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上传人:zhan****gclb 文档编号:86175955 上传时间:2022-05-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化学实验科学异构教案一 一、教学设计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一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二是通过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这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第一次参与的化学探究实验活动,教材安排这一内容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怎样研究物质,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它是今后学习化学,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对今后的化学学习会产生

2、重大影响。(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通过实验得出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所以对化学的学科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实验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究,该课的教学对学生以后的规范操作、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对化学实验感兴趣有重要作用。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已经在初二物理中有过实验探究的初步经历,学过物理知识的一些探究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有一定基础的。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3、;(2)初步模仿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3)知道化学学习的特点以及探究活动(或实验)的基本环节和流程。2过程与方法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探究结论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五、课时设计1课时。实验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学生自带)、水集气瓶、水槽、玻璃

4、片、饮料管、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等。课前学生准备:自做家庭小实验,点燃和熄灭蜡烛,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六、教学策略分析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与表述,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内容,在自然、物理和生物等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但化学实验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感受与体验。因此,教学策略的重点应放在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上。(1)蜡烛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因此在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教学前,可建议学生预习,并在家中先做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采用实物投影化学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

5、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实验,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蜡烛在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一系列操作与观察,让学生体验如何开展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与表述。由于是首次完成探究活动报告,可适当降低要求,由老师设计一份探究报告让学生参考填写或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报告。(2)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们各含哪些物质?成分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教师可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该探究活动的实验步骤较多,且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该探究活动,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呼出气体的操作练习。组织学生评价研讨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该探究报

6、告可由学生自己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七、教学过程板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引入: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化学,化学使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化学世界里充满了奇妙的变化。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许多的成果与创造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必须重视化学实验,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课件展示:书上相关图片,简单介绍科学家通过实验获得成功的故事。(见学案)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并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下面我们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板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我们身边,处处有化学,比如说

7、,我们经常会用到的蜡烛,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把课前完成的家庭实验的情况一起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分组交流,教师抽取几位同学的实验记录进行点评。设计理念:通过身边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和我们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可以创设平等的师生对话的氛围,有利于下一步的探究活动。教师点评:首先肯定学生的家庭实验完成的情况非常好,现象记录比较详尽,除了上面的现象,还有哪些现象我们没有观察到呢?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进行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板书:实验观察方法指导:点燃蜡烛“前”点燃蜡烛“中”熄灭蜡烛“后”点燃蜡烛“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学生观察蜡烛的颜色、

8、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填入实验报告中。设计理念: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点燃蜡烛“中”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伴随的现象,提示观察重点:火焰大小的变化,火焰颜色深浅的不同;另外,仔细观察反应后烧杯上的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观察燃烧过程。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 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2取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

9、,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促进其推理能力的形成。教师点评学生实验的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火柴梗实验现象不明显等)进行分析、解答。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用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用热的烧杯行不行?为什么蜡烛燃烧时外焰的温度高?学生分组讨论后作答:(冷的烧杯有利于水蒸气冷凝,便于观察现象,外焰部分石蜡接触氧气最充分,燃烧剧烈,放热多,温度高。)熄灭蜡烛“后”教师演示:轻轻吹灭蜡烛火焰,产生一缕白烟。(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观察到的白烟可能是什

10、么物质?学生猜想:(1水蒸气冷凝形成的水雾;2二氧化碳;3石蜡蒸气等)如何验证,请同学们设计实验:(用火柴去点蜡烛熄灭时的白烟)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产生的白烟能燃烧。猜想3正确。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完整细致进行实验的习惯,并透过现象来认识化学实验的本质,逐渐形成探究实验的一般思路。 师生共同完成活动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会了从哪些方面来完成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观察物质的性质,观察变化的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以上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其

11、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和现象,即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教师补充:今后我们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可以改进实验方案,创新化学实验。(如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认识实验报告,阅读课本上的探究活动报告。提出探究问题: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那么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到底有什么不同?板书: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的相关知识

12、,观察演示实验: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木条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木条燃烧的情况不变)。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木条立即熄灭)。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结论:1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越高。设计理念:由于学生刚进入化学学习,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在此教师的实验操作,为后面学生的实验探究作了一次直观的示范,通过

13、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为后面的学习及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搭建了相关信息的平台。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回答出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活动探究: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编号为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先阅读课本)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瓶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其中一块玻璃片呼气。 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1A瓶几乎没有变化,C瓶石灰水变浑浊。(C瓶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14、2B瓶无变化,D瓶火焰变小甚至熄灭。(D瓶中氧气含量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低)3空气中玻璃片无明显现象,呼气的玻璃片有水珠。(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高)板书: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较少的氧气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围绕实验目的,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以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编号为A、B),利用排水吹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编号为C、D)。向A、C中分别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1A瓶几乎没有变化2C瓶变浑浊C瓶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

15、入B瓶与D瓶中1B瓶中无变化2D瓶中火焰变小甚至熄灭D瓶中氧气含量低;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比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低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1空气中玻璃片无明显现象2呼气的玻璃片有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高设计理念:让学生初步学会书写实验报告,培养其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课堂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可以探究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手段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获得有价值的结论。科学探究基本的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在进行化

16、学实验探究活动时,大家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问题和探究目的,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如实记录,并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的结论,探究的结果可以填写在实验报告中。课后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是一门以物质性质为基础的自然科学B“炼金术”的思路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当时的实验水平低而不能成功C“炼丹术”和“炼金术”在实践中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作出了贡献D我国古代术士很早就建立了化学实验室2探究活动中观察现象是指() A物质在变化前的 B物质在变化中的C物质在变化后的 D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观察3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

17、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A向老师请教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4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5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A水 B食盐水C澄清石灰水 D糖水6在下列气体中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后,不能立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空气 人体呼出的气体 氧气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A BC D7蜡烛不具有的性质是( )A蜡烛可以燃烧 B蜡烛具有特殊的气味C蜡烛容易熔化 D蜡烛的密度比水小8在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

18、玻璃上“哈气”再擦会更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A二氧化碳 B氮气C水蒸气 D氧气9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蜡烛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先烧焦。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燃烧后生成 和 。 10蜡烛刚熄

19、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自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自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探究准备】了解蜡烛燃烧的可能生成物,及验证生成物的方法。【探究过程】(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填序号),但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 ;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薄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参考答案】1

20、C 2D 3D 4C 5C 6C 7B 8C9(1)小 (2)外 (3)水 二氧化碳10(1) 刚刚吹灭的蜡烛尚有残余的二氧化碳存在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2)水(3) 、 二氧化碳和水均不能燃烧八、板书设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点燃蜡烛“前”点燃蜡烛“中”熄灭蜡烛“后”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人体呼出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水,较少的氧气三、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九、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次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观察、并准确地

21、描述实验现象。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调控,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怎样上好探究课,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多关注学生的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将这些异常情况作为教学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组织学生再探究,淡化“书本权威”,强化学生主体,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是第一次学生自主参与的探究活动,实验操作显得不够熟练,课堂时间的掌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下一阶段的教学要加强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提高实验探究活动效率。【参考资料】石蜡主要成份:C18C30直链烷烃,含少量带侧链的烷烃和环烷烃。来自不同的原油的石蜡,

22、其组成有差异。性质:纯石蜡在常温下为白色无臭无味固体,含杂质的石蜡带黄色。分子量在360540之间。熔点5070 ,沸点300550 。可燃。熔点59.3 的精白蜡自燃点295 ,燃点258 ,闪点220 。石蜡能溶于苯、氯仿、二硫化碳和油类,不溶于水和醇。熔点越高的石蜡,溶解度越小。石蜡的熔点、沸点由其所含的正构烷烃分子量决定,分子量越大则越高。石蜡是混合物,故其熔点是一个平均值。石蜡的性质,还受含油量影响。含油0.1的石蜡,抗张强度很高;含油量增加,抗张强度大幅度下降。石蜡有优良的绝热性能,其传热系数6.6510-4;电阻也很大,体积电阻10151019;介电常数在1.862.38之间。用

23、途:石蜡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蜡。由于单一种类蜡往往很难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故石蜡亦常与其他蜡配合使用。约有80%的石蜡用于纸和纸制品的浸渍或表面涂层,10%用于制蜡烛,10%用于其他。粗石蜡广泛用于橡胶制品(作橡胶的防老剂、软化剂和脱模剂),帆蓬布(作防水剂),火柴(作引燃剂),蜡烛(一般照明蜡烛可选用54号以上黄蜡),纤维板(作防水剂),也用作工业原料。半精炼石蜡主要用于蜡烛、工艺蜡、蜡纸、蜡笔(作粘接剂)、一般电讯器材及化工原料。全精炼石适用于高频瓷,复写纸(在复写纸油墨中起提高熔点、增大硬度、转移颜色等作用),铁笔蜡纸,精密铸造,冷霜等。食品包装石蜡用于仪器和药物容器、包装材料和封口涂敷和浸渍。食品石蜡则用作食品和口服药物的组分、载体,也作脱模、压片、打光等工艺用的蜡。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