体的企业。该公司于5月20日委托我院对该库进行闭库阶段的稳定性分析勘察。勘察工作是根据某公司某沟尾矿库岩土工程勘察纲要及相关规范实施的。本次勘察为闭库阶段稳定性分析勘察。我院工作人员于2012年5月28日进场施勘,6月9日完成了野外施勘工作。项目主要工程技术人员一览表 表1-1序号姓名职务/职称本项目职务从事的主要工作1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项目负责现场踏勘,审核勘察纲要、图纸与报告。2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项目总工现场踏勘与勘察纲要编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绘,审核图纸与报告。3助理工程师专业工程师

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钻探、井探编录,图纸、报告编制4技术员编录员钻探编录、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5高技工机 长钻 探1.1工程概况某沟尾矿库位于厂区以东400m的某沟内,尾矿库初期坝位于该沟沟口。该尾矿库建于2006年6月份,初期坝采用M7.5浆砌石挡墙结构,初期坝高20m,坝顶标高478.4m, 坝顶宽2m,坝轴线长度76m 。堆积坝高39.8m,总坝高59.8m,最终堆积坝标高527.2m,有效库容98.4104m3,按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分类属等尾矿库。该尾矿库设计排洪系统原设计为为排洪涵管,该排洪系统于2011年初发生局部破坏,造成部分尾矿泄露,经应急处理,

6、该涵管已被封堵,后经西安有色设计院设计排洪系统主要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库区上游拦洪坝,侧堰进流经排洪渠泄流至消力池后排出库外;第二部分为库区采用排洪斜槽进流经排洪涵管泄流汇入排洪渠后经消力池消能后排出库外。(见照片1、2)该库于2012年5月底已经闭库。现阶段勘察为闭库阶段稳定性分析勘察评价。照片1、初期坝(镜向北)1.2目的任务根据该尾矿库、初期坝、堆积坝的特征,按国家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上游法尾矿库工程勘察规程的要求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为尾矿库稳定性分析提供可靠的岩土工程技术资料。本次稳定分析勘察的主要目的任务:1、查明尾矿库初期坝址、坝肩、库岸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其稳

7、定性和渗漏性;2、查明库区泥石流、滑坡、断裂破碎带、溶洞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对其稳定性做出评价,提出治理方案初步建议。3、查明尾矿堆积坝体的组成,密实程度及其沉积条件;4、查明尾矿堆积坝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动力性质及高应力状况下的强度与变形性质;5、查明勘察期间浸润线的位置;当渗漏较严重或因渗漏而污染自然环境时,尚应查明渗漏途径;6、研究初期坝基的稳定性,查明各种不稳定因素,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方案。7、分析场地的地震效应,分析在地震力作用下,尾矿堆积体的液化等稳定性,并提出抗震设计有关参数;8、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对尾矿库的坝体特征,排洪渗流系统、环境工程地

8、质条件等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及评价,并提出治理建议。1.3本次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YS5202-2004)(J300-2004)3、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YBT11-86)4、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GB50547-2010)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8、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10、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

9、50266-99)11、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2.某县某沟尾矿坝及右岸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陕西工程勘察院)13.某公司某沟尾矿库闭库设计(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1.4勘察工作与完成工作量1.4.1勘察工作受某公司委托,我院承担了该尾矿库闭库阶段的稳定性分析勘察工作。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上游法尾矿堆积坝工程地质勘察规程(YBT11-86)、尾矿堆积坝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范(GB50547-2010)、勘察合同等编制了勘察纲要,针对尾矿堆积坝的特点,布置勘探线、勘察点。施勘工作主要采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绘、钻探揭露,取样、原位测试、现场渗水试

10、验等手段进行。并于2012年5月28日6月9日完成了野外施勘工作。勘察资料真实可靠,能满足稳定性分析的要求。1、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绘本次勘察对尾矿库所在某沟分水岭范围内的0.3km2进行了1:1000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按简单场地考虑,采用路线法进行,对地质构造、地层界线、不良地质作用范围进行追索。观测点一般定在:(1)不同时代的地层接触带,不同岩性分界线;(2)地质构造线;(3)不同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即同一地貌单元的微地貌区;(4)露头良好的地区;(5)不整合界面;(6)不良地质作用分布地段。观测点采用皮尺、罗盘等半仪器法确定。工程地质测绘规范要求,按简单的工程地质条件考虑(成图及绘图比例尺

11、均为:1:1000),观察点348点/Km2,观察路线长16.6 Km,观测点间距4060m。本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测绘路线共5条,总长6km,观测点180个,观测点间距3055m。控制面积约0.3km2。对库区附近进行了观测点加密。达到规范要求,可满足工程要求。2、钻探本次共布置勘探孔12个,按3条纵剖面线布置勘探点,勘探线间距为40m,勘探点间距为45145m。勘探点平面位置详见附图1:工程地质平面图。钻探施工采用一台XY-1A型钻机,钻探方法:浸润线以上为无水干钻,浸润线以下采用泥浆护壁正循环回转钻进,开孔直径146mm,终孔直径110mm,共完成钻孔12个,孔深11.5052.30m,

12、总进尺320.60m(见表1)。3、岩、土、水取样为取得尾矿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在钻孔内取原状样。原状样在浸润线以上用取砂器、浸润线以下用双管单动薄壁取土器采取,并在注水试验点采取扰动样;原始地面以下粘土层采用上提活阀式取土器采取原状土样;岩石样在岩芯中采取。水样从尾矿库排水管中采取。共取原状尾矿样40件,扰动样5件。完成勘探点工作量一览表 表1序号孔号孔 口 标 高孔深水位埋深取样标贯十字板测试动力触探mmm件次点/m(N63.5)m1Zk1493.3015.607.6072Zk2493.3025.406.80393Zk3493.5011.504.3044Zk4515.9021.109

13、.6080.55Zk5515.9045.809.6018186Zk6515.9025.809.40110.37Zk7525.3023.1011.309/178Zk8525.3052.3018.508200.69Zk9525.6021.3018.10240.610Zk10524.8017.505.1011Zk11524.8042.806.1018810/190.412Zk12524.8017.407.70330.6合计320.60409219/363.04原位测试(1)标准贯入试验在尾矿堆积体中采用自动落锤,进行标准贯入试验,010m每隔1.5m、1020m每隔2.0m、20m以下每隔3m进行一

14、次标准贯入试验。试验时先预打15cm不计数,记录后30cm的击数。本次在10孔内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共计92次。(2)孔内十字板试验十字板试验采用LMC-J110型静探仪进行,探头连接在钻杆上,探头通过电缆与地面仪器相连,十字板剪切试验:本次在2个孔(ZK7、11)中进行了十字板剪切试验,在软土地层中全孔做试验,试验间距为2m。共进行19次试验。用回转钻开孔,再用提土器清孔,虚土不宜超过15cm,并将探头下至预定深度以下,安装好设备,以约每10秒一转的速度旋转钻杆,使最大扭力值在3-10min内达到。记录土体剪损时的抗剪强度(即读取最大读数);在完成上述原状土试验后,继续转动,即可获得残余抗剪

15、强度。(3)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为了评价青沟沟内第四系松散层的密实度,在ZK10、ZK11孔位置进行了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试验锤质量63.5kg,落距76cm。累计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深度2.40m。5、注水试验在堆积体上的尾中细砂、粉砂两种岩性中进行单环注水试验,共5个点。试验时,把铁环嵌入到试坑中,环内水柱保持在10cm上,铁环直径为25cm,试验一直进行到渗入水量Q固定不变为止。求得各时间段内的平均渗透速度,并在现场绘制Q-t曲线。开始按1min、2min、2min、5min、5min时间间隔观测注入流量,以后均按5min间隔记录一次流量,直至最终的测读流量与最后两个小时内平均流量之差

16、不大于10%,才结束试验。6、室内岩土试验本次勘察尾矿样进行了常规、直剪、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实验,对尾矿砂样还进行了颗粒分析,具体数量见表2。 室内试验工作一览表 表2序号项目单位工作量1尾矿样常规件392直剪件83三轴剪件204颗分+粘粒件391.4.2完成工作量此次尾矿库勘察完成钻探孔12个,累计进尺320.6m等,工作量详见表3。 完成总工作量一览表 表3序号工作内容单位工作量1工程地质测绘Km20.32钻探m/孔320.6/123标准贯入试验次/孔92/104十字板试验次/孔19/25重型动力触探m/孔3.0/66注水试验点57原状样/扰动样件40/58测量点301.5有关说明1)勘探

17、点位置是根据设计的控制点坐标,采用仪器法测放的。2)工程地质测绘依据的是甲方提供的1:1000地形图,尾矿库区工程地质测绘是根据自测的1:1000地形图进行的。地质点是采用半仪器法标定的。3)报告部分资料引用前期资料某县某沟尾矿坝及右岸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陕西工程勘察院)、某公司某沟尾矿库闭库设计(西安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 自然地理及交通位置2.1地理位置及交通该尾矿库位于某县桑溪镇某沟沟沟内,桑溪镇距金水镇50Km,有简易公路相通。金水镇距25Km某县县城,以108国道及京昆高速相连,阳(平关)安(康)铁路穿越某县的胥水镇,交通较方便。(图1) 图1、交通位置图2.2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

18、2.2.1地形地貌勘察区地处秦岭山脉南坡,区域地貌属中低山,山高坡陡,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形条件复杂,植被发育,地形切割强烈,冲沟发育。库区位于桑溪镇的某沟中,某沟上游为“V”型沟,中下游为“U”型沟,近南北走向,该沟长约1.1km,沟内高程4701020m,沟底宽4012m,库区范围内山势雄厚,坡面植被茂盛,主要以灌木为主,沟内及沟口无耕地及农户。2.2.2气象、水文2.2.2.1、气象该区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9;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2.2。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10.1,无霜期238天。年均降水量820.6mm(196120

19、00年),最多年降水量1376.1mm(1983年),最少年降水量441.5mm(1997年)(见图2-2:1980-2000年月降水量等值线图)。暴雨日降水量最大为158.5mm,1小时最大降水量32.9mm,10分钟最大降水量20.2mm(1980年)。暴雨中心以秦岭中山区为主。图2-2、1980-2000年月降水量曲线2.2.2.2、水文该区属汉江水系,某沟属汉江四级支流,在沟口汇入桑溪河,后汇入子午河,后汇入汉江。某沟常年有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地下水。初期坝以上汇水面积0.3km2。该沟流量受降雨影响较大,雨季流量大,干旱时流量小。施勘期间于2012年6月4日在拦洪坝位置测得流

20、量12L/s,在初期坝位置测得67L/s。3 库区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作用3.1区域地质与构造勘察区地处秦岭以南,属扬子准地台北缘,龙门-大巴山缘隆褶带北部的汉南-米仓台拱区,北与秦岭褶皱系毗邻。区域上所出露地层为早元古界西乡群下部(Ptxx31)石英绿泥石正片岩和绿泥石阳起石绿帘石片岩夹霏细岩、千枚岩、硅化灰岩及变质砂岩,第三系(E)紫红色厚层砾岩、砂砾岩及早元古界细粒辉长岩(21-2)、粗粒辉长岩(21-3)、及片麻状花岗岩(r21-6)。 该内东距两河口-喜河-五里坝槽台分界断裂约7Km,南距茶镇-汉王城断裂约16Km。区内构造不发育,未发现全新活动断裂。3.2库区地层该库区上游出露的地

21、层中下游为第三系(E)紫红色厚层砾岩、砂砾岩,上游为早元古界片麻状花岗岩(r21-6)。沟谷底部内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Q4al+pl),其岩性为碎石及第四系人工填土(Q4ml),其岩性为尾矿渣。(见照片2、3)照片3、第三系红色砂砾岩照片4、 库区干滩及水域1)砂砾岩(E)主要分布于该沟中下游,为褐红色,巨厚层状,产状近水平,泥质胶结,强度较高,砂岩与砾岩互层出现,层厚均为12m。2)片麻状花岗岩(r21-6)主要分布于该沟上游,其它部位多以脉体形式产出,岩石呈灰白色,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粒状结构,块状构造。该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多呈闭合状,延伸较好。主要发育有两组节理:2302653236,

22、34条/m为主要节理;10154065,23条/m,为次要节理。3)第四系(Q4)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分布于库区沟谷底部,岩性主要为含碎石。为冲洪积形成,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其成分主要为砾岩、片麻状花岗岩,粒径以512 cm,偶见块石。层厚度一般为12m。碎石之间为砂泥质充填。较密实。第四系素填土(Q4ml),分布于初期坝及上游,为尾矿砂堆积而成。尾矿砂分布于初期坝至水域之间。该层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尾细砂、尾粉砂。尾细砂、尾粉砂,标贯击数一般介于24击,松散,软可塑。3.3不良地质作用该尾矿库所在沟道及上游两岸植被发育,岩石以砂砾岩、片麻状花岗岩为主,岩体较完整,残坡积层厚度

23、一般小于1m。经此次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测绘,勘察区内未发现滑坡、崩塌等其他不良地质作用。4 尾矿库岩土工程特征某沟尾矿库主要有四部分组成,下游为初期坝,初期坝以上为堆积坝、堆积坝以上为干滩及水域。现对其结构、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述如下:4.1初期坝址岩土工程地质特性根据前期资料某县某沟尾矿坝及右岸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陕西工程勘察院)及探井TJ1、2、3揭露,初期坝两侧坝肩及坝底的持力层为第三系强风化砂砾岩。该段砾岩以泥质胶结为主,岩石较坚硬,抗压强度较高,岩层产状近水平状,岩体呈巨厚层状,层间结合力强,不会产生滑动。初期坝所处地段未见有全新活动断层,未见有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4.2初期

24、坝特征及工程特性该尾矿库建于2006年六月份,初期坝为M7.5浆砌石坝,初期坝坝高20m,坝顶标高487.4m, 坝顶宽2m,坝轴线长度76m,上游坡比1:0.75,下游坡比1:0.2,初期坝上游坝面设土工布反滤层,坝体与岸坡结合处设截水沟。初期坝坝体材料为M7.5浆砌石,石材为微风化花岗岩、辉石闪长岩。坝体无裂缝,表面平整。4.3尾矿堆积体的工程特性4.3.1堆积坝体的结构某沟尾矿库堆积坝最终堆积高度为(初期坝以上)39.8m,现坝顶标高为59.8m,堆积坝外坡平均坡度为1:5.26(照片4)。勘察期间干滩长度约为120m,水域长220m,水域宽1555m(照片3)。照片4、各级子坝(堆积坝

25、) (镜向下游)4.3.2组成特征尾矿堆积体是由尾矿浆经放矿水力冲积形成的。尾矿渣与水的混合物用矿浆泵通过管道输送到堆积坝顶,再通过支管道排放到堆积坝内侧干滩,任其流向上游水域,随着干滩的增高,不断筑新一级堆积坝,不断向上游推进。该尾矿堆积体系人工粉碎矿石经选矿水力排出而成,受水力的影响,从管口到水域(由近及远)尾矿砂的沉积的颗粒由粗到细,即由管口的细砂到水域深处的尾粉砂。其主要成分为尾矿砂。尾矿砂磨圆度差,颗粒多呈粒状,并见有片状、针状、棱角状,粒度不甚均匀。管内排出矿渣的不同粒级含量为: 大于2mm粒径的砾石平均为1.38%,20.5mm粒径的粗砂平均为9.83%,0.50.25mm粒径的

26、中砂为8.90%,0.250.075mm粒径的细砂平均含量为55.80%,0.0750.05粉砂平均含量为24.07%。在同一级堆积坝上,由于放矿管位置在横向上不规律的移动变化,每排放一次,形成一个小型冲积扇,即从冲积扇中间向两边、由上游向下游,颗粒由粗变细。在同一级堆积坝上冲积扇之间呈无规律的相互迭瓦状。从而形成了距堆积坝垂直距离相同的一定地段的剖面上显示出粒度粗细交替的变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典型的韵律结构。此外,放矿流量的变化也能引起搬运作用的一些变化,即流量大时,冲力也大,则相同粒径的颗粒搬运较远,流量小时,相同粒径颗粒搬运较近。从而在剖面上也可能形成一些粗细相间的夹层和互层的韵律结构。

27、根据尾矿的沉积特征、颗粒组成、粒径变化,将尾矿堆积体从上到下基本可划分为2个堆积层。即层为尾细砂,层为尾粉砂,(附图2-12-3)。-1层为尾细砂,灰色,饱和,松散,该层夹尾粉砂,薄层或互层。颗粒组成为:砾石0.02.59%,平均1.33%,粗砂2.5726.09%,平均9.53%,中砂6.5719.60%,平均14.94%;细砂52.5170.25%,平均60.50%;粉砂4.4314.34%,平均10.97%。该层分布全区,厚度1.1013.20m,平均8.17m。-2层为尾粉砂,灰色,湿,饱和,该层夹尾细砂,薄层或互层。颗粒组成为:砾石0.53.0%,平均1.40%,粗砂1.0628.2

28、2%,平均9.92%,中砂2.1012.12%,平均7.57%;细砂24.7367.50%,平均54.77%;粉砂15.3145.50%,平均26.93%。该层分布全区,厚度4.6043.80m,平均14.59m。4.3.3尾矿堆积体的工程特性指标各层土物理力学指标见表4-14-2、5;各层土十字板剪切试验成果见表6;各层土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见表7;表4 -1 -1层尾细砂(Q4ml)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统 计值统计指标nmm(min)m(max)建议值含水量w(%)717.3217.0318.120.3020.01717.32天然重度(kN/m3)719.3319.319.80.1030.00

29、519.33比重G72.712.712.71002.71干密度d (g/cm3)71.641.621.680.0250.0151.64备 注注:n-频数;minmax -最小值-最大值;m -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m(max)最大平均值; m(min) 最小平均值,(下同)表4-2 -2层尾粉砂(Q4ml)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统 计值统计指标nmm(min)m(max)建议值含水量w(%)3117.2817.0318.120.1610.00917.28天然重度(kN/m3)3119.4019.019.70.1670.00919.40比重G312.712.712.71002.71干密度d

30、 (g/cm3)311.631.601.660.0160.0101.63直剪粘聚力C(kpa)80.430.380.480.0330.0760.40内摩擦角(o)821.1720.9521.330.1510.00721.0备 注表5 各层尾尾矿土(Q4ml)静三轴试验指标统计岩性统计指标-1-2尾细砂尾粉砂粘聚力(kpa)内摩擦角(度)粘聚力(kpa)内摩擦角(度)N(次)331717m4.1629.834.229.45m(min)m(max)4.054.5828.8930.353.854.3928.3530.130.1490.8160.2010.710.0360.0270.0480.024建

31、议值4.0029.04.0029.0备 注表6 十字板原位剪切试验成果表统计指标地层N(次)m(kpa)minmax(kpa)建议值(kpa)备注-1尾细砂原状740.1255710.590.26436.0残余725.120366.380.25521.0灵敏度71.611.252.180.3220.2001.70-2尾粉砂原状1260.6209625.190.41650.0残余1249.2177921.950.44640.0灵敏度121.351.131.770.2080.1541.40表7 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值统计地层N(个)Minmax(击)m(击)建议值(击)-1尾细砂293.06.04.2

32、71.100.2573.5-2尾粉砂632.06.03.691.350.3643.04.3.4尾矿堆积土的工程特性根据钻探、取样、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成果,现对尾矿堆积体各层的工程特性评述如下:-1层尾细砂,稍湿饱和,松散,标准贯入击数范围一般为3.06.0击,十字板抗剪强度为2557kpa kpa;天然重度为19.319.8KN/m3,静三轴试验粘聚力为4.054.58kpa,内摩擦角为28.8930.35度。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工程性能差。-2层尾粉砂,饱和,松散,标准贯入击数范围一般为2.06.0击;天然重度为19.019.7KN/m3,直剪试验粘聚力为0.380.48kpa,内摩擦角为20

33、.9521.33度;静三轴试验粘聚力为3.854.39kpa,内摩擦角为28.3530.13度。尚未完成自重固结,工程性能差。4.2.4库区岩土工程地质特性层碎石,松散稍密。承载力特征值200kpa。工程性能较好。-1层全风化砂砾岩,强风化,其承载力特征值为200KPa,工程性能较好。-2层强风化砂砾岩,强风化,其承载力特征值为500KPa,工程性能较好。层强风化片麻状花岗岩,其承载力特征值为600KPa,工程性较好。5 水文地质条件5.1区域及库区水文地质条件该区属秦巴山地水文地质区之山间沟谷水文地质亚区,赋存有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层孔隙水。根据赋水岩性不同,将该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层孔隙潜水和基

34、岩裂隙潜水两类。其水文地质特征如下:(1)第四系孔隙潜水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沟谷冲洪积层及两侧山坡残坡积层中。含水层岩性为碎石、块石混粉土。沟底含水层厚度一般为12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两侧山坡基岩裂隙水补给,向河流和下游径流排泄为主,地下水较丰富。两侧山坡孔隙含水层较薄,厚度一般小于1m,受降雨影响明显,雨季赋存少量地下水。沿坡面渗流排泄或以泉的形式排泄。潜水类型为HCO3-Ca型,总硬度为356.0mg/l(水质监测报告引用某县某沟尾矿坝及右岸边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基岩裂隙水由于库区主要为砂砾岩,裂隙多呈闭合状,但上部风化裂隙发育。所以该区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风化裂隙中,基岩裂隙水属

35、弱富水性。(3)库区水文尾矿库所在沟谷为汇水面积为0.30km2,沟内常年有水,补给源为泉水补给,该沟上游设有拦洪坝,拦洪坝以上地表径流从涵管经尾矿库右岸排出库区,拦洪坝以下初期坝以上地表径流直接汇入尾矿库水域,从斜槽排出库区。尾矿库水域面积约为3200m2,补给源主要有大气降水、两岸地下水及放矿水。其中放矿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尾矿库水主要经排洪涵管排泄,部分经尾矿堆积体向下游排泄。但该库已于2012年5月底闭库,已无放矿水补给,水域也将逐渐萎缩。其大气降水将成为主要补给源。5.2初期坝水文地质条件初期坝为浆砌石坝,坝体预留有排渗孔,排渗孔畅通,总流量约34L/s,水流清澈(照片5)。位于初期坝

36、的后侧的水位观测孔,水位埋深为4.307.60m。说明尾矿库排渗系统,排水畅通。随着闭库,水位埋深将进一步降低。照片5、初期坝排渗孔(镜向上游)5.3现状堆积坝水文地质条件5.3.1现状尾矿堆积体特征该尾矿堆积坝系采用上游法充填堆筑而成,由于水流的分选作用,形成了尾矿堆积坝体的特殊地层结构(见4.2节)。其结构特征为:沉积状态复杂,有许多小型冲积扇错综交叠,从而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粒径差异较大的透镜体韵律结构。即含水的砂体与弱含水的泥质体(隔水体)互相交叠,从而消弱了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径流。在每个小型冲积扇的中上部,颗粒较粗,透水性、含水性较好。而在两侧及下游,颗粒较细,透

37、水性含水性较差。从而形成了尾矿堆积坝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即堆积坝含水层均呈透镜状,且每个含水透镜体之间水力联系很差。从总体来看,沿堆积坝轴线横向上冲积扇的叠瓦状结构,随着新堆积坝的堆筑,且逐级向上推进,便构成了纵剖面上向上游一级一级,由透镜体状含水体和隔水体构成的叠瓦状结构体的错落排列。综上所述,尾矿堆积坝体垂向上由沉积滩面向谷底呈现出总体粒度逐渐变细的特征,水平方向上由沉积滩面到水域也存在同样的沉积规律,只是其层位变化的间距远大于垂直方向。所以堆积体内垂向渗透系数远小于水平渗透系数,垂向渗透性差。因此,这种特殊的尾矿砂与尾矿泥所构成的韵律结构地质体,不利于尾矿砂体中水的排泄和尾矿泥中水的渗出

38、。5.3.2现状尾矿堆积体水文地质层特征-1层尾细砂,粒度不均匀,透镜体较发育。弱透水,渗透系数为0.0120.026m/h。富水性相对较差,为相对弱含水层。分布于坝体中上部,厚度1.1013.20m。-2层尾细砂,粒度不均匀,透镜体较发育。弱透水,渗透系数为0.0010.006m/h。富水性相对较差,为相对弱含水层。分布于坝体中下部,厚度4.6043.80m。表8、 单环注水试验成果表点号ZS1ZS2ZS3ZS3ZS3位置干滩干滩干滩干滩干滩岩性尾细砂尾细砂尾粉砂尾粉砂尾粉砂渗透系数(m/h)0.0120.0260.0060.0020.0015.3.3现状尾矿堆积坝浸润线特征各钻孔初见水位见

39、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子坝水位(浸润线)埋深二级子坝4.307.60m,平均6.23m,九级子坝9.409.60m,平均9.53,十二级(最终)子坝11.3018.50m,平均15.97m,m;干滩水位(浸润线)埋深为5.207.70m,平均为6.33m;各子坝水位随着子坝加高水位埋深增大,从堆积坝顶向水域,水位埋深逐渐变浅。表9 各钻孔水位一览表孔号Zk1Zk2Zk3Zk4Zk5Zk6静止水位埋深7.606.804.309.609.609.40标高485.70486.50489.20506.30506.30506.50位 置二级子坝九级子坝孔号Zk7Zk8Zk9Zk10Zk11Zk12静止

40、水位埋深11.3018.5018.105.206.107.70标高514.00506.8504.30519.60517.90517.10位 置十二级(最终)子坝干 滩5.3.4现状尾矿堆积体的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某沟尾矿堆积体内地下水的补给源有:大气降水、放矿水、上游及两侧山坡孔隙裂隙潜水径流补给等补给源。大气降水属间歇性补给水源,在雨季补给量较大,在枯水季节补给量小。库区两边山坡孔隙裂隙水,富水性差,受季节性影响明显,补给量小。闭库前放矿水及大气降水是尾矿堆积体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闭库后,排矿停止,已无放矿水补给堆积体地下水,现阶段堆积体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故降水水量将直接影响堆积体

41、地下水。某沟尾矿堆积体内地下水的排泄途径,有三种:其一,该尾矿库初期坝坝体预留有排渗孔,部分地下水经此排泄;其二原尾矿库涵管虽已封堵,但封堵时预留有排水管,部分地下水下渗至原涵管,经预留排水管排泄;其三,沿坝底第四系空隙及基岩裂隙排泄。6 地震效应6.1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第一号修改单),该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度,该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反谱特征周期区划图(第一号修改单),地震动反应普特征周期为0.45s。6.2现状尾矿土地震液化判定该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度,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相关规范,可不考虑液化的影响。7 稳定性分析

42、及评价7.1现状初期坝稳定分析及评价7.1.1坝基稳定性分析初期坝所处地段未见有全新活动断层,未见有滑坡等不良地质作用,坝址区是稳定的;根据钻探、井探和前期资料,初期坝坝基为第三系强风化砂砾岩,其承载力特征值(fk)为500KPa,坝基是稳定的。7.1.2坝肩稳定性分析初期坝肩出露地层为下第三系强风化砂砾岩,坝肩山势雄厚。未发现坝肩基岩变形迹象。初期坝坝肩是稳定的。7.1.3初期坝稳定性分析初期坝坝体材料为M7.5浆砌石,石材为微风化花岗岩、辉石闪长岩。坝体无裂缝,表面平整。现场观察,坝体外观良好,未见有其他变形现象。7.1.4渗漏稳定性分析初期坝坝肩以砂砾岩为主,除表层风化裂隙发育外,向深部

43、裂隙不发育。修建初期坝时对坝肩进行了清理,现场调查,坝肩未发现有渗漏现象。因此,不会发生绕肩渗漏。坝体预留有排渗孔,排渗孔畅通,总流量约34L/s,水流清澈。坝体表面未见未见渗流破坏现象。因此,初期坝渗流是稳定的。通过上述分析,初期坝址、地基、坝肩是稳定的。7.2现状堆积坝稳定性分析及评价7.2.1现状堆积坝稳定性计算稳定性计算利用规范通用的圆弧滑动法,分正常运行和地震及洪水作用两种工况。各层稳定性计算参数见表12。表12、 坝体稳定性计算参数确定表层号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粘聚力(KPa)内摩擦角(度)十字板强度(KPa)-119204.02936-219204.12950

44、初期坝22228032注:粘聚力、摩擦角主要为静三轴与直剪结果平均值及经验值,结合考虑。正常运行工况: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公式为:K=摩擦角,取尾矿砂(=29)及初期坝主体(=32)两层加权平均值,为30度;计算粘聚力弧长取其初期坝坝体弧段(对应的圆心角为=57);粘聚力C1,取尾矿砂为4KPa,粘聚力C1,初期坝坝体为80KPa;其弧长:L=(R/180)=(3.14136.6/180)57=135.8m;Tan()=tan(30)=0.58经计算,抗滑安全系数:K=20634.12/14329.25=1.44大于四级尾矿坝规范规定的最小安全系数1.15的要求。故正常运行工况下,初期坝及堆积坝现

45、状是稳定的。考虑洪水及地震作用时,其稳定性安全计算公式为:K=Wi-第i条块的重量(KN/m);Ci-第i条块内聚力(kPa);i-第i条块内摩擦角(0 );Li-第i条块滑面长度(m);i-第i条块滑面倾角( 0 );i-第i条块地下水流向( 0 );A -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K -稳定系数。(备注:g取0.05g)经计算,抗滑安全系数:K=17539.0/17081.7=1.02略大于四级尾矿库规范规定的在洪水期及地震期的最小安全系数1.00的要求,故在洪水及地震工况下尾矿堆积坝是稳定的。上述稳定性计算显示,正常运行工况下堆积坝抗滑安全系数为1.44,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小1.15的安

46、全系数,说明尾矿库在正常工况下运行是安全的;有洪水及地震作用时,堆积坝抗滑安全系数为1.02,远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小1.00的安全系数,说明在有地震及洪水作用时,尾矿库是稳定的。7.2.2现状堆积坝稳定性分析堆积坝表面平整,未见有坍陷、冲沟等现象。本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绘、钻探,原位试验、现状堆积坝稳定性计算结果显示,现状堆积坝是稳定的。现已闭库,随着尾矿砂的自重固结,堆积坝的稳定性将会提高。7.2.3渗流稳定性分析该尾矿库干滩长度120m,干滩长度远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小50m的要求。堆积坝体内地下水(浸润线)位埋深在干滩部位埋深为5.207.70m,平均为6.33m;坝面未见渗水和积水现象,涵管

47、排出水清澈透明。现状堆积坝渗流是稳定的。现已闭库,已无排矿水流入库区,库区地下水补给仅为大气降水,而大气降水大部分经排洪系统排出库外,水域面积减小将接近干枯,浸润线越来越低,在保证渗流系统畅通的情况下,渗流将越来越稳定。7.3现状排洪涵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该尾矿库排洪系统主要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库区上游拦洪坝,侧堰进流经排洪渠泄流至消力池后排出库外;第二部分为库区采用排洪斜槽进流经排洪涵管泄流汇入排洪渠后经消力池消能后排出库外。据甲方介绍、现场调查,排洪系统地基持力层为碎石、-2强风化砂岩、-1强风化片麻状花岗岩,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200、500、600KPa,满足涵管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排洪涵

48、管地基基础持力层是稳定的。8 结论与建议8.1结论根据本次井探、钻探、原位试验及土工试验统计结果分析计算与评价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尾矿库区无全新活动断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仅为小型滑坡对尾矿库不构成威胁,尾矿库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是稳定的;库区无泥石流、等其他不良地质作用,尾矿库是安全的;2、尾矿库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堆积坝及初期坝抗滑安全系数为1.44,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小1.15的要求,正常运行工况下尾矿库斯安全的;在地震及洪水作用下,抗滑安全系数为1.02,略小于规范规定的最小1.00的安全系数,尾矿库在地震及洪水作用下是稳定的。3、初期坝坝面外坡坡比为1:2.2,小于于设计规定的1:1.75

49、4、初期坝坝址远离断裂破碎带,坝基持力层为强风化砂砾岩,承载力特征值为500KPa,能够满足坝基承载力要求,因此坝基是稳定的;初期坝坝体呈稍密状,坝体密实度稍好;5、该尾矿库干滩长度120m,干滩长度大于规范规定的最小50m的要求;6、坝面未见渗水和积水现象,涵管排出水清澈透明。堆积坝渗流是稳定的。8.2建议及有关说明8.2.1建议(1) 尾矿库闭库、管理应严格按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执行。 (2) 设置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加强日常维护。8.2.2有关说明本次勘察所采用的标高及坐标是由甲方提供的,勘探点是由仪器测放的。本工程野外施勘技术工作是由助理工程师强帆负责的,巩小军参与了野外技术工作,施工期间、杨立斌、张友君高级工程师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本报告共复制6份分发单位 份数某公司 4某勘察院 2第 30 页 共 3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